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53636

【导言】此例“校本课程教学计划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校本课程1

自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以来,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正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验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拟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以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作一探讨,以期对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①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以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②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1.教师课程意识的变化

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是教师在长期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课程本质的深刻认识。教师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实践形式。教师的课程意识总在无形中对课程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建国后,我国为了尽快恢复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完全模仿了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大体上说,这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其教学理论体系只有关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方面,导致了我国教育体系缺乏“课程”的结构性。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广大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对于他们来说教学就是给学生复现固定的知识,认为“课程即教材”。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的解释者与实施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2.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获得

课程知识是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就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③(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来,进而开发出更合理的课程系统。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国家本位的课程政策,因此教师不可能具有多少课程意识和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更无从谈起。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样,教师已经从国家标准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定者了。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不仅给教师创造了秀大的课程设计空间,同时,客观上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课程开发的能力。因为“只有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有关信念、教学风格,以及有关的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有关的技能,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④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对自己课程开发实践的反思,通过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学生的探究等,逐渐积累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3.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活动。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使教师必须打破过去僵化的、模式化的、习惯的教学方式,要求他们介入课程开发,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他人分享,与他人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而“校本课程开发”运动为教师参与意识的培养,参与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广泛参与,要求教师与教师及教师与课程开发的其他参与人员密切合作。然而,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individualism)”。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去处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外界之间在学术上缺乏沟通与合作,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这种特性使教师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人员、教师与课程专家的专业对话,沟通协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在合作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学者柯利尔和勒温首先提出行动研究,它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探索活动。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囿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它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使用者转化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从而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为了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认识,就需要对课程开发过程不断地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就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只有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理念、能力与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展。

(三)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给学生留下自已的空间、注重差异性的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一致。

1.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除与课程研究专家、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还要参与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这就是说,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因而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也不是以成人(学科专家、教师)为中心,而是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⑥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

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自由的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我国在只有单一国家课程存在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新基础课程应“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⑦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一个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可以让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它自动消失。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个别化课程,为自己的发展开拓一片空间。

3.差异性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驾驭知识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注意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

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师参与的因素。比如,从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来看,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还不是很强。从课程管理模式来看,学校没有分享到足够的课程决策权。从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来看,偏向于技术的取向,缺乏文化的重逢。另外,教学任务重、时间有限也是制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瓶颈,难以保证其参与的质量。如何创设有效的条件和途径,进而实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教师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主要针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缺乏的知识与能力。它是指学校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培训基地,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开展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注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行教师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时间支持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教学变革,避免以增加教师负担的方式进行。学校应做出整体安排,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成为教师乐意而为的一项工作。

3.学校文化建构

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这种新文化的特征应该是注重创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⑧可见,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多种因素的互动,而一个具有共同合作的学校文化则是至关重要的。

4.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只有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既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5.赋权予教师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应把教学视为专业的职业”⑨之后,教师专业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TheSecondWaveofEducation-reform)”。这“第二次浪潮”更加注重学校系统内部对教育质量的提高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通过提升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改进,引起了人们对“赋权予教师(empoweringteacher)”的普遍关注,“赋权予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设专业化的学校环境,并给教师以相当的专业自,包括课程的决策权。⑩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们的课程程度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指令,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只有给教师赋权增能,肯定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实施才能成功。

总之,在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惟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取得重大突破。而教师也需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和空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参与新课程:理念、效果与局限[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3]任友群,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J],上海:外国教育资料,2000(5)。

[4]马云鹏,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0(4)。

[5]转引自周晓燕,“教师参与课程”合理性探析[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2(6)。

[6]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7)。

[7]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8]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研究,2001(9)。

校本课程教案2

关键词:教育管理;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策略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

2000年春季,国家正式启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其中关于课程建设方面,决定在全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由国家管理的课程称为国家课程,由地方管理的课程称为地方课程,由学校管理的课程称为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和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比如,以原国家教委基础司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规定而言,目前学校校本课程的法律范围主要集中于活动课或自主性选修领域。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使用校本课程最直接的作用就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最显性的效果立竿见影于课堂,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践

课程创新模式的校本化程度最高,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最能体现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更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下面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以英语学科开设预习案为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以前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英语,学生难以做到,新课上起来较累,而且效果较差。后来我们全体英语老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一致商定使用预习案。在新单元开始前,同一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各抒己见,统一思想,定下每课预习案的样式和时间。每个预习案基本包含词汇预习,词组预习和重点句子预习等。如果是预习Reading,还会加上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在10~15分钟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比较乐意有目的地去预习,听新课也会觉得轻松很多。坚持一个学期以后,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觉预习的好习惯。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年前,我们提出英语预习案的校本模式时,很多老师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知道如何与英语教学紧密相扣,所以大家的看法和理解都不太一样,提出过很多不同的建议,尤其是避免预习案习题化的建议。但是,还是有不少老师把预习案做成了习题集,学生面对习题化的预习案,很难提起兴趣,预习案的完成也增加了难度。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认为预习案应该在问题情景设计上下工夫,以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预习的任务,并且问题要紧密切合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实践提高了我们的认识,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预习案趋于简单,并力争使其完美。

