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家教学设计【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科版家教学设计【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第一篇】
文本细读:
全篇课文以教科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课文记叙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全文抓住“珍贵”这一“文眼”一以贯之,从写缺书、取书、护书、到最后嘱咐,都让我们明白这教科书的珍贵。
a、抓住珍贵,写出了战争年代的艰苦。文章第一自然段首先介绍了延安小学的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艰难,讲到学习困难时,用了两句话和四个“没有”,特别强调了没有教科书的困难。让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书的珍贵。
b、抓住珍贵,写出了党的关心。当孩子们知道这些书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既让学生体会到党的关怀,又让学生感到书确实可贵。
c、抓住珍贵,写出了张指导员的牺牲精神。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也将书的珍贵与生命、与鲜血联系在一起,弥足珍贵。
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层层深入,环环紧扣,重点突出,在不知不觉中突显了文章的内涵,让我们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椅、刷”等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延、移、炮”等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今天的学习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呼啸”等词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
如:“渴望”、“兴高采烈”、“争先恐后”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思考、交流: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教科书为什么珍贵?找出最能表明教科书珍贵的语句。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味。
a、抓住“渴望”一词体会“我们”盼望教科书的心情,感受教科书的珍贵。可联系“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这两方面去思考、体会。
b、第3自然段,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关怀”、“节省”理解。
c、教学的重点是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这部分。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还要注意与前边盼书、取书联系起来。
d、读到指导员牺牲时说的话时,先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可能会是什么?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是什么?再启发学生将当时的情况与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张指导员说的“将来”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张指导员当时的愿望在今天实现了。
4、整体回顾全文,分角色朗读。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延”、“染”、“叨”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准备参加班上的专题活动“我和先辈比童年”。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第二篇】
这篇课文以“教科书”的“珍贵”为线索,记叙了1947年,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渴望得到教科书,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教科书,张指导员在取书的路上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歌颂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他们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中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远离战争,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因此学习时,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
课文真挚感人,这样的故事也很能吸引学生,学生有阅读的愿望。教学要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课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感人故事,了解战争中坚持学习的困难,进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设想。
教学时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要以“情”贯穿始终,初读课文时,可设置情境,通过播放战争场面的课件、教师动情的背景介绍,激起学生的情感。再读课文时,则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心情,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与人物的情感发生共鸣。为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编儿歌、办小报,调动学生自身体验来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困难,体会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3、认识省略号及其用法。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cai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教科书”?
生:就是课本。
生:“教科书”前加了“珍贵的”三个字,说明这教科书是很贵重的。
生:说明这教科书是很宝贵的。
生:说明这教科书是很有价值的。
师:课文里讲到的教科书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二、读中悟情。
1、简介背景,
[课件播放:战争场面]。
2、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个感人的故事。文章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在这些语句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
(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学习小组同学分角色再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
2、汇报交流:哪些地方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看法。
(1)生:这是在艰苦条件下得到的书,所以珍贵。
师:1947年,炮火连天的岁月,条件艰苦吗?
生:艰苦。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读第2自然段)。
师:有哪些困难?有桌椅吗?
生: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
师:有黑板吗?
生: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刷一块。
师:还没有什么?
生: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
师:这些困难都能克服,最难克服的是什么?
生: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抄一课学一课。
师:再读一读,读出渴望之情。
(生带着渴望之情再读第二自然段)。
(2)生: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党中央节省文件用纸而印制的。
师:党中央的文件是用来指导革命的,这书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多么珍贵啊,再读一读。
(生慷慨激昂地朗读第4自然段)。
(3)生:(读第10自然段)这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珍贵。
师:这一段非常感动人,我们一起读读。
(师范读,指导读“快卧倒”)。
后面是一个省略号,说明喊了几次?
生:很多次。
师:但文章中没能写出来,就用了省略号。
师:这本书连一页也没缺少,叫什么?
生:完整无缺!
