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系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最新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实习范文“关于会计系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秋之夜作文【第一篇】
有一种明月象征着团圆,有一种明月象征着团聚,有一种明月寄托着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啊!我知道那一种明月就是中秋之月呀!
夜幕降临,中秋的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上,撒满了星星,星星调皮的眨着眼睛,好像在说:“中秋的月亮真圆呀!”我望着这么美的景色,不禁吟起了大诗人苏轼的一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团聚在一起,望着高高的明月,吃着那各种各样,各种馅的月饼,高兴极了!当然,我们一家人也都团聚在院子里,边观赏那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边吃那好吃的月饼,每个人都挑了一个不同馅的月饼。一家人说说笑笑高兴极了!到了中秋之夜,每家的红灯笼都挂在了门前,按下开关,红红的灯笼就立刻亮了起来,显得非常漂亮。
吃完月饼,我和爸爸妈妈离开了老家,开车出去玩。到了目的地,我们下了车。哇!真是人山人海,特别有节日的气氛。
该回家了,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人山人海的人群。
就这样,这难忘而又快乐的中秋之夜在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当我已经进入甜蜜梦乡的时候,那中秋之月还悬挂在高高的夜空上,散发出温柔、恬静的光芒,就像一个白玉盘,照在大地上。那调皮而又闪烁的星星还在眨着眼睛。
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中秋之夜呀!多么令人难忘呀!
会计系大学生实习报告【第二篇】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针对于此,在进行了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之后,通过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税法》的学习,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1、负责编制公司会计凭证,审核、装订及保管各类会计凭证,登记及保管各类账簿。
2、按月编制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并进行分析汇总,报公司**备案决策。
3、负责**公司财务运作情况,及时与出纳核对现金、应收(付)款凭证、应收(付)票据,做到账款、票据数目清楚。会计处理过程中允许做出必要的判断和估计,但这种需要判断和估计的交易和事项并不多。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等)越来越关注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要求会计人员提供与未来信息相关的数据资料,促使会计职能进一步向前发展。在基本职能(核算、**)之外向事前预测、决策方向延伸,因而对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其次,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是一门很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需准确核算每一项会计指标,正确使用每一个公式,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数字的**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会计主要是对企业过去及现在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会计结果是作为明确责任、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它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关系人的****,并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外报告。一般而言,这些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有实际凭证做为根据,有很强的可验证性,会计处理结果是确定的,表现为会计结果与经营活动一致。
再次,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下要收*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要相互配合,共同整理,对外要与社会公众和各*部门搞好关系。要学会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礼仪知识,增强与人沟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
做财务工作只有好的业务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我实践的过程中,经常有**和员工来财务处各科室交涉各种数据或者缴纳费用情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认识到,在财务处实践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也发现了有些不足,单位开具的原始凭证中或者报销单中有些都没有经**签字或盖章就登记入账了;有的在账簿里有记账凭证却找不到原始凭证,也没有特殊的说明。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在我实践期间帮助和指导我的前辈们,相信这次珍贵的实践经历会一直伴随我以后的工作生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更加懂得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也让我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所以我不会再像从前那样等待更好的机会到来,要建立起边学习边就业的就业观,敢于参与,敢于承受压力,使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快速成长。
做帐是从业财会岗位的基本工作,但做到上乘就是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出师表原文【第三篇】
后来,中考、高考作文基本上限制考生用文言文、诗歌体裁来写作,卷面上偶尔出现文言文、诗歌等文体,均引起过不小的讨论。现阶段,中、高考限制文言文、古诗词与现代诗歌,涉及阅卷时间、评分标准与阅卷教师的素养等等诸多因素,涉及考试分数的公平、公正,难以圆满解决,如何有效解决尚在讨论之中。近两年,已经有少数省市中考不再提“诗歌除外”了,这是可喜的进步。既然目前中考、高考明确规定了不得用文言文、诗歌写作,平时作文训练中就基本上不以文言文、古诗词、现代诗歌来进行训练写作。
考生作文谈“古(文言文)”色变,情有可原,但这并不影响极少数教师和学生对文言文模仿写作、古诗词写作和现代诗歌写作的喜爱。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诱发力、召唤力还是很强大的。对对子、拟对联、写童话诗、拟制广告语、诗意仿写……这些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表达形式、诗联的表达方式,具有极大的展示性、交流性,近几年不就出现在中、高考的语文试卷中吗?但这与整篇的作文运用文言文的形式,还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
教材中多次要求将古诗文改写为记叙文、散文等形式,如《木兰诗》《卖炭翁》《十五从军征》《曹刿论战》等等,这种文体的转化,其实都是在训练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也有助于理解古诗文。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因其简短,教师在提供范例后,学生有可能模仿其文言句式写作,也出现了不少像模像样的习作。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在敬畏诸葛孔明忧国忧民、出师北伐前的一片真诚之心的同时,还惊叹于其逻辑性强、鞭辟入里、言为心声的言辞陈说。若想仿写,实属不易。
初三上学期在教《出师表》这一课时,我们给学生设计了拓展性作业:
“《出师》一表真名世,感恩报国孔明心。”亲爱的同学,你也将告别母校,迎接中考,你能写下自己中考前的《出师表》吗?
