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实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热选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0674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热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第一篇】

预习内容的层次化。

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教学新内容的前一天,我会布置学生预习,并完成例题中的填空部分和练习中的“做一做”。但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实践,我发现预习的整体效果不显著,尤其对于学困生和一部分的中等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把预习当成是一份家庭作业来完成,或者干脆不做了事。总结了上半学期的得失后,在下半学期中,我对课前的预习内容进行了“层次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完成不同的预习任务。

例如在第一单元的“位置与方向”中,例1是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在布置预习时,我要求优等生通过预习,会用东南西北描述书本中和生活中各建筑物的方位情况,并完成“做一做”;中等生通过预习,会用“东南西北”描述例1中各建筑物的方位情况;后进生则只要求他们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有些什么就行了。这样子,班级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各自不同的任务,避免了“一刀切”,培养了优等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减轻了后进生的学习负担,调动了中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处理,特别要注意发掘知识的内部联系,让学生通过迁移规律来学习新的内容。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时,我结合主题图首先向学生呈现了“60÷3”这道算式,让学生小组讨论出这道题的口算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会想出“想乘算除”、摆小棒、去“0”法等各种方法来得出60÷3=20。

这时老师再呈现600÷3、240÷3,通过知识的迁移,中上等学生很快就能算出答案来。在这时,老师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一小撮的学困生身上,对于还没掌握好的要及时辅导,对于已经掌握了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其实,小组讨论学习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手段。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在进行小组学习时,优等生就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把小组内的中下等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去,在沟通交流时,包括各个层次在内的思想火花都碰在了一起,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积极和活跃。

最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第二篇】

初中历史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新学科,很多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背诵记忆。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逐渐对填鸭式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课堂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进一步学习探究,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相比较于传统的“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无论对于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

多媒体教学是伴随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改革所诞生的产物,将教师从讲台、板书中解放出来,将文本教材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立体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又能够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比如在进行《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学习时,教师可在课前搜集部分影像资料,或播放《百家讲坛》《历史揭秘》的相关片断,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和其厚重感,增加对历史课程的好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作探究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探讨、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对很多事情极为敏感,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合作探讨式教学更加适合初中生。对于初中历史而言,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安排小组分工合作,为大家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该小组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哪些不足,并加以及时指导,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情境教学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感知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很有帮助。同样以初中人教版教材中《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个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预先准备两到三首描述当时时代背景的诗歌作品进行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或搜集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片断进行播放,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或者就某一具体历史史实寻找几名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由他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用肢体动作或语言加以展示,再由全班学生进行打分评判,从而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实际上问题教学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教材,在教材中自己寻找答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能收到很高的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毕竟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不相同,看待问题也有不同的角度。开展问题教学时,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要有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的教学环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教学。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要时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最高追求,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最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第三篇】

职校物理教学实施美育,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愉悦的`美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作者:陈宗敏作者单位:江苏,泰兴,江苏省泰兴市职业教育中心校,22540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23)分类号:关键词: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实施美育

最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第四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大纲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训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如初中代数课本第一册《有理数》这一章,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

3.掌握“方法”,运用“思想”。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比如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公式类比;在学习二次函数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性质类比。

4.提炼“方法”,完善“思想”。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二中)

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在课堂上,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2.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3.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

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成一定的技能。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问题情境:现有一颗不可攀登的旗,怎样才能测出它的高呢?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收到良好 的教学效果。

2.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效果良好。

最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第五篇】

[摘要]:实施开放性教学,进行创新教育。虽然英语教学已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轮番改革,在教学观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师上课往往严格依据教案上的思路进行,学生少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缺乏民主气氛,造成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忽略了语言学习在丰富而生动的交际活动中去完成。开放性教学提出教师要转变观念,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实施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我国的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高中英语课程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为他们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它还提出了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那就是:“要重视共同基础,为每个学生的可能发展奠定基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课程应多样化;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养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及风格;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这些课程标准和理念与传统的英语教育观相比,明显的加入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是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那么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呢?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平时的教学实际,实施开放性教学,以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问题透视。

