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致橡树 舒婷读后感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58515

【导言】此例“致橡树 舒婷读后感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舒婷《致橡树》(教案1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平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舒婷:《致橡树》的前世今生2

舒婷:《致橡树》的前世今生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北大的孩子们居然问我:你们当时办《今天》是不是为了盈利

我在来科大的路上,来接我的小车司机很自豪地告诉我:科大在一个国际大学排行榜上已经超越港大。这个排名版本是否足够权威,我不大清楚。但是我深深地相信,在座的香港科大的老师与同学们一定都出类拔萃。所以,我面对大家,感到既荣幸,又惶恐。

我不太敢做演讲。首先,是因为我的闽南普通话不够标准。其次,倘若我真能把我的想法、感受表达得清清楚楚,我也就不写诗了。正是因为我没有逻辑,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所以只好写诗。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我的小故事,包括我与《今天》的缘分,还有《致橡树》等诗歌的写作历程。

先说说《今天》这本杂志。我曾参加过北大的诗歌节,当时,我与北大的孩子们谈到过这本杂志。他们的反应令我感到诧异,也很难过。他们都来自于中国最好的中文系,居然问我:你们当时办《今天》是不是为了盈利?我确实没办法跟他们解释。因为在创办初期,《今天》杂志真是既艰难又窘迫,是几位同仁凑钱,提着浆糊桶,把油印的诗歌贴在西单的一面墙上。《今天》的创办人是北岛,在《今天》创办三十周年的时候,我到香港参加纪念活动。北岛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离我们很近。很多同学一想到到我们,都以为我们是一些老态龙钟的诗人,今天没有坐轮椅过来都会觉得奇怪。大家也许都觉得作家很遥远,其实作家们也是普通人。如果你们在校园里看到苏童,也许你们未必能认出他来,因为他就穿着普通的T恤、外套,与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没什么区别。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当代诗人,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著有诗集《北岛诗歌集》、《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陌生的海滩》,散文集《失败之书》和小说《波动》等

国内国外,大家都说我是“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实我是“被朦胧”。我曾跟顾城谈到过这个问题,顾城对此也是嗤之以鼻,他也不认为他是“朦胧诗人”。要是问北岛,他肯定也不觉得他是所谓的朦胧诗人。朦胧诗的缘起和发展,说来话长,今天暂且不赘言了。我住在福建,为什么能被卷到这个事件的中心,并且成为新诗潮的中心人物,我自己也解释不了。我曾经也为这个事情哭过,因为当时确实很害怕:我本是在福建(边远地区)的一个女工——一个灯泡工人,一下子变成了焦点;一时间很多批判的声音出现,当时害怕极了。说来说去还是《致橡树》惹的祸,这首诗写在1977年,现在看,它简直成为一个甜蜜的噩梦。因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介绍舒婷,主持人就会说:这是写《致橡树》的舒婷。于是,“舒婷”这个名字就与“致橡树”等同了。到国外的朗诵会,我总不愿朗诵《致橡树》。但是,当我朗诵完我的其他诗歌,总会有观众问起这首诗。比如去年5月在洛杉矶理工大学时,一位中年人,也是一位老读者,在我朗诵完之后,走到通道中间对我说:舒婷老师,您还是读一读《致橡树》吧。于是,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再读一遍这首诗,冒充着二十多岁的女孩子,一边读一边“恶心”自己。

我家地址曾被印在鼓浪屿的导游地图上。我抗议过,因为总是被游客一大清早敲门,去开门时,他们会说:舒婷老师,我们还要赶飞机,可不可以跟我们照个相?大家可以想象,早上六点钟,我还没有洗漱呢!因为我的抗议,现在鼓浪屿的导游地图就把我家地址抹去了。但是,现在我还常听到导游在我家巷口拿着话筒在咕噜咕噜地说,具体说什么我听不清,但总是隐隐约约地听到“致橡树”三个字。还有一次,我在国内的酒店住宿。大堂经理看到了我的登机牌,就问:请问您是写《致橡树》的舒婷吗?我在结婚的时候就是读你的诗。于是,我就开玩笑似的问他,那你和太太现在还好吗?

