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汇总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1480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汇总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第一篇】

摘要: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社会需求的导向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计划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理由。本文从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探索创新性教学策略、打造一支创新性教学团队等几方面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系统结构,包括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它是把人才培养目标而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它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制定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探究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目前状况,对社会需求分析与预测,深刻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根据系统优化理论探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途径和有效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其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许多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锐意教学改革。如,纷纷开设了各种热门专业或补充了热门课程,但是,在多方而都移植了别的院校长期积累的传统与经验,小可避开地借鉴甚至照搬其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大都按照别的院校的模式运作。因此,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就不可避开地存在着共同的人才培养方而的理由。如,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不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同时,出于节约教学成本,追求短期的办学经济效益等方而的考虑,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教学策略主要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对实践教学投入小足等等。

通过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理由,很大程度上是在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调研分析显示,目前社会反映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不足是: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欠缺;团队和敬业精神不强;创造性力不足等等。那么、从服务社会的导向角度来说,工商管理类人才应该是: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类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施中达到的效能是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为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要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能,就必须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

确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构成、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协作能力,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尤其是以创新为特色的最新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理由的专业能力。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社会实际需求整合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

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首先要处理几种关系:社会导向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综合素质要一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公共课教学、选修课课时分配比例;课程门数和总学时数。

3、探索创新性教学策略。

因循守旧的教学策略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教学策略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采取“情景逼近式”教学策略。该策略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体教学过程对现代化专业实践过程的模拟与逼近,使学生置身于模拟实践的方针环境中,通过大量模拟实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录像讨论、计算机模拟管理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向实际的专业工作流程逼近,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而提升管理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第二篇】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求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是超前发展的,但作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旅游高等教育却未显示出相应的“超前性”,由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基本素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改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这赋予了高校第一课堂专业知识讲授之外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新的使命。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并随着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而不断得到提升,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探索“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平台,是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实习实践平台,可分为专业竞技活动、实习活动、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展示与强化;第三课堂是创新创业平台,分为学术科研、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活动,是第一、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三个课堂联动”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在教育教学上的相互联动。三个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体系中互相依赖的子系统,三者的有机联动是构成培养体系的关键。“三个课堂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实践的价值取向。三个课堂联动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二是关联互动。抓住二三课堂与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关联点,以专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来引导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紧扣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全面开辟与精心组织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三是主体参与性。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及补充,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生爱好、兴趣、专业特长,自主组织或参与的一种教育学习活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系统的自主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紧扣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制定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行动方案知识、能力、素质一起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人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仅靠教师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学会的,只有通过制定紧扣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二三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方案并切实落实才能得以有效发展。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除重视系统地传授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外,如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重视传授学生“为人”与“做事”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合作共事、职业伦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以上这些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是二三课堂的主要任务,因此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紧扣第一课堂,制定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方案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发动专兼职教师,构建学生二三课堂教师指导团队目前很多高校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主要承办者是学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社团,二三课堂活动的开展基本由团委或学生工作辅导员义务指导,这些指导零散、随机,缺乏长效机制,使得二三课堂活动不成体系,虽然活动开展得歌舞升平锣鼓轰鸣,但严重脱离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没能体现出专业的延伸性。重视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发动专兼职教师,构建学生二三课堂教师指导团队,完善二三课堂导师制度,是将第一课堂专业教育与第二第三课堂紧密结合,推动二三课堂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改革旅游管理培养方案,促进“三个课堂联动”将“三个课堂联动”的培养路径写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在第一课堂中,专业课教师充分论证理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第二课堂”体系的设置针对“第一课堂”对知识储备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和配合,同时加大实验等环节的分量;第三课堂融入一二课堂的要求,侧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采取措施,大力推动“三个课堂联动”有效运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课堂是主渠道,二三课堂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要实现任何一项教育目标,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没有经费及必要设施的投入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建立三个课堂联动的保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确立第二第三课堂指导小组。由分管学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领导、旅游管理系系主任和相关课程教师组成第二课堂指导小组,对“第二第三课堂”进行框架设计、实施指导。其次,经费保障。目前,许多高校经费紧张,有限的经费主要保障第一课堂教学的使用,这就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单位积争取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资源,通过合作办学或订单办学等形式与业界和社会合作。第三,必要的硬件支持,例如建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训中心、实践基地等,这些与第一课堂教育既密不可分又必不可少。第四,二三课堂师资的保障。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投入到第一课堂的教学,还要参与二三课堂的培训和指导中,担任学生专业竞技大赛的指导教师、评委、创新创业导师等。

