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范例(精编5篇)
【导言】此例“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范例(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1
>> 智慧实验:教育信息化的新阵地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 幼儿教育信息化新典范:成长的智慧树 郑州:建立全国智慧教育实验区 信息化托起智慧“教育梦” 智慧教育新范式驱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错误实验”――启迪智慧的钥匙 用实验点燃智慧的火花 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助力教育信息化 一项富于教育智慧的教改实验 智慧的物理教育:从学生自主实验入手 信息化智慧拼图 教育信息化多元理解。智慧行动。突破藩篱 智慧校园建设,助力教育信息化 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研究 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 基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研究 试论会计实验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应用 “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7] [8] [9] 祝智庭,贺斌。 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 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8(2):22~27.
[6] 余胜泉。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5~9.
[10] 钟义信。 高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理论的新阶段[J]. 计算机教育,2012,(18):6~11.
[11] Dey A K. Providing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Building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D].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0.
[12] Dey A K,Abowd G D,Salber 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 Toolkit for Supporting the Rapid Prototyping of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J].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1,16(2):97~ 166.
[13] 陈凯泉,张凯。 融合学习科学与普适计算:构建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路径选择[J]. 远程教育杂志,2011,(5):50~57.
[14] [15] [16] [17] 贺斌,祝智庭。 学习环境给养设计研究透视[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1):30~38.
[18] [19] [20] 贺斌,薛耀锋。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84~95.
[21] 王觅,贺斌,祝智庭。 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 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2] [25] Millan-Almaraz J R,Torres-Pacheco I,Duarte-Galvan C,et al. FPGA-Based Wireless Smart Sensor for Real-Time Photosynthesis Monitoring[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3,(95):58~69.
[23] [26] Gorghiu L M,Gorghiu G,Dumitrescu C. Implementing Virtual Experiments in Sciences Education-Challenges and Experiences Achieved in the Frame of VccSSe Comenius Project[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2):2952~2956.
[24] [27] Gorghiu G,Gorghiu L M,B?zoi M. Setting up of A Web Educational Video-Clips Exhibition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rtual Experiments in Sciences Educa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2(2):2906~2910.
[28] [33] Sládek P,Válek L P J. Remote Laboratory――New Possibility for School Experiment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12):164~167.
[29] [34] Stefanovic M. The Objectives,Architectures and Effects of Distance Learning Laboratories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9):250~262.
[30] [35] Wojciechowski R,Cellary W. Evaluation of Learners’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in ARIES Augmented Reality Environ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8(10):570~585.
[31] [36] Hwang G J,Yang T C,Tsai C C.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onducting Complex Science Experi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9,53(2):402~41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5篇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智慧中小学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2
