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听写大会决赛【汇编4篇】
【导言】此例“汉字听写大会决赛【汇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汉字听写大会决赛范文【第一篇】
这两个节目收视率都颇高,一夜爆红,成了“拯救汉字”的英雄。可汉字为什么沦为“被拯救”的对象?
“拍脑袋”与“放心里”
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
上述这些,或许是马东选择与河南卫视合作《汉字英雄》的原因,但这次合作绝对是“双赢”:2013年7月19日,首播一周后的《汉字英雄》为河南卫视带来平均收视率超%,最高收视率%的好成绩(据央视索福瑞调查),顺利杀入同时段电视收视排名前十;同时,经爱奇艺网播出后,《汉字英雄》百度指数升至45000,网站开发的节目同名手机APP《汉字英雄》仅在节目播出第一周,总体下载量就已冲破 10万。
这些都证明了马东当时的预判:“《汉字英雄》的创意出现在闪念之间,但我越想越觉得兴奋。仅从电视角度来看,汉字节目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在现在的节目形态里,它是没有的类型,而唱歌、跳舞、跳水,基本上都折腾得差不多了。”
创意之后,马东开始组织团队写模式,在这个有些“痛苦”的过程中,他开始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于丹说母亲的‘母’在甲骨文中,两点就是。但当代人显然并不了解其中的深意,于是出现了很多不要孩子的女性。我很想把这些字原来的意思搁到当代重新回顾一下,或许这些字的本意可以在今天带给人们启发,这也是《汉字英雄》节目想要传达的。”
与马东的“瞬间创意”相比,关正文作为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导演,对汉字节目的思考则沉淀了6年多。在过去的6年,他不断制作着其他各种节目,但生活中人们对汉字的滥用与漠视一直挑动着他的神经,“做《听写大会》的想法不断被生活中的观察强化,最终转变成一个电视梦想。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敢于支持原创的媒体和制片人”。
金越扮演了这个角色,他曾是关正《挑战主持人》时的制片人,两人还有过一起做春晚的经历。2012年,当金越强烈要求关正文“必须得为10套做点什么”时,关正文告诉他“我只想做《汉字听写大会》”。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片头动画中,关正文将汉字的结构进行拆分,任其漂浮在宇宙之间,继而无限重组。“这是多么神奇的文字,如此具有想象力,汉字的美应该令所有中国人尊敬与欣赏”,“节目做成了,就有人说我是拯救汉字的英雄。这帽子实在能压死人,汉字与汉语不是说出了问题要关注,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中国人也不能冷待它”。
始于1925年的美国传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点评嘉宾郦波对汉字节目已经期盼了很久。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他也是“汉字危机论”坚定的支持者。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危机两个字还不足以形容汉字面临的困境,危机也不仅仅产生在汉字书写层面。人们的书写形式变化导致对母语情感的淡漠,将会影响文明与文化的传承,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在他看来,这两档节目无疑掀起了“汉字热”,却还是来得晚了。“此前,我曾去国外讲学,看到美国电视里有个节目叫《全美拼字大赛》(Spelling Bee)。当时就感觉,美国人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化、母语文化的情感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那档令郦波惊叹的美国电视节目,也是关正文的“心头好”。2002年,关正文第一次看到美国纪录片《拼字比赛》时,就对Spelling Bee的竞赛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思考中国可不可以有这样一档电视节目”。
最终,他实现了自己当时的愿望,但仅仅是在电视上。而在美国,Spelling Bee不只是一档电视节目,它风靡全美,竞赛者包括8年级或以下的全部初中生,只要有参赛意愿就可以报名。此后,参加者要通过班选拔、校选拔、地区选拔、州选拔等关卡,最后筛选出的180人将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总决赛,电视只会对总决赛内容进行播出。
“Spelling Bee的总决赛对选手的词汇量要求非常高,测试的词语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即一切可以用英语字母表示出来的单词,包括许多只有大字典中才会出现的专业术语。这个比赛代表着一个国家单词界的最高水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借鉴了Spelling Bee的精髓,但有些是我们借鉴不来的。”关正文说。
无法复制的是美国人对母语拼写的全民坚持,这一坚持始于1925年,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截至目前已经举办86届,共有1100万名学生参加比赛。并且除美国本土外,它还不断向外扩展。2009年,Spelling Bee美国拼字大赛就正式进入中国,当年就有一名来自中国赛区的选手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总决赛。
“其中一年,在Spelling Bee中国赛区的比赛中,因为中国孩子英语单词储备量太大,使得题库都用没了,却还有40多个决赛选手没有比出胜负,节目只好停滞在那里,择期再比”,作为Spelling Bee的“粉丝”,这个情景曾极大地刺激了关正文,一是令他在筹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时丝毫不敢懈怠对题库的准备,二是让他深刻意识到英语早已成为中国孩子学习的重心。
英文之过?