想不到,有的学生写出了片段,有的学生写出了整篇,其中一个学生模仿《出师表》原文,写出了1篇很有震撼力的《新“出师表”――中考前致父母的信》(见附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理念与要求,强调了要以生为本,在写作教学时不要局限于应试教育,要有新的思路。
对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的弘扬与学习其文体表达,其实并不是所谓的“创新”,我们应该视为“返璞归真”罢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形式,我们依然在学习,在传承,在模仿,在创造,在发扬光大!
随着关于上海小学低年级教材古诗词增删的谈话发表,最近中小学教材编委会将适量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古诗文。甚至,有不少学者提议中小学生要增加繁体字的认知等等,这必将有利于促进古诗文的学习、传承和创新。各地也均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国学,中华传统文化及其表达形式也会如奔流不息的长河,缓缓流淌。
这次成功的案例,启发我们完全可以开发课文资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张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写出富有个性魅力的创新佳作。
附例文:
新“出师表”
――中考前致父母的信
陈伟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父母之心也。
――题记
孩儿学业未成而闻父母牵挂,今为人生转折,虽言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父母不懈于内,孩儿学习而忘身于外者,盖光宗耀祖,欲报之于父母也。诚宜千万个放心,吾当以光祖先遗德,努力学习,不荒废学业,以不辜负父母之望也。
孩儿与哥哥,俱为你们所爱,女儿虽娇弱,实心存大志。自古有武则天之贞观遗风,花木兰之代父从军,谁道女子不如男,信孩儿亦有能力之人,不宜操心连连,而使皱纹银发增多。
政治、历史、语文、地理等,此皆文科,虽繁且杂,愚以为文科之事,事无大小,悉以规计,然后多读多背多写日记,必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孩儿亦喜理科,公式虽多而崎岖,孩儿却能晓畅,试考于昔日,能名列前茅,老师称之曰能,同学向吾质疑请教。愚以为理科之事,悉以理解,后多做题,必能高举旗帜,冲破难关。
好好学习,牺牲娱乐,此学业之所以成功也;好好娱乐,牺牲学习,此学业之所以失败也。同学聚时,每与孩论此事,未尝不唏嘘于学海无涯,如使儿有恒心,有毅力,则高中之理想,可计日而 待也。
儿本穷书生,一心躬耕于学园,苟求不负于自己,不求闻达于校园。老师不以儿卑鄙,猥自枉屈,三顾儿于办公室之中,咨孩以学习之事,由是感激,遂许老师以驱驰,后路途坎坷,朝起早,晚通宵,尔来足足九年矣。
外婆生前疼儿,故临崩寄儿以大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负不效,故学而时习之。今成绩尚可,当再接再厉,庶竭驽钝,坚持不懈,使学业有所成,以报父母养育之恩,至于家务琐事,则有请父母代劳。
愿父母托孩以考取重点高中之效,不效则家法伺候,以鞭挞孩儿,若成效,则设好大宴,以鼓励孩儿,以彰其成;父母亦宜自谋,以保重身体,等儿胜利归来,儿不胜受恩感激。
夜已深沉,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教师点评:
该例文的作者是个挺有灵气的女生,她以中考前承诺考取重点高中的目标给父母的信为经,以自己兄妹对父母的培养操劳以及外婆生前的疼爱期望感恩等为纬,交织了一幅内容充实、情感丰富、感情真挚的画卷,取材巧妙。文言文的句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全文脉络清晰,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大气淋漓,由仿到创,毫不忸怩 作态。
此案例,在熟读深思《出师表》的基础上,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既提升了学生阅读《出师表》的兴趣,也激发了其尝试文言文写作的可行性。其实,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积极引导,设置好情境,大胆鼓励,学生是可以进行创新写作的。