关键词 智慧;智力;道德;人格特质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智慧是人类最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之一,是实现美好生活(good life)的重要资源,它为人生中诸如怎样获得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等问题提供洞察与指导(Bares&Staudinger,2000)。自古希腊与先秦起,东西方思想家就对智慧展开了探讨。但或许是由于行为主义学派以及智力测验与智商(IQ)概念的流行,“智慧”在1970年代以前只约略出现于Erikson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1984年之后由于有关高龄者智能发展的研究而渐受瞩目,到1990年代后期智慧主题又因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而更受重视(Baltes&Staudinger,2000)。至2005年止,智慧心理学研究在以下4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智慧的概念与结构。研究者沿着内隐理论和外显理论两种研究取向,采用描述特征词等级评定法、智慧者提名法、自传式叙述法、出声思考法以及实验法等调查外行人和专家学者心目中智慧的概念与结构,并比较了不同年龄、性别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对智慧理解的差异;(2)智慧的理论建构。研究者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建构出各自的智慧心理学理论,如BaRes和Smith(1990)等的柏林智慧模式、Sternberg(1998)的智慧平衡理论等;(3)智慧的测量方法。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理论观点建构出智慧的心理学测量方法,如Baltes和Staudinger(1993)、Sternberg(1998)开发的与智慧相关表现的问题情境测量模式等;(4)智慧的应用。研究者开展了丰富的智慧教育实验,在中小学校掀起了智慧教育的热潮(sternberg&Jordan,2005)。自2005年至2012年的7年中,随着研究视域的开阔、研究方法的改进、智慧教育的推动,尤其是一些来自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物学的新证据,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智慧的心理学研究在其定义与结构、类型、测量方法以及与其他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新进展,及时系统、深刻地对近7年中外智慧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有助于启迪人们在未来更好地开展智慧的心理学研究。2智慧的定义与结构
什么是智慧?它由哪些成份构成?至今尚未获得一致性的定论,表1对近年来主要的智慧定义与结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与归纳。
从表1可以看出,智慧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可被定义为一种知识系统(Baltes&Staudinger,2000)或是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实践智力的成份之一(sternberg,1998)。但同时研究者又相信:智慧还包含旨在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美好生活的善良动机,因为智慧必须是:(1)有助于自己和他人获得福祉的;(2)有助于个体有效协调自己的认知过程和善良道德品质的(Baltes&Staudin~er,2000)。或如Sternberg(1998)所言,使智慧区别于(实践)智力的是它朝向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Ardelt(2003)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系统转化为认知(对信息的接收、处理与应用)与反思(直觉力、洞察力),将朝向公共利益转化为情感(同情、怜悯、关爱他人),并将智慧视为这三者相整合的人格特质。可以发现,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都蕴含有“德才兼备方是智慧”的思想。同时,Webster(2003)、Brown和Greene(2006)等采用因素分析法,Bluck和Glfick(2005)、Meeks和Jeste(2009)、Hall(2010)等采用文献分析法,都得到了类似的智慧构成成份。若对以上各种智慧成份进行同义项合并,那么“知识”、“认知能力”、“洞察力”等可概括成“聪明才智”(才);“良好人格特质”、“良好情绪与情绪反应”、“善良动机”等可概括成“良好品德”(德)。因为与“良好品德”相比,“良好人格特质”与“良好情绪与情绪反应”更倾向于是一个中性词,而有些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善于调控和表达情绪,不仅真正的智慧者常常拥有它,像希特勒这样的愚蠢者也常常拥有它(sternberg,2004)。综合来看,近几年的智慧定义与结构研究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一般都承认“德才兼备方是智慧”,一般都主张智慧在本质上是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合金,是良知与良行的有机统一。为此,根据这一最新研究取向并结合多种智慧定义,我们明确提出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并主张智慧是: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主要南聪明才智与良好品德两大成份构成(Wang & Zheng,2012;汪凤炎,郑红,2008,2011)。智慧的结构如图1所示。
3 智慧的类型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测量智慧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智慧,研究者将智慧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见表2。
从表2来看,Kahn(2005)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从是适应常态环境还是适应异常环境将智慧分为常规智慧与应变智慧,并认为常规智慧提供了一套稳定的行为信念和规范来帮助人们适应常态环境,而应变智慧努力寻求的是思维和行动的变化。这种分类看到了智慧具有“有效性”和“德才兼备”等两大特性,但常规智慧更像是一种、一套或多套实用知识(包括经验在内)和记忆的正常应用,这些内容并不一定能被描述为智慧,因为其内并不一定包含智慧的重要特征——新颖性。Cowan(2009)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提出群体智慧和组织智慧,群体智慧与群体动态、团队绩效等领域相关,是研究群体功能和产品的主要方法,组织智慧与作为领导力维度的组织学习、领导力的类型、组织中信息处理的最高水平、组织情境内的知识、伦理和行为以及组织学习中的判断和决策等概念相关联。这种划分为管理领域的智慧管理以及领导力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Staudinger和GlUck(2011)基于哲学上第一人称本体和第三人称本体的观点将智慧分为个人智慧与一般智慧。根据他们的观点,Webster(2003)和Ardelt(2003)等的智慧概念与测量属于个人智慧取向,而柏林智慧模式(Baltes & Staudinger,2000)和智慧平衡理论(Sternberg,1998)则属于一般智慧取向。这种划分为智慧的测量与干预提供了便利。Wang和Zheng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依据智慧里所包含才能的性质不同提出了德慧和物慧(Wang&Zheng,2012;汪凤炎,郑红,2008,2011),并根据个体在这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同,将智慧者分为德慧型、物慧型与德慧和物慧兼有型三种。这种分类为看清智慧的本质以及在智慧教育中开展因材施教提供了新依据。
综上来看,智慧的分类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目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分类的视角与标准不够统一,划分出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未来研究应该整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多种方法加以验证,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智慧类型。
4 智慧的测量
