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心得体会范文简短 浅谈以人为本5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以人为本心得体会范文简短 浅谈以人为本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论文1
摘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关键词:以人为本 哲学。
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解读
在哲学的领域中,对人的理解不同。从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到费希特的“自我是主体”,到黑格尔的人是“自我意识等同”,再到费尔巴哈的“主体在人”,关于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贯穿了人类哲学历史。但是旧唯物主义对人的理解只是用属性代替人的本性,因而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人”。马克思通过对前人有关思想的理论创造后对人和人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以实践活动为其存在的根本方式,实践活动生成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规定着不同时代以及不同阶层、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人,从而使人具有了现实性、时代性和历史性,形成了人的社会本质。所以,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认为,人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而且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在社会主义现实条件下,“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劳动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的劳动劳动。
二、对“以人为本”中“本”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的“本”是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把现实的、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把人作为目的,把人类的解放作为归宿,不断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显然,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人本”中的“本”具有“主体”、“出发点”、“目的”、“依据”的意蕴。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我们在肯定对“本”的科学解释后,还必须具体的、历史的考察“以人为本”中的“本”。现实中我们提出“以人为本”,是由于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问题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诘难和挑战。所以置于各种具体关系中,现实中的“本”主要具有四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要求我们进一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当然,这里的主体,既是权利的主体,同时也是义务的主体;第二,相对于中国社会以往对“物”的重视,特别是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把“人”置于边缘化的社会发展观上的失误,明确要求把“人”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根据和中心;第三,相对于长期以来我国把“人”作为手段而言,强调把“人”作为目的;第四,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要求把“人”作为出发点,要求关注“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的前途与命运,要求依靠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
三、学界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解读
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认为:以人为本指的是人们处理和解决一个问题时的态度、方式、方法,即指人们抱着以人为根本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而所谓根本就是最后的根据或最高的出发点与最后的落脚点。例如我们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也就是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最后依归,以是否符合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最高准则。如此理解,“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意味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毫无区别。以人为本是一种态度、方式、方法,而人本主义是一种观点、看法、理论,但这种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其内容则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态度正是人本主义观点的应用,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的根据。
四、“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
(一)终极目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同时人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人们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的需要,社会进程的演化过程,就是不断满足人的多样需要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实践本质” 为本。作为实践的人,要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负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现实目的: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终极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现实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最大多数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们活动的原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因此,“以人为本”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学、就医等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但是,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马克思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如果仅仅把人的需要归结为生存和繁衍后代的需要,就很难把人的需要与其他动物的需要区别开来。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物质需要而占有自然物的话,那么,政治的发展则是人类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对政治资源的占有;文化的发展则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而对文化资源的占有;社会的发展则是人类为安全的需要对和谐的占有。只有四个文明协调发展,人们各方面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这样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协调的。所以“以人为本”还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多方面的利益,使各方利益协调发展。
