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40557

【导言】此例“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第一篇】

关键词:延迟退休方案 关键要素 最佳时点 目标年龄 最佳速度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养老金缺口的存在,近几年延迟退休问题一直处于舆论形成、舆论扩散和民众辟谣的怪圈之中。从传统思维和行为惯性来看,普通民众非常反对甚至是盲目反对延迟退休,他们认为延迟退休会带来损失;但是从宏观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则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和减轻财政压力的必然选择和长久之计。那么,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延迟退休方案应该怎样科学地设计呢?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延迟退休方案中关键要素的设定,从而为设计出弹性、动态的延迟退休方案提供参考,以期有助于消解公众误解与负面情绪,为政策研究和实施提供思路和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简评

(一)研究综述

梳理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术界的总体观点可谓是和而不同,共识是延迟退休年龄应该具有弹性和分步进行,主要分歧是在延迟退休年龄的始点及推进速度上。如林宝(2001)以我国城镇职工为研究对象,他认为2010年左右是实施退休方案的最佳起点,男性每6年提高1岁,女性每3年提高1岁,在2045年完成男女同龄的目标[1]。刘钧(2005)认为延迟退休的科学起点是2020年,每3年提高1岁,在完成改革方案后,目标年龄可以保持在65岁不变[2]。有的学者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给出了方案设计的关键注意点,例如,苗红军(2011)以我国的城镇职工为研究对象,认为方案设计的起始点应该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数量供小于求时,即劳动力供给相对下降甚至不足时,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确切时间[3]。

(二)简评

国内学者对延迟退休方案应具有弹性和分步走等方面能基本上达成共识,但对方案实施的起点、延迟的最终目标年龄、最佳速度上却是五花八门、含糊不清。然而以科学的方法确定这些因素却是极为重要的,不仅能够为政策的实施者提供指导和借鉴,甚至决定着新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三、延迟退休方案的关键要素设定:以辽宁省城镇职工数据为例

如果说延迟退休在我国势在必行,那么延迟的起点、目标年龄和速度这三个变量便成了政府和职工最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辽宁省城镇职工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延迟的最佳时点,通过借鉴国内学者建立的最优退休年龄测算模型,并结合辽宁省城镇职工的有关数据信息确定出辽宁省城镇职工的最优目标年龄,最后确定了延迟退休的最佳速度。

(一)延迟退休的最佳时点确定

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从哪一年开始实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结来看,基本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类:即时型,以方案成型日为准,方案设计成功即可实施;劳动人口型,主张考虑劳动力市场因素,其最佳的实施时点是2015年左右,可以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使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老年人口型,主张在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达到最高峰时开始启动退休改革,即2030年左右。实际上,延迟退休年龄时点的确定应该把劳动力市场因素和预期寿命因素等重要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做到有理有据。例如最佳时点选择应该在就业市场上劳动力出现下降或紧缺的时机,否则有可能会出现老年人口挤占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岗位,造成大量的年轻人失业,甚至社会动乱的局面。从预期寿命来看,当人们的预期寿命出现大幅提升,原来的退休方案已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甚至多余时才应该进行改革。将上面的老年人口型与劳动人口型二者相比,本文认为劳动人口型的观点更具科学性,即将劳动力人口作为最佳时点的显著影响因子,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平衡的维持主要是依赖劳动力人口的供求状况而不是老年人口。据辽宁省人口统计局预测,到2015年劳动力供给人口将出现紧缺或逐渐下降的趋势,到2020年达到最低水平,此时辽宁省劳动力供给人口数量将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形。据防风人口研究所预测,[4]辽宁省2015年男女平均寿命为岁,比现在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高出年之久。综上分析可知,将2016年作为辽宁省城镇职工延迟退休的起点不仅可以缓解劳动力市场状况,而且具有极强的方案可行性。

