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技能人才培养【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81011

【导言】此例“技能人才培养【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技能人才培养【第一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教育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个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当前,各行各业技能人才缺乏,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企业、教育及政府的迫切任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培养、评价、使用、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涉及政府、企业、教育等行业及部门。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从系统工程(思想)的角度出发,树立新观点,渗透新理念,实施新战略,形成新模式。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基础

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是实施高技能教育的主体。高技能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包含高技能,这是对专业及课程设置的要求;二是教师要拥有高技能,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教学设计及教学表达技能,这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三是学生要学到(掌握)高技能,这是对教育或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渗透“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定单式培养,充分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教法,加强一体化教学(理论与技能训练),强化能力培养,注重职业行为的养成及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确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学结合”是当今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它从根本确立了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业所需的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人才培养理念,更加明确了技能人才必须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着重培养其主动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二、开发技能人才培养教材,构建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动态追踪评价学生从职业入门到成功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三、变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技能人才培训内容。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法,变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明确并形成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从课程设计的本质上彻底打破学科性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关系,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遵循“两个规律”(即:人的认知与成长规律),重构课程体系;以源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通过“四个分析”(即: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析)重构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参与合作,解决问题。进行“三个转换”(即: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与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转换);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做融为一体人的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个对接”(即: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课程结构与工作过程、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的对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达到“三个目的”(即:变革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情境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获得并形成与实际工作过程无缝对接的过程性知识。(即:

“怎么做”的“经验性”知识和“怎么做更好”的“策略性”知识)。

技能人才培养【第二篇】

关键词创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2015 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其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总理说推动双创就是让更多人实现人生价值,让更多年轻人有更多上升空间。个人认为创业创新离不开高技能的人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技术教育必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1 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敏锐的感觉到近几年职业技术教育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国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安排骨干教师培训,持续改善学校教学条件,这些无不显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挑战是:生源质量下降,学校传统专业吸引力降低,学生就业要求提高(从简单就业变为体面就业)。我发现很多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和合作的态度。这两项恰恰是一个人踏入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甚至决定了你日后能否成功。个人认为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有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

首先分析一下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构成,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很多都是留守少年,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结果孩子长大后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普遍不高,理想、信念淡化,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不会很好的与人沟通合作。总结起来就是学习能力低、社会素养差、自控能力差。大家都知道,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下一步就是步入社会。如果将知识、技能比作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硬实力,那么职业素养则是一个人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缺失这个能力,所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职业素养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人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对于不同素质的学生就要有相对应的不同教育方法。面对总体能力低下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而应积极去探索去总结,直到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纵观整个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老师和课堂,而处世、为人、办事、说话等非学术的才能主要是课外生活中形成的。其实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观念并向希望的好的方向发展。本人在带10秋高级模具钳工班时,就采取了素养+技能教学模式,效果很好。其实就是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把技能学起来。学生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吗?可以找一些励志的、益智的、团结合作的,包括有寓意的童话,每节课前几分钟讲故事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再巧妙地转到要讲的知识点上。既培养了素质又拉近师生距离,一举两得。师生互动顺利开展,课堂真的是气氛融洽,知识也顺势灌进他脑子里了!比如有一回我准备了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做《钱袋与脑袋》:事情发生在十九世纪,当时美国西部掀起淘金热潮,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怀着梦想涌向旧金山。李维也是其中一员。现实总是残酷的,由于人口剧增,当地生活用品极为短缺,淘金工人生活异常艰苦。眼看很难实现自己的黄金梦,但既然来了总要想办法做事养活自己啊。一向聪明肯动脑的李维开始思考怎样从这些淘金者大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金子”。他发现淘金者经常抱怨裤兜不结实,兜不住好不容易得来的金子颗粒。于是他想到用厚厚地帆布做成裤子,裤兜吃劲的地方用铆钉代替缝线,又结实又耐磨,大受欢迎。这种工装裤就是牛仔裤的原型,李维终于淘到了他人生第一桶金。讲到这里我问同学们你有牛仔裤吧,你身边的朋友、同学有牛仔裤吧?你们想想这个人钱袋得有多鼓。接下来分析他成功的秘诀,靠的是脑袋和一些基本技能。教导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时,不妨换个角度换一条路试试,而且艺不压身,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讲故事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老师要有把学生拉回来的能力)结果学生那节课都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并且学的很认真。另外,上技能实习课时在课间还会和他们谈谈将来,谈谈为人处世,谈人的成功离不开自身努力和敬业精神的支撑。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事都爱和我说说,也很尊重我的建议。你说这时候你指给他的路他会不去走吗?再来分析下学生自私、情感冷漠这一点,其实人与人之间关心都是相互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你真心对学生好也会收获学生的真心。有一次放学时我电动车没气了,补带的地方还很远,正发愁呢,过来好几个学生,不由分说抬着车去补带。那次我很感动,谁说我们的学生自私,冷漠,我感受到的分明是热情和尊重。“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把他好的那面挖掘放大就好了。时隔五年,如今他们都在外地工作,但逢年过节都会给我发短信,微信问候,还时不时把工资单发过来让我分享他们的快乐。对一名老师来说,还有比学生记着你更值得高兴的事吗?