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外向性、综合性、服务性和文化性的行业特性,这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应用型、实战型人才。旅游的行业特性又决定了旅游学科外向性、综合性和强实践性、强应用性的学科特性,要求旅游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教学模式体系目标定位是:从现代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出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培养现代旅游业所需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较强实战能力的高素质的熟练应用型和经营管理型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按照“第一课堂着眼知识传授,第二课堂着眼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第三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以下四个系统组成。

(一)第一课堂体系该体系包括了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体系三个子系统,构成扎实的教学平台。

1.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体系———通过市、校两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创新实验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打造,形成引领和示范,完善专业建设,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学科、专业方向和课程类别属性,打造课程群,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通过采取“查陈旧内容、查重复内容、查应引入的内容”的方法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致力于解决课程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等问题,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3.教学团队体系———由若干个课程教学小组组成的课程教学师资团队,通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第一课堂质量的根本保障。第一课堂着眼于知识理论的传授,是高等教育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第一课堂体系中,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知识积累、模拟训练,获得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第二课堂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课外活动体系、专业实习平台二个子系统组成。

1.课外活动体系———由紧扣专业特色设计和开展的“三能一美”、“旅游文化月”、“专业素质拓展”、“学生社团赛事”、志愿者服务、文艺体育等系列活动构成,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专业实习平台———由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以及不同层次的系列实践活动组成,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第二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及补充。在二三课堂体系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生爱好、兴趣、特长,自主组织或参与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历练、实景训练、职场体验、海外实习,获得素质的充分展示与锻炼,获得实战技能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三)第三课堂体系———创新创业体系。

(1)第三课堂创新体系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挑战杯”项目。

(2)第三课堂创业体系通过创业实战平台、爱心创业基金、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鼓励并资助学生设立创业实体公司开展创业活动,邀请成功校友、业界精英到学校进行创业实战讲座,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第三篇】

(一)。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新时期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基础扎实、工程素养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煤矿安全人才。这就需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应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把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周世宁院士的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人才素质的培养理念在学院师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营造了学院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改革了本科教学环节,形成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在各种创新实践中表现创新才能。因此,学生实验培养思路应体现“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整合实验资源。

有效整合和优化科研、教学实验室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重点配置性能先进,使用效益高的设备,满足各类型实验教学要求。对实验室用房、实验设施、实验环境、实验安全等进行科学规划,对实验设备做到集中、专人管理、统筹使用、对外开放,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网络化、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考核方法,加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统筹相关优质实验资源,发挥安全工程学科专业优势。

建立包含“基础实验、选修实验、研究型实验”的多层次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完成的基础实验基础上选修部分实验;实验单独设课,精编实验项目,更新实验和课外创新活动内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比例,提高实验水平;让能力强的学生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型实验,实现人才的多层次培养和拔尖人才的重点培养。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安全工程类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实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本着依托科研,服务教学的原则,不断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水平。建立一种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初步将研究型实验分两大类,分别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更好地利用学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资源,并让其转化成教学资源,发挥出培养人才的功能。

全面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培养依托学科综合优势,构建综合训练实验教学平台,坚持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相结合、鼓励个性发展,全面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培养、促进科研支持实验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将科研方法融入实验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价值,使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培养科研道德,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建立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针对学科重点研究课题,增设研究型实验课题,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开展实验研究,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本科生与研究生一体化培养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本科生实验课程供跨专业的研究生选修,为本校其他专业免试入选研究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安全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的实验平台。开放研究生实验课程供本科生选修,为高年级的和免试入选研究生的拔尖学生提供提前实践的机会。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激励青年教师“进团队”,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步培养其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本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并以科研促教学。

健全工程实践基地。

联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沈阳研究院)、徐州矿务集团公司、神华集团、中煤集团、淮南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阳泉煤业集团中平能化集团、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江苏省消防总队、广东省消防总队、浙江省消防总队等共同建设实验室、研发及现场实践基地等,实现安全工程专业实验与科学研究、工程实际、社会应用相结合。以实验室为载体,建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与专业训练、专业技能培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着力打造贴近矿山安全实际的模拟、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探索学校与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大型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使学生在煤田地质、开拓开采、矿井通风、煤矿瓦斯、火灾、粉尘防治等方面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完善实验管理机制。

建设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进一步健全并保障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政策与机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考核方法,加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适应开放式的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安排实验的教务和教学管理,统一管理实验室的资源,实现教务人员、实验室管理员、教师、学生互动的网络化开放管理平台。

