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优秀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01287

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第一篇】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

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

3、社会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

4、猜疑妒忌型。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5、江湖义气型。

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

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

7、面子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2、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3、社会的影响;。

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

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5、素质教育的匮乏;。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7、功利作用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

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晕轮效应。

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首应效应。

effect),也称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

自我介绍。

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即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他们以此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局面。

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

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象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

主动交往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学习,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情感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要热情待人还须从心里对他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只要你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你所得到的朋友,就会比一个要别人对他(她)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运用积极暗示能够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每天早晨醒来,都要充满信心地默诵这句话。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自尊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我们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应自如。的确,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也应将心比心把别人也看成重要的。据此,在交往中,我们应注意:(1)让他人保住面子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是最愚蠢的,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所以找起来并不难。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这是许多人所反感的,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常常争论,若是为探讨问题,这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改变对方,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种观点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他的观点时,便或轻或重地对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胁。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双方把争论的胜负而不是解决问题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赢的一方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尊严的胜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证。而输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对胜方很难不产生怨恨。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争论到最后会演变成为人身攻击,或变成了仅仅比嗓门高低的游戏。所以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因素。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赞赏一个领导能力强,他也会高兴,但若是赞赏他有风度或是很会教育子女,他一定会更高兴。如果你赞赏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她对这一点很自信;如果你说她性格很好或聪明,她可能会更为高兴。

5、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

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自我表露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许多人却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谈自己的合适时机之一是有人邀请你谈谈自己的时候。这时,如果你能适度地展开自己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感。另一种时机是当他人谈的情况和感受与你自己比较一致时,即“我也……”的技巧。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因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样”,“我也喜欢这个”,“我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之类的表白往往能激发对方积极的反应,使谈话气氛热乎起来。

(3)、善于倾听。

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记住,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成就,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

(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此之前,我们已深知赞扬和感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在感情上接纳我们。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郭丽《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3苏厚重《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4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

5苏连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3月。

2

页,当前第。

2

1

2

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第二篇】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解,那么世界将是一片冰天雪地,把人间的欢乐都冻结。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如果不把心窗打开,那么永远只能活在自我里,感受不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了解自己。你试着去理解自己了吗?了解自己的行为,想法,目标,对自己做一次全面的分析。承认自己有很多缺点,告诫自己要尽力将它们改正。提醒自己,梦想还很远,还需要很刻苦才能到梦的彼岸。鼓励自己,只要不懈地努力,你就可以成为天边最亮的那颗星,就可以照亮无数的夜行人,就可以吸引来众多的星星。

了解朋友。朋友是结伴而行的鱼,也许相处的时光只有这段,但只要能结伴而行,就一定要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知道朋友的喜好,尽力不去提及对方的痛处与私人空间,朋友快乐时一起分享,朋友伤心时学会去安慰。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地结伴而行,我们都是自由自在的鱼儿。

了解敌人。为什么提起敌人就咬牙切齿呢?他们的议论攻击又不会让我们掉一块肉,让他们说去吧,我们照样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但是你必须知道,有的敌人是你最好的助手。去了解那些与你作对的人,如果他是闲得无聊没事找碴,那就不必理会,如果他是你强劲的竞争对手,那么振作起来,与他一拼高下。不知不觉中,敌人就成为了你前进的动力。了解了敌人,你就可以信心满怀地对他微笑了。微笑显示出你的勇敢,你的从容,还有你广阔的胸襟。

自知,像一阵春风吹化了漫天的白雪,让自己对未来不再迷茫,做好准备,迎接一切挑战。

知人,像一场春雨滋润了寒冷的大地,让自己不再孤单,不再害怕,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安然与坦荡,调整好心态,所有的困难都不足挂齿。

了解,是那美丽的春姑娘,带来人间的温暖与一切的蓬勃生机。

自知还要知人,了解快乐还要了解痛苦,让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了解社会这个温暖的家。