在智慧的测量上,Bakes和Staudinger(1993)曾主张用“最佳行为来测量智慧”,具体做法是:事先设计一些有关个体生活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根据被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来评价其智慧水平的高低,这属于用假设情境来测量个体的智慧。Ardelt(2004)认为,假设情境并不能充分测量出个体的智慧,其评估的结果只是被试所拥有的专家知识的数量或是与智慧相关的知识与判断技能,其测量的是假设的被试关于智慧的表现,而不是智慧本身。相应地,Ardelt主张在个体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测量个体的智慧,主张用“最典型行为来测量智慧”,采用的是类似于人格测量的自陈量表。目前,自陈式量表成为智慧测量的主导工具,见表3。
Ardelt(2003)的三维智慧量表包含39个项目,采用5点Likert式量表计分。在老年人样本中,3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3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在—之间(Ardelt,2003)。在大学生样本中,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相关系数在~之间(Ardelt,2010)。在不同年龄的国际样本中,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相关系数在~之间。3D-WS与环境掌控、主观幸福感、生活目的、以及主观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抑郁症状、死亡逃避、惧怕死亡以及经济压力感存在负相关(Ardelt,2003)。3D-WS与宽恕、心理幸福感以及SAWS的情绪管理与幽默维度存在正相关(Ardelt,2011)。Webster(2007)的自我评估智慧量表包含40个项目,采用6点Liken式量表评分,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信度(cronbach α=)以及结构效度,能有效预测愚蠢(负性的)、繁衍感以及自我整合感(Webster,2007)、领导风格、宽恕、心理幸福感及社会赞许回答水平(Webster,2010)。但在因素分析中,幽默的因素负荷得分较低,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Brown和Greene(2006)的智慧发展量表包含71个项目,采用7点Likert式量表评分。各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在之间,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之间。Greene和Brown(2009)采用专家和大学生两个样本的研究显示,WDS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但学习意愿有别于其他维度;专家样本比大学生样本的区分效度更好;WDS与Iowa量表存在较好相关,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该量表能够在促进智慧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干预措施的综合测评中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智慧的自陈量表测量取得了较大成功,成为目前智慧测量的主导工具,但是该类测量也有缺陷:一是它采用了大量与人格相关的维度、项目以及表达方式,使其测量结果看起来与人格特质的测量更为接近,让人无法看清到底是测量了智慧还是智慧人格;二是它与智力测量相关较小,其原因在于自陈量表只是测量了个体内在的知识经验与情感表现,缺少了与个体外在智慧行为表现相关的行为操作测量。未来研究应该同时兼顾内在智慧特质与外在智慧行为的两种测量。
5 智慧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者对智慧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探讨,得到一些新结论与证据。
第一,智慧与年龄。研究认为,智慧不会随年龄而自然增长,但个体的生活经验、道德推理、人生态度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从而有助于个体智慧的提升。Ardelt(2010)研究证实,那些追求智慧的发展和那些愿意且能够从生活经验中学习的中老年人的智慧会随其年龄的增长而提升。Brugman(2006)研究发现,智慧并不是老年化本身的结果,只有那些最优化地使用他们人生经验的老年人随其年龄的增长而易于获得智慧。Grossman等(2010)研究显示,尽管老年人的流体智力或问题解决智力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展现了更好的社会推理能力。Hall(2010)通过大脑成像实验显示,老年人在情绪管理上表现更好;理性决策最重要的大脑区域一前额皮质一是积极老年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二,智慧与性别。研究认为。个体智慧的性别差异较小。Gluck,Strasser和Bluck(2009)研究发现,在被试按智慧的重要性评定智慧的特征中,性别差异很小,但男性表现出更多的认知取向;在被试报告他们所经历的智慧事件中,男性大多报告了工作中的事件,女性报告了家庭事件以及与死亡或疾病有关的事件;在被试描述的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中,性别差异也相对较小。Ardelt(2009)采用3D-WS对男性和女性智慧者进行研究,发现智慧与性别无关,然而,女性在智慧的情感维度上得分比男性高,相反,在老年群体中,男性在智慧的认知维度上超过女性。在智慧的三个维度上,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从智慧的整体性来看,智慧既不具有男性的刻板特征,也不具有女性的刻板特征(Aldwin,2009;Ardek,2009)。
第三,智慧与文化。研究发现,不同文化对道德智慧和自然智慧的重视程度不同,东方文化更重视道德智慧,西方文化既重视道德智慧又重视自然智慧(王立皓,2011)。究其原因,Brugman(2006)认为,现代西方的智慧概念主要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自古就有既注重个人幸福又注重知识运用的传统,从而在智慧的专家定义与外行人定义中都有明显的道德智慧与自然智慧取向。相反,东方的智慧概念倾向于不太重视物质世界,而重视控制个人欲望和放弃物质享受,通过道德修炼通达天人合一境界,从而更加重视道德智慧(ArdeR & Oh,2010)。Takahashi和Oregon(2005)还认为,东西方智慧的文化差异与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有关,西方文化多采用分析模式,强调知识与认知的复杂性;而东方文化多采用整合模式,关注知识与道德的整合。研究也发现,智慧的基本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几千年发展中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Jeste & Vahia,2008)。
第四,智慧与教育。研究认为,智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有效提升。Gliick,Bischof和SiebenhUner(2012)认为,培养智慧中的认知成分,尤其是认知能力与对他人的关注,是中小学生智慧教育的重要内容。Sternberg,Jarvin和Grigorenko(2009)提出,应将通过教给学生某种技能和思维方式以促进其智慧的发展作为教学课程的一部分。此类智慧课程应该包括阅读经典智慧著作、训练辩证思维、鼓励学生反思和讨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等。此外,应该鉴别出智慧发展的关键期,从而使有些技能可在生命的早期得到培养,如共情与正念(mindfulness)可在儿童期进行培养,尤其是在幼儿园和小学进行正念训练能够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以及学习感知自我、他人以及周围世界。塑造接纳、尊重以及不自私的价值观,鼓励道德观和价值观差异讨论的家庭氛围也是重要教育内容。在纽约州为退休者设置的“作为技能的智慧”课程中,Trowbridge(2007)设计了三项智慧训练活动:通过阅读哲学、宗教学和心理学文献学习智慧;通过训练与智慧有关的人格特质如同情、开放性和公平发展智慧;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练习智慧,如按杂志上的目标智慧地行动并与他人分享。
