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范例【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03070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范例【热选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策划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第一篇】

关键词: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策划教学;教学模式

一、开展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高速发展,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但是,我国会展策划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该课程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其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得会展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快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市场的需求。

二、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程序性强。会展策划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强、程序性强的课程,从展会的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分析,到展会策划,活动实施,最后展会总结,这是按照一个展会的整个策划实施流程而设计的课程,前后程序性强,又如在申请展会、消防安全检查、出入境物流管理,是需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部门规定逐步进行的,课程的每一章节相互独立,但又有前后顺序。

(二)可实施性强。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可实际应用的方面很多,学生在校学期期间,可以利用相关知识自己参与策划组织一些校内活动,如社团活动、学生会主题活动、班级集体活动,规模虽小,但却可以处处运用会展策划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运作,边学习边实习。初次以外,学校内外的一些大型活动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如校内运动会的策划与举办、校外一些庆典、展览、会议,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活动策划实施的优缺点,讨论会展策划与管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如何得以应用。处处都有学生学以致用的地方。

(三)变化性强。会展策划与管理这门课程是从一个新展会从开始到最后的各个环节进行讲解的课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但是现实展会中,很多小型展会和很成熟的展会中间有许多环节是省略的,一些新展会的策划其顺序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这是一门在实际应用中变化性强的课程。

三、会展策划与管理教育现状分析

但从目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会展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据上海几家主要会展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却乐于招用IT、机械、印刷、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会展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质量,如何使会展毕业生能“学以致用”,适应职业需求,已成为会展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会展业被称为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会展业就可以得到很全面的诠释。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时间只有十几年,而会展教育的兴起也仅仅始于2002年,这个相当年轻的教育业在培养学生方面也显示出了其不足,对于会展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应地被提上日程。高职院校能否主动、灵活适应市场变化,是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育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切入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高理论性,在实际操作时候的高度灵活性,使得这门课程在讲解显得较为空泛,实施的时候显得英雄少有用武之地。本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努力打造新的适合现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目的。

四、会展策划与管理教学模式探讨

(一)尝试不同的授课方式。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部分章节采用项目驱动型授课方式,如市场调查、会议策划、新闻会策划等内容,以作业展示的方式、由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老师此刻转化为导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相关理论策划相关的活动项目,进行教学理论的加深体验和升华。又如立项策划的部分,则可以采用夹心面包的教学方式,老师先给同学们进行理论教学,再由同学们在课下分组做不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课堂上以竞标的方式展示,选出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理论知识丰富完善自己的方案,最后再次总结立项策划相关的理论知识,这种夹心面包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参与度增加,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设置符合本专业的课程结构。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有会展专业,但是培养方向和目标不尽相同,同样,虽然很多高职会展专业都设有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课程,但是其课程结构也是有不同侧重点的。

高职院校应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其中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内容设置、课时长短应该有所区别,会展设计专业中的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可能是辅修课程,而会展外语专业的会展策划与管理可能就是专业课程,而会展经济专业则应该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地位不一样,其教学的安排也相应有所变化。

有些会展经济专业的课程中除了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之外,还有会议运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某些章节方面是有部分冲突的。会展策划与管理就应该与其他课程进行比较,删减重叠的内容,如:会展概况介绍,会议策划等章节,只注重讲会展策划的内容,对会展活动中的会议策划则略去或简讲。那么本课程的核心章节就逐渐凸显出来,对这些核心内容进行项目驱动式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课程结构才会更符合本专业的实际需要。

(三)开展会展策划活动。 项目驱动是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学习某个内容,但是它仅仅是整个课程的一部分,会展策划与管理这门课程如果想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通过一个活动把整个知识串接起来,这就是策划一些小型的校园会展活动,从活动策划的前期到实施,让同学们更多的利用理论知识来细化执行学期末为展会开展时间,这样,这个课程就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四)参与各类会展策划比赛。如果说开展会展策划活动是本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的话,那么这种模式也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应用,这个方式是否得到同行的认可,能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那就应该通过参加各种会展策划比赛来进行考核了,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这种比赛,在比赛中学习、提高、升华自己也是该门课程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此后,这种参赛方案还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继续修改。