笃、笃、笃,你听,那是春姑娘的脚步声。

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第三篇】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论述了在师生沟通的实践中如何遵循人际交往的规律,消除影响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负面因素,实现成功的师生沟通,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规律;成功的师生沟通。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认知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及信任度。“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出自《学记》的古训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教育家季洛特说:“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方能夺得每个学生的心。”

成功的教育,是通过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教师首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养成这样的一种意识:学校开展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师生沟通实践中应遵循的人际交往规律。

师生沟通的实质是一种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师生沟通必须遵循一般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

1、事半功倍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际知觉的经典内容。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许多实验证明: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的最初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对该人以后一系列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解释。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2、不可忽视的“动机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是由需要产生动机,再由动机激发行为的过程。而动机作为人各种行为的内在因素,教师需要经常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和认知自己的“良苦用心”,只有当学生认定教师一方的沟通动机是善意的,师生沟通才能有良好的开端。

3、营造温馨的“自己人效应”

当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教师还需与学生进一步拉近心理距离。这时,要更多地寻找与学生共同的话题点,各抒己见,让他们视你为“自己人”,使双方的沟通不断融洽,沟通才能深入下去。这就是人际沟通中的“自己人效应”。

4、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此消彼长”效应。

沟通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因而就产生了“究竟是谁影响谁”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在师生沟通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希望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但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那么沟通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反之,还很有可能被学生所左右,陷入尴尬、甚至“悲惨”的境地。

三、可能影响师生有效沟通的负面因素。

1、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

相对于年轻的学生,教师在丰富的社会经历、权威的知识见解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而正是这种优势,使得部分教师往往有种“高大上”的感觉,一旦处理不好,则容易拉大师生间相处的距离,造成沟通上的落差和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如果教师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习惯于单向沟通而不注意倾听,那么,这种缺乏平行沟通与双向沟通的方式会使得学生因畏惧而不敢接近,害怕相处,沟通意愿减弱,或者厌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使得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如一些学生嫌老师“唠唠叨叨”,根源可能就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

2、以“我”为主的本位主义思想。

本位主义,其原意是指习惯固守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教师如果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始终从本位主义出发,就会容易使自己陷入一个过于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这种师生间的本位主义交流,使得教师喜欢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最好的意见,容易缺乏对学生情感和需要的理解与尊重,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学生会因此产生抵触、抗拒和排斥心理,拉大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故而严重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如一些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等一系列强迫癖的表现。

3、不懂变通的角色固着思维。

一个人在社会中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如一位女教师可能要扮演教师、妻子、女儿、媳妇、领导、职工、乘客等多种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一定的行为模式,教师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场合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行为,始终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会给人际沟通造成较为严重的障碍,对于师生沟通来说,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如果教师固着于某种角色不善转换,师生沟通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套警戒调节系统,它会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但如果是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套警戒调节系统有时就会“渎职”,甚至连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在他们的学生面前就经常会犯这类错误。

4、将不良情绪带入沟通交流。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你如果要发怒,则必须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确定正确的时间,为了正确的目的,并通过正确的方式”。沟通实际上是情绪的管理,情绪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所以情绪的管理非常重要。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欲,试想一下,当教师带着负面情绪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学生的情绪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师生沟通时一方的情绪化或双方的相互情绪影响都将会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因为情绪的影响,往往使沟通只在意了沟通的语气、态度或动作形式等过程,而忽视了沟通的真正内容主题与目的本质,从而造成沟通的失败。

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第四篇】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关系。班集体人际关系是指班集体中师生、生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建立起的关系。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班集体人际关系的教育功能及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障碍和调整措施。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的纽带,没有协调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团结的班集体。

班集体并不等于几十位学生简单相加的算术和,学生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通过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后,才能形成群体。如果班里的几十位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听课,从不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可想而知,那班级将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个集体。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

对学生来说,一天之中,他们与同学的接触最多,受其影响也最深。优秀的品格――正义、爱心、慷慨等从来不是某个孤立学生的品质,它们必然是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受别人影响而形成,进而也对他人施以影响。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孕育学生完美个性的肥沃土壤。

