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工业互联网方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24502

【导言】此例“工业互联网方案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1

改变观念

人类目前普遍认可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包括时下流行的“互联网思维”都只是在基本思维模式下的不同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强调“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线性的、时空的通道;“辩证思维”强调“亦此亦彼”“真假相对”的角度分析;“形象思维”强调“空间、位置关系”和“物质性质联系”的“表象”的、直感的“判断”。

而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思考、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或者说是价值观念,它改变的不是人类基本思维模式或方法,它改变的是商业或人际交往中的价值理念或思维观念。无论是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改变;还是从以“我”为中心到“去中心”的改变;也无论是从“产品价值”到“数据价值”的无限延展;或是从泾渭分明的“边界禁锢”到“众筹自决”的“跨界融合”,互联网思维不是如何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思维,而是影响了我们的商业模式、组织行为方式、社会交往甚至生活方式改变的一种价值观念的改变。

但是,无论是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传统业务企业,企业盈利的本质或者说互联网价值本质依然是“内容”或“产品”。互联网思维既没有那么“神秘”,也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互联网思维是人类顺应技术和现实的一种打破传统思维角度的思维模式,因此,一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或创意,也只有在顺应“内容”或“产品”的价值传播和交换需要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

在众多的互联网思维“关键词”中,我们认为“利他渡己”“众筹自决”“数据王道”,这三个层次的概念,应该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需要关注的内容。而在这三个概念中,我们认为“利他渡己”是所有概念的基础,没有这一条,企业就没有吸引人的“内容”,没有“内容”就很难让员工成为企业的“粉丝”,没有“粉丝”就没有“用户”,没有“用户”就没有数据。

利他渡己

“利他渡己”的理念是我们所有模式或管理机制设计或行为动机的出发点。如果企业经营者或者管理者首先想到“我”的利益从哪里来,“我”的位置在哪里,那么后面的一切都很难保证符合“互联网”的生态特征。在互联网世界中,没有明显的“中心”,只有吸引人的“内容”;没有复杂的“层级”,只有公开、公平的信息和规则。而是否需要获取信息、是否需要参与“游戏”,一切都由“用户”自己做主,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互联网能实现人类共同的、永恒的追求:“自由”。

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多还是强调“管”,在“管”的概念下,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样的规则更满足“我”的需要,而在互联网思维下,应该调整为什么样的“规则”更方便员工的理解和操作、更让员工心里舒适或能让员工得到的更多;从有“利”员工的角度出发,员工才更愿意、更珍惜在这个平台工作。

企业员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层级、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情况会导致每个“人”的人性复杂性和独特性,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架构设计、激励考核机制设计以及用工管理机制设计时,不能从“整齐划一”的简单的“利己”思路去设计,只有一条通道、一种模式;如果把员工比作司机,把员工的工作当作他驾驶的车辆,那就是需要搭建通畅、安全、快捷的“通道”,引导员工主动选择进入这条“管”道运行,因为这条通道对他和车辆来说是性价比最高、最经济的通路。

以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为例,从“利他渡己”的角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共识,企业与员工之间需要共担的风险或投入,同时,实现利益共赢,对销售员工的个体来说,甚至是个人获利>组织获利的奖励机制(合伙人机制);明确的规则,用可控的数据监控管理“难以量化衡量”的行为或过程。

众筹自决

“众筹自决”的背后反映的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对“自由”的渴望,面对已经进入职场和社会的90后,和已经在中层发挥中坚力量的80后以及很快就会“隐退”江湖的70后、60后,虽然互联网对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但是,对“自由”“自主”的追求,却是人类永恒的内心追求。互联网的技术为人类社会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分享,释放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禁锢,因此才能实现“众筹”,整合“碎片”资源;才能“自决”,让碎片资源有“当家作主”的安全感,两者的相互依托,才让互联网具备了“自我繁衍”的无限创造能力。