对英语教育的过度重视,也被很多人视为汉字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汉语史的研究员孟蓬生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他认为:“由于改革开放,我们需要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需要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这个时候英语开始热是必然的。从本质上看,并不是学英语有问题,而是我们的英语教育有偏差,要所有人都拿出近十年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可能并没有必要。”
凑巧的是,就在两档汉字节目热播之后,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媒体吹风会传出消息,2016年开始,英语卷分值将从150分降到100分,语文卷分值将从150分增加到180分。在此之前,江苏省已让英语“退出”高考,采用分级制;山东省也将从明年起取消英语听力测试。
多地对英语的“开刀”被很多专家解读为:“当代教育体系中,英语的比重太高,汉语却被严重忽视。这种比例失调,有望在改革后得到缓解。”
但抑制英语就能起到壮大汉语的作用吗?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学者秋风认为:“汉语弱化,只能从加强汉语开始,又怎能寄托于减少英语?”他开出的药方是,“还得从改变语文教育体系入手,特别是语文教学法,那种用科学方法去分析语文、分拆段落、总结大意的方法,从建国后就不断使用,把语文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越来越枯燥和机械,这种本身就欠缺优美的教育,如何能教出具有优美汉语能力的学生?”
汉字背后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上世纪70年代,在《听听那冷雨》里,作家余光中如此表达着汉字的神圣。
而这神圣的光芒,越来越黯淡。
郦波最担心“提笔忘字”被轻看,“不是忘掉几个汉字,忘记带来的是对母语情感的减弱和淡漠。这一点很可怕,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危机来,可是几十年、上百年,这种淡漠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的影响是致命的,很多文明的消亡都是因为文字消失和母语情感淡化”。
对汉字现实发出“抱怨”的还有作家野夫,在2009年中国当代汉语贡献奖答谢辞中,他曾言语激烈地控诉:“六十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官方文本稍带人性和个性……于是,汉语不再庄严正直,不再神圣多姿……而语言的退化又必将带来思想的萎缩。”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孟蓬生,也将汉字失去强大而优美表达的能力与历史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上世纪的中国,近百年的时间里有一半是在打仗,由于战乱,建国初期除了汉语研究者、作家等几乎没有人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关注汉语。当时,汉字由繁体变为简体,这段历史曾引发后人热议,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但1949年文盲人数之多更是语言学习的最大现实。此后,“”和“”相继出现,在这两个特殊的时期,政治左右着文化,只有与政治相关的内容才会被传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与少年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学会欣赏汉语?再之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也带来生活压力增大,人们终日奔波,浮躁功利的价值观在一些人心中成为主导,汉语表达的安宁娴雅几无可能。
或许,是中国的历史最终决定了汉语的无奈,现在有一些变化开始发生。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保护汉语,行政不应缺位。在公开信《保护汉语需情绪,也需行政》中他提出,尽管多年来相关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母语,如十几年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刚刚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和连续进行多年的、多个部委联合举办的推广普通话周活动,但这些做法还不够,“行政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化,应该用更多行政手段和措施办法保护母语”。
汉字听写大会决赛【第二篇】
但是,在欣喜汉字回归的同时,一些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文字是一种传播工具,而“手书”可以视为一种使用工具的方法。印刷术的普及是对“手书”的第一次冲击,电脑的普及则是一次更大的冲击。现在的中青年人已经很少用纸笔书写了。当使用文字的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得更简单、便捷时,我们为什么非要让人们固守传统方式呢?提倡“手书”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保留并传承这种技能或艺术;二是打牢文字功底,避免日常生活中提笔忘字的现象。前者通过对部分爱好者和书法家的鼓励、支持可以解决,后者通过学校教育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提倡和鼓励“手书”是一回事,推广和普及“手书”则是另一回事,如果说前者尚属必要,后者就未必尽然了。
汉字数量庞大,而常用的汉字也就3000多个。有学者统计,1000个常用字就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的覆盖率已达99%。央视的节目,笔者看了几期,绝大多数字属常用字,也有一些属生僻字,其中也不乏现代人极少用到的字。像一些古代神话中的专有名词、传统社会的一些工具或器皿等,我想出题者、主持人和评委未必都会写。当然,作为一档具有竞赛性质的节目,后期适当增加难度无可厚非,但也应注意不可引导人们,尤其是中小学生把时间用到记忆一些冷僻、过时甚至已经淘汰的汉字上面去,进而误以为认识并记忆的冷僻字词越多就越高明、越有文化。
