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欣赏【推荐4篇】
【导言】此例“毛笔书法欣赏【推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毛笔书法欣赏【第一篇】
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书法作品时,协调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照应、和谐关系的布局方法,也称谋篇布局。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前后连贯、字字呼应、行行关照、全篇气韵贯通,组成一个完美的、统一的整体。章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各自的创作需要,选择不同的章法形式。有些人单字写得还可以,但构成篇章,就让人看上去别扭,原因是没有掌握章法布局的基本方法或缺少章法布局的实际经验。因此,章法是衡量一幅书法作品艺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硬笔行书章法的基本形式
硬笔字从用途上可分为实用型和艺术型两个层次,它虽然不像毛笔书法那样讲究,但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艺术型硬笔书法的章法基本上承袭了毛笔书法的章法形式。在日常书写硬笔字时,因各自的书写目的和书写水平不同,章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硬笔字的章法是通过书写格式来表现的,比较常见的书写格式有两种,一种是横式,一种是竖式。横式是现法,就实际应用而言,硬笔行书主要采用横式书写;竖式是借鉴传统毛笔书法的章法形式,有较强的艺术性,形式也多种多样。
横式书写起源于现代印刷文字的排版格式,其基本要求是由左向右横写,首行空两格,字距小,行距大,行间清晰舒朗,行序自上而下。这种形式运用十分广泛,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交际中书写的各种文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二、横写和竖写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遵守结字规范
虽然行书的点画和结构的安排处理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同一个字会有不同的写法,但不能因此就随心所欲。要遵循行书结字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这个规范是建立在结字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的,大家公认的、约定俗成的书写习惯。
(二)笔画书写要准确
笔画准确是结字的先决条件。行书笔画的连接、伸缩、长短、参差、走向等大体上都有一个尺度,不能随随便便,否则会导致内容书写的错误,甚至造成歧义和曲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下面的两组字,让人看了十分费解,不知写的是什么:
(三)处理好字与字之间的搭配的关系
安排好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章法布局的第一步,不同的字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可通过前后牵连、呼应顾盼、大小穿插错落等手段来调整字形,使字与字之问自然和谐。
(四)处理好行与行之间的照应关系
行与行之间要上下、前后气息相联,首尾照应,让人们感受到作者在整个书写过程中气息的流动和情感的不断释放(图18)。
三、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是作者对一幅作品的全面筹划和安排。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能体现出作者艺术水平的高下。谋篇布局的形式很多,常见有横排式和竖排式两种。
(一)谋篇布局的形式
1.横排式
横有行,竖无列。这是日常比较实用的书写形式。一般情况下,横排式字距小于行距,由左向右横写,比较适宜于自由活泼的行书和草书。在书写时,可在有横线格的纸上直接书写,也可把有横线格的纸张衬在纸下书写。要注意字无论大小、收放,都要写在两条横线格的中间,以每字外轮廓的中心为标准取直,使其自然成行(图19)。
2.短句形式
这种形式书写的内容多为诗句、名言、赠言、寄语、短句等。比较适合在信封、贺卡、扉页上书写。因其字数少,布局的难度就更大一些。在书写时,字体尽量大一些,要合理布局,保持字与字之间气势贯通、笔意相连、首尾照应。不能把单个字相互割开,但也不能生硬牵连、影响美观。如:
3.竖排式
这种形式为传统的书写形式。其书写顺序是由上而下、由右向左书写。一般来说,如果用行书书写,则字距小于行距,且在书写过程中,字的挥洒空间较大,笔画伸缩的自由度较强,能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这种形式多用于创作和欣赏(图20)。
(二)硬笔行书的书写内容和格式