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认为,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还是让员工成为“工作”的主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只有站在“利他渡己”的角度,制定明确、符合经营需要的制度和规则,同时,给员工最大限度的、与其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授权”,才有可能激发员工在企业发展需要的“主动性”“创新力”“执行力”方面主动贡献“资源”,实现“众筹”“众包”。

例如:从企业的用工模式上,企业通常存在一些 “不饱和”岗位或工作,这种岗位收入不高,员工的管理、流动性、招聘难度均较大,员工的满意度较低;面对这些特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采用将这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寻求“众包”。

再比如企业的培训机制,虽然以前也会做培训需求调研,但是这种需求调研最终的结果都是员工认为培训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各种“不配合”导致人力资源部的“培训计划”总是得不到良好的满意评价。其实,员工在工作中最需要的培训具有的显著特征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的需求,这种需求需要通过内容的有效性和培训时效性两方面来实现,也就是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帮助。而解决这样的培训需求,需要整合各种“解决方案”、需要提供可以跨区域的检索和反馈,需要企业通过“利他”的激励机制,实现“解决方案”的众筹,同时,提供技术平台,供员工根据工作的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和“搜索”的时间和地点。

再比如招聘,传统的招聘思路是“信息”――“以人力资源部为中心、为主导的候选人进行信息收集”,无论是等待主动投递的简历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寻访候选人,出发点和角度都还是以“人力资源部”为“起点”的系列活动;而在“众筹自决”的思路下,企业的招聘管理体系应该至少具备以下功能。

多点的启动:现有的员工、客户、用户,甚至候选人自己都可以成为“起点”,都能有便利的方式为企业推送候选人信息;

减少生硬的“求职意愿”征询,让潜在的候选人在职业过程出现“想法”时,能方便的及时获得自己希望“选择”的机会,并自主的沟通;虽然每次的沟通未必能直接带来结果,但是,在了解的过程中,企业积累的是人才市场的各种信息,为企业制定招聘策略提供数据的支持。而对于候选人来说,信息的及时获取也有助于客观冷静的职业选择,避免冲动或盲目的流动。

能提供候选人,自己了解是否与机会“匹配”的初步测试,并能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同时,确保候选人所有初步的“沟通”具有足够的“私密”性。

而对于从事人力资源平台型服务业务的企业来说,该系统最核心的功能是:能否支撑对“企业”和“候选人”双方的“信用”管理。

数据王道

“数据”虽然并非仅仅是互联网思维的“思考”基础,但是,数据的价值在互联网思维体系中,已经不是通常的数据分析,数据的外延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或者说,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不是数据本身“创造”的,海量数据之所以能产生价值,是因为它暴露了潜在的“规律”,透过规律捕捉了“需求”,创造价值的是“需求”。

从这个层面讲,数据思维最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特征。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过程中我们会接触或收集到数量和种类庞杂的数据。最简单直观的例子就是,大型企业利用人员规模的优势,形成了性别、教育、家庭成员、收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从业经历、家庭住址等不仅是数量,同时在复杂性、多样性的数据库优势,利用这样的数据优势,我们可以分析不同“分类”“项目”下员工的需求偏好和行为规律,这些偏好和规律,与企业品牌价值作用结合,就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多种形式的福利机制,实现了员工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提升了企业品牌独特的专属价值,提升了员工的货币购买能力,提升了员工对企业品牌的认同和荣誉感、降低了企业在福利方面的直接投入成本等等。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2

1 互联网商务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商务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商务最早以电子数据交换(EDI)贸易的形式在上个世纪70 年代出现。到90 年代网络贸易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多,互联网商务也快速发展起来。根据统计,2002 年世界互联网商务交易额 亿美元,2006 年已经超过了万亿美元,以平均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

