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策略研究(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3121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策略研究(优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第一篇】

类别:论文市州报送编号: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高士标

单位: 白银 市 会宁县(区)党家岘乡初级中学联系方式:***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士标

(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触及中学,白银,7307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不发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大量涌向城市,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祖辈或父母中一方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与之相对应,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研究开始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有较全面地了解,才能更好地继续深入此项研究,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不发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同时,由于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地区出现连年颗粒无收的现状,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农业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现象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的条件所限,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祖辈或父母中一方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的涵义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留在家里、守住故土的孩子,这其中当然包括单亲和孤儿,他们的抚养、管理和教育主要依靠父母一方或祖辈或他人。

“留守儿童”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感情脆弱,自卑感强

由于 “留守儿童” 过早地家庭缺失和家庭价值意识淡薄,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和安全感,使得孩子的心理很脆弱,感情没有寄托,自卑心理增强。

亲情缺失

亲情关系,虽然不能直接介入孩子的认知结构本身去决定什么,但是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动机、态度和性格等诸多方面,所以成了间接影响孩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必要的安慰和关怀。当孩子受了委屈或遇到挫折时,得不到及时的安慰、开导和鼓励,孩子长期忍受着寂寞与孤独。就算父母能够通过电话联系,但父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成绩,却一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孩子一直生活在焦虑与紧张之中。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了无助的感觉,直接影响了他们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性格缺陷

由于农村文化的影响,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嘲热讽,使得他们性格孤僻,忧郁自闭,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断层。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生活,临时监护人不会管也管不了,他们的管理只局限于吃饱穿暖少生病的表层关怀,无法给孩子全面的、有效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临时监护人为祖辈的,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分的溺爱、放纵,不愿严加管教,只求和睦相处,父母在外也鞭长莫及,由于孩子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导致他们形成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家不听监护人或长辈的教育和劝导,在校无视学校纪律,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不合群,无集体荣誉感。

价值观的扭曲

我校坐落于会宁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南与静宁县接壤,东和杨集毗邻,北连翟所乡,西靠侯川乡,为会宁、静宁、通渭三县交界之地。由于近年来党家岘乡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同时,为了能够更快、更早地摆脱贫困,大多数农民工涌向城市。更有甚者,只为了自己的腰包比别人的鼓,致富心理膨胀,攀比之风盛行。逢年过节回家,不关注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问题,甚至对孩子不闻不问。部分父母由于常年在外,不能关心照顾孩子从而内心愧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造成部分“留守儿童”的零用钱数量猛增,挥霍自由度不断扩大,养成了他们奢侈浪费、摆阔攀比的陋习。另外,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辨别意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厌学情绪,相信“金钱万能论”。从而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打工挣钱上,放弃了难得的继续求学机会。

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二:

从家庭方面看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塑造孩子心理的根本保证。然而,调查发现,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很低,只局限于长好身体,长大年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孩子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就辍学出外打工。

从学校方面看

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首先,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让全社会意识到“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构,让“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热心帮助和关注。最后,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一些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适时的亲情沟通才能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隐患 首先,外出务工父母必须经常和临时监护人沟通,适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心理变化,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心底渴盼的那份、大公无私的家庭的、父母的爱;其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尽量搭建子女和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和平台。最后,虽然没有钱的日子难过,但是远在异乡拼搏奋斗的父母一定要定时和孩子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准确掌握孩子的想法,并且时刻以“地不耕误一茬,书不读误一代”来提醒自己孩子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金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增设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加强“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同时,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还要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以感化他们脆弱的心灵;适时谈心,以释放他们压抑的情绪;个别辅导,以补偿他们缺失的爱。

家庭幸福温暖才能融化孩子冰冷的心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校部分“留守儿童”家庭不完整或不和谐,父母离异或经常吵架,导致孩子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性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我建议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应该谈及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不管怎么样,都应该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用家庭的温暖和和睦的氛围给孩子爱的教育,温暖“留守儿童”那可趋于冰冷的心,让他们找准人生的方向。

总之,“留守儿童”这一时代的“附属品”的心理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新问题和难题,既然不能回避,就应该想办法解决。调查显示,这个群体的数目在不断扩大,说明这个难题将会长期存在,其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会更加凸显。为此,政府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社会经济战总目标,综合解决,达到标本兼治。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将其上升到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解决,全社会共同努力,最终全面彻底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2]

