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生命科学的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77930

【导言】此例“生命科学的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命科学的论文1

摘要:人类的发展和生命科学史紧密相连,生物科学保证了人的健康发展。生命科学史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科学可以正确认识生物的存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所以有必要将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共同研究,通过互相的融合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认识生物,可以在深层次上取得突破,有助于人类科学的进步。

关键词:生命科学史;生物科学;共同研究

当前,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各个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生命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人类对于生命的研究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必要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结合起来,这两门学科有许多是共同的,结合起来可以提升研究的效果,有助于实现研究上的突破。

1生命科学史的作用

人类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对于生命的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从生命科学的历史可以看出,先前的科学家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会将生物科学中的基础知识作为载体,以研究学科历史的发展进程为线索,这个过程实现了科学、思想和历史的有效融合,在一体化的研究过程中突出科学的演变和发展,突出生命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发展历程和经过的漫长道路,研究过程中渗透着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基本概念也发生了转变,生命科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研究方法、工作方法。而方法中凝聚力思想。在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生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从历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的起源,可以看出这门学科的价值,可以分析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的推动者,科学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家的贡献,而后人更是可以借鉴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历史研究表明,科学研究含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生命科学的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科学的性质就是知识,科学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当前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史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命科学也是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会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生命科学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的生命如何才能合理,如何才会更为人性化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生命科学研究。从科学的本质可以看到,生命科学的根本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科学研究要具备科学方法和知识的积累,对生命现象研究可助于了解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对生命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对生命的本质加以深入的理解,研究成果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研究生命科学可以提升科学界的整体发展进程,生命科学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速度,会影响到发展方向。研究生命科学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掌握了生命科学,就会掌握人类的发展根本。

2生命科学史和生物科学的共同作用

研究生命科学需要以生命物质为基础,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在远古时代人类对生命物质的研究就结合了生命与生物,通过长久研究发现了生物对生命的促进作用。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探索认识,意识到生命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虽然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在认识上还比较落后,也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学科,但是通过对生命和生物的研究结果已经作用于当前人类的生活,特别是对生命的研究,仅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人们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生活中的更加关注生命与生物,同时也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

生命和生物有效的结合人类科学发展史中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历史性进步。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结合扩大的知识体系,不是简单的知识相互叠加,而更多的是对本质的研究与探索,在更深意义上对自然科学进行完善,是学术上的融合。生命和生物的共同研究会对知识的结构进行改变,会更加注重对根本的探索,生命和生物知识需要系统的完善,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两个学科实现融合的整体研究,研究更加具有方向性,研究更加具有整体性。进行生命和生物的整体研究时,要注重知识的体系,需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生命和生物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发现相互的关联,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成果获得提升,以实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生命和生物的有效结合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应用于农业、生物科学和制药领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会不断扩大。生命和生物的融合会推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提升科技的整体水平,社会经济也会受益,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生命和生物的融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生命和生物在技术突破会改变当前社会的发展结构。当前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比如转基因技术在生物育种的应用,此外还有克隆技术和生物芯片等。而当前重点研究的蛋白质组技术将会带动大批产业的发展,技术上的突破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现在人类健康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这也是生命和生物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未来,人类的健康会更多的得益于生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3结语

生命科学史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科学可以正确认识生物的存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这两个学科的融合研究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认识生物,可以在深层次上取得突破,有助于人类科学的进步。当前生命和生物的结合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类深层次的认知,也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蜀生。物理学家与分子生物学革命[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24-25.

[2]李国琼。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2015(11):205-20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4篇生命科学的论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生命科学论文的相关认知。

生命科学的论文2

1传统专业课程考试的弊端

考试内容是整个考试工作的核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影响.专业课程考试侧重于教材内容,但因考试内容不能覆盖专业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导致考试内容涵盖面狭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及格率,教学重点完全放在与考试命题相关的内容上,因而试卷的命题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学生为顺利通过考试,只要根据教师上课的重点死记硬背,考前临时突击,就能轻松过关甚至得到高分,这种知识导向型的考试,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生命科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途径

2.1采用动态多元化考试模式

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考核形式应精心设计,尽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单元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将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理论知识考核、实验动手技能考核等方面包括在内.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程的关注,又可使学生掌握全部专业知识.

