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八八战略【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7908

【导言】此例“八八战略【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战略【第一篇】

关键词:九一八;日本;影响

日本对我国的侵略野心由来已久,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我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日本统治者视我国东北为日本的“生命线”。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就形成了“吞并朝鲜,,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吞并了朝鲜以及我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并把触角渗透进了我国东北的南部当时称为“南满”的广大地区。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武力攻击东北,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战争。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的不抵抗政策,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它既是日本欲保“线”必“开辟利益线”强盗理论的实行,又是分期占领中国,争做“东洋之盟主”的开始;既是“失之与欧美,取邻于邻国”双轨经济国策的实行,又是对西方列强“靠强兵掠夺,靠掠夺富国”及“谋富要领”领会的结果。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了“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在向天皇奏呈的《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我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件的发生,对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均造成了重大影响。

一、政治方面

“九一八”事变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带有转折性质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历史进程。

从全局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它是争夺亚洲霸权和走向发动世界战争的起点,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策源地之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最早形成。九一八事变后,东亚局势再度紧张,并持续恶化,最终导致了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

因此,不能把“九一八”事变看作是只有局部意义的中日两国间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而要把它看作日本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实现其独占我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它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

从国内政治形势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我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包括学生、工人在内的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他们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九一八事变对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希望尽快围剿红军,平定内部,然后枪口对外。但是红军在,的指挥下,不断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即便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长征,也没有被完全消灭,反而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到达陕北,延续了革命的火焰。与此同时,也不得不进行了一些国防准备,修建重要铁路,组建空军,迁移重要企业到内地等。总而言之,九一八事变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国家安全、独立和领土完整。考察中国近代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其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九一八”事变以后,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矛盾变得特别突出,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企图把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占的半殖民地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此后,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和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由此变动了我国国内的阶级关系。“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所不断发生的变化,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历经10多年,中日民族这个主要矛盾才得以解决。

二、经济方面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就业压力增加,农作物价格暴跌,农民纷纷破产,社会矛盾激化。

日本之所以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是为了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近代历史证明,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造成我国贫穷落后、现代化事业发展迟滞的根本原因。九一八事变前,沈阳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规划最优秀的城市,按照1931年的《东北年鉴》记载:当时的道路,“夹道植榆槐,以荫行人”。东北的民族工业也呈现出了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三万多人东三省兵工厂已占地1000多亩,服务全中国的无线电通讯业直通欧美,全国第一个造币厂、第一辆载重汽车都出现在这里,大量的民族资本家也在此发展。张学良深知“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经济上不能复兴,政治上就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为了东北民族工业的复兴,张学良制定了一系列扶植民族工业的政策,九一八事变前已显见成效。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沈阳的发展,导致了日本更大的贪婪。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推行,短短三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建立了政权,以欺骗、统制奴役东北人民。日本通过“满洲国”控制我国东北地区,由此掠夺了超过其本土及殖民地(琉球、台湾、朝鲜)在内的更大区域。日军大肆掠夺各种物资,张学良将军的私邸大帅府也被洗劫一空,铁路边更是堆积着数目众多的需要运往日本国内的各种物资。对此,1931年11月28日,日本外务省清水嘱托在其至外务省的报告中说:“这里所谓满洲政权者,乃将满洲地区从中国分离出来,树立作为我国傀儡政权之意。军事方面听任我国,警察也以我国人为首脑,财政及其他各种行政权亦在我指挥之下,事实上成为我国保护领地的性质。这样,我国可根据需要,逐步采取经济措施,调整与国内和朝鲜之间的经济关系,把满洲作为经济圈内的一部分,而对我国经济有相当的贡献。”

