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最新4篇】
【导言】此例“生命科学导论【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命科学导论【第一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论文指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效应持续释放及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上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走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提升论文学术水平、提高指导成效,成为保障本科教学顺利进行和优秀人才培养目标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经验,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内,从师生毕业论文指导管理情境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分析。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毕业论文指导符合领导情境,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1)领导内涵角度。一方面,指导教师作为领导者,必须有学生(被领导者)的追随,若无学生的密切配合,则这一管理情境毫无效率可言;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拥有影响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行为的能力,如教师拥有教学环节赋予的制度权力指挥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教师因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优势而产生的专长权力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指明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为人师表、优秀的道德、人格魅力等感召权力。(2)领导作用角度。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师生双方的互动模式也是符合领导情境的。首先,教师须发挥指挥作用,通过其专业素养判断每个研究主题的毕业设计方向,结合不同学生的特性设计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其次,教师还应发挥协调作用,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团队,还要为学生的数据搜集、调查研究等协调校内及社会资源;再次,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发挥激励作用,以保证毕业设计中学生全过程积极进取的动力。
毕业论文指导的工作特性印证了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1)毕业论文指导中主体的重要性。学生与教师作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与关键的两大主体,学生为当然主体,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应然主体,应承担起主导作用,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恰好能将这两大关键主体纳入同一框架开展情境研究。(2)毕业论文指导对象能力提升的渐进性。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生命周期理论所关注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为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论文撰写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时的学习与积累中、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逐步形成与提高的。这一分化、渐进的过程,正好需要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分析。(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的多样性。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写作意愿、配合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不仅能贴合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情况,而且能针对不同指导情境进行区分式管理,实现指导效能的提升。
2毕业论文指导方式范式解析
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划分依据
按照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大领导维度,分别各自冠以“高”和“低”两个层次,组合形成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如图1的上半部分所示。其中,工作行为这一维度主要考察的是指导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以工作为中心,界定自己与学生的工作任务及角色,以完成教学目标。而关系行为这一维度主要衡量的是指导方式,关心和尊重学生情绪与意愿,并建立相互信任的指导关系的程度。
四种不同毕业论文指导方式
(1)命令型指导方式(高工作行为—低关系行为)。这种论文指导方式决策权集于教师一身,由指导教师进行师生双方的角色分类,指导过程中偏重于工作行为,即注意力放在毕业论文本身。围绕该工作,教师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任务分解与指挥,采用单向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明确的指导。(2)说服型指导方式(高工作行为—高关系行为)。在这种指导方式下,高工作行为意味着教师要对其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的详细指导。除此之外,高关系行为意味着教师也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创造相对轻松指导氛围的同时,双向沟通使得学生更能在心理上接受并领会教师的指导意向。(3)参与型指导方式(低工作行为—高关系行为)。此类指导方式要求指导教师较少进行命令式指挥,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双向沟通并提升学生自主决策权。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期间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毕业论文工作的推进与沟通。(4)授权型指导方式(低工作行为—低关系行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分解与敦促工作将不会以更为具体而细致的形式出现,同时,师生间仅就需要的问题进行探讨,否则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学生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真正的实然主体,教师的授权式管理方式会促使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类型的判别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本文将毕业论文指导对象——准毕业生的科研成熟度定义为:学生个体配合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毕业论文撰写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与意愿。
情境判别 的权变因素分析
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学生的科研成熟度被进一步分解为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这两大要素。工作成熟度度量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写作能力、综合技能等方面;心理成熟度指的是学生配合教师指导工作、主动投身毕业论文撰写的意愿与动机。这两大要素各有高和低两个层次,组合形成了以下四种截然不同的学生成熟度阶段(即四种领导情境),具体如图1的下半部分所示。
