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病机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05932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病机篇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1

中医师承,师徒传授的关系。 相声师承,中医师承 师承燕 词语解释 师徒传授的关系。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中医师承学习的

心得体会

,欢迎欣赏。

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 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 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 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 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 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 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 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 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 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 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 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 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

例如大柴胡汤是 1000 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 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 副作用较大, 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 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尹 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 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 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 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 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 究的是辩证论治, 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 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 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 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 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 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 作为他的学生, 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 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院 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

工作总结

我院自 20xx 年 10 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 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 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 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今年的 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 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 实际,制定

工作方案

,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 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 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 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 4 名带教老 师,12 名学术继承人。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 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 、 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 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 12 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 医案总结 24 份,学习心得 24,跟师笔记 96。公开发表 临床经验的论文 1,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 6。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 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 576,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 文 1。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 连续性。

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 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 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 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二是开展专题讲 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 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存在不足 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 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 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

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 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 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 度不端正等原因。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 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 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 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历,感触颇深。

领导重视,严格管理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经常现场检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

精于学术,勤于思考

在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研究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

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历“跟师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习—总结提高—独立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历的基础上“择一点而精”的升华。笔者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全而博”,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

言传身教,体悟中医

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术”,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

老师经常告诫:“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

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我们都应该吸收,但吸收绝不等于全盘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该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新手段。

尊崇经典,融会贯通

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现“经典”和“临床”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准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

坚持临证,保证质量

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

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须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

(一)深究医理,循序渐进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

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三)研究诸家,知常达变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师古,是先学习,不可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十分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研究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研究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议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用中药,疗效可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

(四)涉猎广泛,择善而从

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研究,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灵活有效。

研究中医学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掌握书内的知识,更要了解书外的知识,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解释之处,却被书外的知识给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密切。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宁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强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继承总结,发扬光大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

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继承,要善于总结创新,发扬 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经验,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认真

学习总结

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2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病机篇精编4篇”,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学生:胡美锋

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学生:胡美锋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王新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3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优点。这一医学体系源远流长,拥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一名中医师承人,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医承传的价值和意义,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一些中医师承体验和感悟,建议大家对中医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段: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作为中医师承人,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中医历史、经典、方剂、草药等传统知识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和实践中医的必备条件。这些知识不仅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很有帮助,而且还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哲学和生活方式。中医的研究需要不断积累知识,探求医疗实践和病理生理学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这种古老医学的真正本质。

第三段:理论思考的重要性

中医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并且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儒家的思想。在中医师承实践中,我意识到了理论思考的重要性。只有深入研究中医学说,认真贯彻中医治疗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同时将中医的医疗特点传承和发扬下去。

第四段: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人,我认为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标准。实践中,我不断地反思、总结,努力精益求精。通过实践,我不断改进诊断和治疗技术,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在临床实践中,我还意识到了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性。患者不仅需要得到较好的医疗和护理,更需要医生的悉心关怀和贴心服务,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安心、信任和合作。

第五段:结语

中医师承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传统文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和学习中医知识,融入实践,谦虚好学,继承和创新。我相信,在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中,我们能够迎来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的师承经验和感悟,将反哺于中医学的发展壮大,为推进中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4

《金匮》甘麦大枣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 ,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脏躁指情志不畅,五志化火,脏阴既伤所致的以情志失常为主的疾患,临床多见于女性,属于现代医学“癔病”范畴,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表现可轻可重,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很严重,多无器质性病变。甘麦大枣汤有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养之证。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脏躁多因患者抑郁寡欢,忧思伤脾,积久伤心,致使心脾两虚;若久病伤阴,致使精血两亏,五脏失于濡养,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而成脏躁之病,本病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于肾,病位多在心、肝。肝属木,心属火,在五行相生关系上,肝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会导致心之阴血不足,心血不足从而引起心神失养。肝疏泄失常不仅影响到全身气机,而且也会导致其本身藏血失职。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脏躁在病因病机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还有肝不藏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为主。

《金匮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体的气机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是全身气机之枢纽所在若枢机失利,必然导致各脏腑气机的紊乱。五脏气机紊乱必然导致五志的失常,从而影响到人的情志。

《医宗金鉴》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药理研究小麦有抗焦虑抑郁的作用) ,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5

第一段:介绍中医师承和病机的重要性(200字)

中医师承作为中医学的核心传统,强调师傅和徒弟之间的传承关系。在中医师承的过程中,病机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内容。病机是指疾病形成和发展的机理,掌握病机可以帮助中医师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辨证,并指导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病机对于中医师承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认识病机的必要性和方法(200字)

病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人体内外因素对于机体的影响和相应的变化。要认识病机,中医师必须全面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望、闻、问、切等方法。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生理指标,并结合病史和症状,分析疾病的本质,并深入探究内在因果关系,才能准确地把握病机。

第三段: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250字)

病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师可以通过病机分析患者的疾病过程,判断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和并发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感冒患者,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和舌苔变化,判断病人是否属于“风寒”、“风热”或“风湿”等不同病机,并根据不同的病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此,掌握病机对于中医师承的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第四段:病机的难点和应对策略(250字)