3 职业技能操作训练要推陈出新

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丝毫没有放松。近年车、钳、电等传统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原因很多,怕脏、嫌累、技术落后、训练课目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新意。如何留住本专业学生,让他们踏踏实实、心甘情愿的学确实需要技巧。第一次实习课我首先恭喜学生选择了钳工专业,阐述了万能钳工的来由,并且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假如你骑车带喜欢的人出去玩,路上车出了问题,一检查发现螺丝松了。因为你是钳工,所以你一串钥匙就可以解决问题,平板钥匙可以当一字改锥用,十字花钥匙可以当十字改锥用。修好车继续上路,不至于影响出游好心情。讲完学生都笑,因为切中学生的兴趣点了,使学生生出了学习钳工技能的欲望。除了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外,本人在课题的安排上也别出心裁,下了一番功夫,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钳工入门课“平面划线”,先讲了最基本的线条划法,在黑铁皮上做了一些练习。之后每人发到一块薄薄的不锈钢板,事先设计了一款美女头瓶起子,告诉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做好了让家长看看你的成果,也给自己技校三年留个纪念,,同时可以让别的班同学羡慕羡慕。听完后学生积极性高涨,三三两两讨论验证,最终确定加工方案,我负责关键环节把把关。一个美女头瓶起子贯穿起差不多整个学期的基本技能,从平面划线到錾削到平面锉削再到曲面锉削再到钻孔、磨削。没一个人喊累叫苦,有的甚至主动加班加点,谁都不甘落后。每个人都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学期结束每人钥匙链上都多了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瓶起子,(虽然能力有高低,起子有美丑)每位同学都很有成就感,家长也放心了。

技能人才培养【第三篇】

关键词: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简介:孟磊(198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助理工程师。(浙江 杭州 31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51-02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设备操作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高难度要求的操作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身怀绝技、技艺精湛、技术通晓等的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电力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企业稳定和可靠运行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劲旅,也是电力企业得以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电力公司为了培养这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从公司实际出发,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外在动力、支撑力和杠杆力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准入制度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为了培养出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该省电力公司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技能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企业技能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第一,对企业所有的技能岗位进行全面的工作分析,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确定方案;第二,对企业所有技能人员的职业资格现状通过“三级”(企业级—基层级—班组级)培训网络机构开展全面的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技能人才培养资料;第三,制定完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资格水平,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第四,规定企业内部空缺岗位的补员实行竞聘上岗,班组长岗位必须具备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实行岗位工资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

经过技能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该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和实践,以制度的形式使各级技能人才明确了岗位标准,树立了前行的目标,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激发了各级技能人才主动要求培养的内在驱动力。在此引导下,“十一五”期间浙江各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长,结构上也有了较好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员工积极、主动和自觉地要求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激活了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使培养工作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需要与规划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外在动力

随着该省电力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设备的大量使用,尤其是±800kV特高压工程在该省的推进,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在该省的全面展开,客观上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换一句话说,该省电力公司员工们已经感受到现有高技能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员工职业成长的首要策动力。

为了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创“一强三优”(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现代电力公司的要求,该省电力公司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不仅谋划员工的学历提升、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教育,而且注重技能人才的造就。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国网或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专家、优秀生产技能专家)规划和培养,如今已成为该省电力公司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和员工积极参与的重要推动力。

从该省电力公司“十一五”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实现的视角,五年里共培养:高级技师1227人、技师7632人、国家电网公司级优秀专家32人、省公司级优秀专家291人、“双师型”人才1246人。这组近万人的数据表明,其不仅超额完成该省电力公司“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还透视出:一个切合实际需要和科学有效的人才发展规划就如一面旗帜引领着公司员工志承高远、努力成才,成为公司员工顺利走向高技能人才的引导力。

三、理论基础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力

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常该省电力公司及其下属公司多着眼于长期从事生产一线前沿岗位、关键工序的员工,多以提高实战操作技能为核心,多以培养技艺娴熟精湛,在实践中擅长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具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用推广能力为目标。然而从公司“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一部分一线前沿岗位员工虽能解决一些关键技术,但进一步深化培养难度很大;一部分关键工序的员工对本工序的技艺娴熟精湛,但对新技术、新工艺接受困难,甚至无法理解;一部分员工对所掌握的技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培养的途中一部分员工自动放弃,使培养规划和目标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参加培训的员工专业理论基础薄弱,致使其在提升过程中缺少理论准备,对掌握现代技术和解决新问题等缺乏理解的必要理论基础。换一句话说,理论基础是高技能人才得以顺利培养的支撑力。

鉴于此现状,该省电力公司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首先以明确高技能人才的内涵条件宣传为先导,鼓励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专业理论基础的技能人员得到培养,并顺利成才;其次,该省电力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对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水平高但理论知识薄弱员工的理论知识学习。采取多渠道、多层次联合办学的方式,按照专业对口、学用结合的原则,在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开设硕士学位研究生班,目前公司就读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有687人;在上海电力学院开设本科与专科班等,目前公司就读专、本科712人。可以预期再过两年这批技能人员将会成为该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主要来源。

