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40053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精选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策划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1-0092-05

一、前 言

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产业(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简称IT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代表。IT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受惠于信息革命营造的产业环境,更源自于IT产业的内动力-知识型员工。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F. M. K. Tampoe,1990)经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最重视的需求因素及比重依次为:个体成长(34%)、工作自主(31%)、业务成就(28%)和金钱财富(7%)。我国学者彭剑锋、张望军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知识型员工需求因素依次为:报酬与奖励(%)、成长与发展(%)、挑战性工作(%)、公司前景(%)、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1]可见,成长与发展对知识型员工具有巨大吸引力,而突出职业生涯管理的软激励作用也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2]

本文以IT产业知识型员工为研究主体,在现有职业生涯管理研究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IT产业特点与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提出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模型。

二、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简要回顾

本文所称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指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由组织主导、个人参与、共同实施,针对职业历程的规划、职业策略的实施、职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1.职业生涯管理研究概况

当前职业生涯管理研究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从组织角度出发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OCM),一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个体职业生涯管理(ICM)。

在OCM研究方面,Hall(1986)指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包括:提供个体自我分析工具、职业规划工作室、员工与经理之间的职业讨论和咨询、评价中心、管理继承人计划以及替代计划等;[3] Gutteridge(1986)系统介绍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个人层面上,组织为个人提供自我评估工具和机会、进行个别职业咨询。组织层面上,内部劳动力市场信息、成立潜能评价中心、实施培训发展项目、相应的薪酬福利政策等;Pazy(1988)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分为三类,即职业生涯开发政策、促进员工发展的活动和为员工提供职位空缺信息;Gutteridge,Leibowitz & Shore(1993)通过对1000家美国大型商业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实践研究,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具体措施概括为:提供员工自我评估工具、组织进行潜能评价、内部劳动力市场积极管理、个人职业咨询和职业讨论、工作匹配系统、包括岗位轮换、报销和导师制等在内的发展计划,共六大类32种具体措施;Iles & Mbey(1993)对英国120多名MBA关于组织中对管理人员展开的职业生涯管理状况调查,发现各类组织中使用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方法有:与直接上级讨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非正式的导师、提供职业通道信息以及优秀人才培养项目;Herriot,Gibbons & Pemberton(1994)认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重视培训和发展、为员工提供工作流动机会、提供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提供员工较大的职业流动选择度、公平的职业生涯管理;Baruch & Peiperl(2000)通过对194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了17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具体实践措施,并归为五大类:基本措施(公布内部工作信息、作为职业生涯发展一部分的正规教育、退休准备计划、为培养跨职能经验的水平调动);积极规划(作为职业规划基础的绩效评价、上级主管的职业咨询、HR部门的职业咨询、接班人计划);积极管理(评价中心、正式的导师制、职业研习会);形式的措施(职业生涯书籍或小册子、双职业通道、由组织或组织及个人共同完成的书面个人职业规划、普通职业通道);多方向措施(同事与下级评价)。[4]龙立荣等(2002)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我国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与分类进行了探讨,提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四维度结构:晋升公平、注重培训、职业自我认识和提供职业信息。[5]

在ICM研究方面,Sumpf(1983)提出了个体职业探索的结构包括三部分:影响职业探索的信念、职业探索过程、对探索的反应,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Pazy(1988)运用因素分析法得出个体职业生涯管理三要素: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有利于获得职业生涯指导的职业策略和主动性;Noe(1996)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分成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设置和职业策略三个部分;龙立荣等(2002)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员工的个体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关系,指出我国企业员工的个体职业生涯管理包括职业探索、职业目标和策略制定、继续学习、自我展示和注重关系,且五个因素之间是并列的相关关系;[6]廖泉文(2001,2005,2006)分别针对个体职业资本的积累、职业能力的开发、职业机遇的把握、职业成功的促进等方面,就个体如何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提高职业成功概率进行了阐述。[2]

OCM与ICM分别从组织与个体角度,探讨了职业生涯管理的策略与方法,并分析了不同主体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作用。

2.当前研究的不足

无论是OCM还是ICM都是从各自角度出发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两个领域间的融合较少,进而出现了职业生涯管理上的“奇怪的裂缝”(Schein,1978)。[7]然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既离不开组织的策划也离不开个体的参与,而两者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更是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与保证。

本文将从组织与个体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组织与个体因素对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进而构建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三、IT产业特点与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

1.IT产业特点

本文所称的IT产业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涉及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狭义上的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设备与硬件业、软件业、通信业、网络业以及信息服务业。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成长速度快。一是宏观层面产业发展迅速。据IDC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二是微观层面企业成长迅速。以Intel为代表的IT企业多年来以摩尔定律①高速发展,而近年来更有加快的趋势。

第二,发展周期短。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IT产业的创新驱动性与超竞争性,在主观、客观上都决定了IT企业发展速度快、周期短,一般为6到8年(指产品或技术的彻底换代)。