2.2改革专业课程考试内容

专业课程考试应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检测,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检测,又要对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检测.考试的内容、题型与答案要体现发散性、求异性、创新性的特点;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

3教考分离考试模式及内容

学生考试的命题由本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共同组题形成试题库,随机抽题组卷,保证考试内容的真实、准确与客观.教考分离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公正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重点内容.以动物生物学为例.动物生物学采用“1+1”考试方式,考试“理论+实验”,其中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开卷”形式,实验考试采用“动手操作+理论分析”.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评价见表1.课堂表现,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迟到、早退、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以及上课认真程度;提问,根据学生听课状态随时提问,主要目地是让学生认真听课;平时作业,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质量给分;小测试,利用10~15分钟当堂进行测试,规定缺席2次不给平时测试分.理论闭卷与开卷各50分,前60分钟是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后60分钟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书、笔记和有关工具书进人考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考试形式.开卷考试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平时必须认真看书,必须熟悉每一章节内容.开卷考试常用的题型主要有设计型、分析型、综合应用型等,开卷考试题型灵活、综合性和可挥发性强,一般来说在课本上无现成答案,注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比较、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正面、积极的影响.期末实验考试采用抽签形式,每位学生抽一次签,每签上包括四部分:镜下观察装片、动物分类、解剖操作和实验理论.签不能重复.抽完签后准备5分钟进行考试,由两位教师主考.这种实验成绩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促进了实验室开放的效果.实验考核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进行的考核,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了学生作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核的结果客观、真实.总的来说,考试模式的改革,为培养创新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生命科学的论文3

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具有除目镜与物镜之外的图片放大功能,可以随时采集和记录检测信号,观察活细胞的结构及特定分子、离子的生物学变化。其选择单色性较好的激光作为光源,从根本上消除了色差。物镜的焦平面上加了一个带孔挡板,阻挡了焦平面外的杂散光,进一步消除色差。样品被分解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无数个点,激光束逐个扫描成像,进而组成整体的平面或立体图像,计算机代替肉眼或照相机进行观察或摄像,数字化的图像在电脑中进一步处理,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该仪器还使用了光电倍增管,将微弱的信号放大,大大提高了灵敏度。由于以上优点,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应用到几乎所有有关细胞研究的领域。如原位鉴定细胞或组织内的生物大分子,观察细胞或亚细胞的形态结构;无损伤实时检测分析活细胞,并研究其形态和功能;在一个样品上同时进行多重标记,实时观察等。

2荧光探针

荧光探针在荧光成像技术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荧光探针需具备优良的光物理性质,以便于激发和检测,且不与生物基质同时被激发,还要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摩尔消光系数。荧光探针的溶解度要大,便于溶于缓冲液或细胞培养液中,且热、光性质比较稳定,有特异性标记位点。荧光探针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进入细胞内。荧光探针大致分为两类,包括化学类和生物类。化学类包括有机染料、纳米材料(金纳米粒子、半导体量子点等)及金属配合物等。生物类包括藻胆蛋白、分子灯标及基因编码荧光蛋白等。荧光探针在化学、光学、生物学等领域应用广泛,但是,目前仍缺少有效的分子探针识别疾病分子水平上的独特位点,故从分子水平上进行病理研究比较困难。

3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

蛋白质、金属离子的检测

生物体的生理状态可以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离不开各种酶的作用,而酶大多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故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在认识生命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刘亭延等采用荧光成像技术构建了一种检测人血清蛋白质的新方法。该方法以碳量子点为标记染料,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出人血清蛋白,优化实验条件,最终得到清晰的电泳图。段相国等建立了一种HCVNS3/4A蛋白酶在小鼠体内瞬间表达的模型。金属离子在生物学中起重要作用,金属离子与荧光探针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细胞内金属离子的变化。Michael等选用Indo-1为模板,合成了一系列检测Ca2+的荧光探针,可用于确定活细胞中特定位置的Ca2+浓度。Sare等合成了Zn2+的荧光探针,并应用到细胞中Zn2+的检测识别中。人们还建立了Mg、Cu、Hg、Cd等离子的检测模型。荧光成像技术应用于蛋白质及细胞内金属离子检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荧光探针不能通过细胞膜、成像过程对细胞造成损害、检测方法不统一等,因此,建立统一、低损害的荧光成像检测技术仍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肿瘤疾病的检测和诊断