“5+2+1”培养模式。

所谓“5+2+1”培养模式是指前五个学期进行学院内大安全专业的课程学习,淡化专业及专业方向,即新生入校后只进入院系而不立即进入专业,前5个学期均学习基础课程,第6个学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发展方向,在学院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之后进入该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科领域课程的学习,直至第7学期结束。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准备工作。学生的毕业实习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选择,可以跟随导师进行集中实习,也可以结合自己就业单位工作性质来进行实习(实习内容与学校专业方向一致),这样也有效缓解了集中实习学生人数过多造成的导师指导实习内容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业。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造成的知识面狭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为开放创新性实验课程的设立创造了条件。

二、实验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保护其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院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安全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办法、安全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安全学院关于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的费用报销实施细则等制度,从制度上积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对学生获得的高水平创新成果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学院实行1∶1配套的奖励政策。近三年来,投入在学生科技学术创新活动方面的专项经费达10万余元,用于学生高水平学术创新成果的奖励经费达6万余元。安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实验培养模式极大的激发出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并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近三年来,本科生主持立项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4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3项,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工业安全与环保、煤矿安全、煤炭科学技术、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中国煤炭等期刊正式发表科技论文104篇(其中核心期刊25篇,sci收录1篇),申请专利106项,授权54项。此外,学生还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挑战杯”江苏省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创业计划大赛铜奖1项。

三、结束语。

为适应新形势新阶段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学科自身特点,我校建立了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定位和建设目标,认真贯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工作核心,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先进教学理念,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教学的内涵充实、外延拓展和服务增强为改革的重点,以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为核心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为着力点、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关键点,全面推动实验教学创新改革,实行实验教学开放运行。实践表明该体制是切实可行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

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目标定位问题,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实施手段、内容、评判标准等内容,也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更决定了人才成长、发展的方向。按照高等院校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本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安全科学基础知识、解决安全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具备行业安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安全管理科学知识的,掌握多种事故预防手段,且具备应用能力,能够有效进行事故预防工作、有效进行事故后损失控制工作的综合型专业人才。”这一目标为安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宏观的要求,具体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大安全型(宽口径、多方向)、应用技术型(重基础、重实践)、工程设计型(重技术、重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我国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设置在工科院校,人才的培养必然不能偏离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另外,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既符合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又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相关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基本问题。在安全科学中,有一个“大安全”的概念,它是指无行业背景的通用安全,主要研究安全科学的理论、安全原理与安全管理技术;安全工程则是工程安全(或行业安全)的范畴,是以行业为基础的技术型安全专业。我们常说:安全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这就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不同生产行业背景,并注重安全科学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中融入这种培养理念,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出符合目标要求的人才。

二、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安全科学的核心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方案对比可以知道,在安全专业的教学中,英联邦国家重视安全管理,美国重视技术方面的工业卫生问题,中国重视安全问题的工程解决手段。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充分考虑要以行业为依托并逐步向外拓宽、专业拓宽领域与本学科的相关性、自身的人材力量、本专业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市场的需求等方面。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安全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分为四种: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和文化基础课)、技术及专业基础课(包括根据专业方向选择开设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课(根据专业方向选择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满足了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技术及专业基础课程能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能对本专业领域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学习或从事工作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则保证了在具有通用知识的前提下,掌握较为具体的、深入的专业技能,体现“一技之长”。实践环节则促使其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就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而言,它要培养的是从事安全工作的“工程师毛坯”。既然如此,那么在课程设置中就要充分考虑到所培养的人才的可塑性,以使其能够适应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同时,又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从大的方面为其将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基于上述考虑,我校化工学院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目的就是培养化学工程领域的安全专业人才。安全工程专业以化学工艺和过程装备专业为依托,以过程安全和设备安全为研究内容,体现化工安全工程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设置划分必修和选修两个类型、七大模块。其中,必修课包括:(1)人文社科体育模块、(2)数学自然科学模块、(3)工科基础模块、(4)工程基础模块、(5)专业基础模块;选修课包括、(6)专业必选课模块和(7)专业任选课模块。模块(1)、(2)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和综合素质;模块(3)、(4)则突出工科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设立了四大化学课程和化工原理、化工机械设备基础等工程基础课;模块(5)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学生安全科学意识和基本能力为目的,包括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化工热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模块(6)强调安全与化工学科的结合,突出化工行业对安全人才能力的要求,包括化工安全设计、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化工工艺与安全设计、安全与环境评价、化工装置安全可靠性、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等课程;模块(7)则为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与志向,设立了供学生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相关课程,如文献检索、现代企业管理、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危害与控制技术、火灾科学导论管理等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安全专业素质,同时又在行业安全技术方面接收过系统教育,因而在就业和考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结语。

