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8105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精彩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第一篇】

教案设计的艺术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而进行的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方法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的一种教学策划。

教案,是既有理性色彩又具备诗意手法的教学蓝图,是教师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

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

一、.教案设计的艺术——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之一: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所谓"新的教学理念",目前就是"课标"理念。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

1 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基本要求之三:要在大力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中的"旧习惯"是大面积的,是年深日久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点有三个:一是千篇1律的结构模式,二是可以多年沿用的教学安排,三是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活动。形象一点说,在大面积的教学中,在教案设计上"传唱"的几乎是"同一首歌"。

所谓改革旧的教案设计习惯,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先进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尝试:

1.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创意。2.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教材处理方式。

3.科学地周全地设计学生的活动,准备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些内容。4.做到每个学期有几节课的创新教案或新的教学模式实验方案。

5.做到每学期有若干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与之相应的应该有课件设计说明。6.做到对教读篇目的课文写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详案。

7.有的教案中要配合相应的教法准备好补充资料、联读资料或者扩读资料。8.设计出教师的教学示范活动,准备好教师精彩讲析的内容。

9.尝试教案表达方式的创新,如用"评点式教案"表现自己的理性思考。10.改革手抄笔写的备课方式,尝试电脑备课,以便常备常新。

仍有余力的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案设计编写出课文的语言积累卡片或撰写课文的美点赏析短文。

总的来说,教案的设计要表现出教师思想的深刻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教案是经过了多么深刻的思考,经过了多少的雕琢。它一个方面表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反复咀嚼,有时甚至咀嚼到了"化"的地步;另一个方面它又表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独到思路。在一个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中,一定是有着非常精妙的创意,一定是有着其深层的含义或者说是"言外之意"。

下面是笔者根据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人教版课标教材《珍珠鸟》进行的教案设计。它以"体验"作为教学的线索,组织起比较丰富的学生实践活动。

别出心裁读课文一一《珍珠鸟》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创意之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构成。

创意之二: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由学生自由选取,进行阅读实践。这个教学创意意在开发课文资源,意在对学法指导方面的教学进行突破。意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熏陶。

二、课时与课型 课时:一节。

课型:学法体验课。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同学们进行"朗读"体验。

2 1.同学们自由快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内容可能有:

这篇课文由怕人的鸟写到与人亲近的鸟,由鸟儿"怕人"写到"信赖"人,由大鸟写到小鸟,由鸟写到对生活的感受,由爱心写到哲理,由描叙到抒情,从情感之美写到意境之美,由实写到虚。

2.朗读"写小鸟"这一部分课文--体味课文重点内容。①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构图之美。

②再有情感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运用之美与细节描写之美。③再动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表达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先讨论一下,我们的语调应表现出小鸟的哪个方面的可爱。

讨论后进行朗读体验:我们应读出(表现出)小鸟的稚嫩可爱、调皮可爱、活泼可爱和娇憨可爱。

④同学们进行体验式演读。

教学板块之二:同学们进行"发现"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这篇课文中有什么?(请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课文中有一只可爱的鸟,有一位爱鸟的人,有"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有在对小鸟神态、动作的描写之中融人的喜爱之情,有温馨和谐的环境,有一个简洁美好的开头,有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有生动的拟人笔法,有色调暖和的色彩词,有十几个充满爱意的"小"字,有几个表达喜爱之情的"小家伙",有几十个用得轻盈活泼的动词,有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老师在对话中可能要表述的内容有:

课文中有满溢着爱意的描写,有盎然的诗意,有画的色彩,有哲人的思索;有一幅爱意盎然的雏鸟初出图,有一幅活灵活现的小鸟玩耍图,有一幅摄人心魄的小鸟甜睡图;有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浓郁的诗意;有美好的语言,有美好的画面,有美好的意境;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富有情谊的情感流露,富有情味的生活感悟„„

教学板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别出心裁读课文的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2.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词语或句于,迅速理解文章的脉络。3.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断,然后给它"命名"。4.句典编写法--选一个或几个句子,对它的作用、妙处进行评点。

5.形象素描法--抽取文中词句,组成对描述人或物的材料,如"小小珍珠鸟素描"。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

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为美好的读课文方法,也可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教师准备的内容有: 1.多次概括法:

①人鸟情②我爱珍珠鸟③图画组成的美文④一曲爱的颂歌,一首动人的抒情诗⑤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⑥爱心·哲理⑦爱心·尊重·信赖⑧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⑨语言美,构图美,意境美⑩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意⑾信赖创造美„„

2.文序把握法:

①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3 第一部分(第l-段)写"我"为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

第二部分(第6-16段)写珍珠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②由大鸟写到小鸟由怕人的鸟写到与人亲近的鸟由鸟写到对生活的感受。

③小鸟儿先是"钻出笼子",继而"落在书桌上",再又"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最后竟然落到"我的肩上睡熟了"。

④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渐渐它胆子大了它先是离我较远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它完全放心了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睡得好熟

3.画面标题法: 阳光·吊兰·小鸟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芜。小乌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调皮啊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4.句典编写法:

①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拟人笔法,"生气"二字,真是神来之笔。②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三次称呼,三种角度,三种语气,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笔端。

③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三个"一会儿",五个动词,一个"神气十足",写出了小鸟的活泼好动调皮可爱。

④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写出了小鸟的心理活动,传神地绘出了小鸟招人怜爱的神情。

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一一简笔概括,"淘气"写出了性格特点,"再三"写出了贪玩,"飞""扭动""挤开""钻"充满动感。

5.形象素描法: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银灰色的眼睑,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教学板块之四:教师小结。

2.教案设计的艺术——教案设计要力求准确运用教材

凡"方案",都得讲究有所依凭和有所意图。阅读教学方案的设计也不例外。教材,就是教案设计最为基本的依凭。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人们对"准确运用教材"这个话题显得比较淡漠,提得较多的是如何生动地运用教材,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等等,研究与实践得较多的也是这些方面。

所以有必要提一提准确运用教材的问题。

研究如何"准确地运用教材",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就是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我们能最大限度地靠近教材的教学要求并落实这些训练要求;经常地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能够让我们注意通读教材的编写说明与教材单元说明,从而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一般来讲,要做到准确地运用教材,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如下内容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4 关系。