第五,智慧与人格。研究发现,智慧与人格存在较高关联。Staudinger,D6rner和Mickler(2005)认为“智慧地思考”与包容以及开放的心态有关,而后者恰恰是大五人格中“经验开放”维度所包括的内容。Ardelt(2008)也认为仁慈有爱心、开明有深度、谦虚且低调以及其它整合认知、情感、反思、行动四方面的特质都是智慧者所拥有的典型人格特质。领导力理论研究认为某些人格特质使得一些人更容易成为领导,尤其是智力、判断力、外向性、责任心、经验开放、控制力、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与领导智慧最相关的人格特质(Foti&Hauenstein,2007)。Gltick和BaRes(2006)在一项询问被试在面临生活问题时不是他们将要做什么而是一个智慧者将如何反应的实验中,发现有三项资源的整合能够增进智慧:晶体智力(使用知识的能力)、生活经验、自我管理和对成长开放的人格特质,并认为智慧是“为达到某种智慧结果的人格特质。”
第六,智慧与思维方式。研究认为,智慧可以通过思维方式的训练得到促进。Staudinger,Kessler和Dǒrner(2006)研究发现,通过教给被试一种特定的知识搜索策略,或是有关怎样从个人经验中做出推断的洞察力的教导(如生命回顾)能够显著地提升个体的智慧。在Kross和Grossmann(2012)的实验中,主试引导被试推理具有深刻意义的个人问题,如失业者在经济萧条期的职业期待,让被试出声地从远景和近景两种角度推理经济衰退对他们就业的影响,经过干预后,发现从远景视角看待问题更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智慧推理能力(辩证思维,知识人性化)、态度(与合作相关的态度认同)以及行为(愿意参加合作)。Sternberg,Reznitskaya和Jarvin(2007)在美国中学提出的与智慧相关的指导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辩证地和问答式地思考,如训练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学习一切的,他们是怎样认识一切的,以及一切是怎样被用于更好的或是更坏的目的的,以促进个体智慧的发展。
第七,智慧与智力。智慧与智力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神经生物学研究还进一步发现智慧和智力存在着共同的活动脑区。Meeks和Jeste(2009)对智慧的神经成像和脑区定位的文献分析发现,智慧需要大脑精密地配合与整合这些区域的活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参与对自我保护必要的、理性的、缜密的和运算的活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参与种类生存所需要的友好的、支持的、社会的以及情绪的行为)、前扣带皮层(检测和减轻前额叶皮质的两部分的冲突、参与身份的冲突、情绪稳定性以及明智决策)、杏仁核与纹状体边缘区(反馈回路)。他们由此提出了一个假定的由前额纹状体回路和前额边缘回路组成的智慧神经生物模型,并认为智力、推理和智慧在脑区定位中存在部分重叠。Jung和Haier(2007)在对人类智力与推理的神经成像文献分析中提出了智力的顶额叶联合理论(Parieto-Frontal Integration Theory,P-FIT),并认为几个明显涉及顶额叶联合的脑区有助于智力与推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BAs 6,9,10,45,46,47,),下顶叶(BAs 39,40)和上顶叶(BA 7),前扣带回(BA 32,),颞叶(BAs 21,37)和枕叶(BAs 18,19)内区域,白质(即弓状束)也有涉及。然而,智慧与智力也存在重要区别:首先,智力倾向于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聪颖度,具有一定的超文化性,智慧倾向于指个体通过后天的知识经验而获得的聪慧度,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和后天习得性(汪凤炎,郑红,2008);其次,智力主要涉及个体的聪明、才智,而智慧不仅是对知识或智力的明智运用,还与如同情、以他人为中心以及利他主义等的亲社会态度与行为相关(e-g.,Ardelt&Oh,2010);最后,智力与智慧和个体的成就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同。研究表明,智力与个体的成就和幸福感之间相关不够显著,而智慧与个体的成就和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Bergsma & Ardelt,2012)。
6 研究展望
综上来看,在近7年的研究中,智慧的定义、结构、类型、测量以及与相关变量关系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具有重要价值与启示意义,未来研究应该继续沿着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第一,纵深探索智慧的概念与结构。虽然智慧的实证研究在近年来才算真正开始,但对智慧概念的探讨却是一个古老话题,在PubMed数据库中采用“智慧”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至2008年,有关智慧的研究文献增加了7倍(Meeks&Jeste,2009,),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智慧定义。通过对近年来智慧定义与结构研究成果的梳理看,智慧可能涉及实践智力的运用、使用知识谋取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情感与知识的整合等,这些结论都从不同侧面暗示聪明才智与良好品德的有机统一乃是智慧的本质。未来研究还应该采用多种实证方法沿着这两种成份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思考这两种心理成份在个体智慧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在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程度等系列问题。
第二,继续拓展智慧的研究方法。以往的智慧实证研究主要采用了描述特征词等级评定法、智慧者提名法、自传式叙述法以及出声思考法等,由于智慧的多维性与复杂性以及研究者调查的人群和研究视角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缺乏良好的可比性。今后还应该编制出信效度良好的问卷,多采用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设计构思巧妙的实验以深入探讨智慧的概念、结构以及厘清不同文化背景中智慧的差异。在以上研究回顾中还发现,在有关揭示智慧发展的生理与心理机制的研究中,尚未发现有人运用脑电和脑成像(ERP,fMRI)技术直接探讨智慧的脑神经生理机制,只有少量综述性文献对与智慧相关联的大脑区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Jung & Haler,2007;Meeks&Jeste,2009;Jeste & Harris,2010;Hall,2010)。因此,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利用神经心理学的方法,如ERP或fMRI技术,以期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揭开智慧的大脑奥秘。譬如,智慧的生理机制主要位于大脑的哪个区域?能否通过fMRI技术确定智慧者和非智慧者之间、不同科学领域中智慧者之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智慧者之间大脑活动的差异?