[3]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第二篇】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164所,在校学生43199人。“留守儿童”总数达26783人,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62%;其中单亲外出的学生有20735人,占48%;双亲外出的学生6048人,占14%。在“留守儿童”中,由祖辈监护的3393人,占%;由亲友监护的2041人,占%;无固定监护人的613人,占%。从学习成绩上看,优秀的占%,较好的占30%,中等及以下的占%;从行为习惯上看,优秀的占%,较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以上数据显示,我县 “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且他们在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弱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在祖辈的过度宠爱、溺爱下,性格表现为任性、孤僻、内向,不易与人交往,孩子与祖辈之间缺乏沟通,存在严重的代沟,依赖心理,懒惰心理较为严重。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亦不容忽视:一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令人担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祖辈等生活在一起。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较低,他们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大多数监护人错误认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较少;二是“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偏差。他们身心都处在成长阶段,自律能力不强,而又不听监护人的劝教,多数“留守儿童”纪律散漫,是非善恶标准认识不清,有的道德品质较差,还有的染上不良习气,如抽烟、喝酒、小偷小摸、上网吧玩游戏等,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他们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近年来我县“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烧伤、伤人和被人伤害及交通事故等现象明显增多;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难度较大。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办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孩子抓住时间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蒙骗监护人。由于监护人文化素质等问题,老师进行有效的家访渠道难以畅通;四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较繁重,跨专业带课较为普遍,所以只能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应对大众化应试教育,特别是目前学校都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和专职的生活教师,不能给学生更悉心的关怀;五是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在农村学校寄宿制工程刚刚启动,许多中小学住宿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如东庄中学,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二十个学生,人均不到一平方米。且缺乏卫生间、自来水等一些生活设施。这样既不便于学生生活,也不利于管理;六是社会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部分游戏厅、网吧业主只考虑经济利益,接纳未成年儿童,导致部分学生在上课期间进网吧玩游戏;七是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不科学。部分外出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身上零花钱较多,这很不利于学校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错误认为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打工是条不错的致富道路,产生“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导致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农村中将会出现“富了一代人,而垮了下代人”的现象。

一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共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需要统一认识,通力协作,形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将加强未成年人义务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妥善解决。一是加快发展本地经济,让农民就近务工,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二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学校,以便于对“留守儿童”集中管理;三是加快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农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就近入学创造有利条件;四是探索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发动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担任代理家长,组织“一加一”结对帮扶活动,对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给予救助,保证其健康成长;五是有关职能部门应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从源头上切断部分学生进网吧、游戏厅的途径;六是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

二学校要发挥教育“留守儿童“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教育“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有效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关注他们成长动态,及时向家庭反馈孩子各方面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丰富“留守儿童”第二课堂。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有问题一起解决,有快乐一起分享,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冲淡孩子的孤独感,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性格;三是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加强对他们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学校定期开展一些生活、卫生、饮食等方面教育,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四是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的活动。学校可选一些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与“留守儿童”接对帮扶,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五是加强学校寄宿制管理。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有空余时间精力容易转向其它渠道,因此加强寄宿管理,对于那些得不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减少他们教育的“真空”。

三家庭要承担起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护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双方外出务工的家长要选择好监护人。平时要借助电话等途径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及亲情的温暖。要充分利用各种返乡机会,多向教师、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情况,经常性保持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不要错误地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教师的责任,尽可能发挥家庭、学校的监督教育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三者必须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监护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第三篇】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众多问题。笔者从教五年多来,通过与农村留守学生的相处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学生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学生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错误!未指定书签。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校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镇一些周边农村中小学的走访问询,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学生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学生”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学生”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由于部分爷爷,婆婆,外爷,外婆的卫生行为习惯也不比年轻一代的父母,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多年来,父母很少回来过,只是给他经济上的补偿,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外出去上网。

四、“留守学生”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在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在家得不到帮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一直到最后成为学困生。最终部分“留守学生”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

五、“留守学生”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学生”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我国各项教育配套设施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而我国随之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外出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多数适龄儿童不能进入正规的、条件好的公办学校就读,而只能在那些教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好的私立学校就读。即使能进入当地正规学校就读,仍需缴纳高昂的学费和转学费,以及所需的生活费。很多家庭都不能承受这笔费用,不得不望而却步,从而导致他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权利。由于近年来中考、高考报考制度对农民工子女还不完善,在他们读到一定时候时,又不得不回到家乡农村就读。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也在此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又一次成为“留守学生”。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第四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要从一个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

受打工潮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辍学打工率比较高,更让人担心的是“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许多家庭是牺牲对后代的教育来完成家庭经济的运作的,打工农民在揣着梦想进入“外面的世界”的同时,也把牵挂和担忧留在了乡村。

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非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关注过少而导致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农活,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所以,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留守儿童真凄凉,平日难见爹和娘,放学回家忙家务,夜里梦中唤爹娘。” 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留守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多,涉及面广,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过调查发现多个省(市、区)中,留守率平均为%,最高为%。然而我校留守率达到了%,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学生比例高达%,多数学生生活在家庭角色不完整的环境中。

我校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只注重如何“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偏重书本,缺乏弹性,影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消解了学生的兴趣,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智力得不到开发。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缺少家长的科学引导和培养,如果根据我们学校的现状研究出能激发留守儿童强烈学习需要与兴趣的家庭作业,就能启发留守儿童的心智,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基于以上思考,如何使留守儿童家庭作业设计得到创新,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第五篇】