在实施英语预习案的基础上,我们在上学期初开展“学校应该设置哪些校本课程?”“怎样开出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的调查,人人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人人提交校本课程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制定了《校本选修课程纲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条件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系列,包括“英语预习案”“研究性学习指导”“陶艺欣赏与制作”“劳动技术与操作”“网上学习”“阅读指导”“历史评述”“中外文化比较”“FUN WITH ENGLISH”等校本课程。

四、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但由于我国目前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不够,所以实践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

苏州市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校本课程,在交流中知道,大家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也开设了很多校本课程。可是在如何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设出既有学校特色又有一定成效的校本课程还需要深入探讨。校本课程肯定不是找点资料上课讲讲,一学期下来汇集成册那样简单。有的学校照抄照搬别校的经验而不顾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结果收效甚微,弄得老师和学生一起受累。还有的学科只是搞个形式,并未落到实处,结果浪费了人力,也浪费了财力。面对现状,笔者深感困惑,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五、校本课程难以开发利用的原因分析

1.对经济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保障。比如,相关的图书、仪器、文体设备等。这对绝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说有点高。但如果满足不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物质要求,实施起来就困难重重,往往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经费上。

2.对教师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要求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当然,所有这些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这对本来就工作紧张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所以,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素养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而符合这些条件的教师并不多。

3.对评价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实行内部评价,这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等问题。虽然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操作起来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并不注重评价工作。所以评价基础薄弱,反馈性能就差,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这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不利的。

六、解决校本课程难以开发利用问题的策略

1.专业引领。

即以实践性专业知识引领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包括切实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与教学实践切近的相关知识。期间需要专家的合作和指导,要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专家资源,在教育界目前还缺少有关校本课程方面的学科专家,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研究在服务于基础教育和引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身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还需要行政的支持:比如网络培训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供给,专业刊物的订阅等。

2.同行互助。

同教研组的人应该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坦诚相助,取长补短。集体备课一定要有成效,集体商议后,确定一个主备,既要备出详案,还要备出过程。这还得依靠学校绩效考核的导向,因为只有公正合理的考核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领导支持。

首先,校领导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政府应更加关心教师的生活,确保教师的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以使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在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实践反思。

笔者认为最成功和最失败的校本课程的实践都需要反思。典型的实践才可能有深度和深刻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才有意义和有价值。反思是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和实践利用效果的反思。形式可以是访谈、问卷,笔记,博客,论文和课题等。教师应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和思考,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研究水平。

七、总结语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我国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很不成熟,因此,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我们应该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使其将知识学习、实践体验、态度养成、能力培养等统一起来,最终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这些,也正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16.

[2] 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4(01):19-20.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3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课程方案

1、主讲教师:

2、教学材料: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拓展)

3、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授课时间:一学期

5、授课对象:初二

具体内容

(一)需求评估随着学生的长大,他们越来越需要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不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着重点都在“重、难点”的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反映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上的矛盾。说明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使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及整体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4、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形成教研组特色。

(三)课程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将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块: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概念的深化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实施方法:

(1)模拟训练

(2)传授法

2、实施形式

(1)课堂集体训练。就是本班成员共同参与课堂训练。

(2)分组训练。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参加训练。这种方法在训练中比较实用,便于学生化整为零进行训练。

(3)教师设计、组织、主持。基于对课程的认识、设想、开发等原因,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以教师为主。当然设计应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延伸、拓展。

(4)学生设计、组织、主持。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发展开发的,学生对设计教学内容、步骤有较浓的兴趣,教师提供一定的目录、内容,让学生挑选擅长或感兴趣的项目设计活动、情景,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课程设计的权利,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哪一种形式或哪几种形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应根据具体环境、场合、学生实际而定,不可拘泥于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任务,服务于学生发展。

(五)课程要求

1、依照新课程理论对课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自己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3、开展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5、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6、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7、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8、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9、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10、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六)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课堂训练的态度。

(2)学生思维能力有无变化。

(3)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2、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思维能力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准确度等。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思维能力的态度(投入程度),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册、记分等方式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3)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某写活动中特长发挥,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4)学生评价:学生根据被评价者思维能力的灵活性的变化,给予认为合适的评价。

(5)他评:指家长、社会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如在练习中,调查、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情况。

校本课程范文4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程改革,实践价值

Abstract: with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school shall establish "to the school for this" teaching research system, encourage teachers in teaching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to the school for this" for research base in school, with teachers as a main body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eachers met in the real proble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study, it is a kind of system, is also a kind of way. Through the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goa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is is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course system, and also the need of the new course system security, but also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ffective way of learning school.