我国现代化进程虽然缓慢和畸形,但直到九一八中日战争之前,它都一直坚忍不拔地向前发展。九一八战争,严重打击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我国自五四以来的民族主义运动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显得脆弱不堪,由中原大战决定的政治格局被打破,内部各个派系分化重组,的领袖地位受到冲击而不得不第二次下野。南京国民政府的权威被削弱,一些地方性割据势力得以屡次以抗日为名对抗中央,国民政府统一中国的事业遭到重大挫折,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迟滞。九一八事变以及随之而来的侵华战争,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得我国现代化进程趋于停滞。日军所到之处,疯狂掠夺公私财产,破坏文化遗产,开采矿藏森林资源,发行伪钞,焚毁炸毁军民用设施,中华民族的物质精华,几被侵者洗劫一空。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在14年战争中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数年来一直进行抗战时期中国损失问题研究的专家认为:“六年来,敌军陷我城市总达751座。陷区战前原辖户口4499万户,政区面积万平方市里,耕地面积388847万公亩。陷区半数以上地域做过战场,受灾面积约在上述面积的70%以上。敌机空袭省区达23省。在上述灾区,我国所受损失,总计国币44967571000元,约合美金13359416000元。”日本侵华战争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巨大的物质、文化财产损失,对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严重滞碍作用。

三、思想文化方面

九一八事变使得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危机加深,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思潮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民族复兴主义思潮广泛兴起。

九一八事变前,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人们认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它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如何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的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积极宣传自己的民族复兴理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而民族复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生活与斗争之结晶的传统思想文化,自然成了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所以,九一八事变后,社会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是持一种认同和维护的态度的。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海内外贤士大夫,奔走呼号,复兴民族之声,嚣然四起”,《复兴月刊》大声呼喊:“中国近日,内则政治窳败,财尽民穷;外则国防空虚,丧失(师)地;国势岌岌,危如累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限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复兴’、‘复兴’”。九一八后,中华民族的那种淡薄的民族主义思想意识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变得强烈起来,民族复兴主义思潮高涨起来。民族复兴主义思潮一方面主张民族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即使国人的主义信仰、政治派别有所不同,都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的。另一方面就是广大有识之士纷纷批评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主张,从理论上揭露“攘外安内”政策的谬误,增强国人对抗战民族复兴理论的确信,铲除“攘外安内”政策对国人造成的恶劣影响。1936年,冯玉祥、李宗仁认为“中华民族在日本军阀疯狂侵略与不断进攻下,实已届于最后生死存亡关头”,要复兴民族,只有放弃“攘外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坚决抗战。⑨九一八事变后广泛兴起的民族复兴主义思潮,明确提出中华民族能够复兴,并探讨了如何复兴等问题,这在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小结

九一八事变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从历史全程的角度看,九一八事变是造成日本走向危亡,以及中国进入复兴的一个历史分水岭。九一八事变后,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关东军的“成功”抗命,使得日本军阀终于开始主导了日本的命运;而我国人民却因此觉醒,各种分崩离析力量的开始整合,最后形成一种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从此走上对抗日本强权侵略的道路,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领土。

参考文献:

[1]南京。时事月报[N]第1卷第2期,1929年12月

[2]大久保利谦编。近代史史料[M]第一编。日本:吉川弘文馆,1965

[3]中国现代史。下。[M].3-4.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

[4]张力,曲香昆主编。张学良研究第一辑[M].吉林文史出版社外务省档案

[5]孟国祥。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6]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吴钊。复兴之基点[J].复兴月刊,(1)

[8]李宗仁。民族复兴与焦土抗战[N].解放日报,1937-01-23

战略【第二篇】

关键词 “八水润西安”;浐灞水系;发展战略

一、“八水润西安”的提出

古长安依山傍水,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川分流,相背异态,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胜景,昔日的八水曾对西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受到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西安八水面临着水量锐减和污染严重两大问题。

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大力实施“大水”工程,变“八水”绕城为“八水”进城,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库、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使西安成为拥有“大水面”的西部山水之城。本世纪初,为体现人-水-生态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体现了一种新的城市精神,又提出“八水润西安”理念。

从过去的“八水绕长安”到现今的“八水润西安”,一字之差,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润”包含了“润、进、惠”的内涵,不仅是引水进城,更是滋润城市、惠泽百姓。西安未来将呈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景象,形成八水滋润的国际化大都市。“八水润西安,九湖映古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建设,无疑会让许多滨水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会使生活于此的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同时也将促使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提高城市竞争力,塑造西安新时代的城市精神。