(二)延迟退休的目标年龄确定

对于要延迟到多少岁的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例如袁铭阳(2014)在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两个改革方案时,都直接将改革的目标设为65岁[5]。张文学(2012)以陕西省为例,利用社会福利最大化函数得出延迟的最终年龄为岁[6]。从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都赞同延迟的目标年龄应该是65岁,比例占到70%以上。从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来看,严格用模型测算的是凤毛麟角。李姚姚(2013)借鉴国外福利经济学的思路,基于个体效用最大化的函数,建立了最优退休年龄测算模型,该模型为:R*={In[(1+r)r+(1+r)D]-In2}/In(1+r);其中R*为最优退休年龄,r为贴现率,D为死亡年龄[7]。据防风人口研究与结构分析所提供的软件进行预测[4],输入辽宁省的相关数据信息得到2050年辽宁省城镇职工人均预期寿命为岁,即D=。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专家的经验让r=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由以上的模型和数据可以得出辽宁省城镇职工的最优退休年龄为72岁。

(三)延迟退休的最佳速度确定

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分为50、55、60岁三类,即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普通女职工退休年龄为50岁,女干部为55岁,显而易见,女性职工内部、男女职工之间的退休年龄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如今预期寿命均等化、生活条件趋同化等严重相背离。根据差异化原则,退休年龄的延迟方案可以采取弹性实施,小步慢走的模式。总之,方案的设计必须考虑民众的心理预期,不能一刀切,否则将无法预期政策是否能够实施。学者张熠(2011)在其研究中模拟测算了三个速度,即、和1/3,分别表示每2年延迟1岁、每4年延迟1岁和每3年延迟1岁。从速度上得出,见效最快,在2030年左右即可完成整个方案的改革[8]。如前所述,在2015年,男女平均寿命已达到岁,且根据模型测算的最优目标年龄为72岁,到2050年左右完成,所以本文认为辽宁省城镇职工的退休速度应该选择,即每2年延迟1岁最合适。在方案上还应先快后慢,伴有适度的弹性,甚至有停顿期,延迟的总时间大概35年左右。综上所述,以辽宁省城镇职工的数据为依据,简要说明了延迟退休方案应该考虑的关键要素。

四、结论

本文以辽宁省城镇职工的数据为例,探讨了在方案设计中关键要素的设定,包括延迟退休的最佳时点、目标年龄、改革速度三个指标。其实,方案的设计既要具有科学性,还应该以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为宗旨,具有动态性和弹性为目标。退休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社会的影响意义深远,所以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还要科学充分地运用老年劳动力资源,最大效用地发挥其内在潜力,使我国的延迟退休改革早日提上立法日程。

参考文献:

[1]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 中国人口科学,2001(1)

[2]刘钧。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两难困境和选择[J]. 财经问题研究,2005(1)

[3]苗红军。中国城镇职工推迟退休年龄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122―124

[4]防风人口研究:2030年辽宁省人均预期寿命[EB/QL].防风人口网站,http:///onpop

[5]袁铭阳。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机制的影响及应然路径选择[J].当代继续教育,2014(2)

[6]张文学,任彦霏。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下的最优退休年龄动态模型构建与应用―以陕西省为例[J].西北人口,2012(1)

[7]李姚姚。效应测算与方案设计: 中国城镇职工退休年龄延迟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4)

[8]张熠。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收支余额:作用机制及政策效应[J].财经研究,2011(7)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第二篇】

尹蔚民介绍,延迟退休方案遵循三个原则,一个是渐进式原则。他举例说:“5年后你如果是60岁退休,方案实施后,可能是60岁零3个月;另一个人第二年退休,那5年后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

第二,区别对待,分步实施。根据我们国家现在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我们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进行实施。

第三,提前公示,做好预告。这个方案一旦出来之后,我们会广泛地征求社会意见,因为这个方案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凡是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政策都需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凝聚社会的共识。

现行退休政策

1.在单位参保,并且从单位办理退休的:男性,工人和干部的退休时间是相同的,都是60岁退休;女干部,退休年龄是55岁,工人是50岁。

2.在个体窗口办理退休的:男性是60岁退休;女性进入个人窗口参保缴费超过3年的,一律按工人办理退休手续和待遇,50岁退休。没有超过3年达到退休年龄的,干部55岁退休,工人50岁退休。