第一,要关注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训练要求。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目标准确"的特点。因为此时的教者是在准确理解并力求有效地贯彻教材的编写意图。

请看下面内容,这是笔者从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标教材七年级(下)的单元说明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②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祖国"。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②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③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名人"。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①理清作者的思路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文化艺术"。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自己的认识;③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文化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探险"。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②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③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动物"。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②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整体感知能力;③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以上内容,能够在我们设计教学时提示我们,至少提醒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要离题太远,否则我们就难以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来准确有效地贯彻其训练要求,否则就大有"买椟还珠"的味道。所以,像这样的对单元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提炼,不论初中高中,不论是哪一册教材,我们都应该理一理,做一做,以使自己心中有数。

第二,要关注单篇课文的训练要求,要研究课后练习设计。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重点突出"的力度。

课文后面的练习设计,往往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作业",它们往往承载着、表现着课文的训练方式与训练重点,往往折射出教材编者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如果我们有机地利用课后练习中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来进行教学方案的立意,这样的教学方案肯定是简洁、明了而又重点突出的。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例一:透过《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进行教学立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学期第2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一些内容: 1.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

5 句话,看看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简要叙述这几件事情。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2.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2)想象"我"回家时所见到的情景,说说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广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上面这三个练习启发我们:

1.这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可以是:整体理解(练习一的信息)--重点突破(练习二的信息)--体验表达(练习三的信息)。

2.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是:速读,复述(练习一的信息)--精读,品析(练习二的信息)--讨论,交流(练习三的信息)。

3.这篇课文要突出的重点内容可以是:理解插叙的巧妙--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练习一的信息)。感受与品味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文中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练习

一、练习二的信息)。

以上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立意,这样的教学立意,你能说它不是紧扣课文、重点突出么? 例二:透过《与朱元思书》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进行教学立意。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学期第21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一些内容: 1.背诵课文。

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以上这三个练习,有着各自的"表达作用:

练习一--这是"整体感知"练习,也是一道"背"的练习。《与朱元思书》是传世名篇,提出背诵的要求,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练习二--这是"文笔精华"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让学生体会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体会写景的妙处。同时,这也是一道"说"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练习三--这是"迁移拓展"练习。是一道开放性练习,同时也是一道"写"的练习。这个练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想象、联想能力。

综合起来看,这三个练习所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是:背一说一写。

将这三点扩展一下,在细节方面雕琢一下,在资料方面充实一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案吗?这样的教学方案是一定能体现课文的训练要求的。

顺便说一句,很多语文教师没有阅读课文编写说明(含全册说明和各个单元的说明)的习惯,这其实是教学设计理性思考不强的表现。

如果我们细读这些说明,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的内容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是有启迪作用的。比如说在"单元说明"中,教材编者也往往以"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谈一谈对某篇课文的教学建议,这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因为编者的建议一定表现出他对课文与教法的深刻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去有效地利用呢?

第三,为了准确运用教材,教师要深刻研究和准确理解教材。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训练到位"的分量。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

6 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课标还有一点没有说到,阅读也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没有教师个性化的阅读,没有教师对教材的力透纸背的深刻理解,没有教师在这种深刻理解下的导引、点拨、应接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只能是低层次或者浅层次的。"从师不高,学艺不妙",此话也是规律的概括。所以,即便是短小浅显的课文,教师也应着力钻研,悉心玩味,积累丰厚,准确教学。

比如课文《三峡》,不少教例都涉及对它的层次结构之美的教学。笔者以为,教师对此文的赏析应力求达到如下阐释的深度与美感,达到真正的准确理解,教学起来才能显得有底气:

《三峡》的层次之美

郦道元的《三峡》精致小巧,凝练优美,将长江三峡美丽的风光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谓尺幅之内,气象万千。文中美点云集,且不说它的描绘技巧,且不说它的视点变换,且不说它的选词炼句,仅文中的层次之美就够我们欣赏的了。

先看全文的层次之美。《三峡》全篇文章150来字,共分为四个段落,大体上表现出一种由总到分的层次结构。第一段大笔勾勒,总写雄峻壮美的山势,"自三峡七百里中"笼罩全篇,"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为下文所有的写景设下了伏笔。第二、三、四段生动描绘,分写季节与景色:第二段写夏,描写凶猛的水势;第三段写春与冬,描写秀美的山水;第四段写秋,描写凄清的秋意。四个段落字数相当,排列有致,文面清朗美观。

再看各段层次之美。

第一段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先是正面描绘,写峡之长、山之高、谷之深。有趣的是正面描绘中还有小的层次,你看,作者写了"两岸连山,略无暇处",但他觉得这概述的一笔还不够,又加上"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形容的一笔,这一来,雄伟的山势不就突现出来了吗?然后是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啊,不到"亭午夜分",连太阳月亮都看不到哩,三峡竞是这样的巍峨而又幽深啊!

第二段也分为两层。先也是正面描绘,写水势之大,水流之急。同样有趣的是这一层也写得很细腻。"夏水襄陵,沿阻绝"已经写出了夏水猛涨的凶险,但作者又加上一个生动的特例,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汹涌向前的狂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的烘托,作者假设了一个情景--连"乘奔御风"都不能与江水的急迅相比,那江流该具有何等的排山倒海的威力!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

第三段的写法又有变化,这一段写春冬江景,全段分为两大层,先分而后总。先写江水,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漩的清波,闪动的物影;再写山岩,写那极高的山峰,山上的怪柏,下垂的瀑布,飞溅的水花,最后总写一句,用评赞语结束--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是很有趣味啊。这一段写得很美,画面是立体的,有高山也有流水;画面是流动的,波浪在回漩,飞瀑在跌落;画面更是交相辉映的,深潭之上有晃动的倒影;绝之巅有婆娑的怪柏,山水之间悬挂着像白练一样的瀑布,实在是山川秀美,风景奇特。

第四段层次更为细腻,层层相联,情景交融。"睛初霜旦,林寒涧肃"为一层,点明季节与景物特征。"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为一层,写凄清秋景中猿的哀呜和鸣声在空旷山谷中的回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为一层,写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这最后一层在文中有着特别的韵味,作者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使全文情景交融,极好地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我们能够精读课文,从对课文的揣摩品评之中提炼出

