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0922

【导言】此例“风险投资案例分析【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范文【第一篇】

委托理财的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案例回顾2012年1月22日,A公司与某证券公司上海分公司某营业部(以下简称营业部)签订了一份《国债投资协议书》,协议约定:A公司委托营业部买卖国债,委托期限为1年,从2012年1月25日到2013年1月25日。同时A公司承诺在委托投资期间不提前收回投资资金;营业部在委托期满后足额归还本金,并支付投资收益,划入公司指定账户;委托期间营业部应保证资金安全;合作的任一方未能按规定时间将款项划入另一方指定账户,违约方须向对方支付每日万分之三的违约金。为了确定收益率,双方又在A公司的要求下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约定营业部在投资期间的年收益率要达到10%,委托期满后营业部将按规定的收益和本金划入公司指定的账户。A公司将1500万元资金打入营业部账户之后,营业部并未恪守承诺,而是将这笔资金全部转入股市进行股票交易。仅半年时间就亏损130万元。2013年1月营业部归还A公司1370万元,仍有本金130万元没有收回,更别说事前约定的10%的投资收益。2月,A公司向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状告营业部,请求法院判令营业部归还余款130万元及协议约定的收益150万元、逾期付款的违约金16800元。营业部在法庭上辩称其并非公然违约,双方本达成合意,名义上是证券交易委托,实为借贷关系,委托协议书只是形式而已。国债利率远低于10%,买卖国债的收益率也仅在国债利率的上下浮动,且空间小,难以想象通过国债投资可以获得高达10%的收益率。协议中指的10%的收益率实际上只是借款利息。A公司则表示,他们对证券交易是外行,之所以同意营业部投资就是因为营业部提出的10%的收益保证。因为我国《证券法》明文规定,证券公司办理经济业务,不得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而决定证券买卖、选择证券种类、决定买卖数量或者买卖价格;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做出承诺。青浦法院认为,营业部是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分支机构,对我国证券方面的法律法规应当是熟知的。A公司与营业部签订相关协议,许诺年收益率为10%。营业部明知购买国债不可能达到10%的收益率,却做此承诺,而且无法提出充足合理的证据证明双方购买股票的合意行为。因此推断营业部利用A公司对证券业的无知,以国债投资之名,行股票交易之实,牟取更高的收益,责任在营业部。另外法院还认为双方签订的协议违反了证券法的规定。A公司要求营业部按此无效协议的约定支付收益款150万元和违约金16800元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但是,按照合同法规定,营业部应当返还A公司全部投资本金包括余额130万元以及利息损失。(二)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可以看出,造成这样的损失,A公司和营业部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对于营业部来讲,私自违反合同协议将客户的资金用于投资股票,本就是一种失信行为,而且违规操作给客户造成损失,作为投资机构的营业部在案例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对于A公司来讲,在选定投资的委托机构及委托方案中,未仔细分析投资方案的风险,从而给自己造成人力及资金损失,得不偿失,A公司也负有不可推卸的大意之责。股票市场动荡不稳定,繁荣时收益很高,低迷时寒流不断,于是很多企业将投资对象瞄准在了收益稳定的国债上。为了吸引顾客,某些券商打着承诺高保底收益的牌子,挪用客户资金进行股票投资,很多纠纷就源于此。某些企业为了利益,心存侥幸,法制观念不足,从而走入圈套。案例反映出A公司内部控制的缺失。A公司在进行委托投资前未能谨慎地分析受托方的投资方案,识别合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本案例中,投资方案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可行性论证不科学、缺乏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合同的法律权利义务责任的归属不清都是A公司在进行委托理财的关键风险点。但A公司并未能合理地分析这些风险,并对风险采取可行的应对措施。如果A公司在进行委托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评价投资方案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方式是否恰当,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风险是否在公司可承受范围内,相信A公司能够分析出合同存在的风险以及保底收益实现的可能性,就不会与案例中的券商签订合同进行委托投资了。因此,在企业进行投资活动,特别是委托理财活动时,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案例的启示及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关注关键风险点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是全面风险管理,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对于委托理财活动来说,风险相对较高,就更需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来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约束。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合理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以战略为终极目标,在动态的过程中从企业整体上全面分析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企业进行委托理财活动时,需要谨慎防范三种风险:市场风险,内部人控制风险和支付性风险。