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八八战略【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7907

【导言】此例“八八战略【最新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战略【第一篇】

[关键词]“六·二八”;实践教学;建模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36 — 02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要求课程设置广泛而又要成体系。两者的矛盾一直困惑着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进程。能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实践教学的模式格局设置,是高校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高师文科实践教学建模研究,可以打破常年困扰高校文科实践教学的尴尬状况,克服过去教师劳心伤神,学生疲惫不堪,而实践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的状况,同时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自由学习的热情,进而实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师文科实践教学建模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理论指导下,抓住教学活动的共性,对教学过程及组织方式进行简要的概括或对教学实践经验中的共性特点,进行归纳概括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1〕顾名思义,高师文科实践教学建模,就是构建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模式,是对高师文科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定型化。构建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探索如何使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有序化、优效化。以适应当代社会对高师教育和高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那么,如何构建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就要确立其构建的理论依据,其主要理论依据有:

(一) 元认知理论

所谓元认知,又称反审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它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拉维尔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 元认知包括主体知识、任务知识和策略知识三个部分。“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作为一个主动的个体,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通过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更加合理、高效。因此,有效的学习过程应该同时也是一个运用元认知策略对学习过程本身进行积极安排、监控、调节的过程。”〔2〕

运用元认知理论构建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自觉认知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检验学习成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身求知欲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目的。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其基本学习理论是:学习过程并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过程,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的学习环境应当具有“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换言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借助于人际间的协作活动来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构建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借助于实践环境和协作会话来有效完成高师生学习的意义建构。充分发挥高师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高师生自我知识建构与合作学习,强调真实的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完成,强调学习的情境与知识应用情境的有机结合。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它强调“学生中心”,重视“自我概念”的发展,主张有意义的学习,提倡敦促学生学会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上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这些观点正是我们构建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

构建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模式,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高师生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相信、鼓励学生,发挥其潜在素质,为其“自我实现”创设环境,搭建有效平台。构建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模式,调动高师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尽可能让他们自主发现、理解、掌握、评价进而完成教学任务,敦促学生学会学习,使高师生的潜能释放、人格健康全面发展。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这七种要素是:(1)言语——语言智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指有效利用数学进行推理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能,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4)肢体——运觉智能,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的能力。(5)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6)交流——交际智能,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7)自知——自省智能。

高师文科实践教学,就是一项多元统整的教学模式。智能的发展,多元统整是高师文科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多元智能的统整和听说读写多元能力的统整。

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既然是多元智能的统整和听说读写多元能力的统整,培养高师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必须将文科实践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综合的实践整合训练,应当创设丰富的实践教学情境,统整听说读写多种语言能力,让高师生充分地开展听、说、读、写训练,提供给充分的展示机会,使其语言方面的综合智能得以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各种智力不断地受到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阻抑。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多元智力”论提醒教师应从多元渠道切入教学,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实践性素质训练,这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不谋而合。”〔3〕

如上所述,基于对加德纳理论这样的认识,在一年多的实验中我们力图构建一种有操作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建模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一方面,它依赖于建模者的经验、直觉和创造力;另一方面,现代教学模式又极大地依赖于一定的教育理论。”〔4〕在多元智能平台上构建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尊重高师生个体差异、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高师生利用其多元智能优势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也要求构建高师文科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建构一种多元化的、灵活的、弹性的模式。

二、高师实践教学 “六·二八”工程战略实施

近年来,我们从高师培养目标出发,依据高师文科实践教学建模研究成果,制定了培养高师生素质技能的六项指标,二十八个细则,简称“六·二八”工程,强化高师生的素质训练,提高高师生实践创新能力。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媒体均给予报道和高度评价。这“六·二八”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如下: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采用学生课内与课外配合,学生与教师合作的方式举办诗朗诵会,讲演会。比赛成绩记入创新与素质学分。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同时也为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陶冶情操提供了机会。 提高普通话水平,在加强现代汉语教学之外,组织专门的课外培训班,针对某些地方方言和个别农村学生普通话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训练,直到达标为止。实施细则:

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此项主要考查应试者声母、韵母、声调。

2.读双音节词语50个。目的是除了考查应试者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外,还要考查轻声、儿化和变调的读音。

3.朗读作品。主要考查应试者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水平,除测查声韵调读音外,重点考查语音、连续音变、语气、语调以及停顿、断句、语速和流畅度。

4.话题演讲。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情况下普通话言语能力和演讲水平,着重测查语音标准度、词汇语法规范度、言语流畅度和口语表现的艺术性。

