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实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1773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实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一篇】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大学生在背负巨大压力的过程中心理逐渐阴暗,导致大学生自杀等悲剧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人员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此新理念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新道路,因此,在此理念下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作为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这一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积极心理学对个体自身隐藏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个体积极心理素质,心理学的这一内容值得教师借鉴,教师可以将此应用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磨难。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乐观生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低,所以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其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能够以满满的正能量来面对生活。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的正能量,所以此理念认为积极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激发人心理中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视程度,并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是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是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有力,通常会以具体的心理案例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积极结果。[2]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积极心理体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心理积极性的挖掘,以此来促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者处于对立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自然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应该将高校教育工作都融入其中,将课堂教学影响、家庭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等因素归纳到一起,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是真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其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当前的心理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此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2]何朝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不足与完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河池学院学报,,34(02):110-112,12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二篇】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理论,西方世界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快乐、希望等;二是个体层面的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和勇气等;三是全体层面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心理学主张发掘人的积极品质,提供积极的环境,肯定人的价值,方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心理学的作用。它区别于传统心理学一味的关注病态心理,主要关注人内心的积极品质,希望借此可以激发人类的潜能,完善积极的心理人格。应用于学生群体的积极心理学要求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潜在的优势,并努力使其优势增强,倡导赏识教育与全员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共性教育,运用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行为的积极发展。

二、高职在校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与自负并存。

进入高职院校,对于很多学生从内心来说,已经是一个自我否定的开始,会觉得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外在表现来说,一方面会在老师或以前同学面前,表现为不自信甚至自卑心理明显。另一方面,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不自信,在外在面前表现的过于自信,以显示自己能力,证明自己。这种心理容易矛盾,极易造成不平衡,更加促使学生不善于于人交流。

(二)依赖与孤独并存。

高职新生这个年龄段正处于自我统一性确立的特殊心理时期,这段成长过程中内心充满中冲突与不安,特别是当学生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不一致时,内心会充满不安全感,表现出心理依赖与现实孤独并存的矛盾人格特点。情感迁移可以很好的移除这种内心的矛盾,但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高职学生很难以掌握这种技能,即便在老师的指导下,也难以学会甚至掌握这项技能。一旦出现内心冲突发生后,就会通过不妥言论或行为表现出来,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矛盾。

(三)网络依赖与现实冲突。

网络的普及使学生容易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同时因为高职新生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感较强,在网络世界容易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但是由于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反而更加容易出现语言的交流障碍和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是“预防—咨询辅导—诊断治疗”,形成了“筛查、跟踪、矫正”的模式。普遍做法是新生进校后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本校的学生心理档案。目前高职院校进行心理教育的第一步是针对全体新生,进行普遍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与此同时,根据心理健康调查筛查出来的结果,针对部分有异常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并通知其所在院系,要求辅导员对其重点关注。这样的做法易让同学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进行辅导。首先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其次有问题的同学较排斥这种模式。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违背了心理学的积极价值取向。目前高职院校针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新生阶段,虽然各个学校开设了心理讲堂和心理咨询室,但是学生普遍认为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而非每位同学都应积极参与,使得高职院校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新生阶段。

(二)师生关系不对等。

作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形式之一的心理学课程,教师还是传统的授课模式,将学生定位为受教育者,自己则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并不积极参与整个学生的心理品质构建,只是单纯的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定位不得当,使学生在这种不对等关系中,难以敞开心扉,致使心理教育难以成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个体咨诲、电话咨询、信箱咨询、团体咨询等)、召开心理讲座等。这些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还是从“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如何预防此类心理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主动构建健康的心理,这种模式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培养这一重要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做越难。

(一)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心理学课程内容上,高职院校的心理课程应注重积极心理学的挖掘,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把握积极心理学,逐步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学生系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便更好加以运用。课堂形式上,引入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讲授形式,试点小班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中不断呈现积极向上的环境,帮助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其次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出发。对大众开放心理咨询室,不再将心理咨询单纯的定位于服务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应面向所有普通学生。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构建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完善学生人格。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于人类的心理构建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毕业后的职业需求,为在校生打造属于本校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构建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提升其心理抗压能力。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打造包容和欣赏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组织系统构建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筛查、跟踪、矫正”的固有模式,由此延伸成“预防—咨询—矫正”的工作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分成以下三级工作目标。