我这么说,不是给《致橡树》做广告,因为我不认为它是我写得最好的诗。如果在座的同学还能记得《致橡树》,或许都是你们中学语文老师的功劳,因为一般来说,他们那一辈人都是我的读者,而且他们大多也比较喜欢我的诗作。所以,在给你们上课的时候,他们倾注了他们的感情和年轻时的梦想。而你们,因为能体会到老师们的热情,也就把这首诗记住了。这首诗之外,我还写有《神女峰》。很多女孩曾跟我说:舒婷老师,我找不到我生活中的橡树。于是,我就写了《神女峰》。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对《致橡树》的纠正,或者说是一种弥补。北岛不好意思地说稿费只有十块钱,他们拿去喝酒了

言归正传,我现在讲讲《致橡树》是如何写成的。1977年的初夏,当时的鼓浪屿并没有很多游客。在一个夜来香弥漫的晚上,我陪着我的老师蔡其矫在鼓浪屿散步、闲谈。他的一生有过很多坎坷经历,他与我聊他遇到过的女性,他说有的女性漂亮,但没有头脑;有的女性有头脑,但又不漂亮;还有些女性既漂亮又有才华,可是不温柔。我听后很生气。怎么男人看女人的眼光那么挑剔?又要温柔,又要漂亮,又要有才气。女性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对理想中的伴侣有所希冀。所以,那天回到家,我一口气写成了《致橡树》,我记得那时我还发着高烧。第二天,我就把这首诗送给了蔡其矫老师。他抄在一张废纸上,塞进他的书包。蔡老师与诗人艾青是老朋友。后来,蔡老师就把这首诗带到了北京,给艾青看,还跟艾老说:这首诗是我们福建的一位青年女工写的。艾青看了非常喜欢。据说艾青从来不抄别人的诗,但他竟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那时候是1977年,艾青还没有平反,他眼睛很不好,就呆在家里;他住在史家胡同,北岛天天陪着他。北岛偶然间看到了这首《致橡树》,他就开始与我通信。我现在还保留着他给我的信件。他当时还附了他的五首诗,其中包括《回答》、《一切》等诗作。接到他的信件和诗歌令我非常震动,因为当时我只能在边远的福建偷偷地写诗。这些诗还被当时的知青谱成吉他曲,可我不敢说是我写的。有时候,我写好的诗随手放在桌子上,被其他人看到了,我只能说那是我摘抄的外国诗歌。我向来孤单得很,可是,接到北岛的信后,我才知道在北方,还有一位与我一样不愿写“假大空”诗歌的人,而是书写自己的想法,这真是理想主义者在互相取暖。我特别激动,顿时觉得更有勇气创作了,于是,我们就一直通信。

1978年,北岛与芒克在北京共同创办了《今天》杂志。第一期是油印的,很薄,质量也不好。这一期发表了我、北岛、芒克和蔡其矫四个人的诗歌,还有一些小说和其他作品,贴在当时的西单那面墙上。北岛向我征求意见,要把《致橡树》发表在民间刊物上。我很激动的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做“龚舒婷”,其中,“龚”是我的姓氏。但是北岛提议把“龚”字去掉,只留下“舒婷”二字。这首诗本名“橡树”,北岛建议改成“致橡树”,他说这也是艾青的意见。从此《橡树》就变成了《致橡树》,我的名字也变成了“舒婷”。对此,我父亲非常愤怒。我本名叫“龚佩瑜”,他觉得这个“龚”字太重要了。有一次,我父亲去西湖游玩,正巧碰到公刘、谢冕等文人,于是,我父亲就被邀请到船上。公刘对他说:“舒老先生请坐在这里。”我父亲听后很生气,拂袖而去,说道:我不是舒老先生,是龚老先生!芒克,原名姜世伟,1950年11月出生于沈阳,1956年全家迁到北京市。1969年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队。1978年底与北岛共同创办文学刊物《今天》,并出版了处女诗集《心事》。诗集有《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没有时间的时间 》、《今天是哪一天》、《芒克的诗歌》,长篇小说《野事》,随笔集《瞧,这些人》

因为我经常领稿费,收到各种邀请函,而身份证上的名字与我的笔名又不一样,于是造成很多麻烦。厦门户籍处的处长,是我的粉丝,他跟我说,办新身份证的时候可以把我的名字改过来。我想了想,如果我改了,我父亲会从坟墓里爬出来的!所以也就算了,这当然都是题外话。2007年有过一个调查:在厦门,有二百七十多位名字叫“舒婷”的人,除我之外的所有的人都是1980年后出生的,只有我是1952年生人。调查者就想组织所有的“舒婷”参加一个活动,问我去不去,我就说不去。今天与大家分享,其实就是为了开心一下。《致橡树》这首诗贴出之后,北岛告诉我,在我之前,中国读者读的都是很革命的诗,这首诗出来之后,很多人就用钢笔、铅笔、圆珠笔在这首诗下面作了很多批注。北岛说,如果这算一个测验的话,我的票数一定最高。一年以后,《诗刊》的编辑部主任邵燕祥老师将这首诗发表在《诗刊》1979年4月号上。这首诗发表后,我没有拿到稿费。后来,北岛不好意思地说稿费只有十块钱,他们拿去喝酒了。因为《诗刊》也不知道我在哪里,所以就把这十块钱交给了《今天》。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拿到这笔稿费。有人说:舒婷的诗玩弄感情。我一听,就痛哭着跑出去

