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泥泥狗艺术(实用2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45978

【导言】此例“泥泥狗艺术(实用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河南“泥泥狗”的前世今生1

“泥泥狗”是一种在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独特的民间艺术,是淮阳县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据说“泥泥狗”是为纪念伏羲、女娲抟土造人,哺育万物而制作的,被誉为“天下第一狗”。“泥泥狗”又称“陵狗”或“灵狗”,题材十分广泛,上至天上的飞禽,下至地上的走兽,可谓无所不有。“泥泥狗”造型怪异、神秘,有九头鸟,人头狗、双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独角兽、多头怪、翼鱼、翼兽、人面猴、四不象、猫拉猴、草帽虎、怪狮、驮子斑鸠、鱼蛙、龟、蟒、蛇、狗、熊、蟾蜍、蜥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为了解“泥泥狗”的前世今生,我几经周折,才在淮阳县城北的白楼乡许楼村的村口见到了前来接我的许述章老先生,他有着“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头衔,被称为“泥泥狗”忠诚的守望者。出现在我面前的他头发已花白,身穿一件大红的,已褪了色的唐装,骑着一辆旧的女式电动车。他十分热情地和我握手寒暄后,便骑着电动车在前边带路,领着我直奔他家。

老许的家离村口有半里地,紧靠着一个水塘边上。院子收拾得干净利落,一栋贴满白瓷砖的二层小楼坐落在院子当中,显示了主人生活的殷实和富裕。老许的客厅里摆满了形态各异的“泥泥狗”以及各种奖杯,奖状。老许用宏亮的豫东口音告诉我,他属兔,今年57岁,从他记事起,就跟着父亲,爷爷捏“泥泥狗”,如今,他从事“泥泥狗”创作的历史已有40多年。在执着的坚守中,老许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泥泥狗”专家。老许的妻子叫孙秀玲,属蛇,今年55岁,她说她出嫁前就会捏“泥泥狗”了,论起艺龄也有近40年了。许家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许鑫已出嫁,在省城郑州做生意;二女儿许S也出嫁了,由于婆家离本村很近,她可以经常回家照顾父母;儿子许品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和父母一起捏“泥泥狗”,如今也是一把好手。

老许告诉我,他的这栋小楼有300多平方米的面积,基本上都成了他的工作室。楼下主要是上色和摆放成品,捏塑毛坯和晾晒主要在二楼。在二楼一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满了捏好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排列整齐的“泥泥狗”坯模。我楼上楼下转了一圈,见他老两口的卧室已被“泥泥狗”给挤兑得只剩下十几平方米的空间了。看来,他老两口的主要精力现已全部放在了“泥泥狗”的创作上。

说起“泥泥狗”的历史,老许边给“泥泥狗”上色,边向我打开了话匣子:

要说这“泥泥狗”,它可是咱淮阳泥玩玩具的总称,由于它造型古朴,风格自然,因此很受人们喜爱。“泥泥狗”是用胶泥捏成的,题材以奇禽怪兽为主,种类繁多,极富神话色彩。“泥泥狗”最早起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据说在远古时代,人烟稀少,环境恶劣。有一天,突然天塌地陷,整个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这时,人们已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伏羲又制定出了族内不能通婚的嫁娶制度。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只得求上天作媒。他们从山上推下两扇石磨,声称如果石磨合在一起,他们就成为夫妻,否则,仍为兄妹。结果,石磨在山下合在了一起,他们便结成了夫妻。所以,人们至今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姑娘,而不是人祖奶奶。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这些泥人晒干后,都能走动、说话、变成了人。逢到下雨天,他们来不及一个一个往屋里收,就用扫帚扫,所以,人有瞎子、瘸子等残疾人。因为是泥捏的,所以一出汗身上就有泥灰。

有一次,淮阳出现了连年大早,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离乡背井。忽然有一天夜里,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阴云密布,一袋烟的功夫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们都被雷雨惊醒,从门缝和窗户向外看,只见地里黑乎乎一片,全是“泥泥狗”,它们在地里来回走动,有的在犁地,有的在耙地,等到第二天天一亮,人们醒来一看,村外的地全都被犁好、耙好,就等播种了。大家十分高兴,认为是人祖爷显灵,于是人们纷纷到太吴陵敬香叩拜。从此,人祖庙的香火一年比一年旺盛起来。

