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法治建设宣传方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36130

【导言】此例“法治建设宣传方案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法治建设宣传方案范文1

一、组织领导到位,启动“三打两建”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水务局和县委、县政府关于“三打两建”的工作部署,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三打”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的部署、组织、检查和督察;迅速制定了《县水务系统“三打”专项行动方案》,并制定具体的打击欺行霸市方案、打击制假售假方案、打击商业贿赂方案,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办案件制度,重大案件由局一把手包办,各主管领导包办自己分管股室业务范围内所发生的案件,落实责任,并规范台账、完善档案,实行问责制,以打击违法采砂、违法违规改建、违规违章设障等涉水案件作为重点整治对象,对涉及民生和社会影响大的涉水案件,在依法办案、讲求质量的前提下,增强打击效果,有效震慑犯罪分子,确保“三打两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宣传动员到位,带动“三打两建”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水务局和县委、县政府“三打两建”会议精神,推动我局“三打两建”工作深入开展,制定了《县水务局“三打两建”宣传工作方案》,切实做好了如下宣传工作:一是参与县举办的宣传活动。组织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县举办的广场咨询活动5次,现场接受群众咨询举报,向群众派发“三打”宣传资料3000余份;并展览我局“三打”成果,展示我局“三打”工作措施、涉水案例和工作成效的宣传展板,及时详实地宣传报道了我局开展“三打两建”工作的动态情况。二是开展墙报专栏黑板报宣传。局机关和基层单位的墙报、黑板报和宣传栏,对开展活动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使活动的内容、目标、任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采用局域网络内部刊物宣传。把“三打两建”工作有关的信息,通过局域网络发送到本局干部职工的手机中,共发送了6000多条(次)信息,在局编印的《水务简讯》刊物上刊登“三打两建”工作内容的文章,充分利用辐射面广、宣传力度大的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使活动的意义、方法、步骤更加深入人心。四是通过悬挂横额张贴标语宣传。局机关、局辖各单位在醒目的地方悬挂了12条宣传横额,并书写标语,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活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大造声势,营造活动的氛围。

三、排查举报到位,推动“三打两建”工作

局机关和局辖各单位认真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情况和案件线索摸排工作,对局辖范围内的重点部门、重点场所、重点工程、重点人员进行“地毯式”滚动排查,收集相关情况线索,发动群众,拓宽情报线索搜索渠道,及时综合汇总。排查举报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加大水政执法力度,排查举报河道采砂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在采砂、销售、运输和使用等环节中的欺行霸市行为;二是排查举报妨碍水政执法的暴力抗法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排查举报为违法违规行为充当“保护伞”的违法犯罪行为;四是排查举报水利工程建设、河砂开采权招标投标中欺行霸市的违法犯罪行为;五是排查举报水利项目建设、水利资金使用中的商业贿赂违法犯罪行为。

四、打击整治到位,拉动“三打两建”工作

按照什么问题严重就整治什么问题、哪类违法违规突出就打击哪类违法违规的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有组织、有步骤、有目标的开展打击整治行动,集中打击整治一批涉水案件,确保“三打”行动取得明显效果和震慑作用,打击整治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效:

1、打击欺行霸市专项行动有了新的突破

自“三打”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共出动有关人员500多人次,联合执法15次,出动车辆人100余次,出动冲锋舟3次。共查处案件88宗,行政处罚83宗,办结83宗。其中,查处非法采砂案件14宗;塘水库违规设障46宗;小水电站工程违规改建8宗;非法在水库保护范围内开挖鱼塘1宗;未经批准在水库保护范围内改变土地用途1宗;拖欠水资源费2宗;在河道堤防保护范围内违规设障11宗。

2、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有了新的面貌

我局采取“边摸底、边排查、边打击”的方式,对我县水利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进行全面排查。对局饮水办收受供应商贿赂的个别工作人员刑之以法后,我局召开了预防职务犯罪案件剖析会议,以案释法,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引以为戒,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并进一步完善了廉政建设机制制度,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对县内每宗重大水利工程开展有检察院和纪委参与的廉政共建活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上这5篇法治建设宣传方案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法治建设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法治建设范文2

