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课题研究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24754

【导言】此例“课题研究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研课题研究【第一篇】

恰逢上海市南汇区音乐教学评比,我借参赛的契机,精心准备了一堂《长城永在我心上》的声乐欣赏教学课。这节课中,我以。长城”这一主题串联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渗透了地理与历史的内容,可以说通过这节课,多学科渗透的主题型音乐课的探索已初见端倪。课后师生反映不错,还获了奖,然而仔细分析后却发现依然有着不足之处:虽然本课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人文主题“长城”,但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过于生硬。为了顾及教学内容的组合,我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

随着研究的展开,我的认识逐步提高。2005年“上海市五区县高中音乐教学研讨会”召开,我应邀去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上了一堂公开课《诗意江南》。上海地区的学生虽然也身处江南,但他们却往往没能真正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及音乐文化,所以我以“江南。为主题组织本课。通过欣赏和学习江南主题的一系列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江南秀美的风景以及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这样的:

教师播放歌曲《小城故事),同时多媒体投映具有江南特色的山水画,并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验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艺术课堂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情境创设,以“境”入“情”,使音乐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师:对我们这些久居繁嚣尘市的人来说,生活犹如节奏强劲的劲歌,而当邓丽君《小城故事》的旋律响在耳边,我们能体会到身边那些江南的小城镇里,小巷深处石板路古朴静谧、烟雨斜阳的秀美景色……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理解给这几幅画面命名,但条件是必须借古诗词中的词句。

“小桥流水人家/小楼一夜听春雨/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热烈回答着,此时我出示本课的题目:《诗意江南》。

师:看来我们的诗词中描写江南的作品还真不少呀,江南从晋代开始就与文人的词采风流融为一体。江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词-与“曲”,那些文人们留下的诗性回忆,就像是小巷中留下的木屐声声,每响一下都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回音。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首作品:白居易《忆江南》、韦庄《菩萨蛮》。

师朗诵并演唱《忆江南》,学生合音乐(《姑苏情》)朗诵两首词。

(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体现艺术的“共性”,也在一定基础上体现了音乐课的综合性。并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唤起学生对祖国文学艺术及祖国河山的热爱。)

师播放课件:江南的桥;江南的建筑、江南的园林,引导学生欣赏江南的风景。之后出示练习题:听音乐辨地区(音乐作品我选用了江苏《茉莉花》和青海《茉莉花》)。

师:同学们显然发现了,这两首歌曲的歌词是差不多的,旋律的走向也相似,应该是一首歌在不同地区的版本,同学们能辨别一下它们各是什么地区的吗?

生甲:第一首歌是南方的,第二首歌是北方的。

生乙:这首歌是《茉莉花》,第一首《茉莉花》是江苏的,是属于我们江南地区流传的,第二首《茉莉花》应该是北方地区的。

师:大家的感觉非常正确,第一首是江苏《茉莉花},是属于我们江南地区流传的,第二首是青海《茉莉花》。那么,为什么同样一首《茉莉花》的风格却完全不同呢?大家能否加以分析呢?

生甲:江苏《茉莉花)秀美雅致,青海《茉莉花》高亢豪爽,这是由于不同地理区域和风土人情所决定的,江南水乡培育出了江南人特有的灵气和甜美,使江南的音乐也显得恬淡优雅。

生乙:这和人有关,我们江南人比较含蓄,而北方人比较豪爽,所以唱的歌也自然和性格一样了……

师: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江南的人文背景铸就这样的音乐风格。

(让学生通过直接欣赏和间接的古代文人对江南秀色的赞美,来体验和感受江南水乡秀美的景色,并了解由此衍生的音乐文化。)

师:我知道同学们十分熟悉林俊杰的一首《江南》,让我们来一起演唱吧。

(教师与学生互动演唱,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绎来描绘和感受自己心中的江南。并由《江南》前奏中的伴奏乐器,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江南丝竹。)

欣赏了江南丝竹音乐《江南好》后,教师介绍江南丝竹的产生背景、风格特点、乐队组合、名曲名家等知识。

师:小时候读乐府诗,每每读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时候,我都会想,为什么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的人们,现在反倒难以认清江南真正的面孔呢?当听着悠扬的江南民乐时,我蓦然发现,是了,不是因为别的,就是离自己太近的缘故,江南早巳不自觉地溶解在我们的生命之中,这兴许也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江南情结吧。在这美妙的丝竹音乐声中,祝愿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江南、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这节课的效果可以说是比较令人满意的。通过这几次的课例研究,我认识到,一切艺术都是心灵沟通的艺术,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广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同时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我们可以把音乐与美术、舞蹈、影视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音乐。也可以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地理、历史等在内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当然,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注意:音乐课程的综合,必须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才能不失学科本色。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必须组织在一个共同的人文主题之下,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潮方兴未艾,笔者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课改的目的就是在于让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只要遵循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那么我们音乐教育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