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

当学生在班集体内具有有利地位时,他在丰富的人际关系体系中也能表现其特长和施展才能,当他的这种能力被班级其他成员所珍视时,他就会在相应的教育活动中表现出高涨的积极性,并努力与其他同学协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创设的条件,能显示出强大的教育和管理功能。

综上所述,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对于班集体建设的教育功能是相当大的,然而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定会遇到许多障碍。如班内学生有关是非、善恶、美丑的一般观念,在对人的品格和事物性质的基本评价及态度方面,通常有较大的认知距离,从而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种种矛盾。但最主要的障碍是学生对于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定位,也就是学生在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体系中确定或取得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有利的地位通常会很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干部的定位。

有些学生在没有当班干部时与同学相处和谐,深得人心。但当了班干部以后,在班级中居于有利地位,以前很亲密的朋友反而疏远了,由于没有情谊性关系作调节,有时很难开展工作,以致威信下跌,使班集体建设难以顺利展开。

2.“头领”的定位。

有的学生有很多朋友,也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但由于其他方面能力的缺憾,集体并不委任他办理重大事情,由于他在公共关系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就常常会由集体的积极分子变成消极的成员。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在小群体中争取有利地位,甚至使小群体偏离集体,或不惜以任何代价达到引起同学们注意的目的,这种代价会导致各种恶作剧和偶发事件的产生,因而阻碍班集体的良好建设。

3.“沉默者”的定位。

平时常听同事谈到某同学时说“这个同学有他没他一个样”之类的话。确实在每个班级里,都可能有几个默默无闻的学生,他们不引人注目,似乎在班级里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大多在班内受到排斥、歧视,甚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或“替罪羊”。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容忍它,就会使其他成员变得麻木不仁,对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产生销蚀作用,有碍班集体的建设。

1.优化集体背景,丰富人际关系。

第一,运用组织手段,建构关系网络。教师可运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提供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建立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从而使每个同学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集体建设中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如变单人活动为多人合作活动,进行小队与小队之间的各种竞赛,让每个学生都能与其他同学和谐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享受到集体的温暖,也同时把温暖送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从而使集体变得生机勃勃,健康成长。

第二,采取接纳态度,引导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就是没有正式规定的自发形成的群体,如班级中的伙伴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结构也比较稳定,有较高的凝聚力、功效性,所以对于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既要承认他们的存在,又要积极引导。而对于那种反集体的非正式群体,可采取情感疏通,积极引导的方法,逐步使它们与班集体的关系趋于正常化。

2.创设教育情境,克服定位困难。

为了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克服由于定位困难而带来的情绪波动,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功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影响。如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这一阵地,通过演小品、哑剧、小辩论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如信赖情境、成功情境、挫折情境、道德选择情境等,使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受到教育,从而使班集体的生活具有强大的情绪吸引力。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克服自私、冷漠的情感,从而逐步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3.改变控制方式,优化师生关系。

为了成功地调整班集体的人际关系,班主任首先要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调整,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前提条件。师生关系对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结构有着一种举足轻重的影响。班主任必须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并使他们居于有利地位,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实践中会发现,如果某位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冷落,那其他同学也会避开、冷落甚至鄙视他。可见班主任应认真、慎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在师生交往中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实行符合教育要求的适度控制,真正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所以,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应把良好的人际关系看做教育的真正对象,并积极开展工作,使班集体建设能较好地发展,学生也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下正常交往,共同愉快地完成学习和其他任务,并形成各种积极而高尚的品质,从而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曾仕强、刘君政.人际关系与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黄正平.班集体问题诊断与建设方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第五篇】

近些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迅速崛起,它对人们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我们传达信息与交流的一种工具,更通过其“以人为本、低成本、无中心、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思考方式。在中国,作为社交网络主要拥趸的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network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从字面的意思来看,社交网络里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其功能是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近些年来,以现实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网络发展迅速,日益受到网民与商家们的追捧。国外的facebook,myspace,twitter;国内的人人网,开心网,qq校友等社交网站如雨后的春笋般破土而出,发展极为迅速,用户规模呈爆发式的增长。

