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大学课程教学计划方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25621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大学课程教学计划方案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大学课程教学计划方案篇1

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 :结构分析与表征 教学单位:

课程代码:

一、授课对象

二、授课时间、地点

三、任课教师(职称)

主讲:_______(博士,教授),办公电话: 四、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结构分析与表征 ”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波谱分析系统地阐述了有机质谱、氢核磁共振波谱、碳核磁共振波谱、二 维核磁共振波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等有机波谱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以及最新进展。

课程着重讨论波谱图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有机波谱在分子结构鉴定中的应 用,谱图综合解析一章结合实例介绍综合运用多种波谱方法解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 法,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有机波谱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机物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合成及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大纲 范围内的光波谱分析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波谱分析个手段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鉴定方法;掌握光波谱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 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 32 学时,2 个学分,本学期完成 32 学时,2 学分。理论讲授 32 学时。

六、教材

《波谱解析法》 苏克曼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009。

课程教学计划

1七、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朱淮武等编,《有机分子结构波谱解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张华等编,《现代有机波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005 八、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该课程教学的组织方式包括两大部分:基本理论课、实践课。基本理论课采用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手段。实验课将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的 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初步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实 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平时课堂的提问、抽查、讨论,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 学习、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促进个性化的能力发展。

九、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质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2.掌握紫外-可见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3.掌握红外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4.掌握核磁共振法的原理及应用 5.掌握谱图综合解析法

十、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或思考题)等。教师在每章节 教学开始以课堂提问、课堂抽查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每章结束后布置作业 和思考题;

十一、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由期末卷面考试、平时抽查、平时作业等部分组成。其中,期末卷 面考试采用教考分离开卷方式。

期末考试: 70% ;

平时成绩(含平时考勤、提问、作业):30%。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

课程教学计划

2周 序 1 2 2 3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日期(周)(四)(二)(四)(二)(四)

讲授主要内容

第一章:质谱 第一章:质谱 第一章:质谱 第一章:质谱

第一章:质谱,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 无课程安排

备注

3-306

3-306

(四)(四)(四)(四)(四)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 阶段

总结

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 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

(四)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

无课程安排

(四)(四)(四)(四)(四)

第四章:核磁共振氢谱 第四章:核磁共振氢谱 第四章:核磁共振碳谱 第五章:波谱综合解析 第五章:波谱综合解析

答疑

注: 教学进度如要调整,会提前一个星期进行通报。希望同学们按照进度安排认真

预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程教学计划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大学课程教学计划方案篇2

体育课程教学文件

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

体育课程教学计划

前言

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以体育(sport)和健康知识为内容,以全面发展受教育者身心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从身体教育发展史来考查,无论古希腊雅典,还是近代的瑞典和德国,都以体育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为目的。直到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大量的行为方式疾病和健康问题不减反增,国民体质下降,代价惨痛,致使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空前的健康革命,使得身体教育的思想、目标、内容、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身体教育由单一的体育教育向与健康教育结合的方向转化,且教育目标不只是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机能的提高,而是能影响人们一生的科学健康观念的树立和健身方法的获取。

在我国,“体育”和“体育教育”是大家都知道的,很少有人提起“身体教育”。这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我国的体育这个词源于身体教育,曾属于教育范畴;其二,从字面上解释,“体”是身体,“育”是教育,似乎“体育”就是“身体教育”。然而,在今天我国民众的现实生活中,体育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再属于教育的范畴。体育是运动、娱乐、游戏、冒险的代名词,完全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在这种大环境下,体育或体育教育都无法担当起真正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重任。因此,还身体教育的本来面目,是搞好身心素质教育和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当务之急。

本课程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才以身体教育命名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身体教育?什么是体育?并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合理的教育过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健身方法,明确在个体发展和个人健康问题上,自己过去有那些不足,现在和将来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身体教育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一. 目的通过合理的教育过程和科学锻炼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健身意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将“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口号,因我们的教育而变成现实。二

任务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两个通知的的精神。身体教育课程应完成以下任务:

1. 增强身心素质水平,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健康、协调

1 发展。(身体健康目标)

2. 使学生掌握有关健康和体育的知识,建立科学的健康观;了解并学会某些科学锻炼身心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为终生自我身体教育和运动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目标)