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确立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既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经验,又要从自身出发,通过不断实践、改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总体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培养目标要明确。只有先有了一个准确鲜明的目标定位,各项培养工作才能合理有序地进行;(2)处理好大安全和安全工程专业的关系问题。既要防止专业内容的面面俱到,华而不实,又要避免专业设置的片面性,限制人才发展的自由和综合素质的培养;(3)人才培养要突出自身特色,立足于现实基础。既保证专业发展的生命力,又能充实整个安全科学学科的内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第四篇】

目标明确,为社会输送创业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涉猎领域广泛,专业领域、人才特点多种多样,数不胜数,这正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特点所在。而创业型人才则是在掌握某一项或几项特定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创业基本过程的专门人才,他们是各高校以创业为培养目标培养出的在毕业后及较短时间内成功实施创业行为的人才,又称“毕业创业型”人才。因此,在制定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人才毕业后的发展方向。例如,经过了系统的学习掌握了创业理论和技能,创业型人才具备有意识寻找并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通过开发创业项目、运行床项目等形式,实现新企业的创立和发展。

培养能力,以创业本领为重点教育内容。

想要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成功创业,从“毕业生”的身份转变为“创业者”的身份,关键在于创业能力的高低。培养创业人才的创业能力是构建科学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减少与创业活动联系较为疏远的一般理论知识或专业理论知识,增加系统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设计领域,提供优秀的案例教学,模拟实际创业活动,增加必需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使得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系统,使得整个模式的核心更加突出、有针对性。

另外,通过调整教师队伍的结构辅助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师队伍调整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选择需要剧本身后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创业经验师资力量优先录用。成功的创业行为,只有纸上谈兵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理论与经验并存的师资力量是构建健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如果高校缺乏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时,可以选择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为学生进行讲座、培训等方式来弥补本校师资力量的缺失。

注重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创业型人才来说,实践的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真正成功的创业人才是离开一次次实践的经验的。利用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组成实践教学指导小组,通过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创业理论和创业技巧进行创业模拟演习,借此将创业理论和创业技能运用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接受实训的教学中提高创业能力。因此,为了给实践教学提供客观条件,应该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创业型人才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3创业教育模式思想。

对于高校创业教育而言,其主要涉及因素比较广,从广义上而言,其包含的环境包括,社会,学校,从个人而言,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还需要涉及学生这个主体对象。所以创业教育模式应该是一个立体化的模式。该教育的模式应该围绕,社会,学校,以及个人而定位。其结构如下图1所示。如上图,其中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在该模式中,社会与学校协作,提供相应的资源与环境,而学校负责专业文化培养,创业培训,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通过学校的知识培训,武装自己。

学生个人通过自身或者社会上的需求进行创业,将自身的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后反馈给予学校,学校给予指导,进行二次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学校方面应该目标明确,为社会输送创业型人才,注重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为学生个人服务。

4创业教育实践。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创业涉及范围比较广,其主要涉及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在整个创业培训中,学生是主体对象,整个创业教育过程,应该围绕学生而进行,学生创业,应该是以某项活动为依托,这些活动可能是学生自身学习后的一个新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传统行业项目,但是创业的过程除了勇气与胆量外,还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勇气与胆量学校不能给予提供,但是学校可以给予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经验,让学生少走弯路。

开设全面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

全面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指的是在创业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再次进行完善,增加更多有关人才培养的训练项目。由于包含的项目众多,涉及到诸多方面,因此该创业教育教学课程的时间横跨了整个大学。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在大一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有关创业的理论知识教育,大二大三阶段要不断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到大四结束,学生们应当接受到包含创业理论、创业技能、创业实践等诸多内容在内的系统化创业教育。相比传统的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全面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提高了对创业实践的重视程度。在这一教学计划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占据了60%,而创业实践的部分则占到了40%,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接受完整个教育课程以后,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以后就可以进行创业尝试。这样的全面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教学计划符合国家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学生通过这样的创业教育对社会创业更为熟知,在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接触创业。学生要真正进行创业实践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支撑。在这种前提要求下,学校的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应当体现出随机灵活性的特征,除了必修课程以外,学生还有一定的自由能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有辅修意愿的学生的要求,学校还应当通过学分制来实现双学位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创业教育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使得学生有更多发展空间。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在创业教学计划中还应当包括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真正把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