如今,社交网络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我们传达信息与交流的一种工具,更通过其“以人为本、低成本、无中心、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思考方式。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习惯的研究出发,意在探讨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1.社交网络制造了更多的话题供大学生们交流。

社交网络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也加强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社交网络由于其传播信息互动性强,参与度高,受众面广的特点造就了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这无疑使得思维灵活,爱好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话题可以讨论进而拉近了人们思想上的距离。信息不再由专业的人员所垄断,人人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迅速获知;并且这些信息也不再由于其专业性强而不能被广大群众所理解,社交网络总是能简单而快捷地传递他们,进而被大多数人理解与接收。

2.以现实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网络提高了人们的交往频率。

与以往虚拟社区(如天涯、猫扑)中脆弱,虚假,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同,社交网络大多是依靠现实生活真实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如人人网便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的同学以及校友关系而发展壮大的,这样的交流环境更加真实、可靠,值得互相信赖。在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的同时,社交网络也消除了人们空间地域上的限制。这会使得在交往过程中更容易对对方吐露心声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像人人网的宣传语一样:“因为真实,所以精彩”。

3.“分享式”传播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互相了解。

社交网络之所以受到热捧的一个原因在于它使得人人都有了话语权,人人都可以就某一事物发表看法甚至于披露自己的一些私人信息为他人所知。移动媒体终端与社交网络的结合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互动,分享信息。由于这些“经历分享者”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同学或者朋友,我们可以随时了解他(她)的所见所闻,并与之进行交流互动,这大大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4.社交网络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降低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成本。

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人们的共同经历来增加彼此之间的熟悉度,在社会中,人们往往会通过吃饭,旅行,应酬等措施来达到这一目标。大部分大学生尚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较高的收入,在人际交往的开销方面往往比较拮据。目前社交网络与电子商务的互相结合在拓展出了极大商业空间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成本。比如当糯米网上线时,人人网和北京成龙电影院便合作推出了40元包含两张电影票、爆米花和冰激凌的团购活动,活动第一天便卖出了30万张电影票,创下了当时团购网站的记录,其中参与活动的大部分便是北京的大学生。

凡事有利既有弊,社交网络在使人们交往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由于其功能特性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1.社交网络的“社交化”解构了信息。

社交网络的主要功能还是社交,所谓社交便是泛泛而谈,并不能有利于话题的深入以及人们思维的提升。社交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为大众所知”,而并不是“将有用的信息为大众所知”。思维性强,逻辑严密,深奥的信息为了便于传播和娱乐大众被解构成了肤浅、庸俗、无聊的片段。但讽刺的是,专心认真地想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数却在不断下降,人们不再用心地去写1篇日志或者评论,而是疯狂地挖掘生活中琐碎无聊的小事力求娱乐大众。

2.去个性化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危机。

虽然大多数社交网络是以现实中真实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但在这一方面社交网络企业的规章制度并非十分严密,比如新浪微博,虽然开放了微博实名制,但这却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这使人们可以选择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重新构建新的自我身份认同与个人社交网络,产生“去个性化”的心理,进而肆无忌惮地攻击、辱骂他人,甚至通过诈骗等非法手段窃取他人信息而引发网络犯罪。同时,即便他人的真实身份在社交网络中是真实可信的,由于近些年来网络水军与网络推手的出现,人们使用社交网络对熟人防范之心较弱的心理更容易被这些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进而引发网络犯罪,舆论绑架等诸多社会问题。