3.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参与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弘扬运动精神,逐步建立公平竞争、尊重自己和他人、遵守规则、勇于承担责任、团队合作、以及团结协作等社会意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

三、

实施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开始 身体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心理品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都应紧扣培养目标,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巩固、丰富、完善所学的理论知识。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在健康观念的培养方面,利用大学生智力优势这一特点,用现代科学揭示出的有关健康的基本规律和事实,从理论上武装全体学生;而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终生锻炼方面,则根据具体情况,侧重个性的东西,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基本能力为主,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身体教育课程设置、内容及学分

“健康第一”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普通体育课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爱为魂”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传授科学的健身知识,夯实学生保持终身锻炼的科学常识基础,提高学生自我健身和学习健身知识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健康观”,以及弘扬参与、尊重、平等竞争、团队合作等运动精神,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在培养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的过程中,完成“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建设需求,将“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口号因我们的教育而变成现实,是我们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对现有的普体课程进行了探索性改革。第一,改名称,“体育课”改为“身体教育课”

第二,改课程设置,将课程分为两个层面: “运动与健康基础教育层面”

“运动技术基础教育层面”

第三,调整运动与健康教育层面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

第四,改革运动健康教育层面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第五,在运动技术基础教育层面,增加专题健康讲座。

2 课程设置层面、内容及学分:(两个层面,必修4个学分,多修不限)运动与健康基础教育层面。选修,1—2学分 理论内容

身体教育、体育概述--历史、发展、目的、作用;

健康理论---营养、情感、疾病、生活方式、药物问题等; 运动健康理论:解剖、生理基础; 运动、疾病与健康。实践内容

提高身体素质、发展生理机能、预防疾病的锻炼方法,各种运动游戏。拟开设课程

暂时开设“锻炼、医学与健康”、“运动、退化性疾病预防与健康”两门课。随着条件的成熟,将陆续开设“运动、营养与健康”;“运动、压力调节与健康”;“运动、体重控制与健康”;“运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健康”;“运动、身体素质与健康”;“运动、社会适应与健康”;“运动、环境质量与健康”等等。我们会努力工作,争取将健康通识课培养成我校的特色课程,为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每学期考核内容及分值

理论考试

体能测试(3项)

技术评定

学习态度 内容

健康知识

800米女、1000米男(20%)

项目

考勤

体育知识

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10%)

表现

立定跳远(10%)

分值

40%

40%

10%

10%

注:理论考试开卷、闭卷相结合,每学期末进行考试;

素质考试随堂安排,得分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体能测试项目可根据《国家体育标准》中的选测项目进行调整。

运动技术知识教育层面。选修,1---4学分。

现开设课程

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键球、羽毛球等球类;武术、体操、各种有氧运动、轮滑、游泳、拳击、拓展训练等各类项目。

每学年考核内容、分值、形式

理论考试

体能测试(3项)

技术评定

学习态度 内容

健康知识与

800米女、1000米男

考勤

体育知识(第二学期)

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10%)

项目

表现

立定跳远

分值

0%/10%

30%

60%/50%

10% 注:分值比例的两个数值,前者为每个学年第一学期比例,后者为第二学期比例。

注:考试随堂进行,身体素质得分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体能测试项目可根据《国家体育标准》中的选测项目进行调整。

3 健康基础教育层面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改革及预期效果 1、教学形式采用3---3制:

30分钟理论、30分钟素质练习、30分钟技术活动。2、教学方法多层次:

理论内容的教学采用讲授、布置作业、提问、答疑等多种形式;身体素质教学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精讲多练;

技术内容则以游戏方法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3、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组织上就要灵活多样:

理论内容的组织形式,教师根据实际进行安排; 素质练习根据所练内容灵活掌握,以收获实效为目的;

技术游戏按兴趣分组,每次课可任选内容,不作硬性规定,以培养兴趣和运动精神为主。4、改革预期效果

使每个选择健康基础课的同学,都将获得较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避免学生们经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之后,仍是健康盲和运动盲的尴尬局面。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明显的提高,而不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终生保持身体素质健康的科学知识和能力,避免经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之后,身体素质却因为知识的欠缺,而导致踏入工作岗位后,体质每况愈下,行为疾病则乘虚而入。