3.从来没有工作单位的自由职业者,直接进入个人窗口参保并且退休的: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

渐进式延迟退休

三个原则

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

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并提前公示。

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影响这些人群

1.到2022年,小于等于50岁女性工人(1972年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2.到2022年,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和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1967年及以后出生的人)

3.到2022年,小于等于60岁男性干部(1962年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昨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就业和社保问题举行新闻会。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介绍,“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已经出来了,按照相关程序报经批准后才能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今年肯定会拿出方案。”

延迟退休会影响哪些人群?

延迟退休方案影响较大的是70后和80后,根据人社部方案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每年延长几个月,直到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新拟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因此,对90后来说,到退休时估计已经完全赶上了新政。

具体到每个人会工作到何时退休?比如说,如果从2022年起实施延迟退休,每年延迟6个月,按照现行的退休框架(女工人50岁、女干部和男工人55岁、男干部60岁),那么2022年退休年龄将分别是岁、岁和岁。原本在这一年退休的人就要多干半年。以此类推,直到达到新的退休年龄为止。

每年到底延迟几个月退休?

延迟退休的方向已经确定,每年到底延迟几个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每年延迟的时间比较长,那么达到新退休年龄的过渡期就会缩短。反之,达到新退休年龄的过渡期就会比较长。

两种做法各有利弊,对普通大众来说,过渡时间长的话,适应期相对就要长一些;过渡时间短则适应时间更短,到底如何改,这部分也应考虑民意。

男女同龄还是仍区分对待?

除了每年到底延迟几个月外,还有一点是延迟到多少岁退休,以及是否延续现在的男女退休年龄不同的框架。目前,我国男女实行不一样的退休年龄。

如果男女实行一样的退休年龄,是统一延迟到60岁还是65岁?如果延迟到60岁,那实际上只是延迟女性和男工人的退休年龄。而如果同步延迟到65岁,对于女性特别是女性工人,这个跨度还是很大的,受影响的人会有很多。如果仍然是区别年龄来退休,这个间隔是不是还是现在的5岁。

养老金待遇是不是会降低?

对于延迟退休,当前公众关注的焦点还集中于养老金待遇上。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2019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当期养老金支出大于基金征缴收入的省份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养老金待遇水平连续上调,基金支出增加;人口老龄化效应逐步显现,参保人员中退休人数增速高于缴费人数增速;部分地区抚养比较高,负担较重。

不过,从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情况来看,2019年前10个月,全国基金总收入超过总支出2100多亿元,绝大多数省份基金累计结余额都超过8个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能够确保当期养老保险待遇支付。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中,财政补助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少数历史欠账较多、基金支付能力较弱的老工业基地省份,将继续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另外,五中全会的公报中提到要加大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力度,养老金应该会有保障。

今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人社部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延迟退休方案出台后会有五年左右的过渡期,或到2022年正式实施。

他表示,“十三五”时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推进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去年改革方案出台后,还没有正式实施,今年将会正式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要实现制度的全覆盖和法定人群的全覆盖。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预计可以把5000万人纳入到这个体系里,包括3800多万在职人员和1500多万退休人员。

■相关新闻

A

何时降低社保费率?

七项养老改革推出后降低费率

人社部网站日前刊文提出,“十三五”期间将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具体何时降?怎么降?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指出,目前正在推进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包括七大内容。第一,推行全民参保计划;第二,推进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第三,进一步完善个人账户制度;第四,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第五,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第六,多方面筹措养老保险基金,特别是要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第七,还要推进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尹蔚民强调,我国目前的赡养比已经从:1(个年轻人供养1个老人)降到:1,如果这些措施能够推出,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社保费率。

B

退休人员医保缴费?

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

年初,财政部长楼继伟撰文表示正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不少人将此视为“退休职工要缴医保费”的信号。

人社部副部长游钧表示,医保制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老龄化。统计资料显示,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是在职人员的4倍左右,现在占参保人员的25%的退休人员,整个医疗费用支出占到了65%。

“这项政策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研究过程中会广泛地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建议,充分进行研究和论证,最终提出改革建议。”游钧称无论怎么改,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改革只会更好地保障广大参保人的权益。

C

城乡医保统一进展如何?