我国虽然在互联网技术方面应用较晚, 但是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互联网技术在我国飞速发展。从1998 年开始,我国开始正是应用互联网商务。到2004 年,我国互联网商务的交易总额度超过4400 亿元人民币,2005 年总额度为6200 亿元人民币, 这证明了我国互联网商务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商务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商务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一项新型财产管理模式。互联网商务是指交易各方之间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在网上进行交易活动,实现整个交易活动的电子化。

2 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财务管理包括目标理论、假设理论、原则理论、方法体系等四个方面, 其中目标理论是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前提;假设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设定,从而对财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预测; 原则理论则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形成明确的财务管理行为规范;方法体系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3 互联网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财务管理理念更新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的基础上, 由于互联网商务的产生,网上支付形式的出现和一些虚拟企业的产生都会给财务管理带来新的财务风险,因此,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对互联网商务理念的培训和建立要与时俱进,建立正确的知识管理观念。

动态核算

会计在进行核算工作时由静态到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会计的信息内容,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实用价值,使财务报表和报告生成变得更便捷和准确。

集中监控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领导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监督每个成员的财务状况, 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精准,便于掌握。

协同作用

在传统财务管理功能的基础上,能远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递,节省时间和精力。

4 互联网商务模式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网络财务模式

网络财务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使用网络技术对财务进行管理,一般包括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具有多种远程操控功能,例如,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记账等。网络财务是互联网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网络计算、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电子支付、移动办公和网上理财等特点。其中,网络计算为财会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模式,大大的加强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在线管理可以通过网络对经营活动和财务资金进行管理和调动, 提高了管理效率。网络财务极大的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水平,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为直接和便捷。

财务资源规划

财务资源规划能够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进行统计,实现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互动管理,保证整个生产系统的最优化绩效。

财务资源规划与整体预算的思路大致相同,其基本理念是:首先预算销售量,再建立合适的生产计划,有效利用作者简介:商诗雪(1996-),女,辽宁凌海人,研究方向:会计学。 原材料,以低成本实现高效率。 然而企业财务资源规划不但可以用于预算市场的价值,还能够将每日的所需资源进行归类和整合,使企业管理者能随时掌握企业情况,明确企业的发展策略。

工业互联网方案3

六、行业系统解决定方案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有效途径

对于千千万万中国的制造企业而言,在实践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道路上,需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专业知识扎实、行业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商,提供面向智能制造的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实施方案、关键装备、核心软件、数据集成、流程优化、运营评估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一)为什么要推广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需求。站在传统制造企业的角度来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一系挑战,制造单元如何连成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控制系统如何与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实现集成?多年前的老旧设备上的数据如何采集、传输、处理?研发、生产、仓储系统如何有效对接?这些都需要一批行业解决方案企业来参与,这将会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有市场。站在致力于投身到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企业角度而言,中国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的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一是最大,智能制造的市场规模最大。有机构预计,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将超过三分之一。二是最快,市场增速最快。仍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同比增长56%,居全球第一,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5%左右,远超15%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年均增速。三是最全,有机构统计,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6个小类,是各国中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四是最复杂,国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有些处于要补课,有些处于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需示范,这在全球几个工业大国间是少有的。这给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中国的本土解决方案企业更熟悉自己的市场。

三是有路径。有路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系统解决方案企业成长有成功的路径和模式。近年来,国内来自工业软件、智能装备、零部件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领域,成功转型为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如青岛软控从提供橡胶轮胎配料工序的控制软件,逐步延伸至配料辅机、加工设备等硬件产品,再发展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石化盈科、启明信息、宝信软件、徐工信息等从制造业总公司中剥离重组,成为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二是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培育有比较成功的做法。近年来,地方工信行业主管部门围绕如何形成和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进行着积极的研究探索。浙江支持成立了一批装备电子重点企业研究院,培养出一批各具发展特色及竞争实力的解决方案厂商。