使学社生获得某项运动的感性认识,为运动技术课的选修打下基础。避免经历两年的大学体育教育之后,才知道自己最喜爱的运动项目是什么,再想学习,为时晚矣。几点说明:

一、设置健康基础教育课程的意义:

1、使我校“育体”工作真正回归到教育范畴,为人才质量的提高做点儿实事,为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

2、学生需要全面的健身知识,在体育课框架内很难完成这个任务,而用这个办法,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多年来使我们棘手的问题,使系统地传授健康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健身能力在组织上有了保证,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贯彻得更加扎实。

3、理论内容课时的增加和一次课中不同内容(理论、素质、运动)课时比例的灵活安排,将使我校“体育课靠天吃饭”的现状得到修正,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对我校乃至全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身心素质方面)的真正全面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能够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及和谐进步”的时代精神。因为人的发展上,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指导、全面和谐”的理念,健康基础教育层面课程设置的意义正在于此。

5、在公众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现代医学对许多慢性疾病束手无策的4 条件下,学校教育则对公众的健康和慢性疾病的预防能够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大有潜

力可挖。健康基础教育层面课程的设置,对探索通过教育途径为此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是

一个积极的探索,也是对现有运动技术教育的先天不足的最好补充。二、设置健康教育通识课程的可行性:

1、本方案中“健康基础教育”层面中的改革,在我校已经历数年摸索,可以进入试验阶段。

2、课程发展潜力大。目前只开设两门课程,今后将鼓励教师开设系列课程。例如,在生命科学、身心素质、营养、疾病、生活方式、压力调节、社会适应、烟酒毒品危害等全方位知识领域,都可开展工作。

3、师资力量有保证。现有的中、老年教师,都具备讲师以上任职资格,教学经验丰富。近几年,我校又引进了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他们健康知识理论素养较高,适合此类课程的教学。

大学课程教学计划方案篇3

大学英语部06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计划

i.教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遵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精神,依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结合三江自身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和面临的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以及教改试点工作的经验和收获,紧紧把握教改的大方向,按照外语教学的科学规律,从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的改进,课程内容安排及课程评估等方面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进行基本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总目标是经过较长时期的努力可以达到,对三江来说,必须实事求是地分阶段逐步完成。2006级本科生的教学要求定位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上,并在具体指标上做了下浮微调(具体指标见大纲)。

专科层次的英语教学也应参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实事求是地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语言实践练习,努力达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具体指标见大纲)。

ii.课时设置

四学期总学时256,每学期上课16周,周学时为4,本、专科相同。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本科生各系应根据学院的硬件改善情况安排每周一定学时的上机学习,大学英语部将准备大学英语学习系统网上资源。

iii.课型安排

本科班英语教学分综合教程课,听说课和课后上机自主学习三种形式。为了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适应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应加大听说训练的比重到总学时的35%,即每学期不少于23学时,为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教学课件(任课教师精心自制),综合课和听说课都应在多媒体教室上课(05级每周只有一次进多媒体教室)。学校应加速多媒体教室的增设,争取尽快全部进多媒体教室。

课后上机自主学习应由各专业系自创条件组织实施。早日安排学生上机自学外语的系,大外部将优先提供资源和援助。上机学习课时由各专业系教学秘书排 1

课,班导师组织,由大外部老师指导。此措施需院领导、教务处作为教学任务布置到各专业系予以落实。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会涉及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两个方面。

二下安排8周四级考前强化训练。三年级时,部分优秀学生可选修大外部开设的中、外教口语选修课。

专科班英语教学分读写课和听说课两种课型。

鉴于专科应加强基础英语,词汇和基本语法需精讲多练,读写课占总课时的3/4不变,听说课仍占1/4。但任课教师应注意利用有限课时,进行口语的听说练习,以逐步提高听和说的能力。学院也应增设更多的多媒体教室,使专科班教师一些优秀教学课件得以利用。