(三)基本动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列宁说过:“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毛泽东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告诉我们,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积极力量,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视为发展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动力。现在的问题在于怎样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什么样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首先,在为谁发展上,“以人为本”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建设者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要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最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要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充分照顾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社会公平。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哲学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从马克思唯物史观高度第一次以言简意赅的形式明确了人在社会发展中“本”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地回答了“发展为谁”、“发展靠谁”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用”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解决了“什么是发展”、“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个大问题。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论文2
[摘要]:当前,财务管理职能的观点众多,但大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主要在于忽视了“人”对财务管理及其职能厘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重新厘定的财务管理职能,就需要兼顾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经理财务管理职能和一般员工财务管理职能,以及财务活动管理职能、财务关系管理职能、财务活动管理与财务关系管理共管职能等层面,充分考虑和发挥“人”的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财务管理职能;职能分层
一、引言
一直以来,对财务管理职能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观各种观点,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集中到一点,就是没有从“人”的职责作用角度,仅就财务管理甚至财务活动谈财务管理职能,使这种职能缺乏活性与灵性,以及财务管理职能应用上的不人性。因此,克服和纠正这些不足,就需要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财务管理的人文光环和人性光辉。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是集合名词,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其“本”则是事物的根本、基础,社会历史的主宰、主体、主人,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标准、尺度,以及哲学上的本原、本质,经济学的本位,等等。财务管理不论如何定义,财务管理职能不论怎样论述,都不能脱离其中有“人”起作用、有“人”在作用这个根本因子;都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中究竟需要哪些“人”,所需之“人”为“本”的根据何在?所有“本人”如何分担、履行和发挥相应的职责?在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研究提及,如裴伯英、干胜道、汤谷良等人认为企业可以大致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层次,并且区分了所有者财务的职能和经营者财务的职能;王斌、张延波(20xx)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也指出财务管理职能由出资者财务职能、经营者财务职能、财务经理财务职能组成。由此而论,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者不仅包括会计人员、财务分析人员和管理层,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广告宣传人员等(欧阳令南,20xx);财务管理职能发挥好坏,既涉及企业及其成员的根本利益,也需要各方面人员充分履行好其职责。据此,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直接涉及的“人”类就可区分成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企业员工四个不同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即企业内部关系人,本文不考虑与企业财务管理间接利益相关的外部关系人);相应地,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也就可划分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职能、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一般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职能又因“四类人”在财务管理的财务活动管理、财务关系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共管之职能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从而使得财务管理职能层次特色更加鲜明和“人性”。
二、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
所有者财务管理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监管资本的营运,并对其资本的投量及其形成的存量或增量进行调整的财务管理行为,目的在于确保资本投放和营运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增值性。它的职能主要如下: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价值垫支与增值的经济活动,资本价值垫支及其增值是财务活动的内涵,资金运动的环节和过程则构成了财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我们可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回以及分配等一系列资金的组织、运用和收益的活动,称为企业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首要和基本的,就是对财务活动或资金运动的管理,其常规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资金分配管理三大方面。
财务活动管理包括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财务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资金流动与流向的过程,其管理也就是管理资金的流量或变量,主要包括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和用资职能;财务活动的结果直接表现为资金的增量或减量及其所表现出的存量,是对资金运动结果的研判、评比,以及资金运动结果下的资金利益分派和资金存量配置问题,具有检查、分析、考核、评价、分配资金职能。
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要求所有者必须摆正自己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责任委托者和资本所有者地位与决策把关者和权益监察者角色,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所委托的责任得当有效、所投放的资本保全增值、所把关的决策科学可行、所监察的权益充实完整。具体来说,一是投资职能。所有者必须高度明确其投放资本的最终性目的或实在目标,以决定其具体的投资方式和途径、资本结构调整的内容和形式等。二是考评职能。所有者必须充分关注企业的会计资料、财产状况、运营态势和涉及资本变动的系列行动,及时监督考评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保护其自身财产和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用资职能。所有者必须围绕资金内部配置和资金耗费与收回中不同资金占用形态进行调度安排,使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资金分布合理、搭配恰当,及时发现并消除资金积压、浪费、损失等问题。四是检查分析职能。所有者必须认真检查和预防其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稀释或受损,尤其是对股票筹资、控制权性质的投资受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等,要有效采取一定的干预、监督和分析措施,以保全其资本和权益。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关系是由于财务活动而产生的资本权能处理关系,是不同资本权能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关系(彭韶兵,20xx),也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有关各方围绕各自的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而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靳能泉,20xx)。对财务关系的管理实质就是针对财务关系形成、维持、保护和发展等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财务管理职能主要和具体的体现,就在于财务关系管理职能上。由此确定的财务关系管理职能就是指企业内各方财务活动当事人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协调、公关、营销等功能。
