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活动方案(案例)格式【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4258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活动方案(案例)格式【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活动方案格式【第一篇】

一、特种载体档案管理的难点

1.保管环境差异较大

不同特殊载体档案对于温湿度、防尘防霉、防光、防氧化、防磁、防震、防机械损伤的要求都不尽相同,详见表1。由于对保管环境的要求差异较大,必须购置不同的管护设施和设备对特殊载体档案进行专业化保管,这对于一般企事业单位档案馆、档案室而言,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过大,难以实施。

2.分类利用存在不便

不同特种载体档案单独分类、保管,同一特种载体档案一般按照保管期限—年度—问题分类,但是,由于记录、反应同一重要事件活动往往有多个不同载体档案,如照片、摄像、录音等,在利用时,往往容易遗漏。另外,不同特种载体档案一般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特种设备,遇到设备损坏均影响利用。

3.形成数量较少

特种载体档案一般反映单位的重大活动或事件,因此,形成数量远比纸质档案要少,再加上载体种类不同,每种特种载体档案的形成数量就更少,不利于档案的保管与利用。

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特种载体

档案管理模式目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码设备的普及,不少特种载体档案已经以数字化的形式采集、存储和利用,这为解决特殊载体档案管理难点提供了解决思路,但如何建立体系化的数字化特种载体档案管理模式,仍有待于研究,下文进行简要分析:

1.建立统一的分类方案按照保管期限

—年度—问题的原则确立分类方案,依照所反映事件活动的重要性确定保管期限,同一问题的不同载体形式档案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统一整理、存储。分类方案中的档号标注应采用“保管期限—年度—案卷号—序号—原载体形式”的结构,归档范围应参照国家档案局《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的规定和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与业务范围。

2.明确数字化处理程序

(1)数字化处理标准

制定具有特殊载体档案特点的、区别于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处理标准,明确便于利用的通用数字格式,确定数字化处理信息损耗率低的标准,保证经过数字化处理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数字化处理流程

对于数码设备采集的音频、视频、图像等资料,在保存原数字格式的基础上,转换成通用的、损耗比低的音频、视频、图像数字格式;对于其他设备采集的音频、视频、图像等资料,及时通过专业转换设备生成数字信号,记录并存储,同时转换成通用的、损耗比低的音频、视频、图像数字格式,以方便利用。

(3)数据备份措施

按照分类方案进行数据处理与归档,采用磁盘和光盘双备份形式对数据进行存储与保护,建立防磁、防尘和温湿度控制的档案保管环境,对备份材料进行妥善保管。

3.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

建立浏览器—服务器(B-S)构架的特种载体档案管理平台,完善借阅、归档审批流设计,通过有限制的浏览器访问、上传、下载,实现特种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归档与利用同步,拓宽收集渠道、简化管理流程、提高利用效率。

三、应注意事项

1.把好时间关

由于照片、光盘、磁带等特种载体档案往往是由专门部门或专门人员负责制作的,它不同于文书档案要经过一定的公文处理流程且有文字记述容易理解,如果不及时归档,极易丢失散佚,事后难以追寻。因此,应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对特种载体档案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归档,交由档案管理部门集中统一保管。

2.把好质量关

数字化处理有一定风险,一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严格的数字化处理标准,建立完善的检查核验机制,确保数字档案质量、降低信息损耗,保证特种载体档案信息的真实、有效、完整与安全。对特殊载体档案信息的分类、整理,应遵循归档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归档的档案信息应反映领导人和著名人物参加与本地区、本单位有关的重大公务活动,反映本单位组织或参加重要活动,反映本地区、本单位重大事件、重大事故及其他异常情况和现象,反映本地区地理概貌、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以及民间风俗和著名人物等,宁缺毋滥。

活动方案格式【第二篇】

民间声像视频材料的形成特点

民间声像视频材料的形成者是民众,小到几岁的孩童,大到百岁的老人,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更有全凭感觉来完成的。拍摄和传播方式决定了民间声像视频材料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传输的特点,这些特点给档案部门的特色档案资源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因易于修改、质量参差不齐等缺陷,为收集工作带来了挑战。

1.为档案部门打开了特色档案资源库,然而传统收集方式与之不相适应

数码时代的民间声像视频材料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温州动车事故中有大量民众拍摄的抢救现场视频;通海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材料中以声像形式记录的民间民俗文化包括洞经古乐、里山彝族五山腔,反映民间技艺的面人、木雕及多次荣获过山花奖并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台,还有蒙古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服饰、古民居、古建筑、古树等。其来源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内容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浩瀚的声像材料为档案部门充实特色档案资源库带来了极大的空间。然而传统的收集、征集制度和范围,是针对手工管理和少数有特色的、小范围的收集、征集而定,无法将数码时代民间声像视频材料进行相对齐全完整的收集。