(五)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会展策划与设计模拟实训:通过对会展策划与设计模拟系统软件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会展策划活动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技巧。

(六)指导毕业设计。 鼓励学生在写毕业设计的时候选择会展策划相关的方向,通过论文写作继续加深对该门课程的探讨。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学生的毕业设计大多时间是在校期间完成的,但是这种纯理论的写作方式已逐渐跟不上时展的脚步,高职教育相对于本科而言要兼顾职业技能的掌握。那么建议学生在写毕业设计的时候多参与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观察、参与学习会展策划的相关内容,使该课程的学习得以延续领会。因此,建议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双方出资来提供机会和创造环境让学生得到锻炼,将毕业设计、岗前培训和就业安置相结合。毕业设计的环节大部分都要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还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那么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具体环节,对毕业生进行全面而又直接的了解与观察,并以此作为企业是否接受他们的有利依据。

五、结语

会展行业的实践性很强,要使会展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踏人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会展企业要求,我们的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要强调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课上课下提高学生的参与实习体验,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是企业所期待和欢迎的。

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是会展业发展急需的核心人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正是围绕培养学生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能力而开始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必须正确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市场需求,抓住市场机遇,在教育理念、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设置和实训实践等方面入手进行适合社会需要的针对性的改革,遵循高职院校会展教育发展的规律,理顺发展思路,积极进取,发现需求,创造需求,以适应市场对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曾亚强。从会展产业到会展专业――由会展业引起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5.

[2] 狄野。 当代中国会展设计发展的新特征[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6).

[3] 黄春滨。高校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教学档案,2009(2).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组织;管理;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组织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结合形式,管理是组织的特征和功能。组织管理活动不是盲干,更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讲究方法、讲究技巧的人类高级智慧性和创造性活动。在组织管理活动的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和研究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发现和认识了管理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管理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帮助管理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方法的概括性和通俗性表述。管理的基本原理,不是管理的全部理论和方法,而是管理理论中最关键、最核心和最常用的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者能够系统、娴熟地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并将它们合理地运用于管理活动中,就能做到驾轻就熟、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组织是什么?在本质上,组织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它用特定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以及相关技术手段,将一定的资源置于组织的麾下。而这种集中资源的过程,就是组织通过其管理活动,将游移于组织之外、处于自然分散状态的资源相对集中起来,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比如:将分散的个人集中起来形成人群、群体、组织,产生超越各分散个人力量总和的集体力量,俗语云:“人多力量大!”如集体狩猎、作战、生产、科学研究等活动,都是集中一定人力、物力,明显地彰显“众人”集体力量的优势与效果;又比如:将分散的物质资源集中起来,诸如土地、原材料、燃料、设备、运输工具等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的生产资料、资本,从而构成更强生产能力的企业,增加产能、产出和效益。人类以往的实践活动,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样一条经验:基于组织及其管理活动而达成的各种资源的集中(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方法等),都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益”,人类发展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集中资源和不断增进福利的历史。在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同时,人类管理活动在资源集中和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对资源的深度发掘和利用,即从资源的“内涵”上做文章,通过管理活动,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使资源利用更加科学,使资源效用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集约性,它是在资源量的集中和规模一定的基础上对资源功效的质的飞跃,通常是在对资源的功能开发与提升,资源之间的兼容与匹配上下功夫。如人力资源培训、扬长避短与优势互补、团队建设,组织变革实践中的优化组织结构、优化劳动组合和组织功能再造,生产活动中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诸如太空育种、转基因食品等,它是一种“内涵”式的管理增量活动,这种管理方式,在面对人口增长和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是人类文明与进步过程中管理的最高境界和终极追求。

规模集约原理,就是通过管理对资源进行量的相对集中以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以及在资源量的集中一定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深度利用以增强资源效用和产出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资源集中――资源配置――资源利用――规模增量和内涵增量――高效率与效益