二、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八水润西安”中的地位

1、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

水是文明诞生的摇篮,也是文明存续的命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无论是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王国,还是引黄河、长江为母亲河的华夏文明,可以说有水才能有文明、才有城市,古代楼兰古城的灭亡则从反面印证了水对于文明和城市的重要作用。对于西安而言也是如此。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文明古都,西安这个城市的发源、勃兴、辉煌,水都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逐水而居是古代城市形成、发展的普通法则,早在九十多万年以前,浐灞一带就留下了“蓝天猿人”的足迹,而在六千多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先民就曾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勾勒出水域西安的特色魅力:“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滈、潦(即涝)、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丰水的灞河流域自古就是西安的交通枢纽和人文要塞。灞河水域的文化脉络在盛唐时期达到顶峰。“望春楼下千帆竞”的广运潭盛景、“杨柳含烟灞岸春”的灞柳风雪、鉴证了灞河水域的人文内涵:半坡遗址、灞柳风雪、灞陵、杜陵、广运潭、铜人塬、禁苑宫、隋代灞桥等文化瑰宝,铭记着灞河水域的辉煌历史,可以说,灞河水域的一切文化都是“成于水”而“盛于水”。

2、浐灞水系在“八水润西安”中的地位

浐灞水系作为“八水润西安”的主要水系,浐河和灞河均发源于秦岭北麓,自南向北贯穿整个区域,灞河流域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约占全市总量的30%,浐河流域年均流量亿立方米,约占全市总量的7%,浐灞地下水资源也较为丰富,但已开采较多,可利用相对较低。地下水总补给量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亿立方米,约占全市总量的20%,实际开采量亿立方米。充足的水资源,尤其是地表径流资源,为浐灞水系打造西部第一水域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浐灞河流域是西安市境内除过境河流(渭河、泾河)之外流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最大的河流,是连接西安市两大生态带(秦岭、渭河)的重要纽带,又处于西安的上风口。从历史上看,浐灞河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相比其他流域更为突出。因此,浐灞河流域对西安市的生态环境影响举足轻重。由于浐灞河所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通过全流域上下游的同治、共治,为浐灞生态区乃至西安市提供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为渭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做示范提供借鉴。

浐灞河流域优势突出的水资源决定了浐灞区域属于西安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湿地资源丰富,其分布呈现“丰而不湿”特色,适宜于人类的生活与居住,适合发展以水景观为特色的生态新区,从而有助于体现人-水-生态的和谐,也体现了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体现了一种新的城市精神。城市水生态文化建设也将促使城市形象的提升,提高城市竞争力,塑造西安新时代的城市精神。

三、浐灞水系的发展现状

浐河现状年水质状况良好,尽管在入灞河前水质现状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但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的目标水质;灞河蓝关镇断面现状水质为III类,满足目标水质要求,下游三个断面水质均为劣v类,其中浐河入灞口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氟化物,分别超标倍和倍。

浐河的一级支流—荆峪沟,其位于白鹿原狄寨南2km,距市区约30km,流经蓝田、灞桥、长安,于灞桥区内汇去浐河。荆峪沟内由上至下依次修建有鹿源水库、杨家沟水库、红旗水库。其中红旗水库位于荆峪沟口,是荆峪沟流域梯级水库中最下游的一座水库。鲸鱼湖根据李家河水库供水管线设计,李家河水库退水进入曹庙水库,由曹庙水库退水进入荆峪沟,主要改善荆峪沟生态环境,并改善浐河下游水质,荆峪沟引水可作为幸福路的备用供水水源。

灞河位于西安之东,是渭河右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高陵县汇入渭河,全长104km,流域面积2581km2(含浐河760km2)。城市段从灞蓝交界处至灞河入渭口,全长,设计河宽300—500m,百年一遇流量为浐灞交汇口以上2500m3/s,浐灞交汇口以下3300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亿km2,已治理段提防长度,正在治理堤防长度,规划治理段提防长度,未治理(平原段)提防长度。