四、有效管理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杠杆力

该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究还显示,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起着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具体可以从“四个”结合加以表述。

1.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技能人才培养也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培养规划与其成长规律相适应;此外,该省电力公司技能人才本身无论在实践能力还是在理论基础的水平上均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也需要根据其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等进行有步骤的规划,使其有条不紊地、分阶段地转变,跟上公司发展战略的节拍。

2.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激励机制结合

“上岗靠技能,收入凭贡献。”这是该省电力公司在推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探究出的新的激励机制。一是实施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推行准入制度,激励技能人员的驱动力;二是在理论知识提升中公司支持一半的费用,鼓励技能人员强化基础,使其早日成才;三是推行技能鉴定,考核评价、技术比武或知识竞赛等,为技能人才创造“培养快、使用好、待遇优”的良好动力环境,形成条件激励;四是实施岗位技能工资,并将岗位贡献纳入收入范畴,从经济上激励技能人员的培养,使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具有活力。

3.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三新”应用相结合

“三新”即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对公司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公司考虑技能人员与研究人员培养的区别,选择企业新设备安装、新站投运、老设备的新工艺改造以及检修现场作业等积极组织开展现场示范、动手参与、经验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有成效。

4.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培训网站专栏结合

为了配合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公司在培训网站专门开通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专栏,一是为技能人才提供互相学习、技术交流、技术创新、问题研讨的平台,实现知识共享和共同进步;二是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信息渠道,开拓眼界,帷幄于其心,从而为技能人才创造宽松而有效的学习园地。

五、结论

实践探究表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高度重视,紧密配合和精心组织。既要关注培养需要的外在动力,也要有激发员工需要的驱动力;既要有关心培养的支撑力,也要考虑管理带来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力。尽管不同企业有所不同,但这几点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定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俊保,武存生,夏雅君。电力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案例探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3):292-296.

[2]杨俊保,吴大器。电力企业学习型研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08-109.

[3]孟丁。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1-269.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引企入校;高职教育;素质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只有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合作办学、合作教学建设、合作人才培养、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服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才能得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国际职教界公认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许多院校没能正确把握校企合作之本,只追求校企合作之名,且不务校企合作之实,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育人质量。

目前校企合作主要以“订单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但是忽视了人才技能培养与人的整体素质提升的统一性,所以培养的可能是某种“专才”可能会出现方向性问题。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才,高职教育是要培养社会所需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主动积极与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只要学生在企业顶岗了,在企业实习了,就自认为是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只要仔细反思一下:学生实习专业是否对口?实习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实习时间安排是否恰当科学?实习组织是否严密有序?实习是否有利于“全人”的培养?若要深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许多的校企合作只能说是学校为企业及时提供了所需的短期劳动力,而不能说是校企合作育人。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追求“校企合作”本身,未真正落实坚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原则,忽略了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二、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重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首先是“人”,其次是“才”。“人”与“才”的结合点是素质。如果没有完整的人格和素质,人才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就技能而技能”,而应当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技能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难题,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人才培养如果背离了这个目的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明确育人是校企合作的宗旨。高职教育为什么要与企业合作,这是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特点所决定的,这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育人为学校之本,合作中,高职院校要坚持以育人为合作的根本宗旨。离开这一宗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创新人才培养就是要在既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侧重对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过程,培养方式方法进行革新,着力解决好“怎样育人”的问题。[1]

三、校企合作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要紧密合作,合作企业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在校企合作内容实施上,高职院校可在如下几方面与企业开展合作。

(一)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投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学校和企业从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到培养具体方式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制定,共同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主要特征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技术研发,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学生参加定量的生产实践。这样既能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又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合作教学建设。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与职教课程专家一起共同开发建设课程,编制教材;采用建立“校中厂”或“厂中校”方式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企业也可以共享学校的实训资源;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兼互聘,共同建设专兼结合的“双

”型教师队伍。

(三)合作人才培养。学校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将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的技术标准及工作过程引入并转化为教学内容,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执教,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在学校学习和到企业实践交替或结合进行,企业参与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四)合作就业。通过订单培养或建立就业基地等方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公司制”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使用为利益平衡点,以引企入校建立校内分公司为主要途径,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真实企业的教学环境,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符合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特点和规律,同时,也能为企业在使用人才、研发经营等方面带来效益,从而实现双赢局面。[2]

(五)合作研发: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革新,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进共同发展。加强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人才信息的交流。

(六)是合作服务。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有条件的还可合作面向社会开展社会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推广工作。

四、结语

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学校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状况的过程。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要相一致,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依托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学校与企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同时把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素质对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使企业更重视人的素质培养。

总之,校企合作作为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二者合作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崔海军,刘荣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9-22

[2]沈时仁,校企合作高职商贸类“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职教通讯[j]2011(12):72-75

作者简介:曾繁敏,女,(1965-),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

樊桂兰,女,(1978-),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馆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