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优秀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7079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第一篇】

“您彰显了中科院院士称号的荣誉所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在致卢永根的慰问信中这样肯定他一生的功绩。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心治学、一世恭俭。终其一生,卢永根都在追求人生的意义。他用毕生的言行向世人诠释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科学家、老教育工作者科技报国的赤诚之心。

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卢永根1949年在高中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70年,从在香港从事地下党活动的热血青年,到毅然从美国回国的科研骨干,再到躺在病房参加临时党支部活动的风烛残年老人,他始终坚定永不褪色的信仰,始终践行入党初心。正如他在一场题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报告中的深情表白:“我为什么摒弃比较安逸的生活,放弃个人名利而回到内地?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回内地30多年来,有过一帆风顺的日子,也有过身处逆境的时候。但我坚信,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

农业科学家就要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卢永根一生谨记父亲“身劳苦学”的亲笔家训,一生赤脚耕耘大地、奋战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第一线。作为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学家,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治学,勇于创新,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观点,培育了30多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为解决农民“靠天吃饭”难题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同时,他心系国家教育事业,从教半个世纪以来,以甘为人梯、提携后学的大家风范,育得桃李满天下。在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期间,他殚精竭虑,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多少光环加身也要保持“布衣”底色。卢永根一生从院士到校长,从“全国模范教师”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上有无数光环,却始终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是他在笔记本扉页上所题的自勉。“满室皆旧物,布衣好耕读。积蓄八百万,捐赠不迟疑。”这是对他的真实写照。他用节俭朴素和慷慨捐资的鲜明对比,向世人展示了院士群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在卢永根获评“感动中国人物”时,这句颁奖词打动了无数人。卢永根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向社会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它必将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投入到科技报国的征程中,将激励无数后辈投入到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

更多内容请点击下一页。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第二篇】

在刚刚迎来110岁“生日”的华南农业大学,被芳草和绿荫围绕点缀的昭阳湖,是不少华农人最难忘的校园记忆。伫立着老校长卢永根雕像的院士广场,就坐落在昭阳湖畔。雕像上铭刻着的“坚持实事求是,提倡独立思考;不赶浪头,不随风倒;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是这位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卢院士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他是我们学界的楷模,是为人的榜样,他是一个大师,又是一介布衣。无论是为学为人,我们都把他作为榜样,始终默默向他学习,但我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望其项背。”谈及恩师,全国政协常委、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感慨不已。

一个共产党员的70年。

1983年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后不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卢永根谈到了自己眼中党员、校长、教授这三个角色的关系,他表示自己会谨记“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在卢永根眼中,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他时刻谨记、从未忘却的初心和责任。

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卢永根曾回忆,入党宣誓那一天,监誓人一再提醒他:“加入共产党,个人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属于党、属于人民,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你是否要参加,请认真考虑!”年仅18岁的他毫不犹豫,庄严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而与学术启蒙恩师、中科院院士、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首任院长丁颖的一段“忘年交”,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虽然比卢永根年长40多岁,然而在1956年,在学生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时年68岁的丁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卢永根不得不长期住院。“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他要继续坚持下去。”他的夫人徐雪宾说。住院后,87岁的卢永根主动向华农农学院党委申请成立病房临时党支部。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3天,“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学习讨论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当时卢永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仍然坚持全程参与了学习和讨论。“听完习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作为一名老党员,再次找到了自己在解放初期所感受到的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热火朝天求发展的强烈愿望。”

这位亲历了共和国成长的老党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坚守着自己70年前的无悔抉择。

一位作物遗传学家的70年。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作为首届学生的卢永根,也自此与作物遗传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奉献了一生。

“丁颖院士对我成材和毕生从事水稻研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回忆起恩师,卢永根从不讳言他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关键作用。丁颖去世后,卢永根继承了他生前分享的“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优秀8篇】”,后来逐步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即便年过古稀,卢永根还是经常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前往山野之间,进行实地考察。他的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在前后,他们根据文献记载,前往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进行普通野生稻资源的搜集。彼时的卢永根已有七旬,但他依然兴致勃勃。这些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顶、水泽等人迹罕至之处,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只能徒步。“到一些实在很难爬的山路段,我们就只能扶着卢老师缓缓通过。”刘向东回忆。