今年6月启动,力争年内完成

对于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进展,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回应称,已要求各地在6月份全面启动这项工作,争取在年内能够基本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整合。

游钧说,今年初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从政策层面实施,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和基金管理等实现“六统一”。

“在国务院下发文件之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已经有天津、山东、广东、浙江等九个省份实现了制度整合。”游钧说。

养老金发放出现困难了吗?

医保养老基金整体没缺口,各省差异大

D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第三篇】

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民众不认同杨燕绥教授的观点,是因为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搞清楚职工养老金的性质定位,而且在研究养老体制改革方案时思路方向也不正确。首先,单方决定延迟领取养老金无疑会使政府的诚信受损。因为养老保险在本质上属于社会福利合同,除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以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里其实包含了个人和企业缴纳两块费用,既然职工在退休前根据规定标准和年限交纳养老保险金,政府就应当无条件向退休职工按月发放养老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因此,职工在退休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是其所享有的受法律保障的合法权利,不是乞求获得政府社会给予什么施舍,而杨燕绥教授的建议却无异于唆使政府单方撕毁合约、逃避义务,一旦延迟领取养老金的想法付之实施,不仅会构成对退休职工合法权益的侵犯,也必然导致政府失信于民。当然,如此近乎荒谬的与民争利建议,注定不可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再则,延迟领取养老金建议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50岁退休65岁领取养老金,这对于中高收入者而言或许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对渴望雪中送炭的占据社会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家庭来说,杨燕绥教授的建议就好比是让政府断了他们退休后的唯一活路。延迟领取养老金的中间15年怎么办?现实恐怕并没有杨教授所说的那样轻巧,因为退休金是绝大多数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存保障,不及时发放退休金还建议他们去做15年园丁、义工,大抵是某些无所用心者“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不知饿汉饥”的表现。众所周知,就绝大多数低收入者而言,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年轻时挤出部分血汗钱用于交纳养老保险金,无非是指望自己在退休后的生活能得到基本保障。虽然包括体制内既得利益者在内的中高收入群体或许不用担心延迟领取养老金的中间15年的生活问题,而普通退休职工则直接面临着基本生存困难的考验。因而杨燕绥教授的言外之意,大概是想让人家在这期间“喝西北风”,做园丁、当义工这一严重脱离“地气”的吊诡建议,与现实民情、社情和国情实在相去甚远。

还有,延迟领取养老金建议或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进一步加剧。“50岁退休65岁领取养老金”,杨燕绥教授这一建议也反映出改革方案起草者民本观念的冷漠和无知,因而理所当然会遭到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作为清华大学养老体制改革方案的起草者之一,杨教授对社会民生显然缺乏起码的了解,对百姓冷暖、民间疾苦显然缺少最基本的认识,以为人人都可以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在退休后有足够的精力、体力和能力感受晚年生活的悠闲和浪漫。尤其是,前半辈子不得不沦为“房奴”、“学奴”的普通职工阶层,好不容易熬到了享受保障福利的年纪,根本不可能在退休后拥有少数既得利益者的闲情逸致。社会初次分配已存在明显不公,再让劳累了几十年的职工只有在拼得过寿命的情况下才能领取到原本就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养老金,这样的改革方案既不公道也不人道。更何况,养老金中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职工自己存入账户里的血汗钱,即使公共财力最不济,政府也没有理由予以擅自截留。

此外,如果采纳了延迟领取养老金建议,实际上就是政府缺乏责任担当的表现。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建议,这虽然算不上是“不为人民说话”的一个馊点子,但至少也是“只为政府着想”的一条笨办法。尽管因难以认同延迟领取养老金建议而一味怀疑指责建议者的动机和目的、能力和水平,或许对杨燕绥教授个人来说也不尽公平。然而,无论政府的养老保险金账户是否存在缺口、存在多大缺口,“拆东墙补西墙”或者“损私肥公”,都不是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与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所秉持的应有价值背道而驰。而身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杨燕绥应当清楚深化养老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打破机关事业单位等既得利益格局,从而使有限的公共资源配置得到最大程度优化。也就是说,只有政府坚持了以人为本,并且保障“老有所养”这一基本,让人人共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使最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第四篇】