第三,开发信效度良好的智慧测量工具。编制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智慧水平测量工具是当前智慧研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目前的智慧测量方法来看,主要有柏林智慧模式主张的与智慧相关表现的测量以及Ardelt、Webster、Brown和Greene等主张的自陈量表测量两种范式。在Sternberg(2004)看来,Baltes与Ardelt二人的做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因为有时候人们可以从众多他人给予的建议中明智地选择最妥当的办法解决问题,有时候人们必须自己独立进行明智的思考然后才能妥当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所以人们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境具体运用它们,千万不可偏执一端。同时,如果说Baltes等人所主张的用“最佳行为来测量智慧”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能力测验”,那么,Ardelt主张用“最典型行为来测量智慧”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人格测验”,这两者都并非完全的智慧测量,这两种测量方法都有一定的风险,毕竟要测量一个人的智慧行为,势必要求此人去解决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难题。基于此种思考,未来的智慧测量应该在与智慧相关表现的测量和自陈量表测量的基础上,设计与开发出各种实验情境测量(如现实或虚拟情境的智慧测验)以及智慧行为操作测量(如韦氏智力量表中的操作量表部分),只有将智慧的认知因素与智慧的行为因素两方面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测量出个体的实际智慧。
第四,完善智慧教育的路径与策略。早在本世纪初,Sternberg(2001)等就在美国号召并开展“为智慧而教”的智慧教育运动,但总体上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与挑战,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Sternberg将智慧视作是单一类型的,而一些研究已证实,此种高水平的智慧基本不可能在多数中学生身上展现;二是Sternberg将智慧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和智力教育。从以上相关研究来看,智慧的干预包括多种途径,不仅涉及如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还涉及神经生物学领域,例如Jeste和Harris(2010)发现,可以通过发展生物学的方法以增进与智慧相关的大脑机能的元素,而且,如果能够明确大脑某一区域的损伤可能会导致智慧的减弱,那么通过行为的、环境的或是生物的办法刺激这些区域,则可能会有利于促进它的恢复。因此,未来的智慧干预需要进一步整合这些领域中的有效方法。
中小学智慧教育3
智慧教育
1.什么是智慧与智慧教育
智慧,按中文解释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类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对智慧的作用更为巨大。因此,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信息时代,随着现有“数字土著”(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及其以后的年轻一代人)成长以及新生“数字土著”的诞生,他们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模式与传统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客观上要求新型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契合“数字土著”独特的学习方式、体验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因此,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智慧教育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智慧教育在基本内涵、方法手段、支持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所指的智慧教育专指信息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
2.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模型
我们认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来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
因此,发展学习者的智慧是智慧环境、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①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学习资源、智能工具、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②学生和教师通过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与其他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离开了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智慧学习环境就不是学习环境了。③有效学习的发生是个体建构和群体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协作、交流;教学共同体是教师共同学习、协同工作、寻求持续专业发展的统一体。④学习资源和智能工具同时为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提供支持。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工具的共同作用,各类智能工具为学习环境的“智慧”提供了全面支持。同时,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为资源和工具的进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智慧教育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
智慧课堂的构建及其应用分析
泛在网络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进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这也为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环境有很多种,包括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正式的教育环境,以及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探究基地等非正式的教育环境。这里对智慧教室的组成做了简单分析。
如图2所示,智慧教室包括社会化云平台、网络、电子白板、电子书包、交互电视、教师、学生。其中社会化云平台包括云资源(各种多媒体素材、微课素材等)、云教学、云学习、云管理。教师可以在云资源中下载并选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材料,然后在云教学中进行备课、指派与批改作业、生成班级诊断报告。学生则可以在云平台中记电子笔记、回顾学习历程、接收诊断报告、进行补救学习。同时在云平台中,教师也可以与学校管理单位、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知识呈现,学习小组与学生个体可以通过交互电视与电子书包进行协作学习以及与教师的互动。其中学生的课堂任务以及作业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云平台,教师登录到云平台中进行批改诊断,再通过网络发给学生。
这样的智慧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载,使其可以用较多精力在较大的知识粒度上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知识学习上升为本体建构。②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知、情、行聚合水平和综合能力发展。③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从而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④给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扶助,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数学学习