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营销和协调职能。财务管理不仅体现在对资金及其一系列关系的管理上,而且体现于对与其相关的服务、知识、创意、智慧、技术、创造力和管理体系等更多知识资本的管理中;不仅需要注重其来源运用的管理,而且需要关注和强化其对内对外的宣传推介、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和形成一种具有自我特色的、被人熟知可借鉴或推崇的优秀企业财务管理文化。这就需要财务管理的营销职能。财务关系在这种营销职能的推动下,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因为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更注重各种财务关系的协调运转,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协调职能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反映着企业理财主体与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由于财务关系一般都表现为在财务活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结的财权分割、财责划分和利用分配关系,涉及到企业与国家、与投资者、与其他经营者、与债权人、与内部组织和员工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关系人,运用不同的方法技巧去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协调出一种平衡和谐的财务环境。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的管理和财务关系的管理不是分割和独立的,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通过相互融合与协调的方式,共同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因此,财务活动管理中必然也必须涉及到处理和协调各种财务关系的事宜,而财务关系体现为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关系。要达成稳定的财务关系,要使各种关系协调发展,就必须也只有实现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与各种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均衡协调和责任的有效分担,才能调整和协调财务关系,使得财务活动顺利开展。从此意义上说,在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靳能泉,20xx),必须发挥两者之间协调共管、和合管理的职能。
在这方面,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有决策、监控与管理的职能。作为企业决策层的所有者,必须围绕企业融资、投资与再投资、分配、资产管理、养老金管理、收购兼并、金融工具的使用等进行经常性的决策、监控与管理。因为财务决策层应是大量信息的知情者、财务症结的诊断者、财务失败的反战者和财务危机的预警者。将决策和监督与管理结合在一起,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和协议合同等加强财务监督,保证和监控各类财务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和科学发展,财务活动才能得以有效组织,财务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发展。
三、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
管理层类经营者是指企业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阶层。他们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主体,在按所有者确定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进行经营活动时,具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本支配使用权、费用开支权、商品定价权、按绩取酬权等,又是承担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责任主体,在管理企业全部法人财产的过程中,对企业全部财产负责,包括负有所有者保值增值责任和债务的还本付息责任等。由此可知,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就是指管理层类经营者在企业内外的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对一些基本财务事项和动作的产生、发展、变更乃至其结果行使判断决策、组织领导及其理顺协调等权力的系列行为,其目的是通过对整个企业财务活动的决策、指挥和监督以及财务关系的协调、理顺和维护等,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所有工作的有序性、和谐性、高效营运性。因此,管理层类经营者的财务职能,在总体上体现为日常财务决策以及组织和协调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包括资本筹措、运用和分配等财务战略的确定,有关财务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责任单元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关内外基本关系的处理协调,财务活动过程的控制和财务活动结果的考评等。具体是指在财务活动管理上的投资、用资、检查分析、分资、筹资和考评职能;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协调、公关和营销职能;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决策、管理、监控职能。只不过相对于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宏观性较强而言,这些职能基本上是针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日常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及其过程和结果的检查分析、考核评价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关系处理、形象宣传与塑造等。
四、财务经理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经理财务管理是指财务经理及其所处部门和有关财务人员行使公司财务管理执行权的行为,是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操作性和践行性活动。其对象主要是流动性资本的效率效益、流动性债务的产生清偿,以及公司内部各种财务关系的纵横协调等。财务经理要在总体把握和具体运用其财务管理内容的过程中,充分明了并认真履行自己在现金管理、融投资决策、信用管理、财务预测,财务规划分析和分配、与有关银行各方的关系处理、公司营运的直接协调和具体控制、各项避险策略的拟定等方面的责权,具体职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这项职能主要体现为通过一定的筹资渠道、运用相应的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筹资职能;对所筹集资金按特定方向、方式、时间、额度、结构、风险投放到具体对象上,形成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投资职能;以及资金内部配置、资金耗费与收回中的用资职能;同时还有涉及其中的检查、分析和考评职能等。从财务管理角度、用资主指两方面(用资职能就是指企业)做到这点,完全需要企业高层至一般员工树立和践行节约的观念、成本效益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根据公司财务战略的要求,对公司将来的投资计划和资金流入流出做好预测规划,并将制定出的公司日常财务计划和预算报董事会和总经理批准后切实落实;二是在将公司日常的财务计划和预算付诸实施时,应通过自己对资本筹集、投放和分配等的专业判断、科学评估和具体操作把握等,使其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得富有创新和卓有成效;三是在组织公司的日常收支和资本流转以及组织参与财务分析、考评等具体事务中,加强日常的财务监督和财务关系协调;四是要站在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大局全局立场去思考和关注公司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营情况和科学发展方向,为管理层类经营者、董事会和总经理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正确有效决策和监督,提供较基础、较实用、较有利的依据资料。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财务关系管理的协调、公关和营销三个职能,对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同样重要。比如,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公关职能,就是需要财务经理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公共关系维护发展、企业整体公关战略制定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财务“软”实力和竞争力。