老许告诉我,关于“泥泥狗”的传说都是老一辈人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法多了去了。就目前来说,“泥泥狗”是俺们淮阳的一张名片,也是俺们一家生活的主要经济支柱。别看俺人手少,劳动量可不小。现在俺把家里的5亩地也承包给别人种了,目的就是为了集中时间捏“泥泥狗”。现在一天两头摸黑,不眨眼也只能捏一百多个“泥泥狗”,而且都是小号的。如果是中号以上的,就捏不了那么多了。俺一家人一年下来,光“泥泥狗”能收入人民币近2至3万元。这在经济还不太发达的中原农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捏“泥泥狗”这活比种庄稼强,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活虽然熬人,但不受症,按城里人话说,俺这也该算农村中的白领啦。

从老许口里我了解到,“泥泥狗”的制作工艺有十几道。从选泥、捶打、碾压到揉泥、捏塑、修整、扎眼、压章,从晾晒、煮染、调色到描线、点彩等等,每一只“泥泥狗”在艺人的手里都要经过反反复复十几次的把玩后,最终才能成为一件工艺品。

老许说,选泥一定要用当地的莲花土,因莲花土中有一种富含胶质的粘土层,这层土的土质柔软细腻,含沙极少,塑造性强,干燥后坚固不易干裂。从地里把土取回后,要经过反复捶打、摔揉处理以后,再晒干上碾子碾碎,然后上箩箩放置待用。

捏“泥泥狗”全凭艺人的经验,各种“泥泥狗”的形象已经烂熟于艺人的心中。捏塑时一般会一气呵成,着力表现的是头部和胸部上体以及结合部,如人祖猴一般要突出胸腹,四肢缩减。也有的侧重点不同。捏塑讲究“一点作人”,即是用一块泥捏出身体的所有部位,一般适用于中小型作品的创作。也有压贴、堆塑等方法,多用于大件作品的装饰。大件作品主要躯体特征部分,也多用一块泥整体来捏塑,这是一般的规律。不是说捏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捏什么得能像什么。捏“泥泥狗”是写意的,不是写实的,不一定要表现真实的生活,往往随手捏塑而来,恰如“不似而似”。捏塑的形象只取其大概,抓住主要特征。捏“泥泥狗”要有着神奇般的想象力,所以没有人认为画出来做出来的人面猴、双头狗就是真的。还有一种传统的做法,就是用事先做好的泥模,扑灰脱坯,再手工整理,一样的古老原始。不过老许告诉我不他采取这个方法,他全凭自己的感觉去捏。

“泥泥狗”捏好晾干后,经过修整,扎眼、压章,就可以用黑色煮染了。“泥泥狗”为什么要以黑色为底?老许说,中国人自古崇尚黑色、自夏、商、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就有尚黑的传统。黑色是东方最具象征意义的色彩,代表着神圣,尊贵、神秘、本原、正统、吉祥、忠诚、正直等深刻的内涵。经过黑色煮染的“泥泥狗”要晾干才能点彩。在黑的底色上面用青,红、黄、白四色彩绘,并装饰以纹样 化符号,而较少做大块的彩色涂染。各种最强烈的原色纹饰都用在一起,黄绿相映,红白相间,体现了古老的民族色彩传统。我对老许点彩所使用的不是毛笔,而是削尖以后做成彩绘工具的高粱秆感到纳闷。老许颇得意地告诉我,这是淮阳民间艺术家画“泥泥狗”所独有的方式,跟中国书法、绘画、其它彩塑使用毛笔有所不同。可以说高粱秆随处可取,不浪费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环保。用高粱秆做的画笔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上彩工具,是最古老原始的画笔。

