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曹操《短歌行》原文和译文【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36132

【导言】此例“曹操《短歌行》原文和译文【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短歌行曹操范文【第一篇】

曹操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作为东汉丞相、三国曹魏政治集团的奠基人,曹操经常出现在当今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当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虽说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没有脱离小说《三国演义》、史书《三国志》的窠臼,以政治奸雄、军事帅才为主。的确,曹操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他在黄河流域大兴水利、广屯良田,促进了北方封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曹操精于兵法,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在结束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纷争局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还“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1] 曹操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文学创作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曹操的散文创作 目前现存于世的曹操散文有150余篇,其中大部分散文的篇长只有200字左右,少数散文甚至不足100字。曹操的散文尽管短小,但很精悍,内容也非常丰富,集中反映了曹操面对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力促统一伟业的理想和战略。从内容上看,曹操散文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2] 第一,革故鼎新的改革思想。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有名的乱世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的兴起与失败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灭,同时也使百姓生活更加困苦,粮食匮乏,流民四起。为恢复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充实军粮,稳定军心民心,大权在握的曹操决定实行秦皇汉武时代的屯田政策,并大兴水利。在散文式的政令《置屯田令》中,曹操明确提出国之根本在于粮食充足、兵强马壮,屯田的初衷即是要增加粮食产量和存量,以养护一支强大的军队,用来消灭群雄、结束割据、实现天下一统。《置屯田令》颁布后不到5年,曹操治下的地域仓廪皆满。不仅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有效解决了困扰军队已久的军粮问题,为曹操后来率兵四方征讨、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除了农业生产之外,曹操稳固社会秩序的很多思想也可以从他的散文中觅得踪迹。公元204年,曹操将袁绍的势力赶出冀州,遂《抑兼并令》,该敕令首先言辞激烈地批判了袁绍家族纵容豪强强占土地、欺压百姓的罪恶行径,然后规定将过分集中的土地还给百姓耕作,并就租金数量做出了严格的限制。面对官场腐败之风屡禁不止的情况,曹操撰写了《整齐风俗令》,文中引用大量腐败导致亡国的案例,提出腐败乃先圣所不容的观点,阐明了革除腐败弊病、整肃官场风气的必要性和决心。曹操反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之举,他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的《内诫令》中有一段提到,他自己的衣被全都用过10年以上,如有破损均缝补后再用,极少换新。在曹操的影响下,曹魏从上至下都形成了勤俭之风。由此可见,曹操大量政论、政令形式的散文突出表现了他安邦治国之术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军事才能。 第二,任人唯贤的用人理念。曹操出自宦官家族,从政伊始即被同僚上级所不齿,这也铸就了他弃儒道尊实力的从政风格。曹操非常清楚,要称雄天下,除了扫清那些所谓承儒家正统的世家官宦豪族阻碍之外,更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为此,他撰写和了《求贤令》,文中首先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例阐发他求贤若渴的诉求,然后提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用人准则。后来,他又撰写了《举贤勿拘品行令》阐发了用人如何权衡才能与德行的关系。文中用陈平定汉业等典故来支撑他所认同的一个观点,即很多时候才能与德行不能兼具,大多数整天将儒家道德挂于嘴边、出身门第高贵之人事实上缺乏经世致用之才;只要有真才实学,德行的有无都不影响任用和提拔。[3] 曹操不仅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写进其人才战略的文章中,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实践他的这种主张。在多年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曹操凭借他的声望与地位,吸引和笼络了大批能人志士投入其麾下。围聚在曹操身边数以百计的天下文武才能之士,如建安七子、陈琳、蔡琰等,都深受曹操举荐任用之恩。在他们眼里,曹操知人善用、善待人才的眼光和气度,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司马光曾评价曹操时说道,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限制了腐败无能的世族官吏把持政令的权限,是曹操建立魏国基业并日渐辉煌的重要因素。