汉字听写大会决赛【第三篇】
关键词: 汉字听写大赛 语文学习 提高兴趣
201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档主打“汉字文化”的节目风靡全国,整个过程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只有安安静静的书写,却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并掀起汉字书写的狂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规则是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考官念出的词语写出相应的汉字,同时要求选手书写的汉字正确且规范。比赛初期以团体赛的形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队为争取团队的荣誉斗智斗勇,比赛场面精彩刺激,观众的心情也随着选手的表现跌宕起伏。
汉字书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与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着手点。模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在学校开展合适的汉字推广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理解汉字的含义,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探讨。
一、“汉字听写大赛”关于语文学习的特色
“汉字听写大赛”将学生对于汉字的掌握和理解通过竞赛的形式展现,在引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同时提醒大众重视语文学习。随着电脑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频道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这档节目对于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传承和传播汉语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它的宣传语是“书写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是一档有创意、有质量、有担当的优秀节目。“汉字听写大赛”对现实的语文学习具有启发性,值得我们关注与分析。
1.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汉字听写大赛的成功举办让更多的人关注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学生听到一个词就能够将其准确规范的书写出来,说明学生对这个字词的掌握已经达到认知的水平。学生练习并掌握适龄学习阶段的汉字书写及更复杂的汉字书写,有利于语文内容的学习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汉字听写大赛”的内容里,既有“凭证”、“梧桐”、“奚落”等常用但容易混淆的字,又不乏“豢养”、“黄疸”、“束”等来源于《辞典》、《红楼梦》等经典名著中的生僻字。掌握常用的汉字书写可以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对学习语文更有自信。与生僻字的接触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学心,学生在不断掌握更多汉字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阅读空间,对学习语文产生渴望。用扎实的汉字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音、义、形结合”学习汉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的构成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造字法主要为前四种,即音、形、义三者的相互融合造就了汉字的神韵。从“汉字听写大赛”可以看出,考官在念完一个比较生僻的词语时,往往会对这个词语的意思进行解释,帮助选手正确写出汉字。如“日珥”这个词,仅从读音上我们很难想到对应的汉字,但若对其意思进行解释――太阳活动的标志之一,就有利于选手在众多同音词语中选择正确的汉字答题。汉字中众多的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都蕴含无限的研究乐趣,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成方式,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全面认识汉字,能够识别同音字、形近字之间的不同,有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3.从汉字了解中华文化
许多汉字的诞生背后都蕴藏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汉字听写大赛”中出现的很多词语,如“女娲补天”、“蚩尤”等均来源于远古神话,而“牖窗”、“绛红”这些词则来源于《红楼梦》这样的著作。学生天生对于有情节的故事学习兴趣更浓厚,给学生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带领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一种方式。
4.别出心裁的团体竞赛形式
“汉字听写大赛”之所以精彩与它的赛制有很大联系。团体竞赛的形式不仅能够激发选手的好胜心,而且能够培养选手的团队意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利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教学,会让每个学生为集体荣誉竭尽全力,随之提高学习主动性,学习语文也有了动力和助力。