二下安排八周应用能力考试考前强化训练。四学期课程结束时,应一律报考国家a级应用能力考试;部分未通过者,在以后的再次报考应用能力考试时,允许自愿报考b级,以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国家证书。

iv.教材

本科生继续试用教育部推荐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专科生使用驻宁高校教师编写的高职高专《新起点大学英语教程》,其两位主编都在三江兼课,将对教材的使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通过05级近一年的使用,二套教材都显露出各自的优缺点,通过06级新一轮的使用,将对教材的质量和效用有一个较全面的评估。

v.教学班安排

随着三江生源的不断提高,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不及格人数大幅减少,高、低分差距逐渐缩小,这为三江英语教学班安排的改革提供了条件。考虑到绝大多数专业系因排课,行政管理等因素对分班教学持反对态度(05级半数专业系未按成绩分班),甚至出现分级编班后,擅自变动编班,有可能造成教学混乱的情况,加上使用高职高专专用教材后,教材难度明显降低,便于差生接受(05级部分班级分级教学,不需再使用预备级,快慢班之间只差

一、二课的进度,意义已不大),在一届新生达5000人,并分本、专科两个层次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排课,安排考场,组织补考及积欠考等方面的困难和混乱,有利于成绩登录和学籍管理及奖学金评定,英语教学不再分快、慢班已成各方面共同要求。建议06级大学英语课只分本科、专科两个层次,不再分设普通班、非普通班(本科生已连续两届不分普通班和非普通班,教学顺利,效果明显)。

大学英语部将同任课教师共同采取措施,做好基础有差别的学生的个别指导,使其各有所获,共同进步。

vi.课后学习的措施

由于有限课时的限制,学生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总量是远远不够的,加强课后学习的要求和措施就十分必要。

1.06级新生一进校,每人将发到一本英语分级词汇手册和语法手册,要求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分别强记应掌握的词汇,学习语法手册并完成两册大外部自编的语法练习册,大外部将定期举办词汇测试和竞赛,以检查自学效果。

2.第一学年内,学生课后自学听力6盘磁带,为了督促学生有效地提高听力,期中期末考试中的听力部分将有一定数量试题检查自修听力的成果。第二学年,本、专科将分别补充四级和应用能力听力练习材料,供学生课后自修。

3.为帮助部分学生急于准备各类社会考试,大学英语部将协同各专业系组织有关阅读,词汇,完型填空及写作等方面的辅导讲座。

4.每天大外部有人全天给全院学生英语学习答疑。

vii.教学评估

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由大外部统一命题,统一标准评定成绩。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集中测试词汇,本科生期末加试口试。学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三部分按30%、20%和50%的比例构成。

形成性评估,即平时成绩包括平时出勤、完成作业、课堂表现、小测验及口试成绩;

本科生考试题型由多种检查基本功的题型(一、二学期)逐渐向国家

四、六级考试新题型靠拢,但不搞应试教学。06级学生一律参加2008年6月的国家四级和应用能力考试,不得提前报考,以确保扎扎实实地学好课程内容。第四学期,统一组织考前强化。

viii.国际教育学院英语课属出国前强化训练,或由外方培训机构承担,或由大

外部另行制定教学计划。

大学英语部

2006-4-6

大学课程教学计划方案篇4

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计划(一)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对一切都充满好奇,都想问一下为什么,特别是自己从哪里来的,更是有许多的问号。因此,这门课程很大的解决了他们的疑问,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起来会非常有兴趣。情况,进行安全教育、班队活动、国学启蒙教育、探索活动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安全教育方面

全国因安全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生命死于非命。

中央领导对中学生安全的指示:“人民生命高于天,人民利益重如山”。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教育”,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

2、班队活动:

刚踏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不太适应,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就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并且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

3、探索活动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为今后的探索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国学启蒙教育

通过感知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领略民族文化,探究、合作、实践是领略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方法。在这门新的课程中,学生是主角,让学生阅读、大声诵读、翻译古文、诗歌欣赏……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用心感悟。

三、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并突出了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本册教材涉及了《课程标准》内容纲要中的4个模块的内容,从而使教材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开放性

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内外相结合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3、活动性

教材注重引导教师开展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教材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有角色扮演、模拟演练、体验、交流、调查、制作、探究等,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进行实践活动创设了平台。