学校的创业教育是一个规模十分庞大的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它预期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由于每个同学的特长和天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通过大学的.创业教育把每个人都锻炼成合格的创业者是不切实际的。学校创业教育应当是尽可能按照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按照这一核心宗旨,学校在开办创业教育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杜绝盲目乱上的现象,所有课程都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因此,在大规模进行创业之前,学校应当进行全方面的规划,并且建立一个创业人才培养实验班进行试点工作,真正从长远的角度来认识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可实施性,充分认识到这一工程是一项应当长期坚持的课程。学校的创业教育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知识的理论讲授,让学生树立相关的创业理念,更为重要的应当是通过学校创业教育,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立创业人才培养实验班,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专业创业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尽可能改革自己传统的学科专业,使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专业人才需求,同时应当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不同学科之间有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些方面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等这几所大学的创业教育学院做的极为成功,给其他大学的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从这几所大学成功经验来看,学校应当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敢于在过去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同时为了更好实施创新教育试点工作,学校应当的在政策中有所支持,鼓励大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自愿报名。学校在以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为主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择优选拔。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学生在通过相关课程以后学校就应当给他们颁发结业证书。在人才培养实验班开课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加强对其的组织管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审核,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包括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评价、教学服务等诸多方面。只有完备的教学体系才有可能把学校的创业教育真正落实到位。

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要真正把学校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教师的素质和质量是重点。学校制定的创业教育计划和教学体系如果缺少了有实力的教师队伍,那么就很有可能付之东流。为了更好地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学校的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通过一些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针对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这对于教师来说的要求就十分之高。学校为了保证创业教育实施的质量,必须安排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这过程中,还应当对这部分教师提供更多的专门培训,保证这些老师能了解更多的关于创业教育的前沿知识。

例如,学校可以模仿美国的“普莱斯―百森项目”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更多社会上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来分享他们的经验,邀请他们直接参与到创业教育计划当中。社会上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加入,不仅能使课程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而且能使学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更为雄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不断提高,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性意义更加之大。另外,为了更好提高教师的质量,增加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应当开展更多的创业教育研讨会和论坛来给教师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自己积累大量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5结语。

伴随着教育改革,每年高校的毕业人数越来越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不在是学生个人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它是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精神的新模式,它是培养新人才的新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与新发展,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新前沿。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建坤,李时椿.中外成功创业者素质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4).

[2]陈丽君.erp沙盘模拟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6).

[3]吴俊清,朱红,朱敬.大学生创业者与企业家关于创业的认知差异分析――基于反求工程的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4]崔万珍.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15).

[5]郭思远,郭俊峰.创业需趁早[j].中国大学生就业,(3).

[6]刘洋.大学生营销能力分析――以旅游和会展专业就业大学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第五篇】

20世纪前叶,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未来,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扩大学科内涵,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压缩冷门内容,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教育模式落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承担新领域开发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任。高校教学仍然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工业的热情,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上述情况,未来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可从基础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入手,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适应社会发展,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

1.重视新兴专业,与社会接轨。近年来,高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生物化工与新能源等发展十分迅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抓住当前发展契机,重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努力调整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接轨。特别是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作为人类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这些都是当前化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高校教育应及时了解行业最深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把握发展趋势,发掘专业内涵。化学工程最早包括“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等几个板块,但就目前的形式看,仅仅围绕这几个传统板块展开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现状,应在原有基础上发掘专业内涵,确保传统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根据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愈加广泛的特点,一方面将其纳入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与信息学院、生物学院等展开合作,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化学工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英、德等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早就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也明确指出到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输送符合国家和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把握。尤其当前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毕业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

1.变革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质量。本着务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高等院校,特别是石油高校应认真梳理与优化传统化工课程,同时根据现代化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打造适应化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要求高校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更要抓住重点,利用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拓展化工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理,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课程质量也是当下高校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如何将枯燥的原理课程讲得精彩、生动,培养学生对于化工产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投身化工实业的热情,这是衡量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化工专业毕业生对高校教学效果等评价中,与世界总平均值相比,中国化工教育只有教师优秀与敬业精神一项略高于平均值,而包括教师激励作用、就业所需课程深度、授业满意度以及课程组织优劣等其他四项评选,中国的得分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学生学习化工专业愉悦程度仅仅为67%,这一成绩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同类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也给我们化工教育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2.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条件,从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现有实验室,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作为化工专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必须积极的组织实习教学,建立高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输送等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构建优良育人环境。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过去往往过分强调“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过分强调“教学”,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专业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或者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最终不得不背弃自己所学专业。西方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中国目前这种情况则相当突出。我们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将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知识领域外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可迁移性技能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学生可通过良好的素质进行自觉地学习与提升,很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这是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为辅线,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与企业放心人才。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来自知识经济与新科技革命的冲击和挑战,科技与人文及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对高校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石油院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院校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遵循原有学科基础上,依托国内外化工产业发展大背景,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从而保证高校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61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