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范文(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60140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生命教育》心得体会范文(最新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第一篇】

生命是美好而宝贵的,也是脆弱的。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是那样的短暂的。所以,常教育学生们珍惜生命,爱护身体。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是的,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我身上美好的“善根”。说到底,也就是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那么,教育应该如何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如何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在课堂、在家里都应时刻让孩子受到尊重生命的这种教育,上下学遵守交通规则,亦是尊重生命。遇到困难把心态摆正皆是尊重生命,遇到危险冷静处理更是保护生命。在教学上渗透一些生命的故事,让孩子去感受,比每天说一些大道理来的实际。怎样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课堂和生活中,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生命,爱护生命。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生命的概念很模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孩子认识生命。通过对植物,动物的观察,对大自然一些现象的了解,使孩子知道生命是各种各样的,需要人类去关心和保护。

二、尊重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不可挽回的悲剧。怎样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除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可贵,还应该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如记住各种急救的电话号码,安全使用煤,电,水,不在马路旁,池塘边玩耍。进出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

三、热爱生命,感受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每个人的财富,世界因有了生命而绚丽多姿,生机勃勃。利用阅读或身边的小事让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生命,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少玩电脑,少看电视,学习更多的知识,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长大做个多别人有用的人。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学会坚强,因为所有的一切梦想都源于有宝贵的生命。生命同样也属于爱你的每一个亲人的。生命受之父母、成于社会,凝聚众多情感,寄予无限希冀。现实世界里,生命只有一次,失不再来。如果说,生命教育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必修课,那么它从生命降临的一刻起就该开始,主题只有一个:珍爱生命,让生命之花灿然绽放。

生命教育范文【第二篇】

何荣汉博士,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经理。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自2006年以来,本身就一直致力于跨文化、跨宗教、跨灵性传统的研究和教育发展,希望培养更多人才,促进宗教教育、心灵教育、生命教育、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发展。而何荣汉博士在生命教育的发展上走在前列。

起点,认识生命教育

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因此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以及尊重生命,是我们生命价值最为完美的体现。而直面生命,直面教育,实现生命价值的新理念逐渐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追寻的方向。在香港走在生命教育前列的,何荣汉博士就是其中一位。

何荣汉博士的兴趣所在,就是对生命教育的探讨。他于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课题。那个时候,香港的生命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尚没有起步,当时吴梓明教授与何荣汉博士就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申请香港特区政府刚设立不久的“优质教育基金”,尝试深化“中小学宗教教育、德育与公民教育发展计划”的研究与发展。

何荣汉博士在1995年9月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在沙田的崇真中学担任宗教教育的教席,负责宗教教育、德育与公民教育的工作。日暖风和开桃李,笔酣墨浓写春秋,作为普通教师,他本着对培育学生生命的期盼,诠释着属于教师的责任和理想。

到1994年10月,何荣汉先生参与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举行的校庆活动,他的老师李炽昌教授告诉他母校宗教系开设了博士学位,并鼓励他回母校进修。这个时候他刚刚完成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部的哲学硕士课程,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自我增值,出于种种考虑,他决定报读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年中辞去沙田崇真中学的工作。

此时何荣汉博士的人生与学业生涯都刚刚经历一次重大的转变,致使他将眼光进行重大调整,开始感悟生命,意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何荣汉博士也开始进行学术的研究和探讨,他本来是准备以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最早到中国内地展开传教工作的福州卫理公会历史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范围,他是一名基督徒,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就是他所属教会,因此他确定方向之后,计划多次到访与之有关的地方作实地考察及档案文献研究。

但期间何荣汉博士却得悉自己的身体患有遗传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手术,并且手术后需要时间复原和适应,使得博士论文的研究增添了许多困难,出外远行进行研究更成为很大的难题。然而正是在这段手术期间,令他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并且基督教的原动力就是爱,就是作整全服务,他相信给人一种信念,有一种超越肉体的内在精神,而这个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因此何荣汉博士开始关注生命的话题,也开始尝试研究这个课题。当时他三年全日进修博士课程的阶段很快将会过去,恰好吴梓明教授提出一项支持中小学宗教教育的计划,“中小学宗教教育、德育与公民教育发展计划”,并成功取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资助,何荣汉博士也获聘担任这个计划的全职研究助理。