2.对收集的格式转换设备、存储条件等提出极高的要求

民众拍摄受限于电子科技发展水平,受限于拍摄设备的品牌、型号,所形成的数码录音、照片、视频形式多样,存储格式不一。常见的音频格式有WAV、MP3、WMA,但随着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具有压缩、转换等功能的音频格式也在不断产生,如OGG、APE、AAC等;照片格式一般是JPEG,也有一些专业拍摄者使用RAW、TIFF格式;视频格式最常见的是D V带存储,通过电脑采集后多用AVI、MPEG格式。存储方式的多样性和格式的差异性对收集的格式转换设备、存储条件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多数县级档案馆均还不具备前瞻性的接收设备。

3.声像视频材料形成质量影响价值和作用

一方面设备品牌、型号、性能等决定着声像视频材料的形成质量,如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相素的高低影响着照片、视频的清晰度、色彩等效果质量;另一方面拍摄者的拍摄技术也是影响拍摄质量的重要因素,多数拍客是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拍摄者,形成的作品可能在取景、采光等技术技巧方面欠缺经验,导致作品存在模糊、晃动、取景不连贯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影响声像视频材料的形成质量,大大降低了其作为档案的历史依据和凭证作用的价值。

4.重拍摄轻保管导致丢失损毁严重

多数拍摄者缺乏起码的档案意识,大都未按档案管理的规范进行整理,稍微有点保存意识的家庭会作适当的分类,但是刻成光盘保存的很少。许多人拍摄完毕导入电脑便终结,没有文字说明,甚至没有拍摄日期,如果电脑出现问题,存储的声像视频可能也会毁于一旦,许多珍贵材料也因此消失。

应用数码图片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挖补、修改、添加、合成,对DV镜头进行剪切、编辑等操作十分容易,特别是摄影爱好者几乎都有图片处理工具。近年来的各种新闻摄影评选活动中,参赛者造假的事件已屡见不鲜,而绝大多数拍摄者却是因缺乏最起码的档案意识而将自己拍摄的作品随意裁剪编辑,使一些珍贵、有价值的声像视频材料失去了原始性,进而不具备作为档案保存的资格。

档案部门的应对措施

1.转变观念,接受档案记录方式的改变

数码时代的到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现代档案形成方式的全面革新。这表明当今时代,记录人类历史的手段、主体和客体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一场真正的记忆革命,它将对档案工作,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档案人应转变观念,走进民众,主动获取珍贵的历史瞬间,在长期以来习惯以文字记录档案为主要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接受数码记录历史的方式,为人类留存真实反映生产、生活的历史。

2.宣传引导,增强民众档案意识

在以文字记录方式为主的时代,因记录人员少,所形成的民间档案数量也少。而在手机、DV普及的今天,记录人员可以是全民大众,形成的民间档案数量也成几何级数增长。因此,档案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让大众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更要做社会历史的记录者,把无意的拍摄变为有意的记录,把随意的存放变为有意的保存。档案部门可以与一些涉农部门如农业、科技、乡镇、村委会共同开展宣传、举办展览、开办培训班,在民众中普及档案知识,一方面提高民众拍摄水平,使民众对自己拍摄的作品质量、价值有一些基本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民众对声像视频材料的保存意识。

3.加强鉴别,确保原始性和真实性

原始性是档案的生命,失去了原始性其真实性就很难保证,失去真实性也便失去了作为档案保存的意义。目前对声像视频材料的修改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数码拍摄的图像进行复制、粘贴、拼接、合成等人为技术处理。因此,鉴定影像的原始性主要是寻找修改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数码影像真实性鉴别的方法和技术,发现具备研究和鉴别能力的有公安机关、新闻部门、摄影爱好者和数码相机制造商。归纳起来现阶段主要使用的经验和技术有三种:一是应用软件查看影像的背景信息,通过查看“EXIF元数据”信息,可以从是否有多个时间等来确定是否被修改;二是将数码影像通过计算机放大查看细节,看是否有拼接、合成等痕迹,这种方法主要靠经验,也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三是使用水印技术,根据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用数码相机拍摄时,自动在JPEG压缩过程嵌入数字水印技术,鉴别照片真伪时提取数字水印查看是否有变化,不仅可有效识别真伪,还能进一步指出照片被修改过的地方。鉴定的过程需要经验加技术才能完成,即需要专门的人才和设备。因此,档案部门应尽快培养、吸纳专门人才,为数码声像视频材料的接收做好准备。