毕业论文指导对象科研成熟度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不成熟阶段,M1)。M1阶段学生主要特征为低工作成熟度与低心理成熟度,这部分学生尚不具备毕业论文撰写所需的能力,同时在主动配合教师指导和毕业论文撰写意愿方面观念较为薄弱。第一,能力欠缺,这类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储备、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科技论文写作技巧、综合素质方面可能有所偏失;第二,依赖心理强,这类学生容易将毕业论文责任与风险向指导老师转移,出现问题时倾向于推诿教师;第三,存在短视投机隐患,少数学生可能会出现抄袭、数据造假、论文等学术不端倾向。(2)第二阶段(初步成熟阶段,M2)。M2阶段的学生虽然不充分具备论文写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但他们饱有学习的热情,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写作意愿强烈。第一,独立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未接受系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即便有一定学年论文、课程论文、实习报告等锻炼机会,但反馈机制的缺失使得学生在论文写作技巧方面尚不成熟;第二,缺乏学术自信,初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加上参考文献与指导教师的“学术光环”产生一定权威效应,使得学生对于接受指导与论文写作较为拘谨;第三,学习热情饱满,愿意并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并付诸行动。(3)第三阶段(比较成熟阶段,M3)。学生M3阶段初步具备论文写作的知识、能力等要求,但自主学习与动手的意愿并不强烈。第一,理论基础较好,这部分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较好,理论功底较为扎实;第二,学习能力较强,这类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积累,接受课堂与教师的引导,加上自身学习经验的调整与摸索,已经自发形成一套较优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第三,受非论文因素影响,这类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毕业设计自身能力与素质禀赋,但因考研、求职、公务员考试、实习等缘故,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并不够。(4)第四阶段(成熟阶段,M4)。学生M4阶段不仅具备一定毕业设计相关的学习能力、知识技能等,而且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一方面,具备一定独立科研能力,这部分学生除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论文撰写技能等方面自身条件较好外,甚至部分学生本科阶段已经对外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第二,对毕业设计的成果质量有一定要求,许多已经成功保送相关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来奠定和适应未来研究工作,部分意向就业的优秀准毕业生也希望在毕业设计这一最后教学环节能有出色表现,对将来求职的理想工作岗位有所助益。
4权变式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的实现路径
根据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本文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据学生成熟度的不同所划分的四种管理情境。如何将二者有机地加以匹配,即为不同的管理情境选择相对应有效的指导方式,成为该理论应用中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由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如图1的上、下部分匹配情况所示。
模式一:对M1阶段的学生采取命令型指导方式处于M1不成熟阶段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任务既束手无策又不情愿,此时选取命令型(即高工作—低关系行为)指导方式最为有效。第一,提升学生论文意识,对这部分学生提升科研道德观,以往届不合格论文成果为案例,在指导初期打消学生短视投机的心理倾向;第二,确认角色与划分任务,指导教师要以高工作行为来教导学生文献的搜集与利用、文献综述的撰写、开题报告的拟定、论文框架的起草与修改等,来弥补学生低工作成熟度的欠缺;第三,明确师生责任界限,指导教师需与学生确认各自的权限与责任范围,对责任推诿与依赖行为事先预防和事后控制。
模式二:对M2阶段的学生采取说服型指导方式对于M2初步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毕业论文相关任务,此时应选取说服型指导方式(高工作—高关系行为)。教师应做好论文工作的划分与确认工作,采取高工作行为,比如帮学生指定合适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的教导、划分阶段任务等;另外,适当情感激励,对学生暂时的能力欠缺表示理解,教导其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等,这种高关系行为的投入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并激励其不断学习与配合指导教师的工作。
模式三:对M3阶段的学生采取参与型指导方式针对M3较为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有能力,但对教师指导较为懈怠,任务完成较为拖沓与被动,这种情景下应选取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行为)论文指导方式。第一,提升论文意识,指导工作合理计划,针对非论文因素,也要根据学生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等时间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安排,以取得学生的配合;第二,榜样激励,选用历年毕业设计成功案例,尤其是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在求职、、考研等方面取得的优势,使学生明确这样做对自己的好处。
模式四:对M4阶段的学生采取授权型指导方式当学生位于M4成熟阶段,他们既有能力又主动配合论文指导工作,实践较为认真、主动、积极,教师应选择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行为)论文指导方式。第一,在原则范围内给予一定创新余地,对学生创作意愿的充分尊重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前沿理论与方法的导入,如对M4成熟阶段学生适当拔高要求,指导其开展一定基于前沿方法的研究;第三,榜样与示范作用,指导教师不妨将这部分学生设置为团队的小组长,将教师的指导理念转化为学生立场的思想,更利于其他同学在其标杆示范作用下,理解教师的意图。本文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的高低组合界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四种典型指导方式,针对学生成熟度的不同划分了四种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情境,建立了四种行之有效的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成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观意识等内部因素,以及教师的思想教育、学校组织制度等外部环境因素的激发而发生变化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关爱,促使低成熟度的学生向更高阶段成熟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学生状态、管理情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指导战略。
参考文献:
[1]姜海滨,王婵。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探索,2014(7):87~88.