看老许点彩或说上彩,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用高粱秆做的画笔在老许的手里如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画得非常随意简单,以稚拙的线条、点、线、圈、面组合成既神秘抽象而又具象的基本纹饰构图,显得精神饱满,粗犷而有力度。高粱秆做的画笔坚硬有力度,不同于毛笔的表现力,极具个性。

看过一些专家的介绍,使我对“泥泥狗”的造型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泥泥狗”大多数是表现动物的,但实际上又不是具体生活中的鸟类、兽类或牲畜等,而更像是作为神灵,异兽的图腾形象。图腾崇拜是世界各地古老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原始社会阶段普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即这个部族的所有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或保护神,而这个人们加以神圣尊崇的事物,大多是动物,少数是植物或自然现象,且都具有神秘的特别旺盛的生命力量。所以,淮阳“泥泥狗”的造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象征或孕育生命的特征,如人祖猴、母子兽、鸟类、独角兽、鱼、蛇、蛙等。鱼和蛙分别象征着女性的外阴和孕育生命的人体。淮阳民间泥塑中的蛙、蟾、人面鱼等,及《山海经》中大量此类人面鱼身神的描述,都是原始先民对生殖机能和图腾崇拜的具体表现和遗存形式。进入文明社会,鱼被看作女性或爱情的象征,演绎成年年有余的吉祥文化。二类是具有阴阳相合之象。如阴阳兽,双头连体的猫拉猴、双头猴、双头狗、两头鸟(鸡),兽相驮等。“泥泥狗”所展现的性和生殖崇拜内涵,是淮阳太吴陵人祖庙会祭祖崇生的最具体形式,这种极夸张简练的创作作品十分美而且成功,富有装饰性。三类是变形合成的综合型。多头、多角、多族的多头兽,三角怪兽、九头兽(鸟)、辈辈猴(侯)等等更是瑰丽多姿,异彩纷呈。大胆随意的创造,既是上古时期原始先民们物我不分群居的真实写照,又是人类维系生命存在并祈求人畜兴旺,代代繁衍的生动反映。

当我问到老许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创作“泥泥狗”时,他停顿了一下对我说:“怎么说呢,就拿俺许楼村来说吧,前几乎家家都捏泥泥狗,时‘泥泥狗’成了封建迷信的东西,也就没有人再敢捏了。改革开放以后,又有人开始捏‘泥泥狗’卖钱,过去捏泥泥狗是为了赚点零花钱,现在农村人赚钱的机会多了,外出干活打工不少赚钱,而且是现对现,不像捏泥泥狗,捏了一年才能在每年二月二人祖会上卖俩钱。现在尽管从事泥泥狗创作的艺人越来越少,市场也不是那么红火,但是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哪一样都能和俺这土里吧叽、貌不惊人的泥泥狗联系在一起。所以俺们还是充满了信心,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前途和希望。”

《旅游》资讯

交通: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到淮阳县有220公里,省外的游客可到郑州市换乘到周口市的大巴,顺高速公路直达县城。从县城到白楼乡许楼村许述章家打的10分钟就能到。到其他旅游景点也很方便,从县城步行都能到达。

特产:在淮阳的首选是“泥泥狗”,其他还有布老虎等手工艺品。

食宿:在淮阳县城能住的地方比较多,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淮阳的小吃也比较有特色,而产自淮阳东湖的鱼则是别有风味。如果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到淮阳参加伏羲太吴陵人祖会住宿就要紧张一些,因为赶会期间游客较多,有些旅馆要提前预订。

带有远古遗韵的“泥泥狗”2

“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在河南淮阳乃至豫东一带,很多人都还记得这首歌谣。曾几何时,依托太昊陵,方圆上百里的地域内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沿途的孩子拦住赶庙会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并唱起这首韵味悠悠的歌谣。被索要者除了赶快把随身携带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捡拾,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一种美丽的祝福。当地人认为,把泥泥狗送给孩童或亲朋好友可以消灾祛病、吉祥平安。

