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热选(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0123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热选(优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

教学内容:江苏版(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62---p63)。

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直观认识了对称轴。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试一试”让学生尝试通过折纸,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的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想想做做”安排了折纸画对称轴,直接画出图形的对称轴,研究一些简单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篇】

核心提示: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种土壤的特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沙和黏...

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种土壤的特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沙和黏土的颗粒大小时。学生先通过看一看、捏一捏、握一握的方式探知沙和黏土的不同之处。然后交流汇报。生:我看到沙的颗粒小,黏土一块块的,颗粒比较大。生:我用手捏了一下,觉得沙一粒一粒的,毛毛的。黏土有的捏不动,有的捏得很细,还会粘在手上。师:刚才同学的交流有了一些矛盾。一个说沙的颗粒细,一个说黏土的颗粒细。同意第一种观点的举手。(生举手示意)同意第二种观点的举手。我发现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谁能来说说自己的理由。生:我认为沙的颗粒大,因为沙是一粒一粒的,看得很清楚,捏在手里有点硬。黏土可以捏得很细,感觉软软的。生:不是的。我们看到的黏土是很大的,一块块的。沙没有那么大。你是把黏土捏碎了,所以觉得细了。生:黏土是粘在一起的,所以看得大了。应该捏碎了比较。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生:有师:比较就要公平。我们一起把黏土和沙捏碎,再比较一下。(学生开始新的.探究活动)沙和黏土谁的颗粒大?对学生来说,往往通过观察到的表象做推断,显得黏土的颗粒较大。事实上这是不科学、不公平的。怎样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探究的不足呢?就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究,这样既能获得事物的认识,又能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篇】

教学。

设计与反思”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目标:

1、抓住词语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盘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任务:。

1、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

2、从文中体会缺水的“苦”。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课: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7课《水》。(幻灯片)(板书课题)。

2、复习课文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在作者生活的小山村: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着雨天洗澡;在炎炎夏日快要风干的时候,希望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淋浴。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3、师:有了水,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水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策略:默读课文的第二—六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

展示环节:

第二自然段:雨天洗澡的痛快。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幻灯片)。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人物动作、想象画面。通过画面想文字背后的声音。

雨中的孩子们在叫什么喊什么?

生:我终于盼到下雨了,真痛快!(评价:老师感受到了。)。

生: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洗澡了,我要痛痛快快地洗,真高兴啊!

学生朗读再次体会。

2、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

男女生读:男生读:男人们穿着短裤,女生读: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小结:这是长久被压抑的力量的释放,这不就是雨中的狂欢吗?

雨天洗澡,我们都痛快尽情地享受。这还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雨水吗?(板书:雨水)。

此时此刻:雨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这句话)。

第四五自然段:一勺水淋浴的舒服。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见每个毛孔张大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读出舒服的感觉。

3、“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让我有舒服的感觉。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从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滑过胸和背,滑过大腿和膝盖……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

师:是啊,水是流下去的,这儿的“滑”换成“流”或者“淌”也可以吗?

生:不行。

师:说说理由。

生:滑就是抚摸,让我们感觉到了水的亲切。(评价:你已经走进了文中,和作者共鸣了。)。

师:水就像抚摸,像妈妈一样亲切,带给了我们水的清凉,为我们驱逐炎热。

师:我们齐读第5小节,把一勺水抚摸我们的舒服透过读表达出来。(幻灯片:出示第5小节)。

此时此刻:一勺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勺水)。

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一滴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滴水)。

生:齐读这句话。

三、

检测导结:

生:从我做起,节约用水,(评价:你向我们提出了行动的口号。)。

生:节约水资源。

生: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评价:你引用了一句公益广告语,发人深省啊!)。

生:我们应该为建立“母亲水窖”,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评价: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还了解“母亲水窖”。大家下来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师小结:是啊,我们应该让“水,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大家齐读。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曾在xxxx年区优质课赛讲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上这节课前我拿出了自己以前的教案,却发现很多地方已经不合适宜了。于是,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形成了一个新的教案。今天上午,我用新的教案进行了授课。感觉效果还比较好!由于预习时间比较充足,所以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水,成了村子里最重要的东西。”这一主旨,引导学生从学生“乐”、“苦”两方面体会,重点品读“乐”。学生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很快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但是,还是有些许遗憾的:一是有些学生的积极性不够,回答问题时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不举手;二是小组讨论时,总有一部分学生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三是对于“反衬法”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四是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结尾部分的拓展延伸环节草草收场。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吧。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四篇】

《蚂蚁》。

教学。

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具:

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饮料瓶盖、泡沫块、纸条、画笔、水槽、烧杯等。

教学过程实录一、揭示课题1、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生:捉到了。

二、引导探究师:你们是在哪找到蚂蚁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是怎么去捕捉的?生:墙角边,我是用馒头渣来引诱的。

生:草丛里,用吃饭时掉的肉沫来引诱的。

生:大路边,我是用糖块引诱的。

……师:看来同学捕捉蚂蚁的方法真不少,也捕捉了许多小蚂蚁。

2、交流对蚂蚁的观察情况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捉蚂蚁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在课前观察蚂蚁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好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蚂蚁虽小,可是总是在不停的爬。

生2:我看到了蚂蚁们来的来、去的去,好像总是很忙碌。

生3:我看到了蚂蚁发现大的食物搬不动时就会一群蚂蚁一起搬。

生4:蚂蚁特别喜欢吃甜的和香的东西。

生5:我看到了一只蚂蚁知道哪里有食物后,接着就带来了一大群的蚂蚁。

师:现在教师请你们用笔画一只小蚂蚁,行吗?生:行。

师:好,我们请画得最快的几位同学把画的小蚂蚁贴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贴蚂蚁)。