[2]彭规荣,王正平。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风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114~117.
生命科学导论【第二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儿科护理学;生命质量
2012年6月,一名医院实习护士在微博上了几张“虐婴”照片,并写道:“小孩子真是太2了,傻乎乎的,无家属病房就是这点好,可以各种虐待”,配的照片包括将婴儿直立,让婴儿脑袋后仰而不给予支撑,给婴儿头部贴上用纸画的猪鼻子、猪耳朵等。微博一,就被万名网友转发并谴责,许多网友怒骂其毫无人性。随后,该实习护士删除该条微博并道歉,相关学院也责令其停止实习,并做出深刻检查。但此事让我们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不足,特别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1]。生命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首次提出后迅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生命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实施于辽宁和上海。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将其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2]。虽然目前一些大学的生命教育方兴未艾,但我国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对生命的错误认知、生命幸福感偏低、自杀念头增多、生活没有乐趣和意义、生命价值务实化和功利化、遇到生命挫折宁愿选择自我发泄也不求助于别人、对其他生命体缺乏信任、自我主义严重等[3]。各种迹象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应当拓宽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增强生命教育实效性。生命教育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系统工程,非单一学科所能涵盖,因此,除了通过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来传播生命教育思想外,还应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之中[4],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提升人文素养和生命品质。儿科护理学蕴涵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我们对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1生命教育与儿科护理学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生命教育与儿科护理学教学在教育理念上一致
生命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使受教育者认识和体验生命的自然规律,从中发现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珍惜生命,并认识到生命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自珍自爱到关心他人、关爱自然、关注社会,最终自觉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和保护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儿科护理学教学目标既包括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掌握,也包括对幼小生命关爱照护等积极专业情感目标和坚持维护生命健康等意志目标的达成。这意味着儿科护理学教学理念必须落实到对生命爱护、珍惜、尊重和全面性发展的认知上,儿科护理学与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目的是高度一致的。
儿科护理学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儿科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精卵细胞结合到青春期结束的少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命个体身心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小儿成长过程正反映了生命成长历程,儿童的营养、保健、计划免疫等提示了生命健康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帮助,各种儿科常见疾病则揭示了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挑战。总之,儿科护理学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可引导学生在生命诞生、成长中认知、尊重和体悟生命,最终获得对生命的欣赏、享受与超越。
2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实践
整合教学内容,发掘儿科护理学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整合教学内容
将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使教师和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儿科护理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性。小儿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为7个时期,反映生命成长的历程。因此,我们不但需要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监测小儿体格、神经、心理包括社会行为的发展,还需要为小儿提供营养和各种保健措施。即使有这样的呵护,小儿在成长过程中仍然可能生病,需要医护人员的照顾。生命教育和儿科护理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幼小的生命成长成熟,从需要呵护到能够独立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开发儿科护理学中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与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元素
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能让人感受到生命成长的艰辛,从妈妈怀孕到宝宝出生、成长的每一步都可能遭遇疾病和意外,需要倾注心血、精心照顾。一个生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感恩父母以及其他人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父母家人感恩,对他人友善,对社会包容奉献,对学习勤奋尽责,对生命敬仰珍惜。感恩是一种爱、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对生命价值认知的基础。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艰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感恩生活的馈赠和磨砺,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的价值,感受生命成长的美好。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家人的照顾和支持,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与帮助,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每个生命既是一个个体又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我们需要帮助时,要坚定地相信身边的人和社会,积极寻求支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
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成绩评价机制僵化、生硬、粗放,忽视学生生命个体需求和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生命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从认识生命规律入手,从自我体验中发现生命价值,因此,教育过程中应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法、阅读指导法、角色扮演、视频欣赏、学生小讲课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学习主体性。挖掘整理各种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与临床情境密切相关,或为社会新闻事件。可将案例与生命教育结合,如引导学生根据新生儿生理特点,讨论上述虐婴案中实习护士的行为可能会对新生儿带来什么危害?为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弱小的生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对生命的认知、爱护和尊重,引导其树立爱婴情感和观念。学习“生长发育”这一章时,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爸爸错了》这篇文章,使其了解小儿和成人的不同点,小儿不只是成人的缩影,我们必须认知到小儿的特点才能知道如何呵护弱小的生命。创设临床情境,重视生命价值体验。如学习急症患儿护理时,营造一个小生命正等待抢救的临床情境,讨论应该怎样正确及时地处理。当学生做出正确处置时,祝贺他们挽救了一个生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提升生命价值感。