数学学科是小学最基础的学科,它具有内容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探究。
首先,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入手,提出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去探究体验。其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加生动的智慧情境,提供有效的智能探究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产生好奇,主动探究其中缘由。在智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指导学生,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完成意义建构,扩充自己的思维图式。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及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这样学生就会在智慧环境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反思式思考会强化训练思维,才会真正做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
案例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来解决具体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因为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渗透了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完成显示生活中与图形面积相关的具体任务,发现、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感受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方向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
5.教学过程
①情境引入。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上,通过创设动画情境,给学生安排打扫公共区的任务。
设计意图:创设动画情境,可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②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如图3所示,课件中呈现三个组合图形,给出必要的数据。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图形进行分析探究,可通过任意辅助线分或补,小组讨论分析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推送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分析图形的特点及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平台中的工具软件,让学生分析探究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参与热情,引发深度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自选图形,巩固练习。课件出示随机抽取动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抽到第几组,学生就进入第几组的题库。学生完成后,还可以根据自己完成练习的情况,再进入挑战组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选题库,既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又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④学以致用。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情境,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4
关 键 词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的背景;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31-02
一、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的重要性
自从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要求日益增大。现有的教学活动具有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而原有的教和学全然无力驾驭它。这就需要有全新智慧,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智慧。而当下“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智慧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专家和学者都在思索怎样才能提高教育之核心活动――教学活动的智慧性,使之在现有条件下节约师生的人力、财力成本。对教学智慧的深入研究,于当前的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增强课堂教学智慧性以及完善教学智慧理论、提高其对于新教学背景下各级各层的教学指导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必要性
然而,教学智慧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的层次还比较浅,只注重教学实践智慧研究,缺乏教学智慧的理论研究,如教学智慧的概念界定不清楚。尤其中小学老师分不清教学对策、教学艺术、教学机智以及教学方法等与教学智慧之间的区别,常常将他们加以混淆,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对于他们自身的教学活动界定不清楚。教学智慧对于大多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显得玄乎其玄。这使教学智慧对实际的教学指导是极为不利的。
二、查找文献方法概述
本文的文献、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中国知网。通过在题名中键入“教学智慧”搜索到的论文、文章共301篇。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教育发展研究、当代教育科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探索以及大学学报等学术报刊杂志中。从的时间来看,2000年以后发表的数量为299篇,占总数的99%,而且从时间上看,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这说明学者们对于教学智慧的研究日趋关注。从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学科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的实证研究、教学智慧的策略研究还有教学智慧的研究发展研究以及教学智慧的应用研究等。本文主要是从这301篇中选取了31篇来自核心期刊杂志的文章进行分析而成的综述。
三、概念界定
(一)智慧
现代汉语辞典对于智慧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而有学者认为“能力”作为主观条件是“智慧”的一部分,“智慧”则是“能力”与“实践情景”的双向整合;在活动中,“智慧”表现在对活动过程中推动活动进展的主观对客观所做出的“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上。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它的意思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指一般的聪明与谨慎;二是指敏于技艺;三是指学问和智慧。