第三,知识、技术更新快。据研究,IT产业的平均知识、技术更新(淘汰)周期一般为2到3年,而某些行业,如硅芯片、网络通信、存储计算等更新期更短。

第四,人才消耗率高。快速的知识更新、敏锐的创新思维、持续超强的工作压力,对员工的学习力、思维力、精力、体力与抗压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IT产业特有的“35岁”现象,以及近年来日益突出的“过劳死”、“早衰”等现象,印证了IT产业飞速发展背后对人力资本的过渡攫取。

第五,转移成本高。一是行业锁定度高。IT产业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以及用户的依赖性、习惯性、适应性,提高了行业的锁定性;二是人力资本转换成本高。IT产业对知识专精与分工细化的要求,提高了员工的专业转换成本。

第六,并购、合作趋势明显。基于IT产业的集群效应,产业内部的并购、合作不可避免。据Innovation Advisors公司调查,2006年全球企业并购数量由2005年的3,455起上升到3,945起,增长%。而IT产业的并购、合作趋势更加明显。

第七,组织结构蜕变。工业时代盛行的集权层级式组织结构已难适应IT产业发展要求,知识共享、团队合作、快速多变等,要求IT产业组织结构必须向全球化、扁平化、虚拟化、外包化、团队化转变。

2.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ker,1959)提出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结合IT产业特点,本文所称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指从事IT行业,具备技术背景的知识型员工。其职业生涯有以下特征。

第一,职业生涯弹性可变。一是弹性。一方面,IT企业快速多变以及人才消耗率高的特点,决定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必须跨越多个组织。另一方面,IT产业的锁定效应,使得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变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即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具有组织边界弹性;二是相对可变性。一方面,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学习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IT产业职业能力的专用性,使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或专业更换具有成本约束性。即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轨迹具有相对可变性。

第二,职业周期循环重复。廖泉文(2004)将职业生涯划分为输入、输出、淡出三大阶段,其中输出阶段细分为适应、创新、再适应三个阶段,并将再适应阶段进一步细分为晋升、徘徊、下降三个子阶段,该职业生涯模型的弹性、开放性与动态性较好体现了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循环、重复等特性。[2]

第三,职业锚相对明确、稳定。根据施恩的职业锚理论以及本文对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界定,其职业锚的主要特点为:一是以技术为出发点;二是锚定范围较明确。基本沿三条职业道路发展,即技术/专家型职业锚、技术/管理型职业锚、技术/创造型职业锚;三是稳定性较好。IT产业的专用性与锁定效应, IT产业的巨大吸引力,以及知识型员工的专业忠诚性、自我挑战性,使他们的职业锚不易随意变更。

第四,突出内职业生涯发展。IT产业发展变化快、环境不确定、组织结构蜕变等特点,知识型员工需求层次高的特点,以及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与个体围绕组织承诺、工作投入与帮助职业发展、提升职业能力的新型心理契约,共同决定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成功更多体现在内职业生涯发展方面。

第五,强调工作-生活平衡。IT产业的超竞争性与高人才消耗率带来的巨大压力,知识型员工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往精神层面倾斜,都使得IT产业知识型员工更加需要并重视工作-生活平衡。

第六,职业策略影响因素典型。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主要受IT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两方面因素影响。组织因素方面,与IT企业发展周期对应的组织战略是IT企业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基础,它决定了组织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目的、重点与方法;个体因素方面,知识型员工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所确立的发展目标、任务、重点、途径,以及知识型员工相对稳定的职业锚所对应的发展目标、职业定位对其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偏好的影响各不相同。

四、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1.体系框架

根据现有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结合IT产业与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本文提出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模型由三大部分、五个模块组成。其中,三大部分为:第一部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由职业匹配子策略集、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集和职业发展辅助子策略集组成。第二部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影响因素,包含IT企业发展周期、知识型员工职业周期与职业锚三个因素。第三部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工作分析、HR规划、招聘、工作安置、考评、报酬、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五个模块是:(1)策略集模块,即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2)影响因素模块,即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影响因素。(3)策略包模块,即根据影响因素进而从策略集得出的,针对具体IT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类型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包。(4)结果反馈模块,即通过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包的实施,推动IT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共同发展,进而改变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影响因素的循环反馈体系。(5)系统支撑模块,即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持体系。具体模型见图1所示。

该模型各模块间的关系为:第一,策略集是基础,它为整个模型提供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总体策略与方法;第二,影响因素是关键,它根据不同IT企业发展周期以及知识型员工职业周期与职业锚类型,为不同类型的IT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具体选择与开展有针对性地职业生涯管理提供了依据;第三,策略包是核心,它是针对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不同主体类型的具体实施内容;第四,结果与反馈是纽带,它将IT企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实施的结果反馈在IT企业的发展周期变化以及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周期变化上,并通过它们动态修正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包内容,使得模型的运作更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第五,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体系是保障,它为整个模型的正常运行以及与组织战略的紧密结合提供了重要支持。

2.体系介绍

(1)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或方法,是指提高职业生涯管理水平和促进员工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方法、举措。这些策略或方法在确保组织拥有具有竞争力的符合要求与工作经验的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增强了个体的职业发展力以及更有效的职业决策力(Gomez-Mejia et al.,2000;Granrose & portwood,1987;Herr,2001;Ivancevich,2001)。综合部分学者关于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结合IT产业及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本文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分为三个维度,即职业匹配子策略集,包括招聘与录用中的匹配;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集,包括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信息与反馈;职业发展辅助子策略集,包括信息与反馈、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生活平衡计划(如图2所示)。