作为学者,严谨是老师留给刘向东最深刻的印象。“老师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教导我,‘三分结果就下三分结论’,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刘向东说。

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特别是他和助手张桂权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名师者的70年。

203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将毕生积蓄880万余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这是华农自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作为人师,卢永根的倾其所有无疑是对这所他倾注了一生时光的母校,以及每一位学生的无言大爱。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上任之初,他面对的是一个面临着人才断层困局的华农。为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广阔天地,1986年年底,卢永根专程赴京向原农牧渔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何康请示。得到批准后,华农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

“当时很多四五十岁的老教师都没有办法晋升,提拔年轻人风险很大。卢老仔细阅读每个人的档案,通过谈话考察每个人的品质,在100多人的全校副教授以上会议上进行述职,系、校两级学术委员会不记名投票,并寄到校外进行专家评审。”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回忆道。

最终,骆世明等3人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罗锡文等5人从教员或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年龄最小的温思美当时才29岁。如今,8个被破格提拔的年轻学者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被称为“华农八大金刚”。

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而言,当年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进修归来,卢永根将他叫到办公室倾谈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卢院士勉励我,将国外所学经验跟中国农业的现实结合起来。他还跟我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实实在在做事,做一些能够为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事。”30多年来,这些话成了罗锡文学术和人生的引航灯。

在水稻作物研究上,华农走出了“一门三院士”。1955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丁颖的学生卢永根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时隔24年,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于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在国际学术界,刘耀光发出了杂交水稻育性发育分子基础研究的“中国声音”。“我的成长离不开卢老师的教诲,作为他的学生我受益良多。”刘耀光表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今天的发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扉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并迸发出热情,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35年前,卢永根在名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报告中,表达了自己心中所盼。如今斯人已去,但如他所愿,他所撒下的“种子”,正让祖国大地麦浪翻滚、稻花飘香。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第三篇】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卢永根院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祖国,他无愧于“无产阶级战士”这个称号,更无愧于自己坚守一生的信仰。主持人在最后说,“他虽然走了,但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会激励更多人,更多的中国人,坚定,勇敢地前行。”

作为中国人,作为华农人,作为共产党人,卢永根院士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实现共产主义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而第三党支部的每一个人都坚信着,这一天终将来临。我们也许还不是坚定的共产阶级战士,但我们会认真学习卢永根精神,力求做一个社会主义的螺丝钉,为社会主义奉献终生。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第四篇】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在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组委会于卢老的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卢老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他当初对党许下的诺言,作为一名团员,一名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一定以卢老为榜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3月8日傍晚,一名国家的好儿子,人民的好书记,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出身于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一位始终将人民放在心里的百姓父母官,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在心里。又是一位为党献身的伟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担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神明,热爱着岗位,几回会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这是组委会给予杨科璋烈士的颁奖词。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护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这就是祖国的战士,党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样的问题,我依旧会像他一样履行对党,对团的承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都说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玉麦乡,从1964年到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的仅有的一户人家。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卫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水雪锁不断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党的好儿女,坚决要维护自己的领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护家园,打心底敬佩她们。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第五篇】

日前,中宣部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卢永根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大家都在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一个好榜样,可以感召一群人、带动一群人、凝聚一群人。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担任校长期间,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在卢永根的推动下,华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20xx年3月,他把880多万元积蓄全部捐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卢永根夫妇住的房子,依然是华农的房改房,位于五层,还保留着上世纪的装修,室内的陈设也非常简单。卢永根曾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可以说,他真正用一生的行动见证了他的爱国之心。

生的境界与追求,来自于党性的修养。在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他用自己的无言行动,展现了党性的强度和纯度,诠释了党性的力量,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修养树立了榜样。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卢永根身上的优秀品质,是时代的精神财富。

“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这是卢永根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如今,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人;就是要学习他勤俭乐于奉献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将一生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所热爱的领域。

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大的成功,所有奇迹的创造,都必须有崇高的精神支撑。面对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精神的丰碑。卢永根无疑是教育、科研战线的先进人物典型,而未来还会有更多各行各业的时代楷模不断涌现,树立起一个又一个精神丰碑,共同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当前,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关键阶段,需要全社会共同弘扬时代楷模精神,把他们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全民族的实际行动,努力铸造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为民之基。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第六篇】