管理是一项组织性活动,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动员、配置和利用组织资源的过程。组织资源就一般形态而言,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在组织活动中,相对而言,人是组织资源中的核心和关键资源,因为人是能动的资源和具有创造性特征的资源。因此,管好人和用好人是组织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也各有所长,管理好人首先是用其所长,根据组织成员各人的特长进行分工,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去,各尽其能,优势互补,这就是管理学教科书上常说的:“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如基于性别优势的分工,男性做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女性做轻巧精细的工作,俗语云:“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又如基于性格特点的分工,细心沉稳者安排做财务工作,粗放勇敢者安排做探索性工作。再如基于经验、知识、能力的特点,强者安排做研发和高层管理工作,差者安排做基础性或操作性工作。这样,可以充分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增加劳动产出和成果;其次是在分工的基础上,让在相应岗位的组织成员经过专项培训和长时间稳定的重复劳动锻炼,养成专业能力,成为相应岗位上的行家里手或技术专家;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超过非专业人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绩效。历史上关于“针”制作生产的分工实践就是非常直观的例证,通过分工,有专人切割、专人打孔、专人研磨,劳动效率成百倍提高。分工是专业化的前提,专业化是分工的产物。由于分工和相对稳定的工作方式,使得劳动者在较长时间内反复从事相同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经验和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和娴熟以及不断提高和强化,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明显地增加产出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一点,在制造业中尤为典型,因为专业化培养和造就大批的技术工人和技术骨干,这些人也成了企业提高产出和产品品质的专业保障。正如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所指出的那样:“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不是将整项任务交由某个人承担,而是将之细分为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各个员工都仅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罗宾斯《管理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267)分工解决的是适合做什么的问题,专业化解决的则是更好地做什么的问题,专业化是对分工的强化。分工与专业化,是现代人劳动过程的基本方式和支撑,也是管理活动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分工专业原理,就是通过管理将组织成员基于其特长和潜能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相对稳定地从事同一工作或劳动,使其经验和技术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劳动产出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分工协作――专业化与技能强化――技术专家――增量产出和增质产出――高效率与效益

组织管理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建立和维持组织生存、运行所必备的秩序与环境条件。组织中的秩序如何建构?一般主要通过组织设计来实现,包括组织的物理结构、职能设定、岗位设置、制度规范、运行机制、文化取向等,以此来构建组织内的关系和秩序。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组织各单位(部门)、各团队、各成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包括纵向的层级关系和横向的协作关系,由此形成组织内的关系与秩序网络,使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对应起来和对称起来。从纵向来讲,就是建立基于职权的指挥链,解决上级的命令权和下级(下属)对谁负责与报告的问题。从横向来讲,就是建立部门之间和成员之间的协作网络关系,解决在彼此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与配合问题。在这一原理中,首先是权力的界定与分配,组织内各层级、各部门以及相应岗位有什么样的权力?比如决策权、人事权、财经权等;各种权利由谁作为主要责任人来享有和行使?比如: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兼管人事和财经;副校长A分管教学和科研;副校长B分管后勤和学生工作等。其次是在确权的基础上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的职责(即责任或工作目标)。比如:融资额度、人才引进层次及要求、后勤工作的保障程度与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等。权责关系的明确与对称,是组织运行秩序的平衡器,它能促使组织成员做到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对等,分享利益与承担责任对称。这样,组织内的秩序才可能有效得到维持和维护。罗宾斯在讨论指挥链问题时指出:“所谓职权,是指管理职务所固有的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这样一种权力。为了促进决策和协调,各级管理者作为组织中指挥链的一环,需要被授予一定程度的自以便履行其职责。而在管理者协调和整合雇员工作时,这些下属员工也被认为负有执行任务的义务。这种对完成任务的期待或义务就是职责。”(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270)如果说分工专业化原理是以组织资源的外在属性(物质与技术的尺度)为特征进行的管理活动,那么权责秩序原理则是侧重于组织资源的内在属性(思维与精神的尺度)为依据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并且这一层面的管理活动对组织运行的影响更加深刻。这一原理在本质上就是要解决组织有目标、部门有岗位、工作有标准、人人有权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职责明确、秩序井然。

权责秩序原理,就是通过管理明确组织成员各自的权力与责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组织内的层级和并行关系,形成满足组织运行所需要的关系结构与秩序格局,服务和促成组织目标全面实现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岗位与职责――权利与义务――指挥链与协作网――组织秩序――高效率与高效益