当前,受城乡“二元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儿童。总理在北京的流动人口儿童学校访问参观时说,“同在一个蓝天下,享受国家的教育和关怀”。这表达了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关怀,也说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的重视。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以及社会监督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性,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今春开学后不久,我对全校三十个班级进行了调查,留守儿童占有一定比例。虽然留守儿童人数相对农村学校较少,但“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的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生”。

一是时代性。留守儿童作为新农村发展的预备力量,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也许,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变贫困状态,但是培养一代有高素质的农村生力军,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意义。放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就会延缓或推迟新农村建设。

二是现实性。把留守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康心理的儿童,是当务之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留守儿童”受父母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打工有钱”思想,认为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打工挣钱,自己长大了也一样可以外出挣钱,至于书读得好坏无所谓。在学习上表现为没有计划,学习兴趣不高,拖欠或不作家庭作业;不大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孩子没有父母的约束,学习无人过问,渐渐养成厌学和惰性的习气,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调查访谈发现,他们大都存在相对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同时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人。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有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野蛮、冷漠、内向。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型;二是“隔代教育”型;三是“寄养教育”型。“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粗放的、残缺不全的。表现在:祖辈监管力度不到位;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寄养教育感情不到位。

(一)、祖辈监管力不从心。

农村里的祖父辈老人,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很低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

(二)、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

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有的代管人则认为,接受亲戚的孩子也是碍于面子,出于无奈,所以本身就是临时观点,缺少应有责任心,监管不到位。他们只能管孩子的吃穿,往往不管孩子的学习和品德。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隔着一层隔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

(三)、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

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农活家务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同时由于家里劳动力短缺,不少家长要求孩子放学回家后,帮助自己干一些养鸡喂鸭、施肥锄草之类的家务和农活,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自然放松了许多。

(四)、托管教育监管感情和感情投资不到位。

目前各地“托管托教”方兴未艾。催生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发展的原因是现代工作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长无暇监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请保姆一则费用高,二则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家长们对既能解决孩子管护又能辅导其学习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着普遍需求。“托管托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更是很多留守儿童家长的选择。但由于管理尚未规范和利益驱使,托管教育在教育者资格、饮食住宿卫生、人身财产安全、心理疏导等方面存在弊端。托管部门对留守儿童感情投资更是无从谈起了。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二)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

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每年进行一两次联系。有的家长则长年没有给孩子通过一个电话,写过一封信。父母打电话,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我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里没有电话,要到邻居家里去接电话,很不方便,还要考虑到电话费。有的家长给孩子寄回来的主要是财物,就是很少给孩子寄信,哪怕是几句简短的话语,缺乏对孩子的精神关爱。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我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经济和物质保障,认为有钱了,可以用钱为孩子买好的学校读。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作业能否完成以及在家听话否、在学校挨没挨批评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找不到工作,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寄给或给予孩子的也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外界环境

要让留守儿童感触社会的温暖。一是让留守儿童有生活保障机制。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将留守儿童的生活费放在学校或指定监护人手里,让留守儿童不为生活发愁。生活问题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一个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孩子,是很难把学习搞好的,也无法快乐健康地生活,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更无从说起。

(二)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千里迢条给孩子寄来钱或许多价值昂贵的物品,却长年没给孩子一个电话、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饥饿。学校要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

(三)举办“特色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

举办“祖辈家长学校”,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却难以适应对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校要专门举办“祖辈家长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主要是针对老人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而开设的特殊家长学校,是家长学校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同时,也对其他监管人进行培训,让那些亲戚朋友们懂得家庭教育知识,克服临时观点,切实地负起临时监管人的责任。

(四)办好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心理课堂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仅局限于生活的照顾,更应该体现内心世界的关怀。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他们的内心世界需要开启,也需要向别人倾诉。由于监护人缺乏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自闭、交友早恋等问题,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需要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情感沟通。某市妇联“四个一”做法,值得提倡。即打工父母每周要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打工父母每月给监护人、班主任打一次电话,打工父母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五)加速农村工业、企业发展,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是任何感情都无法替代的,要使孩子不与父分离,最好的办法是解决他们就地就业。当地政府在加速农村的工业化,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扩大农民的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制定有关农民就近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确保农民工能够就近就业。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一条路子。当地政府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制定有关培训和就地招收当地农民工的政策,确保农民工能够就地、就近就业,防止企业主再到外地招收农民工而产生新的“留守儿童”恶性循环问题。

(六)实施“温馨工程”,鼓励“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

让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这是最佳的选择,十分利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对于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孩子的教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础教育不基础,义务教育不义务”的现象。我们呼吁政府部门、学校领导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从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高度,更多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其克服自卑等心理问题,使他们与城市儿童一起茁壮成长。这样“留守儿童”就能享受父母的亲情与关爱,享受真正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尽一项社会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明天就会更美好、生活就会更灿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8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