浅谈XX法治化城市建设

近几年来,xx市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各项事业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与建设法治城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都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经济运行法治环境的变化,最大的风险是对游戏规则缺乏了解,最大的挑战是法治建设的挑战。尤其是xx市处于上海和苏南经济板块之间,城市法治化建设尤其重要。围绕法治xx建设目标,笔者认为:——注重理论研究,下力气夯实建设法治化城市的基础。研究如何把xx市建设成现代化城市所需的法制环境,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研究法治化城市的基本原则、制度设计、总体构架和目标,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和总结这些年来xx市在法治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教训。——实现四个结合,正确处理和理顺建设法治化城市中的各类关系。一是法治与德治结合。法治不是万能的,法律无法规范的行为应当通过德治来规范。二是治市与治党结合。把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市的具体任务结合起来,把党委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强党委的检查与监督功能。三是民主与法制结合。让人民群众通过参与立法、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愿望,接受法制教育,规范各种行为;正确处理好法治与自治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基层依法治理与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形式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形成合力。四是立法与法制宣传、法律实施相结合。增加立法透明度,给人民群众知情权。如涉及市民民生等重大问题进行立法时,应举办听证会制度等。——力求创新突破,为建设法治化城市提供源动力。一是实现地方立法工作的创新和突破,学会自觉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调控社会关系、管理社会事务,充分运用法律、法规来调整、规范、引导、教育的功能。xx是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对于xx的城市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机制、制度建设上的创新与突破。在推进“四五”普法的进程中,要重点在机制、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全社会广泛参与、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依法治市领导机构定期监督、考核的良性运作机制;完善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规范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公务员学法培训考试登记制度,使学法、用法成绩成为干部晋升、公务员录用以及司法、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考核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巩固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进一步积极探索企业法人、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外来工人员的学法、用法机制建设,努力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三是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新突破。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城市进程,关键在依法治理,重点、难点也在依法治理。要以开展“法律进社区”以及总结推广民主法治示范村试点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以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化政府”为目标,大力深化行业依法治理工作。四是政府法制建设在制度上的创新。政府要转变观念和职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尽可能减少行政权力的直接调控;按照精干高效、降低成本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逐步建立规范性文件、行政决定说明理由、当事人被告知、档案资料查阅、行政决定听证等各项制度,抓住政府上网工程的契机,加紧建立公共信息公开系统。

法治建设宣传方案范文3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普法办、省市普法依法治理办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着力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深入开展基层依法治理,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水平,为法治潜山建设提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普法机制

突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认真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法治。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镇党委集中开展学习,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成就。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内法规学习宣传,突出宣传党章,组织开展党内法规专题辅导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

2、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完善“三制四有”普法机制。强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实,细化“三制四有”工作机制,配套出台清单制、调度制、问责制等系列制度。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调度会,督导推进镇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镇直各单位要结合工作职能,出台本部门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

二、加大法律宣传,提高全民素质

1.确认主突出青少年,突出基层群众。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会同教育主管部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开展法治课优秀教案评选,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法治宣传教育,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的作用,结合宪法进农村,加快在村(居)中培育“法律明白人”, 建立“法律明白人”电子档案库,加强培训,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

2.推进宪法学习宣传全镇全域覆盖。深入推动宪法精神进企业、进村居、进机关、进校园、进网络。组织开展宪法进万家、宪法进公共交通场所,深化“宪法进农村”。

3. 服务中心工作。围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律进民企”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普法宣传。

4.深化“法律六进”。深化“法律六进”示范点标准化创建,在全镇各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大力开展“法律六进”创建活动。各村(居)、各单位应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积极向面上延伸,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五、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13. 加大法治文化载体建设力度。指导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市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做好现有法治教育基地提档升级工作,积极争创安庆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县(市)、乡镇街道。开展2019年度安庆市法治人物评选申报,编印“七五”普法宣传册等。