组织向何处去?组织如何运行?这是组织产生后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可能性上,组织面临着多重选择,如设立一个企业组织后,对行业与经营范围就面临多重选择;设立一所民办高校后,就面临专业与学校类型的多重选择。如何取舍?如何准确地把握方向和目标?需要借助管理的决策活动来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管理决策活动及其过程,就是对多种可能性情况与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权衡的过程。决策的过程,就是广泛收集和分析有用信息和资源的过程,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多套备选的临时方案;然后进一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比较,根据各个方案的可行性与价值效用情况的程度差异排出先后顺序与等次,经过综合权衡后做出取舍,选择最佳方案作为正式方案实施与执行。决策的过程,就是系统分析比较和辨别影响组织发展方向和运行目标的各种复杂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科学的决策理念、科学的决策方法、科学的决策程序等系统的支撑和支持,能够确保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决策最优化,即组织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组织运行目标的科学性、组织运行计划的合理性。罗宾斯指出:“因为涉及管理者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都希望制定正确的决策,也就是选择最佳方案,实施它们,并且决定是否应考虑所处环境。”(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173)决策,科学决策,是组织运行状态最佳、组织运行结果最优的基础和保障,决策在本质上,就是(方案)择优的过程。方案是组织行动的纲领,统率着组织的各种活动与行为,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处于前置决定性的地位。所以,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一项要求很严格的管理活动,它不是简单地、随意地做出决定,而是要求充分占有信息和材料、系统分析信息和材料,同时还要求根据现实条件、环境状况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尽可能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的备选方案;在广泛听取组织成员意见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及时果断地做出抉择和决策。没有决策,就不可能有择优;但有决策并不必然地就会产生择优的结果,决策只能为择优提供可能。择优是决策的目的和结果,它是在决策合理化、科学化基础上的产物。因此,决策的理论、决策的方法、决策的程序,一切影响决策合理化、科学化的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择优”。

决策择优原理,就是通过管理的科学决策活动,形成完整系统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比较,抉择、筛选出适合组织运行的最佳方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复杂性问题――可能性方案――择优方案――执行方案――高效率与高效益

管理的基本原理,贯穿于各类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候用到管理的基本原理的一个或几个原理,有时可能同时用到全部的管理基本原理。组织管理的基本形式,按照主流的管理理论的表述,通常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从管理过程来看,其基本路径为:决策――执行――反馈;在这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分别涉及到“决策择优原理”、“计划规范原理”、“执行效率原理”、“控制反馈原理”等原理的应用,同时也潜在地或间接地运用到其他几个原理。而从管理职能角度来看,管理的职能系列由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构成。每一种管理职能都比较直接地对应于一种管理的基本原理,也同时内涵地涉及到运用其他管理的基本原理,如“领导”职能就涉及“权责秩序原理”、“激励创新原理”等。虽然从理论和逻辑分析的角度可以明显看到管理过程对管理基本原理的分别运用,但从组织运行的全过程和组织管理的全过程来看,则是综合运用管理基本原理的过程。每个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分别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彼此交融,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支持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组织运行的成功,正是管理的基本原理分别作用与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我们在组织管理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或方式,上述管理的基本原理都必然地存在并作用于其间。任何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也正是成功运用这些管理基本原理的结果。在管理学著作,特别是管理学教科书有关管理问题的介绍和论述中,基本上都是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为主线,是对管理的基本原理针对性运用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因此,全面、系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学好管理学知识、用好管理学知识、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和关键。