灞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浐河多年平均径流量?,扣除引水口以上流域现状及规划的用水户用水量,保留一定河道基流的前提下,浐灞河引水系统50%、75%,水平均可供水量分别为4631m?、4122万m?。浐河引水工程主要供水对象为雁鸣湖。灞河引水工程主要供水对象为沿河岸的广运潭及未央湖。

四、浐灞水系的发展规划

1、浐灞水系防洪治理工程规划

(1)浐河水系防洪治理工程规划。浐河河堤设计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力求生态化、亲水化,而且还要与两岸经济发展相协调,使堤防工程既是防洪保安工程,又是城市景观工程,也是农村道路工程。

浐河城市段亲水化堤防断面为复式断面,分布在城市段橡胶坝蓄水区;浐河城市段梯形生态化护坡断面为梯形断面,主要分布在城市段橡胶坝上游;浐河农防段及支流,规划河堤采用梯形断面,设计洪水位以下采用浆砌石护坡。

浐河拦河坝规划了13座坝,其中已建成正在运行的有1﹟、2﹟、3﹟、4﹟、5﹟、6﹟共6座橡胶坝,7﹟坝为建成水厂滚水坝,13﹟坝为正在建设拦沙坝,其余8﹟、9﹟、10﹟、11﹟、12﹟共5座橡胶坝为待建工程。浐河橡胶坝非汛期充水蓄水,形成水面,汛期排水堤坝,安全泄洪。

(2)灞河水系防洪治理工程规划。灞河河堤设计采用不同的断面型式进行设计,规划堤顶宽度由大堤防渗、抗滑稳定要求、防汛抢修、工程管理等确定,滨河路与堤顶路合二为一。城市上游段的护坡同城市段为梯形断面,宾格石笼护坡植草。仅堤顶宽度与其不同。蓝田县城上下游农防段的河堤断面为梯形断面,分河堤和护岸两种形式。设计洪水位以下降浆砌石护坡,粘土斜墙防渗,洪水位以上及背水坡草皮护坡。

灞河拦河坝规划了橡胶坝人工湖16座,现灞河已成橡胶坝共9座,其中灞桥区5座,蓝田县4座。新建7座橡胶坝。灞河支流未规划橡胶坝。灞河已成溢流坝3座,计划建设11座。灞河支流未规划溢流坝。河道景观水面发挥水环境和生态功能。

2、浐灞水系的水景观规划

(1)浐河水系的水景观规划。以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林和经济林。并结合城镇发展规划,合理布设景观节点,保留现状水生植物和滩涂植被,充分利用地方树种和宿根花卉、水生植物和野花组合,形成生态湿地。

(2)灞河水系的水景观规划。灞河上游生态景观规划按照人水和谐的治河理念,总体布局按“三点一带”的机构进行规划。“三点”:华胥镇的蓝田西北家具工业园、灞桥区纺织产业园、蓝田县城生态湿地公园。“一带”:白鹿原生态旅游观光带,兼有风情民俗园、农耕体验园、桃园杏林等休闲旅游功能。

针对上游情况,灞河生态景观建设主要以灞河河堤周边沿线为景观轴,从北至南依此为:灞桥区纺织产业园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蓝田西北家具工业园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蓝田县城生态湿地公园以及白鹿原生态旅游观光带。为了营造一种天然的氛围,景观元素多采用草、林、石等自然景观元素,生态林以白皮松、国槐、栾树、杨树、垂柳、红叶李、花石榴等为主,经济林以核桃、樱桃、杏树、葡萄等为主。

生态改造灞河的河流地貌和水面的自然肌理,建设多出自然石坝加宽主河道,形成较大水面;多采用灵活、可移动设施。建设多处自然小石坝,形成梯级水面叠瀑,构造河滩中次河道及湖潭景观水面,堤外将突出灞河历史文化特色,展示自然生态景观和都市田园风光,承载游憩、娱乐、文化、体育功能,提供游人驻足观赏休闲场所,形成灞河亲水动态空间。

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要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遵循“尊重自然,高于自然”的原则;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使灞河生态湿地公园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