(二)文本解读能力训练

文本解读能力是高师学生将来从教的基本功。多年来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作为素质与技能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教学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作品分析能力和文本阐释能力,培养深厚的国学功底。实施细则:

5.背诵古代文学作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25篇),唐宋(115篇),元明清(20篇)和中学现行教材中优秀现当代散文。

6.能熟练地分析解读中学课本的所选现代、古代作品,并能完成1000以内的分析报告。

7.精通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三)作文能力训练

作文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是一种填密的思维活动,要求有丰富的知识,很强的港汇贯通和表达能力,所以,做好作文能力训练是高师生提高整体专业水平的重点所在,也是高师专业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加强学生作文训练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实施细则:

8.写作课堂教学既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理论教学,又要注重能力训练。每学年大小作文训练不少于20次。

9.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生活,写5篇文章。文章的体裁应为记事、散文、杂文、随笔或调查报告。

10.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撰写学年论文。大四下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

(四)课堂教学能力训练

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组成模拟课堂,学生逐次模拟讲课、评课,训练效果记入成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能力。实施细则:

11.学生把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准确,教学目标明确。熟悉教材

12.熟悉中学教材,经典文章能够背诵。

13.传授知识准确无误,体现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14.思想教育潜移默化。

15.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先进。

16.课堂反馈好,师生互动配合得融洽。

17.教学改革意识强,教学思路创新。

18.教态自然,大方、不拘谨。

19.板书简洁,工整、有章法。

20.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三笔字”能力训练

“三笔字”即软笔字、硬笔、粉笔字的练习,系内开设了书法研究、创作美学等专业课,并面向全校开设了硬笔书法等公共选修课。实施细则:

21.通过书法选修课,能够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钢笔字

22.开展持续性的粉笔字板书训练和板书设计。

23.每学年举行一次粉笔字比赛。赛前各班推出参赛选手,现场书写,现场打分。三、每学年举办一次书法展览(硬笔、软笔两种),时间在九月下旬。

24.每学年举办两次全系学生书法定级大赛。比赛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优秀者可以参加下一次的定级赛,成绩突出者滚动升级。

(六)艺术创作能力训练

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每学年组织1-2次诗歌、戏剧、小品创作表演活动,提高了学生艺术创作的热情和能力。每学年举办1-2次书画展览、美文展览、摄影展览、漫画展览、诗文朗诵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修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实施细则:

25.学生要具有艺术作品原创能力,原创作品获奖可获得学校奖励学分。

26.具备较强的诗文朗诵和演讲能力。

27.具有戏剧、小品的表演才能和课本剧创作能力。

28.培养书法、绘画、篆刻、摄影、漫画、剪纸、动漫设计、网页设计、课件设计等多种艺术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陈龙泉 ,郑妹。语文现代课堂教学建模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03).

〔2〕 江山,等。元认知理论在专业德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14).

战略【第二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八八战略”理论研讨会学习感想(1)

2017年5月,在浙江调研考察时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

回顾总结“八八战略”的提出及其实践过程,将它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基本精神是高度契合的,其根本宗旨也是内在一致的。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的精神契合性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立足现实的实践精神。

“八八战略”的提出,追根溯源在实践。2002年同志到浙江工作后,对全省69个县(市、区)连续进行长达9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了解浙江省情、把握浙江改革开放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提出来并付诸实施。当时,浙江的现实是,经济发展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但还没有成为经济强省;浙江临江、沿海并且紧靠开放与发展重地上海,拥有特殊优势,同时也面临发展的劣势(国土面积小且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经济快速成长,但同时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如此等等。怎样发掘优势、补上短板、走进前列,既是对浙江的考验,又是浙江发展面临的挑战。“八八战略”就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充满了立足浙江现实的实践精神。

“四个全面”,是根据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最后攻坚、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遇到了一系列新挑战,治国理政必须拿出一整套新办法、新举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作出新的全面战略部署这样一个现实,于20XX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显然,“四个全面”的提出,同样充满了立足现实、尊重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第二,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

“八八战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比较”中发现“优势”、在“优势”运用中谋求发展。这是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谋求发展普遍遵循的客观规律。“八八战略”的提出突出体现了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

“四个全面”更是一个尊重规律的典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仍然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而且尤其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时更加需要全面从严治党。可见,“四个全面”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更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战略整体。把这四个方面放到一起,本身就是尊重规律的集中体现。

第三,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勇于探索”既是浙江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是“八八战略”的精神所在。“八八战略”涉及浙江特有的比较优势,其中有的已经在实践中长期发挥作用,有的则是对浙江优势的新的、充满探索精神的分析与概括。