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要解决的一个前置性问题,是如何把它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区别开来,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客观上讲,这二者之间是明显有别的。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给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确定范围、界限和底限,是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要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它是决定管理工作成败的分界线,遵守它,则有可能把管理工作做出成效;违背它,则管理工作必然失败。而管理的基本原理,侧重于教给管理者如何把工作做好的方法和技巧,更确切地说,它侧重于管理工作的经济、便利、快捷和高效。它是衡量管理者是苦干还是巧干的标准或分水岭,按它的要求去开展管理活动,就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不按它的要求去做,则可能是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当然,在管理学理论框架内,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管理基本原理的基础和前提,它为管理基本原理的形成和运用提供范围、界限和底限,它的作用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护栏和行车标志与行车规则,是确保车辆道路畅通和高速行驶的前提和保障;管理的基本原理内在地包含管理基本原则的精神与要求,它是在遵循管理的基本原则前提下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方法,就像司机在高速公路上驾车的技巧,如何望、保持车距、控制速度、超车、安全到达目的地的情形。再直接一点,比如司机驾车过程中,必须“系安全带”是管理原则,怎样“系安全带”是管理原理。管理基本原则的作用是“护驾保航”,它告诉管理者做正确的事――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管理基本原理的作用是“驾轻就熟”,它告诉管理者正确地做事――能够做什么,怎样做什么?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组织目标确定之后,如何在更具可操作性上的层面上管理组织运行?需要对决策方案进一步细化、量化和程序化。例如,某高等学校在作出创国内一流大学的决策方案之后,就需要以该方案为基础,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融资投资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建设计划、科学研究计划、校际合作计划、校企联合计划,等等。计划就是将决策方案的大概念,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事项、或项目、或任务,并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加以量化和指标化,比如引进人才的计划,包括数量和要求,诸如专业方向、学历学位、职称、社会影响等;实验室建设计划,包括项目名称、总投资额、设备购置与安装、调试、期限,等等。计划是组织运行的路径图,是组织实际运行的直接依据。因此,计划的精细化和精确化程度,也直接影响到组织运行的结果。制定计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给组织运行设计和安排系统的运行程序与路径。组织运行的过程,也是贯彻和执行计划及其意图的过程。一个成熟的现代组织,其运行过程本身就是在组织计划引导下的运行过程;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是组织计划得到忠实执行和实现的结果。计划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是由计划编制、计划体系、计划管理、计划修订、计划评价等内容构成的。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是组织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也正是计划的这一特性,确保组织运行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严格按计划方案和规定运行。如军队按作战计划打仗;企业按生产计划生产;学校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国家按计划(如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组织经济社会发展活动。著名管理学家莱斯利・W・鲁认为:“计划能使一个管理者或一个组织主动地影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未来。”“组织的成功总是与好的工作计划有关的。”(莱斯利・W・鲁《管理学》第1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P136―137)由此可见,计划在组织运行规范化(程序化)上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计划是组织运行规范化的前提,规范化是计划实施的结果。

计划规范原理,就是通过管理的计划活动,使组织决策的方案具体化、精细化、计量化和程序化,从而在此基础上保障组织运行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决策方案――任务分解――指标与路径――执行计划――高效益率与高效益

决策和计划,是组织运行意图的文本化。从管理的全过程来看,他们只是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真正付诸行动让组织运行起来的,是管理过程中的执行环节和阶段。执行,就是贯彻决策和计划意图的过程,就是推动组织按决策和计划的基本思路运行的过程。决策和计划的目的,就是让组织运行做到方向正确、目标明确、路径精确、程序规范、控制有效、结果最优。但好的决策和计划要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有“执行”环节的紧密配合与支持。执行或执行力,是现代管理的一个新名词,它特别重视执行过程中对“决策意图”和“计划任务”的忠实程度,并且强调“创造性”地执行“决策”与“计划”。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决策和计划是为组织高效运行提供行动指南。而组织运行过程的高效率,实际依赖于管理过程的执行力。因此,执行或执行力――严格地执行决策和计划,既是组织运行高效率的前提也是组织运行高效率的保障。执行在本质上,就是将决策和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执行,一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充分理解和领会决策与计划意图和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忠实地按决策和计划方案行事;另一方面又要求管理人员充分研究新情况和新环境,在不违背决策和计划基本意图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执行决策和计划。执行不仅是一种照葫芦画瓢的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它是以决策和计划方案为基本蓝本,在执行过程中对决策和计划不断创新的过程。并且通过执行的创新,寻求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更好路径,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执行过程中,组织中的全体管理者,需要有共同认识和统一行动;需要彼此的默契配合和强烈的整体意识、系统观念。执行是一项特殊的团队性活动,优化组合、优势互补、高度认同的团队文化与组织信念,是执行力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有人总结说:“决策是基础,执行是关键!”