其中,职业匹配子策略集的作用是实现个体与组织、个体与职位之间的匹配,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主要由能岗匹配与人-组织匹配策略组成;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集的作用是帮助个体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计划,并使其发展目标、计划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主要由个体能力、素质、潜能评估,职业咨询与辅导,职业指导手册,组织内外职位信息与绩效反馈等策略组成;职业发展辅助子策略集的作用是实现组织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赢,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核心。主要由能力、潜能及绩效反馈,发展道路,内部创业,接班人计划,转行安置计划,岗位轮换,教育培训,导师制,弹性工作制,生活支持计划等策略组成。

(2)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影响因素。

①IT企业发展周期。特点如下:第一,周期性。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IT产业将保持创新-发展-再创新的周期循环模式;第二,阶段性。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考虑到IT产业发展迅速、周期较短等特点,IT企业的发展周期大致分为创业、成长和成熟、再发展(蜕变)三大阶段。其中,再发展阶段指IT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面临瓶颈时,采取创新或专精战略,使企业发生蜕变进而获取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并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创新战略是指IT企业对原有产品(服务)、技术进行革新式创新、研发,并推出全新核心产品(服务)以替代原有产品(服务)的发展战略。专精战略是指IT企业在原有产品(服务)、技术优势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深入开发、细分市场、精确定位,不断提升、巩固在原领域领先优势的发展战略;第三,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再发展阶段。采取创新战略的IT企业,可能由于创新成功步入二次创业,并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也可能由于技术、前景、市场判断失误而导致退出。采取专精战略的IT企业,可能由于在行业内做强、做专、做精而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也可能由于技术发展方向判断失误、研发能力不足或市场竞争力弱而退出或被并购。

综上所述,本文将IT企业的发展周期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创业阶段;第二阶段为成长和成熟阶段;第三阶段为再发展(蜕变)阶段。其中再发展阶段又可细分为创新、专精、退出或并购三个子阶段。具体如图3所示。

②知识型员工职业周期。特点如下:一是弹性。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其专业、学历、经历、智力、毅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其生理年龄相关性较弱。因此,其职业周期的起止点与跨度具有极大弹性;二是开放性。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性。包括宏观层的输入、输出、淡出三大阶段,中观层的适应、创新、再适应三阶段,以及微观层的发展、徘徊、下降三个子阶段。这种分层划分、层层深入的开放式划分方法更能准确体现出知识型员工职业发展的全历程;三是动态性。知识型员的职业发展与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及职业状态紧密相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状态下,职业目标与发展方法各不相同。这种动态性更有利于指导知识型员工科学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

本文知识型员工职业周期采取职业发展“三•三•三”模型。[2]具体如图4。

③知识型员工职业锚。根据职业锚理论,结合IT产业特点,笔者认为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典型职业锚主要有三类,即沿技术道路不断提升技术与专业能力的技术/专家型职业锚;从技术职位起步逐步转换到相关管理、服务领域的技术/管理型职业锚;在技术岗位上不断积累、钻研进而开发出核心技术并寻找创业机会的技术/创造型职业锚。表1举列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典型职业锚的特征。

(3)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职业生涯管理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后者的各相关职能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分析、HR规划以及招聘对职业匹配子策略的支撑作用;二是HR规划、工作安置、绩效考评对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的支撑作用;三是工作安置、绩效考评、报酬及培训对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的支撑作用。具体论述略,其关系如图5。

图5 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系统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五、结 语

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IT企业的发展周期以及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周期、职业锚既对系统的运作产生影响也受系统运行结果的作用。今后将进一步研究该体系的内部运作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

[注 释]

①摩尔定律是指计算机运算速度每18个月将翻一番。

[参考文献]

[1]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1,(6):33-38.

[2]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Hall D.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M].Jossey-Bass Pub, 1986.

[4]Yehuda Baruch. Managing Careers: Theory and Practice [M]. Pearson Education, 2004.

[5]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2,34(1):97-105.

[6]龙立荣。企业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03,35(4):541-545.

[7]Schein, E. H.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78.

Research on Career Management System of IT Industry Knowledge-based Employees

Liu Tianxia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0,China)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第二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 客户导向管理

大型建筑企业客户导向管理的意义

当前随着国内区域建筑市场的相互交叉和国际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张,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资源成为决定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建筑产品具有生产周期较长、单件性、固定性特点,建筑产品一次性投资量大,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企业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至关重要。

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国有资产属性,在很长一段时期主要依托政府资源进行着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活动,市场竞争不足使其对客户关系的认识极为有限。在我国建筑市场日渐规范、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占领市场、赢得客户资源、谋求更大的利益空间是大型建筑企业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大型建筑企业客户导向管理体系,以便有效挖掘潜在客户并与长期客户保持良好关系,通过向其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利益和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大型建筑企业客户导向管理体系构建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思想,客户导向管理价值活动分为直接对客户进行管理的基本活动和辅助基本活动的各种支持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分为客户组合分析、深入了解目标客户、建立关系网络、创造和传递客户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等五个阶段;支持活动包括领导经营思想的转变、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等五个方面。在客户导向管理价值链分析框架下,根据建筑行业特点,通过确定目标客户、开展一对一营销、重组业务流程等三个主要步骤构建适用于我国大型建筑企业的客户导向管理体系。