当今,硬笔书法已成为书坛中的一朵奇葩,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除了日常实用的格式以外,硬笔书法的章法内容及表现形式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并充分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和欣赏价值。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包括正文、落款和钤印三部分,三者之间构成了完整统一的章法。选择什么样的书写内容,采用什么书体,如何将书写内容在规定的篇幅里合理布局、书写美观,达到和谐统一,给人以赏心悦目、富有创意的美感,是章法布局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1.内容的选择
这是章法布局的第一步。首先要选择好创作书写的内容。由于汉字具有实用和欣赏的双重功能,因此优美、精深、健康向上的诗文词句,往往能激起创作情绪,引发创作灵感,而且也会感染和打动读者。读者在鉴赏书法艺术之美的同时,又领略了高雅的文辞之美,可谓一举两得。反之,内容庸俗浅薄,非但不能激起自己的书写欲望和激情,也大大降低了书法作品的品位,同时也很难让读者得到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享受。
硬笔行书创作的内容,应在自己审美情趣的基础上,选择那些古今优秀的篇章、诗词、佳句,也可以是自己撰写的诗文,这样更能在书法创作中抒发自己的性灵和情怀。
2.幅式的选择
幅式也即篇幅的格式。书法的幅式是章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的书法幅式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
随着硬笔书法艺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硬笔书法的幅式在借鉴传统毛笔书法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其中包括纸张、书写工具、书写颜料、装裱形式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使硬笔书法艺术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局面。
与毛笔书法一样,硬笔书法的幅式不同,布局的形式也会随之变化,不同的幅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情趣,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由于硬笔书写工具的局限,不能写出过大的字,因此篇幅不宜过大,字数也不宜过多,幅式还是以小巧、精致为好。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实用硬笔字一般多为横写,直式写法很少。但作为艺术创作和欣赏,我们见到更多的则是使用直式书写。这里主要是参照传统毛笔书法的幅式,其常见的形式有:条幅、中堂、对联、横披、扇面、斗方、条屏等。
(1)条幅:一般指自上而下的长形竖挂的作品。书写内容横短竖长,形式上可采用有格或无格,书写顺序为自右至左、由上而下,一般不加标点。行书一般采用无格形式(图21)。
(2)中堂:其书写形式和要求与条幅大致相同,只是相比条幅稍宽一些,上下长度稍短一些(图22)。
(3)对联:也叫楹联、对子。为左右对称的上下联。右为上联,左为下联,其书写内容对仗工整,一般字数较少,多为五言、七言、八言对等。因其字少,硬笔书法可采用弯头美工笔或其他易写大字的硬笔书写工具(图23)。
(4)横披:又称横幅,为长形横挂形式。内容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字数可多可少,落款可写2~3行(图24)。
(5)扇面:分折扇和团扇两种。折扇上宽下窄成)山草香●(辐射状,这种形式在章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般采取一行字多、一行字少的格式来写,这样一方面因地制宜,一方面也使作品显得生动活泼、形式优美;团扇分椭圆形、圆形,书写时大都随形布局,也可圆中取方,即在圆形中把书写内容安排成方形的(图25~图26)。
(6)斗方:斗方为方形或接近方形,它是条幅和中堂的一种变化形式。其篇幅和字数可根据需要来安排(图27)。
(7)条屏:条屏为条幅的组合。一般有四条屏,六条屏等,必须是偶数。条幅的内容可各自独立,也可以连写,按照从右至左的顺序书写。但要注意每条的行数和字数大致相等,最后一条因落款,字数可有所变化(图2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题款和钤印
1.题款
题款是正文书写完了之后所附加的一段说明文字。一般包括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地点、作者姓名等内容。题款的长短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和留空的大小来决定,其灵活性较强。款和印是书法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书法作品既有书写优美的正文,又有妥帖的题款,再加上恰到好处的钤印,可以使书、款、印三者相映生辉,增加其艺术的感染力和视觉效果。
款分上款和下款。上下款都题者,称为“双款”,只题下款的称为单款,题款字数非常少的称为“穷款”。赠予他人的书作一般题双款。
上款内容一般为所书正文的出处,或书赠对象等,可题在正文之前,但不能高于正文位置,也可写在下款的前面和下款并题。
下款主要说明书写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姓名、谦辞等。除了上述之外,有些书法作品还可根据需要题长款,字数多者可达百字甚至更多,其书写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题款的称呼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并非每一幅书法作品都需要。题款的称呼、时间也往往有一些雅称(图29)。