7 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的"点"和能力训练的"点";如果我们能够将精读课文所得化为简单明晰、操作性强、于平实之中又带有一点儿艺术性的教学思路;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科学而生动的教学方法,着眼于语言与思维训练,巧妙地设计、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的课中活动,那教学效益该有多好。

3.教案设计的艺术——教案设计与教师资料积累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崭新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在课标教材带着崭新面貌和清新气息进入教学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不仅仅只是对方案的表现形式、教学角度、活动内容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更在占有教学资料方面对广大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打开教材,对教学资料提出的要求俯拾皆是。如果说2000年以前大面积上的那种靠一本教材及一本教师用书进行教学的状况可以用"窘迫""囊中羞涩"一类的词来形容,那么,为了"标准"地实现现在的教学要求,每位教师即使拥有一家出版社也不为过。

笔者认为,在现在,在课文的阅读教学方面,我们至少在以下10类教学资料的积累上要下一点功夫,花一点时间,付出一点代价:

1.指导教师提高素质、把握方向的纲领性文献。

2.有助于教师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专家学者的论述。3.与课文作家作品有关的各类背景材料。4.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数量众多的论文资料。

5.与教案编写有关的教学札记、备课参考、教学实录、创新设计等参考资料。6.与课文教学有关的扩读材料、联读材料。7.与教学手段密切有关的各类音像资料。

8.与综合性学习有关的文化著作、科技作品、现代综合性报刊等。9.与名著导读与古诗词背诵有关的古今中外名著及指导性书籍。10.与选修课教学有关的各种参读资料。另外,还应该掌握一定数量的网站名录。

以上内容,笼统地说,都是教学资源。积累教学资料,也就是在进行某个方面的课程资料的开发工作。这种"开发"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种。

第一,教师要勇于磨练自己,撰写对课文教学确有心得的教学资料。这里指的是教师自己要动手写。

这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立身之本,这是相信自己、磨练自己。

激发自己潜力的必经之路。这就是用写作的方式来激活自己的智慧并积累着凝聚自己心血的资料。

坚持在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中进行写作,这就是在做学问。能够坚持像这样积累资料,就是在往"专家"的道路上走。

下面是笔者对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的一次"别出心裁"的资料写作--假设这篇课文仅仅只是1篇文章,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而需要我来编写,我该怎么办?

如下内容就是在研读了课文之后写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资料 课文提示

困难与挫折,畏惧乃至恐怖,是青春少年花季生活的又一侧面,也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含义之一。读一读这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司理。

阅读中可将表现、描写作者内心活动的词句勾画出来,体会作者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

目标定向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

8 2.整体理解全文,体会记叙过程中的心理描写。

3.重点品读"我从石架向下望„„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一部分,体会"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

文本分析

1.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的攀崖和下崖。第二部分,写"我"的感悟。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攀崖之前,攀上悬崖,"我"在崖上,走下悬崖。其中"我在崖上"与"走下悬崖"也可视为一个层次。第二部分就是文中最后一段。

2.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心理的刻画。

课文的第一部分,基本上由"细节"构成,几乎每一段都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

在这些细节描写之中,不断地出现表现"我"心理状态的句子,它们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些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请看下面的一些句子: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只有大约20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我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回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变得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它们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连点成线,起伏于文中,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

3.这篇文章有哪些特别的表达技巧?

①省笔技巧。就是在写作中尽量节省文字,用尽量少的文字表现尽量多的内容。这篇文章的省笔技巧就是在文章的铺叙之中巧妙地交代有关作者自己的背景材料。如"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这一句,不露痕迹地交代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8岁时的故事;如"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心里"实际上是在写"我"从来就是一个循规蹈矩、胆小柔弱的孩子;又如"朝着离崖顶尚有三分之二路程处的一处狭小岩石架进发"一句,巧妙地写出了"我"攀爬的高度最多只有六七米。

②变议为叙技巧。就是在写作中巧发议论而不让人觉得这是议论。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如果用纯粹议论的方式写,给读者的感觉就会不一样。那么现在这种写法给读者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是叙述的感觉,是面对面说话的感觉,如"我曾屡次发现„„""我提醒自己说„„""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等等,而就在这娓娓道来之中,文章所要点示的道理"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已深深进入读者的心中了。

③伏应技巧。就是伏笔和照应。文中最关键的伏应之处就是"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和"树林里有一道手电筒光在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杰利不放心地走了,这是伏下的一笔;杰利带着"我"的父亲来了,这是照应的一笔。这一伏一应,不仅仅是写出了故事的波澜,更重要的是让故事能够发展,能够进行。

④小段连缀技巧。即文中的段落都很小巧,全文用很小的。很短的段落连缀而成。这种小段连缀的技巧使全文从文面上表现出一种散文式的美,从故事的发展上表现出一种镜头转换之美,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阅读效果--让人觉得轻松。

4.感受文中的"父亲"。

文章对"父亲"着墨不多,故事的内容也不是在表现"父亲",但我们对"父亲"这个人物还是应该有些感受,"父亲"这个人物还是应该对我们有些启迪。

作者写"父亲"就像写自己一样,在"细节"中加以表现。从文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镇定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的人,父亲是一个能安慰孩子的人,父亲是一个能给孩子以主意的人,父亲是一个能让孩子自己战胜恐惧的人,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

9 也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人„„

备课策略

教学这篇课文,可安排一个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大致如下:

l.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时间大约15分钟左右。

这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之一。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讨论。

2.认识文中的人物。主要是认识文中的"我",时间大约12分钟左右。这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对课文主体部分的品读。在角度处理上,通过对"我"的品读来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为理解课文对"我"的描写作好铺垫。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

3.品味文中的描写。主要是品味对"我"的心理刻画,时间大约18分钟左右。这一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之

二、之三。

视野拓宽

建议同学们课外选读下面的文章。1.(美)克马·黑格《第一次挣到的钱》(人民教育出版社《我在北极光下》)2.张艳梅《千金一诺》(《读者文摘》1994年第7期)3.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2年第1期)第二,教师要讲究治学方法,提炼对课文教学确有见解的教学资料。