(一)建立客户关系价值模型

1.对建筑企业的客户进行适当分类。建筑企业面对的是组织市场,其产品的需求者主要是公司、机构和政府。由于建筑产品一次性投资量大,因而客户一次性发包量大,亦即购买量大,潜在客户难以预测。同时,建筑市场上的客户数量相对于消费品市场上的消费者数量要少得多,客户单位内部做出购买决策的决策单位比较复杂,参与决策的人员比较多,决策的时间也比较长,且同行业内客户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大。建筑企业的客户大体上可分为五类:中央或地方政府及其行政部门,为重实力型;公司,为重实效型;事业单位,为重实在型;房地产开发商,多为重实惠型;海外工程,为重实绩型。

2.建立客户关系价值分析模型。客户对于企业的价值在于他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因此客户关系价值分析模型采用现金流贴现的方法,对客户关系价值中的历史及未来价值进行统筹考量。客户关系价值的现金流量取决于购买量、利润率和关系持续期,企业建立一个客户关系不仅要花获取成本,还要耗费发展和保有成本,因此客户关系价值是客户的购买量、利润率持有期、获取成本及保有成本函数。

3.进行客户组合分析确定目标客户。建筑企业可以客户关系价值和客户反应度(客户对企业关系努力采取正向反应的可能性)为纬度来划分,从而能够选择出合适的客户组合,重点追求那些高关系价值、高反应度的客户,并针对不同客户区间采取相应的关系增值策略。在找到目标客户以后,应了解其盈利能力和价值需求。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和反馈循环控制系统,用来跟踪、反馈客户的态度和表现,并不断地改进、完善建筑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其核心就是建立适合企业规模的客户信息系统,通过客户档案数据的不断完善来掌握客户的个性化信息。

(二)开展目标客户的一对一营销

建筑工程从开始跟踪到最后结束一般都要经历5-6年的时间,所以建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了解与配合很重要。项目生命周期又分为合同签约、项目实施、竣工结算等三个阶段,因此客户导向管理应进行三次营销。

1.合同签约前的投标。在合同签约前的招投标阶段,建筑企业应为客户提供出色的规划设计、施工方案和商务方案,营销人员需做到与客户交朋友,为客户出谋划策,赢得客户的信任,使客户最终放心地把工程交给建筑企业完成。

2.合同履约过程。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与业务打交道的主体变成了项目经理、项目商务经理以及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重新建立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和相互间信任,而熟悉客户情况的营销人员又转到了其他工程前期工作中去,所以合同履约过程与合同签约前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3.工程竣工后的清欠。在清理拖欠工程款的过程中,又是另一批人员与客户打交道,对前面的情况不清楚,对客户的特点不了解,而且由于是清欠,要从客户那里拿钱,所以客户导向管理工作更加困难,经常是不仅难以达到收回拖欠款的目的,甚至由于矛盾对立破坏原有的客户关系。

(三)以客户为中心重组业务流程

建筑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产品,而轻视客户的经营管理制度。因此,建筑企业还需从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组织、制度多方面入手,可持续地管理好客户资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1.业务流程重组。建筑企业客户导向管理涉及到经营管理中的多个环节,市场、营销、工程、法律、财务等都是客户接触的窗口部门,每个部门都是企业价值增值流程的一部分,所以客户导向管理必须从企业管理指导原则、机制上进行横向合作,整合各部门掌握的客户信息,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和运作程序。业务流程重组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是决策权力再分配、业绩评估系统和激励系统的重新设计。其中,决策权力的再分配主要解决分权以及部门划分问题;随着各环节权力变化,调整业绩评估与激励系统,做到责、权、利协调统一。

2.企业文化建设。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应逐步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让一切活动都从客户角度出发,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还可以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内部机构整合,推行并彻底打破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结合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打造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双赢的平台等。

3.信息技术应用。建筑企业应建立可在全企业内共享的客户数据库,将客户的基本情况、与企业的交易记录、信用记录、特点、需求等信息进行归档,利用所掌握的数据并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便于进行客户类型分析和一对一营销管理。

4.员工培训。建筑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员工培训,以建立“从客户利益出发”的企业理念和“客户导向”的经营组织,让企业员工避免理念冲突,迅速在新经营组织中产生效益。培训工作主要集中在理念讲解、新组织运作方式、客户沟通技巧等方面。

5.管理制度化。大型建筑企业还可以总结()经验,建立客户导向管理制度,包括客户信用管理、客户投诉管理、工程回访管理、客户资料及来往文件管理、工程维修管理等内容,还有CI管理办法、员工行为规范等。