科研课题研究【第二篇】

汪清县教育科研历经“提高认识阶段”、“建章立制阶段”、“典型引路阶段”、“积极参与阶段”和“普及提升阶段”。特别是经过“构建机制、规范运作”、“积极参与、普及提升”,使全县教育科研出现比较良好的局面:“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理念基本确立,教育科研组织管理网络业已建立,“十一五”期间承担省级课题15项、州级课题11项,县级课题60项,基本形成了课题研究结构,教师参与科研面越来越大,中心校以上学校都已从随机性教研踏上了课题研究这一专题性、系统性教育科研上来,做到了每校都有课题,30%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全县以教育科研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观,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速度,改变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正在显现出明显的成效。但是课题研究还存在着种种令人不容乐观的现象:

一是“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只是个口号,学校对课题研究根本不重视,有些校长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应付上级检查,但是平时却很少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二是教师对课题研究兴趣不高,或者是课题的研究内容不是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让老师们感觉到太高、太空,导致兴趣不高。部分教师还没有由传统的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课题研究与实际教育工作脱节,研究与实际工作两层皮。

三是有的学校做课题研究只是为了要结题证书,重视课题材料,轻视研究过程,课题研究根本没有实效。

四是重两头、轻过程,也就是重视立项和结题,过程管理不到位,不及时积累过程材料。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立以校长为第一参与者的制度,选择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或者是与学校实际相符的研究内容为课题研究内容。

2. 把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活动成果与教育教学工作一起列为学校考核的教师评价内容。建立奖罚制度围绕课题研究,做得好的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在评先争优中享受到优待。这样会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

3. 开展小课题研究。为了彻底改变教师对学校承担的大课题不感兴趣的现象,鼓励每一位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找到典型并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然后开展研究与实验。采取同伴互助、名师引领、交流研讨等形式把课题研究做好做深。

4. 小课题的选题“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科学习背景,不好高骛远。“小”就是从小现象、小问题、小事入手。“实”就是实实在在,实实在在选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题。

5. 课题的研究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旨在提高实践的有效性。如课堂教法的设计,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等。学校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研究,实践既是研究对象,又是研究的归宿,而且面向实践,使教育科研走向学校生活,是当下教育科研的基本走向。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偏向理论研究,那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合理取向,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科研课题研究【第三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课程改革;教师;问题;对策

一、 研究背景

《科学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与出发点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国专家认为:“有必要调整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及其与社会和技术的联系,以适应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1]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充分考虑当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科技发展对科学课程内容更新的要求,以及3-6年级和7-9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的需要,总结我国多年来科学教育的一些经验教训,吸取国内外近年来在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考虑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条件下,制定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

二、初中科学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老教师难以适应新课堂教学方式

一方面,老教师在心理上难以参与科学课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中,科学教师在心理上参与的程度,对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课程改革成败具有重要意义。一种肯定的态度与积极的情感会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相反,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情感不但会产生逃避抗拒的行为,而且会阻碍课程的实施。[3]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要改变,但要改变这一切,除了老师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根本转变外,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备课方式的转变,才能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另一方面,时间限制了老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课前,教师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索一个问题要花很长的时间,而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课后科学教师批改作业也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另外,还有正常的开会、教研活动、找学生谈谈话等一周5个工作日就要工作50多个小时。这给老教师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教师专业知识综合性有待加强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就得有一桶水。一般来讲,学校没有科学专业出身的教师,科学教师都是从分科教师中抽取出来的,大家感到教师适应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知识结构综合性不强才是一直困扰大部分科学教师的一大问题。科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学科体系相比,有了本质的不同。科学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它试图超越学科界限,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综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分科教学的教师,所有的业务活动基本上是以学科组为单位,教师业务上的探讨在学科内进行,很少有机会涉及其它学科。学科之间相对封闭的工作氛围使他们局限在本学科的范围内,综合课程对教师的开放性要求与原分科教师职业特有的保守性和封闭性间的反差较大,这种差异是科学教师急需面对的一大挑战。

(三)部分教师的思维方式难以适应

科学课程它吸纳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许多新成果,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与自然科学相关的问题,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综合的、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由此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而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但在学科发展中又各自形成了思维方式的特点。我国传统的初中理、化、生、地教学内容,涉及到的自然关系基本上是因果关系,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单因子分析,呈现给学生的理论基本上是不容怀疑的绝对真理。科学课程特别强调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和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进行评价和表达交流。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理、化、生、地专业大多没有开设相应课程,绝大多数初中科学教师不能理性地认识课程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也是造成科学教师适应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建议与对策

(一) 大力支持确保科学课教学效果

1.保障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间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条件之一。教学的课时必须得到保证。合理安排科学课程的内容与课时。科学科的课时要求每周4-5课时,目前,科学课程各部分知识所占章节不多,容量不大, 但涵盖了原初中理、化、生的所有内容和地理的部分内容,知识难度与教学难度却较大,一周5课时的时间是远远不够教学内容完成的。笔者认为,科学课程不应该是以前理、化、地四科的大拼凑,可考虑删除一部分与生产生活联系不紧密的内容,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让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等活动落到实处。