首先,我国A股市场经历了繁荣与萧条的大幅波动,不管是系统性的还是突发性的市场风险,都是很难防范的,再加上委托理财存在较大的保底收益的压力,牛熊交加的市场风险十分突出;其次,委托理财的监督不够严格,证券公司的某些内部人员既有可能拿着资金购买与其合作的证券公司的股票,哄抬股价牟取利益,类似的这些不透明操作风险极大;再次,股市收益稳定性不足,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证券公司违约或无力偿付的支付性风险。这时候,健全企业和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有效执行显得至关重要。另外,企业应关注委托投资活动中的关键风险点,例如投资方案与公司发展战略不符、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对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不全面、缺乏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审批不严、决策机制不健全、缺乏对项目的跟踪管理、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责利不明确、缺乏责任追究制度等。企业应强化风险评估,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将与委托理财有关的信息资料认真整理,谨慎分析,量化委托理财活动各环节的风险程度,及时汇总,出现问题时及时通过内部控制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标。(二)提高委托理财专业化程度,完善监控体系目前我国委托理财业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委托理财产品创新不足。相比国外的委托资产管理,我国的委托理财业务缺乏对风险的控制,机构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分散风险。因此,在加强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和成熟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委托理财的专业化程度,让市场自发形成的融资成本约束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和资金使用行为产生良好的限制。国外长期的委托理财实践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即委托方如果一味追求高额的短期收益,忽视与受托方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而产生的长期持续的收益,则会承担很大的机会成本。我国很多券商打着保底收益的牌子,却并没将资金投入风险低收益也低的国债市场,而是私自将资金用于股票投资,赚取额外的利益,并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对委托理财的投资范围应该严格限制,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理财活动。监控不力是案例中A公司委托理财失败的重要原因。完善委托理财的监控体系和监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这里的监控包含几层含义,即企业与证券公司自身对投资行为的监控,和企业、社会自律组织、国家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监督。完善内部控制的监控体系,需从几方面入手:首先,对委托理财的事前监控。由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双方的权责利不容易平衡,这就要求宏观上具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规范来约束,尽可能平衡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明晰,信息披露完善。其次,对委托理财的事中监控。加强企业监督与参与管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与自律组织的作用。最后,对委托理财的事后补救。完善委托理财的保险制度和准备金制度,加强企业和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观念。(三)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反映出中介机构诚信的缺失,可见建设一个自主平等而且诚信的证券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对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宏观方面诚信建设。证券市场管理当局应转变观念,重视诚信;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并巩固监督执行力度;建立企业及中介机构的统一诚信档案,严惩违信的行为;加大对社会信用监督的宣传建设,切实用诚信的力量对关键管理人员、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进行约束。二是微观方面诚信建设。严格管理上市公司信用行为,加强对诚信中介机构的建设,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监管机构严格实施相关规则,加大执行的力度和效率。另外,完善的制度法规框架是委托方成功进行委托理财活动的重要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应明确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双方的合同条款进行严格规范;对于受托方来讲,应注重对受托人的资质和专业能力的约束,明确中介机构委托理财业务的范围和资格;对于委托方来讲,应明确规定委托方的组织形式、委托理财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制度。