目前由于受高考的影响,英语教学中仍旧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虽然英语教学已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轮番改革,在教学观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实际实践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倡导双边活动,但在学生的眼里,老师仍然是高高在上的,课堂形式呆板,教师设计课堂流程,教学过程规定死了,教师上课往往严格依据教案上的思路进行,学生少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缺乏民主气氛,造成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忽略了语言学习在丰富而生动的交际活动中去完成。长此以往,只学不问,“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字纸篓’,教师成了灌知识的‘字纸篓之制造家’”(陶行知)思维僵化,创造性被严重扼杀。即使是有一定的任务,也是教师课前设计好了的,重复使用的,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些按照一个模块来操练的任务,不能完全抛开旧的框框的限制,教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跟着上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没有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深加工过程.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教师着重如何教,要求学生要适应教师的教学,要配合教师的教学,要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要在教“懂”、教“好”上下功夫,学生要在听“懂”、学“会”上做文章。这样学生学习外语自始至终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运行,不仅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长期受到了压抑,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没有开放性教学,不能很好的进行启发性教学,学生身边没老师就无法解决疑难问题,培养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学生没有创造性任务,培养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蹩脚的创新教育。以上道出了由于教育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知识型、经验型的教育模式,无法充分实施开放性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教材的使用效果,并成为束缚中学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解决问题。

实施开放性教学,贯彻并实现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实施开放性教学,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目前很多英语教育强调对知识的积累的过分孤立追求,强调单一教材教学,以高考为目标,忽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创新教育则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加关心学生有什么样的个人观点和想法,经常的帮助学生把以前的看法和现在的看法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情绪,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潜能。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实施开放性教学,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因为学生只有对自己、英语、英语学习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而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对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英语是语言学科,同时又是学生的第二语言,所以出现英语能力不等是正常的。比如,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时,都会有怕错而不敢说或不肯说的现象。而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潜意识的运作和强烈学习动机的形成。这种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所以,我们一方面可以将教室布置得十分舒服,播放一些音乐来松弛学生的压力,强化语言节奏感,加强学生的印象。同时,作为老师,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要循序渐进,更不可随意责备。心理学家洛斯蔡弗勒(loschilffler)曾说:“学生----成年人比儿童更甚----在外语学习中受到抑制,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显得可笑或是怕用错或讲错。”所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循序渐进。先跟读,后自己讲;先自己大声讲,后面向全班同学讲;先讲简单的内容,后讲复杂的内容。老师要多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谈,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另外还可以借助视觉的应用,创设视听课,这样使静态或动态的场景能声像并茂的映入学生的眼帘,极大的强化和丰富听力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开口的欲望,帮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为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1)youseeyourteachersoncampus.

(2)youreceiveanicepresentfromyourfriend.

(3)youwanttoentertheclassroom,buttheteacherisgivingalesson.

(4)youseeanoldmangettingonabuswithdifficulties.

(5)youloseyourfriend’sbicycle.

由于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们积极性,主动性高涨,围绕话题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笔者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重点whyisitimportantforustohavegoodmanners?时,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结成小组围绕主题的五个方面,选择其中的两到三个情景,运用所学知识,相互帮助启发,自己创设情景并表演出来。学生对这样的运用印象深刻,记忆清楚,又能在合作表演中展示个性。在这个自我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应试指挥下的创新教育以升学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在以应付考试压力的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封闭,压抑的教育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主动开拓进取,积极在英语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开放,温暖的教学氛围,要改变“教师权威”教师设计课堂,学生疲劳地跟着学,跟着老师设计的课堂来做的弊病,给学生更多开放性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机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鼓励学生的创意,使学生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知识,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三)实施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体现创新教学理念。

一方面所教语言的材料要尽可能真实;另一方面是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社区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系列任务的训练,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中真实运用。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自始自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预定的学习目的去展开有意义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学生仍然要学习语法知识和记忆单词,但知识的掌握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是由学生通过运用去体会与内化。语言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就象建筑楼房时的脚手架一样。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尤其是在开始阶段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