至此,何荣汉博士开始真正踏上追寻生命教育的旅程。传达生命的激情,生活的热情,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行进,推动生命教育

对于“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其实目前在香港仍然没有肯定的定义,有关的说法是,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生命教育在广义上来说,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刚刚起步,何荣汉博士其实对生命教育也所知不多,他亦是一步一步地追寻在生命教育的路上,以生命教育激发自己生命的磁场。

当时吴教授和何博士便将“宗教教育、德育与公民教育发展”推展为“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开始自己的追寻计划。也就是在此追寻的期间,他认识了陶行知,发现陶行知在中国很早就提出生命教育 (陶行知以英文提出 Life Education,并译作生活教育),并实践作为基督教徒的信念。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促进全国教育的普及,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在他逝世时,宋庆龄女士以赞誉孔子的称号“万世师表”作为悼词,而主席也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陶行知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何荣汉博士,并以陶研为博士论文主题。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么如何去发掘这种生命的价值,如何去肯定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些都促成了何荣汉博士对生命的理解。他说:“每个人活着,都可以体现生命的意义,赋予生命一种价值,更在生活中表达出来。”

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1968年,美国著名的演讲者、作家与人生导师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的思想。那么在香港,何荣汉博士已经开始行动起来,致力于推动香港的生命教育。

他发现现在的小孩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且有很多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到2008年,他获所属教会 (循道卫理联合教会) 学校教育部聘请,参与属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发展。到2008年6月,他加入香港教育学院,担任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经理,负责行政工作。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自2006年以来,本身就一直致力于跨文化、跨宗教、跨灵性传统的研究,希望培养更多人才,促进宗教教育、心灵教育、生命教育、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发展。何荣汉博士在负责行政工作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生命教育。

2009年9月,他任职的中心应星岛日报的邀请,参与星岛日报中学学生报《通识生活:其它学习经历手册》专栏文章的供稿,通过一些富有德育涵义的小故事,带出宗教教育、心灵教育、生命教育和价值教育等的概念和内涵。他所撰写的小故事《一个少年的立志》,以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在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国做贡献的故事,激励中小学生成长,让学生们幼小的生命,受这些伟人的生命故事影响,立志成才。

生命教育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战略;引导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今年国家了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个纲要中提出了十大教育改革试点,无一例外的强调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是每个家庭和学生所关心的大事。在整个纲要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当中,主要体现在其战略主题的提出上,战略主题中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国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中,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首当其冲。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80后”和“90后”的青年,他们是改革开放压力的承受者、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亲历者和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他们在社会社会转型中长大,在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己奋斗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活,在市场大潮中承受谋生、就业的风险压力;他们的性格鲜明,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

可就是这样一群性格活泼,热情洋溢的大学生,现在却有着极高的自杀率并且每年都在以上升的趋势增长。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校学生。甚至现在还有的是因为仇恨而他杀的现象,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等等,这些现象都令人深思。有人对大学生“遇到挫折时的心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80、90后”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样的一个现状实在是让人感到困惑,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一个新的认识。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既保证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促进大学生把握生命真谛,使大学生珍惜、热爱生命;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抵制一些错误观念,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四处弥漫,尤其是当今改革开放形势下各种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为了保证大学生不受各种腐朽思想的侵入,必须在科学实施生命教育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心中建立正确的生命坐标系统,不断走向成功。

(二)教育是国家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

纲要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学校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先。而以人为本的基础就是充分尊重人,以人为核心,促进人的发展。生命教育正是秉着这样的原则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有力保障。生命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但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允许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他们认可自我、欣赏自我、创造自我,肯定自我的多元价值,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三)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彰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没有了人的生命的存在,那么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就无从谈起。因此,生命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切前提。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受挫能力受到了严重的考验,思想发生变化、心态发生扭曲等都致使他们对自己,甚至是他人生命的生命漠视,自杀事件屡屡发生,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开展生命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引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生命观,使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和谐、人格更加健全,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大学生不重视生命的原因分析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大部分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学业而努力,为了未来而奋斗的时候,一部分人却将自己的生命终止。在这一部分人中,有大部分还是有着大好前途的大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就这样放弃生命?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方面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甚至还有一些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的,理所当然,他们的受挫能力就比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就比较差。也正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很高,处处给他们最好的,告诉他们要成绩好,考的好。而正是这种教育方式,这种过高的期望变成了孩子心理最大的压力,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中,一旦他们觉得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会觉得自己没用,辜负了父母或是受不了父母的责备,其中就有可能会有人因此而选择自杀。