Keywords: school-based research, curriculum reform, the pract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校本教研的内涵及实践价值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新的课程体系在中小学的实施,一些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创造性实施新课程,这对于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校本教研对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途效途径。从所周知,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在专业上获得发展的土壤,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保障了教师在实践中成长的权力,为教师成长营造一种氛围,在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氛围中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交流,从而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那么,校本教研与原来的教研活动有什么关系呢?校本教研有什么特点呢?应该说校本教研并非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它是在原来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诞生的。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原来的教研活动。首先,它致力于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都是学校或教师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外部强加的。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靠学校的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校本教研的研究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教师的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研究,是在实践中对实践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不是为了构建宏观教育理论,而是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最后,这种研究是教师全员参与的,不是个别教师研究,不是特级教师或者骨干教师的专利。新课程的顺利推进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每一个教师的热情投入,而不仅是少数骨干教师的事。这就是需要每位教师都能把校本教研看作是自己的职责,为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而主动进行教学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实践价值

随着校本教研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出校本教研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的实践价值。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教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更趋多样化。在新课程实施前,学校教研关注教师如何“教”比较多,关注的是对教法、对备课的研究,以及教师基本功的培训,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点的落实等等。往往采用以学科组、年级组研究讨论的形式居多。在新课程实施后,教研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在形式上也打破了过去的固定模式,这说明研究内容从外部指定主题走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主题。第二,教研活动的视野和研究群体发生了变化。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发展,关注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行为跟进。教研活动的主体从单一走向集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第三,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活动效果从形式走向实质,在校本教研开展的过程中,全部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问题出发,与同伴互动交流,寻求问题实质、梳理求解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自己并获得智慧的分享。

鉴于其独特的实践价值,校本教研日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的教师反映,学校每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原来是主任、组长安排教师参加,现在主动要求上研究课的中青年教师多起来了,出现了连续上二、三节研究课,一周多个教师上教研课的现象。还有的教师反映,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后,教师在听课、评课更注重交互研讨,更关注学生的快乐程度以及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合作学习;而且,校本教研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组织专题研讨,学习交流,进行个案研究,讲述发生在教师身边的故事,写反思日记等。校本教研的实践价值并不是它本身,而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新的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校本教研有其独特的实践价值,那么校本教研在学校中怎么实施?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呢?

(一)加强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抓校本教研校长应是第一责任人,“以校为本”的各种教学研究制度和管理制度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管理到位”三到位。要建立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研究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整合学校的教研资源;教务主任要做好校本教研的管理工作以及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资料收集、考核工作;教研组长要做好具体组织管理工作,要建立校本教研网络;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校际间相互切磋、协调、交流合作、共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提高。

校长、主任、组长要深入课堂,认真上课与听课,发现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与难题,研究问题不要脱离实际,否则空调无物。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而不研则浅,是说教师如果不搞教学研究,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就无法提高。所以,教学研究要“以校为本”面向教师、面向课堂、面向实践,为学校营造宽松和偕的教学研究环境。“要形成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办公室是教研室,教师是教研者的新理念。”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没有不好的教师,只有不好的领导,校长要带头与老师们平等探讨问题,平等交流、研讨和点评,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课改热情,激励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超越自我,使校本教研更具主动性、针对性和实验性。使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学校,研究型学校。

(二)抓校本教研,要形成反思习惯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经验十反思”,反思,顾名思义,就是反过来思考,它包含着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对已有认识过的事物重新认识,可以说,它是一种自我观照,自我放弃,自我确认和自我追求。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呈现方式,将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教学效果重新进行评估和批判性思考,以此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行为,形成对教学现象、现实问题的独到见解,从而不断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是一种不断对自己检查、评估、反馈、调控和调节的能力。”自我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在校本教研中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们专业发展,但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现在每个教师们的压力都很大,职业怠倦感都很强,刚刚参加工作还有一份热情和好奇心,久而久之教学工作变成简单重复的机械工作,从而滋生出严重的职业倦怠。一个做自己喜爱工作的人是幸福的人,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当做终身的事业去热爱去追求,那么,这样发自内心的快乐会给他的工作带来动力和热情。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反思、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理论、教学行为、教学观念等问题。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在反思中消除职业怠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反思型教师。