因为,财务公共关系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塑造良好财务形象的艺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不论是对已有的还是潜在的财务关系人,企业在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其滋生权责授受、资金往来、利益分配关系。正因为如此,才使企业有更多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使企业达到财务业绩良性循环的目的。因此,企业在处理财务关系、加强财务管理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财务公关的职能作用。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财务管理其实是一种信息管理,是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对不利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控制的管理,从很大意义上说,也可等同于会计信息加统计信息加理论分析。从此意义上说,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最直接、最重心的财务经理,就需要以其代表所有者或管理层类经营者对企业财务、会计、经营活动承担理财、控制和监督职责的特殊治理地位,基于财务信息的收集、储存、流转使用等而认真履行管理、监控、决策与和合的职能。这就是:做好其核心工作即低成本地吸收资金、合理地使用资金;负责制定财务政策、作出资本预算、进行风险管理、参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定价、参与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和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履行和最终实现其在预测与规划、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协调和控制、避险策略,以及围绕企业及其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目标所努力改进的事项,如提高公司每股盈利、确定的预期收入、债务决策、红利分配决策等方面的主要职责等等。只有如此,才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情况,揭示企业各项工作所存在的态势,协调政府社会事务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等之间基于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的经济利益关系,表现这些经济关系处理中的不同状况;才能保持财务活动一定比例的并存性、一定速度的继起性和一定规模的收益性,才能做好财务关系这一寓财务活动之中的本质问题的管理;才能产生根植于企业内部各人员“齐心”、“真心”,以及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之间“合心”、“合力”的和合发展力与和谐竞争力。
五、一般员工财务管理职能
员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一道防线,必须得到稳固和加强。这除了企业及其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创设宽松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塑造先进的财务管理人文精神等外,更要依靠广大员工在发挥积极参与性、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创造性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和承担其用资、检查、分析、考评、营销、协调、监控、管理与和合等职能,使其自觉自然或外在使然地而有一种“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正确行为理念。比如,员工在财务管理中表现出的时间缩短、开支降低、消耗减少而非窝工度日、逃工谋私、在工不作、做工无效、浪费牟利等节约和成本效益观念和行为,就是良好的履职表现。再如,从生存的基度、稳定的角度、发展的丰度,立足强化财务战略观念;从长远的高度、创新的准度、改革的强度,增强财务战略管理意识,有效践行适合企业现实而又不迁就于企业现实、满足企业发展而又不受制于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的战略观念和作风,是每个员工实际参与企业融投资过程和理财事务中应有的职责。又如,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责任为重点、以岗位工作的质量要求为准绳、以质量职能实现为目标,人人接受质量教育、人人树立质量意识、人人关心质量效果、人人灵活质量方法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和作为,使员工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达到“始于识别企业需要、终于满足企业需要”的目标,也是员工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最后,员工对企业发展巨大商机和生机的时时关注;根据企业实情、市场实际和社会实需,在寻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多注重客观现实和实际效果、多兼顾过程付出和成效创造的作为;在实际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前中后,对其各环节、各方面进行的有关方案选择、数量规划、比例关系、质量保证等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
六、基本结论
1、财务职能、财务管理职能与理财职能,既区别又联系,本文研究只就财务管理的职能。
2、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制度框架下,企业财务管理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一般员工的和合努力;设计与界定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时,应充分考虑和发挥“人”的因素作用,其中,财务经理因其职位和职责以及作用的特殊性或特定性,应成为财务管理职能分层厘定和实现的重要力量。
3、从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所包含的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以及对财务活动管理与财务关系管理的再管理等方面来看,由“人”实施的财务管理的职能分层也应基本围绕这些方面,只不过各职能有所主次或侧重而已。
4、如此形成的财务管理职能分层情况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J]。高校理论战线,2008。(9)。
[2]彭韶兵。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谷祺,王棣华。高级财务管理[M]。上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欧阳令南。财务管理——理论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陈溢茂,S·迈辛格,肖平,J·曼辛纳。现代企业财务与金融[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6]汤谷良,王斌。企业财务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论文3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舞蹈课堂都是教师通过语言讲授舞蹈专业知识和动作要领,配合直观的示范教学,随堂纠错,使学生模仿动作,并通过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来掌握舞蹈的技术技能,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灌输,学生仅局限于对舞蹈动作表象的认识阶段,无法体会舞蹈艺术的本质和审美特点,这种单纯的示范加机械的模仿过程的舞蹈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舞蹈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舞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转变观念,通过对舞蹈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加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根据受众差异性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