作者:周云博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第二篇】

战略资产配置是指在遵循有关投资限制政策的前提下,在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关系,按照投资目标和风险政策,确定资金在固定收益产品、股票、私募股权以及另类投资等资产大类的投资比例,通常结果是一系列资产的目标配置比例,和各类资产配置的比例区间。 1.战略资产配置的作用

战略资产配置关注各类资产中长期的收益风险特征,并相信各类资产的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回归均值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战略资产配置一经确定,整体组合的风险收益水平也相应锁定。随着投资期的拉长,资金的收益率将逐步向目标收益率收敛,短期的市场波动仅仅是噪音而已。

战略资产配置的原理就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形成一个分散化的组合,获得一定风险下的最大收益,或者在一定收益下承担最小风险。随着投资领域的不断拓宽,金融资产的逐渐丰富,投资市场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单一资产投资方案难以满足投资者需要,资产配置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它通过投资多元化、分散化,降低单一资产的非系统性风险,遵循合理的资产搭配,降低整体投资的风险,提高收益水平。 2.战略资产配置的制定

制定战略资产配置计划的内容包括:投资目标的风险政策的设定、资产类别的划分、各资产类别风险收益和相关性的分析、量化模型的测算、资产配置比例的确定。虽然过程并不复杂,但每一步中都隐含着大量的细致研究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投资目标和风险政策的设定。前文中已经详细叙述,其重点就是要注意二者的协调性。

资产类别划分。资产类别的纯粹性很难实现,投资者可以细分并定义出几十类资产,但这将造成很多相近的资产类别,导致投资管理的困难。尽管市场参与者在投资组合应该包含的资产类别的合理数目上观点不同,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资产类别数目不宜过多,而且配置于某类资产的比例应该足够大,从而凸显它的差别特征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因此风险收益特征应在定义资产类别中发挥主导作用。划分资产类别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特征的差异,如债券和股票、公开与非公开市场、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国内和国外等都具有很大的特征差异。将具有相对类似特征的投资产品归为一类,有利于加强管理。

资产类别风险收益和相关性的分析。这是资产配置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决定着资产配置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完全依靠定性分析,凭经验和主观判断作出的决策很难避免主观与客观的背离;另一方面,在新兴市场或者非公开市场,相关数据缺乏准确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单纯地应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数量化分析计算得出的结论难免偏离实际。进行定量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验证定性分析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在获得定性分析结论之后,通过定量方法准确地描述和刻画定性分析的结果。因此,必须将经验判断的艺术和数量分析的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资产配置过程更加趋于完善。

数量化模型的测算。目前有很多资产配置的量化模型,但最为经典和直观的模型当属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在具体运用这个模型时,可以根据投资者的不同投资目标和限制条件,选用两种条件选择最优资产配置:一是在一定风险下,收益最大化;二是锁定预期收益,风险最小化。这个模型的缺点就是对输入变量的敏感性比较高,输入变量的一个微调都可能导致输出结果的较大变化。因此,上述风险收益特征的分析就更加重要。

资产配置比例的确定。数量化模型分析的结果出来之后,还需要通过定性分析最终确定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但对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做微调,大的调整将改变组合的风险收益水平,失去了资产配置的初衷。此时还要给战略资产配置目标比例留有小幅的比例范围,为战术资产配置留有空间。

把强大的定量分析工具和合理的定性分析判断结合起来是资产配置决策的基础。因此,在制定资产配置比例时,需要一些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专家对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相关性进行讨论。得出理论上的最优化资产配置方案后,还要根据市场经验对方案进行修正。 3.战略资产配置的调整

战略资产配置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频繁调整。同时投资者对战略资产配置的调整必须非常慎重,如有以下情况时,才会考虑进行改变:一是当投资者的资产负债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投资目标和风险政策发生改变;二是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引起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发生变化时;三是监管部门对投资范围及其投资比例的政策发生变化时。 二、战术资产配置

战术资产配置是在战略资产配置规定的各类资产阈值范围内,通过对未来一年以上时间各类资产风险收益特征的预测,为获得超过战略资产配置的投资收益,围绕战略配置目标比例,确定各类资产的最优投资比例。战术资产配置还包括在大类资产内部的结构调整,如投资风格的配置、不同固定收益产品的配置、不同管理人的配置、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的配置等等。 1.战术资产配置的作用