这里指的是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要进行资料性阅读。资料性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门基本活路,在现时来讲,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的提出,教材的深刻变化等等,都对资料性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于这一点,已在第一章"助读"这一节中作了说明。现在从更高的层面上进行一下再说明,那就是不仅要乐于积累,还要善于提炼。

所谓提炼,就是面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进行分门别类的组合,进行事物规律的发现:这就是"分析提炼"的技巧。运用"分析提炼"之法积累资料,是教师善于训练自己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积累。因为:

"分析提炼"本身就是研究。

"分析提炼"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梯。

拥有"分析提炼"的手段,能够让我们在做学问上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分析提炼"的基本手法可以是三步走:第一步,积累;第二步,挑选;第三步,提炼。第一步,积累:

1.做课文赏析笔记。

2.做课文教例及教例分析笔记。3.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

4.做"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方面的笔记。第二步,挑选:

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参考资料。

笔者手中关于《荷塘月色》的教学论文资料,有目录可查的有70余篇。现进行挑选,教学《荷塘月色》,如下14篇文章要重点读: 1.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语文学习》199

3、12.pll)2.张文斌《〈荷塘月色〉--1篇娱乐性情的美术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9

5、10、p39)3.石险峰《诱导启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语文教学》199

5、10、p30)4.卫建平《谈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教学》(〈〈〈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语文教学通讯》1995.12.p14)

5.常文《入境悟神学技一一现代散文教学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6.1.p9)6.陈玲珍《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一一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中学语文》199

7、3、p16)7.喻天望《穿越艺术世界的一次精神之旅》(《语文教学与研究》199

8、5、p5)

10 8.许建国〈〈〈荷塘月色〉示范课访谈录〉〉《语文教学通讯》199

8、5.p10)9.韦喻《把握散文情感的教学尝试》(《中学语文教学》199

9、6、p15)10.杨绍崇《限定语揭开了朱自清微笑的面纱》(《中学语文教学》199

9、7、p21)11.黄品泉施建玉《<荷塘月色=语言教学新探=(《中学语文教学》1999.7.p19)12.卫晨霞《新教材教学设计abc--〈荷塘月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6.p56)13.倪剑《有关<荷塘月色=教学方法的再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

2、4、p63〉 14.程红兵《<荷塘月色=教案=(〈〈语文学习》2002.7-

8、p36)第三步,提炼:

从上面《荷塘月色》的教学论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仅是提炼的角度之一);

1、语言赏析的文章很少。

2、优秀的教学设计太少。

3、精美的课堂教学实录几乎没有。

4、基本上没有课标理念下的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案。

5、缺乏精妙的教学艺术镜头。

6、缺少名流大家的教学范例。

7、缺少完整的多媒体教学方案。

8、板书设计依然繁杂。

经过这样的三步,我们在《荷塘月色》的教案设计上是不是就有了"思想"呢?因为这提炼出来的种种内容,就是我们可以进去的"空白",就是我们可以经过努力而取得成果的地方。

4教案设计的艺术——"一课多案"的设计 教案,课堂教学的蓝图。

好的教学方案,应该是一种创造,"一课多案"就是这样。

"一课多案",指的是教师本人对1篇课文设计多种可运行的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更谈不上有"一课多案"的设计习惯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设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个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

研究"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在现实的教改前景下,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其关键是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宏观构想的水平,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调控、应对、引导、撩拨、激励的微观操作水平,一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之中对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处理。"一课多案"的设计,能立体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视点的变换、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教学角度的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很大的牵引力,使得教师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

1教师要深刻地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多维地表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

2.教师要感悟诸如活动式、学长式、训练为主式、自学辅导式等有影响的教学实验与教学风格给自己以启示并进行实践与探索。

3.教师要注重对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风格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吸收其新的美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手法。

4教帅应在不同教学方案的对比施教中体味最优的设计角度和最好的课中活动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设计水平。

5.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教学设计的视点。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形势的正确发展,努力创新自己的阅读教学设计。

6年轻的语文教师要追求变化,拓展思维,经受磨练,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素质,使自己有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艺术的学术背景。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

11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从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

1、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

2、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

3、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1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

4、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1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

5、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1篇。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5、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

下面是《散步》"一课两案"的教学设计。教案一:

设计角度: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课型设计:自读课。

课中活动:一读,二背,三写。教学过程:

l、学习内容之一:整体理解课文(理解1篇)

①导入:今天我们学习1篇表现家庭生活、表现亲情的美文。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②学生用不同的语言介绍课中的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

③教师指出: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如: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⑤教师完成板书: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责任„ 2.学习内容之二: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

①导入:刚才我们说课文中写了景,写了情,写了事,写了意。在写事之外,有两段文字十分重要,它们是„„

②教师指导从不同角度品读下面两段文字: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学生自由背读这两段文字,老师对这两段文字"由实到虚"的结构略作讲析。3.学习内容之三: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

①导入: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意,要靠作者的语言来表达。这篇课文之所以人们觉得它"美",就在于语言文字中渗透着"情",在表"情"上,作者注意选用了精美的句式。

②讲析:

如比较句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12 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如反复句式: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③请同学们重点学习对称句式,如: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上面这些句子的特点有:

第一,每个句了中都有一个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特别精练、精神,形式美观,是句式中的精品。

第二,这种句式讲究对称。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读起来传达出一种音乐美。

第三,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还可以用于议论,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④请同学们学用"对称句",以"亲情"为话题,每人写几个这种形式的句子。教案二:

教学创意:对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启蒙。

设计角度:学生的学法实践活动课中活动:品读文章,美点寻踪。教材处理:联读课外美文《送小龟回家》。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导入: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中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进入《散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②同学们听读课文,感受体味文中的美。③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再进行体味。④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2、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①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容。

②教师举例说明对课文美点的寻踪:

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③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美在文中对春景的生动描写;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儿子的天真可爱;美在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文中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美在文章的语言: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

3、迁移阅读,学法实践

①同学们轻读《送小龟回家》(作者:杨进):