因学生的生理、心理、生长环境所存在的差异性,使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在初次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舞蹈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以非专业新生为例,教师的第一节舞蹈课,教学内容应设计相对简单易学,通过教学,了解学生的乐感、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领悟音乐的能力、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根据所掌握的学情,教师需快速的调整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舞蹈教育的重点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点在非专业班的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长期重复枯燥,辛苦的柔韧性训练会很快消磨掉非专业学生对舞蹈课堂的热情,应适当加入有趣有效地教学互动。比如:学生和学生之间形体上的互动,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动作,通过肢体接触,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互动,鼓励学生敢讲,敢演,敢跳。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优秀的舞蹈作品,鼓励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课堂大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舞蹈赏析能力。因我校的舞蹈课程设置为实践课,所以理论课的空白对于专业班的学生是一大缺憾,这就要求教师会利用实践课堂穿插舞蹈理论知识教学。例如学生排演《我的偶像》这个剧目,学生对雷锋形象的理解就是好人好事的形象代表,教师可以播放关于雷锋事迹影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还原历史事件,讲解人物性格,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把雷锋当做自己的偶像,使学生在表演时自然地揉入情感,使表演更加真实动人。这也是对民族传统精神的一种宣扬,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再比如给非专业学生讲解中国民间舞———秧歌,根据地区分类,分为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和陕北秧歌。通过各地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等解读不同地区秧歌的基本动作特点和风格差异,区别男女生动作,让男生也可以大胆的舞蹈,改变男生对舞蹈的认识。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深受非专业学生的喜爱,拉近了学生和舞蹈这门高雅艺术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舞蹈不是一门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艺术。
2.丰富学生的校内艺术生活,校外课程实践
舞蹈教师在促进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艺术修养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校内艺术活动,帮助学生组建艺术社团,开展各类主题的舞蹈文化活动,让学生自发建立和形成对舞蹈的热爱。例如我校每年一次的集体舞大赛,全院48个班级,各班参赛率达到90%。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达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又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次的比赛,都能够让老师惊喜的发现学生的进步。在集体舞排练过程中,鼓励有组织创编能力的优秀学生起带头作用,放手给予学生排演空间,与学生及时沟通创编想法,适时的给予指导,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在丰富校内艺术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师范院校的特色就是向社会输送教育人才。经过长期的校内学习,如何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走上社会,从学生走向教师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也是我们一直不断努力追求的方向。近年来,学校与校外单位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实习,组织大型招聘会走进校园,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年轻的优秀教师。
3.教学相长
在这里“以人为本”的舞蹈教育理念不再是单纯的“看人下菜”,而是师生之间真诚的沟通、合作过程,是师生双方通过对彼此的关怀和尊重而达成的教育理念的共识和融合。教师通过学生的认可获得积极的精神满足感,不断放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产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本着对工作的热情,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不断地学习,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寻求更为科学、更具效率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解决舞蹈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学生通过教师的专业教学,学习鼓励和思想引导,体会自我的存在价值,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在老师的言行影响下,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建立起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各类高校开设艺术课程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标志,艺术课程的开设正在发挥其他任何科目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特殊效果,是当代年轻人文化价值的需求所致。在不断强调综合素质人才的社会背景下,艺术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舞蹈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高校舞蹈艺术教师应清楚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工作道路依然曲折漫长,任重而道远。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论文4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创新精神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根本谈不上创新,个性的基础是人性。因此,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备条件,创造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氛围,培育健康的心态,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以下我们从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来谈。
一、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
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首先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有一个学生写了1篇题为《偶像》的文章,文中提到,她一直崇拜足球健将范志毅,欣赏他在绿茵场上的英姿,但是一次偶然的相遇,却改变了她的看法,一次在麦当劳的邂逅,她为范志毅的傲慢无礼而震惊,他场上的英雄气概被他场下的粗鲁表现粉碎了,偶像在她心中坍塌了,写到这里,文章本可以结束,但作者进一步地思考,偶像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人身上的弱点,不能奢求明星该怎样,人无完人。这个思考已经比较深入了,文章还没有完,作者由人及己,认识到,平凡的我们亦有自己的闪光点。非常深刻,独立的自主意识非常强烈。教师应该尊重并充分肯定他们这种思想认识。在学习课文《项链》的时候,同学们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也有自己的看法,有同学认为小人物也应该有所追求,为什么一定要人家安于现状?对主体意识已经觉醒的学生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还应该予于指导,予于培养。事实上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导致我们不少学生不会选择,缺乏自主。一位心理学工作者调查了150名学生,问他们:学习生活遇到问题,一时解决不了怎么办?这150名同学异口同声回答:找父母。竟无人回答自己想办法。问他们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百分之七十的同学说要问过父母才能回答。父母的长期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又缺乏相应的培养,孩子们在爱的光环下,失去了选择的自觉和选择的能力。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其次,我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胡思乱想的天性。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学生的胡思乱想里头就很可能孕育了创造的细胞,一遇时机,它就会萌芽破土,迅速成长。