4、趣味性

教材呈现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有活动栏目和留白,增强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适当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文本中的内容和活动进行调整,并注意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拓展和使用教材。

2、注意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材中设计的学习活动栏目是教材内在的组成部分,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因此,本教材的教学活动应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

3、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本课程的设计是综合性的。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与有关课程加强,整合相关内容,以提高综合教育效果。

4、灵活安排教学课时和教学进程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能透彻地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纵向、横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早渗透,不断积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

3、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4、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千篇1律。

5、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认真进行教研教改,搞好校本教研。

6、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六、要求和建议

1、地方课程是针对社会需求和现实生活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文明教育发展的,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尊长爱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懂文明讲礼貌,与人和谐相处。所选择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年龄特证和已有的基础相适应。

2、严格执行学校教导处的课表规定,按时、认真上好地方课程。

课程教学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体育和健康课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本次课力求靠近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大胆的将教与学融入学生的自主活动当中,寓教于练,寓乐于练。

二、教学目标

1、能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

2、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掌握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体育锻炼的价值;

4、通过田径、体操、武术及球类项目的练习,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增进身体健康;

5、通过本年度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树立自尊、自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运动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练习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设置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只确定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仅提供了不同水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对教材内容的选择、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实施的教学步骤,都没有作明确规定;因而教师在教材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建设上来,使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益处。以发展学生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协调等素质为前提,把理论知识、跑步、跳跃、投掷、武术、健身操、素质训练、体质测验做为必修内容,将各种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跳绳作为选修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把身高体重、握力体重、肺活量体重、坐位体前屈、台阶实验等测试内容安排到教学中去完成。

四、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才由小学上升为初中,儿童转为青少年还需一个过渡期,其心、生理都还需要一个转变期和适应期,所以,原则上我们准备安排的体锻项目,活动内容,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到难,由浅入课,这是本年级的一个活动趋势,但大部分学生都活泼好动,表现欲、上进心强,但是普遍的体质较弱。因此随着今后的情况变化,再作出相应的改变。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进健康,同时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难点:怎样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中来,如何处理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与运动负荷及技能的掌握的矛盾。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一)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1、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养成进会场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展好“两操”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自觉经常锻炼身体,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3、组织训练队参加县级比赛。

4、坚持班级体育锻炼,广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5、关心和开展好体育后进生的体育活动。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激发前进的力量。

(四)开展探究索性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选择学期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多样性和与学期教学目标的对应性。

(六)教学内容的排列顺序应充分考虑单元教学内容与学校场地、本地气候的特点相适应。

课程教学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目标任务

1、学生获得环保的基本知识和观点,懂得最基本的环境理论。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的内在动机。

3、懂得家庭和自己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主要内容

1、环保理论:我们共同的家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

2、环保常识:世界环境日;世界环保纪念日;中国环境标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

3、环保现状: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哪些污染;我们生活的周围空气污染有哪些;空气质量预报;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如何减少;白色污染有哪些及如何减少;固体废物污染有哪些及如何减少噪音;节约可利用资源的做法有哪些

4、环保行动:保护环境,美化家庭;保护环境,美化社会;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四、基本途径

环境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应当多渠道、全方位进行。

(一)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了一些环保内容,老师应充分重视,对各门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自然常识、社会、语文、音乐)的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达到渗透目的。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环境教育于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环境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孩子们各种参与能力的目的。一是结合课程,有意识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爱护洁净环保教育;二是结合乡土教材,专门开设环保课;三是利用周二班会和周三下午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小队活动。

(三)营造班级的环境教育氛围

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人以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因此,每一位老师应注意在自己的班里创设优美环境,诱发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班级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让我们的教室、校园美丽起来。

大学课程教学计划方案篇5

(一)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对一切都充满好奇,都想问一下为什么,特别是自己从哪里来的,更是有许多的问号。因此,这门课程很大的解决了他们的疑问,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起来会非常有兴趣。情况,进行安全教育、班队活动、国学启蒙教育、探索活动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安全教育方面

全国因安全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生命死于非命。

中央领导对中学生安全的指示:“人民生命高于天,人民利益重如山”。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教育”,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

2、班队活动:

刚踏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不太适应,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就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并且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

3、探索活动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为今后的探索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国学启蒙教育