款的书体,一般来讲,篆、隶、楷书题款书体多为楷书、行楷或行书,而行书、草书题款书体一般多为行书或行草书,以求与正文风格相协调。
2.钤印
钤印也是整个章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硬笔书法作品的钤印一般也沿袭了毛笔书法作品的钤印方法,只是硬笔书法作品幅式较小,所以,其印章也相对小得多。有些硬笔书法作品也可以不用钤印。
印章运用得恰到好处,会起到活跃章法气氛、画龙点睛、增加亮点的装饰作用。大凡在书法艺术上有一定素养和造诣的人,都十分重视钤印。
印章有“朱文”和“白文”之分。“朱文”又称“阳文”,印文凸出,钤盖出来的字呈红色;“白文”印文凹陷,钤盖出来的字体为白色。
印章又分名章和闲章两种。名章主要显示作者姓和名,形状多为方形。名章最好是大小一致,姓和名各一方,一朱一白,两印合并使用,并在两印章上下之间留出一个同大印章的距离为宜。名章一般钤在署名下方。闲章是指刻有名言、警句、成语、书斋号、年代等内容的印章。其形状多为长条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闲章盖在作品的起首处,称为“引首章”,有的则盖在正文的下方或其他空白处,起到补空、点缀和平衡视觉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一幅作品用印最多不超过三方。否则,会喧宾夺主,显得俗气。一幅书法作品在完成钤印后,创作过程即宣告完成。
总之,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需要花费作者一定的心血去构思、去推敲、去经营,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帖、揣摩、观赏,不断丰富自己,提高欣赏水平和文化艺术素养,才能增强自己的艺术创作灵感,使自己不断有新作出现。
毛笔书法欣赏【第二篇】
低年级中国写意画教学之我见
解放路小学 张书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水墨画艺术更是承载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属中国的国粹艺术。虽然中国画有着它自己的独特魅力,但是它的色彩并不像油画棒、水彩笔那样鲜艳、丰富,主要靠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画面。低年级学生喜欢漂亮的色彩这一特点,使中国画不能在第一时间里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而对它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低年级的学生又是很难理解的。那么如何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这值得我们教师好好思考。
一、以游戏为主调动兴趣
爱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喜欢想象。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在教学《水墨游戏》时,我用玩游戏的方式导入,用毛笔、墨汁、加水、在宣纸上做各种活动。接着又形象具体的进行了演示,让毛笔站直了走一走,扭一扭,跳一跳,打个滚……然后想一想,添画完成一幅作品。同学们在了解这个奥秘后,都急于尝试。在这个玩的过程中,
无论学生的水墨涂抹是什么样的效果,只要表现出了墨迹的"浓淡干湿粗细曲直"等变化,教师就应让学生认识到他的表现是非常优秀的,使其充分感受水墨游戏的快乐和墨迹变化呈现的美感,让他们在自由的水墨空间中愉快地散步。通过画面的展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水墨的浓淡干湿和线的曲直粗细,并抒发了自己快乐和愉悦的心情。
二、名家故事与欣赏教学开拓学生视野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绘画经过各时代、各民族的画派风格、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等不断演变、提高,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代代中国画家经过各自终身不懈的追求,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的旷世杰作,不胜枚举,各种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它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欣赏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我经常网上查找有关画家的成长故事,比如:《徐悲鸿三请齐白石》、《齐白石和他曾孙的故事》《唐伯虎学画》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把枯燥的欣赏讲解,生动有趣的穿插到教学上。学生往往被我惟妙惟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也在语言表达上,概括上,了解画家的成长上,进一步认识了他们成长的经历和优秀的作品。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更多的有关知识。通过欣赏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古代优秀绘画作品和近现代优秀的作品,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陶冶少儿的思想情操,提高儿童的精神境界、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从临摹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画起