大凡天才儿童都爱幻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我们总说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力,其实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压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常常用规范和格式去压制学生,制造一个个套中人,生产出1篇篇套中文,一说太阳,我们的学生就会想到党的光辉、党的温暖;一说春蚕蜡烛,我们的学生就会想到教师的无私奉献;一说钟表,我们的学生就会想到时间宝贵。这些文章千篇1律,虚情假意,自己不激动,别人更激动不起来。我们不能责怪学生,而应该反躬自问,我们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学生是怎么被捆住幻想的翅膀的。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谈到,他的班上有一个非常爱好音乐的学生柯蒂,每当小音乐家在课堂上出神地幻想起来,不自觉地用手指在相象中的钢琴上弹奏起来,不听老师讲课时,阿莫纳什维利就走到柯蒂是身边,说到:孩子,你在干什么?你要明白,你在上课。 柯蒂吃惊的神态使阿莫纳什维利无限自责,阿莫纳什维利说:天才儿童爱在课上幻想,这是因为智力的激情和交往精神像点燃火箭的燃料一样激励着他的才能脱离教室现实的吸引力,投入到其他现实中去,例如音乐、诗歌、数学等。如果笼罩在教室里的智力的激情和交往的精神充满着敏感性和同情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关心,这种燃料的推动力将变得越来越强大。阿莫纳什维利的认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幻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压制的办法,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要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是很有道理的。孩子们是聪明的,在自由的玩耍中,他们能够发现许许多多观察事物的新角度;孩子们是机智的,在自由的活动中,他们能够使许许多多事物巧妙地发生比附和关联;孩子们更是想象的天才,在开放自由的环境里,他们能够使许许多多的事物,自然地从现实走向未来,从未知走向已知。有人说得好,小孩在沙滩上堆沙,并不只是堆沙而已,而是一种创作,一种想象。一如牛顿在苹果树下拾苹果,并不只是拾苹果而已,还有牛顿的思维。从小孩到牛顿,他们在享受创作的喜悦,这种创作是人类所独有的。一位大学教师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对比,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下,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都说是粉笔一点,此外再无任何说法;同样的问题问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有的说是爆米花,有的说是熊猫的眼睛等等。这一现象引人深思。
第三,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现在我们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统一的课桌布排;四五十个学生,统一着装;四五十分钟一节课,统一上下课;读同样的书,统一的教材;上同样的课,统一的文章解读方式;接受同样的老师,统一的教法;做同样的作业,统一的标准;考同样的试卷,统一的答案。有人说自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以来,就一直如此,似乎是理所当然,我们不禁要问:一直如此就永远正确吗?有些东西可不可以是多元的,比如,教室的布排就可以是椭圆的,围成一圈,便于讨论,教师也是讨论的一员,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布道式的。教材的编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是文选式的。老师的教法也不一定是赏析式的。对同1篇文章也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何必强求一律?我不是绝对反对统一,而是反对统一的绝对化,我主张多元与一元的辨证。
二、语文教学过程应该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应该按照人的成长需要和发展规律来进行语文教学,过程要合乎人性,要倡导人文精神。第一,创造符合师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这个问题涉及到语文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即语文教育的基本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问题。最早的说法是单主体,或说教师是主体,或说学生是主体;后来有双主体说,或说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或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些说法都是静止地看问题,从横截面的角度来看待师生关系,我以为师生关系是相互主体渐变关系,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教的对象,是客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学习的对象,是客体。而且师生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减少,逐渐隐蔽;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逐渐加大。放大一点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进而到研究生;教师的主体角色由保姆式的到师傅式的,进而到导师式的;学生由依赖老师到依靠老师,进而到独立学习;这正应了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原因很显然,语文教育活动一直处于层次不断变化、发展、上升的过程中,自然会对师生产生影响,师生都会变化,特别是学生正处于飞速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生理、心理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此师生主客体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顺应这一变化,而不是超越这一变化,是渐进,而非跳跃。应该创造相应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跟上这一变化,按部就班,健康成长。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就单篇课文或一堂课设计的教学程序,还有的是就一个单元设计教学程序,有人称之为单元教学法,比之于单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但其实还不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过程,创设适合于师生主客体渐进变化关系的多种教学模式,可以说这在现在还是一个空白,但道理是很显然的,比如,作文批改的数量问题,人们常常争论不休,根据师生主客体渐进变化的关系,就应该由全批全改到部分批改,再到学生交叉批改,到学生自改。
第二,运用符合学生人格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例如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是从指导阅读开始,其逻辑终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起点到终点有许多中间环节,其中阅读技能及阅读技术是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地说,一个技术的掌握,一个观念的形成,基本上是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维流程,灌输法是越过提出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两个重要阶段,直接进入问题解决阶段,很可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这些阅读技术,浮于表面,而不是真正内化为个人自身的技能。那么收效仅仅是知道了老师传授的技术,对学生自主意识、创造精神的养成,则没有什么用处。而发现法则不同,它重视问题的提出和发展,积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研究,符合观念形成的认知接受规律,同时它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思维和自主意识。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中。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不善于分析、研究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是缺少主体思维的表现。发现法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发现规律、从事研究的能力。方法不同,效果各异。体现学生自我价值的研究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趋向内部化,学习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满足。究其原因在于: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同时,当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挖掘阅读对象的本质,在发现语言现象的因果联系的过程中,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当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就会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对人的智慧和意志感到骄傲和自豪。皮亚杰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现思维能力,保证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态度具有迁移作用,他明确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灌输法是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而忽略了学生自求体验的过程,发现法则着重于学生探究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丰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发现中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达尔文说:科学无非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事实证明学生是完全可以学会研究的。