师:这几位同学画得都很好。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画一只小蚂蚁,看看要画好一只小蚂蚁必须要画出小蚂蚁的什么?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教师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思考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画出小蚂蚁,并让同学们再次拿起笔,把自己的小蚂蚁画得更好并小结。

师小结:

(1)、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食物。

(2)、用毛笔将蚂蚁刷入瓶内。

(3)、用带有气孔的盖子盖好。

3、研讨观察小蚂蚁的方法师:那么我们根据我们画得小蚂蚁,同时观察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看看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学生观察小蚂蚁师: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生:小蚂蚁有很多脚。

师:那么小蚂蚁到底有多少脚呢?生:老师,数来数去也数不清。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蚂蚁很小,看不清楚。

生:蚂蚁还要爬来爬去,很难看清楚。

生:蚂蚁老是爬走,一不小心它就没影了。

(教师板书:太小、乱爬)。

师: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一种方法就写在预备的小黑板上,看看哪组写得方法最多,然后我们一起交流。

(问题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

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写出讨论结果。

教师小节出4种较好的方法:

(1)放在浮在水面上的饮料瓶盖上,蚂蚁就不会乱爬。

(2)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3)放在薄一点儿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观察。

(4)用放大镜来观察。

师: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请你们小组说说。

生:把小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观察。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从实际看,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象是很丰富的,不可限量的,这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师:这个方法不错,老师这里就有这样的观察器具(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只要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材请各组小组长选择领取,观看蚂蚁时教师强调:

(1)观察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2)注意观察方法(昆虫盒观察法)和观察顺序(从上往下观察)。

(3)主要观察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长着什么?(4)观察要求:

观察结果要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记录卡上。

师:老师把观察要求说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请你再来说一遍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再请另一名同学说说观察要求)。

(设计意图:老师和学生反复强调观察方法和观察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

4、探究出小蚂蚁的身体特点。

师:今天老师把蚂蚁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做客,请各位同学观察时不要伤害小蚂蚁!(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参与活动师: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生:蚂蚁身体分三节,而且有三对足,头上还有触角。

生:是四节。

生:(多数同学)三节。

师:其他组呢?生:老师,蚂蚁有些还有翅膀。

生:对,是这样。

生:蚂蚁的3对足长在胸部。

5、教师小结师:同学们很聪明,观察的也很仔细,蚂蚁的身体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头、胸、腹。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上长有三对足。

师: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有同学说部分蚂蚁有翅膀,那么,翅膀是不是蚂蚁的身体特征呢?为什么有的蚂蚁有翅膀,有的却没有呢?全班注视)。

生:蚂蚁老了,所以长翅膀。

生:长翅膀的蚂蚁只是蚂蚁很多种类中的一种。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个问题请你们回家上网查一查,再到学校交流吧!(在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多元化、自主化。)。

三、

课外延伸师: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蚂蚁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如蚂蚁怎样吃东西?蚂蚁是怎样用触角传递信息的?冬天我们看不见蚂蚁,蚂蚁去哪了等,你们想不想再继续去研究?生:想。

师:现在发给每小组一个课外调查表,请各组课下继续观察一下,看看蚂蚁还有哪些生活习性和有趣的事,下一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研究信息报告会”好不好?生:好。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得《生物的家园》吗?生:记的。

师:那么,观察完了小蚂蚁,我们应该为小蚂蚁做些什么呢?生:送小蚂蚁回家。

师:噢,那小蚂蚁家在哪儿?生:在大树下。

生:在墙角边?我经常看见小蚂蚁在墙边的缝隙中爬出。

师: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四、:板书设计:

头  有一对触角蚂蚁的身体      胸  有三对足腹课后反思: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就在于内容来自于学,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思考,去探索。这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实验,能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所以在安排课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和实验,学生从中获益。

先是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首先谈到的是如何捉蚂蚁,学生碰到这么小的动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孩子想其他捉蚂蚁的方法,也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启发孩子。其次是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才能进行描述。蚂蚁的体型很小,教师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从用放大镜的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之间的差别,并从中获得乐趣,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学习描述观察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比较,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其次是学生在画蚂蚁后,教师提出: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这促使每个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教师安排了学生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结果同学们不但没能观察清楚蚂蚁,而且把蚂蚁给放跑了。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观察尝试,学生在不断改进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学生在问题的激励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蚂蚁的有关知识。特别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说明学生对探究这一教学方式是认可的,应当成为今后教学的主导方向。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要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五篇】

三年级的《科学》教学终于完成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算不错,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还好,学校订购了学生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在第12课《让灯泡亮起来》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材料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具中的材料由于制作比较粗糙,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自制了一些教学用具(如:四接线头和六接线头盒子等),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还建议老师们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如:我在上评估课《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活动,让他们学习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明白每一步实施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再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更多的材料,并作好记录,通过整理检测记录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特性及其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合理运用科学记录本,达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本学期,改变了以往科学本只是用来完成课后练习的做法,而是期望体现一本多用。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课堂上,科学本是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设计制作方案的实验报告单;课后,它是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记录本。从作业本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探究的足迹,真正了解到每个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与研究轨迹。同时,我还将它作为与学生书面交流的桥梁,每次批改作业时,我不再是单纯的打个等级,而是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期望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交流。下一步,我还将鼓励学生利用这个平台与我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心里,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反思一: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我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备课不能设计的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反思二:如何以教材为蓝本,把科学课上新、上活?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能够比较扎实、有效地达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感觉按部就班,创造性不强。如何将教学活动从有效到高效,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加以创新和升华,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这是我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17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