执行效率原理,就是通过提高管理活动中管理团队执行的水平和能力,创造性地执行决策和计划,从而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更好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方案与计划――研读与理解――执行计划――创造性执行――高效率与效益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尤建新,企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莱斯利,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杨孝伟,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5]贝特曼,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哈默,管理大未来,中信出版社,

[7]刘筱红,管理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8]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第三篇】

关键词:运筹学 物流学 物流运筹学 应用

1 运筹学与现代物流

运筹学。运筹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现代的科学。我国的历史典故“田忌赛马”就是运筹学弈论的典型代表。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华容道”、“空城计”、“收姜维”等谋略中,把运筹学的思维方法应用得出神入化。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刘邦对谋士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所以,人们把优化资源、取得最大利益的这门学科叫做“运筹学”,也十分恰当。

运筹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公认为是在20世纪40年代,起源于二战期间英、美等国的军事运筹小组,主要用于研究军事活动。二战后,运筹学主要转向经济活动的研究。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最关键的步骤是建立运筹学模型,其过程为: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对模型的检验与修改、模型的实施。建模的根本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管理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得产出与投入最优化。

物流学。物流作为一门学科也始于二战期间,美国根据当时军事的需要,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和存储等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并首次使用了“Logistics Management”一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充满生机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竞争力的源泉,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物流工程将工程技术、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系统化、柔性化、信息化、现代化、一体化的角度解决现代物流活动中的技术与管理的问题,为产品价值链的有效结合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运筹学与物流学。二战后,各国都转向快速恢复工业和发展经济,而运筹学此时正转向经济活动的研究,进入各行业各部门,获得了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运筹学作为物流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作用是提供实现物流系统优化的技术与工具,是系统理论在物流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物流运筹学就是用运筹学的方法解决物质流动过程中的优化管理问题,是基于运筹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物流特点而产生的一门实用学科。

2 运筹学在物流问题中的应用概况

运筹学作为一门实践应用的科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民政事业、军事决策等组织,解决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大型问题。目前,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也相当普遍,并且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数学规划论。数学规划论主要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研究内容与生产活动中有限资源的分配有关,在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给定的条件下,按照某一衡量指标来寻找最优方案,求解约束条件下目标目标函数的极值(极大值或极小值)问题。具体来讲,线性规划可解决物资调运、配送和人员分派等问题;整数规划可以求解完成工作所需的人数、机器设备台数和厂、库的选址等;动态规划可用来解决诸如最优路径、资源分配、生产调度、库存控制、设备更新等问题。

存储论。在物流领域的各节点,包括工厂、港口、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仓库、零售店等都保有库存,为了实现物流活动总成本最小或利益最大化,大多数人都运用了存储理论的相关知识,以辅助决策。并且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灵活套用相应的模型求解,如常见的库存控制模型分确定型存储模型和随机型存储模型,其中确定型存储模型又可分为不允许缺货、一次性补货;不允许缺货,连续补货;允许缺货,一次性补货;允许缺货,连续补货。随机型库存模型也可分为:一次性订货的离散型随机型存储模型和一次性订货的连续型随机存储模型。常见的库存补货策略也可分为以下四种基本情况:连续检查,固定订货量,固定订货点的(Q,R)策略;连续检查固定订货点,最大库存的(R,S策略);周期性检查的(T,S)策略以及综合库存的(T,R,S)策略。针对库存物资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库存控制模型和补货策略,制定一个包含合理存储量、合理存储时间、合理存储结构和合理存储网络的存储系统。

图论。图与网络在物流中应用也很显著,其中最明显的应用是运输问题,物流网点间的物资调运和车辆调度时运输路线的选择、配送中心的送货、逆向物流中产品的回收等,运用了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最短路、最大流、最小费用等知识,求得运输所需时间最少或路线最短或费用最省的路线。另外,工厂、仓库、配送中心等物流设施的选址问题,物流网点内部工种、任务、人员的指派问题、设备更新问题,也可运用图论的知识辅助决策者进行最优的安排。