“泥泥狗”探源

“泥泥狗”又称“陵狗”、“灵狗”,是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出售的泥玩具总称,被专家誉为“活化石、真图腾”。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独角兽、多头怪、翼鱼、翼兽、人面猴、四不像、猫拉猴、草帽虎、怪狮、龟、蟒、蛇、狗、熊、蟾蜍、蜥蜴、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面对这些古拙、怪诞、超现实的形体,我们似乎很难把它和“玩具”直接联系在一起。那么,泥泥狗究竟和伏羲有什么联系?泥泥狗的名号又因何而产生呢?“泥泥狗”这一名称由来久远,与我们的祖先太昊伏羲氏紧密相关。太昊伏羲氏是我国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被其首先驯服,为人守户、保护畜群。所以若是在太昊陵古庙会上问泥塑艺人“泥塑玩具为什么叫泥泥狗”,他们必然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淮阳人祖会以泥泥狗作为祭祀伏羲的“神物”。淮阳人崇拜狗、敬重狗,认为“神狗”能为人类消灾、祛病,保卫一方平安。传说伏羲崇狗,至今淮阳民间仍流传着“伏羲与盘瓠”的神话,大意是有狗称“五色犬”,被扣在金钟内,后变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畲族的“狗皇歌”。这一文化现象绝非巧合,《封禅书》记载:“德公,伏犬畴碟狗邑四门;以防蛊。”大意是说:祭祖先伏羲的田园时,把狗劈成4半,埋至四门,以防庄稼受病虫之害。很明显,这是把狗视为图腾或一种镇物。

上古时的先民从图腾崇拜出发,认为狗是天上派下来拯救生灵的,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辞海》中仅以“反犬”和“犬”为偏旁的字就有170余个,足见“犬”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多数兽名都是“犬”或“反犬”旁字,《说文解字》释“类”字说:“种类相似,惟犬为甚。”原来人们最初认识事物的形状时,常以身边的狗作标准,与狗相较而别其状,因此狗就与多种走兽的形状有了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太昊陵庙会上的泥塑玩具虽以狗命名,可塑造的鸟、兽、鱼、虫无所不有,但皆归于狗的范围。

“泥泥狗”与二月会

题材广泛的泥泥狗作品反映了古代二月会的性质和内容。《礼记·月令》有:“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投以弓矢于高之前。”《周礼·氏》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而无夫家而会之。”

这其实反映了往古之时的婚俗习惯,说明二月会最初是伏羲为青年男女提供的相会的地方。其时,青年男女相聚一处,载歌载舞,若是有中意者便可以私订终身、同奔前程,而这时,你躲在家里偷懒而不去找有情人“野合”,那是要受处罚的。二月会给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见的机会,一年之初,春心萌动,抓紧这美好时光挑中如意的对象,尽鱼水情意,或许就留下了人种,这就是主题。这样,泥泥狗作品中就有了很多远古的遗韵,其中有很多“一身二首”造型,如两头狗、双头马、双头燕等,就反映了男女相会的场景。尤其是两头狗作品,前后有头,且都是向外,它就是二狗相恋的形象。另外还有不少夸大了两性生殖器的彩绘,这些都充分代表着原始时代生殖崇拜的礼俗。

泥泥狗是祭祀的产物,它是与二月庙会相伴始终的。但到底是先有泥泥狗还是先有庙会呢?这其实是一个说不太清楚的问题。按照民间传说,庙会原先是二月会,二月会是为青年男女提供野合、繁衍后代的地方,而泥泥狗最初也是伏羲教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可见,两者都产生于伏羲时代无疑。实际上,泥泥狗与二月会两者已相互依托、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泥泥狗,二月庙会就少了一些精彩和实在的内容。人们来赶庙会,走时带一些代表人祖崇拜的泥泥狗回去,辟邪趋吉、降福纳祥,这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习俗。反过来,泥泥狗若是没有庙会,则缺失了生存的土壤。每年的庙会是集中销售泥泥狗的季节,“三月的泥泥狗二月卖”,这实际就说明了,每年三月农闲时节做泥泥狗,来年二月庙会时去卖的现实。