一生可以很长,长到度日如年;一生也可能很短,短到白驹过隙。雕琢生命的刻刀就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将刻画出怎样丰富精彩的人生,全凭自己的选择和把握。这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不求无憾,但求无悔。一个“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的“布衣院士”,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怀揣怎样的笃定追求,拥有怎样的洞明练达,才能够坦然无悔地留下这样一座闪光的“无字丰碑”。“永根”有“根”,探寻卢院士一生令人敬仰的精神密码,我们找到了“根”之所在。

忠诚不渝、信念如磐那是爱党爱国之“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的民族心、民族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在一次对学生的演讲中,卢永根院士化用著名诗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问他为什么非要留在国内,他说:“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这样的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和人民最深情的大爱,也是对党和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向往归属感的集中体现。爱党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时代潮流消弭了剑拔弩张,但风险威胁依然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面临着相比以往更为特殊和复杂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唯有像卢老一样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浇开爱党之花、结出报国之果。

严谨求实、献身科研那是尽职尽责之“根”。人生最纯挚的状态就是一直在路上,用一颗最纯粹的初心,践行一段最纯美的旅程。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爱岗敬业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魄力,是一种争创一流的标准,也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状态。“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卢永根院士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研究了一辈子,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水稻遗传资源、雄性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直到70多岁,还带着学生翻山越岭,到处寻找野生稻种,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关键少数”,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奋斗在前、冲锋在先,立足岗位、务实履职,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掌握为民服务的方法和本领,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指数”。

淡泊名利、鞠躬尽瘁那是无私无畏之“根”。“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困,不忻忻于富贵”。“公”与“私”,“名”和“利”,从来都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道德品行和职业操守的试金石。卢永根院士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却将毕生积蓄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直至因病辞世之后,仍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这是他作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这也是他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最后的一次贡献”。“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纵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党员干部舍小利、取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样子终将被党和人民永远铭记。

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世俗所染,不为名利所累。在“半为儒者半为农”的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探寻“无字丰碑”的“根”密码,追梦人初心永葆、奋斗者粲然芳华。

食堂,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却将毕生积蓄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直至因病辞世之后,仍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这是他作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这也是他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最后的一次贡献”。“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纵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党员干部舍小利、取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样子终将被党和人民永远铭记。

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世俗所染,不为名利所累。在“半为儒者半为农”的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探寻“无字丰碑”的“根”密码,追梦人初心永葆、奋斗者粲然芳华。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第七篇】

卢永根院士一心治校治学、一生奉献。他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一生都在水稻育种的世界里探求真谛,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为祖国的农业事业发展拼搏了70年。他始终秉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处事原则,其治校、治学理念深深融入每个华农人心中,成为华农最宝贵的财富。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学习他始终不忘初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我们作为涉农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党员,应将“卢永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勇于开创,敢于担当,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用专业知识和本领服务国家和人民,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第八篇】

我国著名水稻遗传学家。

卢永根同志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水稻遗传学家。他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从教60多年来,始终将爱国奋斗精神贯穿教学科研和立德树人全过程,用一生至诚至真的执着行动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忠实履行了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8月12日,卢永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央办公厅转达了对卢永根同志逝世的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卢永根同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师表楷模,是新时代崇高师德的杰出典范,先后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全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为大力弘扬卢永根同志崇高精神,宣传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决定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卢永根同志学习活动。

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学习卢永根同志爱党爱教,为国家事业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卢永根同志信念如磐、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入党日子作为自己另一个生日,罹患重病住院期间,仍坚持与师生共同参加支部学习,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身为教师,他严谨治学,坚守一线教书育人,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是师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校长,他不拘一格选材任贤,推动新兴学科建设,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打开新局面,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入党70年、从教愈甲子,将毕生献给所钟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用爱党爱教、许身报国的不懈奋斗书写了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共奋进的不朽人生。

学习卢永根同志潜心钻研、为造福人民勇于攀登的赤诚情怀。卢永根同志始终心怀人民群众饱暖,半个多世纪来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潜心科研,勇挑重担,主持完成《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提出“特异亲和基因”创新学术概念,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带领学科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在他坚守下,学校现拥有上万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为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作出卓越贡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27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