4.建立制度,开展广泛征集

目前,一些新闻媒体、电视专栏开展的征集活动已为档案部门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2010年10月18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推出一档全新的纪实栏目“全民大拍档”,征集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感染力的百姓拍摄节目,大多在一分钟左右,因为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总能征集到一些好的节目。再如昆明电视台推出的“新闻线索奖”活动,许多民众主动把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以短信、网络邮件将DV或手机镜头提供给电视台。对此,档案部门应在借鉴已有征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收集与征集。一方面利用数码声像视频易于网络传输的特点开展网络接收,如利用互联网建立接收网站,与移动公司、网络公司等进行合作,建立信息接收平台;另一方面利用行政职能下发通知,张贴布告、召开座谈会,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等形式,让全社会都了解并支持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其次是深入调查,了解本地区范围内发生过哪些重要事件、重大活动,有哪些单位和个人参与,出现过什么著名人物、新鲜事物等,在收集、征集过程中以鼓励捐赠、寄存为主,同时颁发纪念证书、纪念品,对一些特别有价值的声像视频材料可以出资征集。

5.建立平台,接受管理声像视频数字档案

2011年6月云南省档案局下发的《云南省档案局关于印发档案数字化工作规范的通知》,是各类档案馆、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规程,笔者认为民间声像视频档案也应包含在此数字化战略系统之中,档案部门在规划建设时将其纳入,但应特别考虑声像视频材料存储空间较大的特点,并提前作好规划。同时,接收声像视频材料时应用格式转换软件将数码照片转换成TIFF、JPEG格式,音频型电子文件转换成MP3、WAV格式,视频型电子文件转换成MPEG、MPEG2、AVI格式,建立民间声像视频特色档案数据库,为接入县馆乃至省馆的档案数字化系统做好准备。

活动方案格式【第三篇】

关键词:重大活动 档案管理

2009年,《河南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全省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其颁布是推进全省档案事业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办法》中的要求,对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档案管理部门参与重大活动的工作机制

档案管理部门一般处于管理的后端,处于服务地位,而重大活动档案涉及部门多,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由办公厅或办公室出面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同时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部门参与重大活动的工作机制,采取事前、事中介入的方式,参与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从源头上确保重大活动档案的齐全与完整。

二、强化措施,建立通报、考核制度

重大活动声像资料集中收集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其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要求较高。必须建立和逐步完善工作制度,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各部门都要制定重大活动声像资料收集管理和整理移交制度,档案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重大活动声像资料接收登记、管理利用、督查指导、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把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纳入到各级领导、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中,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每年对重大活动声像资料集中收集管理情况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年终通报检查结果,以保证重大活动声像资料集中保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制定更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标准

《办法》中虽然提到分别执行国家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主要有《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1-2002)、《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1995),但随着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准应进一步细化,比如对照片档案质量规格要求:(1)数码照片像素应在500万以上,单幅照片不小于3M;(2)扫描数字照片分辨率应不低于600dpi;(3)数码相机及与图片扫描仪连接的计算机均应设置准确时间;(4)归档的数码照片一般要求为JPEG、TIFF格式;(5)纸质照片一般要求冲印成6″照片;(6)归档照片应为清洁、无划痕、无病毒、未经剪切及修改的原件。对磁性载体档案质量规格要求:录像归档材料格式一般为DV、DVCAM、DVCPRO、Digital Beta格式,不接受DVD光盘和模拟磁带。统一标准的制定,更有力于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活动方案格式【第四篇】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 隋代 织锦图案 几何骨架 精美

隋代历史较短,出土文物较少,出土的织锦更少,所以隋代织锦图案研究需借助大量绘画、彩塑资料、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画等进行研究。彩塑中出现了丰富的服饰图案形式,其中大量图案与出土织锦的装饰图案相似,因此可判断莫高窟丰富完整的隋代服饰图案大都来自同时代的现实织锦图案。分析这些图案的取材、变形、组织、配色方法,可归纳出隋代织锦图案的典型设计方法。