客户导向管理实例研究

(一)准确定位目标客户

政府部门是国有资产属性的大型建筑企业的重要客户,其控制的工程项目投资额较大,利润额相对较多,客户关系价值和客户反应度都比较高。因此,北京建工集团对政府工程包括其招标活动给予了充分重视。业已建立关系的政府部门客户持续联络,潜在的政府部门客户充分挖掘。当然,对于公司、事业单位等其他客户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施工资质专业相关领域。通过在不同的工程投标活动中,采取不同经营手段,灵活机动为客户服务,逐渐显示出集团与其他建筑企业的不同之处。

(二)大力开展过程经营

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北京建工集团对标前策划高度重视,而且重心前移、及早动手策划,先发制人、争取更大的主动权。在信息跟踪阶段,下大力气及早做好业主、主管部门、咨询公司和兄弟集团公关工作;针对投标方案策划、投标报价策略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强化成功在于细节,千方百计争取前期进入,先入为主。在投标阶段,下属单位进一步完善前期策划,从编标人员配备、组织分工到进度安排;从技术标、经济标、商务标的亮点、要点分析到资深专家标前论证;从排版、打印、装订、封标、送标、开标、答辩、后勤保障到应急预案的制订,整个投标过程都做到细化环节、责任到人。

(三)内外部关系营销

1.组织机构变革。鉴于市场经营中区域和专业板块份额不够合理,北京建工集团按照建立国有混合型控股公司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特点,将组织框架设计为集团公司、行业型或区域型公司、生产经营型公司三个层面。其中,集团公司发展方向是战略决策中心、科技开发中心、财务控制中心和人才管理中心。行业型或区域型公司具有营销、开发、管理功能,主要资质也由其拥有。生产经营型公司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经营体系。总之,集团公司坚持走资产、资本经营带动生产经营的发展道路,不断完善投资中心、决策中心、规划中心的功能,建设资金、管理和技术密集,具有工程总承包和跨国经营实力的旗舰型企业。

2.企业文化整合。北京建工集团在半个世纪的“建楼育人”过程中,形成了“诚信为本、顾客至上、创新领先、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注入了“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和“建立学习型企业”等富于时代精神的新理念。同时,集团总部文化、直营工程公司文化、勘察设计院文化一直在交融,互相影响。集团通过人员内部流动和逐步缩小劳资差距等办法,形成统一的北京建工集团文化和共同的企业认同感,以解决下属单位差距过大的问题。

3.公众利益和社会形象。集团通过承揽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工程,如近期的奥运场馆建设,扩大建工的品牌影响力,从而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培养客户的安全感。同时,集团通过宣传、公关部门与社会媒介保持密切联系,进行重点工程、模范人物及先进事迹的持续性报道,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潜在客户,培养客户的信任感。

4.行业利益和发展联盟。纵向产业链联盟是在推进集团产权多元化的过程中,选择同集团主业密切相关的国内外一流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包括选择金融业伙伴,强化集团的投融资能力;加强与大型设计院的合作,强化集团的工程总承包;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开发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选择稳定可信的材料及劳务供应商,以保证供应和降低成本;组建投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的项目联合体等。

横向同业联盟是选择优秀建筑企业、企业集团建立经济伙伴关系。以承揽国内外大型、特大型项目为基点,组建联合体共同投标,提高竞争优势;选择优势互补性企业,采用参股、交换股权、合资组建企业等方式进行合作,加快地铁、环保、路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第三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并购;信息结构;支持框架

在已有并购决策研究成果中,能给企业并购实践提供有效支持的,仅局限于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分析与估价方法等方面[3].相比之下,在并购策略分析与选择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决策评价方法与支持工具甚少。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过程的系统考虑,忽视了或过分简化了并购过程中复杂性问题的处理。

刘可新等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分析评价并购策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主要是研究一般战略评价工具用于支持企业并购策略的分析与评价,但并没有根据并购决策的特点,来考虑对并购决策过程的支持。

本文试图综合考虑并购决策的复杂性,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针对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用系统观点研究战略并购决策问题,研究支持战略并购决策的技术和方法,提出面向决策过程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过程与信息结构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特点

战略并购决策有着与企业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不同的特点:

1.战略驱动性战略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并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企业并购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决策都不能离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不同的共购选择。

2.劣结构性并购决策不仅涉及的因素多。指标体系层次多,是复杂的多主体、多准则的决策问题,而且许多信息是描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先前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常常是确保企业并购正确决策的重要方面,同一企业的并购,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经营管理者来决策,企业并购策略的制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及并购方式的选择,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并购决策是一种典型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

3.多主体性制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选择并购方式,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状态,以及考虑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与市场竞争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并购对象与国家(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会完全~致,并且各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并购选择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个决策主体的复杂决策问题。

4.系统关联性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这个大系统去考察;其次,并购活动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并购决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选择决策,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中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5.过程动态性战略并购,从时间上说,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不能把并购仅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交易事件。完整的战略并购决策,既包括并购前的战略分析、并购中的一系列的选择决策,也包括并购后的整合规划,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决策。

6、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活动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整合运营情况等。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要有对各方面未来变化的预测,还要有具体的风险规避与风险控制决策。