“四个全面”的提出同样充满了探索精神。从严治党,说着容易,做着难。因为,反腐倡廉、从严治党,意味着党要给自己动手术。敢于碰硬、除恶务尽,这本身就是一种在新形势下探索执政党从严治理规律的行为和做法。

第四,重点突出的大局精神。

“八八战略”讲了八个方面的优势、突出强调了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实际上是突出了浙江八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但是,突出八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并不表示其他方面的工作不重要、不需要、不必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不仅意味着把握住了大局,而且意味着大局的把握不存在盲目性。这是被后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所证明了的。

“四个全面”更是一个在大局把握中不忘突出重点、在重点推进中稳操大局胜券的典范。

第五,持之以恒的必胜精神。

“八八战略”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真正做好它,不仅需要勇气和耐力,还需要时间与坚持。持之以恒、勇于坚持、打就必胜,正是“八八战略”所具有的必胜精神。

“四个全面”更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真正搞好它,不仅需要勇气和耐力,尤其需要时间与坚持。比如,即使达到和实现了全面小康,也仍然会因为体制机制和个人等原因,发生某些人重新陷于贫困的现象。又如,法制的建设和法治的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需要艰难的建设与完善过程。再如,从严治党不能时紧时松,而必须持之以恒,从严治党永无止境。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根本宗旨的内在一致性

“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根本宗旨的内在一致性,归结起来,就是“发展”,包括“怎样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走什么道路实现发展”等等。

“八八战略”的宗旨内涵是通过这个战略的实施及其形成的具有特色鲜明的“浙江经验”表现出来的。“浙江经验”首先是指浙江人创造出来的“经济民本多元”“文化自强创新”“社会包容有序”“政府服务有为”“党建坚强有力”的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与经验;同时,它也包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过程中,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形成和结出的经济“倒逼转型、主动引导”、政治“基层民主、有效政府”、文化“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社会“城乡一体、平安和谐”、生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党建“巩固基础、发挥优势”的丰硕成果与经验。

“八八战略”的实施给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从2002年到2017年,浙江GDP总量从8003亿元增长到46485亿元,人均GDP从16841元增长到83158元,不仅GDP总量连续十多年保持全国排名第四,人均GDP也保持了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倍的佳绩;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1716元增长到4723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30元增长到22866元,城乡居民收入连续16年和33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了,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的水平,规模以上非公(民营)工业企业创造的利润占全省的比重高达%,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健康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与上述发展成就相适应,浙江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社会运行健康和谐、政府服务有为、党建坚强有力,国民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素质等等也得到成倍提升。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浙江是家庭、宗族、社会矛盾、劳资纠纷发生率最低的,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劳作、乐于创业普及率最高的,是热心公益、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现象发生最多的,是官为民谋、权为民用、法为民依、利为民享等制度建设最完善的。

浙江的实践及其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告诉我们,与“八八战略”在基本精神上高度契合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一定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发展成就,并由此进一步充分展现它与“八八战略”在根本宗旨上的内在一致性。

一是党的建设必将随着持续的“全面从严治党”而使我们的党更加“坚强有力”。浙江经验和中国实践告诉我们,所谓党的领导,归纳起来,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一是组织上要坚强,二是领导方式上要讲究科学。

二是各项改革必将随着深水敢趟、难关敢闯、险滩敢过、硬骨头敢啃、利益固化的藩篱敢破的过程进一步全面展开而更加深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将更加持续健康、稳定高效。有人曾怀疑性地提出“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但是,“八八战略”实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告诉他们,中国不会也没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获得新生,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三是在改革的推动下,“全面依法治国”将实现新的跨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将与“依法治国”同时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将一体建设,尊法、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将成为共同的国民文化与基本遵循,党的坚强领导加现代法治及其文明,将全面融入中国道路及其自信的全过程,成为中国道路自信不可或缺的内生因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八八战略”理论研讨会学习感想(2)

“最多跑一次”是省委、省政府今年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让群众和企业真切感受到政府“放管服”改革过程中的获得感。

几点认识:

以简政放权为先导。多年以来,我省持续推进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举措。如今,“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我省前期改革成果基础之上的深化和提升,把我省简政放权改革推向了新高度。

以便民提效为目标。这一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浙江探索与最新实践,是政府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具体举措。