3.社交网络有时使人们更加孤独。

一项由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发起的,对象是18至34岁的年轻人的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1/3习惯在网络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联系,而非真正去探望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社交网络给人营造出了一种虚假的社交繁荣场面,但这些人际关系大多数是多而无效的,你可以了解到关于他人的许多信息,但这并不一定能增进你们之间交往的紧密程度,就好像我们的社交好友中虽然有着小学同学,但实际上我们几乎从来都没有联系过。有时候,这种人际关系甚至可以通过金钱进行购买,你拥有的好友以及访问量可以通过聘请专业团队进行修改。人们虽然在马桶上,在床上,在餐桌上不断刷新着屏幕上的社交主页信息,但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之中,还是在网络之上,与他人的距离并未见得有所缩短。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容易导致人们的受挫心理,进而使人们感觉到孤独。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证。社交网络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我们必须重视。很早就有人提出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社交网络而言,这样的说法也同样适用,它消除了人们空间、时间距离的同时,又浅化了人们的交往深度,它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又解构了信息。但总得而言,社交网络只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它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使用它。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关系主体本身的真诚友善,热情主动这一点并没有因为社交网络的方便快捷而有所改变,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交流,我们都需要坚守人际交往中平等民主、互利共享、至诚至信、激励相容的原则,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随着空间、时间隔阂的消除而变得更近。

[1]刘蕾.浅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2).

[2]邵慰.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交恐惧的关系及其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4(02).

[3]剧凤书,丁向东.论当代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j].管理探索,2010(07).

[4]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第二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第六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都拥有了mp4、mp5、手机、笔记本等高科技产品,在课外时间甚至逃课沉迷于网络世界的游戏中,更有甚者夜不归宿、通宵达旦,也有的同学课堂上沉迷于小说或电子书,用手机上网打游戏等荒废了学业。当今部分大学生整天都在个人的小天地成为了宅男宅女,不喜欢和他人沟通,把自己当成生活的“小皇帝”。久而久之室友之间产生隔阂,互相疏远,自然关系处不好。80年代的大学生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经历文化大g命的困苦,他们深知高考机会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进入高校继续读书深造的机会,他们在学习上大部分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与技能,生活上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大学的学习生活基本上沿着宿舍-食堂-教室的“三点一线”生活,早上6:00起床,10:30熄灯的严格学习作息时间使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据了解,很多大学生在熄灯后用自制的小油灯继续学习到深夜,走路、排队买饭都在背单词。同时,80年代的大学生更懂得担当社会责任,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因为中国经历了“左”、“右”的错误及文化大g命的动乱,将中国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沿,尤其是文化大g命的十年使得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于是,当时的大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们深知只有相互支持、团结互助,中华民族才能腾飞。

当今90后大学生,部分因学习生活独立能力较差,过分地依附其他同学,这样狭隘的“依赖型”交往方式不符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即保持适度的距离感。过于亲密的交往会占用他人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从而导致交往的厌烦,久而久之,随着厌烦情绪的积累,矛盾就会逐步产生。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过于强争好胜,受功利主义和虚荣心的影响,喜欢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主义,孤立他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易造成压抑的宿舍氛围,从而导致宿舍成员间的关系疏远,人际关系紧张。80年代的大学生在于人交往时懂得一种距离产生美的意境,他们都会为自己的室友留有一定的私人空间。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毕竟会有个人内心不想为人知的隐私。而且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上处于多子女家庭,因此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意识,能够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团结互助的关系,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

(一)一般原因。

1.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需大学生用心推敲与经营。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需要交往知识和技能的引导。经历十年寒霜苦读的大学生,在书山题海中挣扎出来,根本没有闲暇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其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是原始的、经验性的,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应对策略、艺术和技巧知之甚少。在现实的同学交往关系中,往往凭感觉、直觉、情绪、经验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人际问题,这种僵硬的交往技巧很难适应新环境下复杂的交往实践,甚至会弄巧成拙,导致各种冲突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宿舍成员的和谐相处的关系,破坏了温馨的宿舍氛围。