中国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从临摹入手,如临一些古代和近现代著名画家的优秀绘画作品。临摹所选择的绘画内容与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地联系,如一些蔬果、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等,因为儿童对这些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同时,在临摹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儿童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学会分析画家们是怎样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儿童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猴子的基本画法之后,要求儿童能够画出除书本上的不同的猴子动态。
四、多种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指导儿童学习水墨画创作时,要用新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等培养。如儿童刚开始接触水墨画时,教师可运用演示法,拿一支饱蘸浓淡不同色墨的羊毫笔在洁白的宣纸上看似漫不经心(实是极精心)的勾、点上一些大小不同、错落有致的点、线、面。然后问学生"老师画的是什么呀?我们在这基础上勾画,它又可以变化成什么?接着老师拿出另一支稍微小一点的狼毫笔稍加勾点,一幅姿势不同、神态各异的、栩栩如生的群雀图跃然纸上。真棒、真有趣!学生们群情激荡跃跃欲试,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随意点画,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把这些点面改画成什么?学生边讨论边思考,教师稍加勾点,各种充满童趣的作品便展现在眼前,学生学习兴趣浓烈,思维活跃,不知不觉中训练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学书法艺术,打国画基础
毛笔书法欣赏【第三篇】
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织绣书画大致可分为织造书画和刺绣书画两大类。织造书画是由织匠在织机上完成的,由于织造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不同,形成缂丝、缂毛、织锦和漳绒等不同的品种。刺绣书画是绣工以绣针引彩线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创作的书画作品。
织造书画
缂丝,亦称刻丝、克丝、w丝,习惯上一般写作“缂丝”。缂丝的主要特点为“通经断纬”,这种织造方法最早始于汉代的缂毛织物,而缂丝书画则出现在宋代。北宋末年徽宗皇帝酷爱书画,重视画院建设,编纂《宣和画谱》,宫廷绘画最为繁盛。受其影响,缂丝由实用品开始向纯欣赏性艺术品方面发展,《缂丝赵佶花鸟图》轴(图一)是其最好的见证,标志着北宋晚期的缂丝已超越装饰性图案,向纯粹供欣赏的艺术门类发展。南宋是中国缂丝工艺发展的成熟时期,由于书画艺术的繁荣而欣赏性的缂丝书画趋向织造书画名迹,黄居u、赵昌、崔白的花鸟画成为南宋缂丝匠人摹仿的主要对象,并把追求原作的形似和神似作为主旨,真正成为“书画织物化”,使得南宋缂丝迈向艺术的顶峰而不可逾越。涌现出了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一批缂丝高手,朱克柔的传世作品有《缂丝莲塘乳鸭图》轴、《缂丝牡丹图》册、《缂丝山茶蛱蝶图》册等。沈子蕃的传世珍品有以宋人“院体”青绿山水为本缂织而成的《缂丝青碧山水图》轴(图二)、有以仿黄筌的“院体”花鸟画而作的《缂丝梅花寒鹊图》轴,这两件作品是在他不多的传世品中缂织得最精美的力作。纵观南宋缂丝书画的发展,与宋代绘画是相辅相依的,两宋是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因而缂丝书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表现出了缂丝书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代传世缂丝书画作品不多,《缂丝八仙图》轴(图三)、《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是其代表作品。相比宋代缂丝书画,元代的作品略显粗犷毫放,形成雄秀清润的风格。此外,元代统治者承袭了金人用金的风尚,喜爱加金织物,缂丝书画也受其影响,出现了缂金的做法。《缂丝八仙图》轴少量的缂金,为作品增添了富丽华美的装饰效果。