1。发掘培养。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挖掘并发展对学生有持续影响的积极心理品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获得积极体验提供机会和平台,使学生逐渐获得认同,增强有效的情绪体验,发展管理情绪的能力,逐步使积极的主观体验上升为积极的价值观,构建理性调节正确的引导高职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

2。辅导咨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辅导咨询应定位于积极评价而非传统的矫正心理问题上。改变简单克服心理困惑的做法,让学生体验追求设定目标过程中的快乐,增进幸福感。通过正向的刺激,增加学生正向情绪体验,减少负面情绪的堆叠。同时作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转变观念,不再居高临下,与学生共同成长,构建一个积极、平等的'平台,吸取并分享学生的建议,激发学生的潜能。

3。积极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主体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会增强幸福感的体验。积极预防就是改变发现问题后矫正的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前至心理品质的构建。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和培养个体自尊作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途径,积极心理资本增值是培养个体自尊等积极心理品质等有效途径。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品质构建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为学生营造积极行为的环境,让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目标,构建自我意识,增强主观体验,在积极的环境中度过大学生活,减少青春期的内心冲突。最后让“发掘培养—辅导咨询—积极预防”成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目标。

(四)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沿用传统的课堂模式,“你说我听”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不利于师生平等关系的构建,因而学生易产生被动消极的态度。积极心理学指出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尊重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同学,努力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将自己定位于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群体,帮助其构建积极的心理品质,其次学生在课堂中改变“听课”的习惯,努力与教师共同主导课堂,真正融入课堂建设中。最后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突破教室的局限,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实践中,利用课堂外的拓展活动,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学生的成长中。

五、结语。

积极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性中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并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来激发人们内心的潜能,协助人们不断追求幸福。在压力巨大和时代飞速发展的现在,为心理咨询带来一股清流。与此同时,如今高职院校,心理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改变学生的现状,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高职院校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提升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促进高职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三篇】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学反馈和跟踪调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相结合,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界逐渐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心理学导论》为标志,逐渐兴起为一场心理学运动。主张用欣赏的眼光去研究人的潜能、动机、能力等特征。积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不同,更多的关注人的“正能量”,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多元化、复杂化、普遍化及连贯性等特征,包括人格发展、学习、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及恋爱、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吸取有益经验,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不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创新观念、不断探索,才能建立起更加积极、完善,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模式。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过多关注学生负面情绪的发展。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特殊性。相关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在入学后出现最多的问题为人际交往、适应性问题、情绪情感问题、恋爱问题。所占比例分别为58%、45%、40%、12%。高职院校心理机构和课堂教学仍较多的关注这些负面情绪和事件对学生的影响,着力于解决这些因素对高职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普遍忽视了对这些问题的预防措施。而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思想,主张通过学生自身潜在的优良品质来抵御环境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就业压力过大,高职学生普遍幸福感缺失。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也在快速提升。而高职院校学生通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会茫然无措,消极应对。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在提升毕业生心理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就业需求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应对和调适自身心理,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忽视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展,高职学生在就业的重压之下,幸福感普遍缺失。如何提高学生的幸福感,激发自身的积极品质,挖掘潜能,抵御应激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应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三)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现状。

近年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高校也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通过学生反馈,发现仍存在很多问题:

1.班级大,授课时间短。不能和大部分学生充分接触,也起不到小班教学时的教学效果。

2.课堂形式、教学方法还需更新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课堂讲授,要么以活动为中心,不能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转换;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同学们对知识的接受层次停留在表层;如何抓住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充实课程内容和把握课程深度,仍是亟待解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堂内外相结合不够紧密。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指导他们解决遇到的阶段性的问题和困惑,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程教学方面。

1.适当增加学时,贯穿高职教育始终。心理发展是每个人的终生事业,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建设,如何更好地对心理发展进行规划,需要合理地引导、积极地促进和适当地约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体现在高职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2.分阶段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修订。针对高职学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有侧重点的设置各个学期的教学大纲。如对大一新生侧重环境适应性教育和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大二着重进行压力和情绪管理以及恋爱观、人生观的树立;大三则着重进行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设计与学生的就业心理相结合,旨在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添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幸福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3.创新教学方法,咨询与活动同步,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把团体心理活动引入课堂,带领更多的同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沟通、及时反思与总结,发挥团体活动的最大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锻炼他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活学活用,充分体现出心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在高职学校开设幸福公选课。