在设计任务时我们应该注意:设计的任务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要向学生说明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这个任务之后能学会做什么。成功的任务设计应该是1)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2)能使学生在课堂内演练生活中真实交际时所需要的语言技能;3)能激活学生心理和心理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到最底限度,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4)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持积极的态度,明白犯错误是正常语言学习活动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5)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任务活动应该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任务的类型:1)编目(listing);2)排序与分类(orderingandsorting);3)对比(comparing);4)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5)个人经历(sharingpersonalexperiences);6)创造性任务(creativetasks);按任务的方式分类:1)拼图式任务(jigsawtasks);2)信息差型任务(informationgaptasks);3)解决问题型任务(problem-solvingtasks);4)选择决定型任务(decision-makingtasks);5)交换观点型任务(opinionexchangetasks)。

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引导学习方向,指导和资源的提供者;言语和与语言相关的行为的示范者;开展活动的协作者;探索知识,开发学习技能和策略,享受成功的指导者和同伴;为学习者提供恰当反馈的评估者和记录者。开放性的任务型学习中学生的角色:参与者、监控者和探险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通过体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需要将学习过程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并且能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有冒险精神。由于许多任务需要学生传递自己的独特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他们在独立完成任务时,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语言错误,学生应该不怕犯错误,并且认识到犯错误在学习语言到过程中是不可逾越到一个阶段。

四)实施开放性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在于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设疑引思,打开创造思维通道,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模式,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为指导思想,以营造培养发散思维的语言环境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三种机制--扩散、转化、创新为教学途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质疑,不光是指提出惑而不解的问题还包括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结论提出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现在的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必须转变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围绕其结构特点及中心思想去提问,比如,如何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的观点提出异议,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何进行推理判断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大胆发表个人想法,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必须求异,而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直觉思维又称非形式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过程。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根纳因病在家修养,在观看地图时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两岸轮廓惊人的相互吻合,由此提出‘大陆漂移说’。这种创新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实物、图片、多媒体以及各种游戏活动创设一个开放的空间,激励学生直觉推新,并且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如猜字游戏等。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有很多,例如值日法、演讲法、表演法、自由会话法等。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在不失控的条件下,教师应不怕秩序乱,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只在旁指导、点拨。在学生犯错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多动脑、多动口。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教师对那些新奇而有创意的构思给予热情地鼓励,对那些欠一点的我就耐心启发诱导,让其他的同学补充使其想象更加完美合理,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开放性教学,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四个原则:

(1)、学生参与原则。

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尽量使他们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鼓励性原则。

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多表扬、多鼓励、少责备、少批评,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增强自信心、、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3)、宽容性原则。

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急于纠正,以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更大胆、更好地运用语言。在指出学生的错误,尽量间接地提示,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4)、求异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五)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课型及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任务,吸引而后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而后使用英语。例如在处理高中英语教材时可将任务设计成以下6种---predictiontasks,jumbles,comparisontasks,problemsolvingtasks,memorychallengetasksandcreativetasks。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层次理解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跨文化思维能力。

包括任务型教学在内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和信息的获取。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合作学习。我们在现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pairwork,groupwork,teamwork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困难学习”或“分享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和激励互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的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对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大有裨益。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所采取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活动的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首先,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yourself./nevergiveup./hurry,hurry,don’tworry./keepupyourcourage’等激励学生的话语,大胆的表现自己。其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把功能项目、语法项目与话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自编对话或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能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提问。例如,采取游戏竞赛让各小组对所学课文内容进行快速问答,对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体会,对教材中一些内容敢于质疑等。在学生了解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及合作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参与及合作中得到交流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及合作学习,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法,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为学生交流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它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通过丰富多样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交际策略。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参与及合作中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根据dickinson的观点,所谓自主能力也就是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能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让学生反思其学习观念和参与及合作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将其已有的知识从无意识提升到有意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要进行创新教育,就要实施开放性教学,抛弃以前所有的落后的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实施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郭、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大出版社。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柳斌《创新教育模式全书》北京教育出版社。