战术资产配置更关注某类资产中短期的预期收益率,通过对市场的判断,超配或低配某类资产,以获取超越战略资产配置预期收益率的超额收益。虽然这部分收益相对于战略资产配置收益来讲,占比较小,但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讲也是其增加价值的手段之一。

战术资产配置对大类资产内部的二级配置,其目标也是为了通过分散风险,结构优化,获取超越该类资产基准收益率的超额收益。同样需要对各细分市场、各类风格和不同管理人进行认真研究,为资金整体收益锦上添花。 2.战术资产配置的制定

战术资产配置的制定频率一般为一年或半年,内容包括:上投资期运作回顾、宏观经济和市场分析、战术资产配置确定、风险测量、调整方案。

上投资期运作回顾,主要对上个投资期风险和收益进行测算,资产配置的实际比例与目标比例的差异及其原因,各类资产的市场表现是否按照预期运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顾并不是对各类资产的绩效评估,因为一年或半年的评估期过短,不利于长期投资理念的执行。

宏观经济和市场分析,与战略资产配置着眼于长期5年-10年的风险收益分析不同,战术资产配置对宏观经济和市场分析视野相对较短,着眼于未来1年-3年。过短期限的分析准确率很低,预测的难度也会加大,极而言之没有人可以准确预测第二天的市场走势。但当把分析周期放在1年-3年时,在考虑宏观经济周期、利率周期、整体市场平均估值等因素后,预测成功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战术资产配置确定,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不再使用定量的分析,而是根据宏观经济和市场的研究,在战略资产配置比例范围内,确定哪类资产高配、低配或标配。公开市场资产的配置相对容易,可以根据分析确定比例并开展投资。流动性差的非公开市场资产的配置则是个难题,由于其不能自由地进入退出,所以其比例会跟随其他资产的波动或总资产的增加出现被动配置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比例不足或超出部分由与其风险收益类似的资产所代替,如私募股权资产可由上市股票代替,以满足资金的总风险要求;二是比例不足或超出部分由低风险的固定收益资产代替,避免当私募股权资产出现投资机会时,股票市场短期波动导致亏损。至于选取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资金和市场情况相机抉择。

风险测量,在新的战术资产配置制定后,要测算资金的总风险和主动风险是否突破了风险政策的限制。这里所说的突破,不仅指风险超过了上限,低于下限的风险意味着投资不足,同样需要注意。如果突破风险政策,则需要对配置比例加以修正,以保证资金总体的风险政策满足长期投资目标的要求。

调整方案,新的战术资产配置比例大概率会与实际比例存在偏差,这时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内容主要是如何降低某类资产的比例,如何提高其他资产的比例。如降低股票资产的比例,是减持主动组合还是被动组合,从哪个外部管理人撤资,执行期限是多久等等。在暂时不能对非公开市场资产追加配置时,这部分资金如何安排等具体实施方案。

战术资产配置制定的关键是预测的准确性和可实施性。 3.战术资产配置的调整

战术资产配置必须反映战略资产配置的要求,战术资产配置调整是年度内根据资金和市场情况进行的微调。出现以下情况时才考虑改变:一是当战略资产配置比例发生变化时,一定要调整;二是当对经济和市场的分析发生重大变化时,要相应进行调整,但由于分析研究的视野在1年-3年,所以短期的市场波动不应成为调整的动因;三是在对市场风格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风格进行调整,如价值型投资转向成长型,大盘股投资转向小盘股投资等;四是对外部管理人绩效评估后,相应地调整不同管理人的分配比例,奖优罚劣。