(二)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

首先,战略并购企业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战略并购工作组。战略并购工作组通常应由一名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包括若干战略规划人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购活动管理人员以及并购和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战略并购决策通常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选择与规划决策过程。我们将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概括为下面八个主要阶段:

1.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评价主要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负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战略,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与企业的关键竞争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战略成长的机会与威胁。

2.并购策略选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是否采用并购策略,明确实施战略并购的目的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战略并购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以增加盈利为目的的并购和以降低风险为目的的并购。同行或竞争者之间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集中资源和客户,从而扩大规模、扩大知名度、增强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控制或影响同类产品市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主要是为企业找到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企业竞争创造条件,以利于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跨行业的横向多角化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前景良好的行业或领域,降低或化解经营风险,获得更为稳定的现金流量;跨地区的并购是企业在新(地区)市场上渗透或扩张的捷径,在存在多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情况下,是打开一国市场的必由之路。

3.企业战略定位与策略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竞争格局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远景,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的合理性,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确定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与竞争格局变化所要建立的目标战略优势以及所要获取的目标战略资源、所要形成的目标战略能力、和所要进入的目标战略市场;并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进一步分析资源、市场和能力战略需求的实现途径。

4.并购对象选择与目标企业评价并购策略确定后,企业战略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以及并购策略确定企业理想并购对象(以此作为并购对象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并购、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对其作初步可行性分析;然后对初步可行的并购对象进行评估,确定最有并购价值的并购对象为候选目标企业。

5.并购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并购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并购策略与实现目标、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当前候选目标企业并购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6.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高层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购企业整合运营的总体规划,包括并购整合运营规划资金需求。经营战略协同与管理制度整合、人事管理与就业安排以及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等方面。

7.选择并购方式与确定并购价格并购工作组在评估并购对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并购策略。并购能力与条件以及目标企业的特点,(谈判、协商)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在并购方式选择的基础上,(谈判、协商)确定企业并购价格。

8.并购融资决策财务领域专家根据企业并购价格和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预测并购融资总需求,分析不同金融工具、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选择最佳的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自己集资、银行贷款与发行证券等)。

上述战略并购的基本过程在实际企业并购中常常是一个需往复调整的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的概括,我们给出如图1所示的反映企业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的信息结构图。

二、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的功能要求与系统框架

(一)支持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功能要求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通常企业并购有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作并购选择、资产评估等方面的顾问,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并购决策中应该自始至终都是真正决策主体。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并购顾问在并购业务及其具体运作上的确能为企业提供很多帮助,但决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决策者决策。因为只有企业决策者才真正完全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运用并购策略、整合运营并购企业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是企业战略并购成功的根本保证。另外,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只是支持而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企业决策者和相关领域进行并购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应是为战略并购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分析工具与信息环境,对战略并购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和前述战略并购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作为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支持工具,除了必须具有模型求解。定量分析。定性推理与人机交互等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外至少应具有如下决策支持功能:

1.战略驱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战略驱动下进行企业并购决策;

2.关联互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各阶段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3.虚拟仿真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分析并购中劣结构的决策问题,如并购对象选择与并购整合规划等;

4案例学习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参考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

5.多人决策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决策以及并购活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6.专家会议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

7.专家知识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知识分析推理战略并购决策问题。

(二)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技术、方法

1.Petri网的动态决策过程的建模技术基于Petri网对并购过程的模型化描述能很好地反映决策行动间的动态关系。采用基于Petri网的并购决策过程模型作为企业战略并购动态决策过程中各阶段企业决策者交互决策与各类决策模型方法工具以及战略并购相关专家领域知识的支持平台,从而可确保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过程中决策行为始终受企业经营战略的驱动,在各具体决策阶段都能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2.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评价方法在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与选择并购方式中,经营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思维与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与教训常常能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企业并购基于案例推理交互式评价主要包括并购案例特征抽取、检索评价、修正学习与系统交互方式等方面。企业并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特别重视并购失败案例对并购选择决策的启示。

3.企业间竞争博弈的建模与分析技术对当前与未来企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是企业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下一步市场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间竞争博奕模型与战略管理领域专家知识的结合可有效支持决策者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所处市场竞争格局,从而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目标与是否采用并购策略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

4.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难以用单一的简单静态模型描述。为此,将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与其它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用于支持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决策。企业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企业成长机制模型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知识)模型等。

5.企业并购选择(多人)广义决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通常存在一些不易量化的决策变量,甚至涉及到处于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因此,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支持工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量优化模型与定性推理知识相结合的(多人)广义决策模型要比仅仅考虑单个决策主体的单人纯定量决策模型更合适。

6.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战略并购决策具有典型的劣结构性特点,如果不注意适当运用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而纯粹的定量化方法,很难支持企业并购决策中的劣结构问题。事实上,在实际的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战略管理、企业并购、财务会计等领域专家知识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作为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7.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战略并购决策比企业一般管理决策要复杂。战略并购决策,通常需要企业中多个具体的决策人一起对企业并购中的某些决策问题共同做出决策,是典型的群决策问题;有时还需要运用专家会议的形式听取并购活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是企业战略并购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持手段。