在校本教研中,首先要做好课前反思,有效提高教师的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要做好课中反思,能即时的、及时主动的在行为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再次,教师需积极进行课后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和行为进行分析,理性分析教学的成与败、得与失,孔子说:“静坐常思己过”说的就是反思的重要性和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校本教研活动要有研究意识,使研究与反思成为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活动,关键是教师要养成研究问题习惯,真正使反思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使教师找到工作本身的乐趣,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推动课程的改革。

(三)建立校本教研集体研究制度

校本教研要从单一走向互动,要研究教研活动视野和研究群体发生的变化。现在很多学校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形式也千变万化。在校本教研究活动中,教师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与同伴互动交流,寻求问题实质,从单一活动走向集体活动,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关注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如何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自己并获得智慧的分享。

教师集体合作研究是校本教学的标志和灵魂。注重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同伴互助,在个人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教师团队的学校文化,加强教师之间的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军奋战的倾向。同时,要加强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在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中,专业引领是关键。“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里所说的专家,既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也包括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员。”首先,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采用结对子、研讨等形式给普通教师以帮助和指导,因为这些教师们经历,对普通教师来说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努力与他们取得合作,积极争取利用学校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专业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改变书斋式研究,关注实践,深入课程,切实给教师提供有效指导,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在学校内,构建一种研究文化,形成一种教师全面发展机制,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

三、校本教研的现实问题与思考

校本教研在学校中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学校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及困惑,制约着校本教研的开展,也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教师负担太重,已不堪重负

教师负担太重已经成为制约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首要因素。目前教师负担较重,工作量大,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加压往往效果不佳。升学压力剥夺了教师很多的精力,可以说这是个普遍观象,他们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更没有时间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现在老师太辛苦,人们把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升重点高中当作是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唯一途径,而分数又是唯一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各中小学一味追求分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教师前途与学生的分数息息相关,教师已不堪重负。

(二)教师兴趣不足,问题意识有待提高

不同教师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不同,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持提高。校本教研原本是为了推动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希望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教师的自己问题。因此,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如何调动教师自主研究,激活教师潜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的教师问题意识不强,发现不了问题,也分不清问题的轻重,没有问题校本教研从何谈起。

(三)学校所受干扰太多

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气氛很浓,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各级各类各个部门的检查、验收、评比等干扰牵涉到学校大量的精力,影响校本教研工作进行。地方升学体制制约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各类知识性竞赛活动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把家长、教师导向到应付竞赛的境地。

(四)校本教研专业引领不够

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强烈呼吁希望得到专业人员更多的指导。他们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专家高层次的指导。毕竟教师的视野、见地和研究水平是很有限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能到基层学校给予指导帮助。在校本教研时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现象。还有的统得过多过死,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教师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五)校本教研要形成“大校本”的格局

校本教研固然以“校”为“本”,但是,并不是固守本校,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校际间的合作,也要走出去、请进来,形成“大校本”的格局,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校本课程范文5

如何划分校本课程的开发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分类有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开发主体、开发范围与开发程序这三个维度。

如果按开发主体来划分,则有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现阶段我们主要倡导教师小组、与校外合作这两种。

如果按开发范围来划分,则有单门课程、一类课程和所有课程的开发,现在我们主要倡导一类课程的开发。

如果按开发程序来划分,则因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在这几种方式中,课程开发主体的参与程度由低到高,开发的范围从小到大,开发的程度也由易到难。课程选择是参与程度最低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只是行使了课程选择权,是从几种备择的课程中选择一种。课程改编、整合是在备择的课程中通过增减和重组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加工。课程补充、拓展是对原有课程进行补充性、拓展性的加工。课程新编是参与程度最高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意味着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技术创生一门崭新的课程。

校本课程有哪些具体的开发形式

综上所述,开发程序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维度,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具体形式。

课程选择。主要是指在备择的几种课程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需要的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刚起步时或课程开发能力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经常采用这种适宜的方式。如当学校确定要开一门书法课,在既没有经验又没有合适的教师的情况下,看看别的学校有没有可借鉴的或类似的课程,如有,就可以移植或选用,以后再逐步建设。当然,课程选择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同时还要有可供选择的课程。

课程改编。主要是指学校和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它也包括某些学校引进国外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课程改编一般涉及五个方面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修订,即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

课程整合。主要是指按照某个重要的主题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一门新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以弥补以分科为主开发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校本课程引进最新的主题元素,如可以以灾后心理辅导、汶水新城规划、奥运志愿者、太湖水污染治理等这样的主题开发跨学科或超学科的校本课程。

课程补充。主要是指对原有课程的不足而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充,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补充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如英语会话、作文写作指导等,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补充;可以是矫正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

课程拓展。主要是指对原有课程的优势而进行拓展,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拓展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如数学思想、唐诗欣赏等,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拓展,如国际象棋Ⅰ、国际象棋Ⅱ等;可以是内容的广度拓宽,也可以是内容的深度加深。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35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