3、浐灞水系的生态环境规划

浐河、灞河水系使生态区具有西部地区少有的水资源优势。有水则灵,生态区绿地系统与浐灞河水系的紧密结合,使绿地系统更具活力和灵性,生态内涵得以更加丰富。另一方面,绿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将对浐灞河水系整体水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生态区绿地系统与水系的紧密结合更彰显了“八水润西安”的理念。

(1)加大浐灞水资源整治,建立浐灞水生态区。水资源是城市的命脉,要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对秦岭山区水源地及诸河流水系的生态保护,下大气力进行丘塬、丘陵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平原区、城市区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浐灞等河流水系的生态建设和治理力度,建设浐灞河城市段、浐灞交汇区等水面和各大公园人工湖及三环路水带,加快西安水环境生态工程建设。

(2)注重浐灞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态区绿地系统中各类绿地植物种类选择、维护管理模式等方面应强调地域特点,突出节水省水要求;引入先进技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和循环性。因此,在街道、停车场等区域采取渗透或半渗透地面收集雨水,并将落到屋顶、太阳能收集板、小路、外廊、阳台的雨水输送地下水池,与经过过滤的下水道污水,淋浴和洗漱用水而得到的“中水”(grey water)混合,可灌溉屋顶花园,维护生产性景观植被,同时也利用生态廊道渗入场地,几年后区内所有的水将循环利用,水的输入量将趋近于零。

(3)大手笔运用河岸亲水性湿地创造浸润型的公众空间。在营造浐灞河的沿岸绿色地带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创造浸润型的公共绿地空间,既可以控制水坝水位的高低,使其接近而不淹没河沿,河中的湿地的高度,又可以通过水坝季节性水位的变化,营造一种时而被淹没时而露出的特殊感觉的湿地。

4、浐灞水系的人文环境规划

根据区域发展定位,是水构成了浐灞生态区核心的竞争力,浐灞能够营造的必然是以水为依托,以水作文章,充分挖掘水资源优势的人文环境。而浐灞的水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丰水只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中国西北和北方城市;二是西安的水,浐灞的水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水,充满着各种历史典故,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水。基于此,浐灞生态区未来的水环境的规划应该是朝“历史的水”、“人文的水”、“情景的水”以及三者构成的“西安的水、中国的水”为发展方向。

(1)营造“历史的水”。所谓“历史的水”就是要恢复、引导上古历史的中国水环境形态和水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西安浐灞的水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年代,代表原始人类社会起源之一的半坡母系社会就发源于浐灞区域,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就已对秦朝时期的长安八水有过详尽的描述。

而与浐灞历史文化深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社会文化的缺失。且别说诗词歌赋,仅从字词的丢失(不用或者用的频率减少)就可以明显看出。比如浐灞二字,在国产软件找不到,而只能借助于微软输入法。

这种文化及文字的缺失对浐灞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就是除上述地名、河名与水有关的文字的逐渐丢弃,这其中不乏有代表水边多木陆地的“浒”,水中小块陆地的“渚”,积水洼地的“沼”,其他还有涧、渊、泽、泊……这些词的逐渐丢弃,就为我们对于逐水巢在文化和历史的深入上提供了思路,浐灞应该回避现在营造以大为美的现状,通过不同大小,深浅水面,通过不同水与陆地关系的处理,营造出类似于“涧”、“渊”、“沼”、“泊”“浒”、“渚”、“洲”等的水环境,不仅恢复上溯到上古形态的水,而且也将这些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的体现出来。

(2)营造“人文的水”。所谓“人文的水”实际上就是营造上述带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涧”、“渊”、“沼”等水环境的过程中,注重人在环境中的舒适性即宜人的设计尺度。这实际上就是指浐灞在水环境的营造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大尺度的大水面的营造,而是更要注重大与小、点线面的结合。

(3)营造“情景的水”。所谓“情景的水”,则是人文的水的进一步提升,即这种水环境中不仅强调宜人的尺度和人景合一的境界,而且还强调人在环境中活动的感情因素,使之触景生情。换言之,它是环境营造过程中情的因素运用,神的营造,是古代园林文化对情景互动和托物言志理念在现代的运用,旨在营造“踏雪寻梅”“渔舟畅晓”等意境。

