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是教案吗实用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67230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是教案吗实用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案吗【第一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两课时。

1、学生准备:

⑴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

⑴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内容

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

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古名句,又在开头)

⑵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作者写了陋室这些方面: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3、引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写作背景)

引导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诵读全文,5分钟默写。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2、预习《爱莲说》。

〖学习内容

1、学习《爱莲说》,背诵并翻译。

2、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这首诗写的是文中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二、整体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用~~~~划出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2、齐读课文,思考:莲的象征意义,应在学生品味、感悟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提升。再次点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读课文,研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注意掌握文言词: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亵玩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小组讨论交流:

⑴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1、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导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在现实中,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三、指导学生背诵

1、全班齐读课文。

2、个人自由速读两遍。

3、全班背诵。

4、指明背诵。

四、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莲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文人墨客经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同时也成为书画者的心仪之物。

(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评析。)

播放老师搜集的优美图片,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课件播放配乐录象资料片《陋室铭》《爱莲说》,同学们根据图片齐声背诵课文。

五、作业

1、总结文言词之在本课中的几种用法。

2、默写《爱莲说》。

3、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1、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1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2、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1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1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 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3、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刘禹锡《陋室铬》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还有诗豪,当然如果算李贺呢,还有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

《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1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 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我说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 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

我想至少有两点变化,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现在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读了这个以后可能会有疑惑:是不是我事业的成功和我个人品格的修养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过来说,我只要强调我自己内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弃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就非得住一个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为高尚的人?也有这样的一种困惑。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这么来看:现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样,实际刘禹锡他也不是住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他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当的职位上。那么所谓陋室呢,也是一种相对而言。我想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说我既有一个高尚的情操、一个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时呢,我又有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发生了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呢?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情况下,我想住一个小房子,求得内心的安宁可能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5、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案吗【第二篇】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利用听读识字把字读准确。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指导朗读,感受诗歌。

4.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听读识字,感受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卡、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夜空。

一闪一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

师:多美呀!快看看,是谁来了?

生:丁丁来了。

师:哦,丁丁乘着美丽的月亮船来了。今天他要和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儿歌。

板书:小小的船

师:谁愿意大声的读读课题?

全班齐读课题

点评:课的开头,成功地创设了美丽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 自己练着读一读。

3.谁想试着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4.讨论: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试着画一画。

点评:动手画一画,学生很愿意,起到了比较好的调节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物投影打示学生图画)

师小结:(你们真会观察!)在蓝蓝的夜空中,月亮有时是圆圆的,有时又是弯弯的,如弯弯的小船。

三、认读生字

师:这首小儿歌大家都会读了,现在看看你都和哪些字成为好朋友了?快把它们请出来。

生:(拿出生字卡片)

师:把你认识的字摆在上面,不太认识的摆在下面。

生:(动手摆)

师:谁想把你不认识的字拿上来,请同学帮帮你?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他们?

生:(一人领读,全班跟读)

师:……(适时指导。)

重点:“只”的读音

课件:

(1)我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一只小鸟飞来了。

师:看看你摆在下排的卡片,现在是不是都认识了?快叫出它们的名字,把它们放在上排吧!现在让你的字朋友到铅笔盒里休息吧!

生:(收卡片)

师:不认识的字没有了,它们都变成了闪闪的星星在夜空中跳舞呢!让我们也和它们一起活动活动!

四、课中休息

五、游戏巩固词语

师:活动完了,真精神!继续努力!快来看,这几颗淘气的星星跑到这儿来了。(指黑板)每颗星下面都藏着一个词呢!谁读对了,星星就跟你回家。

点评:满天的星星既为学习儿歌创设了情境,又可作为评价的实物奖励,使课堂气氛更轻松、热烈。

学生参与游戏,巩固词语。

六、指导书写

课件:指导书写“尖”

1.观察。

2.看课件,纠正笔顺。

3.再看课件,书空,找关键笔画。

4.自己动笔写。

5.实物投影,互相评价。

七、练习朗读

师:现在我们和丁丁再一起回到美丽的夜空。四人一组,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在组里读读这首小诗。一会读给大家听。

小组汇报读。

评读。

再练练,能背更好。

配乐背诵。

七、课外延伸

师:唐朝有位大诗人李白,他也写了一首有关月亮的诗。

(投影)

1.自己练读。

2.齐读。

3.指名读。

师:课下,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关于月亮的诗或文章?下节课来读给同学听,好吗?