关键词:延迟退休;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金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24-03

一、引言

退休制度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定退休年龄设计是否合理对劳动者的权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仍然执行的是国发〔1978〕104号文件相关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男性为60周岁、女工人为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寿命、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时间等影响退休年龄的因素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退休年龄一直都没有做过调整,退休年龄明显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风险,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计划的明确提出,引起社会公众的热烈讨论,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海南、青海、、香港、澳门和台湾除外)有53%的被调查对象反对推行延迟退休政策。[1]笔者认为要想保证延迟退休制度的顺利推行,首先,要让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我国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动因,从主观上认识到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是我国当前养老保险改革的必然选择;其次,要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客观上认识到目前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已经具备的条件及存在的不足,为延迟退休制度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

二、我国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来临

伴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世界很多国家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新标准,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超过7%,该地区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新生儿的出生率为%,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7%,我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受计划生育政策、居民观念、医疗水平等因素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截止到2015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6 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者抚养负担不断上升,2015年我老年抚养比率为%,是2000年的倍,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经济、精神负担日益增加;其次,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供给减少,尤其是“人口红利期”一旦过去,将直接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快速下降,引发劳动力严重不足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先后推行了延迟退休政策,延迟退休年龄不仅可以减轻劳动者的养老负担,而且可以适度缓解未来劳动力市场可能出现的供给不足问题,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劳动者接受教育年限延长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政府在基础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方面教育资金投入不断上升,2015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5%,随着对教育投资的增加,我国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层次都在上升,劳动者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也在不断延长。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仅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占比显著下降,中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我国拥有高中和中职学历的人口占比达到%,接受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上升到%。劳动者平均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必然推迟劳动者平均起始工作年限, 虽然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最低起始工作年龄为16周岁,但目前劳动者接受完正规教育后平均工作起始年限已经超过了20周岁。[2]由于我国退休的法定年龄一直未做过调整,教育年限的延长必然导致出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法定有效工作年限越短的现象,如果将教育当作一项人力资本投资,则法定有效工作年限的减少,必将缩短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期,降低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大量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者在达到退休年龄后不得不退出劳动力市场,不仅抑制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同时降低了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日益突出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强制退休制度,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由领取工资转为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的是部分积累制,分为个人养老金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其中个人账户实行的完全积累制,以本人劳动时期的积累用于本人退休后的养老保障,主要体现个人的自我保障;社会统筹账户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参保人员退休之后所领取的社会统筹部分的养老金,不是来源于自己以前缴纳的保费,而是来源于在职年轻人所缴纳的保费,主要体现互助共济的特点。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养老保险金支出增加,而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劳动者在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年限缩短,在我国养老保险增值率不高的背景下,个人账户保险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另外,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统筹账户的支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口的老龄化、预期寿命的延长导致统筹账户支出累计上升,而在职劳动者占比的减少和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也不利于统筹账户基金的持续积累,除此之外,统筹账户还要负担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产生的历史成本。[3]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养老保险金供需压力日益突出,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实现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持续稳健发展。