发挥网络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在案例讨论中,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通过网络了解“乙肝疫苗事件”及其引发的“疫苗是否能不打就不打”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指导其通过网络获取具体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与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优质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并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使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学习更积极、更自由、更个体化。
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尊重生命的个体化差异
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还体现在评价机制上。以往唯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难以反映生命过程的复杂性,也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体现。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的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等,我们从多方面予以评价,如对于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时学生协作情况、案例讨论积极性,学生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小讲课时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重视实践教学,触发学生直接生命体验
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新生儿模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儿科护理实操课中往往使用新生儿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各种操作练习,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像玩具一样可爱的新生儿模型,但也有很多不良行为。有的学生在新生儿模型的脸上乱画,给新生儿模型画眉毛,涂口红;有的把新生儿模型摆出各种姿势与其合照,有些姿势过于扭曲,最终造成新生儿模型的头、手与躯干分离等。因此,在实操课开始前要求学生把新生儿模型当作真正的宝宝来对待。开课时,需使用的每个新生儿模型都穿好衣服,包好包被,放在婴儿床中,整齐排列,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一进入儿科实验室就能感受到儿科病房氛围。同时请学生认领并照顾好自己的新生儿模型,提升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示范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新生儿模型当成真人对待,无论何时都按规范动作将模型抱过来,而非提着模型的一只手或一只脚拎过来。练习中引导学生将新生儿模型当作真人来对待,将爱心融入操作训练,不但要掌握操作要领,还要学会与他们沟通,增强情感表达和应变能力,从而使护理操作更加规范,更贴近生活和临床,也使爱护、尊重生命的情感更加坚定。带有情感因素的记忆更牢靠,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通过临床见习活动培养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
儿科见习是儿科护理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产房、新生儿室、儿科病房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教育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见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结合实际对理论知识加以强化外,还鼓励其与家长、患儿进行交流,加强情感体验,提升责任心和使命感。生命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活动,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应在具体活动中来感悟和体验生命的真谛,尊重、珍惜生命。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从生命的成长入手,通过体验式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尊重、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同时,又能进一步拓宽儿科护理学研究领域,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煌,喻芒清.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52-53.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潘明芸,吴新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2):129-133.
生命科学导论【第三篇】
关键词:技术革命;金融资本;创新园区;制度
技术革命和金融资本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卡罗塔•佩蕾斯(2007,CarlotaPerez2002)论述了技术革命和金融资本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成功财富化都伴生了金融创新(技术—经济范式),金融资本和企业资本在技术革命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1-2],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10]。技术革命发端于少数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空间集聚性。前五次技术革命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兴起,其中第五次技术革命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传播扩散。第六次技术革命正在到来,可能在全球多个角落(包括我国)同时爆发,形成新的全球技术竞争格局。佩蕾斯理论主要分析了全球技术变动的宏观格局,目前学术界将该理论与多维度、多层次的区域发展进程结合起来,开展了佩蕾斯理论面向微观的区域研究方向。下面分别从技术革命、金融资本和制度的角度综述在佩蕾斯理论框架下创新包括区域创新、创新园区的发展过程。
一、技术革命、金融资本与创新园区发展
国家间产业竞争格局由企业间竞争和供应链间竞争向产业生态系统间竞争转移,一个国家的产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动态能力成为该国获得长期的产业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基于个性化制造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场技术、管理和制度系统中的技术经济范式的深刻变革[8]。蔡跃洲探讨了互联网+行动对我国创新创业的影响,认为互联网+代表着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在2000-2020年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启动新一轮经济长周期,衍生出各种新的产业或模式,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10]。“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程中建立了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如果我国各种创新区域或园区(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采纳了这些孵化模式,将形成一大批低成本、开放式的孕育创新创业的土壤。他同时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很不健全,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的融资需求,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在规制和监管方面力度不足,成为我国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的障碍。刘军民认为科技和金融的融合旨在激活集聚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抚育科技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科技服务产业和先导性产业[11]。他从资本配置、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角度系统论述了科技金融与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创新链需求的有效匹配框架,讨论了在研发期、初创期、早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企业技术发展阶段应当采用的融资方式,包括私募、合股、风险资本、创业投资、银行融资、政府优惠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等。李健、马亚讨论了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平台模式,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与企业创新周期的对应关系,认为科技化的平台模式是实现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式——金融科技化能够有效支撑技术创新,由此形成科技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他们建议在全国科技园区开展平台金融模式试点,以整合园区内外各种资源,发挥科技金融孵化科技企业的多方面优势[12]。从理论上来讲,Caiani等建立了基于创新和金融资本、与发展巨浪一致的股票流动理论模型,它是一个能够反映股票市场作用的多部门模型,其中包括创新生产部门、银行、资本家和工人等,强调发展过程的循环性和金融与创新的密切联系[9]。
