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竞赛指南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4928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竞赛指南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挑战杯创业策划1

关键词:挑战杯;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37―02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工程教育认证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华盛顿协议》,以及最近教育部退出两种模式的高考,大力发展技能型人才,“逃离工科”现象以及工程教育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相关报道和评论也频频出现。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调整工学人才培养结构,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人才,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工科院校作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1以“挑战杯”为平台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南京工业大学“挑战杯”竞赛主要由团委和教务处负责,团委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参赛和学生参赛作品评审工作。教务处主要负责指导教师及科研经费的落实,两个部门分工合作,有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多年来,学校作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发起高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均取得不俗的成绩,2009年,我校参赛作品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以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团体总成绩在432所参赛高校中名列第十一位,确保了发起高校的地位,首度捧得“优胜杯”。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团体总分位居全国高校第8位,取得了我校参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在2012年举行的“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我校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并获得100万元奖金和100万元创业基金。

加大扶持力度

随着“挑战杯”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认识日益深入,南京工业大学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南京工业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对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参加“挑战杯”竞赛而获奖的同学,在学分奖励、评奖评优、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予以倾斜。针对获奖的指导教师,则予以工作量补贴、职称评审、申报课题、评优评先等奖励。此外,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省、市获得奖项的对师生分别给予四万至两千元不等的奖励,学生和指导教师各占50%。这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了广大学生和教师参加这项活动的积极性。

积极搭建平台

学校大力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1)建立健全教师指导机制,为校、院两级由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有所长的学生混合组成的菁英班学员均配备导师。邀请学院内外和校内外具有资质的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选题立项指导,及时引导学生联系比较适合其项目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发展前沿,引导学生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选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可行的技术路线,指导学生撰写参赛作品。(2)大力建设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聘请专业学术导师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课题研究,并将国家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项目。

培育创新载体

每年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统筹并推动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通过开设“厚学大讲堂”和“明德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作学术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关注科技前沿,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着力建设“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杯创业计划大赛”、“本科生科技论坛”、“研究生科技论坛”、“本科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实践课题”等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以校级竞赛为主积极拓展科技竞赛形式,为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提升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2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生工学院、土木学院、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环境学院等工科学院的在校师生。参加或未参加过“挑战杯”竞赛的本科生共发放500份问卷,其中回收率为%。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94%。通过抽样调查工科学院大学生对“挑战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影响的认同度,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学生的创新认知与参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正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委员会上指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国家科技实力的竞争,体现在青年人才实力的竞争,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都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约%的学生认为需要多参加一些关于科技创新的比赛或者活动,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但从其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度较低,仅有%的学生参与过挑战杯,并觉得受益匪浅。%的工科学生了解“挑战杯”竞赛,有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行为倾向,但被问及没有参加“挑战杯”的原因是,近1/3的学生认为自身素质太低,能力较为欠缺。

专业教师创新意识教育有待提高

工科专业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往往与专业联系更紧密,而专业老师的指导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保障,专业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调查显示,27%的学生认为创新意识不足是影响其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重要因素,%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方面做得不够。在对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的教师不擅于在课堂中使用互动式、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方法,主要原因有:课堂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较多,这类教学方法需要占用较多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可见,部分专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缺少对学生勇于探索和质疑的创新精神指导。

传统的考核方式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考核同样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引导工科学生课程学习、督促其自觉学习、评价其对所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对现有的考核方式认知中,学生认为考核方式灵活多样的只占26%,74%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多为闭卷形式,开卷形式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课程考试占用了其较多的课余时间。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显示,认为现有的考核方式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和较大作用的占46%,较小和很小的各占48%和6%,可见,现有的考核方式用考试的方式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忽视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学生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

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相对于其他学科,工科生参与“挑战杯”竞赛主要以科技类和实践类为主,而这类活动往往对教学设备、试验设备、场地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影响我校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主要因素进行的调查显示,188%学生认为物资设备对其影响较大,加上%认为活动场地影响其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有近1/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其参与创新活动的需要,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科技制作和科研活动的场所。

3推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将“挑战杯”竞赛等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加强活动落实的约束性。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科研方法的引导以及对活动过程的督导,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科技论文、实习实验报告的写作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方法,如:TRIZ理论、头脑风暴法等,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由精英活动转变为人人参与的普及性活动。