赫克明、谈松华:《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

向玉琴:《愉快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梅、山川:《21世纪学生健康成长全书》;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国家教育部:《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第六篇】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

芙蓉区八一路小学常旌。

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思想品德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判断它的好与不好,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去评判,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选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结合在一起,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节内容,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欣赏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烈士公园、湘江边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这些离他们生活很近的东西搬到了屏幕,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旁边的草地绿油油的,小动物玩得很高兴。慢慢地小河发生了变化,河水变成黑色的,里面的小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高兴不起来了,小河哭了。屏幕上出现几个字。救救小河。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动,积极性很高。这一场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它们的启发很大,教育很大,学生深深感到保持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想到了一些保持环境卫生的办法。这比老师用多少优美语言去解释效果都好。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恰当运用这种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多媒体动画和录像片段等逼真的氛围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社会现象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

尽管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如上所述诸多优势,但并非是使用有了现代化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因此,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紧紧为教学目的服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思想品德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关键。二是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三是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一堂思想品德课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上。

总之,要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有熟练的应用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技能。

最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第七篇】

李岚清副总理在《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我们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学英语才能了取得最好的效果。”这说明实施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时代要求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新编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做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初中英语和其它学科一样,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下面就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谈点滴体会和做法。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2、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地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

[1][2]。

最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第八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下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面临的共同任务。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创造欲望。

在教学的情境中,认知和情意的行为与启发创造潜能有着重大的关系。事实上,情意的行为与认知的行为是不可分的,一个和谐和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是创造的前提。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创造环境,我认为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知识多,因而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这更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具体的事件来说明抽象的理论,以此启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减员”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激发学生兴趣,并注意参加活动时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特长。

2.教师态度要温和、宽容,让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在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别说创造,就连接受知识的信息也有困难,相反,教师的态度温和,行为宽容,就算学生回答错问题,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实践证明,中小学生的创造动机的引发,主要来自于好奇心、表现欲等,教师的平易近人,与学生心理沟通,心理相容,更容易使学生激发好奇心,产生创造的欲望。

3.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喜欢另辟鼷径。对此,教师不能压抑,应该引导和鼓励。科学发展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教师要不断解放学生的思想,创造开放式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敢于求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和传统方法,鼓励他们去怀疑,去思考,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了学生求异的创新精神。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造机会。

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病在于把知识硬塞给学生,靠死记硬背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思维极少创造性,常常是一些程序的盲目重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教育家提醒我们:学习过程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务之急。

1.减少机械记忆。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中机械记忆的时间少了,创新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中,对知识一栏的总共4条6项要求中,有4项要求了解,有1项要求“认识”,只有1项是要求“知道”的目标(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除了《标准》规定要求“知道”的知识需要牢固记忆外,其他知识是属于灵活理解和运用的,政治老师千万不可强找知识点和概念,以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品德熏染、行为规范、“文化陶冶”的正确轨道。2.巧设疑、多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堂巧妙提出问题,使学生们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在讲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时,我采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讨论方式进行授课:两个主体是什么?两个“多种”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现阶段我国为什么实行两种制度?这些体现了前言中的哪条规律?这样学生自然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3.教学组织形式要多变。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以讲解为主,不论你讲得多么生动形象,时间一长,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样,如果每节课都采用“提供一个话题――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的方式,时间长了也会使学生感觉腻烦,这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看风景心理”是一样的。任何风景,只要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不管是黄土高原,还是蓝天海滩。因此,为教之计是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以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希望,这是保持思想品德课长盛不衰生命力的法宝之一。可以交替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比如教师讲解、案例诊断、话题聊天、模拟法庭、观点辩论、情景表演、分组编题、知识竞赛、小老师讲课、挑战主持人、课堂撰写小论文、师生互动问难答疑、专题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三、赏识学生的创造成果。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创造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成果的教学氛围。实行鼓励政策,对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你说的真好!掌声表扬!”“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真聪明!”一句赏识的话,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有无穷的力量。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听到老师、同学的赞许声、鼓励声,就会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而产生成功的喜悦,得到自我实现的体验,便会以更大的热情主动地学习,更加有力地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最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第九篇】