二、技术革命与创新园区发展
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五次技术革命之中。与前四次技术革命不同,第五次技术革命的中途发生了两个阶段的经济泡沫,第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出现的互联网狂热以及2000年全球出现的互联网技术泡沫的破灭,第二个是2003-2007年全球出现的信用扩张泡沫[5]。第五次技术革命导入期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是[5]。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虽然部分技术领域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大部分停留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导入期,即产业演化的萌芽和形成时期,只有极个别产业,如光伏产业经过了拓展期[13]。学术界探讨的技术包括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蔡跃洲认为互联网+代表着新的技术-经济范式[10]。林永青、黄少敏(2015)认为“互联网+”是中国版工业的核心技术,它将引领我国产业的智能化、个人化(包括以“创客”为代表的创业者驱动)、跨界化、制服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和互联网化。黄群慧、贺俊认为,除了信息通信技术之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和纳米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制造、人工智能、添加制造、工业机器人等现代制造技术的持续突破,全球工业发展模式正经历着革命性变化[8]。例如3D打印机为代表的个性化制造会推动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个人创业”等十分分散的产业组织方式的快速发展。继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第六次技术革命引起一些学者的高度关注。佩蕾斯认为第六次技术革命可能是新能源或生物技术[14]。贾根良认为第六次技术革命诱发的技术群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可再生能源,涉及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新一代无线网络(5G、Wi-Fi)、物联网和云网络、智能电网等[6]。一些国际学者认为第六次技术革命可能在2020年之后开始的“智能时代”,其核心技术是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10]。
三、金融资本与创新园区发展
生命科学导论【第四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 公共基础课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是上海大学在已故校长钱伟长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所形成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全学年共分4个学期,其中春、秋、冬三个学期为课堂教学环节,而夏季学期为实践环节。每个课堂教学学期共有12周的时间,除去最后两周用于考试,课程内容的教学则集中在前十周内完成[1]。《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公共基础课,教授对象将是学校所有全日制本科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灵活把握教学进度,有效结合课堂和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激发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就结合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所进行的探索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一些总结,希望对同领域中的教学同行们能有启示
作用。
1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探索团队教学模式
《生命科学导论》近年来逐渐在各大高校中被推广成了公共课或基础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功能定位应服务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此课程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较全面的把握生命科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发展中的重要性[2]。所以,这势必就要求课程教授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要区别于科普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得对生命科学的基本了解,而且能掌握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队生命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基于上述教学要求的实现,传统的单个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或一个班级的教学模式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首先,课程教授对象不再是某些学院或某些专业的学生,而是全校几千名本科学生,因此授课规模较以往有很大的扩展;其次,学生各自以往对生命科学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学生的来源除了全国各省市外还有国际留学生,因此,对课堂知识讲授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第三,作为一门导论课,势必要求对这一领域的知识要有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但是,教师个人所掌握或熟悉的内容也总是有局限性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给本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为解决这些困难,将此课程建设好,我们大胆地打破了以往一贯的教学模式,尝试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以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授牵头,从学院各个教研室,科研团队,抽调不同专业背景,从事不同研究方向,具有不同学历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组建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囊括了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课程专属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互相交流,协同授课,统一命题,集中阅卷等方式,从课件制作,课堂讲授,课后答疑,试卷命题直到阅卷批改的整个教学流程中,发挥各成员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之间积极开展学习借鉴、切磋交流、竞争合作等形式的活动,不断把课程的教学和建设推向前进。
2 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合理安排
《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材种类繁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宽广。本着钱伟长校长“培养学生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选择和实践教育能力”教学目标[3],结合上海大学自身的教学管理特色,我们对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了重新的整理和调整。首先,从学校短学期制对教学进度的要求出发,综合国内有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相关教材内容,同时结合教学团队成员自身专业背景的分类,我们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绪论、生物化学、细胞、微生物、植物、动物、生态、遗传、基因工程和食品。每个专题由2-3位相关研究领域具有8-10年教学或研究经历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对提交教学团队的教学PPT进行集体讨论、修改和模拟讲授,最终形成课程讲授的统一课件内容标准;其次,根据每个教师的个人特点,开展多人合作授课和一人单独授课的模式相结合;最后,在上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兴趣点,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其在标准课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课程内容、讲授顺序和授课形式的变通,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