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13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扩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边,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而妻,真的流泪了。

②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寻找《送小龟回家》中的美点:

美在一把花伞下的温情的世界;美在微风、秋雨、夜色中的一片秋意;美在秋雨纷纷的夜晚表现出一种思家的氛围;美在对河上情景的描写;美在"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美在"水面上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美在儿子的欢呼;美在我的感动和妻子的流泪;美在故事的童话色彩;美在美丽的童心;美在爸爸妈妈理解孩子的童心;美在文中有一种思家之情、团聚之情;美在文章告诉我们从幼年起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善良„„

③同学们进行课堂学习交流活动。

④教师进行教学小结,总说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的角度。

如果要设计教案三,可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建议,将《散步》与《三代》进行联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自己更喜欢哪篇文章。

如果要设计教案四,可以摘录语文报刊中对《散步》进行品析欣赏的文章片断,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品析。

5、教案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在教学艺术的海洋中,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永远是一片激荡美丽浪花的水域,奔涌的浪花永远不会平息。可以说,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大多数内容,都与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有关,然而在即将结束全书的这一讲中,就此内容还可以再一次展开话题。

这是因为,在本章开始的时候说过,"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试想,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么改革还有什么力度?

所以,应该从表现新课程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让教案成为落实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的真正载体。在这个方面,没有更多的原则可言,也不必用大多的原则来限制教师的创新精神,总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笔者认为,进行教学方案的创新,除了理念的更新之外,除了手法的变换之外,更应以思维创新为先行,用开放、灵活、深层的思维来引领教案设计的创新。

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下面一些角度来进行教案创新的思考与尝试:

l、从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编写"学案"。

2、为学生自主的阅读出"金点子"。

3、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

4、进行"师生对话型"语文教学新方案的设计。

5、从"实践活动课"的角度来设计教案。

6、从"课文内容整合"的角度设计教案。

7、创造"教师限时讲授"的教学方案。

8、尝试进行由学生选用的"一课多案"式教学方案。

9、设计无分析过程的"积累一感悟一运用"式教学方案。

10、设计"资料助读""资料助学"式教案。

11、着眼于"语言模式学习与实践"来创新教案。

12、着眼于阅读技能训练来设计"一次多篇"式教学。

13、尝试"文言诗词吟唱"的教案设计。

14、设计增加教学容量的"扩读式""联读式""比读式""插读式"教学方案。

15、设计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提炼能力"的教学方案。

16、进行"诗化教学"的尝试。

17、从指导学生"别出心裁读课文"的角度设计教案。

18、从形式各异的"课文作文"的角度来设计教案。

19、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20、进行"美教说明文""巧教议论文""趣教文言文"的案例研究。

21、设计精短课文的"名作重读"式教案。

22、有效利用课文《研讨与练习》中所渗透出来的教学要求并设计教案。

23、从"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人手,分别设计以"自主阅读""朗读品味""读写结合""精析巧练""品析揣摩""迁移联想""比较探究"„„为主体活动的教案。

24、探索教案设计的"建筑之美"。

25、研究"淡化课堂提问"的课题并设计教案。

26、研究"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27、探索特殊形势下远程教育的"讲授型"教案设计。

28、尝试"综艺化"的教学方案。

29、设计课文阅读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30、设计课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教案。

这些探究内容丰富多彩,像奔流归海的百川,有着各自的特色风貌;像深邃夜空中闪烁着神秘光辉的群星,引发着我们的向往与遐思。

然而它们并不像星星那样遥远,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能够捕捉到它们的神光。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例一:这是笔者设计的"学案"编写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案"及那种书面作业式的所谓"学案",这种模式表现出平等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进行语文实践的特点。

初中语文"学案"编写模式 [学习目标]

(教师根据单元及课文训练意图指出学习目标,20字以内。)[教师建议](下面四项,根据教学实况进行组合,不一定让四项都出现在一课的教学之中;也还可以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删减项目或增加新项。)

1、建议你这样初读:(教师从几种整体理解的不同角度,建议学生如何初读课文。教师写的文字量在100字左右。)

2、建议你这样品析:(教师建议品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角度要小,内容要美,要举例说明品析的方法。教师写的文字量在200字左右。)

3、建议你这样积累:(教师指出本单元中或最美的、或最好的、或最有情味的、或最有趣味的„„内容,只突出某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将这个方面的内容集聚成一个知能板块。教师写的文字在100字以内。)

4、建议你这样探究(教师建议探究什么并如何探究。教师写的文字在100字以内。)[智能练习] 编写内容精美活泼的课内精段阅读智能练习,所谓"智能练习",不仅仅只包括阅读练习,15 还包括思维练习、运用练习、探究练习与学习方法实践等。在这样的练习中不设计拼音、文学常识之类的练习,不设计选择题。600字左右。

[美文联读」

选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近的课外美文或美文片段,出两个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感悟。600字左右。

「练习答案」

(1)智能练习答案,要准确、灵活、简洁。(2)"美文联读"思考题的答案要简明。例二:这是笔者从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编写的《马说》自主学习方案。它将教师研读教材所得及教学构思变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从"读一读练一练"的角度充分地展开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

《马说》"练读课"自主学习方案

一、初识课文

1、《马说》是()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的意思,比"论"显得随便些。这篇文章以()为喻,谈的是()问题,"马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或()。

2、《马说》的作者韩愈,是()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马说》以()的故事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深沉的叹息和不平的感慨。

二、朗读课文

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

2、中速朗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3、轻声朗读,要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中表达出来的语气。

4、有情感地读,读出三个段末的"也"字所表达出来的语气。

5、体味式地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运用多种语气表现作者内心不平。 建议:可边朗读课文边感受每一段的意思。

三、理解字词

1.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字的意思不同"为探究的内容,进行一词多义的辨读。请接着例子往下写:

①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②能:虽有千里之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④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再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字的意思相同"为探究的内容,进行词义的辨读。请接着例子再往下写:

①于: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流之间 ②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③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里不能尽其材 ④食:食马者食之不能尽其材 „„

3、请同学们进行合作的学习,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解说: ①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指:

②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是()的意思,后一个"其"有()的意思。

③三个需要着重理解的词--"马说"的"说"(),"马之千里者"的"之"(),"不以千里称也"的"以"()。

④四个没有注释的字-一虽()有名马是()马也,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可边辨析词义边感受每一段的意思。

四、品读文意

1、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练习。 ①自读课下注释。②自读自讲课文内容。③互读互讲课文内容。

④向老师清教讲不清楚的问题。

2、请同学们进行品析练习,①第一自然段的含义是: ②第二自然段的含义是: ③第三自然段的含义是:

3、从"论证"的角度,指出文中三个自然段的作用:

4、试用一句话概括地表达你对这篇文章的认识。

(答案:

一、1论说谈谈马人才"说说千里马""说说千里马的问题"2唐伯

乐和千里马

三、l⑤常:千里马常有常马③者:马之千里者食马者①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③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2⑤无:天下无马其真无马邪①之:辱于奴隶人之手千里之能①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①指地位低下的仆役①难道那是③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表示一种强调含有"因为"的意思即使这样,此相等怎么四。1略2①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③千里马不遇识者则无法日行千里妄言无马者恰是不识马者3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4《马说》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

例三:这是笔者创新的"写读课"教案,它着眼于语言训练,着眼于语言表达规律的发现与学用,着眼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提炼,表现出例证充分、活泼有趣、生动扎实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写读课"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写读,就是又写又读,先读后写,写了之后再读。"写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扩写、续写。改写,一是仿写。一般来讲,扩写、续写、改写重在思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语言模式往往是"过去"的习得。而仿写却是重在语言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真正地在学习,是现在"正在进行"中的习得。所以,从教学的目的与效率上讲,我们要注重的,应该是"仿写"。这一节课,就是"段落模式"的一节仿写课。

「教材处理」

从全篇文章到具体段落,都围绕着"分层划段"这个教学内容进行,〔预备动作〕

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动物、一张小报、一件衣服、一个生活用品、一个景点、一个学习用品、一个纪念品等准备一点写作材料。

[学习内容]

l、内容之一:理解《中国石拱桥》的层次结构。(1)导入:《中国石拱桥》全文的层次和段落的内部层次极为讲究,可以说是层次分明,构段严谨。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学习写作(一种)说明段。

(2)同学们自读课文。

2、内容之二:理解《中国石拱桥》各个段落的内部层次。

(1)教师点拨:全文共由10个自然段结构而成,几乎段段都可以划分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第二篇】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来理解“教案”二字。

第一层面——定义层面:

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

教学

内容而策划、而营构的一种教学安排。

第二层面——技术层面: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而进行的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方法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的一种教学策划。

第三层面——艺术层面:

教案,是既有理性色彩又具备诗意手法的教学蓝图,是教师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

第四层面——教改层面:

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

尽管本章前面以前的所有内容都与教案设计有关,但“教案设计”这个事物本身仍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尽管课堂教学设计带有特别鲜明的个人特点,“教案设计”本身仍有自己的基本表达规律与基本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还需要从“整合”的角度来对教案设计的艺术进行探讨,于是本章安排了这样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回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2教案设计要力求准确运用教材;3教案设计与教师资料积累;4.“一课多案”的设计;5教案的创新设计。

1.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笔者曾这样指导青年教师听课,要求做到“听课五看”:一看教学设计的理念,二看教学设计的创意,三看教学设计的思路,四看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五看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这其实是从听课的角度来判断一个教学方案的优劣。那么,从实际操作上来讲,教案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基本要求之一: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新的教学理念”,目前就是“课标”理念。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

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

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

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

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

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基本要求之三:要在大力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中的“旧习惯”是大面积的,是年深日久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点有三个:一是千篇1律的结构模式,二是可以多年沿用的教学安排,三是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活动。形象一点说,在大面积的教学中,在教案设计上“传唱”的几乎是“同一首歌”。

所谓改革旧的教案设计习惯,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先进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尝试:

1.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创意。

2.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教材处理方式。

3.科学地周全地设计学生的活动,准备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些内容。

4.做到每个学期有几节课的创新教案或新的教学模式实验方案。

5.做到每学期有若干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与之相应的应该有课件设计说明。

6.做到对教读篇目的课文写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详案。

7.有的教案中要配合相应的教法准备好补充资料、联读资料或者扩读资料。

8.设计出教师的教学示范活动,准备好教师精彩讲析的内容。

9.尝试教案表达方式的创新,如用“评点式教案”表现自己的理性思考。

10.改革手抄笔写的备课方式,尝试电脑备课,以便常备常新。

仍有余力的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案设计编写出课文的语言积累卡片或撰写课文的美点赏析短文。

总的来说,教案的设计要表现出教师思想的深刻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教案是经过了多么深刻的思考,经过了多少的雕琢。它一个方面表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反复咀嚼,有时甚至咀嚼到了“化”的地步;另一个方面它又表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独到思路。在一个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中,一定是有着非常精妙的创意,一定是有着其深层的含义或者说是“言外之意”。

下面是笔者根据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人教版课标教材《珍珠鸟》进行的教案设计。它以“体验”作为教学的线索,组织起比较丰富的学生实践活动。

别出心裁读课文一一《珍珠鸟》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创意之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构成。

创意之二: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由学生自由选取,进行阅读实践。这个教学创意意在开发课文资源,意在对学法指导方面的教学进行突破。意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熏陶。

二、课时与课型

课时:一节。

课型:学法体验课。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同学们进行“朗读”体验。

1.同学们自由快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内容可能有:

这篇课文由怕人的鸟写到与人亲近的鸟,由鸟儿“怕人”写到“信赖”人,由大鸟写到小鸟,由鸟写到对生活的感受,由爱心写到哲理,由描叙到抒情,从情感之美写到意境之美,由实写到虚。

2.朗读“写小鸟”这一部分课文——体味课文重点内容。

①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构图之美。

②再有情感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运用之美与细节描写之美。

③再动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表达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先讨论一下,我们的语调应表现出小鸟的哪个方面的可爱。