2.学校管理和教育上的缺失。宿舍是高校中最小、最重要的组织单位,然而在管理上,学校偏重对学生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方面的管理,而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少过问。宿舍管理人员误认为宿舍不出现安全问题,不触到“高压线”,就是“平静的湖面”。而隐藏在内部的紧张宿舍关系得不到最佳时间内的有效解决,会酿成打不开的“死结”。碰到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管理员和辅导员也只是通过调宿舍的方式、从表从解决问题,并没有从学生内心深处化解矛盾,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部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道德实践能力的培训和和谐人际关系培养等内容甚少,导致大学生交往知识的匮乏,也是造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日益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时代原因。

1.部分独生子女的狭隘交往观。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有极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善于张扬个性,创新能力较强,但宽容、谦让、合作的品质相对欠缺,导致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交往观,在与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易发生碰撞、冲突。同时,很多家长把孩子当作“小皇帝”来供养,费尽心思为孩子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产生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这种不良习惯在人际交往中难以被人接受。另外,由于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不甘落后的思想,使他们在潜意识中把身边同学视为竞争者,而不是合作的朋友。而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上出于多子女家庭,能够把宿舍其他成员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宿舍看成一个温暖的家。

2.贫富差距拉大、地域经济不平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加之高校扩招,宿舍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区域、城市、家庭,其成长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物质生活宽裕,生活上无拘无束,思想开放,喜欢追求时尚潮流。而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生活则秉持节俭原则,思想比较单纯,习惯于淳朴的生活。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大不相同,而且一经形成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在同一宿舍生活学习的大学生涯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交往极为频繁,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个人作息时间的安排、宿舍卫生和个人卫生等诸多方面,难免会引起矛盾冲突。而在80年代虽然各个家庭的经济收入也不同,但其差距没有当今差距如此之大,而且当时的大学生思想相对简单纯朴,生活上以节俭为主题,自然一系列矛盾的发生可能性相对比较小。

3.市场经济加剧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经济讲究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在校期间获得更多的荣誉将成为将来就业的砝码,同一宿舍成员基本上来自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因此他们成为竞争对手。在各种评奖评优问题上,学生开始更多地考虑到今后的就业等利益问题,于是出现了恶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甚至在各种评奖过程中出现了拉票等不良现象。而在80年代,只要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国家帮办一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面临残酷的淘汰和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其忽略了竞争和合作的统一,过分强调竞争,宿舍成员成为竞争的对手,极易造成宿舍成员关系的不和谐。

(一)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是相互平等的个体,大学生在与室友交往时要互相尊重,真诚待人,遵循平等、尊重、诚信的交往原则,只有播种真诚,展示真实的自我,才能收获对方的坦诚。其次,要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能够主动积极地向优秀同学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心理学研究表明,赞美的话语会给他人来快乐,积极的情绪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冲破人际间的冷淡,消除人际关系的僵局与尴尬,使宿舍更加和谐融洽。最后,要准确把握距离尺度,坚持适度原则,合理运用距离效用,尊重别人的隐私。同时还要塑造豁达大度、培养宿舍成员的心理互容,倡导宿舍成员的互助精神。

(二)学校要转变对宿舍区的管理与教育理念。

学校不仅要对宿舍区实施总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更要深入学生宿舍一线,多了解细节问题,多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保健网络,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释放方式及时地疏压,化解心理压力,不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性格扭曲,尽可能将宿舍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中。另一方面,在宿舍管理上,可以转变管理观念,试着打乱专业、打破年级安排同一宿舍混住,这样既可在专业上得到互补,有利于不同年级的沟通交流,又避免了因利益冲突而造成宿舍矛盾。此外,对于宿舍矛盾不能只通过调换宿舍从表面解决问题,应深入纠纷内部,了解事情的原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努力营造高雅的宿舍环境,将宿舍办成文明、卫生、优雅、舒适之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譬如:宿舍文化大赛、温馨之家评比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生活的趣味性、增进室友彼此间的感情和团结协作意识。