总之,浐灞区域未来的特色应从区域水资源优势出发,以水环境为核心,挖掘西安在北方城市生态优势的角色,营造水与西部城市之间形成强烈对比的生态新区。也就是一个充满着对比与冲突的西部第一和谐水城。首先,它是一座“城”,而不仅是一个功能区,是城市中心区延伸的复合功能区,承载着城市副都中心职能。其次,它是一座““涧”、“渊”、“沼”水城和以水为核心的生态新城。再次,它是一座对比与冲突之“城”,充满着现代与传统,内与外交流的对比之城。最后,它是一座和谐之城,所有的对比与冲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同时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同时,功能综合化的“城”,意味着功能与产业的和谐,生态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展望未来,浐灞生态区一定会沿着“西部第一水城”的路越走越欢快,成功打造一个高度生态化的环境面貌,异常优势的水资源为特色,以现代服务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商务、会展、休闲、人居为主导,以高素质人群商务、生活、度假为形态,汇聚高价值的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水、绿、城、史”四位一体,在对比和冲突中求得和谐的国际化副都市新城。引领着西安走向世界,使西安从此生态、从此高效、从此休闲、从此时尚、从此都市、从此健康、从此复兴、从此宜居,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参考文献

[1] 西安浐灞生态区发展总体策划报告。西安市水务局。2011.

[2] 西安市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十一五”规划。西安市水务局。2012.

[3] 杨毅。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新理念与实践应用[J].北京水利,2005(2).

[4] ,郭钢。城市河道整治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06(2).

[5] 江红梅,王正中,张小朋。我国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规划治理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作者简介

战略【第三篇】

[关键词] 二八法则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日益凸现,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类组织的重视。人们将这类人力资源称为“核心人力资源”或“战略性人力资源”,并将帕累托法则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认为组织中20%的核心人力资源创造了80%的组织效益。只要管好这20%的核心人力资源,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抓住了根本,把握了大局,不会出现大的失误。按照这种思路,有些人就简单地把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同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二八法则的这种简单解读其实是一种误读,这样去理解和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但不能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反而会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歧途,有时甚至可能给组织带来重大的损失。

一、20%的人能创造80%的效益吗

20%的人能创造80%的效益,这似乎是一个很容易为人们接受的命题。中国文化中对能人、精英的崇拜和迷信其实是根深蒂固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好表述,而韩信、诸葛亮等一个个被文学艺术修饰过的人物就成了这一理念最好的示例。

但是,系统论的思想告诉我们,要素功能的最优并不一定带来系统功能的最优。只有要素以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时候,系统功能才有可能大于要素功能之和。因此,20%的人能否创造80%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中人力资源的组织和运用方式,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能否很好地协调与配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过于强调20%的作用,一切工作围着20%转的做法是不妥的,这很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组织制度和系统建设的忽视,造成组织内部协调的困难,带来组织绩效的下降。要让20%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就必须同时重视另外的80%,在人力资源的制度和系统设计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有从组织的整体和全局出发,同时管好20%和80%,20%的人才能创造80%的效益。

二、变动的20%和80%

首先,如何从组织中识别和选拔20%的核心人力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还没上路的组织,大家可能觉得有提出这个问题的必要。而对于那些人力资源管理已有一定基础的组织来说,管理者就很有可能忽视这个问题。因为在以前的工作中,这些人才或由于个人对组织的突出贡献,或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不凡能力,或由于组织有意识的识别、挖掘和培训,都已经进入了管理者的视野并在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受到了重点的关注。面对变化,组织的战略和人力资源系统必须具有充分的柔性。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能够经常地、制度化地、系统地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组织应能根据的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重新审视核心竞争力的变化情况,由此确定组织需要的20%的核心人力资源。这样,组织就能动态地管理自己的核心人力资源,及时正确地识别和选拔出组织需要的人才。有了这种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紧密联系,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其次,如何形成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既然组织的核心人力资源会随着环境及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就必须有能力让组织所需要的核心人力资源能够不断地产生出来。这就要求组织有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使用二八法则不只是要求组织能够识别并运用好现有的20%的核心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求组织要有意识地形成一种促使战略性人力资源产生的机制和文化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尤为重要。现在,很多组织热衷于从外部获取核心人力资源。但是,从长远看,将获取核心人力资源的途径锁定在外部市场是具有非常大的风险的。组织只有具备了自己培养和产生核心人力资源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三、二八法则错了吗