明代有专门负责生产缂丝的管理机构,在“御用监”下设有“缂丝作”,而缂丝书画作品则是在宣德(1426-1435)以后才发展起来。据《纂组英华》记载:“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其主要特点仍是以当时名家的书画为底本,赵昌、崔白、沈周、仇英、祝枝山的书画是缂丝匠人摹缂的主要对象,一方面继承宋代精细的传统,缂织细腻,但细中有变,不求形似,用笔(丝)简逸,属于“简逸”的文人花鸟画法。另一方面注重装饰,色彩浓重,与清丽雅致的宋缂丝形成鲜明对照。明代早期的缂丝画织制精细,完全用缂丝技法织制而成,而晚期的作品在细小部位有动笔补色的情况,但这并未影响其艺术价值和精湛的缂织水平。明代出现了超大的巨幅缂丝画作品,其中《缂丝瑶池集庆图》轴(图四)仅画心尺寸就达到纵260厘米,横205厘米,这在明代以前是非常罕见的。明代缂丝书画受明代吴门画派影响较深,出现了一批如吴圻、朱良栋等缂丝高手,多摹仿江南文人画,状物写实,抒情自然,富于独创性,不拘一格。
清代时苏州、南京、杭州、北京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缂丝至乾隆年间再次盛行。乾隆皇帝本人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汉文化,缂丝书画在选题上,概括体现出了乾隆的思想、主张、爱好,他的许多意识渗透到作品的制作中。因此,乾隆御笔、御题的缂丝画及御笔书法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作品之多是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其装裱也格外精致,可以说件件是精品。而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缂丝书法作品、表现宗教题材的缂丝唐卡和缂丝佛像画数量之大且缂工精细也是前所未有的。缂丝加刺绣这种织造方法也在乾隆朝出现,是缂丝和刺绣两种工艺发展到成熟时期的必然结果,是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时尚。
纵观缂丝书画的发展,宋代多临摹名家绘画;元代简练豪放,崇尚金彩;明代摹缂书画,追求审美情趣;清初康熙、雍正两朝继承明代文人画的风格,尚存靓雅之余韵,重意趣、精笔墨,设色古雅柔和。乾隆朝达到全盛,作品倍增,规模恢宏,虽然细致的缂工达到惊人的程度,但有些缺乏艺术性。清代晚期,缂丝工艺颇见式微,由于需求量的增加,过分用笔渲染超出了缂丝工艺本身的范畴,有的甚至于只织制物象的廓轮,其余色彩均动笔描绘。在艺术上追求堆饰,繁琐,格调不高,不过“三色金”、“三蓝缂丝”、“水墨缂丝”技法的创新,也给晚期的缂丝书画增添些许新意。
缂毛,是用毛线以“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织造而成的,始于汉代。而缂毛画为适应新潮流在清代乾隆时期才形成,成为乾隆时期又一独特的手工艺品,常常用作挂屏、插屏的屏心。《缂毛大吉葫芦》(挂屏)、《缂毛鸡雏待饲图》挂屏(图五)、《缂毛三星图》挂屏、《缂毛九安同居图》挂屏是其代表作品,主要特点是:缂毛画多是缂毛与缂丝相结合的产物,一般突出的主题,即主要花纹,均用毛线缂织而成,而地色和点缀的花纹则采用缂丝方法。缂毛技法虽无大的创新,但毛线所特有的绒感,即新颖又漂亮,凸起的绒毛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观赏性及强。
织锦,“织彩为文曰锦”。也就是说,锦是用多种色线织出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主要用于生活实用品,可制成衣服、铺垫、小饰品等,而以此工艺织成观赏品,并不多见,清代织锦画内容大多以宗教有关,《织锦金线无量寿佛图》轴(图六)、《织锦三十五尊佛图》轴等,特别是《织锦西方极乐世界图》轴,是一幅根据佛教经变故事为题材、用彩色纬线织制的西方佛国的情景图,尺幅巨大,制作精巧,工艺难度极大,是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稀世珍宝,弥足珍贵。
漳绒,因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地区而得名,属于起绒织物。清代的漳绒主要由南京和苏州生产,在织成的漳绒画中,往往利用割开的绒毛与未割的绒圈之间的反差来表现绘画图案,将它织制成挂屏和条幅,供人欣赏。《漳绒渔樵耕读四条屏图》轴、《漳绒孔雀图》轴(图七)等为主要传世品,色泽沉净,图案典雅,能给人以隽美的享受。由于漳绒质地厚实,坚牢耐磨,外观富丽,多用它做秋冬衣料或铺垫等生活用品,欣赏性作品较少。
刺绣书画
刺绣,又称“女红”。早期的刺绣,由于礼制的束缚和刺绣技巧的限制,功用范围很狭隘。三国时代成为分水岭,吴国(公元200――252)的赵夫人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五[河海城邑行阵图”,开启了具有美术价值的刺绣。随之齐梁时期出现刺绣的锦裙和法被,唐代卢眉娘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唐代可能是受画坛吴道子宗教绘画的影响,刺绣书画作品中宗教题材增多,如史料中记载的唐绣观世音像、大士像等。而唐绣同昌公主锦被,绣有三千鸳鸯,则开创了绣花鸟的新风范。
宋代都城汴京(今开封),设有专管绣事的机构――文思院、绫锦院和文绣院。文绣院内集绣工三百余人,专为宫廷绣制皇室御用品,由于此时刺绣技艺已趋成熟,使得欣赏性绣画作品更上一层楼。受宋代画院院体工笔花鸟画的影响,绣画多以名家花鸟画为底本,精湛的绣技,与唐宋名家的绘画相结合,彰显绣画独特的艺术韵味。《宋绣滕王阁图》、《宋绣陶渊明潦倒图》、《宋绣梅竹鹦鹉图》、《宋绣海棠双鸟图》、《宋绣瑶台跨鹤图》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古人对宋绣推崇备至,正如明代人张应文评论宋绣时说的,“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吝之态,佳者较画更甚。”从这段评论中,可以看出文人雅士对宋代观赏性绣画是何等的欣赏。