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品质,引导学生找到把握幸福人生的方式。不仅针对高职在校生活,也为他们日后就业、工作、婚姻等打下幸福的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课堂,但不拘泥于课堂。

应该结合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心理普查、心理讲座等多种教育形式,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合力,做好心理普查预防、心理活动提高、心理讲座解惑等多种途径的教育工作。

(四)以生为本,密切结合学生需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讲授各个环节都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适时适当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做到以生为本,才能更好的体验出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最大优势,为高职教育添砖加瓦。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四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分析高职院校现有师资队伍的现状入手,进而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对策。

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离不开教育者的高素质,离不开优良的教师队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却遭遇了种种困境。

一、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1、数量不足。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激增,而高职院校的师资却出现了严重的不足。教师普遍课时较多,一周一般12课时至20课时,有的甚至更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时间去培训,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质量不高。部分教师没有系统接受过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缺乏教学实践和教学基本功,专业理论需进一步强化,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弱,很难根据企业需要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中。如“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弱,学历层次低,缺乏专门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培训的基地,追求学历,忽视技能提高,教师课时多专业难对口,和企业衔接也很困难,兼职教师工作不稳定等是当前高职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专业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基础学科的教师相对过剩,专业技术的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缺少一大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要求。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师资必须是以专业性强的技能型教师为主,而现在高职院校里,教理论知识的教师过多,而教技能、带实训的专业课的师资严重不足,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激励机制不足。部分民办的高职院校,因其办学带有较强的市场经济的印记,其教师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职业升迁等无法和正规国办院校的教师相比,学校又无法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建立有机的教师管理系统。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各用人部门要积极做好每年度的教师需求分析与预测,并严格按照教师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根据因岗择人、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等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出入有序的流动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另外,建立教师人力管理的考核机制,对教师工作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并和教师的使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紧密结合起来,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形成教师自我管理的新局面。

2、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间的人才交流合作,才能实现产学研―体化。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其教师专业优势,安排一部分教师到企业中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教师利用自身在理论方面的优势,面向生产一线开展科研活动,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做课题、搞研发,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教师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素养。同时,学校还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地自办科技企业和高技术企业,使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师在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成长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3、调整教师层次,优化教师结构。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和专业教师的配置标准,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应是以青年合格教师为基础,“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业带头人为领军的梯形结构。而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双师型”专业、骨干、专业带头人教师资源缺乏的现状,学校应重点加强这一部分人的引进及聘任工作。比如,拓宽师资来源,可以邀请知名院校的资深教授或企业中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及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中来,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教师的学习风气,更新教师的思想理念,激发和调动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打造一支学习型的教师团队。支持中青年教师学历的提升,比如,有计划地组织具备一定条件的中青年教师报考在职硕士学位,学校给予时间保证,取得硕士学位后的教师给予一定学费的报销。通过各种渠道培训教师,让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带领青年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考试、实验实训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规范到位。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如对“双师型”专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参考文献:

[3]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z].教高[2008]5号。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五篇】

调查对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253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高职生心理症状较为严重.出现较为严重的'主要症状因子是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敌对,总体上好于全国常模.在调查中探讨职高学生的心理状况,认为影响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为焦虑、敌对,人际关系和家庭因素,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对策.

作者:林孟晖马海陆作者单位:林孟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上海,62)。

马海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刊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年,卷(期):21(14)分类号:g444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及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六篇】

在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和学校恶性心理事件频繁发生的今天,无论是社会、教育机构还是学生个人都对心理素质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1].本文阐述了高职院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结合高职院的特点,加强心理社团干部的.心理知识系统化学习以及社团管理能力的培养,做好社团干部的梯队建设,保证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30(12)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院心理社团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七篇】

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与报告。自此以后心理健康课程逐渐在大学新生适应、人际问题疏导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其不断地给学生讲授各类心理问题、大学生活适应技巧、人际交往的方法,不如让其在体验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改变。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更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带来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主张研究主观体验、积极品质与积极制度,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促进人的心理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开发,力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提倡用主动、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立足于发掘人们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旨在通过运用个体的性格优势与美德等练习,对抗不良情绪和症状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告诉我们,通过积极的体验,能逐渐培养积极认知,增强积极情感,有助于学生增强主观幸福感,获得正确的自我意识,并不断挖掘自我潜能,从而改善各类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本课题组拟选取部分具有某些心理问题的学生社交焦虑群体,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开展小范围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效果验证为心理健康教学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参考。