其实,对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二八法则一直就存在着质疑的声音,比如有人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二八法则和木桶原理是否相矛盾?木桶原理认为,组织的绩效往往不取决于组织中最优秀的人,而是取决于组织中最差的人。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悖论。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很容易理解20%的核心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也很容易理解80%的制约作用。20%的关键作用不能否定80%的制约作用,而80%的制约作用也不能否定20%的关键作用,这两者可以同时存在。

笔者认为,应当承认和充分认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二八现象的客观性。许多成功企业的事例告诉我们,抓好核心人力资源正是企业致胜的法宝。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认识二八原则。同时,我们绝不能因为20%的核心人力资源离不开80%的配合而贬低20%的重要性。也不能因为20%的核心人力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就放弃识别和选拔这部分关键人才的努力。更不能忽视20%的核心人力资源赖以产生和生存的制度、文化的建设。

四、结语

二八法则是一种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同样适用的法则,但是对这一法则的理解必须准确、全面,否则便会陷入一种管理的误区。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一种系统的、全面的、动态的,而不是分割的、片面的、静止的方法去理解和运用二八法则。我们反对的是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将20%与80%割离,不注意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性,以及只注重现实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管理而不重视潜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忽视战略人力资源形成机制的做法,而不是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使用二八法则。

战略【第四篇】

荆州市具有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基础。荆州是湖北省的重要工业中心,纺织、汽车零部件、家电、精细化工、农药、塑料管材、食品加工业在全国有一定地位。但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三个缺乏”:缺乏形成产业链的优势产业;缺乏有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缺乏有规模聚集效应的产品群。结合荆州的实际,我们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构建三个支撑体系。

发展五大新兴产业

1.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扶持凯乐超五类线、通信光缆,神奇磁业的硬磁、软磁,711跳扩频电台、数字集群系统及CDMA数字通信系统,南机新型军用雷达,石首致远石英晶体、凯达光纤,东信磁业吸波材料,菲利华的石英玻璃,洪湖晶体管厂的蓝光源、洪乐公司的信号电缆、荆鹏软件等产品的生产,形成产业的聚集效应,将信息产业培育成荆州市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

2.发展精细化工业。重点扶持楚源“四醚”系列产品的扩改工程,提高活性染料、分散染料、H酸、K酸、对位脂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终端产品的比重;抓好博尔德公司4万吨新型邻法苯酐的达产达效,加大纳米碳酸钙、纳米汰白粉等新型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力度,支持汉科公司、天合公司石油采油化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大康盛、索克萨姆公司管道涂敷新技术的开发,加快新益集团三羟基甲基丙烷、三元科技甲基锡项目建设,力争把荆州市建成全国知名的精细化工基地。

3.发展新材料工业。重点扶持凯乐的塑料管材、塑钢型材、土工格栅等系列塑料网状物,吉象的直接印刷板、薄板、贴面板、装饰板,三江金钢石厂的金钢石,松滋金箭公司的PPR管,监利三星陶瓷的超薄微晶玻璃等新材料项目的建没,积极引进和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扩大产业化规模,建成外向型的新材料工业基地。

4.发展环保产业。重点扶持洪城公司水工环保节能设备、大型电站阀门装置节能(材)项目,公安基立公司的中密度稻草复合板项目、江陵武汉绿世界环保餐具项目、奥星环保公司“汽车尾气净化器生产”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生产线”等重点环保项目的建设,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抢占环保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5.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建设好天发高科技生物医药工业园,扶持湖北新生源公司苯丙氨酸、亮氨酸扩大生产规模,抓紧湖北科亮公司活菌生物净水剂、公安丽晶公司软骨素、松滋阳光公司的皂素、荆州皇冠调味品公司生物发酵工程、洪湖德炎公司的甲壳素等项目的建设或产品的生产,加快培育以生物医药、微量元素提取、生物发酵、生物菌培育为主体的生物技术产业。