15.推动“一地一品”普法品牌建设。全面贯彻《安徽省法治文化建设2017-2019 年行动方案》《安徽省关于加强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的意见》《关于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推动落实潜山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2017-2019年行动方案》,各级各单位要结合地域特色和工作特点,积极打造“一地一品”普法亮点品牌,提升普法工作成效。

六、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16. 强化普法依法治理。组织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法治领导责任述职评议。开展法治县(市)、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推动全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广泛开展依法治理工作,  开展依法治校、“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单位示范创建活动。

17.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积极申报部级、省级、安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市法宣办将联合市民政局加强已命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规范管理和检查,并迎接上级部门对省市  “民主法治示范村”全面实施“回头看” 的督查。

18. 七、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保障

18.建立媒体普法联动机制。办好法治潜山微博、微信等普法新媒体,加大新媒体普法产品开发,组织参加司法部“智慧普法”优秀项目案例评选。整合相关单位主流、网络媒体资源,打造“潜山普法联盟”,建立潜山普法融媒体。

19.加强普法骨干队伍建设。举办“七五”普法业务培训班,完善普法讲师团点讲、串讲、巡讲制度,推行授课质量评分打分及授课情况反馈制度。建立潜山普法志愿者库,开展普法志愿者“法律六进”活动,举办普法志愿者法治宣讲大赛。

20.做好法治宣传教育考核。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做好市政府法治宣传教育目标管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专题述法评议、综治等相关考核工作。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季考核和年终考核。

法治建设范文4

突出组织领导,整合法治政府建设的体制资源

加强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与关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同时提出,“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党和政府在认清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力图较短时间内完成的社会转型,具有自上而下、有规划、有步骤推进的特征。这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现实,也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优势之一。党和政府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主导法治建设的推进,视野更开阔,协调性更强,效率更高。

推进法治建设,离不开一个统筹协调、令行禁止的组织核心。从中央出台法治建设战略文件到地方成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都是这一思路的体现。政府主要领导均要进入这个领导小组,并依托法制机构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与督查。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小组推进,依法行政就不会被重视,资源和工作重点就难以向法治政府建设领域集中。

根据省委要求,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见》。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最近几年每年印发《全省依法行政工作要点》,2015年在省政府1号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江苏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将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量化为可以测评的具体指标。同时,通过开展试点工作与示范点创建活动,在摸索中积累经验,然后推广到各级政府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领导小组在法治政府建设当中实际上扮演了发动机的角色。

加强考核与追责,提升法治政府建设的责任意识

法治政府建设是加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过程,对以往的工作方式和权力空间都会形成较大的挑战。要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强化动力和压力,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危机感。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最大的动力来自于考核。当依法行政水平与领导政绩及公务员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且权重较高时,政府部门就会对法治政府建设产生足够动力。当前,尽管从中央到省已经出台各类法治政府建设的文件,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并没有落实到位,原因之一就是考核力度不够,法治政府建设快慢、质量高低与领导的政绩、工作实绩关联度不大。

我省已经在政府系统开展依法行政考核多年,对推进各级部门依法行政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这一块力度更大,法治政府建设速度也会相应加快。当然,依法行政考核体系必须科学,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否则依法行政考核就会走入误区,甚至适得其反。

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压力机制的完善。目前,以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官员问责内容的问责机制还不够完善,重大决策终身责任制及责任倒查机制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制度规范。所以,有必要加快落实步伐。一旦对决策严重失误的相关领导人员能有效追责,那么这种压力就会转化为政府部门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的动力。

紧抓权力制约与监督,强化法治政府的制度逻辑

法治政府本质上是一个有限政府,而有限政府的关键是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如果制约和监督机制失效,法治政府的建设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譬如,我们强调政府应当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把依法应当管好的事情管好,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还给市场与社会,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实际工作中,总有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不能严格遵守,在规范性文件制定、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相关问题。仅靠系统内部的依法行政考核还不够,有可能陷入形式化窠臼,还要创造制度条件由利益相关方以权力监督的形式去推动依法行政。