(二)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
教学智慧这一概念意义界定,从研究之日开始就一直被学界所关注。程广文、宋乃庆(2006)、吴昊文、谢泽源(2009)、曹辉、尧新瑜(2008)、燕镇鸿(2010)等对教学智慧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综其所有所述,教学智慧就是师生内化教育人文性和教育科学规律性后,处理教与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以达成师生有效教学、享受幸福教学境界的智慧。
四、相关研究状况
到目前为止,国内专门论述教学智慧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而2001年以后出现的关于教学智慧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却有一批。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发现对于教学智慧的以下内容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智慧的特点
程广文、宋乃庆(2006)、杜萍、田慧生(2007)、王鉴(2006)、燕镇鸿(2010)等从教学智慧的特点出发,认为教学智慧具有“一次性”、个性化、集成性、高效性、创新性、缄默性、情境性、复杂性、实践性、动态生成性,随机偶然性等特征。
(二)教学智慧的类型
闫艳(2008)、王鉴(2006)等从教学智慧的类型对教学智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从教学智慧存在的方式来看,教学智慧分为显性的教学智慧和隐性的教学智慧两种类型;从教学智慧的复杂程度来看,教学智慧分为经验类教学智慧和创造类教学智慧两种类型。
(三)教学智慧研究价值
杨启亮(2002)、程广文、宋乃庆(2006)、罗小娟(2011)、王九红(2010)、林宣龙(2009)、闫艳(2009)等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链接、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及教师专业的发展等的角度,认为教学智慧的研究可以丰富教学智慧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更好地联系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使得理论在教学智慧的链接中更好地指导实践,使教学活动能够从容面对教学活动的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特性。教学智慧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智慧、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发展、改革现有弊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实施。
(四)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
程广文、宋乃庆(2006)、杜萍、田慧生(2007)、王九红(2010)、申继亮、辛涛等从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对教学智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教师的直接经验是教学智慧生成的基础,教师的间接经验是教学智慧生成的必要支撑,教学经验、“理论修养”(包括“学科修养”)、教学思维力、“德性”、教学执行力以及教学监控力的高度发展与融合,成就了高水平的教学智慧。
(五)教学智慧生成的途径
李如密(2011)、仇定荣(2008)、刘爱(2009)、李建军(2011)、李如密、程华平(2011)、闫艳(2009)、赖玉华,林枋(2009)、黄爱华、胡爱民(2007)、朱细文(2002)、李云吾(2010)、吴永军(2008)等从教学智慧的生成途径对教学智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与教学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下,通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与学,挣脱教学惯习的桎梏,提高教学的创造性水平、顿悟教学、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在构建教师教、学、研结合互动、撰写研究报告,实现“转识成智”中寻求。通过课堂想象、择优法、交往法、期待法、强化法、“融情”、“点火”、“指路”、“解围”、“等待”、“曲说”、“传球”、“抛锚”、“放弃”、“转向”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充分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满足感。
(六)教学智慧生成的阶段和层次
燕镇鸿(2010)对以前的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后,从教学智慧的生成阶段和层次对教学智慧的生成阶段和层次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教学智慧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技能熟练且恰当运用阶段――机智应对突发性教学情景阶段――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阶段。教育智慧的层次为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实践智慧。
(七)影响教学智慧生成的因素
燕镇鸿(2010)通过他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的影响教学智慧生成的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很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受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环境,教学内部的因素。知识是智慧的前提。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和教龄、教学经验、个性和人格、智商、教育情感、道德伦理、教学反思。
五、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智慧的的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智慧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通过整理文献发现我国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教学实践智慧的研究,比如何获得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在课堂上如何生成等。对于教学智慧的理论研究有,但是缺乏系统性,存在教学智慧内部几个子概念的交叉模糊认识、教学智慧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没有理清等问题,造成了中小学老师在论文中出现张冠李戴几个概念的情况,出现中小学老师对于自我教学成果定义不清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建军。教学智慧内涵界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2).
[2]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3]燕镇鸿。教学智慧研究的价值、进展与趋势[J].西北师大学报,2010,5(3).
[4]吴昊文,谢泽源。2009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智慧提高的干预技术[J].教育探索,2009,(1).