排队论。排队论也称随机服务理论,主要研究各种系统的排队队长、等待时间和服务等参数,解决系统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问题,以较低的投入求得更好的服务。排队现象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物流领域中也多见,如工厂生产线上的产品等待加工,在制品、产成品排队等待出入库作业,运输场站车辆进出的排队,客服务中心顾客电话排队等待服务,商店顾客排队付款等。

对策论、决策论。物流决策多种多样,有复杂有简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很多种类型,其中按决策问题目标的多少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单目标决策目标单一,相对简单,求解方法也很多,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多目标决策相对而言复杂得多,如要开发一块土地建设物流中心,既要考虑设施的配套性、先进性,还要考虑投资大小问题等,这些目标有时相互冲突,这时就要综合考虑。解决这一类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现行用的较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层次分析法,一种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应用[M]

[2]秦明森.运筹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第四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税收筹划 问题 探讨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在不妨碍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企业自身的经营或投资活动进行适当的安排,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延缓或减轻企业的税负,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税收筹划作为实现企业现代财务管理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税收筹划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税收筹划有助于实现企业财务利益的最大化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求企业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税收负担。而在企业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合理地税收筹划,是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效地开展税收筹划,可以避免企业掉入税法陷阱之中,对于一些可交可不交的税款或者重复性征税的现象,企业应该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实现企业财务利益的最大化。

(二)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从税收筹划定义和实施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税收筹划活动本身可以说就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它是对企业会计活动中所发生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以实现企业的资金、成本、利润等的最优效果,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能否有效地开展税收筹划活动对企业的财务利益会直接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生存与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就必须适时、高效、合理的进行纳税筹划活动。因为有效的税收筹划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下的税收筹划措施

鉴于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具有的重要意义,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作为一个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中石油大庆石化分公司在开展税收筹划活动时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成立专门的税收筹划组织机构,强化石化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流程中的税收筹划工作

目前税收成本已经成为石化企业的第二大成本支出,加之近年来税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燃油税的开征后,石化企业的税负大大加重了。因此,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的长效机制。石化企业应该组织成立专门的税收筹划组织机构,深入了解国家相关的税收政策法规,及时做好税收筹划工作,从而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力地决策依据。

(二)与税务机关保持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新的税收政策和信息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能否及时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和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大庆石化企业是一个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主管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并保持紧密联系,这不仅可以使自身能够更快更准更多地了解税法的最新动态,而且可以确保在发生重大经济事项时(扩大经营范围、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等)进行的税收筹划行为合法,最终获得更好的企业效益。

(三)营造良好的税收筹划氛围,树立全面筹划意识

众所周知,税收筹划不是局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而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必须加强各个部门的合作,需要从上而下树立一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全面筹划新理念,提高所有员工的税收筹划意识。为此,作为石化企业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税收筹划工作,加强对本企业财务人员及其相关业务人员进行税收知识专题培训,譬如可以定期组织税收优惠政策专题、所得税政策专题、个人所得税专题等等,让企业的职工都能够更多地了解相关税收政策,并根据各自业务类型进行税务筹划,树立全面的税收筹划意识,从而为企业开展税收筹划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法

税收筹划的方法很多,目前普遍为企业所采用的税收筹划基本方法有:合理地充分利用国家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和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税收筹划最优方案;利用税法及文件相关条款;进行税负转嫁;纳税期递延等。作为一个大型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大庆石化公司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具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益,在选择单一或者多个方法搭配的纳税筹划方法时,应该小心和慎重。由于各种税收筹划方法具有其特点和一定的适应性,石化企业不能只为了减低税负、不考虑企业的自身状况。

三、结语

总之,税收筹划作为实现现代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或间接财务利益不容忽视。企业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应该更好地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石化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于石化企业而言,税收筹划的开展应该在遵循税收筹划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和财务政策,并结合自身生产实际,选择合适的筹划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以使筹划方案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焕玲。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06)

[2]李洪玉,雷红丽。石油企业税收筹划可行性研究与应用[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8(01)

[3]刘青波。浅谈石化企业税收筹划[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903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