元代设有绣局,专为宫廷和官府加工刺绣。对于元代刺绣画作品,高濂《燕闲清赏笺》有这样一段记载,“元人之绣,便不及宋,以其用绒粗肥,落针不密。且人物花鸟,用墨描画眉目,不若宋人以绒绣眉,瞻眺生动。”虽然这样的评论并不完全正确,但元代刺绣与精致的宋代绣画相比,确是略逊一筹。尽管如此,元代刺绣也有创新的一面,所绣人物花鸟在细小部位施以墨笔描绘,开始了绣、画结合的新技法。另外,据《辍耕录》记载,元代有用粉书诏文在青缯上,绣以白绒,并缀以真珠。有一件《元绣诏书》,标志着穿珠绣可能源于此时。
明代设立了官办的“针工局”掌管绣事,宫廷内还专门设有“绣作”,嘉靖时存留有绣匠800多名,规模是非常大的。明代观赏性刺绣书画仍是以名人书画为蓝本,在继承宋代针法细密,配色精妙的同时,重韵味的简笔水彩画也常常作为苏州绣工的画稿。明代刺绣书画最主要的成就是南、北两大地方流派的形成,南绣以江南特有的细腻,平薄匀细取胜;北绣则以北方的豪放见长,装饰性强。南绣当以顾绣为代表,它起源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顾名世之家,是由民间发展而来的闺阁艺术绣,在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的传承下使得顾绣声满天下。半绘半绣,设色淡雅,绣线多样,为其特点,它对后世地方绣的产生影响巨大。北绣则以鲁绣为代表,山东古属“鲁”,故山东刺绣品称“鲁绣”。其主要特点是:用双股丝捻线,称“衣线绣”。衣线绣做为观赏性作品常以暗花绫、绸、缎为绣地,用线粗,着色浓,具有北方朴实醇厚地方风格。《鲁绣芙蓉双鸭图》轴、《鲁绣文昌出行图》轴(图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风格苍劲淳朴,粗中见细,虽然用双股线较粗,但绣工细腻,坚固耐用,与南绣细丝淡彩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北方地区粗犷豪放的特色。
在明代,另外一种用料新奇的织绣品得到了充分地发展,那就是发绣。它用人发代线以绸绢为地进行刺绣,如白描画法一般绣人物故事,继承了吴道子、李公麟创建的白描画的风格,尤其受明代画家丁云鹏的影响,以发丝力求表达绘画技巧,新颖独特,自成一格,技艺极为精巧。其代表作有《发绣东方朔像图》轴、,发绣达摩渡江图》轴及《发绣观世音像图》轴(图九)。
清代,宫廷由工部专设“绣作”及江南三织造,服务于皇宫御用绣品,各地方则有刺绣作坊,制作商品绣件。刺绣书画在清代也得到极大发展,为适应宫廷的需要,以祝寿、吉祥图案和应景为题材的宫廷刺绣书画成为一时的风尚,绣画、绣字或雅或俗,形式新颖,刺绣精美,绣工细致,均见功力。而超大巨幅的刺绣书画,则是专门为悬挂在雄伟壮观的高大宫殿中的,体现了皇家非同一般的气派。清代晚期刺绣书画,则追求精细繁缛,并且大面积的动笔着色已违背刺绣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呈衰败趋势。
刺绣书画在清代因刺绣方法与地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风格的刺绣流派,其中“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最为著名。苏绣,是指江苏地区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苏绣可分为两类绣品:一是宫廷所用的服饰、铺垫等实用品。二是具有美术价值的艺术欣赏品,即苏绣画。现存苏绣画作品较多,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平、光、齐、匀、和、顺、细、密”是其特点。绣者多为名门闺媛,故称“闺阁绣”。沈寿是清代晚期脱颖而出的苏绣艺术的改革者,她借鉴西洋画、日本美术、摄影等长处,创造了“仿真绣”,将苏绣平面视觉提升到运色讲究光线明暗,注重写实的高度。她晚年撰写的《雪宦绣谱》,为后人研究苏绣针法留下了宝贵的材料。
粤绣,是指广东地区的刺绣,因刺绣名家多集中在广州,又称广绣,清代形成独特风格。广绣绣制的小饰品、挂屏、团扇等,成为宫中贡品。而观赏性作品,形象接近写实,除用丝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还用马尾缠绒作线,设色妍丽夺目,构图饱满,绣工细致,绣匠多为男子。主要传世品有《广绣三羊开泰图》裱片(图十)、《广绣百鸟朝凤图》、《广绣山水渔读图》等。
蜀绣,是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清晚期四川省劝工局的成立,当时许多著名的画家参加蜀绣画稿的设计,增加了蜀绣画的艺术价值,金玉满堂、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内容是常用的题材,张洪兴绣制的《蜀绣狮子滚绣球》挂屏得到清政府的嘉奖,使得蜀绣画名振天下。
湘绣,是指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于清代晚期形成。湘绣画在画家杨世焯的带动下,设馆授教,将自己的经历及在绘画中的才能运用到刺绣中,从绣实用品向专门绣制欣赏性的字画聊屏方面发展,提高了湘绣的艺术技巧,使湘绣画在实用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毛笔书法欣赏【第四篇】