目前,肿瘤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显微形态学观察,从而在细胞层面上了解肿瘤细胞的类型与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检测手段不断进步。荧光成像技术以其操作方便、标记靶点多、灵敏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肿瘤跟踪成像研究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高苒等建立了一种小鼠肿瘤模型,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活体荧光成像仪可直接从整体和细胞水平上观察肿瘤,了解宿主与肿瘤间的作用。至今为止,人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该技术应用于体内时需要考虑复杂的体内环境,动物组织会产生背景噪音,影响该技术的发展应用。

药物新剂型研究

为了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发展药物新剂型尤为重要。荧光探针的不断发展使荧光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可用于对药物运输过程、细胞屏障跨越方式、药物释放过程等的观测研究,它的迅速发展也大大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研究的迅速发展。陈刚等研究了荧光探针经内耳给药后的转运通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追踪了整个运输过程。钟华等构建了一种装载抗癌药物阿霉素的新型纳米胶囊,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跟踪观察药物投递释放过程,为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平台。目前,类似的研究虽然较多,但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诸如荧光探针毒性、生物体内相容性等问题还没有解决,没有合理的规范,难以规模化生产。

4结论与展望

荧光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加深了人们在分子水平对生命科学的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也进一步推进了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操作简单,应用广泛,荧光探针易于制备,荧光信号强,荧光成像技术可用于蛋白质、金属离子的检测,在肿瘤等疾病的检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还可以实时跟踪检测给药过程,为药物新剂型的研究提供新的平台。目前,荧光成像技术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为:细胞在可见光区有自发荧光,掩盖了标记分子信号;难以实现对分子的长期标记检测。荧光成像技术是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间的重要纽带,三者将相互促进,不断进步。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4

摘要:

作者通过云平台和移动终端深度融合,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实现了课堂教学决策数据化、资源获取智能化、师生互动多维化、教师评价实时化。本课堂实践表明,通过运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参与性与自主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

云技术;移动终端;智慧课堂;互动式教学

● 前言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终端”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基于“云+端”技术的智慧课堂,使“低头族”变成“兴趣族”,是目前教育界一个紧迫的任务。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分析为基础,实施课前资源智能推送、课中实时交流互动、课后学情分析与评价等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过程记录与多元智能评价的新型教学策略。[1]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作为笔者所在学校新设立的专业,具有专业新、课程新、培养任务新的特点,更应该与时俱进,笔者通过在该专业“生命科学概论”课程中构建移动端的智慧课堂,利用网络云平台,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期打造一个智能、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 “云+端”智慧课堂的特点

智慧课堂可提供多维的互动形式,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技术、人与资源等,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①资源智能推送。智慧课堂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媒体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微课视频、图片和网页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推送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料,使得学生得以巩固比较薄弱的环节,提高学习效率。

②实时交流互动。智慧课堂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互动。例如讨论组,师生都可以在需要时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可以实时解答,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

③评价即时反馈。智慧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综合的学习评价体系,这个评价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预习测评与反馈、课堂上实时的教学反馈与评价以及课后作业的跟踪。全方位的反馈评价不仅可以使教师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学习感受,还使课堂评价形成了完备的评价体系。

④教学决策支持。智慧课堂所生成的评价资源、学生学习习惯、视频观看、资料下载等数据都可以成为数据挖掘的基础数据,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并以数据化或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就可以依靠数据挖掘的结果精准地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重点等。