机构投资者在对战术资产配置进行调整时,还要综合考虑交易成本、流动性以及税费等因素。 三、再平衡策略

所谓再平衡策略是当某类资产如股票资产因为涨幅或跌幅过大的原因,导致股票类资产超过了资产配置设定的阈值范围时,应减少或增加股票投资的规模来控制风险。这种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基金波动的风险,自动做到高位减持、低位增持,将基金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长期投资时,不信守资产配置目标的投资者总是倾向于不断增加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使整体资产风险背离战略资产配置的目标。再平衡策略的根本目标是控制风险,而不是增加收益,它通过修正各资产类别表现差异而带来的偏差使投资组合与长期资产配置目标保持一致。虽然在长期熊市或长期牛市中,再平衡策略对投资者来说似乎是一种引起损失的策略,但为了避免在投资中过度的时机选择,将资金置于高风险中,严谨的投资者应该使用再平衡策略控制投资组合实际比例与目标比例的过度偏离,在预定的风险下获取合理的回报水平。

还有一种再平衡策略是按照时间频率进行,如每季度或每月对投资组合进行再平衡。虽然这种策略可以保证组合风险水平基本维持在预期风险的附近,不会偏离过大,但这种操作会提高资金的交易成本,还会导致资金频繁进出对外部管理人投资运作的影响,长期看对组合的收益将产生不利影响。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第三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防范

一般意义上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资金营运、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内外环境各种难以预料、无法控制因素的作用,造成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筹资不当及偿债能力低等,从而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范围内所获得的财务成果与预期经营目标收益发生偏差的风险。我们将企业财务活动分为资金营运、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及收益分配四大方面,相应地,企业财务风险也相应地可分为:资金营运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财务风险的形成不是自然的,它由许多原因造成,既有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我们要清楚地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形成,必须从企业的内部去剖析,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那么,从企业内部造成企业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香港合俊控股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66年的知名玩具港资企业。作为香港联交所上市企业,在鼎盛时期,合俊集团在东莞市和清远市共设有4间生产工厂,厂房生产面积达10万平方米,集团雇员1万人左右。其主力生产基地就是设在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两家工厂,产品70%以上销往美国,年销售额超过7亿港元。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厂,合俊集团主要按OEM(贴牌、加工)基准从事制造及销售玩具,在世界五大知名玩具品牌中,它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知名代工产品包括美泰、孩之宝等,但合俊集团却于2008年11月12日宣告破产。

之后,在追究其破产的原因时,大家发现合俊集团本身早已欠债累累。但它仍在向银行贷款亿港元(其中有近亿是以公司财产作为抵押贷款)的情况下,于2007年10月底以亿港元收购福建省大安银矿勘探权。然而,这家银矿根本没拿到开采许可证,中国矿业也没有按约定返还资金。这样一来,新投资无法给其带来实际收益,致使公司资金越来越紧张,以致崩盘。

案例二:韩国控股公司,其经营范围遍及全球85个国家,但在2008年春节期间,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球的财务丑闻。其财务以及审计负责人李克江前后100余次截留转移运费收入,截留金额达4000万美元(约合3亿人民币)之巨,最后携款潜逃。原来,在这间公司里,财务和内部审计为同一人负责,最终导致李克江能够长时间、多次作案,但公司总部却毫无觉察。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企业财务风险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

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包括了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投资决策失误、企业筹资活动考虑不周全和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等多方面内容。

其一,资金是企业的血脉,目前资金短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制造工业、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各地实施工业化进程要着重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负债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本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还能力不足,由此会产生资金营运风险。其二,缺乏科学性的经验、主观投资决策使得投资项目不能获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其三,我国企业筹资活动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都不同的优缺点。我国很多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筹集资金,由于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的波动不定,如果企业遇到金融紧缩或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则会引起企业利息费用剧增,从而也会造成企业无法支付高涨利息费用而破产的筹资风险。其四,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配,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资金结构,从而也会形成财务风险。

案例一反映的正是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引发的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包括了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水平不高、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等内容。