曹操散文式表书中,也有一些举荐贤能的文章,如《表论田畴功》《请封荀攸表》《请增封荀表》《请追增郭嘉封邑表》等。这些文章内容文字没有对他所举荐之人的浮夸虚辞,而是以事实为基础,陈述他们的优缺点及其对汉室国家的可用之处。曹操给汉献帝上表荐贤的散文表现了他赏罚分明、不贪恋他人功劳的坦荡胸襟,因而深得人心。 第三,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的忧国忧民之心。 在《对酒》一文中,曹操的政治理想主义色彩尽显,他理想中的太平世界是:官吏因社会秩序井然而无案可断;农民耕作三年即可收获九年可用之粮;王室贵族爱戴百姓;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整个社会都是一副其乐融融的安定景象。尽管理想远大,曹操也深知现实的残酷。公元202年,曹操在河南一带驻军时撰写和了《军谯令》,文中哀叹常年战乱给百姓造成难以平复的伤害和灾难。后来他又了《存恤吏士家室令》,规定因战乱而失去家人的老幼孤独者,地方政府要予以抚恤安顿。这些散文式政令体现了曹操的忧民爱民之心。 总之,曹操的散文内容与他卓有建树的文治武功是非常契合的。在著文形式上,曹操摆脱了汉代辞赋骈偶化影响的束缚,不拘泥于固定格式,用朴素、简洁、有力的文笔自由抒写心中情志和思想见解,颇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言辞无忌之风。因此,曹操的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一改汉代散文铺叙繁缛的乏味之调,而极具清峻、通脱的特色,文章短小但文意清晰,遣词朴实但富有情理,充分展现了曹操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华。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操的诗歌创作 #p#分页标题#e# 曹操的文学造诣还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才华上。 他是公认的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流传于世的20多首诗歌继承了以写实为主的汉乐府民歌的基调,大多用四言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极具苍劲雄浑、慷慨悲凉的特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4] 曹操的诗歌虽以汉乐府民歌为基调,但并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发扬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髓,用创新式的文字内容表现现实情景、反映作者思绪。 例如挽歌《薤露行》的起始句“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开宗明义地指出汉室衰落的根源在于用人不察、奸人当道。后叙“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直指国贼董卓犯上作乱,理应檄文征讨。再有“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一句真实描绘了国乱民哀的残酷景象。全诗收尾时的“瞻彼洛城郭,微子为悲伤”一句表现了作者曹操忧国之动荡、忧民之境遇的感伤情怀。该诗情景交融,以写实寄托哀伤,从描绘残酷现实升华至抒发救国救民的壮阔胸襟。 另一首挽歌《蒿里行》是曹操在旧题的基础上所作的一首新诗。《蒿里行》用一句“关东有义士,兴兵伐群凶”概述了汉献帝时期关东州郡兴兵讨伐国贼董卓的历史背景。后叙“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表述了群雄各自为战、未形成合力,从而多次贻误战机的实情。再有“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等句揭示袁绍、袁术等各路军阀不仅没有精诚团结,反而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祸害百姓的灾难景象。最后一句“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充分流露了作者曹操悲悯百姓之情。《薤露行》和《蒿里行》都是曹操借乐府民歌里的旧事重新谱写新的诗歌内容、并在诗尾抒发悲叹之感的经典佳作。除了诗歌的文学意义之外,《薤露行》和《蒿里行》中所反映的史实也是后世研究东汉的重要史料。[5] 曹操的乐府诗歌大多以史实开头,用抒情结尾,而且重在抒情,有些抒情内容甚至占据了整个诗歌篇幅。很明显,这些诗歌的立意是为表现作者曹操顽强进取、一统天下之心,其慷慨悲亢的厚重情怀跃然于诗文之中。例如四言诗《短歌行》开篇的“对酒当歌……唯有杜康”表达了曹操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和深感时光流逝过于匆匆的慨叹。再叙“青青子衿……鼓瑟吹笙”借古喻今,表达曹操求贤如渴的心境。最后结尾处用一句“月明星稀……天下归心”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即广聚天下英才,共事统一大业。《短歌行》几乎全篇都渲染着沉闷的忧郁色彩,但到了最后却用战鼓激昂般的语气宣泄出一种慷慨情绪。前后诗文意境的巨大跨度与自然转变,将曹操的诗歌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部淋漓尽致展现曹操诗歌才华的作品是《观沧海》,全诗低沉、抑郁、苍凉、悲怆,但又直抒了作者广博雄伟的胸襟与真情,与《短歌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六句诗用质朴的言词,白描出登山顶后所见之平常实景。再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将笔锋转至瑟瑟秋风吹拂过的汹涌波涛的壮阔海面。接着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描绘出日月星辰与浩淼大海交相辉映的气势磅礴的景象。最后用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全诗注尾,表达出曹操对山河壮阔景象的神往以及海纳百川的胸襟。 总而言之,尽管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素有“能臣”“奸雄”的争议,但他的散文、诗歌与他的名字一样流传千古。曹操以其横溢的文学创作才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领域极富研究价值。