(点评:徐慧雯)
出师表原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 在《三国演义》评点中,毛宗岗详细论述了插入在其中的诗词、散文,重点是《出师表》与《讨曹操檄》,以及入话的结构功能,认为它们既在形式上,又在内容上促进了小说整体艺术结构的统一。这种认识在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小说中大量插入诗文——这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大特征。诗词、散文等文体进入小说,根据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的说法,是体现了长篇小说的杂语性质。镶嵌在小说中的这些诗文,虽然一般仍保持自己结构的稳定和独立的风格;但是一旦进入小说,它们就必须成为小说的建筑材料,为小说的结构形式服务,适应小说结构的要求。古代小说评点家对这一问题早有关注。如金圣叹有评曰:“一部大书诗起诗结。”正是注意到诗对于《水浒传》结构的联结作用。毛宗岗的有关评批更多,认识也更明确,以下从三个方面细述。
毛宗岗首先论述了插入在《三国演义》中的诗词的结构功能。
其一,卷首词与卷末诗的结构意义。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卷末只有“古风1篇”,卷首并没有开篇词。毛宗岗补写了一阕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放在卷首,并批曰:“以词起,以词结。”《临江仙》独立于百廿回之外,故曰《三国演义》的开篇是以词起,以词结。同时,这首词还与卷末“古风”形成一种章法结构。毛宗岗批道:
此1篇古风将全部事迹隐括其中,而末二语以一“梦”字、一“空”字结之,正与首卷词中之意相合。一部大书以词起以诗收,绝妙章法。”
词起诗收,指整部小说的起与收。卷末古风隐括《三国》事迹,使人于晋一统之后,回味隽永。卷首词画面雄奇壮丽、笔调沉郁苍凉,使人于展读之前,先生无限嗟呀感叹。长歌当哭。卷首词的意境,是对小说长文之悲剧氛围的渲染。卷末古风最后一句本为“一统乾坤归晋朝”的单纯叙事,毛宗岗改为“后人凭吊空牢骚”,变叙事为抒情,与全书浓郁强烈的悲愤之情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可见,卷首词、卷末诗与三国叙事的统一,是悲剧精神的统一,是内在统一,而非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法国评论家贝尔纳·瓦莱特曾经指出:“开头(或卷首词)和结尾(或结句)在叙述的手法中占据了优先的地位,经常(明示或暗示)蕴涵着象征性的意义——寓意。”但是,如果卷首词、卷末诗不是一部结构的有机组成,这种寓意就不能产生。毛本《三国》之开卷词、结束诗即与小说正文浑然一体,因此具有丰富的寓意,说明毛宗岗对词体、诗体在小说中的结构作用认识是很明确的。
其二,篇中诗、赞的结构意义。在小说行文中插入诗词,有时并不是为了借用诗词体裁来吟咏情性,而是尝试以诗词的形式来结构人物、联结故事。第一回写“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先出关、张,后出刘备,毛宗岗在刘备下面插入一首诗曰:“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此诗在抒情中隐含着人物的生平功业,即使不了解三国史的读者,也能从中嗅出刘备在后文中必定会有一番王霸作为。这样,诗歌事实上起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使读者很容易把第一回与第八十回联结起来。也就是说,第八十回的情节在第一回的这首小诗中已被提前“预叙”。