讨论后进行朗读体验:我们应读出(表现出)小鸟的稚嫩可爱、调皮可爱、活泼可爱和娇憨可爱。

④同学们进行体验式演读。

教学板块之二:同学们进行“发现”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这篇课文中有什么?(请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课文中有一只可爱的鸟,有一位爱鸟的人,有“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有在对小鸟神态、动作的描写之中融人的喜爱之情,有温馨和谐的环境,有一个简洁美好的开头,有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有生动的拟人笔法,有色调暖和的色彩词,有十几个充满爱意的“小”字,有几个表达喜爱之情的“小家伙”,有几十个用得轻盈活泼的动词,有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老师在对话中可能要表述的内容有:课文中有满溢着爱意的描写,有盎然的诗意,有画的色彩,有哲人的思索;有一幅爱意盎然的雏鸟初出图,有一幅活灵活现的小鸟玩耍图,有一幅摄人心魄的小鸟甜睡图;有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浓郁的诗意;有美好的语言,有美好的画面,有美好的意境;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富有情谊的情感流露,富有情味的生活感悟„„

教学板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别出心裁读课文的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2.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词语或句于,迅速理解文章的脉络。

3.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断,然后给它“命名”。

4.句典编写法——选一个或几个句子,对它的作用、妙处进行评点。

5.形象素描法——抽取文中词句,组成对描述人或物的材料,如“小小珍珠鸟素描”。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

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为美好的读课文方法,也可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的内容有:

1.多次概括法:

①人鸟情

②我爱珍珠鸟

③图画组成的美文

④一曲爱的颂歌,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⑤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⑥爱心·哲理

⑦爱心·尊重·信赖

⑧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

⑨语言美,构图美,意境美

⑩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意

⑾信赖创造美„„

2.文序把握法:

①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第一部分(第l—段)写“我”为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

第二部分(第6—16段)写珍珠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

②由大鸟写到小鸟

由怕人的鸟写到与人亲近的鸟

由鸟写到对生活的感受。

③小鸟儿先是“钻出笼子”,继而“落在书桌上”,再又“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最后竟然落到“我的肩上睡熟了”。

④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

它先是离我较远

便一点点挨近

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

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

它完全放心了

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睡得好熟

3.画面标题法:

阳光·吊兰·小鸟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芜。小乌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调皮啊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4.句典编写法:

①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拟人笔法,“生气”二字,真是神来之笔。

②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三次称呼,三种角度,三种语气,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笔端。

③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三个“一会儿”,五个动词,一个“神气十足”,写出了小鸟的活泼好动调皮可爱。

④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写出了小鸟的心理活动,传神地绘出了小鸟招人怜爱的神情。

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一一简笔概括,“淘气”写出了性格特点,“再三”写出了贪玩,“飞”“扭动”“挤开”“钻”充满动感。

5.形象素描法: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银灰色的眼睑,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教学板块之四:教师小结。

2.教案设计要力求准确运用教材

凡“方案”,都得讲究有所依凭和有所意图。阅读教学方案的设计也不例外。

教材,就是教案设计最为基本的依凭。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人们对“准确运用教材”这个话题显得比较淡漠,提得较多的是如何生动地运用教材,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等等,研究与实践得较多的也是这些方面。

所以有必要提一提准确运用教材的问题。

研究如何“准确地运用教材”,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就是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我们能最大限度地靠近教材的教学要求并落实这些训练要求;经常地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能够让我们注意通读教材的编写说明与教材单元说明,从而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一般来讲,要做到准确地运用教材,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如下内容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要关注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训练要求。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目标准确”的特点。

因为此时的教者是在准确理解并力求有效地贯彻教材的编写意图。

请看下面内容,这是笔者从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标教材七年级(下)的单元说明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②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祖国”。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②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③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名人”。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①理清作者的思路

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文化艺术”。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自己的认识;③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文化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探险”。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②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③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动物”。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②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整体感知能力;③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以上内容,能够在我们设计教学时提示我们,至少提醒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要离题太远,否则我们就难以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来准确有效地贯彻其训练要求,否则就大有“买椟还珠”的味道。所以,像这样的对单元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提炼,不论初中高中,不论是哪一册教材,我们都应该理一理,做一做,以使自己心中有数。

第二,要关注单篇课文的训练要求,要研究课后练习设计。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重点突出”的力度。

课文后面的练习设计,往往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作业”,它们往往承载着、表现着课文的训练方式与训练重点,往往折射出教材编者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如果我们有机地利用课后练习中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来进行教学方案的立意,这样的教学方案肯定是简洁、明了而又重点突出的。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例一:透过《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进行教学立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学期第2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一些内容:

1.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简要叙述这几件事情。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2.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想象“我”回家时所见到的情景,说说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广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上面这三个练习启发我们:

1.这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可以是:整体理解(练习一的信息)——重点突破(练习二的信息)——体验表达(练习三的信息)。

2.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是:速读,复述(练习一的信息)——精读,品析(练习二的信息)——讨论,交流(练习三的信息)。

3.这篇课文要突出的重点内容可以是:理解插叙的巧妙——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练习一的信息)。感受与品味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文中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练习

一、练习二的信息)。

以上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立意,这样的教学立意,你能说它不是紧扣课文、重点突出么?

例二:透过《与朱元思书》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进行教学立意。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学期第21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一些内容:

1.背诵课文。

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以上这三个练习,有着各自的“表达作用:

练习一——这是“整体感知”练习,也是一道“背”的练习。《与朱元思书》是传世名篇,提出背诵的要求,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练习二——这是“文笔精华”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让学生体会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体会写景的妙处。同时,这也是一道“说”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练习三——这是“迁移拓展”练习。是一道开放性练习,同时也是一道“写”的练习。这个练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想象、联想能力。

综合起来看,这三个练习所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是:背一说一写。

将这三点扩展一下,在细节方面雕琢一下,在资料方面充实一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案吗?这样的教学方案是一定能体现课文的训练要求的。

顺便说一句,很多语文教师没有阅读课文编写说明(含全册说明和各个单元的说明)的习惯,这其实是教学设计理性思考不强的表现。

如果我们细读这些说明,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的内容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是有启迪作用的。比如说在“单元说明”中,教材编者也往往以“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谈一谈对某篇课文的教学建议,这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因为编者的建议一定表现出他对课文与教法的深刻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去有效地利用呢?