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信息变化莫测,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难以有效地掌握。现实中,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对市场信息变化认识水平不高,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只是局限于对资金管理使用水平上,没有能更好分析市场信息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

此外,许多企业都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甚至是管理一团糟,领导层相互之间不信任,财务控制不严,跑冒滴漏现象多,缺乏财务分析,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财务人员,由老板娘兼任。这样的企业,权责不明,容易导致错误和舞弊行为,同时缺乏内部监督,导致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惨重、资金的安全性及完整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更进一步讲,财务风险错综复杂且客观存在,企业如果没有设定相应的财务评估体系,就无法去了解企业基本财务状况,也可能带来无法预估的风险。

案例二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引发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因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除了内因的作用外,也离不开外因的影响。外因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同样的,我们也通过两个案例来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因。

案例三:2010年6月份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方遭遇特大暴雨,造成较严重灾情。广东省的经济损失上升到约7000万元,海运企业因此受到的经济损失非常惨重。

案例四:2009年4月2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出席2009年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第部长级会议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虽然打消通货紧缩,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但企业增加贷款后,除了增加负债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货币利率增幅压力。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一般包括两大外部因素:

1、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

企业财务管理处在错综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社会中,主要有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宏观经济社会的变化,又加上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不确性,使企业财务的风险更难以预见。案例三反映的正是由于自然环境造成了财务风险。

2、市场环境的变动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以来,市场走向国际轨道,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环境变动性的影响,同时也面临国际市场环境冲击的影响。为了适应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及科技的迅速发展的变数,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发展的风险性不断地增大。特别市场贷款利息率、外汇利率、进出口退税率的变动性,加上持续通货膨胀,企业的资金周转会进入一个紧张的状态。案例四反映的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动而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二、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综上所述,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必须使企业能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根据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外因分析,我们将采取相应地措施方面来提高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财务收益最大化。

(一)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内在对策

财务风险无处不存于企业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对其我们无法消除,只能建立一个有利于防范和规避它的稳健运作的内部环境。通过下面五种措施,可以适当防范财务风险。

1、建立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要求企业按照国家法规规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性质、规模、生产流程及管理模式联合起来考虑,同时参照优秀同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适应企业有效、可操作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加强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财务专业水平,对企业内部财务数字变化具有敏感性,对不同环境不同时期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及时为企业管理层人员提供相应的财务风险信息和方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对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第一必须建立影响投资因素体系及信息体系,避免依赖主观性和经验性的推测和判断,决策者对决策的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和相关的信息要进行科学考察分析,并据此制定决策未来风险的应对措施;第二把财务决策的利益与决策者的利益相挂钩,让决策者承担决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损失。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决策者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对财务决策进行客观分析,而不是传统的“大锅饭”,做到责任到位、利益相关,避免决策者只顾追求短期性高收益的盲目性。

4、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企业经营有效运作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资金回报率的前提条件,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减少企业财务风险中资金风险的发生。为了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减少资金营运风险,企业可以从三方面来着手:其一,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其二,控制企业负债率。其三,保持收益分配均衡。

5、建立财务风险预算和分析体系

建立财务风险预算和分析体系是我国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重大财务风险,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外在建议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复杂多变,面对这些外在环境变化,企业财务管理面对严峻挑战,财务风险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波动而日益剧增,企业应从两大方面防范企业外因产生的财务风险:其一,提高环境信息分析能力及应变能力;其二,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当今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复杂多变的,对此我们要树立防范风险意识,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和知识,提高市场适应能力,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才能有效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及时防范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消极作用,这不仅有利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存在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芮珺。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J]财经论丛,2007,(1)

[2]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0,(7)

[3]张国祥。规范化管理—企业做强的必由之路[Z]. 博锐管理在线,2009-2-12

[4]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资格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务经济出版社,2007

[5]朱望生。论企业财务风险 [J].会计学会,2002年,(10)

[6]辜明华。加强财务预算及防范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08,(7)