生接读:指导员,书在这儿。走,我背你回村。
师: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
生接读: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师:这是指导员流尽最后一滴血,用尽全身力量留给大家的一句话,我们再来读读。
生齐读: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师:将来干什么?没说呀,指导员这时候——。
生:牺牲了。
师:话还没说完,他要说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打败敌人,为我报仇,为国争光。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出力,就只能靠你们了。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
师:让我们把指导员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酝酿好感情,再来读一读课文。
(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全文)。
(三)表达感受,深化情感。
生:我们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可以编课本剧表演。
生:可以画出这感人的情景。
生:可以编成诗歌。
生: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办一期以“战争中的延安小学”为主题的小报,
……。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准备准备吧。
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准备,师巡视并帮助、辅导。
生汇报交流。
三、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一起推荐一起阅读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作品,如:《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别忘记一起交流感受。
教后反思。
备课时很担心,怕学生无法真正领会革命先辈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演、一起感动,自己也像置身炮火连天的小山村,脑海中是活生生的张指导员,不用再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切水到渠成,让我深深地感到用真情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始巧画“?”
课始,通过“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直入中心,为学生体验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中逐层画“!”
首先,做好铺垫,进入情境。
以课件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学生跃跃欲试,放开胆子自己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因为这时候,他们也被感染着,读起来很投入。
其次,抓住重点,想象体会。
不需太多理性的分析,只要反复吟诵,在想象中、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中,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立体的形象,使文章内涵与学生感悟融为一体。
第三,表达感受,进入高潮。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方式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表演课本剧、编儿歌、画画、办报等实践活动将理解运用巧妙整合,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智慧。
三、课尾画个“……”
点评。
1、想象中朗读。
硝烟弥漫的战争是我们的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如何把这样的生活用朗读展示出来呢?这就需凭借想象来实现,于是,教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忘情地读,带上表情、加上动作读,边读边想边品味,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达到了“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2、积淀中创造。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在积淀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鼓励学生放飞思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的方式是多元的、鲜活的,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3、自主与合作。
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活动时间。学生读懂的,不讲;小组讨论能解决的,不讲;解决不了的,教师精要地讲。想起叶圣陶先生说的:“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
4、课内到课外。
教师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课前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广泛涉猎相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课后没有用“哈达式”的长长的习题卷将学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而是指导学生扩展阅读相关名著名篇,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世界,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拓展了学习的领域。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第三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给予“我”的能力支持和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 点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难 点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 法 阅读感悟
教 具
父亲的爱是大多数人都体会过的,它深沉而含蓄,常常撼到人心。父爱可以有方式,可以有深度,但父爱的高度是怎么回事呢?是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呢?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期待赶快到课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1、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小组读文
要求:圈画生字,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都和什么有关?
3、按课文内容分段
小结,要求学生说出分段的依据。
4、分析
第一段:
指名读文,说说这段起到什么作用?
第二段:
自由读文,画出能体现出父亲喜爱电影的句子。
讨论:父亲看电影至少要站一个多小时,为什么还要带上不懂事的“我”?
指导朗读。
第三段:
自由读文,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指导朗读。
第四段:
齐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
师指导朗读、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意思。
板书设计: 父爱的高度
小时候——托着
露天电影 基石 赞美、感悟
长大后——披衣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第四篇】
《古诗三首》是围绕本单元主题“交友”安排的1篇主体课文。《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这三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送别诗,诗中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本课教学将对古诗的读、诵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在诵读中感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在表达中加深体会,在情景中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在理解和体会中去背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以诵读课文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厚情感。
师生共同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或配乐磁带、教学挂图。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巧导入。
播放乐曲《送别》,老师深情讲述:千百年来,故园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离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人们既然会把离别同生死放在一处,可见别离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
以前我们学过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大家背诵这首诗。
现在我们再学习三首送别诗。(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学习第1首《送元二使安西》(板书)。
(通过播放《送别》的乐曲,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生诵读送别的诗句,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诗的意境。)。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依照注释,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为他送行。)。
2.指导读题: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王维,教师做适当补充。
王维(701—761),字摩诘,薄州(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9岁就负有才名,19岁赴乡试中解元(即第一名举子),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被拘禁于菩提寺中。安史之乱平息后,他以谄贼官而获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的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等,千百年来为人传诵;《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被谱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淳朴深厚,不用雕饰,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明白诗中写了什么事,为下面理解诗意打好基础。)。
三、重读悟,明诗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互动评价。
3.自主读诗,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可以用笔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4.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读诗的感受。
5.全班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明确前两句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体会后两句抒发的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6.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通过引导学生读诗、批注、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真正读懂诗意。)。
四、多想象,悟诗情。
1.苏轼曾说,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王维得知元二要去安西,专程从长安赶来相送。(播放音乐)他们举起酒杯,……你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想象旅程。出示地图,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这一路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呢?看地图,想象元二出使路上的情景。
3.背诵全诗。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描绘的送别情景,走入诗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涵的深情,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课件,师诵读《赠汪伦》。
2.板书:赠汪伦。
(上课伊始,生动的画面、深情的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资源共享。
1.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2.读诗题后,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汪伦的了解?