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从儿童期到青春期有显著增长的趋势跨文化研究表明,亚洲国家这一现象特别严重,尤其是大学生。付梅等对安徽某大学学生(共735人)的调查,(ias)高焦虑学生占总数的%湖南警察学院每年进行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回访率高达15%,其中很大部分为人际关系问题。

为了有客观数据方便前后比较,笔者选用具有较高信效度的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湖南警察学院大一新生进行施测,对参加测试的162个学生数据进行分析,经过测后谈话,最终筛选出28名具有社交焦虑倾向的学生,其中1-1名随机纳入对照组,另1-1名参加实验组(6男8女),公安专业5人,非公安专业9为,实验组将接受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课题组精心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将重心放在被试心理品质及潜能的提升和挖掘上,具体操作过程中注重被试在整个教育模式中获得的感悟和正向激励,整个过程以实验参与者的成长为目标,不关注来访者的'具体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具体的操作,以区别以往的修补型干预方式。训练共分为2-1次,每个星期集中训练两次,第一次训练内容主要为破冰训练,让受训者初步形成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力争让每个成员都觉得不可或缺,感受到团体的包容性及相互支持。在第一次训练后留下了所有队员的手机、qq号及微信号,课题组通过查阅实验组成员的心情、微信朋友圈、微博了解实验组成员的心情变化特点,对实验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进行基本判断,查阅被试的朋友评论及频率可以了解被试的社会支持情况及人际交往模式,为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训练的内容涵盖自我意识、人际适应、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训练过程根据学生互动中的表现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跨度大概为3个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施训练前,课题组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分析,结果显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社交焦虑程度没有显著差异((t=,),但经过为期三个月的体验式训练后,两组的数值发生了变化,其中实验组的社交焦虑值为,对照组的社交焦虑值为,t=-,p=(小于),显然经过实验干预后,实验组的社交焦虑水平大幅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对实验组训练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组在接受训练前的均值为士,而接受训练后的均值下降到,进行差异分析的数据显不,t=,p=(小于),差异极其显著。显然,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后,实验组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下降,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挥了明显的效果。

(一)改变教学理念,关注积极人格培养。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多目光聚焦于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以问题的改善与解决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教师充当着消防员的角色,忽略了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及积极情绪体验的调动。在本实验中,尽管被试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但课题组并不关注他们具体的心理问题,而在实验方案的设置上更多考虑被试心理素质的提升、潜能的挖掘以及积极人格的培养,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仿照课题研究的思路,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模式转化成发展模式,适当弱化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力度,聚焦学生的优势及积极品质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用积极的视角解读问题,通过教学为学生提供积极体验、使其自己提炼出积极应对方式、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通过积极人格的培养最终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二)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体系。

面对一群社交焦虑的学生,课题组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在这群被试身上挖掘出他们自身的生命能量,这种力量足以使其应对社交焦虑的负面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课题组设置了一系列活动,包括自我确认、自信培养、自我展不、价值探索、人际融入、人际支持、生涯规划等模块,帮助被试在活动中挖掘潜能,完善自我。而在消极心理学统治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更多集中在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重点在于解析心理异常现象,注重心理问题解决。俗话说善于预防,能治未病者为上医。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目标。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认识现实,积极悦纳自我;应该丰富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技能,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式,使其在心理危机情境下能够做到自我调控;不断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应该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开发潜力,培养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查字典本站。

(三)拓展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注重实用的学科,单纯的课堂讲解及理论传授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达到真正的预防及疏通心理问题的目的。而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能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并且学生亲身体验后得出的结论远比理论讲解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如课题组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让被试更深地体会人际交往的反黄金法则对交往的影响,设置了一个小活动,分给每个被试5颗花生,然后大家划拳,赢者从输者那儿拿走一些花生作为收益,由于没有规定每次拿走儿颗花生,结果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现,如有些被试在活动中每次赢的时候可能只索取了一颗花生,但跟另外的被试划拳时输了一把就被拿走所有的赌资,因此觉得特别愤愤不平。通过实验者的点拨,最终让被试领悟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希望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应该对我怎样的观点常常是导致我们痛苦的绝对化观点,也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人际交往。