壮大传统产业

1壮大纺织工业。以奥达、金安、沙棉、望春花、一棉、洪源、津翔、金蝶地毯等优势企业为核心,大力招商,整合资源,建设好开发区温州出口服装工业园,加快差别化化纤及纯棉面料国债贴息项目的实施,抓紧印染生产线的建设和改造,形成以棉纺织、印染后整理、产业装饰用纺织品、服装四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提高终端产品比重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重振荆州纺织工业雄风。

2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以恒隆、神电、车桥、德尔福、法雷奥、四联、环字、环球等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资源整合,培育几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按三个层次重构全市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框架,产品分三类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一是进入国际国内轿车厂家的全球采购体系,二是进入国内轿车维修市场,三是进入卡车、特种车、客车、农用车、摩托车等零部件配套体系,将荆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产业。

3壮大家电产业。抓紧三个100万台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小天鹅荆州电器公司尽快形成100万台冰箱、冰柜的生产规模;小天鹅荆州三金公司尽快形成100万台的洗衣机、热水器生产能力;华意压缩荆州公司尽快形成100万台无氟压缩机生产能力。同时大力支持松滋飞利浦汽车灯泡、荆州华强本邦公司的环保节能灯具等日用电器产品上规模;支持仪表公司的无氟空调、锂电池项目尽快上马投产,打造几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把荆州建设成为国际性的家电生产基地。

4壮大农用化工业。重点支持沙隆达农药新品和源药装置两个国债项目建设,推进产品转型,实现传统农药向“环保、高效、高附加值”的新型农药转变,进一步增强在农药行业的优势地位;支持大田、龙蟒扩大尿素、复混肥、磷肥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环保肥料等新型肥料;支持移栽灵加大生物农药新品的开发力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增创特色优势。

5.壮大食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天荣、天颐、银欣、望春花果汁公司、银利达、德炎水产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打造绿色品牌,尽快将荆州建设成为以生产色拉油、高蛋白饲料、精制免淘米、食品专用面粉、高钙营养食品、鲜果汁、绿色蔬菜、水产品、肉制品等为主的全国有影响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同时,扶持白云边、黄山头两家酒类企业,扩规上档,进一步提高品牌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6壮大造纸产业。重点扶持骏马纸业、帅伦纸业、大枫纸业、拍马纸业、宽宏纸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力度,提高生产集中度,逐步淘汰初级产品,开发生产高档新闻纸、书刊印刷纸、信息用纸、卷烟包装纸、涂布纸、食品医疗用纸、特种工业加工纸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做大做强造纸产业。

7.壮大机械装备产业。石油设备行业以石油部第四机械厂为龙头,扩大固井、压裂、绞车等石油特种设备的生产规模,建成全国知名的石油机械设备工业园。机床行业以荆州机床厂、楚凌公司、沙市机二、荆州钻床厂、南机等企业为依托,主攻数控机床、专业机床及各种专业设备,建成以机床为主体的加工设备生产基地。轻机行业以沙市轻机公司为主体,抓好高档涂布机及纸板生产线国债项目建设,开发替代进口产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造纸设备生产基地。

8.壮大日化工业和医药工业。重点扶持活力28、活力美洁时进行结构转型、产品升级,开发生产无磷洗衣粉、植物洗发精、环保清洁剂、高档护发护肤品、空气清新剂等新型日用化工产品,培育新的市场需求,再现日化产业的品牌活力。大力支持滨湖双鹤药业、舒尔迈康药业、亿雄药业、江陵制药厂等医药骨干企业发展,加大新产品的开发,扩大现有准字号产品的生产规模,促进医药工业发展壮大。

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1.构建企业信息化体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大中型企业为先导,在制造业中全面建立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系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67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