3.老师讲述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漫游途中。在泾县的桃花潭,李白结识了一位叫汪伦的村民。汪伦性格非常豪爽,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了这首离别之作,表达了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课外搜集的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交流、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诗句读顺畅。
2.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同时把不懂之处标注出来。
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下面深入读悟古诗打下基础。)。
四、读读议议,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读议结合,理解诗句。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
深千尺:夸张手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3.讨论问题。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
(2)“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情”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情意。
(对课文的感悟要紧扣着读书进行。为了让学生领悟诗意诗情,教师紧扣重点词句,针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交流,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享受审美乐趣,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五、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出示课件)学生配乐诵读。
2.背诵古诗。指名背,齐背。
(诵读的过程是对诗整体欣赏、品味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诵读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六、读读演演,拓展延伸。
诵读表演:将古诗编成小情景剧,当堂排、练、演。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加深对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重读悟,明诗意;
(3)多想象,悟诗情。
3.引入新课,板书:别董大。
(背诵学过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步骤与方法,顺势导入新诗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诗兴”,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二、迁移学法,探究新知。
1.解诗题,知作者。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样解释?
(2)这首诗是谁送谁?学生交流诗中两个人物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高适与董大的生平资料。)。
本诗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曰:“七条音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难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宫),始终怜得董庭兰。”高适写这首诗时正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但本诗作为临别赠言却以豪迈的语调抒发了开朗的胸襟,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2.重读悟,明诗意。
(1)根据学习古诗的第2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互相交换读一读,在诗的旁边作作批注。)。
(2)汇报交流,互议释疑,整体把握诗意。
(3)带着感受,配乐诵读。
3.多想象,悟诗情。
(2)想象诗中情境,体会作者感情,品读古诗。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或借助注释或相互启发,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读懂全诗。出示课件为古诗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体会当时情景,再加入自身的想象,感受诗人豁达、豪迈、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对待朋友的真心实意。)。
三、对比探究,深化体验。
1.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回忆当时的情景。
2.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三首诗有着怎样的异同。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本环节设计了两组对比:学生的亲身经历与课上学到的进行对比,三首古诗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深化了情感体验,真切地体会到人间贵在有真情在。)。
四、迁移练习,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把诗句补充完整,进一步体会诗人用字的妙处。
(1)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2)李白乘舟()欲行,()岸上踏歌声。
(3)千里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纷纷。
3.把三首古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抄写在自己的名言警句本上。
(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根基;迁移练习、积累内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抓住了这些教学环节,语文课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送别的诗篇。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说诗句,随机投影出示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指导朗诵。
3.播放《送别》,感受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4.选取本课学过的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画。
5.课外自己再找几首送别诗,用读古诗的方法,品读背诵这些送别诗。
(古诗教学不应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可以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体味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第五篇】
有一次,鲁班承担了一项工程,要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项工程要用很多大木料,鲁班就派他的徒弟上山去砍树。当时还没有锯,砍树全靠斧子。斧子又笨又重,一天砍不了几棵树。工程的期限很紧,木料供应不上。鲁班非常着急,就到山上去看。
山很陡,鲁班用手抓住树根和杂草,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棵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他心里想,一棵小草为什么这样厉害?他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两边有许多小齿,非常锋利,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这可把他提醒了。他想:如果仿造小草的叶子那样,打一把有齿的铁锯,不比斧子强得多吗?他马上跟铁匠一起动手,打了一把锯,拿到山上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