[7]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J].金融科学,2000,(1)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第四篇】

关键词PPP模式 案例分析 风险 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我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凸显,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无疑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由于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公共部门财政负担,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与效率,使得PPP模式被大力引进到交通、养老、能源、废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领域。

通过对PPP项目失败案例的整理和研究发现,PPP项目的风险因素比一般项目更加复杂,发展过程更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制约,同时,对成功案例的学习与借鉴是降低项目失败率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失败和成功的案例进行系统性比较分析,找出PPP项目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而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不同的发展建议。

二、PPP模式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

(一)PPP模式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PPP雏形,PPP模式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方面等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将PPP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总体来看,PPP是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就提供公共品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PPP模式之所以被世界大部分国家广泛认可,在于它有效地将政府和社会资本连接在一起,并以“伙伴关系、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作为其运行的特点。

(二)PPP项目的案例分析

成功的PPP项目能够解决我国财政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提高公共设施建设的效率。但是PPP仍然属于一种新兴事物,众多行业和部门并没有充足的经验以应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样各样的问题,甚至监督部门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制约,因此,许多PPP项目在实际应用中都遇到了诸多问题从而走向了失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同时从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找出导致项目失败的主要风险因素。

1.失败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7个失败的案例,涉及了我国供水、污水处理、电厂、隧道、垃圾焚、公路和桥梁等领域,有一定的代表性。(见表一)

通过对以上7个案例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导致项目失败的主要风险因素:法律风险、公众反对的风险、建设工期延误风险、政府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融资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等。(见表二)

2.成功案例分析。如上文所言,在遍布了7个领域的PPP项目都面临了相似甚至相同的风险因素,关键性风险的分担、转移和规避是PPP项目成功的垫脚石。笔者整理研究了我国PPP项目中成功案例的典型代表,中信滨海新城项目和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

第一,中信滨海新城项目是我国PPP模式城市运营中首个获得立法保障的项目,剖析本案例中的运营过程和风险应对措施可对其他PPP项目提供借鉴。笔者认为中信滨海新城项目充分考虑了其合作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预见性的对关键性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担和转移,这是项目能够成功的保障。(见表三)

第二,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是国内首例以PPP模式运作的地铁项目。在项目运行上,首先确定地铁项目经营性投资和非经营性投资的比例;其次,在非经营性项目上,北京市政府采用灵活务实的处置办法;最后,政府根据一定的实际情况给予地铁运营商一定的政策支持。(见表三)

三、PPP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预防是项目成功的保障。根据风险分担机制的对应原则,可将以上风险分为主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的风险、主要由私营部门承担的风险和由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

主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的风险有法律与政策风险、政府信用风险。主要由私营部门承担的风险有建设工期延误的风险、融资风险和市场风险。私营部门相比公共部门具有更专业的团队和项目建设经验,对市场环境以及投融资决策具有更好的控制能力。而公众反对的风险和不可抗力的风险是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承担的,因此属于应由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事实上,除了上文列举的风险因素外,PPP项目还具有项目风险、第三方风险、关系风险等。

四、建议与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总结,笔者分别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应对今后PPP项目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公共部门的建议总结

1.针对法律与政策风险。首先,PPP模式近两年在我国迅猛发展,各行业都在寻找适宜的机会投入到PPP项目中,然而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并没有及时跟上步伐。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形成PPP方面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及时修订已有的部门政策以适应当前的PPP发展模式,最终建立一个具有规范性、实用性、统一性的法律框架。其次,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私营机构的发展,鼓励私营机构积极地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最后,作为社会资本方,在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应充分学习PPP法律知识,不应存有投机侥幸的心理,否则在项目长周期的运行过程中定会面临法律及信用风险。

2.针对政府信用风险。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助、诚实守信、互利互惠的契约关系,公共部门不能利用自身的权力与地位将风险全部转移给私营部门,私营部门也不能凭借自身在市场上的信息优势来诱导公共部门签订不平等的合同。对于政府方,应该建立完善的契约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相应的惩戒措施,最终形成书面文件以监督各部门的行为。