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进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培养,并将于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前人是如何提出问题或假设,并论证公式、发明或创意是如何实现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进传统工科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做习题、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基于“挑战杯”这一平台,有意识地将相关理论知识以实践的形式讲授出来,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鼓励学生以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形成独立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推动学生评价机制改革

抓住“挑战杯”竞赛这一契机,适时修改高校人才评价机制,在强调第一课堂“厚基础”的同时,特别重视发挥“挑战杯”等“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突出工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及训练,对于在“挑战杯”竞赛中表现出色、但学习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也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制定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应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与创新相关的个性素质如强烈的成就动机和远大的抱负,善于标新立异,具有勇敢、坚毅、刚强、乐观、勇于冒险的献身精神。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N].中国青年报,20140324(1).

[2]王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7778.

挑战杯创业策划2

[关键词]大学生 挑战杯 意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19-02

一、学校开展“挑战杯”情况综述

“挑战杯”全国系列学术科技作品及创业竞赛是由、中国科协等共同举办。它包括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挑战杯”是目前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赛事之一, 它所提倡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理念已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之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一直关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创业创优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高端就业,先后制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细则》、《关于在校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积极寻找服务载体,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研究的课题,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与学生素质发展相贴近、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统一。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屡出硕果,为学校创新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创新实践平台,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高校师生参与课外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

以“挑战杯”为代表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大赛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大举措。“挑战杯”激励大学生面向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促使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

要完成一个“挑战杯”的项目,一般需要有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彼此分工协作,团队成员各有专长,在项目中各有侧重,各负责项目的一部分,同心协力,才能把项目做的比较完善,所以“挑战杯”竞赛鼓励跨专业、跨学校团队的组合,也就是希望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组合在一起来完成一个项目,这就使得大学生在科研学术方面,团队合作意识大大增强。 “挑战杯”则强调了团队的协作、整体的力量,可以说是尝试着让大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他们力所能及的科研项目,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及科研探索能力,也教给了他们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

2、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及自学能力

“挑战杯”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由此可见它在同类赛事中的地位,也可以预想出它的难度。“挑战杯”项目可以依托学生的专业知识开展,但如果想要获奖,其作品就必须有创新性,创新的前提是要全面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因此,仅仅靠课堂上所学来的专业知识是难以满足“挑战杯”项目的需要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拓展。这就需要学生在上课之余,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进实验室围绕项目开展相关实验。此外,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走访与调查、收集与整理数据、撰写相关报告等,而在做这一系列工作的同时,为了准确把握项目、不断提升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学生也要自学很多知识,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 培养和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

“挑战杯”秉承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开展十余年以来,正在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创业之中来。“挑战杯”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与途径,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团队学生肯定会碰到各种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激发学生探索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在完成“挑战杯”项目的同时,大学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显现出创新的活力与激情。

4、提高了就业的能力

“挑战杯”赛事为龙头的系列科技创新大赛,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水平,让自身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还增加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使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在招聘考试中,笔试如果考察专业知识,那参加过“挑战杯”的学生就能够轻松应对。面试时,“挑战杯”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挑战杯”包括了项目展示及答辩环节,从专业方面讲,答辩专家问的问题一般要比面试官问的难度要大,而就业考察的还是专业基础的知识。另外,答辩的场景与面试也是相似的,参加过比赛的学生从谈吐、着装、回答问题的技巧等方面也得到过锻炼,这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5、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

“小挑”(2014年从“挑战杯”中正式分离出来,成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与大学生创业尤为密切。首先,“小挑”即为创业计划竞赛,参与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对创业感兴趣或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其次,“小挑”主要以商业计划书的评审为主,着重考察参赛项目的创业机会、发展战略、营销策略、财务管理、管理团队等。这样通过参加比赛,团队学生的创业思路更加明晰。经过专家的评审,他们的创业计划也不断完善,更能经得起市场上的推敲。另外,“小挑”中团队的组建考虑吸纳各方面的人才,相关技术、财务、管理等人才都要具备;同时,团队成员还要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这些都为团队成员以后真正创业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6、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挑战杯”的选题要求贴近现实、服务社会,同时,要立足于科学前沿,有较强的应用前景;选题范围涵盖了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生物医药,化工技术和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材料,机械能源,文化创意和服务咨询等7个方面。团队成员在选题之初一般要做市场调研。拿农业方面的选题为例,团队成员要全面了解情况,就要走出学校,走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聊天,实地去考察农村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中,会激发学生们学以致用、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调研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防止了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脱节。由此可见,“挑战杯”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勇挑社会建设的重任。