点评:学习语文,不但要重视课内,还要重视课外,没有语文的课外阅读,语文学习是不完全的,学习过程也是有缺陷的。教师把选读教材、必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

附:板书设计

小小的

弯弯的

闪闪的 尖尖的

蓝蓝的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案吗【第三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是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2.理解“说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了解反问句的意思,练习读出反问句的语气。

3.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说话训练。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卡片:小鸟、井沿、回答、弄错、无边无际、抬头、青蛙。

2.实物:玩具熊猫、苹果、8开铅化纸。

3.多媒体课件:

(1)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2)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小节:第6节和第7节的课文内容。

(1)选择正确的意思: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2)选词填空,练习说话:

海洋 沙漠 礼堂 森林

()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3)想想说说:

听了小鸟和青蛙的话,我忍不住说:“ 。”

信息:信息世界

gàibì

井:井盖 井口 井沿 井壁 井水 井底

成语故事:九种动物图,点击后出现有关的故事题目、《成语故事》书。

动画:小鸟飞过村庄、河流、高山。

4.学具:8开铅化纸

一、复习旧知

1.交代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语和课文的第一节。

2.读词语卡片。

3.用词语练习说话:青蛙小鸟

二、整体感知

1.练习读第2节到第7节,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从第2节到第7节中挑选自己喜爱的一节读给同桌听,同桌点评。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案吗【第四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②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③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②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电磁铁特性。

通电螺线管磁场的极性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的得出;电磁铁特性的得出。

四、教具:直导线一根、干电池3节、螺线管、小磁针、导线、铁芯、电磁铁、图钉、条形磁铁、蹄行磁铁、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开关

五、学具:软铁钉二个、小磁铁六个、漆包线一段、干电池三节电池座、回形针若干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流表一个、导线若干条。(共13套)

六教法:演示法、引导法、启发法

七、学法:观察法、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当直导线通电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磁针发生偏转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出示第一张图片,展示课题----电生磁)

1、教师叙述电与磁联系发现的发展史,指出其重大意义。(出示图片2奥斯特人像。

2、电流的磁效应:

重做奥斯特实验,引导学做实验、观察实验:把磁针放在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观察通电时小针针n极指向有什么变化?

改变电流方向,重做上述实验,再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

从这个实验现象中,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a、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b、电流磁场方向与导线上电流方向有关。(出示图片3)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教师演示:将一段直导线绕在铅笔上形成螺线管,了解什么是螺线管。(出示第4张图片螺线管图和实物)

师演示:给螺线管通电,观察放在螺线管两端的小磁针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实物展台展示)

探究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①问:你认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会是什么样?(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又问:如验证你的猜想?

又问;如何用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相似?(出示图片5)采用什么方法探究?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引导学生讨论

②学生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现象

③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入手归纳试验结论。(学生讨论后,师出示图片6,展示结论)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认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会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师板书猜想。

②、如何验证猜想?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

③、怎样具体设方案?学生讨论

④通电螺线管导线中有几种可能的电流方向?根据观察得出

⑤、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什么具体关系?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引导学生阅读p55页图及旁边“?”的文字后,让学生说他们的方法)

⑥、小组间交流

⑦、教师出示结论(展示图片六)安培定则

⑧、练习:p54中图甲、乙。(图片7)学生答案实物投影展示。

4、探究实验(二)研究电磁铁:

问:如果将一铁芯插入螺线管内通电后,磁针偏转角度会发生变化吗?你认为会怎么变?(学生猜想)

师演示实验验证,从这一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偏角变大,说明什么?

师小结: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磁性比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更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学生讨论)

问:电磁铁的磁性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怎样用实验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多个因素的关系呢?采用什么方法探究?怎样控制变量?

怎样具体设计方案?怎样判断磁性的强弱?怎样改变电流的强弱?怎样对不同圈数的电磁铁进行比较?观察哪些现象?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交流结论。师出示结论,出示图片8。

5、电磁铁的应用:①出示图片9,介绍电磁起重机。②学生举例。

三、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及本次实验的情况。

四、作业:①p57页1、2、3、②上网查查电磁铁有哪些应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6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