三、我国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因素

1.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一个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是退休年龄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人均寿命增长,退休年龄也应当随之增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1981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岁,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15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岁,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岁,从图1可以看出,女性预期寿命延长尤其明显,和1981年相比,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岁,增长幅度快于男性。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2012年世界人口预期寿命调查数据看,人均寿命超过80岁的有29个国家或地区,排在前十的国家60%属于亚洲国家,由于中国近几年环境、医疗技术等都有明显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还有进一步延长的空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后,人力资本的回收期也随之变长,为我国推行延迟退休制度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2.部分老年劳动力市场供求活跃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口具有再就业的意愿和合适的就业机会,是政府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前提。目前,一些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退休后并没有闲赋在家,而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了重新就业,因为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人口是4:2:1的结构,独生子女参加工作之后,很多老人会通过继续工作的方式排解孤独,所以我国部分健康状态较好的老人有很强的工作意愿。而从老年劳动力的需求来看,很多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特殊技工往往是企业高薪想挽留的人才,这些老人可以凭借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为企业培养新生力量,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随着平均接受教育年龄的提高,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受教育程度差异会越来越小,老年人逐渐地可以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年轻人竞争,从需求角度看老年劳动力是有可展望前景的,老年劳动力市场良好的就业意愿和市场需求增强了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二)不利因素

1.我国青年短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延迟退休年龄虽然可以缓解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对青年就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我国目前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受经济增长乏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经济活动人口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政府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极力促进就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超过1 000万,但由于就业人口总数不断增加,失业人员总数仍然呈现上升趋势,截止到2015年,我国失业人员已经达到2 640万人,其中城镇已登记的失业人口数为966万人,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如果在目前的劳动市场供求状态下,开始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新增离退休人员继续保留在原有的工作岗位,则会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等量下降,对青年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

2.延迟退休会加剧部分劳动群体的生活压力

实施城镇与农村统筹、企业和公职人员并轨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参保人员将涵盖全部的劳动者,延迟退休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劳动群体影响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公职人员群体,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强度适中、工作环境比较舒适,并因存在准入门槛竞争压力较小,在整个法定工作周期内,工资基本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且公职人员养老金缴纳基数一般高于其他劳动群体,大部分公职人员身体素质较好,并具有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愿;在职企业职工群体,因为企业逐利,大部分职工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都比较大,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企业职工,因其工作技能有限,工作负荷远远超过脑力劳动者,超过一定年龄后身体素质将呈逐渐下降趋势,不断减少的劳动报酬很难支撑养老保险费用和生活费用双重支出压力;失业群体,我国近几年失业人数均超过2000万人,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大龄失业者,很难再获得就业机会,延迟退休年龄会使这部分群体更长时间地陷入生活困境,所以低收入的劳动群体和失业群体往往对延迟退休持强烈的反对态度。[4]

三、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观念,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在人口老g化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已经成为养老金改革的必然趋势,考虑到我国目前还有很多的劳动者对延迟退休政策持有反对态度。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行,政府应加大科学宣传力度,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到延迟退休年龄是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受教育年限延长等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增强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透明性,让劳动者逐步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根据拟推行的方案对生产和消费做出适当的调整,尽量弱化政策推行过程中劳动者的消极行为对预期政策目标的影响。

(二)分段渐进延长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年龄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下降、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而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尽可能减少延迟退休对青年劳动者的挤出效应。首先,女性延迟退休改革先行,因为女性职工具有法定退休年龄早、预期平均寿命长的特点,政府第一步可以尝试将女性的退休年龄延长到60岁;其次,男性和女性齐头并进,根据我国经济、人口、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确定合适的预期退休年龄;最后,延迟退休年龄要小步走,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步伐保持基本一致,并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延迟到法定退休年龄。

(三)实行有弹性的退休机制

在逐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时,应借鉴国际经验实行有弹性的退休机制。由于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智力、体力和经验要求不尽相同,决定了不同劳动群体的职业生涯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一些体力劳动者和上夜班的工作人员,60岁以后很难继续工作;还有一些女性除了工作职责外,还承担了照顾老人和第三代的家庭责任。客观存在的因素要求延迟退休应采取弹性机制,对于有强烈退休意愿的劳动者允许其提前退休,但应根据提前退休的年龄制定合理的惩罚机制,从而抑制过度提前退休行为;对于愿意延迟退休的劳动者要适当给与鼓励。

参考文献:

[1] 陈鹏军,张 寒。我国延迟退休职工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5(6).

[2] 黄健元,金广宇。退休年龄延迟:现实需要、面临障碍及改革思路[J].人口与社会,2015(1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154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