通过体验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更能促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实验中,课题组特别注重营造相互支持的氛围,鼓励被试大胆表达,鼓励犯错,许多被试都能在活动中逐渐发现自己身上的不完美,但在一种宽松信任的氛围中,被试并不会感到难堪,通过在实验中巩固的行为模式,能够迁移到日常情境中,从而促成实验组成员自我积极品质及潜力的挖掘,使其形成积极的自我力量。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八篇】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发起者格曼提出每个人自身都固有或潜在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通过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人们积极的心态,并获得幸福感[1]。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以来都是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为目标的,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心理疾患的主动预防,积极发展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快乐的心理品质,如乐观、积极、乐群、希望、忠诚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摒弃以往人们对中职生“问题学生”的防治,转而对其积极面给予更多关注,引导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认识更好的自己,找到更好的自己,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二、中职生心理特点及开展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初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2]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第二个“断乳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

1.学习浮躁。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在中考中成绩处于劣势才分流来到职业学校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未能打好知识基础,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缺乏较强的自学能力,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升学压力,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扎实的知识基础,厌恶学习,害怕考试,学习上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内心空虚。

中职生中来自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比例不在少数,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渴望关爱、崇尚独立。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失情感依托和精神依托,往往在网络中寻找寄托,靠网络游戏和聊天打发时光,缺少高雅情趣的培养和交流。

3.自控力不足。

中职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的时期,特别是离开家庭开始寄宿生活之后,成人感迅速增强,但由于年龄小,自控力不足。一些学生容易在自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由于好奇心等原因,容易被不良现象和事物吸引,形成坏习惯,甚至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4.就业功利化。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中职生的择业观缺乏理性、择业理由简单而直接,以自我为中心。频繁更换工作、怕苦怕累的畏难情绪、不注重工作连续性的事情屡有发生,不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仅看眼前利益,这种行为对中职生成长的影响是很不利的。不难看出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与同龄学生有共性,他们自我意识强而不稳、人际交往意识强烈、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等,然而,处在这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中职生是个很尴尬的群体,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意识强,思想意识活跃但缺乏学习动机,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更明显,因此,开展面向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从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着手,树立中职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体验是感官和心理两个维度感受到幸福,并积极憧憬未来的一种状态。积极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主要是指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中职生的主观积极体验可以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其认知发展水平,免疫消极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强中职生的个人能量,以达到强健体魄,社会适应性的目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快乐与否会影响其认知判断、动机水平和策略选择等,快乐的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更敏感、有效,能够树立清晰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个人目标努力,相反,不快乐的人没有那么容易做到这些。要着重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职生树立个人目标,并学会朝着个人目标去努力。二是从人格特质着手,加强中职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具有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防御、智慧、善良等。[3]健全人格既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身心健康的外显行为表现,其中尤其关键的心理品质是自我决定性和乐观。自我决定性是个体积极选择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途径,并持之以恒。乐观是指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是一种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这两种心理特质能够帮助个体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更好地排解各种压力。因此,培养中职生的健康人格,要注重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意识的培养。通过激发和强化其潜在的'积极人格特质,使积极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方式,相信中职生能够学会积极地自我态度,去塑造其积极的人格特质。三是从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着手,营造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环境,中职生面临的组织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4]营造具有公民责任感和完善道德体制的社会环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工作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打造阳光校园和快乐课堂则成为教师的专属责任。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寄宿制,适应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状态与水平,自卑、焦虑、紧张的不良心理状态在中职生中并不罕见。因此,教师们积极的预防与妥善的消除其不良心理现象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单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整体发力,各司其职,各用其善,以全方位立体的教育体系,干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幸福、快乐、希望、乐观等积极品质,激发青春活力,使其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积极的改变环境,做一个快乐的学生和快乐的工作者。

首先,学校要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以学生为中心,杜绝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了解自己、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等。引导发展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5]。其次,课程设计要科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出发点科学的设计课程,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再次,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指导者,不断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活动中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节,有序开展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节日有“5.25”(“我爱我”的谐音)和“12.5”(“要爱我”的谐音)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周。从时间节点上来看,两个活动可以每学期搞一次,可安排为心理活动月或心理活动周;从活动形式上来看,可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测量、咨询与约谈、心理电影赏析、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户外拓展训练、心理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锤炼中职生心理品质、塑造中职生健全人格、开发中职生心理潜能、优化中职生心理素质、实现中职生自我价值。总之,积极的心理品质原本就是人类先天的一种特性,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用积极的思想去引领学生,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推广渗透至其他学科,尤其是德育课程,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九篇】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为高校的自身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稳定体系中最敏感的环节,俗称社会安全稳定的“晴雨表”,往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性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管理体制、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后勤工作社会化、专业设置、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与此同时,大学生处在对新事物、新思想非常敏感的阶段,同时缺少社会经验,容易导致大学生对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走上极端,其后果也即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构成相当大的危害,更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积极心理学最先兴起于美国,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此来激发,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走向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人生。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维护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的安全机制,着实促进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