三、采取相关措施,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教育机制

《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相一致的。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教育机制。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置教学方法和编排教学内容时,考虑如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议逐步的向本专科生开放实验室,如选取专业成绩优秀、有做科研潜力的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导师的课题或项目,逐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

2、注重学生人才梯队建设

低年级学生没有参赛经验,专业知识积累的也少,但他们积极性很高,如果能有团队带领他们参与到项目中来,在老师和学长的指导下,先做些简单的工作。随着他们知识的不断积累、经验的不断丰富,当一届届高年级的同学毕业时,低年级的同学在做项目方面也逐渐成长起来,可以担当起负责人的角色,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也形成了“挑战杯”系列科技创新创业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彻底改变目前这种有兴趣的学生找不到团队,有指导热情的老师组建不了合适团队的无奈状况。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创新创业素养

“挑战杯”系列赛事在高校内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但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竞赛中来,真正参加竞赛并获奖的,只是学生中的精英分子,这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笔者希望“挑战杯”所宣扬的精神即“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真正能够渗透到高校教育中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首先,在专门的创业学院或学生的选修课中开设相关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其次,可以定期开展“企业家讲堂”、“创业论坛”、“创业者说”等相关专题活动,邀请企业家或正在创业路上的大学生现身说法、分享创业精神,以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再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另外,要积极扶持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网罗一批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辐射带动作用。

4、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

要做好“挑战杯”项目,首先要调动广大老师的积极性,没有老师的指导、点拨与把关,学生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项目,而这个过程要耗费老师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有的老师还要自己掏钱去买一些项目所需的材料。因此,笔者建议在经费、设备、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获奖的项目可与老师的晋升挂钩或计算工作量等,彻底解决指导老师的后顾之忧。

从学生团队方面来讲,建议给予获奖团队一定的奖励,可以是奖金、学分、荣誉称号或评优评先的优先考虑。这对获奖学生是一种肯定,也鼓励他们以更大地热情投入到科技创新大赛中去。同时也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引领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大赛中。

5、加强组织领导及宣传力度,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及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挑战杯”系列赛事的顺利开展、指导老师及学生的积极参与,说到底还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要科研部门、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的配合与支持。建议由校领导牵头组成涵盖相关部门在内的领导小组,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确保推选具有特色、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好、能代表学校水平的精品项目参加省赛、国赛,才能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理念落到实处。

另外,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内橱窗等进行宣传。当然,在当今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平台也要充分利用起来,要符合学生的欣赏风格,采用图文并茂或一问一答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建立相关的微信群、QQ群让志同道合的学生随时交流并安排相关人员在群内解疑答惑,让广大学生了解“挑战杯”相关赛事的参赛要求、目的、意义及对自身各方面提升的意义,吃透“挑战杯”的精神,主动参与进来。争取对于科技创新创业类的赛事,也要想其他文体活动一样,持久地宣传、广泛地动员下去,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创优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顾建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浙江大学教育研究,2008(2)

[2] 张武城主编。创造创新方略[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挑战杯创业策划范文3

关键词:“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248-02

一、相关定义解释

本文所指的“挑战杯”是指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各地方政府、各高校等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的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大学生竞赛。本文所指的“创新创业”是指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的再配置、再创造,进而提高或增加现有价值的一个过程。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匹配。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学生处于“象牙塔”的保护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自然而然也相应缺乏了创业意识,对大学生创业关注度及参与度较弱,此时更无须谈创业能力了。另一部分受到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追求上进、勇于面对挑战、期望攀向高峰的学生,在校期间潜移默化的受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影响,表现出创业意识较强,以期通过创业竞赛及实地创业的方式证明自己,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及创业实践平台,其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与社会实践相脱离,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6年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首被提出。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均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众所周知,虽然各大高校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师资力量较薄弱,师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出现部分教师上课过多的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传授,所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背离,因此学生的创业能力很难有所提升。