以事项清单梳理为基础。在全省范围内统一事项名称和办理流程,让群众和企业能够一次性获得详细、有效和充分的办事信息,是推进整个改革任务的基础性工作。

以政府流程再造为核心。这一改革就是要改变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传统的办事流程,逐步推广“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实际上涉及政府内部的流程再造和部门之间的关系重塑。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手段。这一改革是政府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办事效率的一次契机,通过数据和审批平台建设,也能够实现简单事项办理的“零跑腿”。

若干思考:

优化组织结构、重塑部门关系。一是严格控制政府的组织结构,对组织进行扁平化改造,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中间环节;二是深入推进窗口设置的分类整合,增强综合受理窗口和专业办事窗口布局的系统性、科学性、协调性;三是加强前台与后台业务的相互协调,形成窗口业务办理情况的定期汇总机制,后台职能部门针对反馈问题改进工作流程,促进前后台业务的协调和一体化运作。

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行政行为。一是明确容缺受理的实施条件和范围,要求申请人在《受理通知书》上填写容缺受理承诺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容缺材料补齐补正,对不符合容缺受理条件和逾期未提供容缺材料等情况所带来的法律后果要明确告知申请人;二是明确邮寄办理的实施条件和范围,对于事项材料简单事项,申请人可通过邮寄申请材料进行预受理申请,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材料审核并决定申请人是否还需到场办理后续事项。

战略范文【第三篇】

(一)在WTO的框架下,以政府的力量来支持或扶持某一个产业或企业发展的余地将大大缩小,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不再可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发展不可发挥一定作用。政府除了应该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法制环境以及市场的基础建设外,也还可以制定国家计划,但这种国家计划必须是指导性的。它的功能首先是提供信息,如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哪些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国际国内经济的变化趋势如何等等。需要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因而,在大的思路方面有一点需要明确,就是“十一五”计划与“十五”计划相比应当更是一个指导性的、用以综合信息、形成共识、促进协调、克服外部性的计划。

(二)国有企业改革尚需继续深化,这与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成立国资委解决了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身份问题,但是,国有企业至今在相当大程度上还需依靠市场垄断以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来维持生存。当我国全面实现加入WTO承诺后,国有企业必须直接面对市场竞争。

国有企业最根本问题在于国有企业存在政策性负担,由此导致政策性亏损,于是政府负有给国有企业补贴政策亏损的责任。同时,企业也会利用政策性亏损为借口,把经营性亏损也说成是政策性亏损。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政府无法区分企业的这两种亏损。由此导致政府只能把企业的全部亏损都承担起来,从而形成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剥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只有剥离了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解决了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的问题,企业不再需要并也没有任何理由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政企才有可能真正分开,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三)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以增加就业。要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以及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区段。这样的选择也与WTO有关系,因为落实了WTO的承诺后,除了还保留一点关税外,所有的市场都将开放,我国的企业只有在这些产业和产业区段中才有自生能力,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可以靠自己改进技术、管理水平,而不需要靠政府的扶持来发展。在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或者产业区段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为了多创造就业机会,也为了提高在WTO框架下的竞争能力,需要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民营企业的发展牵涉到金融服务、市场准入和信息服务的问题。

(四)建立适合我国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应多发展民营中小银行,这个建议其实关系到我国现阶段最优的金融结构问题。在金融体系的功能中,配置的功能是最重要的。目前我国最有竞争力,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部门,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区段。劳动密集部门的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最适合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安排是地区性的民营中、小银行。其实,在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因此,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金融结构的基础应该是能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银行。即使到了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所以在发达国家仍然有许许多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因此,我国应该建立以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为核心,配合几个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的金融体系。

(五)选择合适的城市化道路。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把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就业,用城市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可是,应以大中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镇为主来提供非农就业机会?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中小城镇难以发展制造业,因为制造业要有竞争力,一方面必须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多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一方面要形成产业集群,只有在大中规模的城市才较易形成有足够规模、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因此,除非靠近大城市周边,绝大多数的中小城镇不会成为制造业的中心。中小城镇的经济主要是为高度分散的、人口稀疏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流通和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商业活动,这样的服务业规模不会太大。未来我国的城市发展道路应是一个两级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以后会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在农村地区则散布着星星点点的,提供新增就业量有限的政治和商业中心为功能的小城镇。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如果农村没有相关的基础设施则难以有现代化的消费。但是,新农村运动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通货紧缩的问题,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在农村务农,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全世界的农民,包括美国的农民,都住在自己的农场上,不会住在小城镇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人口分布情况可能是:农村人口主要居住在村里,以村为基础,从事农业;少量的人口在镇里,从事商业,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的集中销售以及农民生活用品的零售服务;剩下的人口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从事工、商、服务业。如果这个判断正确,到202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使降到45%,仍会有近7亿人,到203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0%,还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其中绝大部分居住在村里。这部分人的生活也必须现代化,我们才能说是全面建设了小康社会。

战略范文【第四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美女寂寞”为你整理了这篇服务同样需要精准施策——学习 “八八战略”有感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当前,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靠的是党的精准施策。真扶贫,扶真贫,最终实现了真脱贫!同样的道理,我想,社保经办服务也需要精准施策!