短歌行曹操【第二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呜,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往今来,曹君的人生叩问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慨叹唏嘘!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作品一样,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却被作者巧妙地隐喻于抒情艺术当中,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以情、理、景和谐统一的方式,曲折内敛地表达出来。曹操深得《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精髓,将慷慨悲凉之情融贯于纯正质朴的诗言之中,也在情理之中。该诗风格别致而又多姿,婉转深幽,意境深远,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因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让天下人负我”,曹操给后世之人留下太直白的印象。然而观此《短歌行》,却让我们看到了曹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含蓄表达的另一面,这应是曹操早年胸中藏丘壑、积蓄待发的真实心境反映。

而曹操的另一首诗却完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来,这就是著名的《观沧海》一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从大处着墨,极尽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短短十六个字,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和联想,仿佛与诗人在一起欣赏宏伟的美景: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际,日月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好像日日归巢海里;星汉灿烂的银河,也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短歌行曹操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 《短歌行》 生命教育 诗歌教学

生命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即把“远离”教育的人“还给”教育,让教育回归本质。生命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者尊重生命的本质特征,使生命的肉体与灵魂、知识与情意、理性与价值走向和谐统一,唤醒和激发生命的灵性,让生命飞扬得更精彩。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学科特点,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因素,而且蕴涵着人类的生命价值观,它以选文为中介,呈现人的活动,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注。中国古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生命诗篇,选入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约占高中语文教材的40%,这些文章大都体现了古人对自我修养、对立身处世、对气节、对人格尊严的重视,以及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它们哺育和滋润着一代代的华夏儿女,是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古人云:“在心为志,发于言为诗。”诗歌是作者灵魂的展示,生命的绽放,人生的写照。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将会影响他们对生命内涵的认知,学生与相距千年之遥的巨匠们进行精神对话、心灵交流、思想撞击,会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文学修养,提升和丰富精神境界与生命体验,并最终唤起自身在现实中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这种影响经过内化将会形成学生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曹操的《短歌行》篇幅短小,但在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中都出现在讲读课篇目中,可见其经典。学习这篇诗歌应该融入新的血液,我认为不仅要鉴赏其艺术特色,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对曹操其诗其人的全面认识确立自己的积极人生观,使生命更加丰盈。当代的独生子女普遍缺乏“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仅感觉这离自已很遥远,而且害怕承担这样的责任。因此,教师应使学生体会到诗歌中所传递出的曹操的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以及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展示自我,历尽坎坷也决不轻言放弃的拼搏精神,以激励其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努力向上,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上层层推进,由浅入深,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注意讲、读、品的结合。一节课时间虽短,但传递融合了大量的信息,学生不仅仅了解了文本及文本所抒发的情感,还认识了曹操,而且从课堂中汲取到许多生命的养分,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目标。

《短歌行》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曹操“忧”的内涵;

②掌握“比兴、用典、借代”等古典诗歌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丰富自身文化积淀,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评价曹操并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曹操“忧”的内涵;

②正确评价曹操,确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容量大、投影清晰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

“说曹操曹操到”,devil英语中解释为“恶魔”,为何这样翻译?曹操怎么是恶魔了呢?这就是我们习惯性地将曹操往那个方面考虑了。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至于曹操历来备受争议,汝南名士许劭评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叱咤风云,堪称英雄,但历来评价并不高。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诗歌《短歌行》,看能否感受到曹操的另一面。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全诗。(投影:全诗,注意读音。)

二、初步感知全诗

1.我们先看下题目,“短歌行”,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

投影: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介绍背景资料。

2.请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全诗,对照注释,了解诗歌的内容并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教师、学生释疑。(由于本诗较为简单,课下注释较为详尽,学生基本可以理解、互相释疑。)

3.找一名学生读诗,其他同学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假如此时的曹操就在你的面前,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从动作到神态等。然后,根据想象,由学生来扮演一下曹操,同时把这首诗再给大家吟读一遍。(此环节意在让学生融入到曹操这个人物中去。)

三、品鉴词句,深入体会诗歌

1.通读全诗,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忧。”

2.说明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赏析与诵读同步)

(1)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暂之“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师: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有关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诗篇,如:(由学生回忆回答)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一生复能,倏如流电惊。――陶渊明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师:面对人生苦短,诗人用什么来解忧呢?酒。民间素有“一醉解千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生:不能。)

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只会醒来更愁。

诗人感慨人生短暂,所以读时应该由深沉缓慢而逐渐慷慨激昂。(学生试读此四句。)

(2)另外一个“忧”字出现在哪里,曹操忧的是什么?

生: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贤才难得之“忧”。

师:好,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正是因为诗人对贤才如此渴望,以至于诗人付诸想象,希望贤才“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大家把这几句读一下。注意情感的变化起伏,缓慢而深情―轻快愉悦―急切盼望―主客畅欢。

(学生品读)指名朗读。

(3)好,诗歌的最后四句又写了什么呢?投影诗歌创作背景。

在此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此诗,他忧人生之短暂,忧贤才之难得,他忧这些是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来分析这四句诗,小组讨论。

明确:功业未就之“忧”。

总结:忧的内涵。投影

四、认识并评价曹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尽管人生短暂,去日苦多,曹操依然要“周公吐哺”,完成“统一大业”。你如何看曹操?现在根据我们对本诗的学习,来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学生观点:

1.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是奸雄,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2.曹操很残忍,滥杀无辜。

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他是不忠不孝的奸臣。

4.曹操敢于直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可见曹操的直率,曹操是真小人,不像刘备是伪君子。

5.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

结合学生列举陈述,投影材料:

1.曹操简介:中国文学史的正面评价(略)。

2.曹操的诗歌:《蒿里行》《龟虽寿》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情绪。

3.评价:

(1)太祖(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2)太祖多疑,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武帝纪》

(3)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

(4)“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汝南名士许劭

任何极端地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辩证公正地评价和认识曹操。

小结:曹操乃世之英雄,以平治天下为己任,以开创太平世界为终极目标。曹操在《短歌行》中不是只有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慨,更多的是从现实中开掘生命的深层意义,展现出生命个体的不懈追求过程,显示出生命的伟大。

五、总结诗歌写作艺术特色

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第四篇】

原文: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谈讌 一作:谈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海 一作:水)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9.鼓:弹。

10.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12.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13.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14.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15.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赏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基础,打击*的**豪强**,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全*。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此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路线和**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3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