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100字]1942河南大饥荒观后感汇聚

网友发表时间 1628294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100字]1942河南大饥荒观后感汇聚”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1942河南大饥荒观后感100字篇1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下面是网友分享的“[100字]1942河南大饥荒观后感汇聚”,希望大家喜欢。

昨天去看了冯小刚的大作《1942》,两个半小时下来后,原本怀着轻松愉悦心情入场的我,出来时心中却只有沉重和悲哀。

这部影片真实地记录了1942年发生的河南大灾荒,事实上,这是一段被很多人遗忘的历史,然而这场使千万人流离失所,横尸遍野的惨痛旱灾的确在河南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发生过。

194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降临在了河南,夏秋两季庄稼全部绝收,滴雨未下,蝗虫肆虐,很快整个河南变得赤地千里,老百姓们面临了一场十分严峻的“吃”的问题。于是许多人在家乡的粮食吃尽后,不甘愿在原地等四,于是带着一家老小,开始了一场向着山西的逃荒的漫漫长路。

本片用了两条线索来陈述整个影片的内容,分别是河南延津的土财主和他的长工一家,还有就是当时国民党的政府官员。这两条线索形成了两个极为强烈的反差,当财主和长工一家正在逃荒路上饱受饥饿的折磨和亲人阴阳相隔的痛苦时,国民党的政府官员却在繁华的重庆整天歌舞升平,明知有如此严重的旱灾却置之不理。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颇具讽刺意味。

老财主本是延津一带的富户,家中略有积蓄。可惜不巧赶上了河南的灾荒,游离在外的土匪因为饥饿,于是就集体来到老财主家门口要抢吃的。老财主不得已只好让自己最信任的长工拴柱快马加鞭到县里去调兵,自己则先款待土匪,以此来争取时间。不料事情败露,惹怒了土匪,老财主的家中的工人与土匪发生交火,一时间整个大院里一片混乱,老财主的儿子被杀,仓房里的粮食也悉数被抢,使老财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巧又是灾荒的年头,庄稼绝收,粮食紧缺,整个延津县都陷入了饥饿的危机。于是不得已,全县的人都开始了逃荒的道路,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条道路竟会布满悲伤与绝望。

在逃荒的途中,不计其数的人因忍受不了饥饿和行路的痛苦和劳累,最终死在了路上。生存下来的人则是继续疲劳地向前赶路。老财主一家本来带了足够的粮食,可是不巧碰到了国民党的士兵,又遭遇了日本战机的轰炸。在混乱中,粮食家伙全部被无耻的兵痞所抢掠。这里十分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士兵的无理和无耻。他们虽然是国家的保护者,却根本不体恤人民,在日军轰炸后的混乱中,很多国民党士兵争相抢夺灾民的财产,甚至还强占一些年轻的女孩,那样子不像是一个军纪严正、训练有素的国家士兵,反倒像是街头的无赖和山中的土匪。

在遭受这次的抢掠后,老财主一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灾民,也开始了他们的人生悲剧。而饥饿的折磨也是越发地难耐,财主的旧日长工甚至在夜里偷偷地背着妻子要将自己的女儿买给别人做童养媳,而价钱却只有三升小米。可见当时的灾荒到了怎样严重的地步,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平日的金玉可能还不如这三升救命的小米。

逃荒的道路上,老财主的亲人因为无法忍受严冬与饥饿的折磨,相继凄惨地去世了。到了洛阳,昏庸的政府竟然不放灾民进城,军需官甚至还要从灾民当中挑选年轻的姑娘去供他消受,赤裸裸的置民于水火不顾,最后老财主不得已,将自己的女儿卖出去了,也只换得五升小米。

最后老财主最终成为了这个吃人社会的牺牲品,在自己的孙子也被他不小心闷死后,他彻底地悲伤和绝望了,去往陕西的道路也被军官封死。最后,他心灰意冷地孤身一人,在这冷漠充满寒威的世界上回头走去。此时的他只求一死,只想死得离家乡近一点。

我觉得这部电影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有些相似,同是反映的旧社会的悲哀,同是描述的一个人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的悲惨历程,只是不同的是,《骆驼祥子》是人格的堕落,而《1942》则是心灵的堕落,从希望走向绝望,被这个吃人的无情社会吞噬的过程。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官员的昏庸。

在河南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大旱灾,甚至已经有人因为饥饿开始煮食自己孩子时。蒋介石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在华丽的重庆政府中与美国大使聊天,外交部部长听到《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反映的河南情况时甚至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政府官员明知道有灾情,却只是向外界一味地推说不严重,继续他们那糜烂的生活,而此时的河南却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美国记者白修德为了寻求真相,孤身一人前往河南,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切,在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大轰炸,见证了河南灾民真正的悲惨处境后,向政府官员报告,那些官员要么是闭门不出,要么是踢皮球一样地将责任踢来踢去,最后终于报告给蒋介石,迎来的却是蒋介石的消息封锁。可见当时的国民党已经无能到了何种地步。