二、如何在现实教学中运用类似活动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如今新课程更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拓展空间。语文的课程改革使我们都围绕一个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面临这个挑战,我们必须大胆尝试和探索,力求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汉字听写大赛”活动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的举办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活动的规模,并根据活动规模按区域、学校、年级、班级等方式分组。值得注意的事,汉字听写比赛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主办方应规定考察汉字的大致范围和出处,考察重点应放在易混淆的常用字上,并穿插历史、名著中的生僻字,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历史文化,阅读中华名著,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此同时,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是活动成功举办的必要条件。活动主办方应鼓励家长协助学生做好比赛的准备工作。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对于生僻字要进行讲解,对于出自神话故事或名著中的词语可穿插讲述故事的内容并介绍相关名著,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学意识,让比赛变得趣味横生。比赛结果要坚持公平公正,对表现出色的个人及团体主办方应及时作出表扬,对最终优胜队给予可观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如赠送文具、书店购书卡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间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汉字听写大会决赛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汉字听写大会 传统文化 创新
继跳水、相亲类娱乐节目之后,歌唱选秀类节目又扎堆出现,引进节目呈井喷状态,当前电视节目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化现象。电视频道是有限资源、稀缺资源,提供什么样的节目应当综合考虑,科学安排。但是当下电视已愈来愈成为“娱乐”的代名词,电视娱乐化也暴露出一系列弊病——泛化、同质化、低俗化等现象招来“娱乐至死”的追问与批判,同时引起受众、媒体、政府多方利益的冲突与纠葛。①如果各电视频道都扎堆播出相同节目类型,必然挤压了其他类型节目的空间。同时,娱乐节目雷同化现象严重,会造成荧屏单一乏味,观众审美疲劳。
而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共同举办的大型电视活动——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吹来一股清新醒脑的文化风,一定程度上扼止了电视中传统文化的颓势,弘扬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的魅力,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汉字听写”节目的创意为电视注入了新鲜血液,其经验值得认真思考和总结。
一、创新节目内容,突出文化亮点
“汉字听写大会”的鲜明特色是知识性和文化性,当然也有一定的娱乐性。它集综艺、知识、文化于一体,汇聚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和文化名人于一堂,通过知识的交流、文化的碰撞,营造了一种文化普及的良好氛围。
在“汉字听写比赛”中,看不到梦幻的灯光、华丽的舞台布置,更没有各种明星来献艺助阵,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成为节目的主角。比赛过程中的紧张气氛,充满悬念的戏剧性,精彩的成功和令人扼腕的失利,再加上学生们朴实、自然、真实的表现,同样产生了愉悦大众的娱乐功能。观众为选手吊着一颗心,捏着一把汗,在紧张专注中观看选手比赛,从充满激情的快乐中学会了新知识;电视人也实现了“寓知识于比赛”、“寓学习于娱乐”、“寓文化于节目”的初衷。由此看,独特的文化元素是“汉字听写比赛”不同于其它娱乐节目的一大关键点。
二、改变陈旧观念,文化节目也可以有高收视率
一旦节目高雅了,收视率就成了问题;反而是一些低俗的节目,收视率却高得惊人,许多电视人都有这样的认识。拿湖南卫视被批的选秀节目来说,虽然不断有另类人物出现,节目中低俗成分不少,但收视率居高不下。这就使得中国电视圈出现了令人尴尬的现象:高雅者曲高和寡,低俗者趋之若鹜。套一句老话即:低俗是低俗者的通行证,高雅是高雅者的墓志铭。
崔永元曾经说过:“收视率为万恶之源!”。为了迎合一些人的低俗审美趣味,电视台不断推出一些低俗节目,而这些低俗节目又培养了收视者的低俗趣味。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在收视率的“紧箍”魔咒下,电视台不敢轻易制作文化性较强、有精神内涵的高雅节目,例如以前央视的“音乐散文”,就在收视率的末位淘汰中香销玉殒。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收视率固然重要,但培养亿万观众的健康心灵和审美趣味也是电视台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社会、国家、民族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大局需要,也是电视台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电视台作为舆论高地,如果总是跟着大众走,那么,作为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无法体现。观众的口味变化快,一味迎合观众,电视早晚会成为“鸡肋”,最终还是会被观众无情抛弃。
创办央视《百家讲坛》这种科教类节目,是电视台培养高品位收视群的必要措施,而且这种高雅节目的收视率也非常高。也就是说,并不是低俗的才是观众喜欢的,其实观众对于高雅节目的需求也很高。这一点,在当下引发受众高度关注的“汉字听写”节目中再一次得到例证。比赛为大众感受汉字之美,激发热爱母语的热情,引发国人对汉字书写危机的认识,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汉字听写”的成功充分证明,高雅的文化节目应该是电视台的首选,才是电视发展的正道。遗憾的是,目前真正能将高雅节目做到雅俗共赏的电视人相对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在呼唤高雅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呼唤要着力培养电视人才,培养受众的审美习惯。只有这样,电视节目才能从低俗和收视率的桎梏中走出来。