为什么我还要谈谈《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呢?这是因为这首诗与《致橡树》之间还有一点关系。《致橡树》发表以后,邵燕祥老师就通过蔡其矫老师给我带了话,他说:舒婷是你们福建的青年诗人,请她有好的诗作就向《诗刊》投稿。我当时太年轻气盛,认为《诗刊》太官方,所以没有把邵老师的话当回事。我当时在厦门灯泡厂焊灯泡,在流水线上工作。我还是一名先进工作者,工作很努力。因为我想如果我焊得快,我还能帮助其他工友。当然,我干活很有效率也很利索,也是为了给自己留出空间和时间。那时,“四人帮”刚刚倒台,很多年轻人都觉得祖国的发展很有希望,觉得我们的民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所以,我在焊灯泡的时候,写出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一边工作,一边构思着我的诗歌,所以手被锡纸烫满了水泡。我当时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可现在看,也不太喜欢了。当时写完以后,我就把它给了蔡其矫老师,请他寄到北京。蔡其矫老师读后也觉得不错,就抄在格子稿纸上,寄给广东一本名叫《作品》的杂志。在八十年代初,《作品》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杂志,像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很有争议的作品都是在这本杂志上发表的。可没想到这首诗寄到《作品》那里,却遭遇了退稿。蔡其矫老师就把退稿信和诗歌一起寄还给了我。我记得非常清楚,退稿信上写着:这首诗写得晦涩、低沉,不符合青年女工的本色。我很不服气,我本就是一个青年女工,天天在流水线上工作,你只是一位编辑,凭什么说我不符合青年女工的本色呢?这时候,我突然想起《诗刊》邵燕祥老师的约稿,于是,()我就把这首诗连同《这也是一切》和《四月的黄昏》,像插扑克一样插在一起,寄给了邵老师。我当时带着些孩子气,请他为这件事评评理。那时,《诗刊》的7月号已在编订中。《诗刊》的审核周期很长,如果走审核程序,至少要等半年。邵燕祥老师当机立断地将别的诗抽掉,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安插进去,发表是在1979年的7月号上。在第四届文代会上,孙道临先生朗诵了我的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孙先生朗诵得很感人。从那之后,我的名字才被公众所熟知。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职员家庭。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大部分人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致橡树》当成我的代表作。如果你们问我:这是不是你最好的作品?我一定说“不”,但我也不愿伤害我的读者的感情。比如说有一些编辑想把《致橡树》改编成歌曲,前提是要改动一到两个字以适合演唱,但我没有同意,即使他们提出的酬金很高。因为,我考虑到很多人都对这两首诗有了感情,特别是我的老读者。还有一个电视剧名叫《相思树》,制片方想要把剧名改为《致橡树》,我也没有同意。

讲到这里,大家再来看我的这两首诗,是不是不“朦胧”了?七八十年代的社会语境下,人的意识尚不能从“假大空”这种概念化的诗坛抽离。当时的标准都比较僵硬,同时也有政治标准来左右审美标准。1980年《福建文学》组织了整整一年的研讨会,讨论我的诗作。刚开始,都是反对的声音。我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人说:舒婷的诗玩弄感情。我一听,就痛哭着跑出去,觉得自己是没有经过社会锻炼的。我确实第一次经历这种风浪,所以难以接受。还是在那次会议上,有位朋友发言说:我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写了二十多年诗,还当了二十多年的诗歌编辑,可我却看不懂《四月的黄昏》,别人就更看不懂了。我当时气急了,说:你不懂,你儿子懂;你儿子不懂,你孙子懂。就是这一句话被别人捉住了,人们都认为舒婷这个人很傲慢。现在看,还轮不到“儿子”,大家都懂了。

刚才说到在中国流传很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致橡树》,我还想谈谈《风暴过去之后》,这首诗写在1980年渤海湾事件之后。2015年8月,我去剑桥参加徐志摩诗歌节,正好听到震动全国的天津港爆炸事件。《北京青年报》的官网想要刊发这首诗,可联系不上我。于是,他们就先节选了几节,发表在网站上。后来,我刚下飞机就接到电话,得知他们想用这首诗。我当时很难过,也很欣慰,一个诗人的诗被用在这种场合,真不知道是该难过还是高兴。我同意了,后来,他们就又全文刊发了一次。这首诗歌写于1980年,到现在已有三十六年了,还有新知、读者,对一个诗人来讲是很高的奖赏与安慰。本文原载于《书屋》2016年第4期>>>>在线购买本期杂志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3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YJBYS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更多热门文章:

致橡树舒婷4

舒婷《致橡树》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浅析

《致橡树》写于 1977年3月27日,一个阴霾未散的日子。我读到它时,已是整整20年之后。这是我对“朦胧诗”的最早接触,也是促成我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以至偶有涂鸦的动力之一。在我看来,作者在诗中注入的那真实而强烈的情感,是从文革后伤痕累累的土地上传来的划破黑夜与乌云的一声控诉与反抗,是对那个凝结着伤痕与热血的灾难的冬季的否定和对生存之春的渴望,也是对传统女性地位观、价值观的的一种坚定的反叛。这首诗不仅体现出作者对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和自由自强自立的强烈追求,同时展现出一个独立女诗人新颖而

又大胆的审美理想。

文革十年,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崩溃,人们在唯心转而麻木的“知足、感恩、屈从”下苟且度日。舒婷下过乡,劳动过,吃过不少苦,在那个人性异化,精神变态的年代,感受到无尽的肉身苦难和精神摧残。文革结束后,夹杂着一种宣泄、客观批判以及解脱的情绪,一种寻求民主、自由、开放的现代人的本质力量被唤醒,一批饱含时代进步热情地青年诗人们开始战斗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解放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阵地上,他们用“饱蘸血泪的诗句描写了那个可不荒诞的年代烙于人们心灵的阴影,表现着一种特殊感受到的迷惘、苦恼、愤怒、哀伤和忧愁。”(杨匡汉《中国新诗学》)。他们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 五四”诗歌和西方诗歌传统的继承,体现了人道的回归和诗歌艺术的回归。这些诗歌,如今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标记。

在这种背景下,舒婷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怀着对人性主义的诉求,对理想主义和自由人格的写出了整整影响深远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作品,便是她的这1篇代表作——《致橡树》。

这是一首极具反思意义和暗含控诉的诗歌,它反思了人的存在、人的精神价值、人的异化,捍卫人的自信和尊严,及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抗争和呼号,而这其中的”人“,尤指在人们传统男女关系意识中处于依从地位的女性。

诗人以橡树这一刚健美好的意象,表达了爱的热烈、诚挚和坚贞以及对爱情的眷恋、痴迷与向往。而诗歌起笔,便以坚定而自立的态势展示出个性的光芒和自由人格的不可动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这是多么勇敢的声音,多么执着的信念!落地有声两个“绝不”,将诗人的真挚而又热烈的情感从一开始就铿锵有力地表达了出来。接着,诗人用叠加的意向,用她直白而热烈的语言,欲罢不能地将爱的美好蓝图铺展下去:

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不,这些都还不够!”

是的,这些不够!“我”要的爱情,是“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付出之外的一种付出,是一种平等,和爱的和谐: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比肩而立,以独立的姿态深情对视,”我“愿做一株高贵尊严而幸福的木棉树。诗中以树立独立自立的形象来否定传统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表达出了一种新时代下新的爱情观:不再只是牺牲自我、相互给予的互爱,同时有真诚高尚的相互理解尊重,相濡以沫、不舍不弃的忠贞和不渝。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是一种比海枯石烂更为生活和感人的爱情,坚贞、烂漫而温馨的幸福里,“我们”共同承担需要用勇气和爱来面对的一切: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与心中的珍爱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我每读至此,不免热血奔涌,向往而高赞。这是一种崇高而理想的爱,真实的爱,一种坚持的真善。是的,至真的情感,忠诚的想守相依,这份伟大,是责任的伟大,也是爱情追求与人生意义相辅相成的伟大。

舒婷的世界里洋溢着真实的浪漫和可追求的美好,而并非世人所评的完全推陈出新,否定传统。于是最后她履行作为一个客观而真诚的思想者使命,饱含深情地说道: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爱在真实。爱“你”的所有,爱“你”的所从,爱“你”所爱。从这些诗行可以看出,“舒婷一代人的内心情感状态仍然带有传统的道德感,标榜一种符合制度的爱情观”(来源于网络)。在我看来,只把这首诗当作爱情诗来赏析,是太过肤浅的。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也是诗人对理想与美好事物的形象设立。因此,这首诗并不只是单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对自立,自强,自爱精神的强烈表达,诗歌同时将诗一喻延伸至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等互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省了那段动荡的文革岁月,暗喊出“祖国,我如果爱你。”的心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5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