四是有动力。面对当前传统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广阔市场,面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面对尚未被大公司垄断的新兴市场,许多国内企业纷纷拓展业务进入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在实践中能力不断提升。上海明匠以制造设备数据采集、集成、处理为重点,在构建集自动化设备改造、工业网络架构设计、关键智能设备生产为一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工厂设计、规划、改造、实施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沈阳新松机器人在做强传统的装配型搬运机器人基础上,积极拓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仓库系统解决方案等新业务。

(二)如何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和专业领域,涉及技术、数据、产品、流程、管理等多个环节,涉及咨询、实施、运营、维护等诸多方面,技术体系、商业模式、产业生态仍在不断演进和探索中,需要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部委、地方、院所、协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前期,工信部在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中,对于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有一些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致力于投身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讲有三个理念:

一是集成是重点。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难点在集成,重点在集成,突破点也在集成。集成应用是德国工业的关键词,提出了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两化融合评估标准把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创新引领四个阶段。集成也是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的关键词,能不能解决工业控制与制造执行系统、制造执行与经营管理、设计与制造的集成、产供销的集成等一系列问题,是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是数据是灵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数据是资产、是资源,是一种新的生产管理要素。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数据流、物流、资金流的协同水平和集成能力,数据流动的自动化水平,乃至数据驱动型企业的形成,决定了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从传统制造业角度看,生产装备自动化解决的是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即成本、质量和效益,而数据流动自动化解决的是大规模定制的问题。只有数据的自动流动,形成智能数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性化定制带来的成本、质量、效益等问题,解决生产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对于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企业而言,能不能把各种生产装备、工艺生产、经营管理、客户需求等各种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传输、加工和执行,能不能构建面向企业全业务、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流方案,是解决方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三是能力是主线。能力是相对于企业面临的问题而言的,相对于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能力总是显得不足,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面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传统企业在提升传统能力的同时,需要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装备、系统、流程、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的创新、调整、优化,最终都要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化为成本、质量、效益、服务以及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劳动生产率等的提高。这是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核心目标,是对既有发展模式和组织业态的重构。

七、“新四基”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支撑

(一)什么是“新四基”

工业有“四基”,包括关键的基础材料、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所以《中国制造2025》中门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在编制《指导意见》时,我们深刻把握全球智能制造演变新趋势,从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支撑平台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业基础的内涵更加丰富,需要突破“新四基”,即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一硬)、核心软硬件(一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一平台)、工业互联网(一网)等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这既是加强工业补课、普及的现实需要,也是支持我国实现工业示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为什么要发展“新四基”

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新四基”基础薄弱。一是在自动控制和感知领域,欧美日等企业在高端PLC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通过将工控网络产品和装备捆绑销售,形成了事实标准。工业领域的传感器主要依赖进口,传感器核心材料和器件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二是在核心工业软件领域,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通用产品主要依靠国外软件,面向航空航天、冶金化工、消费电子等特定行业研发、工艺、测试、验证环节的专业软件严重缺失。三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工厂网络静态配置、刚性组织的方式难以满足未来用户定制、柔性生产的需要,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呈现“诸侯割据,各自封闭”的状况,现场总线技术标准被国际巨头垄断,网络、数据、软件集成面临协议标准缺失的制约。四是在工业云与智能服务领域。GE、西门子、SAP等跨国公司围绕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以工业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为载体,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研究制定传感器产业发展路线图,重点突破微机电系统、生物智能、无线传感、自动化测量仪器仪表等关键技术和设备,提升传感器智能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水平。突破工业控制系统中核心芯片、伺服电机、驱动器、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关键器件和技术的发展瓶颈,加快推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芯火”计划,加快工艺过程控制、特殊控制模块等核心芯片产业化,推进国产嵌入式处理器研发和规模应用。

二是发展核心工业软件。突破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系统自治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瓶颈,夯实核心驱动控制软件、实时数据库、嵌入式系统等产业基础。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强软件定义和支撑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信息物理系统参考模型、测试验证平台和综合验证试验床,支持开展关键技术、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推动工业软硬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网络、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