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第七篇】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交往和协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既要学会与社会、与身边的人交往,还要学会协作。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想做最具竞争力的人,但他们是否明白,竞争与协作是相辅相成的,最具竞争力的人往往也是最善于协作的人。现代社会提倡在协作基础上的竞争。据我了解,当今一些选拔高科技人才的考试中,除了考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动手实验本事之外,还有几项指标,专门测评应试者与他人的协作本事和协作精神。这就是说,若想成为以后的高科技人才之一,善于协作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之一。

协作不是协作者之间的简单的组合,而是需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不要说在人类的生活当中需要协作,就连在动物的世界里,也是需要互相协作的:大家都明白生活在非洲河流中的鳄鱼,生性凶猛残暴,经常伤害人、畜,令人畏惧。可谁又能想到,它和乖巧的千鸟居然是一对好朋友,从不加以伤害。每当鳄鱼饱餐之后,千鸟总要来替它整理一番,鳄鱼顺从的张开大嘴,让千鸟认真的替它打扫口腔卫生。鳄鱼有时会因为忘记了千鸟而闭上了嘴,千鸟用坚硬的羽毛,轻轻刺一下鳄鱼,它便立即张开嘴,让小鸟继续工作。感觉灵敏的千鸟,只要周围有动静,就一哄而散,叽喳乱叫。鳄鱼就会做好防备或逃跑。除了鳄鱼和千鸟,还有和睦相处的犀牛和犀牛鸟、相依为命的白蚁和披发虫等动物,都是在互相协作中生存下去的。

从以上几点来说,互相协作对人,对动物,对世界上有生命的任何一种东西都是十分重要的。于人协作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协作是建立在交往之上的,所以我们更要学会于人交往,这样才能更好的于人协作。我们,在交往中获得知识,在交往中建立友谊,在交往中成长。我们一来到人世,开始了于父母、亲人的交往,我们正是在他们的搂抱、亲吻、逗玩中长大的。我们也正是在教师的教育下,学会唱歌、跳舞、做游戏和各种知识的。如果我们生下来不于人交往,就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了。“狼孩”的杯具就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大家听过,20年代的时候,有人在印度一座山里的狼窝中,发现了一个男孩。由于长期与狼为伴,他没有一点人的习性,做什么事都像狼。人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他才学会了一些人类的习性。这就是说,我们无论是在婴儿时,还是在长大后,不管做什么事,都永远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想找一个知心的好友,试问:如果他不去和社会接触,和身边的人交往,又怎样能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呢?人都有个性,有的人认为,仅有个性相同的人才能成为好朋友,但他们错了,个性不一样的。

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第八篇】

态度决定一切,有时甚至比能力更重要。初入职场的新鲜人,一定要摆正态度和自己在公司的位置,激烈竞争下的职场,无论你在学校里多么的叱咤风云,在这里,要想最后出人头地,一切都要从基层做起,现在大学生一点都不缺,你只是个普通劳动力,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加踏实地工作,一切从基础做起,不好高骛远,心态挤浆机乐观,这样才会有出头之日。

保持微笑。

这是基本的礼貌,而且常言道,喜欢微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而洛阳人才网的职场专家更是认为,不仅要微笑,而且在微笑时,与对方的眼神交流更好的话,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的好:“抬手不打笑脸人。”和同事相处,如果对他们正在热烈讨论的话题感觉无话可说,那么你要学会微笑倾听,与人交流,眼神的交流也很重要。

加入集体。

平常注意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常识和技巧,和别人有了共同的活动乐趣,才有可能共享快乐。这所谓先讲共性,再求个性,而不能反其之。而且,在与不同的人聊天,也要适时地选择话题,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面对八卦是非,也能巧妙地保持中立,这才能显示你确实是个聪明人。

懂得表现。

在职场里,有些人明明做了很多,却不懂表现,以至于没人知道,甚至功劳被人抢走,这种人就算累得半死,也是不会有半分功劳的,因为上司压根看不见她。而另一些人,事情还没做,就先说得天下皆知。于是不管她们做不做得成,有没有做,都成了领导眼里的红人。职场的现实就是这样,做得多不如说得多,做得好不如说得好。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60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