(二)学校方面

学校本是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生命是可贵的,而“教育是张扬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业,它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期许与愿望,引领着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的生活”。可现在由于许多高校扩招的原因,一些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上,重视知识的传授,相对忽略了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教育。这样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神圣性,以至于看轻生命,用放弃自己生命或残害别人生命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就算高校有一些有关于生命安全的课程,其内容的单调、形式的单一,都使得大学生们不愿意听这样的课,在课堂上说话、睡觉的现象经常可见。再者,就是现在大部分高校中,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系统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生命教育等方面培训的教师更是稀缺。

(三)社会方面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残酷的社会现实与冷漠的社会文化都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压力。一是经济的压力。高校学费的提高,日常生活花销的增大,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如若他们再被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所嘲笑,那么就会造成他们心里的失衡,甚至是自杀。二是就业的压力。目前,就业难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绝大多数同学能理性的对待,可有少数同学却无法接受事实,无法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更无法接受自己一毕业就失业的严峻现实,从而选择极端的做法。

四、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塑造个人品格的第一所学校,是个性和人格形成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生命教育要从小开始,在学生成长的家庭教育中努力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使其从小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形成健康的人格。其中对孩子进行生活态度和情感的教育是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从小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自强自立、永不放弃、懂得感恩等生活态度和情感,要营造温馨、关爱、欢乐、宽松、民主的生活氛围,给孩子带来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另外,家长还要做好珍惜和爱护生命的表率,有意识地引导子女认识生命现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子女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接纳他人。再者,家长要尊重子女的自尊心,培养子女克服挫折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遇到困难时不畏缩,以积极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减少他们遇到挫折而自杀的现象。

(二)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获得智慧、塑造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发挥生命教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1)加强大学生的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失去了便不可复得,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维持生命存在是最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生命,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亵渎和践踏。倡导生命价值的存在及重要意义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在根据。(2)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价值是人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价值的失落和瓦解必然带来人精神的苦恼、意义的丧失和信仰的坍塌。生命价值是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体。内在价值的教育即是生命存在本身价值的教育,个体的人只有作为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它的价值,谈得上他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可部分大学生不珍惜生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他们并不重视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认识到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容易轻易地处置和放弃自身的生命。通过生命教育,要使他们体悟到每个人都有责任、有权利也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外在价值的教育是指个人通过创造性劳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求的教育。单独的某个人是没有外在价值的,或者说只有潜在的价值,只有当个人通过创造性劳动满足他人需要的时候,外在价值才呈现出来,这时才会有成就感,才会觉得人生有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给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场所,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参加生产、技术发明和其他劳动实践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从而收获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喜悦感、成就感和价值感,使大学生最大程度的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要创新教育方法。回顾过去,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实践过程偏呆板化、政治化,使得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兴趣,感到乏味,收效甚微。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具体方式,根据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生命教育的融入搭建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生命教育奠定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也就是引导学生寻找获得生命的意义,既要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要自觉提高生命的价值,实现幸福人生。大学是学生观念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时期,是他们性格培养的有效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的理论熏陶和实践锻炼,那么在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遭遇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信念动摇,思想发生分歧,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所以,只有将教育与情感、实践、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内化。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保障

生命教育还必须争取广泛而有力的社会支持。大学生目前的生命观现状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政策,为生命教育的深入、持久、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全社会要积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引导,注意抑制社会环境中不良的负面的诱导因素。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传媒宣传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认知。各类新闻媒体,要以正面积极稳妥的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全社会形成一股浓厚的珍惜和尊重生命的高尚风气,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及调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2]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陈选华。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5]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马艳玲。关于大学生自杀的调查分析及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7]姚月红,马建青。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三因素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0(5).