病机作为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存在一定的难点。首先,病机的理论相对抽象,需要医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其次,由于每个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同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病机,这对中医师的辨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些难点,中医师需要加强对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与有经验的老中医学习交流,提高自己对病机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第五段:总结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病机篇的重要性(200字)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病机篇是中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只有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病机,中医师才能进行精准的辨证和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可以通过病机分析患者的病情,预测可能的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损害。因此,中医师应该加强对病机的研究和学习,通过不断实践和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自己对病机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只有这样,中医师才能真正发挥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6

-->

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 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 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 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 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 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 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 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 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 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 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 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 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

例如大柴胡汤是 1000 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 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 副作用较大, 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 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尹 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 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 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 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 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 究的是辩证论治, 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 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 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 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 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 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 作为他的学生, 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 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院 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总结 我院自 20__ 年 10 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 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 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 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今年的 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 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 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 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 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 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 4 名带教老 师,12 名学术继承人。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 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 、 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 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 12 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 医案总结 24 份,学习心得 24,跟师笔记 96。公开发表 临床经验的论文 1,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 6。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 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 576,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 文 1。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 连续性。

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 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 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 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二是开展专题讲 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 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存在不足 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 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 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

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 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 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 度不端正等原因。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 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 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 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历,感触颇深。

领导重视,严格管理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经常现场检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

精于学术,勤于思考

在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研究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

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历“跟师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习—总结提高—独立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历的基础上“择一点而精”的升华。笔者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全而博”,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

言传身教,体悟中医

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术”,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

老师经常告诫:“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

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我们都应该吸收,但吸收绝不等于全盘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该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新手段。

尊崇经典,融会贯通

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现“经典”和“临床”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准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

坚持临证,保证质量

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

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须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

(一)深究医理,循序渐进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

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三)研究诸家,知常达变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师古,是先学习,不可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十分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研究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研究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议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用中药,疗效可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

(四)涉猎广泛,择善而从

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研究,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灵活有效。

研究中医学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掌握书内的知识,更要了解书外的知识,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解释之处,却被书外的知识给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密切。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宁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强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继承总结,发扬光大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

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继承,要善于总结创新,发扬 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经验,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认真学习总结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7

第一段:介绍中医师承的背景和意义

中医师承是指将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由前辈传授给后辈,确保医术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是中医学的传统方式,也是保证中医学术传承延续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的发展速度加快,但中医传统学术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作为一名中医师承的学员,我深刻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医理论的感悟。

第二段:论述中医师承的读书方法和策略

中医师承的读书方法与一般的学习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选取具有丰富经验和深厚学术造诣的前辈著作。书中的经典案例和医案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并且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其次,读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理解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际临床操作去验证和应用。最后,这种读书方法强调师傅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与前辈的深入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术思想,利用他们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医术。

第三段:阐述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感悟和体会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师承读书的重要内容。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经典著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例如《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和《伤寒杂病论》中的“表里虚实”理论等,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对于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医理论的内涵,同时也体会到了中医学术的独特之处。

第四段:总结中医师承读书的收获和价值

中医师承读书是我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基础。通过师承读书,我不仅得到了中医理论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和教诲。在实际临床中,这些经验对我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师承读书,我也得以与前辈们建立起良好的师徒关系,并且继续发扬中医的优良传统,将中医学术传承下去。

第五段:展望中医师承读书在现代中医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面临着许多挑战。然而,中医的传统学术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中医师承读书正是这个传承的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师承读书,我们才能了解和继承中医学术精髓,将其发扬光大。我相信,在中医师承的传承和发展下,中医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通过以上的五段式文章,我对中医师承读书的背景、方法、经典著作的感悟、收获与价值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连贯的论述。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中医师承读书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读者对中医师承读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8

第一段:引言(150字)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几千年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无数病患带来康复之机。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病机篇,是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的理论总结和丰富。病机篇通过总结中医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于中医师承的传承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段:病机篇的意义(250字)

病机篇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阐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和应对策略。在病机篇中,中医医师总结了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进行详细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同时,病机篇的总结还有助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让后代医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

第三段:病机篇的内涵和研究方法(300字)

病机篇主要包括病因、病机和病理三个方面的内容。病因是指导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是内外因素的影响,也可以是人体自身的失调。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程、病程阶段和转归等。病理是对疾病发生的病理变化进行的系统研究,可以通过解剖、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方法获得研究结果。

在病机篇的研究中,中医医师首先通过对临床实践中的患者进行仔细观察和询问,收集病因、病机和病理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总结出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最后,将这些总结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进行治疗。

第四段:病机篇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300字)

病机篇的应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病机篇的总结为中医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可以帮助中医医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其次,病机篇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对疾病机理的准确把握,中医医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增加治愈的可能性。

第五段:结论(200字)

病机篇是中医的瑰宝,它通过总结临床实践的经验,向我们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病机篇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重获健康。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病机篇的学习和应用,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70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