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热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41380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热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

我国是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水流有力量,我们可以利用它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从而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是本课的难点。

1、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水流有力量,认识人类对水力以及对风力、太阳、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利用。

2、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被改造和利用的。

3、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检测

一、观察导入激活思维

1、出示小水轮的模型,演示小水轮转动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小水轮是如何转动起来的。”

2、出示“木排顺流而下”及“洪水冲毁树木、房屋”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3、引导学生针对实验和投影片上出现的现象展开讨论,议一议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谈一谈小组的共识。

4、小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及投影片上的景象。

2、小组活动

3、通过小组交流认识到水流是有力量的。

4、认真倾听老师小结。

1、学生能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和图片,并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

2、能主动地、热烈地开展小组活动,各抒己见。

3、大部分同学通过小组互动,知道水流有力量,并能积极争取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观察讨论深入理解

1、利用看录象、投影出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水力的相关资料,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看了这么多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中议一议。

2、巡回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以帮助和指导,尤其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明水力的利用。

3、组织学生把自己分享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热选5篇】”,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捕捉闪光点,给于鼓励;抓住分歧点,激起矛盾冲突,引导他们进行争辩。

4、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学生看录象及投影呈现的资料,了解资料所体现的内容。

2、针对这些内容,小组展开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3、每组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发言,并在全班展开讨论、交流、评价。

4、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5、通过讨论交流和倾听教师的总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完善的认识。

1、学生能认真仔细地观看资料,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2、能在组长的组织下协作学习,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3、结合老师同学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能简要阐述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并初步构建这部分内容的认知体系。

4、能从老师的总结中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

三、激活思维深化认识

2、利用录象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现在你想说什么?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

3、巡回了解小组讨论情况,及时加以指导。

教师小结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前景的广阔性,以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1、学生展开设想,各抒己见

2、针对录象结合自我认识,积极开展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对他人发言作评价并可提出异议。

1、能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2、通过录象资料倾听他人发言,初步了解自然资源。

3、能从老师的总结,同学的看法中,深化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课堂小结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二篇】

主题: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8课时 维护生态平衡

姓名:林凤茹 1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会失去平衡。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平衡与失衡概念,认识人类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二、教具准备: 2 1.图片:鹰、兔、草原

2.文字资料:沙尘暴、发菜、鹰隼 3.课件:ppt

三、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先学后教

3.以“蝉、螳螂、黄雀”为例,让学生讨论,如果环境破坏,对这三种生物有什么影响?(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温故——回顾上一课《改变生态瓶》得出的结论: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喝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研究是视角由模拟的生态系统(生态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

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学生熟知的故事为分析背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谈论如果环境破坏,这小小的生态系统里会怎样。通过谈论,学生自然地得出生态失衡的结论。

(二)新授课——学而时习之

师:刚才大家欣赏了优美的诗歌朗诵,并饱览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

况?

师:如果草原上的草减少了很多?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4.学生小组谈论:(小组活动)

如果草原上的兔子减少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如果草原上的鹰减少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52:科学课蜗牛的教案

蜗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泉州师院09级特殊教育专业郭亚伟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蜗牛使孩子们体验到原来认为熟悉的事物,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了解,意识到科学观察可以使我们知道更多的东西。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关于蜗牛的谜语:(1)背着包袱不肯走,表面坚强内里柔,行动迟缓很拖拉,碰到困难就缩头。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20分钟)

师:我们刚才看到什么啊。一只蜗牛背着很重的壳很慢很慢的往树上爬,用什么爬啊,肚子。

-->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三篇】

1、教学内容:昼夜的形成。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在小学中年级初步直观了解地球、太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程,引导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蜡烛,纸人,遮光窗帘等模拟昼夜的形成,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

(2)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通过学生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难点:观察地球仪,弄清楚地球自转方向、周期、昼夜形成过程。

1、教法提示

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观察了地球仪,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并试制作地球模型,初步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及通过太阳观察地面影子、温度、方向等知识。教学昼夜的形成同样采用直观教具演示,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富于启发地提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明白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要24小时这些知识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学生活动小组的实验活动,富于启发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明白发生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2、学法提示:

教师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实验、探究活动中,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故本节课先是采用了操作实验法,让学生亲手发现新知,感受学习乐趣;其次采用演示法,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形象、逼真地体验到昼夜变化的产生;最后在拓展思考练习中,采用讨论辅导法,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1、复习上节课已学过的地球知识,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根据课题,学生分组研究探索,小组长到教师处领实验器材,教师发研究记录卡,教师到各小组辅导实验研究,从而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解“昼夜的变化”作好铺垫,小组长记录研究成果。

3、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台下学生补充评价优缺点,教师注意点评。

4、教师示范实验,重点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5、再次让学生按教师实验过程摸拟实验,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质疑问难,课堂小结。

7、为加深学生对“昼夜的变化”的理解,根据实验拓展: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中国和美国,哪个地方先被太阳照到?(把握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昼夜的形成

地球正向太阳面——光明

地球背向太阳面——黑暗

地球自转——光明黑暗交替

——昼夜形成

这样的板书,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迅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1、课前搜集信息;

2、实验;

3、讨论辩论;

1、讨论法;

2、探究法;

3、实验法;

4、暗示法;

5、演示法。

1、地球仪;

2、电筒;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培养了他们观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间概观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第四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标志牌————广告牌————分类牌)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4.小结: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五篇】

教材通过照镜子这一日常活动,引入学生对平面镜的研究,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光的反射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以及对物质世界中光的传播这种能量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1、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2、做玩镜子游戏,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

3、用平面镜做玩具或游戏;

4、照曲面镜,了解它们的应用。

如果没有制作望远镜的材料,可组织学生制作万花筒。用三块小平板玻璃和一块塑料薄模以及一些线和纸即可。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和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尝试制作潜望镜、万花筒;

3、体验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师——镜子、汽车或摩托车上的凸面镜、万花筒,、潜望镜。

学生——镜子、蜡纸等各种反光物体,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不锈钢汤匙、小件玩具、彩笔、印有双层五角星的.纸。

:2课时

1、师:你们看,室外的阳光多么灿烂啊,老师想把它们引导进教室里。

教师演示用镜子把光反射进教室。

2、学生分组做光的反射实验。(除了用镜子,还可以用其他物体。)

3、讨论: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

4、看书中图像,思考:怎么让小女孩的脸亮起来?

5、交流方法:可以用镜子、蜡光纸等

6、出示19页两幅图,讨论:闪光的玻璃幕墙、皎洁的月光……是怎样产生的?

(当光线照射到一个物体表面时会弹回来,这就叫反射。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线,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要让学生用各种物体做反射实验,防止局限于镜子,从而为反射概念的建立奠定好基础。

1、师:看来,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接下来我们再来玩玩镜子。大家拿出镜子照一照、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指导学生借助教材p20页提供的四种的方法进行实验。

3、小组实验。

3、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根据学生的观察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改变两面镜子夹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填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发现,使学生在尽情“玩”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随之得到培养。教师把学生对光学知识的一些零散、不完整的认识加以整合,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了解一定的科学道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布置学生准备下节课制作万花筒、潜望镜的材料。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1页阳光接力打靶游戏示意图。

2、游戏要领:在室外背阴处,选择有光线射进的地方进行;每组四人,一人负责现场指挥协调,其余三人阳光接力。

3、学生室外小组活动。

1、指导学生制作潜望镜。

(1)教师出示制作好的潜望镜,让学生玩一玩,仔细观察其构造。

(2)看书中图解,学习潜望镜的制作方法。

(3)分组制作潜望镜。

2、玩一玩做好的潜望远镜。

3、小组活动:结合阳光接力打靶游戏,用语言或图画的方法试着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

4、教师出示万花筒,让学生玩一玩,再介绍其制作方法。

(留给学生课后制作。)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活动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玩耍、游戏、制作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同学之间交流、参与、合作的精神。

2、学生猜想、交流。

3、实验:观察不锈钢汤匙的两面,并前后移动,看看有什么发现?观察、记录。

4、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不锈钢汤匙的两面就是弯曲的镜子,一面是凸面镜,一面是凹面镜,而所成的像一个是放大的像,一个是缩小的像。)

5、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发现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而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即可,不一定解释成像原理,可留下悬念。

制作万花筒。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64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