实际上,我国对政府监督的形式种类很多,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以国家权力体制为界线,可以将它们分为体制内监督与体制外监督。这些监督对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功能还远未发挥出来。体制内监督要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必须重点强化监督部门的职能,并辅之以相应的人事编制和财政支持。譬如行政执法监督,具体监督部门或科室往往是体制内的弱势单位,人财物不足,自然就没有精力和能力实行有效监督和制衡,也就会导致监督无力。体制外的监督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大幅降低外部监督的门槛、畅通监督的渠道。权力的滥用总会有利益受损的一方,只有相对人的救济成本远低于执法者的违法成本,相应监督才会落到实处。2014年行政诉讼法作了重大修改,大幅降低了民告官的门槛与成本,引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激增。这对法治政府建设是一个重大的推动,政府系统内部应当以开放的姿态迎接这种挑战,借助外力来提升自身的法治化水平。

推动制度的可操作化,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

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再完美,如果没有具体制度支撑,终究流于形式。无论是强化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还是完善依法行政的考核与追责机制,抑或加强权力之间的制衡与监督,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各项制度的落实。

落实制度,关键在于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譬如,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已经强调了多年,但实践中落实得并不是很好,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可操作的细则。政府部门在执行时难以操作,贯彻执行的动力就会不足,依法行政考核也没有相应的凭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委省政府“两办”专门出台意见,省政府办公厅也发文提出要求。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了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管理试点,探索推行重大决策目录化管理、全过程记录、合法性审查意见书和立卷归档。

法治建设范文5

今天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六五”普法启动以来,我市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法治环境建设工作。刚才,茂明主席宣读了《关于我市各县区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在全省调查结果的情况通报》,保斌主任宣读了全市法治环境建设目标任务分解方案,长根书记安排部署了我市当前法治环境建设工作。这些意见是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不断把我市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提升到新的层次,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氛围。下面,就全面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我再强调几点。

一、高度重视法治环境建设

从刚才通报情况看,我市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在全省排序普遍较差,10个县区得分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没有一个县区达到满意分(80分)标准,而且有几个县区排在全省后几名。调查涉及的八个方面内容,我们有6项指标在全省排序靠后,特别是依法保障投资经营环境在全省排序倒数第一。这个结果非常出乎我们意料,也给我市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基层基础工作抓得不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群众还不太满意;另一方面说明,有些地方对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测评重视不够。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反思、高度警醒,切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法治环境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

第一,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发展大局。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法治程度决定一个国家57%的无形资本价值。芬兰、丹麦等北欧诸国及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长期维持社会福利财政政策,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透明对称、公平竞争、政府高效和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近年来,我市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有效,很多工作获得全省先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这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此次满意度调查结果看,说明我们的工作与发展需求和人民期盼相比还有差距。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当前,我市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四次党代会和今年省市“两会”精神,加快推进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魅力建设水平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昨天上午,我省又召开了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这对和其周边地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对更是如此。规划初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版图,范围包括以为中心的晋冀鲁豫皖5省30个地级市和两个县。从地理位置上看,18个省辖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的区位优势尤为凸显,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中离东南沿海最近,这样一个前沿优势,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法治环境如果不好,不能为投资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即使面临的机遇再好,也不可能招来大商,招来了大商也不可能在扎根生长。最近,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和实际,我们组织了几次招商活动,我跟投资商最先讲的就是的投资环境,如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亲商、重商、安商、富商,而且我们还向投资商郑重承诺,到投资创业,企业家能够成就的发展,能够成就企业家的未来。尤其是正在全面建设“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一市”,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区”,就是部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两枢纽”,就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一基地”,就是中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依靠的自身积累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法治环境建设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来抓,作为提升现实软实力和长远竞争力来抓。