3.创业竞赛与落地实践相偏离。自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全国各大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及行业协会均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大学生创业竞赛。虽然部分创业大赛以“落地孵化扶持”为宗旨,邀请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家担任评委嘉宾,挖掘大学生的优秀创业项目,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促进项目落地实践,但在整个竞赛过程中,行业协会及企业人士往往是到终审决赛阶段才开始关注并择优挑选极少数的项目进行落地实践,缺少对竞赛项目过程的无缝隙对接,缺乏阶段性指导及缺少有效的风险控制,等等,所以出现部分参赛作品学术风气过浓,脱离社会实际,无法实现更多竞赛项目落地成果转化。

4.大学生创业项目与科技创新相背离,由于许多学生的参赛作品缺乏商界精英及企业人士专业指导和培训,缺乏对市场前景有效的预测、客户选择与定位模糊不清及风险控制能力有限等,导致许多学生的参赛项目更多的局限于校园内,创业模式聚集与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开发网页、售卖二手货物等,客户群体为校园学生。该类项创业项目往往很难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且该普遍现象与所提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相背离。

三、“挑战杯”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1.借助“挑战杯”竞赛平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我国首届“挑战杯”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于1989年启动,“挑战杯”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分“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该两项竞赛每年各交替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7年。该项竞赛是我国目前传承最完整、影响力最大的一项竞赛,被业界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盛会”,全国高校大学生每年5月聚集在一起参加各省举办的省赛,于每年的10月份聚集到承办院校参加国赛,挑战更高平台的竞技。正因“挑战杯”竞赛体系成熟与完善,而且全国各大高校均组织师生参加该项比赛,所以完全可借助该平台,通过“挑战杯”竞赛平台培养和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源配备到位。现如今,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后,各大高校陆续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配备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同时由创业教育中心统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安排,由“双师型”专业教师教授相关课程,可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及人力保障。

3.搭建大学生创业产业基地,为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避免创业蓝图与社会实际相脱离,许多高校在成立创业教育中心时积极开发和建设大学生创业产业基地。该基地可实现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免费入驻进行落地实践,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创业教育中心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和跟进,同时学校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邀请相关企业单位人士进行风险投资。正是由于许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产业基地,才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践基地,助推了大学生创业项目产业化运作。

4.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日益增强。目前面临日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加之在校期间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各种级别创业竞赛宣传及“互联网+”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熏陶和影响,大学生就业危机感及竞争意识日益加强,因此出现了在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期望通过参加相关创业大赛来挑战和实现自我,以期通过创业竞赛助推创业项目落地实践。

四、具体建设对策

1.将“挑战杯”竞赛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高校借助创业教育中心基础设施及高素质“双师型”<>师资力量,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可通过“挑战杯”竞赛的方式开展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遴选。将“挑战杯”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通过“挑战杯”竞赛的方式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2.邀请创新型企业人士担任“挑战杯”竞赛评委,加大企业的参与力度。为避免创业蓝图与社会实践脱离与就业脱钩的现象,助推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实践,实现项目成果产业化运作,各大高校在开展“挑战杯”系列竞赛评审时可邀请相关企业人士担任评委嘉宾,企业人士可结合自身的创业实践经历,为参赛作品提出切合实际的指导经验。

3.整合多方资源,将“顶岗实习”与“创业产业基地”相结合,现阶段许多高校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更好的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许多高校积极整合企事业单位资源,开发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每年定期选送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另外,现阶段许多高校已建成大学生创业产业基地,此时可考虑将大学生“顶岗实习”与大学生创业产业基地相结合,先通过“顶岗实习”加深学生对企业行业的认识及工作能力,后借助大学生创业产业基地进行创业项目落地实践,积极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4.实现项目成果学分转化。2015年12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进行学分成果转化。此时各大高校应抓住契机,协同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现项目成果学分转化,可考虑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项目给予不同学分。

5.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推动创业项目产业化运作,大学生创业项目如需落地实践进行常态化运营需获得一定金额的企业风险投资,此时高校应积极撬动社会资源,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助推学生创业项目产业化运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各高校可借助“挑战杯”竞赛平台,以“挑战杯”竞赛为主抓手,以企业平台为载体,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大企业的参与力度,不仅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效果、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产业化发展,还可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利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桂晶晶。我国挑战杯研究的基本特点――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6(3):57-59.

[2]朱瑞峰。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7-8.

"Challenge Cup"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Cultiv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GUI Jing-jing

(Guangzhou Pany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511483,China)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126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