(三)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基于上述我们对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支持技术与方法,本文运用多Agent智能决策支持的基本原理,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Agent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在图2所示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中,我们将所有Agent分成两大类:任务管理Agent与决策支持Agent。任务管理Agent包括:企业战略分析Agent、并购策略选择Agent、并购对象选择与评估Agent、并购方式选择与定价入gent、企业整合与运营规划Agent、并购方案可行性论证Agent、并购融资决策Agent与决策过程控制Agent。决策支持Agent包括:方法选择Agent、数据处理Agent、模型选择Agent、知识处理Agent、案例推理Agent、专家会议Ag6nt与界面Agent。如果我们将参与决策的管理者与领域专家也看作特殊的智能决策支持Agent,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具有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第四篇】

在20世纪初,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广泛推行和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如何为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生产效率和资本收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此时作为现代管理会计雏形的成本会计,开始引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某些技术方法,如“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成本会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会计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体内容,开辟了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新途径,直接推进了成本会计向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进程。但是,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程度,管理会计本身的成长状况,以及相邻学科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某些弊病和缺陷,管理会计赖以形成的理论(包括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与条件尚不成熟,所以,在较长时期,上述技术方法只被看作是会计配合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所作的一些尝试,只是作为原有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附带部分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起到4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简称“三论”)的产生,现代管理成为一个集方法、手段、技术、理论为一体的整体,形成为管理科学。而包括“三论”在内的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充实了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别是现代管理科学方法论工具的广泛引入和运用,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成为现代管理会计方法的新的生长点,大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在现代管理科学的直接推动下,最终从传统会计中催生了管理会计,并使其成为在现代条件下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中、事前规划的新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

所谓现代管理方法,是指能够有效保证管理活动正常进行,促进管理职能和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各种专门方法和技术,它是管理的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现代管理方法以定量分析、系统性和择优性为其基本特征。它所包括的一整套管理技术,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应用较多的有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控制技术、规划技术、协调技术等。

在管理会计中具体应用的预测技术主要有:有资金、成本、销售、利润预测中采用的经验推断法,如:特尔菲法、基本因素分析法、相互影响矩阵法;时间序列预测法中的趋势预测法、趋势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直线趋势法、二次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因果预测法中的简单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以及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经济计量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等。

具体应用的决策技术主要有:确定型问题的决策模型、非确定型问题的决策模型、风险型问题的决策模型和博弈型问题的决策模型等,如,在多种产品生产数量决策中应用的逐次测试法、矩阵法、单纯形法;在定价决策中应用的微分极值法、边际分析法、指数定价法、保利基础定价法、临界成本定价法以及最优价格一数量组合决策方法等;在存货决策中对于享有数量折扣时、因素不确定时、成本资料不完备时等条件下应用的经济订货量法以及挂签制度法、ABC分析法等;在投资决策中应用的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年值比较法、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等。

规划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有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等,如在存货规划确定经济订货量的逐次测试表法、图示法和数学模型求解法等。

具体应用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成本控制技术,如,在产品成本控制中采用价值分析方法控制产品设计成本(这是产品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采用差异分析法等控制产品制造成本,采用标准成本制度控制产品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以及成本差异),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双堆控制法、ABC分类控制法和定期订货控制法等控制存货成本;利润控制技术,如,采用本量利分析法控制利润,在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非线性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以及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预算控制技术,如,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控制中采用的弹性预算控制、概率预算控制、零基预算控制和滚动预算控制以及把总预算中确定的指标按照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上划分的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的责任预算控制等。

现代管理方法尤其是精密的数量学科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应用,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不具现实性的假设(长期以来,人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批判性强、务实性差、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脱离等问题颇有非议,甚至说管理会计过时了)。如,假设处理和获取信息不需付出代价,交易成本为零;信息是充分和准确的,不存在不确定性;管理者(人)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或委托人利益)是一致的:企业产销平衡;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变动成本与产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收入与销售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中各种产品的品种结构固定不变以及所使用的会计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强调统计显著性而忽略实际政策意义等。而且突破了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管理会计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比如,用非线性方程来描述成本、收入与产销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意味着当销售收入、成本均表现为曲线时,可以也需要根据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分别确定其各自反映的有关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表达式,然后建立利润函数式,并据以进行本量利分析。又如,当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时,对于它们的预期的变动,往往难以在事前掌握得十分准确,而只能做大略的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将相应的增加或降低到多少,就有多种可能。这时若仅通过原来一项简单计算或单因素分析已不可能得到一个定值。当通过引入和动用现代管理方法中的概率分析方法,就可以估计和分析它们将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动,有关数值在这个范围内出现的可能概率是多少,然后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就可以确定一个最可能达到的数值。“三论”不仅为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直接成为管理会计中的实用方法和技术。

20世纪六七十年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超循环理论等又使管理会计有了新的飞跃。目前,直接起源于“新老三论”的现代管理方法,已成为管理会计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系列,它们有系统方法、系统模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控制方法、协同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黑箱方法等。