一、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反映出隋代织锦图案的取材方法

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题材丰富多样,花卉、动物、几何纹大量出现,其中花卉植物图案占据了最大比重。花卉图案中北朝已出现的莲花、忍冬在隋代仍是最重要的题材,以或单独或组合的形式点缀于隋代各窟,另外一种最常见的花卉形象是圆点小花纹,这种花卉纹以白色圆点连缀成小花,小花并不对应某种现实花卉,而是一种概念性形象;动物图案既包括虎、狮、马等现实动物纹,也包括凤、翼马等想象动物纹,这些动物形象较为概括,不强调细节,而以动态取胜;几何图案包括菱形、方形、对波形等多种形式,这些几何纹都见于同期的织锦图案,突破了北朝几何纹简洁硬朗的建筑图案特征,以连绵的形式、细密的组合、不断的色彩转换和对经纬线肌理的表现创造出精美华丽的织锦效果。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中还大量存在着颇具异域色彩的联珠纹,其是隋代自西亚引进的织锦纹样,以圆珠连缀成圆环形骨架,圆内填饰各种纹样。莫高窟第427窟(开凿于隋代中期)北壁立佛的裙饰采用了联珠纹和直线几何纹的分层组合式,纵向图案分成几条宽带,宽带之间隔以窄色条,宽带内分别饰以菱格纹、方块纹和联珠纹,菱格纹为块面组织,方块纹在色块之上勾画垂直交叉的细线,联珠纹内饰以圆形小花和忍冬叶,整幅图案疏密有致,是多种纹样组合运用的典型代表。

从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题材可以看出,隋代织锦图案是紧密结合织锦用途和工艺进行取材的。隋代织锦的主要用途是服装和床上用品,这要求织锦图案要柔美雅致,花卉因此成为最喜闻乐见的织锦图案题材。与动物、人物相比,花卉变形和组织的自由度更大。由于枝叶可随意弯曲,花卉纹可组织成任何外形的适合纹样,作为大型综合图案的主纹出现,与其他细密纹样穿插、间隔,满足传统织锦图案对层次、节奏的追求。织锦工艺中的经纬线垂直交织可轻而易举地表现几何纹的规整感,几何纹变化无穷的形式和丰富的色彩可增强织锦的华丽感,几何纹因此成为隋代织锦图案的重要题材,隋代的织锦图案因此充满了几何之美。

二、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反映出隋代织锦图案的变形方法

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以简化和平面化为主要变形手法,花卉、动物图案在现实形象的基础上大幅度简化,只保留最基本的结构,内部做平面化块面处理,因图案形象一般较小,所以很少进行内部纹饰添加。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继承北朝的理想化变形方法,常以线面结合法将莲花与忍冬组织到同一植株上,形成秀丽活泼的莲花忍冬纹。到唐朝,莲花忍冬纹被分解为两种现实花草纹,莲花与忍冬以较写实的形象单独出现,不再具有强烈的宗教含义。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中几何形多以两种形态出现,一种是独立的几何纹,另一种是组合图案的骨架。独立的几何纹一般以菱形、方形、椭圆形、折线等的连续形式出现;不同的几何纹一排排相间排列,构成较丰富的几何图案形式。总体来看,隋代几何纹是简练的,不像宋代那样纠结复杂。作为骨架的几何形将一定的装饰面积划分成若干单元,各单元内饰花卉、动物纹、几何骨架,使隋代织锦图案显示出鲜明的格律体特征。

从敦煌莫高窟服饰图案的变形手法可以看出,隋代织锦图案是本着实用化原则进行变形的。传统的织锦工艺不适合表现太细致、太随意的形象,因此隋代织锦图案的变形以简化和平面化为基本手法,将花卉、动物、人物提炼为单纯的点、线、面,以平涂勾线法表现。受同时代密体绘画的影响,隋代织锦图案中的形象一般较小,即便出现较大形象,也往往是许多小形象的组合,这与之后唐代织锦图案的大形象、大动态有所不同。几何图案的组织相对自由,因图案中较细的线在织造时可借助经纬线的肌理实现,稍大的面积则可借助平织工艺实现,所以隋代织锦图案中的几何纹疏密变化丰富,穿插自如。

三、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反映出隋代织锦图案的组织形式

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组织形式丰富,染织图案中常用的四方连续、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等形式在隋代服饰图案中都出现过,有时单独运用,有时综合运用。