1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的现状。

制度建设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在以前的中等专科院校所升上来,由于历史原因,有关校园安全建设的制度都是沿用中专院校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当时的中专院校有一定的促进性和作用性,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招收对象的改变,其难免落后于当前发展的时代,难免不适宜当前高职院的发展。

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

在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突发时间的风险性估计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应对准备,当出现突发时间已经,能不往后的推的,就往后推,能推给别人的,就推给别人,解决突发事件的态度消极,方法落后,能力欠缺等,相互推诿,甚者更有者相互扯皮等。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良好的安全意识是行为安全的保证。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大学生安全教育情况欠缺,遇到事故,可能会手足无措,处理能力不足,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等。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重视。

传统的校园安全主要关注的是校园治安、宿舍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因为时代和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意思,在关注高职校园安全的研究时,必须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围,强化学生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即拓展了校园安全研究的范围,更抓住了当前高校学生研究的重点。

创建积极的平安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环境与他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平安校园的氛围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建积极平安校园氛围,首先要营造有美感的校园,注重校园的清洁与绿化;其次,注重张贴积极的安全标语提示,改变过去以“警示”、“命令”等被动的安全标语和宣传,在校园内张贴积极温馨的安全提示和宣传。

构建积极的平安校园预防机制。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人和事物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修正其缺陷。真正促进平安校园的建设,就必须要改变以往对出现问题后修修补补的陋习,必须建立联动、完善的预防机制,培养师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加强健全安全校园的危机预防机制和应对方案。

打造积极的平安校园应对措施。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人格的特质主要通过个体各种实现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在高职院校,一旦出现危机、安全事件,要改变以往相互推诿的消极解决事情的态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高效、联动的有效解决危机事件的工作习惯方式。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成功地运用在教育、医学、管理等方面。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流。以积极心理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教育”为出发点,转变传统的病态心理学取向,探索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建立维护心理安全的保障机制,为维护高职学生心理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维护心理安全的预防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危害高职学生心理安全的诱因和导火索;建立完善维护心理安全的干预机制,有效、快捷地化解高职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

总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建构维护高职院校的安全机制,拓展了校园安全研究的工作方式,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围,强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从而升华了心理安全研究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

[3]周文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育(学术版),(02).

[4]汪勇萍.福建省部分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调研与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02).

作者廖朝熊丹丹黄代森。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十篇】

生态心理健康由个体生理、个体心理、生态外环境三部分内容构成,它包括个体心理内部的平衡、个体心理内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及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生态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环境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

1.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院一级的管理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在二级院(系)主任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研室在开展教研活动中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动态地揉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首先,应考虑科学设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本科院校宏观型的做法,注重思政的宏观管理,但忽略了系部乃至年级、班的微观层次的管理,忽略了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其次,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比较薄弱,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教师队伍中选拔聘任和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让这些专、兼职教师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并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二是培训年级政治辅导员,增强辅导员的学生心理辅导意识,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生活的益友,心理的医生;三是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和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面临着知识更新、社会舆论、竞争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智力和培养个人的健康心理。二是要提高教师“育人”的意识,明确育心理健康之人的重要性。三是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培训,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课程如基础文科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公共关系学类课程、礼仪课程等。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课程的网络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心理暗示,从而培育出健康的心理。

加强教学场所环境的建设,做到让学生在明亮整洁的教室中学习,在设施先进的实验室中做实验,在雅静宽敞的图书馆中阅读,在优美谧静的校园中漫步这些良好的环境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的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而校外的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校外实习实训和谐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具体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实习过程中的意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挑战;二是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校内带队教师与指导教师、基地管理人员与师傅的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完成心理与技能的调整——适应——平衡的过程;三是实习结束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这三个阶段的顺利完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态调整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心理基础。

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是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美丽校园,营造优雅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2.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校刊及网页、校园广播来营造校园的学习型的精神文化氛围。

4.引导与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发挥社团的群体效应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严谨、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气氛融洽、实习实训场所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也就是说,要实施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抓好教学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4]孙多金.教学环境的基本要素分析.兰州学刊,,(0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517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