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14339

【导言】此例“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推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的德育观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教育;师德建设;育人

一、师德建设与育人工作的关系

教师是振兴民族、发展教育的关键,只有实现教师素质结构的转变才会真正使教育走向它的育人归途。虽然过去和当下我们认识到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但社会环境使然,教师只知教书,成了教书匠,育人的重担从一肩滑落,结果是踉踉跄跄艰难地前行着。我们的教育找寻它的育人路径就需要我们教师双肩平衡,而教师双肩的平衡需要教师转变素质结构。教师的素质结构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而其中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其素质结构的内核,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故而,回归教书育人的本来面目需要教师素质结构的转变,转变教师素质结构就需要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要把育己与育生作为自己的生长点,以师德建设的本然求解教育的应然。

二、师德建设中育人目标实现的措施

1.师德建设以育人德育观为灵魂

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

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把育人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树立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观念,才能使师德建设找到立身之所,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回归它的本来面目。

2.师德建设以教学质量观为前提

在当前的教育生态环境下,无论是校长、教育行政领导,还是教师群体自身都清楚地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强调的是把教学质量放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因为,师德是教师的最重要素质,教师的师德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根本谈不上育人目标的实现,所以师德建设要严把教学质量观,强化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学质量,以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的学风,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3.师德建设以人格观为主线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禀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人格的完善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教育的育人性从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有一句诗意的话这样诠释教育,“教育是以人格唤醒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完善的人格,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有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所以,师德建设要把人格的教育与养成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把握人格观这条主线。因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圆满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由于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师德建设中我们要注重教师自身日常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倾向、人际习惯的养成等等。这样才能以人格感染人格,给予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

4.师德建设以师爱观为纽带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中学德育管理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把学生培养成适用时代的有用人才,应本着确立“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的教育指导思想。因此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深刻把握师德内涵是中学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

在德育管理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直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用人才,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依法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德育管理中,只有重视学校学风、班风、师风建设,才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这就要求学校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法律条文,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职工考勤和奖惩制度、教师教学和教研制度、学生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制度、升旗制度、学生礼仪要求、学生德育评价制度等。同时也要大胆改革学校一些陈旧的不适应当今时代教育管理的制度,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管理机制,例如,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民主监督制。制定各项职能岗位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从而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二、在德育管理中,师德建设应摆在首要地位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因此,育人先育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垂范。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走在社会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9月1日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平时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教育重。对照学生的言行,每日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通过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教育,还有班主任的常规强化训练以及学校的检查督促,不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纪律较差的后进生,教师要多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家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真正感化其内心,并在其周围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促使其改掉不良的习惯,自觉遵守法纪,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

3.重视青春期的性教育。要把青少年性教育当作师德建设中的重点来抓。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不久,某中学发生了一起由中学生早恋、三角恋引起的凶杀案。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老师和家长们对孩子的青春期性心理和性生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同时这个案例进一步提醒各中学的领导班子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它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全员重视,这对青春期性教育成为社会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组织一支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必要时学校需专门培养心理咨询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

教师的德育观范文【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和谐教育 师德 以德治教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建设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也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高校师德建设是实施“以德育人”教育方针的前提。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能否满足社会持续发展要求的根本。广大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德育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起光辉的人格典范,大师的道德人格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使远近学子趋之若鹜,造就了无数卓越的人才,更是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无穷动力。所以,实施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教师道德建设首当其冲。

2.高校师德建设是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职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职业比做太阳的光辉,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德建设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师德的高尚典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建设不仅要植根于当前,更要放眼于未来,教师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出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解疑释惑,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

3.高校师德建设是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师德是教育的良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甘为人梯、甘于奉献,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师德建设是实施“以德治教”的关键,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既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也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恪守道德规范、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高校教师恪尽职守,辛勤耕耘,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无私和崇高的奉献,总体来说,高校教师的师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信息化导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1.外部环境的干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渗透,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信息化浪潮不遗余力地推行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颓废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妄图不断地“西化”和“分化”我国,这些腐朽思想无孔不入的侵蚀和渗透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思想,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冲击较大,导致部分教师出现价值取向扭曲和道德失范现象。