战略【第五篇】

[关键词] 二八法则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日益凸现,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类组织的重视。人们将这类人力资源称为“核心人力资源”或“战略性人力资源”,并将帕累托法则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认为组织中20%的核心人力资源创造了80%的组织效益。只要管好这20%的核心人力资源,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抓住了根本,把握了大局,不会出现大的失误。按照这种思路,有些人就简单地把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同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二八法则的这种简单解读其实是一种误读,这样去理解和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但不能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反而会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歧途,有时甚至可能给组织带来重大的损失。

一、20%的人能创造80%的效益吗

20%的人能创造80%的效益,这似乎是一个很容易为人们接受的命题。中国文化中对能人、精英的崇拜和迷信其实是根深蒂固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好表述,而韩信、诸葛亮等一个个被文学艺术修饰过的人物就成了这一理念最好的示例。

但是,系统论的思想告诉我们,要素功能的最优并不一定带来系统功能的最优。只有要素以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时候,系统功能才有可能大于要素功能之和。因此,20%的人能否创造80%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中人力资源的组织和运用方式,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能否很好地协调与配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过于强调20%的作用,一切工作围着20%转的做法是不妥的,这很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组织制度和系统建设的忽视,造成组织内部协调的困难,带来组织绩效的下降。要让20%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就必须同时重视另外的80%,在人力资源的制度和系统设计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有从组织的整体和全局出发,同时管好20%和80%,20%的人才能创造80%的效益。

二、变动的20%和80%

首先,如何从组织中识别和选拔20%的核心人力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还没上路的组织,大家可能觉得有提出这个问题的必要。而对于那些人力资源管理已有一定基础的组织来说,管理者就很有可能忽视这个问题。因为在以前的工作中,这些人才或由于个人对组织的突出贡献,或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不凡能力,或由于组织有意识的识别、挖掘和培训,都已经进入了管理者的视野并在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受到了重点的关注。面对变化,组织的战略和人力资源系统必须具有充分的柔性。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能够经常地、制度化地、系统地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组织应能根据的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重新审视核心竞争力的变化情况,由此确定组织需要的20%的核心人力资源。这样,组织就能动态地管理自己的核心人力资源,及时正确地识别和选拔出组织需要的人才。有了这种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紧密联系,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其次,如何形成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既然组织的核心人力资源会随着环境及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就必须有能力让组织所需要的核心人力资源能够不断地产生出来。这就要求组织有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使用二八法则不只是要求组织能够识别并运用好现有的20%的核心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求组织要有意识地形成一种促使战略性人力资源产生的机制和文化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尤为重要。现在,很多组织热衷于从外部获取核心人力资源。但是,从长远看,将获取核心人力资源的途径锁定在外部市场是具有非常大的风险的。组织只有具备了自己培养和产生核心人力资源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三、二八法则错了吗

其实,对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二八法则一直就存在着质疑的声音,比如有人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二八法则和木桶原理是否相矛盾?木桶原理认为,组织的绩效往往不取决于组织中最优秀的人,而是取决于组织中最差的人。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悖论。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很容易理解20%的核心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也很容易理解80%的制约作用。20%的关键作用不能否定80%的制约作用,而80%的制约作用也不能否定20%的关键作用,这两者可以同时存在。

笔者认为,应当承认和充分认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二八现象的客观性。许多成功企业的事例告诉我们,抓好核心人力资源正是企业致胜的法宝。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认识二八原则。同时,我们绝不能因为20%的核心人力资源离不开80%的配合而贬低20%的重要性。也不能因为20%的核心人力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就放弃识别和选拔这部分关键人才的努力。更不能忽视20%的核心人力资源赖以产生和生存的制度、文化的建设。

四、结语

二八法则是一种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同样适用的法则,但是对这一法则的理解必须准确、全面,否则便会陷入一种管理的误区。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一种系统的、全面的、动态的,而不是分割的、片面的、静止的方法去理解和运用二八法则。我们反对的是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将20%与80%割离,不注意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性,以及只注重现实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管理而不重视潜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忽视战略人力资源形成机制的做法,而不是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使用二八法则。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67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