3 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编写新教材
鉴于学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的特点,国内已有的教材很难完全与之配套;因此,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体会以及他们对学校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建议,我们开展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校的教学沙龙的交流,汲取其他院系在开设公共基础课过程中的经验为我所用,组织团队教师和校内外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并邀请知名学者亲身授课,从中把握和提炼出现代生命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生活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同时,结合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遵循钱伟长校长“大学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面向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4-5],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新教材编写中突出了应用性强,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知识点的地位,同时结合生命科学自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特征,力求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知识性和应用性兼顾,适合学校4学期制教学模式的新教材。
4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渠道
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地区一所211院校,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完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将我们的课堂同传统的教室,延伸到了整个校园甚至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中。上课内容和课件全部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利用学校的校内交流平台“乐乎社区”开辟各任课教师的专属在线交流空间,由任课教师每周2次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解决学生在课堂和课外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此外,利用公共网络资源中如QQ、MSN、微博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网络交流工具,使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能随时随地将他们的问题和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而延伸到了他们的寝室、餐桌、运动场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的日常活动中;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根据需要去查找、学习、了解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知识的挖掘和
学习。
另外,加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合理安排本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本科教学的教辅工作。公共基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上课人数覆盖全校本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作业布置、课堂测试或讨论都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十分繁重的课后批改和评阅工作,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加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生力军,他们平日就活跃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对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把握十分敏锐,由他们协助任课教师进行作业批改、评阅以及与学生互动探讨和交流,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课程建设中去,而且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生动、更具体地和学生进行详细交流,这也有利于建立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互帮互助,言传身教的帮带互动学习模式。与此同时,对研究生和博士生本身而言,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教学实践环节,对其自身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利互补的实践。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如何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特点,这是对我们的又一重大挑战。我们尝试利用学院生命科学中心的公共实验平台,通过学生申请,任课老师协调,以及中心平台老师配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验中心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以及观摩实验的机会,通过开展“学院开放日”等活动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实验室,将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带到实验室中去体会和揣摩。同时,我们还计划结合上海大学夏季短学期实践教育环节,在选课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进行独立创新实验的尝试,让他们能更加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以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
5 加强学习,及时总结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每门课程的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都是不同的,学生既有的基础知识,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都会存在差异,所以必须要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应和解决。在我们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的过程中,除了通过上述的各种日常交流手段收集学生反应的问题外,每学期结束时还实行学生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各任课教师课程教学给出的评分和所提出的意见,我们进行汇总,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以及会同学生和其他学院教师共同座谈的形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次课程的开设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此外,选拔若干优秀的教师,通过参加校内的教学竞赛交流以及校外的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以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6 教学效果与待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已经逐渐形成了适应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在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被纳入了学校重点建设行列。但在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何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更加合理地安排授课模式?怎样利用学院实验中心平台服务更多的学生,打造教学实验相结合的课程特色?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今后课程建设中继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福友。钱伟长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J].现代大学教育,2010(3):93-98.
[2] 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刘仁义。钱伟长的应用教育思想初探[J].河西学院学报,2012(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