第三,回归自然常态的语文学习。
现在的学生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还要读各种形形色色的辅导班,或者请老师搞家教辅导,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就是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而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亟应沉潜于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更有甚者,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理由非常充分,为了学生能考上大学,为了学生的前途。一位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书的篇幅也相应越来越短,从长篇到短篇,从短篇到畅销杂志,最后就是被老师没收的漫画。没收的时候老师说不要因为一根树枝,挡掉前面的一片森林。(《文汇报》1999年7月17日)其实这句话用在这个教师身上恰好合适。越来越多的大学教授痛感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知识面越来越窄,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但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遨游,其心灵是会干枯的,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难以弥补这个缺憾。应该让孩子们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北大教授钱理群说得好: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我们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去阅读经典名著,和大师们直接对话,使学生在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其好处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诗,背诗,读名著,作书摘,写书评。每天语文课的第一件事就是由一个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首诗,然后全班同学用两三分钟把这首诗背下来,日积月累,非常可观。每月我向同学推荐两三本书,学生选择其一来读,要求作书摘、点评,每周交一次,老师与之交流看法,月末每人都写1篇书评,用一节课的时间全班交流,由学生主持,大家畅谈自己的看法,互相启发,有时老师可以不说一句话,学生自然会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时比老师的教育效果好得多,要充分相信学生,特别是学生的群体。自然状态下的读书,不去考虑那些莫名其妙的问答题、选择题,学生不会把读书看作负担,从而引发他们潜在的读书兴趣,回归读书乐、乐读书的自然状态。语文课堂教学也作相应的改变,多读文,少分析;多感悟,少说教。舍弃那种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分析一统天下的程式化阅读教学。鼓励学生自我思考,既要有理性的分析,也要有感性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第四,贴近社会生活的写作训练。
现在的作文教学出现一种模式化的现象,教师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是套路,教给学生一些套路,让学生去套,搞的是八股文的那一套,而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那么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当然无灵性,学生在作文里表露的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诚为本,失去了真情实感,文就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提倡写真情实感,并不是要学生写一地鸡毛,无病呻吟,无端感伤。而是要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语文也是这样,语文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语言的产生是为了交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贴近社会生活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社会,一是直接走进社会。我在教学中选择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这是同学们了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窗口,要求同学们坚持收看焦点访谈,每次写百字点评,每天语文课的第二件事,就是由一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点评,老师也简单谈谈看法。直接走进社会,要求学生做项目设计,搞社会调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迸发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创造动力,有一位同学给上海市市长出了一个金点子,她说上海市城市建设应向纵深发展,且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她建议上海建一个地球村,就像世界许多大城市有唐人街一样,上海可以建以国名、民族名命名的大街、村落,比如巴黎大街,埃及村,俄罗斯大街等,吸引外资按照本国的民族建筑风格来建造,让他们经营本国的特产,外国人来到这里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中国人到此有一种不出国门就到了异国他乡的感觉。上海市副市长亲笔批示,给予高度评价。有的同学调查各种类型的超市,对比国营的和外资的,找出国营超市的问题所在,写出调查报告,给现任国营超市的经理提合理建议。许许多多的同学写出了很有创造性、有见地的好文章,生活给了他们启发,社会给了他们灵感,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语文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崭新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
企业资金管理探讨5
企业资金管理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资金的管理。如何管好用好资金,寻求合理的资金结构,做好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以获取高回报,促使资金快速流动以实现最大的盈利等,这些都是企业要做的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关于企业资金的筹集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的几个要点是:确定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确定自有资金额,确定需要对外筹集的资金额。
1.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既反映着企业经营风险的程度,又反映了企业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和水平,是企业要重点关注的一项指标。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说明企业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强,但企业债务压力大,风险也大;资产负债率较低,说明企业实力强,比较稳定。资产负债率究竟以多少为宜,既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如银行利率、经济增速、通货膨胀率等,也要考虑本企业所属行业的情况,特别是自身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获利能力以及市场的信用环境,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的能力和经营风格。企业所处环境不同,资产负债率高低可以不同,关键是企业要使之与市场和企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并处于可控之中。