2.保障学生的充分参与

小班化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深化的必然结果,是追求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利保障。[4]科学教师面对的是能力高低不同,水平参差不齐,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一个教师面对六七十人,难以开展探究活动,难以关注每个学生,难以保障每个学生的参与,难以保障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时不能指导到位。学校应摸索小班化教学的路子,为各班小班化创造教学条件,使科学课堂充分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不是一句空话。

(二) 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1.开设校本课程

开设校本课程,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设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纵观科学课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在科学课中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有必要在开设科学课的同时,研究开发科学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依靠本校教师和外聘专家共同开发的原则,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出既体现素质教育基本精神,又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初中科学活动课程。使校本教研深入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既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又为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

科学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教育活动提供发展策略、改革思路和先进方法,而且承担着革新教育思想、创造新的教育理论、建构新的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文化以及社会文化进步的使命。教育过程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心灵相通,人格相遇的过程。更需要师生之间一同分享和理解,一同提高。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学过程一旦缺少了真实的交流,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教育价值,成为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过程。

3. 用“综合”的模式培养综合科教师,

综合课程是科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那么专业发展的第一步应该是让他们亲历综合科学课程,使他们对综合课程有直观的感受,产生个人的直接经验。那么,对综合科学教师进行的培训一定要采用综合的模式。[5]由于科学教师缺乏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这些内容是教综合课程所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这样的培训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隔裂的、非结构化的、与综合科学课程的理念不相吻合。培训的课程内容必须充分地体现出自然科学和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中最具基础和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学科基本结构以及基本方法和技能。所采用的方式一定要与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方式相类似,也就是说必须要用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来培训综合科学教师,通过一定的“情境”把科学知识、技能方法、科学本质等整合起来。[6]

参考文献:

[1]王红柳:《课程。教材。教法》,1993(12):5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7一9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科学(7一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第1版,第25页。

[3]汤菊芬:《科学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2月,第24卷第6期。

[4]王冠玥,张建新:《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对大班教学的启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3。

科研课题研究【第四篇】

项目序号

附件3

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课题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农村小规模学校活力阅读实践研究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3.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两类限填20项)。限4000字以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通过调查研究,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具有复杂的多重性和多向度特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与作者和编者的直接对话,组织好课堂集体思维过程。阅读教学的动态过程由一系列阅读教学方法有机地组织起来,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内容,学生不同的阅读心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活力阅读教学模式,使所有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以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觉走到教学活动的最前沿,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我们确立了研究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活力阅读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1)难读。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阅读量相对不足,学生的阅读面较窄。

(2)厌读。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快乐、活力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培养求知欲,提高素质品味。

2.要创造性的开展活力阅读活动。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活力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4.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实现活力阅读教学的“双赢”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让学生真正成为快乐有活力阅读的主人。

2.注重培养低段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勤记、善用的阅读学习习惯的研究并作科学的指导。

2.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手、脑合作,在理解中去达到阅读的目的——记忆和运用。

4.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形成提高小学生活力阅读能力的系统理论,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对于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切实可行的提高小学生活力阅读能力的方法与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实验法。设立实验班,实施研究方案,在实验中完善理论,最终形成系统理论。

第一阶段(2019年4月——2019年5月)立项,申报审批表。为全面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以对学生创新性阅读能力的引导培养为突破口。

第二阶段(2019年6月——2019年7月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等。本课题组既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实际,本课题组组织了讨论会、交流会、课例展示等方式,针对一线掌握的资料和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赞赏地结合,并研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计划,并具体作了分工。

第三阶段(2019年8月——2020年3月)实施阶段:实验、探索

(1)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根据实施方案,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边行动,边研究,边创新。

(2)设计教研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学实际进行实践探索。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的研究,平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摘抄,根据学生摘抄内容进行批阅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理论成果。

(3)以课堂为实验的基地,推广研究成果。把总结出的培养的验,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推广研究成果,验证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合理性,再进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讨,再升华,这样循环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阅读的效率。

第四阶段(2020年3月——2020年4月)总结阶段:完善

升华

(1)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研究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筛选,优化整合,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试验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结题报告等。

(3)总结研究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期工作做准备。

六、条件和保障措施

学校占地面积7299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图书室藏书4962册,生均25册。建有信息技术教育相配套的各类功能室,并配有图书阅览室、每个班级教室内都有图书角。现有教职工13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学历合格率100%,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一级教师5人,二级教师7人。教研团队经验丰富,并且,学校特申请了2000元专项经费,用于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活力阅读实践研究》的研究与实践。保证一年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所有研究任务,并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缩小城乡差距,力争教育公平,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农村小学的学生,在不一样的条件下,一样的阳光快乐的成长。

说明:1.活页上方2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

2.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相关背景材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2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