关键词:多媒体;书法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29-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在下降,特别是毛笔字的书写尤为突出。国家教育部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书法课,每周1课时。我校从三至六年级开设书法课,我有幸能成为三年级书法教育课老师。经过教学实践,本人觉得在书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书法课堂教学效率,给书法教学增添活力。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书法教学呢?在此,本人只是想谈谈一些简单做法和初浅体会。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绝大多数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学校开设书法课之前,没有练习过毛笔字。如果按"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点评"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很难激起学生学习书法兴趣,但是把多媒体运用到书法教学中来,通过视频,把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信息结合起来,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有意注意得到一定的保证,尤为重要的是,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指向预定的学习目标。如在教学中我播放《毛笔书法入门》,学生看得很认真。观看之后,学生就纷纷拿出毛笔,练习执笔。又如在教写"山"字时,我播放南开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田蕴章教授"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视频,田教授的风趣幽默、收放自如一手好字更是激发学生练习书法兴趣。
2.运用多媒体提高书法课堂学习实效
小学三年级学生其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在书法学习中主要依靠视觉的观察。在教学中一些重点和难点用语言没法表达清楚,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既回避了无用的烦琐教学语言,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而突破书法教学重点、难点。
比如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示范存在局限性。一是由于教师书写习惯问题,往往不易把笔画书写到位;二是由于老师在书写示范时,身体遮挡学生视线,导致学生不易看仔细、清楚。如果在课桌上书写示范,大部分学生又看不见。可是借助多媒体,将教师的书写示范通过实物展台投影到大屏幕上,就能使全体学生全方位体验教师书写过程,而且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书写规律、书写要领。
3.运用多媒体促进互动式书法教学
在书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更加方便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比如在评析学生的习字练习时,就可以通过实物展台,将学生的练习一览无遗地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大家参与分析和纠正。同学们通过讨论、评析,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运用多媒体辅助书法教学既能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欣赏评价能力。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书法鉴赏
"见多"才能"识广"。中国古人强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早已带着它特有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放射出经久不息的异彩。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书法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欣赏到古今书法艺术大师的杰作,了解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如果没有多媒体,我们只拿几本字帖或书法作品选辑之类的东西给学生看,那书法教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可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大不一样了,多媒体凭藉着蕴含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为练习书法的学生提供大量的书法鉴赏。老师只要进入相关内容的搜索,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欣赏到铭刻在高山悬崖上的石刻,领略到古今书法艺术的惊人底蕴。如果在播放时,再配之以声音,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书'"。
5.运用多媒体丰富书法教学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