通过感知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领略民族文化,探究、合作、实践是领略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方法。在这门新的课程中,学生是主角,让学生阅读、大声诵读、翻译古文、诗歌欣赏……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用心感悟。

三、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并突出了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本册教材涉及了《课程标准》内容纲要中的4个模块的内容,从而使教材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开放性

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内外相结合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3、活动性

教材注重引导教师开展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教材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有角色扮演、模拟演练、体验、交流、调查、制作、探究等,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进行实践活动创设了平台。

4、趣味性

教材呈现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有活动栏目和留白,增强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适当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文本中的内容和活动进行调整,并注意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拓展和使用教材。

2、注意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材中设计的学习活动栏目是教材内在的组成部分,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因此,本教材的教学活动应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

3、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本课程的设计是综合性的。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与有关课程加强联系,整合相关内容,以提高综合教育效果。

4、灵活安排教学课时和教学进程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能透彻地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纵向、横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早渗透,不断积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

3、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4、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千篇1律。

5、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认真进行教研教改,搞好校本教研。

6、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六、要求和建议

1、地方课程是针对社会需求和现实生活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文明教育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尊长爱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懂文明讲礼貌,与人和谐相处。所选择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年龄特证和已有的基础相适应。

2、严格执行学校教导处的课表规定,按时、认真上好地方课程。

(二)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体育和健康课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本次课力求靠近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大胆的将教与学融入学生的自主活动当中,寓教于练,寓乐于练。

二、教学目标

1、能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

2、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掌握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体育锻炼的价值;

4、通过田径、体操、武术及球类项目的练习,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增进身体健康;

5、通过本年度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树立自尊、自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运动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练习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设置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只确定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仅提供了不同水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对教材内容的选择、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实施的教学步骤,都没有作明确规定;因而教师在教材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建设上来,使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益处。以发展学生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协调等素质为前提,把理论知识、跑步、跳跃、投掷、武术、健身操、素质训练、体质测验做为必修内容,将各种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跳绳作为选修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把身高体重、握力体重、肺活量体重、坐位体前屈、台阶实验等测试内容安排到教学中去完成。

四、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才由小学上升为初中,儿童转为青少年还需一个过渡期,其心、生理都还需要一个转变期和适应期,所以,原则上我们准备安排的体锻项目,活动内容,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到难,由浅入课,这是本年级的一个活动趋势,但大部分学生都活泼好动,表现欲、上进心强,但是普遍的体质较弱。因此随着今后的情况变化,再作出相应的改变。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进健康,同时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难点:怎样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中来,如何处理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与运动负荷及技能的掌握的矛盾。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一)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1、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养成进会场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展好“两操”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自觉经常锻炼身体,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3、组织训练队参加县级比赛。

4、坚持班级体育锻炼,广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5、关心和开展好体育后进生的体育活动。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激发前进的力量。

(四)开展探究索性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选择学期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多样性和与学期教学目标的对应性。

(六)教学内容的排列顺序应充分考虑单元教学内容与学校场地、本地气候的特点相适应。

(三)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目标任务

1、学生获得环保的基本知识和观点,懂得最基本的环境理论。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的内在动机。

3、懂得家庭和自己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主要内容

1、环保理论:我们共同的家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

2、环保常识:世界环境日;世界环保纪念日;中国环境标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

3、环保现状: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哪些污染;我们生活的周围空气污染有哪些;空气质量预报;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如何减少;白色污染有哪些及如何减少;固体废物污染有哪些及如何减少噪音;节约可利用资源的做法有哪些

4、环保行动:保护环境,美化家庭;保护环境,美化社会;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四、基本途径

环境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应当多渠道、全方位进行。

(一)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了一些环保内容,老师应充分重视,对各门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自然常识、社会、语文、音乐)的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达到渗透目的。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环境教育于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环境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孩子们各种参与能力的目的。一是结合课程,有意识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爱护洁净环保教育;二是结合乡土教材,专门开设环保课;三是利用周二班会和周三下午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小队活动。

(三)营造班级的环境教育氛围

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人以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因此,每一位老师应注意在自己的班里创设优美环境,诱发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班级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让我们的教室、校园美丽起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2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