2.确定企业的自有资金。企业自有资金是企业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对外筹资的基础。其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用总负债与自有资金之比来衡量,一般以1∶1较为理想。企业自有资金多,意味着企业净资产多,所有者权益大,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有利于企业稳定和发展。企业要保持和增加自有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拓展业务规模获得。
3.确定企业需要对外筹集的资金。根据确定的资产负债结构和已经确定的自有资金,再结合企业自身的投资规模,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企业的外筹资金数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结合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额度来考虑外借款。如果原材料是买方市场,可以充分利用信用条件来减少借款;与此同时,如果产品也是买方市场则会增加借款额度。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是企业筹资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当企业负债经营决策正确,能够合理保证企业达到最佳资本结构时,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为企业创造出高于负债成本的超额利润,促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正是企业重视负债经营策略的实质所在。但必须注意的是:一是要有清晰的风险意识。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债务人必须承担利率风险、信誉风险、被抵押的资产风险、外债的汇率风险等。因此,举债前必须进行认真而慎重的风险分析,做到不盲目举债,并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尽量控制在企业的负债水平以内。二是要注意分析负债环境,不断调整负债水平。比如,金融环境比较宽松、银行贷款利率走低、企业产品销售好,而且获利率高于利息率,负债水平可以高些;企业内部管理好,优质资产比例高,资金周转较快,负债水平也可以高些。三是要合理确定负债中借款、信用条件债务以及其他负债的比例,尽量减少长期负债。
二、关于企业资金的使用
企业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样也会影响企业筹集资金的总量和次数。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安排和使用对企业的重要性,尽可能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
1.要认识到企业的负债是要付出代价的。严格地讲,企业占用的所有资金,不论是债务资金还是自有资金,对企业来说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借款付出的是利息,自有资金付出的是分红的代价,即使是欠款,同样要承担损失信用的代价。所以,企业首先要有债务意识,认识到所有的债务都不是无偿的;其次,合理安排债务形成的数量和滞留周期,减少自身负担。
2.要注意保持流动资产和长期性资产的合理比例。长期性资产指企业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递延资产等,这些资产主要是靠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来支撑的,尽管它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实力和稳定程度,但若过大,因其回收期长、周转缓慢,容易造成企业日常运作的沉重和滞缓。流动资产的多少反映着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活跃程度及盈利的机会,因为企业的利润主要是靠流动资产的周转来实现的。所以,企业必须控制流动资产和长期性资产的合理比例,这一比例是以流动资产率即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来衡量的。它不仅反映企业资金分布是否合理,也反映企业的资金运作是否灵活,在通常情况下以30%~60%为宜。
3.合理安排资金投向。企业如何使投入的资金风险最小、收益最高,关键是要选择好资金投向和投入时间。因此,一是要切实作好投入项目的调研和评估,不盲目投入。二是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技术更新、产品创新,从而扩大市场份额。三是要学会将资金投向资本市场的运作,以获取高额回报。资金转化为生息资本后,可以游离于物质再生产过程而相对独立化,企业要学习掌握证券投资、参股投资等投资规律,以便将其作为资金投向的重要选择之一。四是要加大对技术开发和创新及人才培训的投入。五是不论资金向哪个方面,投入都应做到基本上是用自己的资金量力而行,并且进行认真的可行性研究,力求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三、资金的管理
企业所占用的资金应加强管理并促使其快速流动,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价值。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资金的流动和周转速度对资金的总量有着巨大的影响,资金周转速度快,沉淀就少,资金的总量要求就少;资金周转慢,积压在中间环节的资金就多,资金的总量就大。企业经营者一方面要注意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资金拥有量,另一方面要使其快速流动和周转,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1.确保资金总量和借款、还款的筹划。只有资金总量得到保证,才能谈到资金的快速周转。因此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营运资金,营运资金一般应相当于企业2~3个月的销售额,二是要做好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测算与平衡。三是要做好归还借款或债务所需资金的平衡。2.提高资金流转速度。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资金总量,资金周转速度快,同样的生产规模,资金总量要求就少,资金的使用价值就高;反之,资金总量要求多,资金使用价值低。
2.提高资金流转速度。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资金总量,资金周转速度快,同样的生产规模,资金总量要求就少,资金的使用价值就高;反之,资金总量要求多,资金使用价值低。
(1)保持合理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流动比率以2∶1为宜,速动比率以1∶1为宜。现金比率反映企业当前或近期需支付现金的能力,应保持企业现金收入略大于现金支出。
(2)保持合理的存货比率(存货/流动资产总额)。存货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及备品备件、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这些存货占用着资金并影响着资金的周转。企业应对采购物资实行定额控制,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使物资结构趋于合理,尽量减少储备资金和成品(商品)资金的占用。存货比率多大为宜,依各时期、各行业、各企业情况不同而不同。但在满足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存货是越少越好。
(3)要严格控制存货周期、应收账款周期及应付账款周期。存货周期是通过当期的销售额和库存资金占用之比来体现的,只有通过缩短存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停留时间和减少库存、加速产品销售,才能缩短周期,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应收账款周期即账款回收天数,应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政策,千方百计缩短账款回收期。应付账款周期是指充分利用供货方允许企业支付货款的期限,这样企业可利用这部分资金来周转,但也应注意不能拖延应付账款周期而影响企业信誉。
(4)合理调剂安排使用资金,减少借款和承担利息的债务以降低财务费用。企业的资金应得到合理安排,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投资性的长期项目和生产性的短期项目,在生产规模变动不大的情况下,企业的流动性资金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长期项目的资金投入是不均衡的,所以应合理组织资金,尽理减少资金沉淀,降低财务费用。
3.做好资金的安全防范工作。企业的资金安全是防范风险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做好资金安全管理。一是要做好资金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做好资金支付的授权,严格不同职责的支付权限,超出支付权限的一律不予办理;二是要做好资金管理岗位的内部牵制工作,不相容岗位绝对不允许由一人兼任;三是加强与银行之间的配合,对超过一定数额的重大支付项目,采取银行电话询证的办法;四是经常进行资金收支业务的检查,对存在疑问的问题要一查到底;五是限制银行账户的开列和审批,严格银行账户的数量。总之,资金的安全是企业风险防范工作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定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和行动确保其安全。
企业的财务管理,归根结底是现金流的管理,所有的企业行为,如果离开了现金流都是一句空话。因此,企业做好现金流的筹划是经营活动工作的重中之中,我们要采取严肃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对待资金管理工作,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