(一)四方连续

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主体纹样以四方连续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隋代服饰图案中的四方连续一般有几何形骨架,骨架内填饰生动灵活的纹样,其中最典型的四方连续纹样就是菱格纹。菱格纹以直线的交叉构成单元,以直线的延伸向四方扩展连续。这些直线一般都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内饰直线联珠纹或单线纹以避免单调,交叉处往往饰以圆形小花。菱形单元内的纹饰或完全相同,或以两种纹样相间排列,这些纹样都以灵活的组织适合于菱形骨架,构成了四方连续中适合纹样的图案形式。也有的菱格纹菱格很小,格内不饰纹样,而是间隔平涂石青、石绿、土红、白、金五色,构成五彩菱格纹四方连续(如第427窟菩萨衣裙图案)。第420窟(开凿于隋代中期)佛像衣裙上的飞马驯虎纹则是以联珠纹连缀成四方连续形式,以大型联珠纹连接平排的方式向四方展开。

(二)二方连续

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中的边饰纹样采用二方连续形式,以几何纹的二方连续最为多见。这些几何纹以菱形为主,以直线交叉的形式向两端展开。色彩上多做间隔处理以避免单调和增强节奏感。对波形的连续也是一种典型形式,以相对的波浪形构成单元;以起伏的形式向两端延伸。以环形联珠纹的直线排列构成的散点状二方连续也常有出现,这种二方连续因面积较大而成为一组纹样中的主纹。隋代的边饰图案采用了秩序性较强的二方连续形式。到唐代,以单元纹样不断重复的方法构成的二方连续仍广泛使用,但自由的边饰图案大量出现,不讲究单元重复,而是以一株花卉的自由长势伸展成富有动感的纹样。

(三)适合纹样

适合纹样是四方连续中单元纹样的主要组织形式。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中的适合纹样包含了圆形适合纹样、菱形适合纹样、方形适合纹样、椭圆形适合纹样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圆形的环形联珠纹最为典型。环形联珠纹外圈圆环内的联珠纹是散点式二方连续的形式,内圈是圆形适合纹样,不同的形象经过形状和动态调整收拢在圆内,有圆满的寓意。

从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隋代织锦图案运用几何形骨架,先将纹样组织成单个的设计单元,再将多个单元编排成完整的图案形式。隋代织锦图案采用了染织图案的所有典型组织形式,并将四方连续、二方连续和适合纹样等图案形式组织到一起,构成多种题材、多种形式的大型综合图案。综合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将不同的图案形式相间排列(如适合纹样与二方连续的相间排列);有时由一种图案形式连缀成另一种图案形式(如以适合纹样连缀成四方连续)。各种图案形式以协调的色调和相同的表现手法统一在一起,丰富而不杂乱。

四、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反映出隋代织锦图案的配色方法

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多以青、绿为主色调,在青、绿主色调中点缀土黄、赭石等暖色,用以活跃色彩气氛。青、绿两色是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中运用最多的色彩。隋代早期一些石窟继承了北朝的热烈色调,服饰图案中有大量土红、曙红色出现,但大多也运用石青、石绿进行调和搭配,构成对比调和的效果。莫高窟第427窟的菩萨衣裙图案色彩丰富华丽,石窟中心柱东向一彩塑菩萨长裙上的菱格联珠小花纹十分精美,这款纹饰以土红做底色,以石青画宽菱格,格内饰以白色环形联珠纹,环内以石青画多瓣小花,土红、石青这对对比色以面积的差距达到响亮明快的调和效果(图1)。

从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色彩可以看出,隋代织锦图案的配色深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中和之美”“和谐之美”。无论一幅图案的色彩有多少,其整体效果都是协调的。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所反映出的隋代织锦图案的配色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类似色构成统一色调,将小面积的对比色点缀其中,在协调的色调中追求小的对比变化;另一种是将强烈的对比色组织在一起,靠面积对比和小色块的穿插融合达到协调效果。这两种方法都离不开色彩穿插,可以说,色彩穿插是隋代织物图案创造丰富、华丽效果的主要手法。

从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特征可以看出,隋代织锦图案基于时代审美和织锦工艺的需要,不仅继承了北朝莲花、忍冬等图案题材,进一步将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推进到花卉植物时代,还吸收了来自西亚波斯萨珊王朝的联珠纹和狮子、翼马等织锦纹样。隋代设计师将花卉植物纹、动物纹组织在几何形骨架中,灵活运用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法则,以生动的形象、细密的组织构成精美的隋代织锦图案。受六朝美学的影响,隋代织锦图案追求风清骨峻的气质之美和洒脱飘逸的设计风格,以秀丽的形象、小的块面、精细隽健的线条、频繁穿插的色彩表现华丽与清雅并存的美感,使隋代织锦图案不再是简单的纹饰,而是充满了精神之美,这也成为整个隋代装饰艺术的典型特征。

参考文献:

[1]敦煌艺术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二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64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