[5]曹辉,尧新瑜。教学机智:教师的专业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6]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5
智慧
所谓智慧,主要是指人们运用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同时它更是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中个人生存、发展状态的积极审视、观照和洞察,以及对于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明智、果断、勇敢地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和生存方式。
智慧课程
智慧课程是在智慧教育实践基础上设计的。智慧教育则是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习、审美、创新等综合素养为目的的综合教育;智慧教育践行“以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理念。而智慧课程则是智慧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主要载体,也是智慧教育的成效体现之一,是智慧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3H”智慧课程
“3H”智慧课程即指在国家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和学校“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课程设置突出对“智慧之人”的培养的课程(如图)。
“慧心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慧心课程”中实现生活态度与能力的培养。每一个课程均有他鲜明的智慧标识,如智慧数学,从“大问题”开始;品德课程则通过德育处的“综合素养提升课程”的开发,愈加校本化,折射出鲜明的“体验”特色。在“慧心课程”中,孩子的定位体现的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角色。
“慧思课程”是拓展课,是基础课程的延伸。该课程以体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延伸与实践能力的转化,如语文的“快乐国学”,数学的“趣味数学”,英语的“快乐英语”等。学生在这里彰显的是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的体验者,为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慧行课程”以活动为基础,满足学生潜能的发展。它以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菜单式的课程选择,学生不仅是体验者,更是成功的“创造者”。
“慧心课程”“慧思课程”“慧行课程”汇总成“3H”智慧课程,如三个齿轮一样咬合、叠加,在情感态度、思维习惯、行为能力三个维度上达成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3H”智慧课程设计背景
“3H”智慧课程是在上芬小学“智慧教育”实践基础上设计的。上芬小学以“智慧教学”(见“智慧教学12345范式”)为教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智慧教育”――以“智慧”为关键词,对上芬小学的办学特色进行顶层的思考和整体的设计。
上芬小学的智慧教育实践体系如下图。
智慧课程是实施智慧教育的最主要的载体,是智慧教育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3H”智慧课程的构想主要源于以下思考。
1. 特区教育的使命感召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说过:“深圳教育要坚持做有使命感的领跑者。”上芬小学,既有原“村小”的身份――创建于1976年,从几间教室、二百多名学生开始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万平方米、三十多个教学班的规模;又有毗邻深圳北站的前沿地理优势――时代的发展,上芬小学周边一跃成为龙华新区的“新贵”一族,成为特区的“新中心”。 在历史积淀薄弱和教育需求高位攀升的矛盾中,上芬小学始终有一种使命感,紧迫感:如何快速发展,成为区域教育的“领跑者”之一。
同时,从2001年起,国家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2010年,国家和特区教育均进入了二期课改时期――十年的课程试验、探索、实践、反思,使上芬小学的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深入思考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使命感召下,上芬小学选择了“智慧”一词来指引学校教育的发展。
高尔基曾说过:“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着的力量。”在上芬小学的认识中,“智慧”的内涵与深圳的城市特质(如敢闯、创新、效率、爱心等)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办特区的教育就需要时代的智慧思考和智慧选择。
2.“智慧之人”的愿景思考
康德说:人是目的。在特区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时空背景下,培养怎样的人,成为教育的最终使命。
上芬小学践行“双成”办学理念,即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成功的舞台”,将育人目标阐述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差异发展”,教师的“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又依据“求真知,做真人”的校训,将师生定义为“上芬人”――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意识、求真向善”的小公民和“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奋进创新”的教师队伍。
与时俱进,不断刷新的阐释,显示的是上芬人对教育价值的不断追问,不停探索。
当然,也反映出了我们的困惑――有没有一种表述可以将上芬的教育探索历程科学地串联起来,既传承历史,又开创未来?
因此,“智慧之人”成为学校教育目标的新阐述,即培育“智于心,慧于行”的人。
《智慧说》这样定义“智慧”:智,法用也;慧,明道也;智者明法,慧者通道。用时下的话来说,即“智于心,慧于行”,隐性的“智”与显性的“慧”自然融合。
如果放在课改和特区的时空背景下,深圳教育必然要求培养具有“深圳特质”的特区小公民,即以“梦想、创新、责任”等为关键词,培养在“身心素养” “生活素养” “学习素养”等八素养上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智慧学生”。
叶澜在论述智慧型教师特征时认为,智慧型教师“具有把握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智慧型教师必定有智慧。决策、调节的魄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的魅力,就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智慧家长”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思量范畴。
“智慧学生”“智慧教师”“智慧家长”构成了上芬小学的“智慧之人”。
3.“智慧育人”的实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