比如,系统方法中的运筹学方法,就是在给定的目标及其约束条件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和求解,对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出较优的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它包括规划论、博弈论、决策论、库存论、质量控制、网络计划法等。而系统分析方法是根据目标需要,从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系统分析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等待,运用系统的思想、方法、程序、组织及各种技巧,对系统对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使其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目标的科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

美国哈佛大学会计学教授博士认为,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最终渗透到管理会计领域,是在60年代后期到整个70年代。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运用于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及其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涉及生产、营销、管理等领域。诸如:

——生产和销售限制因素条件下进行最佳产品经营组合决策时采用的线性规划法,包括图解法、逐次测试法和单纯形法等。

——针对企业生产中稀缺资源的利用情况,采用了影子价格,通过线性规划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在企业存货控制过程中,利用库存控制方法研究经济订货量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与采用的ABC分析法。

——利用代数分配法等数学方法进行服务部门的费用分配。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管理会计中有关部门人契约的通用模型、分类模型和基本模型,这其中涉及到包括责任会计、资本预算制度、参与预算、成本分配与差异调查、转移价格、监控系统、收入操纵、考核指标设置、信息系统选择权的分配、以业绩计量为基础的报酬制度等内容的方法应用。

——利用网络计划法(计划协调技术)对构成计划目标的所有任务,按其相互联系与时间关系组成统一的网络形式,对网络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预测、调整。

——在资本投资经营决策过程中,利用决策论方法根据系统状态的客观信息提出各种可能选入的策略方案,并就这些策略方案对系统状态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按某种评价标准选取最满意的策略方案。如在不确定型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决策表法,包括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大中取大法、折衷决策法。

——在估量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中的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时,采用的数量统计方法,如决策树法、期望损益分析法等,包括净现金流量期望值、标准差、变化系数,包含风险因素的折现率等的计算方法,在不同投资方案之间进行资本总量的合理分配时,采用的0或1技术法、线性规划法等。

——在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的对比与优选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费用现值对比法、年费用比较法、差额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内部收益率法、现值指数法等。

——在具有不同寿命期的固定资产更新分析中采用的经济寿命周期法,在固定资产租赁或购买决策中采用的现金流量分析法等。

——在投资决策方案的评价过程中对主要经济评价指标的敏感分析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等。

——在短期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最优生产批量法、成本、计划评审法、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等。

再比如,信息方法中的信息熵的原理与方法引入管理会计后,也成为其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有机统一体。尽管它与财务会计一样也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计量、确认和核算,但它主要是紧紧围绕着“管理”即“规划”和“控制”展开的,而这展开的全过程都处处体现了信息熵的原理和方法。即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熵的过程。展开来说:

——解析负熵。解析的负熵作用是通过对以会计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升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表现出来的。因此,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适合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这种目的明确的信息加工处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精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决策质量的提高,这显然是一种负熵作用。

——控制负熵。控制行为可以说是直接的负熵。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变化都存在多种可能性,为了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成为严格按照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运行和变化的行为。管理会计就是通过落实责任,考核实绩和分析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进程进行严密的监控,这种监控行为意味着熵值的减少。

——筹划负熵。计划(预算)是筹划的主要形式之一,计划是管理有序化的过程。管理会计主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确定目标,编拟计划和制订计划的手段与措施,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筹划,这种筹划行为可以大大提高人、财、物和信息资源之间的协调度,并大大降低经济活动和管理中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因而筹划具有明显的负熵作用。

现代管理方法应用到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很多,而且还处于发展之中。仅凭本文,笔者无意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具体方法,只是想以例举的方式说明现代管理会计广泛地吸收和采用了现代管理方法。从整体上来说,虽然上述方法的引用并没有从实质内容上扩大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但却使管理会计对原有内容的认识更广泛、更深入、更严密、更科学了。使之从简单的、线性的、确定性的、对称性的研究拓展到了多元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非对称性等的研究;使之转向企业目标、资源约束条件的多维认识。如,企业的目标由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转向多目标体系,企业资源约束条件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也由单一向多因素综合影响等方面发展:企业信息由完全、充分、对称性、确定性转向非充分、不完全、非对称和不确定性,企业委托人与人利益由一致转为并不一定一致,等等。总而言之,现代管理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应用,使得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渗透着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系统化、定量化、自动化和人本化等现代化思想,从而大大推动了现代管理会计从描述性科学向精密性科学的转变。

(三)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第五篇】

>> 大型活动报道的有效传播 大型活动花卉布置的体会 国家大型活动的创意传奇 大型活动中的EFP应用 借力大型活动,推动规模传播效益 茌平电视台开展大型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智能客流分析系统在大型活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居民对大型活动支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型活动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 大型活动 策划先行 大型活动现场管理 电视媒体大型活动的成本控制 地方电视台开展大型活动的思考 浅析湖南卫视的“大型活动观” 大型活动走进德胜之企业目的篇 国际大型活动背景下的跨文化营销 大型活动的创意策划与导演 基于电视媒体的大型活动策划研究 策划大型活动对媒体发展的意义 大数据时代下大型活动的推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美)威伯・施拉姆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

[7] 陈芳。再谈“两个舆论场”――访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J].中国记者,2013(1).

[8] 谢晓青。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J].高教探索,2010(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54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