与此同时,河南的逃荒路上,早已经是饿殍遍野,野狗甚至都开始撕扯人的尸体。灾民们都枯瘦如柴,道路两旁全是衰草黄土,每日只能靠吃树皮草根生活,人们的眼中不再有希望的色彩,只有绝望的死灰,而凛冬的寒威和漫天飘舞的冷酷白雪,也使得他们更加悲惨凄凉。

据不完全统计,因为这场大灾荒而饿死的人数大约有三百多万,而河南当时的人口有三千万,也就是说,有十分之一的人在这场大灾荒中死去,十分骇人,同时,也令人感到欲哭无泪,这场浩劫,如果政府救灾及时,如果国民党的士兵能体恤人民,不强行征收军粮,如果官员不是如此贪污腐败,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可悲的人,也不会那么多饱受饥寒,体会到了世态炎凉的,绝望的人在这茫茫长路上悲惨地死去。三百万人啊,三百万个家庭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灾难,怎不令人揪心,怎不令人为之悲哀。

而在这场浩劫中,令人感到十分可笑的是,三百万人的死亡,三百万人的悲剧,政府官方的统计人数却不及其千分之一!简直荒谬至极,令人悲愤至极,令我深感当时的政府无能。

河南政府官方统计,在这场大灾荒中的死亡人数:1062人。

1062,这个数字,怎能对得住那三百万死去的绝望的人。1062,这个数字怎能对得起那些在正月家家户户的喜庆的鞭炮声和年夜饭的香气中却依然在这数九寒天流离失所的灾民?

这时,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各种悲剧都是魔鬼的杰作,但是,事实上,这些始作俑者都是被魔鬼钻入身体的‘人’。”

那些政府官员,就是被魔鬼钻入身体的人。

这部电影,虽然票房表现平平,但是在我看来,却是冯小刚最为成功,最为震撼人心的作品。也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揭露地如此彻底,让那段充满着寒冬的威冷、灾民的绝望的历史赤裸裸地无比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同时,令人最为心寒的,不仅仅是当时政府的无能和灾民的悲惨,更有军队的无能。这些兵痞虽有四十万人,且都装备精良。而敌对的日军只有区区六万人。在这样双方兵力相差悬殊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竟然损失了三十多万人!一连丢掉了河南二十八座城市,然后灰溜溜地逃出了河南,将所有灾民都抛给了日军。

国难当头,在官员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下,是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河南灾民在逃荒路上的茫然和饥饿。事实上,这场旱灾,并不只是一场单纯的天灾,更是可悲的腐朽的旧社会的写照。当老百姓的泪已流干,心灰意冷,生活的前途早已失去光明的色彩时,那些达官贵人却只是一味地继续自己糜烂的生活。这是个别人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在那个荒唐悲惨的年代,人的性命已经不值一提了,在生存欲望的强迫下,河南的许多灾民甚至杀死自己的儿女以此来填饱肚子,可是蒋介石呢?那个最高统治者呢?那个整日在青天白日的照耀下威风无比甚为英明的“人”呢?非但不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反而还继续无情地向已经水米不打牙的河南灾民索取,搜刮民脂民膏。老财主一家的悲惨遭遇就是这一切的缩影了,在这种悲惨的时刻,或许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脱。

今天丰衣足食的我们,不妨想想,在那个时候,几千万居无定所的人,游离在熟悉的故乡,陌生的道路上,只为了一顿饱饭而奔波,在逃荒的道路上最终凄惨地死去,成为野狗充饥的食物。活着的人,也只能继续受着官员兵痞无耻的剥削,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形容枯槁地在世界上绝望地行走,是怎样一幅悲惨的画面。

当你通过银幕,跟随那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群行走在逃荒的道路上,你或许就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悲哀与绝望。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像《唐山大地震》一样的感动,而是一种凝重,一种历史的凝重,就像《勇敢的心》一样,使人们不禁深思,在这悲剧的外表下潜藏的真正的人性与道德。

说来惭愧,1942的河南大灾荒虽然如此惨绝人寰,令人骇人听闻。但是我却没有在历史书中过多地找到关于它的记载,可以说,这是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但是冯小刚却把它重新描画了出来,让世人熟知。

温故1942。

真心希望有人在看到这篇文章后能不吝啬那几十块钱去电影院欣赏一下这部电影,你在感到沉重和悲哀时,也能感到一丝欣喜,因为中国终于有了一部真正的堪称巨作的电影。

不能忘记那段悲惨的历史,因为它不容忘记。对于历史的凝重感,我们应该时常放在心间,虽然国家早已经不再是以前积贫积弱的弱小之国,但是1942却依然是一个警示,其实这才是被动挨打的真相。战争并不是外表上的,我们平时在爱国主义电视剧中看到的战场上与敌人的豪情万丈的拼杀,而是1942中无数绝望悲伤的灾民和被烈火燃烧过的万里焦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62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