第二,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和谐稳定。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依法治理的工作理念、制度、机制和载体上积极创新,各项学法用法制度和考核评估、监督检查机制不断健全,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自觉性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保持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还远未形成法治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虽然经常强调“依法依规办事”的重要性,但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树立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的观念,还有一些同志不善于将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和基本方式。近年来,我们在法制宣传教育、公众法治环境建设等基础工作上,每年投入的财力和精力都很大,很多工作我们也做了,但成效还不尽人意,群众还不太满意。我们的各级政府、政法机关、司法机关,都要冷静思考,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切实把我们的基层基础工作做好。特别是面对各种利益主体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法治手段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法治环境建设事关民生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导向和要求,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连续两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充分说明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收到了显著效果。当前,随着依法治市的深入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提高,民生领域中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都与不依法办事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制来规范,运用法治的方式来解决,只能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全局、事关民生、事关稳定。特别是今年,卢展工书记在全省依法治省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认识依法治省工作面临的五项挑战。这五项挑战,就是来自于民主法治进程中全社会对法治建设越来越高的要求,来自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来自于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内涵的要求,来自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来自于加快党委领导方式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卢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依法治市工作始终保持科学认识和清醒分析,积极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将全省法治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涉及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逐一整改到位,不留尾巴,不留盲点,扎扎实实推进全市法治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

二、积极推动法治环境建设

当前,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持续提升法治环境建设水平,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推动法治环境建设。

(一)围绕重点工作来推动。一要以法治环境建设促发展。当前,我们的发展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特别是在推进城乡统筹、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农村改革试验、项目建设、机制创新、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工作中,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来保障。比如我们的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现在发展势头很好,但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一方面需要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当前在法治环境建设上,凡是法律能够解决的,各级各部门必须依法提供保障;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的,就要通过制订规范性文件和政府规章来解决,能够上升为法规的,要积极上升为法规。在这方面,《省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促成省人大立法,就是成功的先例。二要用法治环境建设惠民生。我们要坚持以法治惠民为目标,不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依靠法治途径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上要充分集中民智、尊重民意,在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充分维护民利、保护民安,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三要靠法治环境建设保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深化改革的先决条件,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而保持稳定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法治。因此,我们必须把法治环境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做好基层和基础工作,确保法治环境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基础。

(二)突出司法公正来推动。司法公正是构筑法治环境的根本要求。只有提升司法公信力,才能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一要健全司法保障机制。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司法人事管理和跨区域司法机构设置,减少和排除影响审判和检察公正的体制和不合法干扰。要健全程序保障机制,规范司法程序,通过程序公正实现结果公正。二要完善司法公开制度。要坚决按照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司法公开范围,促进和落实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三要完善司法监督体系。切实加强人大对“两院”的监督,加强政协和派的民主监督,加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监督,加强司法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监督联络机制,畅通监督渠道,提高司法公正。

(三)强化法治建设来推动。一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进一步增强全市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法律素养,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二要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积极为重大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经济结构调整、、民生等领域提供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服务接受者权益保护制度,建立服务质量纠纷调处机制,切实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三要加强法治队伍建设。要严格实行法官、检察官的准入制度,优先从具有法律资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中公开选拔考核,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干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实行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评定,提高法律服务队伍素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四)严格权力监督来推动。法治建设的核心是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要加强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促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一要完善法治监督体系。要加强权力机关监督,强化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和党内监督为一体的监督体系建设,建立行政执法的长效监督机制,提升行政层级监督的效能。各级政府和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制机构,各级监察部门和各行政执法部门的监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相互协助,形成合力,确保法治建设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二要强化社会监督管理。要将有关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人员、执法程序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人民政协以及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监督;加强和改进举报工作,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群众监督渠道。三要严格行政问责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关于建立产业集聚区四集服务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建立问责长效机制,将事前教育、事中监督、事后问责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导致重大责任事故的,要严格问责,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合力保障法治环境建设

法治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求严、标准高、任务重、责任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强化责任,形成合力,确保法治环境建设顺利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计划,常抓不懈,落到实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推进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自己的职责,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二要合力推进。法治环境建设不仅仅是一两个部门和单位的事,全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责任、都有义务。各级各部门都要增强责任意识和作为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要把法治环境建设同依法办事、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工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93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