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对学科本身、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有追求数学新知和独立思考数学问题方面的欲望,培养和引导学生会从数学的独特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挖掘,肯定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放手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实践,尝试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交叉学科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有益的探讨,在实践和探索中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包容学生的失误,强化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达到获取新知识、扩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为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和理念、方法的改变,更多更重要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和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和支撑,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持久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品格在创新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个性品格和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的方式和最终的结果,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制约,又与每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是主导,是重要的外在力量。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仅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还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引导、表扬和激励为主,营造一种和谐、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外因内因共同作用,于有形无形中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担负高中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老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维,通过典型例题、启发学生积极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灵活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用老师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尝试,用老师的创新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和思维活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首先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探索的`环境。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和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亲和、尊重、平等和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上充满浓浓的“亲情”和暖暖的“爱意”。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情绪氛围里,学生才能对老师也产生“爱意”。这种情感的交融,教学的交流,才能是学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释放学习探索的正能量,“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及时抓住和巧妙利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好奇、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难以感觉得到的一些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表述和文字的描述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的。如果让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强大直观的视觉效果,创设更加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教的抽象化的知识变为形象直观、可视可见的形象化的东西,就能化枯燥为乐趣,变抽象为生动具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苦变乐、由单调变为有趣。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自乐的学习中实现创新和超越。

3、重视提出问题强化创新行为。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给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提出问题”的氛围,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要问敢问,大胆地怀疑,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毫无顾忌地坦陈自己的问题和怀疑,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浓厚欲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逐渐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老师就要逐步的引导、巩固和强化,就应进一步地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搞清楚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提问和怀疑中得到求知的乐趣,以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成就感肯定和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平等、尊重和激励是创新的环境,大胆实践是创新的途径,解决问题是创新的目的和根本。没有问题、不敢怀疑就不可能创新。因此,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能力”的提高,鼓励和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及人生出彩奠定创新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思维基础上的有新见解、新发现、新的突破性的思维,是一种不走寻常路的做法,是突破常规、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独辟蹊径的思维活动。新、奇、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点,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取新成果等思维与实践的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前提和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和超前性等思辨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加以尝试和实践。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也就是给学生指明观察的对象和目标。其次,要在具体的观察中及时的跟进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按不同的顺序和规律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和角度,要指导学生会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细致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打开学生的观察之门。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知识,为想象奠定基础。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指点想象路径,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第三,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对象和知识内容,指导学生分门别类的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技巧,像类比、归纳等等。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过程。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学生发散思维的潜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储备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创新和超越。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褒奖和肯定,让学生在褒奖和肯定中不断迸发灵感的火花。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单调教学模式,开创“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创新型的合格人才!

最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移风易俗【第十篇】

摘要:初中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个人性格形成和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引导对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出发点进行探讨,探讨了营造课堂氛围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人格形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渗透探析。

关键词:创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学情境。

一、前言。

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效果上都不尽如人意,并且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枷锁没有彻底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上解开。思想品德课堂中理论知识过于空洞,许多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枯燥乏味而且生涩难懂,而且思想品德教学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此外,我国初中生在社会发展和文化融合上的辨识能力不高,学生在媒体、网络、和社会的影响下,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思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局面造成了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极其需要,另一方面却达不到教学效果的状况。面对这样的状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状态保持在一个轻松、愉快、精神集中的环境中,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和氛围下吸收教师的引导和学习。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营造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学。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淡化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和意识,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勇于表达自身看法和思想。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真实的、虚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而且它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受到熏陶感染,塑造完美人格,培育人文精神。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应用素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创设,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才能够充分体会思想品德,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避免了传统思想品德,教学纯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

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引导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因此人格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人格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把握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接受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路线和思想,逐步形成健全的具备社会价值的人格,真正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创新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品德素养,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德观能够在思想品德课的有效引导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培养思想积极健康、品德进步的青少年,这是对中国未来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池素香。对新课改下初中品德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10)。

[2]王中华。如何加强初中品德教学的有效性[j]。学园:教育科研,2012(03)。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电化教育中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20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