2.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同时也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对高校师德建设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上因素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职业行为失范、为人师表欠佳、育人意识淡薄等诸多不和谐因素。同时,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往往导致教师重学历、重科研而轻师德等现象,甚至部分教师党员出现党员主体性不强,党员意识淡薄倾向,工作中难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三、和谐教育视阈下创新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高尚的师德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要教育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尚影响和教育学生。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阐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就指出:“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同时,他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国教育系统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必须将师德建设放在高校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和谐教育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1.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师德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性修养及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教工支部的设置与活动形式,把教工支部建设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结合起来,树立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良好形象。同时,加大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培育广大教职工党员的强烈的党员意识和崇高的政治荣誉感,努力把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师德建设坚强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师德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师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优良的党风建设促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以坚定的党性铸造高尚的师魂。

2.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高校师德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对当今社会主流价值的深化,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的基本准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师德建设要求“把道德的超前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发挥它对于社会风尚以至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导向性能”,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高校师德建设,这既是弘扬民族精神、光大传统美德的时代要求,也是切实提升广大教职员工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基本途径。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师德观。教书育人是教师为人师表、塑造健康的学生人格而展示自身人格的根本途径。所谓教育观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热爱自己的学生,坚持“爱生如子,待生如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工作精益求精,努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育人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努力把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上是为着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还要求教师用赤诚之心去热爱教育事业,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友善、宽容、耐心,努力为学生服务,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既教书又育人,始终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在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尊重教师的正当利益需求。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不能一味要求教师的无私奉献而忽视教师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高校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既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条件。既要明确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真正尊重、理解、关心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又要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也是促进师德建设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德育的具体【第四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内外学生思想道德具体教育网络,尽量做好道德教育工作。[1]这对培育有文化、有理想以及有道德的社会建设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可是实际上,很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道德管理中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太抽象

大部分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和德育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比较重视智育而忽视道德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觉得,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不存在实际意义;同时认为对于社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在教育过程中追求表面化以及任务化,产生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哪里出问题治哪里的方法。

2.德育内容比较缺乏科学性

德育内容所具有的科学性就是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容易被学生内化以及实践。各个时期的具体德育内容具有差异性,德育内容应该和主流社会精神一致。[2]可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大部分只是照搬以前的内容,将养成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全部内容,缺乏创新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学校受教者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师生关系所具有的单向性。该道德教育缺乏平等性,所以必然会使教学效率低下。

3.德育方法比较倾向于“成人化”

很多小学的德育内容比较假、空、大,未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所以成人化倾向非常严重,教师口头教育比较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抽象,德育内容小学生很难接受,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差。除此之外,德育内容比较空洞,不具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4.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尽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教学手段以及新技术和条件,可是同时也使德育工作更加困难。网络给德育以及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所采取的具体对策

1.建立全考核制度,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并没有解决好应试教育往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转化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校领导都认为智育属于硬指标,而德育属于软指标,所以比较忽视德育工作。虽然智育以及德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校园学生身心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侧重的。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方面的觉悟,使学生可以判断是非美丑,明辨善恶,具备优良道德。

2.将课堂教学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让德育渗透进别的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里面

新课标里面明确要求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之所以进行新课改,就是为了培育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给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效结合一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感情状态和具体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所以,应该重视学科课堂教学这一德育渠道,对其他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开发,在别的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将学科课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科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特点,于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将教材德育内涵挖掘出来,有效结合教材知识以及德育内容。

3.合理处理网络信息给德育带来的影响问题

在网络信息发展迅猛的今天,小学生必然会接触到网络文化。网络属于双刃剑,可以给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会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行为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学校应该对上网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取合理的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管理措施应该到位,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以及应用网络技术。

对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属于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艺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勇敢地面对挑战,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样才可以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地发展,培养出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价值观和时展以及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房秀忠。新时期小学德育管理探讨[J].科学导报,2013(1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1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