三、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蕴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交流成为社会生活常态,很多中国孩子都是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这种环境和氛围似乎形成国人一种集体无意识——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是因为未能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得出的肤浅结论,有点虚妄和想当然。
“汉字听写比赛”的成功举办,有力地纠正了上述社会心理偏向。毕竟,作为华人,汉字和汉语才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家园。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骄傲,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有深远、深厚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功能,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多品味汉字的间架结构,什么话也不用说,也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安静气息抵达内心,汉字的音节美、均衡美、韵味美、恬静美,总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享受和愉悦。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纠正妄自菲薄的文化倾向,不一味陶醉在单一文化中难以自拔,忘了自己的根。
“汉字听写大会”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引发了社会对汉字乃至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沿着这一思路继续开拓更广的节目领域。与此同时,为了这一类节目的健康发展,也有必要检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要均衡难易度。听写竞赛最大的美中不足是,各队轮流上场时面临不同题目,且难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题目随机性成为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如果改进赛制,同一题目各队都派一名队员上场,不论题目难易程度如何,都面临均等机会。这样,不仅可以使竞赛更具观赏性,而且能够提高直播效率,使更多的队员有机会上场竞技。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精髓,也是竞技比赛的基本原则,只有提供平等的竞争条件,才能真正比出水平。
其次,要重视实用性。听写竞赛中遇到一些生僻字,现场成年人书写正确率极低,上场竞技的中学生却能够正确书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成年人对电脑的依赖,导致提笔忘字成为常态;另一方面,是参赛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反复学习和记忆。由此导致一个问题,信息时代如何学习汉字?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按照经济原则应以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人们学习汉字的重点应集中在常用字。除了专业人士外,一般人对生僻字只要会读即可。汉字听写大会不妨改为汉字读写大会,竞赛内容包括常用字的听写和生僻字的读音。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也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要注意培养创造力。汉字听写大会,参赛队员展示了超强的记忆力。这既令人感叹,也令人担忧。信息时代创造力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电脑网络和搜索软件的开发,使人们记忆力的价值相对下降。审时度势,教育的重点应从提高记忆力转向培养创造力。在比赛中可以加入填空、组词和造句等元素,比拼参赛队员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其中,具有创意的正确词句,还可以适当加分。这样,不仅可以使竞赛内容更精彩,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
期待着“汉字听写大会”能像当红综艺节目一样,走入寻常百姓家,影响力日益扩大,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成为全民关注的电视活动。有人说电视助长了情感幼稚病;电视上存在过多的程式化,节目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电视被有限、狭窄的题材所禁锢……②但是作为电视人,只要多多汲取其经验,多研究其不足,在如何弘扬民族文化上下功夫,用符合电视规律的合理合情和富于创意的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文化之美,就一定能在弘扬民族文化和谋求商业价值上寻找到新的方向。期待有更多电视人拿出办歌舞、相亲类节目的热情,在娱乐至上、歌舞当家的时代,为中华文明传承和推广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参考文献
①张晨、卫梦娇,《电视娱乐产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从电视娱乐节目之“俗”说起》[J].《新闻世界》,2013(8)
②黄学建:《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