生命教育范文【第四篇】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纵观当前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总体情况,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构建显得格外重要。从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为主要出发点,透析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现象,并重点探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生命安全教育

近年来,生命安全教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马家爵杀人事件、复旦研究生投毒案、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等重大事件发生后,高校及相关部门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我国理论实践研究的重要范畴。“十二五”发展期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改革发展目标,这将意味着生命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各高校响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在体育教育领域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成果,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部分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对此,本文就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现象进行透析,并探讨其构建策略,以便引导高校学子身心的科学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目标一致性

高校体育教育以提高学生身体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为基本目标,学生通过体育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能够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体能基础。而生命安全教育则是通过外在教育引导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在自然灾害、危险事故面前能够从容不迫,积极应对。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这位两者的融合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教育理念基础,并对其教育目标进行精准定位,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生存技能和身体素养。

(二)内容共生性

高校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共生性特征,这便为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改革奠定了基础,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高校体育教育以户外教育为主,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同时,高校体育教育的场地、器材及教师均可以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资源,从而保证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及内容的有序开展,进一步提高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在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地震、火灾等场景,对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进行强化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技能。

(三)知识相通性

高校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知识体系上具有相通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育知识能够相辅相成,共同为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服务。生命安全教育重在引导学生提高生命意识、安全责任感,其中需要医疗卫生知识、保健知识等内容作为教育理论支撑,体育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含量相对丰富,能够对学生进行规范、系统和科学的指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能够在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现象透析

(一)生命安全的教育目标模糊

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模糊这一层面。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尚未深入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对高校学生人格培养、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仅仅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以机械、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方向定位精准性不足,更无法将体育教育的人本化特征和价值引导内涵践行于实际的教育工作之中,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三维目标有所割裂[1]。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有所偏颇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有所偏颇,强调体育学科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学科性特征,极易导致相关教育内容无法与民族文化、教育环境、社会发展相契合,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不强。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以校纪校风、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火灾自救等教育内容为主,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责任强化、安全理念树立等方面有所忽视,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生命安全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生命安全教育主体不明确

在模糊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中存在教育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在高校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部分体育教育工作者没有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行明确重视,并且对“主体”和“主导”两种教学理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没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在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学习存在的问题时尚未进行有效引导,无法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生命安全素养的双向发展,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盲目性弊端。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失衡

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和大学生学习方式失衡,教师与学生发展之间难以处于均衡状态,影响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不利于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生命安全能力的提升[2]。从理论上而言,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渐朝着理论化和健全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探究生命安全教育的总体课堂教学情况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尚未融入到教师教学方式构建体系之中,教师和教学方式仍占据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地位,学生围绕老师的教学方式开展学习。

三、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树立明晰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

要树立明晰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为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的理念基础,并为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思想指导,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要借助体育教育目标,明确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生在加强体育技术学习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以此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此,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学生身体能力、精神素养和生命素质三方的系统提升。

(二)建立健全生命安全课程教学内容

要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生命安全知识脉络,从而形成科学的生命安全认知结构。高校要不断与时俱进,迎合时展潮流,针对当前社会生命安全存在的主要隐患,如自然灾害、社会交往、诈骗传销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意识培养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同时,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必修课,如自卫防身、野外生存等,以此来满足学生日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明确生命安全课程教学主体

在明晰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明确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主体,以便更好的处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加深“主体”和“主导”两种教学理念的认识,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对学生存在的认知问题提供更好的答疑思路,以便拓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思维[3]。同时,学生的发展与认知强化,能够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克服生命安全教育盲目性弊端。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并重

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坚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并重的原则,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均衡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生命安全能力。在生命安全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以对话式的平等沟通方式为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以便实现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认知结构自主构建的综合发展。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与学生均可以获得自身的互动式双向发展,学生强化自身技能的同时,教师可以提高教学素养,更好的从事体育教学活动。

四、总结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为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化发展,对此,要从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明确主体、模式创新和评价体系构建五方面入手,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宗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透视及其回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4):502-507.

[2]李清。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3):69-7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06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