工业互联网4

相应地,“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存在。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第21年,中国迄今已经有亿网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存在,为下一阶段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Com公司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从本质上讲,网络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万物互联将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力量,我们的“金融+”战略未来的潜力足以考验想象力。

跨界,

“互联网+”的颠覆创新

“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连接、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随着蒸汽机驱动的机械制造设备而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基于劳动分工的,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用电子和IT技术实现的制造流程的进一步自动化。而近年德国提出的工业是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主的新一轮通信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与之前的IT革命浪潮有本质的区别。未来互联网也会像蒸汽机、电力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因此,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将会为更多的传统企业借助互联网带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带来机会,而这实际上是中国版的工业。

这一轮新工业革命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可能将为中国产业升级带来五大方向上的变革:智能化,即智慧化;个人化,即个人制造、大规模的个人定制,也包括以“创客”为代表的创业者驱动;跨界化,因为被逼无奈且“无跨界不生存”;“制服化”,即“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当然,还有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化,及连接一切的万物互联。

“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传媒”…… “互联网+”战略的触角延伸,将不仅仅在第三产业,更在于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渗透,将线下与线上高度融合,这绝不是互相排挤的零和游戏,推动产业创新,才是“互联网+”的真正未来所在。

产业创新是被逼出来的竞争力。这一次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企业要在发展中植入跨界基因。什么是跨界思维?用互联网的思维做手机,这就是跨界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做金融,也是跨界思维;用媒体思维做商业,也是跨界思维……跨界思维的核心是颠覆性创新,它往往来源于行业之外的边缘性创新,因此要跳出行业看行业,建立系统的、交叉的思维方式,它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论层面的深度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创意或灵感。

连接后的社会网络即社会资本

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而互联网正是这样的技术,它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几乎所有用过互联网的人都会承认一点:互联网从一开始的工具,慢慢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并似乎有最终变成生活本身的“危险”。互联网连接人、事、物,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中,对我们改变最大的,就是我们和他们以及它们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

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后的社会网络即社会资本。什么是社会资本?斯蒂格利茨在1999年世界银行出版的《社会资本》一书中指出:“社会资本包括隐性知识、网络的集合、声誉的累积以及组织资本,在组织理论的语境下,它可以被看作是处理道德陷阱和动机问题的方法。”这说白了就是人脉、关系与信任。

时代,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人只是检索或接收信息。虽有大量的行为数据记录,但人对其感知度并不高。这时,互联网更像是工具,只是提高生活效率的方式,真的忽然没有了,问题并不很严重。社交网络兴起后,“关系”就直接被推到风口浪尖。社交网络包括早期的即时通讯工具,后来的SNS,以及移动时代里的两微(微博、微信),等等。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手段,把人们那么近地连接在一起。时间上7×24小时,空间上跨越五湖四海。

商家闻风而来,对于商业机构来说,哪里人多且常出没,哪里就是战场。人与商业组织,就此建立起了关系,人们所效力的各种组织都被卷入了进来。在基于社交网络的基础上,职业社交网路、企业社交工具,纷纷被发明了出来。互联网之于人类,从零星分散的个体行为,转变为连接一切的社会网络,最终变为给参与者带来回报的社会资本。

想象未来及价值正义

当传统形式被逐一连接后,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把原来本无连接的东西,让它们也连接起来。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互联网究竟连接了什么?答案其实就是数据。与此同时,在对数据进行恰当架构中,将能逐层依次形成信息、知识,进而成为智能。

信息技术不断在突破的是信息(数据)与其他要素的紧耦合关系,从而不断增强其流动性,以此提升使用范围和价值,最终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

信息(数据)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化过程,《连线》杂志前编辑、互联网预言家Kevin kelly曾说:“液体化、流体化来临,数据成为液化流体化连接一切得以实现的平台。媒体之间以信息的方式流体化重组,所有信息(数据)都是流体指数级增长。数据的本质就是平台,平台的本质就是移动。”人类经济社会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152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