(二)私营部门的建议总结

1.针对建设工期延误的风险。繁冗的审批程序、不完善的PPP规章制度、资金投入的不及时等原因都会造成建设工期的延误。为了降低建设工期延误风险发生的概率,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PPP项目的体制机制,将运作流程规范简洁化。社会资本方应从全局的角度规范项目运作的各个阶段,弱化工期因素的影响,留有充足的时间引入民间资本,提高融资效率。

2.针对融资风险。一方面,政府应该在PPP项目上为私营机构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比如为社会资本给予降税、贴息,在银行信贷体系中为社会资本提供担保使私营机构的信誉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应创新融资方式、开发适合PPP项目的融资产品,与银行共同构成为PPP模式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此外,私营机构自身对融资风险的认识与防范更为重要,私营机构应根据项目的特点与发展规模采取相应的融资模式,同时制定完善的风控与解决措施。

3.针对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等,私营机构应做好市场的前期调查工作,全面充分地了解市场并进行相关预测,结合政府和各大金融机构防范市场风险。政府应加快建设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PPP项目是长生命周期项目,资金的投入、运用与退出过程长达几十年,因此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保障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

(三)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应对措施

1.针对公众反对的风险。公众反对的风险是指PPP项目在建设期间或者建成之后会出现损害公众利益的情况,因此会遭到广大民众反对的风险。有该风险隐患的项目虽然也是为公共设施服务的,但项目期间很有可能使部分人群的利益受损,因此在关注项目最终成果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相关人群的利益。对于与公众利益相关的项目,应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一旦发生公众反对,政府和私营部门应对相关群众进行安抚,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双方应根据自身的责任大小承担相应的风险。

2.针对不可抗力风险。诸如地震、洪涝、全球性经济危机和战争等这类不可抗力风险,无论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都无法单独承担,因此需要双方齐心合作共同应对。

此外,在PPP模式发展过程中,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应该相互监督和促进,建立监管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同时建立社会第三方的监督机构,形成政府和社会的双重监督。公共部门可以O立PPP项目的专业咨询管理机构,广纳PPP专业人才。为更好的监督管理PPP项目,公共部门自身要积极学习有关PPP法律及运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本文主要针对七种风险提出发展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风险可以忽视,任何风险的发生都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笔者相信随着我国PPP项目的发展,其风险应对措施定会愈加成熟,PPP项目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上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来源于《北京地铁四号线PPP模式的启示――王彦行》。

参考文献

[1]宋金波,常静,靳璐璐。BOT项目提前终止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多案例的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7(1):86-95.

[2]亓霞,柯永建,王守清。基于案例的中国PPP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5):107-113.

[3]周兰萍。新常态下PPP项目风险控制难点及对策[J].建筑,2015(20):8-17.

[4]谢伟冬,何雯。公私合作模式融资问题的研究与建议[J].城市轨道,2003(1):4-10.

[5]李永强,苏振民。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分析[J].经济师,2005(9):248-249.

[6]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财政税收与资本市场,2015(1):78-89.

[7]顾萍,王家明。PPP模式下社会资本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J].网络与信息工程,2016(1):46-48.

[8]梁冬玲。PPP模式建设项目隐形风险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4.

[9]王彦行。北京地铁四号线PPP模式的启示[J].商,2016(25):269.

[10]武树礼。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引入PPP模式研究――以北京地铁四号线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4(6):47-51.

[11]何涛。基于PPP模式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合理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2]刘晓凯,张明。全球视角下的PPP:内涵、模式、实践与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5(4):53-67.

[13]周正祥,张秀芳,张平。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9):82-95.

[14]陈志敏,张明,司丹。中国的PPP实践:发展、模式、困境与出路[J].国际经济评论,2015(4):69-8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126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