● 智慧课堂在“生命科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概论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它包含生物学的多个分支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缩影和通论。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细胞形态结构、新陈代谢、信息传递、遗传变异、动植物与微生物类群、生物多样性、生态与环境等模块。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和生命科学的概况,加强对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与规律的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生命奥秘的积极性。

1.课前预习环节

教师一方面根据本章节内容,进行学情分析,包括本章节的基本知识点、重难点分析,本章节与上下章节之间知识连贯性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分析等,从而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及最佳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案例式等,并提前准备好若干讨论话题及随堂测验题目。另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提前向学生推送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动画、图片及微课等,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在生命科学概论中,每一章节笔者都会精心挑选并上传视频、动画,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解析,如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是如何产生的、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植物形态结构等。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自由观看,提高了学习兴趣。

2.课中学习环节

首先,在开始阶段学生自主介绍课前预习的有关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则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理解不透的一些知识点,从而在后续讲解过程中重点阐述这些疑难点。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布置一些随堂测验题目,通过网络云平台即时推送到每个学生的手机端。测验题目以客观题目为主,学生提交后,云平台可以进行自动批改和结果反馈。教师则根据课堂测验反馈结果和数据统计分析,快速找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并进行问题辨析,通过智慧课堂的互动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3]针对课堂互动,教师既可以借助平台的互动功能,如设置抢答环节,对回答较好的学生加1~2分,计入平时分,也可以布置分组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分组探究,并要求小组讨论后提交成果及展示发言,还可以穿插布置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端提交自己的見解,并将反馈结果集中投屏到大屏幕上,先由学生互评,再由教师集中点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知识点。

3.课后复习环节

每次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个性化线上作业,即根据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个性化推送。学生则通过移动终端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线上作业并提交。客观题由系统自动批改,主观题由教师给出分数或等级。教师可以根据每次作业分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课后指导,如利用学习通录制微课、小视频等推送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复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自带的班级聊天群,与学生展开线上讨论与交流,如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等。通过对话题的讨论,大家也会改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 智慧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1.将“低头族”变成“兴趣族”

在互联网时代,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淘宝购物、娱乐视频等,成为“低头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一直是高校管理者的困惑。在“云+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无论在课前、课中或课后都需利用移动终端登录云课堂APP,自主学习课件、参与讨论、在线测试、小组互动、观看微课视频,以及查收教师布置的任务等。移动智能设备不再只是网络游戏、娱乐八卦的平台,而是资源搜索、视频制作、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在线测试的有效工具,使学习变得更有“兴趣”。[4]

2.将教师的“独角戏”变成师生“共唱戏”

在“云+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也改变了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其身份有了很大转变,主要起到课堂组织、指导、答疑、点评、总结的作用。学生则成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角,通过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资源搜集、课件学习、视频制作、小组讨论、测试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自主性得到增强。

3.课堂交流更活跃,互动多维化

学生在“云+端”智慧课堂充分地发言或互动,形成多维度互动教学形式。例如,课堂中设置的抢答、投票环节,每位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在课堂中讨论环节,很多学生都利用手机将回答内容滚动投屏到教室大屏幕上,这样有利于相互比较、相互交流。在课后聊天交流区,每当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其他同学都会积极地帮忙解答,这样也促成了学生的相互提升。

4.学习个性化,资源和数据获取便捷化

“云+端”智慧课堂手机端APP可随时上传和下载教学资源,教师可对教学资源库进行资源优化。学生可以在APP上反复查阅课件、观看视频。教师则可以便捷地记录学生的作业成绩,并对讨论发言积极者进行评分。另外,作业库记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能更加全面地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 结语

实施“云+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以后课堂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该教学模式使教师的准备工作量增加了,如制作微课、下载视频,或制作动画、发布教学资源等,并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力、活动现场的把控能力,这也是对高校教师提出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何良静。智慧课堂下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9): 68-70.

[2]方宜霞。“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为例[J].科教文汇,2019(05):114-116.

[3]邵煒茜,马岳。智慧课堂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3):132-134.

[4]刘颖,蒋拓,王兆丹。基于移动端的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36-3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7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