第七十八回,曹操夜梦三马同槽而食。毛宗岗于此有诗曰:“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第一百九回,司马师杀张皇后,毛宗岗又插入一首诗道:“当年伏后出宫门,跌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这两首诗的结构意义更加明显。“不知已植晋根基”,从小说的整体结构布局来看,此语可谓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三国演义》结尾曰:“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有前面诗语作伏,便有后面结语为应,一伏一应,贯通一气。第二首诗,意欲以“今朝”对“当年”,遂令张皇后可对伏后,司马师可对曹操;这样,人物、情节虽分处前部、后幅,然而却般般相对,成为一个系统。第一首诗,以前伏后;第二首诗,以后照前,目的都着眼于结构的统一。同时,这两首诗虽然远隔三十余回,却都以司马师对曹操,所以又可自成结构。
以上所举的三首诗,均为毛本《三国》所有,而为嘉靖壬午本所无。这说明,毛宗岗是在有意识的运用和发挥诗词体裁在小说文体中的结构功能。
其三,诗词的整体取向。毛本《三国》,诗词总量约二百余首。其中,少量为人物著作,大部分乃作者插入。毛本诗词由嘉靖本发展而来。嘉靖本原有诗词数量多达三百一十余首,毛宗岗在改编时约删去了三分之二。同时,又别出机杼,根据他对小说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而有所增补。比较嘉靖壬午本,毛本诗词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悉取唐宋名作,而去“俚鄙可笑”。小说即系名著,那么诗词理应为绝妙好辞。这样,“叙事之中夹带诗词”,才是“文章极妙处”(《凡例》),二者相得益彰。第二,褒扬忠义,鞭挞奸恶,立场坚定,倾向性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人一义,一事一物,几乎都可以入诗。但在毛宗岗看来,诗以志之,歌以咏之,这是有限度的。并非出色惊人之事都可形诸歌咏。庞德忠于曹操,吕蒙袭了荆州,如此便不值得歌咏。毛本《三国》的诗词,紧紧围绕忠义与奸恶的截然对立而设计,可谓旗帜鲜明!反观嘉靖本,态度并不这么明朗。吕蒙袭荆州,败关羽,功成名就,叙述者接连插入三首诗加以鼓吹。但在毛本中,却尽数被删。总之,嘉靖本诗词,给人感觉是为历史上的人与事而设,因此,往往一人一事皆有诗,诗词与小说颇有脱节之处。而毛本诗词,则是为小说中的人与事而设,服从于作者的价值取向,因此,诗词与小说结合紧密,并成为表现作者主观倾向的利器。
诗词是最讲究主观直接的一种体裁。巴赫金认为,像这样的体裁,“一旦进入小说就变成了描绘的对象。在小说的条件下,任何直接的话语,如叙事诗、抒情、正剧的话语,都在不同程度上客体化了;它自己受到了制约,并经常由于受到制约而显得可笑。”毛本《三国》中的诗词就是如此。它不能自由地完成“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的使命,而且还要不得不为小说的构成献计出力,并在总体上服务于小说的价值倾向——这,难道不有点可笑吗?
除插入诗词外,可以人小说的文体是很多的。例如《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诸葛亮开列的制造木牛之法、流马之法,这是科技论文体裁;西蜀降魏、东吴降晋的户口簿,这是政治公文体裁。它如《红楼梦》第十回张先生给秦可卿开的药方,这是医学体裁。所有这些都是非文学体裁,尚能为小说所容纳,与小说具有亲缘关系的其它文学体裁就更不用说了。
在《三国演义》中,数量次于诗词的文学体裁是散文。包括论、评,诏、表,疏文、檄文、祭文,传记等。小说离不开它们,因为小说中的人物要进行政治、军事活动,有时就需要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解释自己的行动。所以,这些文章、散文,是小说刻划人物、推动情节的必要手段,也应该发挥着一定的结构性作用。
毛宗岗对第九十一回出现的诸葛亮《出师表》就十分重视。《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起首第一句,毛宗岗便下批语曰:
《出师表》曰:“叹息痛恨于桓、灵。 ”故从桓、灵说起。桓、灵不用十常侍,则东汉可以不为三国;刘禅不用黄皓,则蜀汉可以不为晋国。此一部大书,前后照应起。
《出师表》的原话为:“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毛宗岗借用了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毛本《三国》追本溯源,从汉桓帝、汉灵帝开始说起:“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在小说结尾,汉桓帝、汉灵帝已属百年故事,陈年亡魂,但毛宗岗仍不放过,痛下批语道:
此卷纪三分之终,而非纪一统之始也。书为三国而作,则重在三国,而不重在晋也。推三国之所自合,而归结于晋武,犹之原三国之所从分,而追本于桓、灵也。以虎狼之秦而吞六国,则始皇不可以比汤、武;以篡窃之晋而并三国,则武帝岂足以比高、光?晋之刘毅对司马炎曰:“陛下可比汉之桓、灵。”然《三国》一书,以桓、灵起之,即谓以桓、灵收之可耳。
毛评借晋朝人刘毅之语归结司马炎,正是有意与以诸葛亮之语引起开篇对称。这样,在毛宗岗笔下,《三国》一书,“以桓、灵起”,“以桓、灵收”,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桓灵结构”。
需知,嘉靖本并不存在这层意思。嘉靖本起首旬日: “后汉桓帝崩,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虽然带有“桓”、“灵”字样,但却纯粹是叙述历史时间的存在,并没有层外之意。嘉靖本结尾,叙事粗略,情节之间缺乏互动与转换,更加见不出毛本“追本溯源”的含义。这就是说,以“桓灵结构”涵盖一部大书,形成首尾照应,完全是毛宗岗本人的意见。而这种意见,显然从诸葛亮《出师表》中得来。毛宗岗根据《出师表》的精神,改动了《三国》的开头,并在批评中自始至终贯彻了这一精神,从而无形中凸现出《出师表》对于《三国》的结构意义。
且看毛宗岗的一段批语:
于六出祁山之前,早知有后主宠黄皓之事;在七擒孟获之后,犹回顾桓、灵宠常侍之文。后事于此伏焉,前文又于此照焉。《三国》一书,当以此卷为一大关键,一大章法。
武侯《出师》一表,固为前后文之伏应。
所谓“大关键”、“大章法”,正是从全篇结构着眼进行肯定。此类语法,毛宗岗并不常用。用于此处,足见他对《出师表》之结构功能的重视。同时,在评点《出师表》本文时,毛宗岗又指出:“此又说宜。恐其昵于宫中,已预知有宠黄皓之事”,“明明龟镜之言,亦必重之以先帝,哀哉!桓、灵之宠十常侍,正与后主之宠黄皓同。”表文前接应十常侍,后预伏黄皓,两样事件,相隔百余回,都藏于一表之中,构架连接作用十分强大。
有《前出师表》,又有《后出师表》。《后出师表》见第九十七回。毛宗岗认为,此《表》透露武侯之死消息。他说:“武侯之死,尚在数回之后,而此处《表》中结语,早下一‘死’字,已为五丈原伏笔矣。”在第一百四回,又批日:“五丈原之役,所以践”死而后已“之一语也。”前“伏”后“践”,正见叙事者有意发挥《后出师表》的结构作用。第九十九回还有两条批语:“赵云之死在《后出师表》中,张苞之死又在《后出师表》之外”,“汉不伐贼,贼亦伐汉。果应《后出师表》之言。”第一条言《后出师表》具有联结人物的作用,第二条言表文在全局结构中,具有伏应之用。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事件,而靠前、后两篇《出师表》总领开路。一边忙于刻划人物,展开情节,一边又自然结构全文,真正妙用无限。
《出师表》的结构之妙,还妙在诸葛亮之后,又有姜维的“出师表”:“此一段言语,可当姜维1篇前出师表”;“数语又抵得1篇《出师表》”。还有诸葛瞻的“出师表”:“此数语亦抵得乃翁前、后《出师表》。”1篇《出师表》把师徒、父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人一表,一脉相承。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人物结构法。
其次,值得一提的还有陈琳《讨曹操檄》的结构作用。陈琳事件是毛本《三国》的大改动之一。嘉靖壬午本,陈琳仅见于《曹操决水淹冀州》一节,袁尚遣之向曹操请降;并不见讨曹檄文一事。毛本劈空插入陈琳《讨曹操檄》,同时为了保全陈琳的文名,反而删去了请降事件。
《讨曹操檄》见第二十二回。增补此1篇文字,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在思想上加强对曹操的批判,二是在结构上收束前文,引启下文。在评点这篇檄文时,毛宗岗反复加以申明:“事见第一卷中”,“此叙绍与操共事之由。事见第五回中”,“事见第十回中”,“事见第十二回中”,“事在第十四回中”,“事见第二十回中”,“事亦见第二十回中”,“事见第二十一回中”。此类批语,使人顿然回顾前文,觉若许事件又在一纸檄文上历历恍过,无数粗糙的感觉、印象、形象经檄文轻轻一提,便纽结成团,雕刻成体。《讨曹操檄》,有总摄前二十回故事的作用。经此一总,曹操奸恶当道的形象便豁然而出。所以,此后袁绍讨之,刘备讨之,无数讨贼事件由此而起。这就是说,《讨曹操檄》有结束前文,引起后文的重要作用。