“泥泥狗”的形态

关于制作泥泥狗风俗的由来,淮阳老艺人有个一致的说法,说泥玩具最先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流传下来的。传说洪荒时代,一场洪水使天下只存活了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于是他们奉天帝之命,遮面为婚,抟土造人,繁衍人类和万物。后来有了儿孙后代,伏羲便经常领着儿孙在湖边柳树下玩耍,他用柳枝做成柳笛来吹,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到了冬天,孩子们还要吹柳笛,怎么办呢?伏羲就用水和泥捏制他最喜欢的葫芦,又捏了许多鸟兽虫鱼,并染上五彩。泥玩虽好看,但吹不响,孩子们仍不满意。伏羲就比照可吹的柳笛,在葫芦上扎两个孔,果然吹出了音。伏羲一高兴,又在葫芦上扎了3个孔,一吹声音变化更多。伏羲干脆按八卦原理扎了7个孔,又成功了,他便把所有鸟兽虫鱼形状的泥玩具都扎了孔,这样所有的泥玩都能吹了。后来,随着太昊陵的逐步壮大,泥泥狗超出了玩具的范畴,逐渐被当作祭祀人祖伏羲用的一种“圣物”、“吉祥物”。

“草帽老虎”是泥泥狗中较为特别的作品,同样是草帽老虎,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圆帽尖顶,有的帽为面平,有的头部上下都有帽檐儿,有的脑后呈扇面状。“草帽老虎”顾名思义就是老虎头上戴草帽。老虎为什么要戴草帽呢?唐李冗《独异志》说:“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女娲兄妹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相羞耻……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草帽老虎所戴草帽也反映了结草为扇之意。另外《山海经·南山经》载:“爰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从插图上看,其形和草帽老虎一致,只是草帽老虎着色没有虎纹而已。庄子曰:类自为雌雄。这样看来,避面并不完全为了遮羞,而是约定俗成,有“法律”的作用。据此可以说明草帽老虎实有婚配与的内涵,且存在古代婚俗之根源,亦是伏羲氏制婚姻、定嫁娶的确切证明。

“人面猴”是泥泥狗中的代表作品,其中以人猴、人面猴、抱桃猴为代表。人猴、人面猴是泥泥狗中最有代表性的造型,被视为伏羲、女娲的形象。虽然不同艺人的表现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把它塑造成头戴冠冕的正面形象,威严、神秘,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姿态,究其原因,它是被艺人当作“神”来塑造、崇拜的。民间泥塑的“人面猴”伏羲、女娲为亦神、亦人、亦猿、亦猴的变异造型,既是物的人化,又是人的神化。

此外,“抱桃猴”也是一个独特造型,它是“人面猴”的一支。此类人面猴,《山海经》中多有记载。《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举父。”禺即母猴。《说文》曰:“禺,母猴属。”民间认为猴就是早期人类的自身形象,并没有猿(或类人猿)的理性概念,因此,“人猴”自然充任了猿或类人猿的角色,跳跃性地完成了“猴—猿—类人猿—人”的进化过程,并且一部分由猴直接转化为神,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始祖神偶像,并获得人们的虔诚崇祀。

随着文化价值的回归,二月会越来越旺,泥泥狗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现今在淮阳城东北的金庄、武庄、许楼等几个村子,还聚居着不少捏泥泥狗的艺人,虔诚守护着伏羲传下来的手艺。通常情况下,捏一个泥泥狗要经过挖泥、槌泥、过滤、和泥、捏塑、扎孔、晾晒、过黑、点画等十来道工序,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捏好的泥坯晾晒干后先过“黑”,再用青、红、黄、白点画,称为“点陵狗子”。“点陵狗子”是最重要的工序,泥泥狗行当中有一句俗语叫“三分捏七分画”,捏不出来不行,但画不好就是个“死狗”,不好看。等点画后,一块泥便“活”了,成了充满生命意象、栩栩如生的人、猴、鸟、兽,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创世之初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相关链接:

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具有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参与者众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太昊陵人祖庙会的生殖崇拜和神秘主义色彩广为专家学者所推崇和称道,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由于产生年代久远,淮阳人祖庙会并无明显的外来宗教观念、宗教意识的融入,一直延续着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一直保持着文化形态的一体化,是最原始、最具民族性的庙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4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