为与檄文呼应,毛宗岗还于前文中补写了数段檄文中提及、而嘉靖本没有的事迹。第十回,曹操兴师徐州,使夏侯悖截杀前来救难的九江太守边让,毛夹批曰:“后陈琳檄中以此罪操。”操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毛又夹批曰:“此段亦在陈琳檄中。”第十三回,袁绍派兵助曹操攻击吕布,毛夹批曰:“后陈琳檄中以此居功。”第二十一回,袁绍截获公孙瓒许都求救书信,毛夹批曰: “后陈琳檄中以此罪操。”后文又有照应。第三十二回,陈琳不亢不卑投降了曹操,毛氏于此批曰:“陈琳作檄事已隔数卷,至此忽然一提。”此数段文字,皆不见于嘉靖本。毛宗岗增补,又评批,使之一一符合檄文,不漏一丝痕迹,如此文心追求、谨严态度,不能不令我们感到惊讶。
毛宗岗尝云:“《三国》文字之佳,其录于《文选》中者,如孔融《荐弥衡表》,陈琳《讨曹操檄》,实可与前、后《出师表》并传,俗本皆阙而不载。今悉依古本增入,以备好古者之览观焉。”(《凡例》)小说中为什么要插入散文体裁,毛宗岗在此只举出了一个原因,即传其“文字之佳”。其实,如上文所分析,一些散文还能起到结构小说的作用。《出师表》对一部之结构有整部联结作用,《讨曹操檄》则对前二十回有部分联结作用。总之,它们都作为小说的结构因素进入小说,并发挥着各自的结构功能。
巴赫金指出:“从原则上说,任何一个体裁都能够镶嵌到小说的结构中去;从实际看,很难找到一种体裁是没被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插到小说中去。”普遍规律或许如此,但具体到某一部小说,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比如,毛宗岗在修订《三国》时,就把旧本所有的“论”、“评”、“赞”(按:“赞”仅于崔琰阻曹操称王处保留一首)都删汰了。这么做不是没有道理。嘉靖本之“评”完全照抄陈寿《三国志》人物传记后的评语;“论”、“赞”也基本上是史论、史赞。我们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虽云题材取自历史,同时,这些相当数量的历史体裁的文字镶嵌在其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嘉靖本引用“评”近二十段,“论”十余段,“赞”二十余首。这些文字与传记合在一起,散布于形象生动的描写之后,便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人物传记的错觉,而不是产生小说直觉。
试以“秋风五丈原”为例。嘉靖本有赞、吊诗十一首,史官评、论三则,碑文一则,次序杂乱,结构臃肿,看起来更像是人物评传,而非小说叙事。毛本第一百四回,只有三首唐人吊诗,场面铺排洁净自然,咏怀不误叙述,以叙为主,以吊为副,这样就改变了原本其它文体喧宾夺主的弊病。毛宗岗的修改,不仅在细节上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而且在整体上维护了小说结构的流畅与统一。
长篇小说是最宽容的体裁。其它任何体裁都可以在长篇小说中游弋,但游弋不是放任自流,它们仍需要听从小说体裁的约束。插入的文体形式,以不破坏、不妨碍小说文体的表现形式为基准。当然,也有些插入的体裁,从根本上改变了长篇小说的构架,产生了如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等等。但在历史演义中,却不允许以历史代替小说。毛宗岗对嘉靖本的修改,即是很好、很科学的一个写作范例。
此外,附带说一下入话的结构功能。与嘉靖本对比,毛本《三国》更具有话本小说的形式特征。毛本在起首加了一小段议论文字,然后才进入叙事正题。这段议论文字,便是所谓的“入话”。其第一句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毛本《三国》篇尾还专门有一句与此相合:“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开卷说分合,闭卷言合分,明显带有统一首尾的用意。毛宗岗顺势批道:
直应转首卷起语,真一部如一句。
“一部如一句”,指全部的建筑结构。百廿回犹如一句话。直贯而下,一气呵成,自然顺畅,秩序井然,给人了无阻碍之感。可以说,这是对《三国演义》结构成就的最高褒奖。同时,也点明了长篇小说所追求的内在联属性质的一种最大的可能和境界。
嘉靖壬午本篇首无入话,篇尾也没有应和,因此,它并不具备上述结构特点。这说明,毛本《三国》的结构布局,完全是毛宗岗在其本人的小说结构艺术观念的指导下,建筑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