第三,为了准确运用教材,教师要深刻研究和准确理解教材。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训练到位”的分量。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课标还有一点没有说到,阅读也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没有教师个性化的阅读,没有教师对教材的力透纸背的深刻理解,没有教师在这种深刻理解下的导引、点拨、应接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只能是低层次或者浅层次的。“从师不高,学艺不妙”,此话也是规律的概括。所以,即便是短小浅显的课文,教师也应着力钻研,悉心玩味,积累丰厚,准确教学。

比如课文《三峡》,不少教例都涉及对它的层次结构之美的教学。

笔者以为,教师对此文的赏析应力求达到如下阐释的深度与美感,达到真正的准确理解,教学起来才能显得有底气:

《三峡》的层次之美

郦道元的《三峡》精致小巧,凝练优美,将长江三峡美丽的风光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谓尺幅之内,气象万千。文中美点云集,且不说它的描绘技巧,且不说它的视点变换,且不说它的选词炼句,仅文中的层次之美就够我们欣赏的了。

先看全文的层次之美。

《三峡》全篇文章150来字,共分为四个段落,大体上表现出一种由总到分的层次结构。第一段大笔勾勒,总写雄峻壮美的山势,“自三峡七百里中”笼罩全篇,“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为下文所有的写景设下了伏笔。第二、三、四段生动描绘,分写季节与景色:第二段写夏,描写凶猛的水势;第三段写春与冬,描写秀美的山水;第四段写秋,描写凄清的秋意。四个段落字数相当,排列有致,文面清朗美观。

再看各段层次之美。

第一段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先是正面描绘,写峡之长、山之高、谷之深。有趣的是正面描绘中还有小的层次,你看,作者写了“两岸连山,略无暇处”,但他觉得这概述的一笔还不够,又加上“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形容的一笔,这一来,雄伟的山势不就突现出来了吗?然后是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啊,不到“亭午夜分”,连太阳月亮都看不到哩,三峡竞是这样的巍峨而又幽深啊!

第二段也分为两层。先也是正面描绘,写水势之大,水流之急。同样有趣的是这一层也写得很细腻。“夏水襄陵,沿

阻绝”已经写出了夏水猛涨的凶险,但作者又加上一个生动的特例,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汹涌向前的狂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的烘托,作者假设了一个情景——连“乘奔御风”都不能与江水的急迅相比,那江流该具有何等的排山倒海的威力!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

第三段的写法又有变化,这一段写春冬江景,全段分为两大层,先分而后总。先写江水,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漩的清波,闪动的物影;再写山岩,写那极高的山峰,山上的怪柏,下垂的瀑布,飞溅的水花,最后总写一句,用评赞语结束——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是很有趣味啊。这一段写得很美,画面是立体的,有高山也有流水;画面是流动的,波浪在回漩,飞瀑在跌落;画面更是交相辉映的,深潭之上有晃动的倒影;绝

之巅有婆娑的怪柏,山水之间悬挂着像白练一样的瀑布,实在是山川秀美,风景奇特。

第四段层次更为细腻,层层相联,情景交融。“睛初霜旦,林寒涧肃”为一层,点明季节与景物特征。“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为一层,写凄清秋景中猿的哀呜和鸣声在空旷山谷中的回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为一层,写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这最后一层在文中有着特别的韵味,作者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使全文情景交融,极好地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我们能够精读课文,从对课文的揣摩品评之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的“点”和能力训练的“点”;如果我们能够将精读课文所得化为简单明晰、操作性强、于平实之中又带有一点儿艺术性的教学思路;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科学而生动的教学方法,着眼于语言与思维训练,巧妙地设计、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的课中活动,那教学效益该有多好。

3.教案设计与教师资料积累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崭新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在课标教材带着崭新面貌和清新气息进入教学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不仅仅只是对方案的表现形式、教学角度、活动内容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更在占有教学资料方面对广大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打开教材,对教学资料提出的要求俯拾皆是。如果说2000年以前大面积上的那种靠一本教材及一本教师用书进行教学的状况可以用“窘迫”“囊中羞涩”一类的词来形容,那么,为了“标准”地实现现在的教学要求,每位教师即使拥有一家出版社也不为过。

笔者认为,在现在,在课文的阅读教学方面,我们至少在以下10类教学资料的积累上要下一点功夫,花一点时间,付出一点代价:

1.指导教师提高素质、把握方向的纲领性文献。

2.有助于教师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专家学者的论述。

3.与课文作家作品有关的各类背景材料。

4.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数量众多的论文资料。

5.与教案编写有关的教学札记、备课参考、教学实录、创新设计等参考资料。

6.与课文教学有关的扩读材料、联读材料。

7.与教学手段密切有关的各类音像资料。

8.与综合性学习有关的文化著作、科技作品、现代综合性报刊等。

9.与名著导读与古诗词背诵有关的古今中外名著及指导性书籍。

10.与选修课教学有关的各种参读资料。

另外,还应该掌握一定数量的网站名录。

以上内容,笼统地说,都是教学资源。积累教学资料,也就是在进行某个方面的课程资料的开发工作。这种“开发”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种。

第一,教师要勇于磨练自己,撰写对课文教学确有心得的教学资料。

这里指的是教师自己要动手写。

这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立身之本,这是相信自己、磨练自己。

激发自己潜力的必经之路。这就是用写作的方式来激活自己的智慧并积累着凝聚自己心血的资料。

坚持在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中进行写作,这就是在做学问。

能够坚持像这样积累资料,就是在往“专家”的道路上走。

下面是笔者对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的一次“别出心裁”的资料写作——假设这篇课文仅仅只是1篇文章,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而需要我来编写,我该怎么办?

如下内容就是在研读了课文之后写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资料

课文提示

困难与挫折,畏惧乃至恐怖,是青春少年花季生活的又一侧面,也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含义之一。读一读这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司理。

阅读中可将表现、描写作者内心活动的词句勾画出来,体会作者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

目标定向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

2.整体理解全文,体会记叙过程中的心理描写。

3.重点品读“我从石架向下望„„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一部分,体会“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

文本分析

1.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的攀崖和下崖。第二部分,写“我”的感悟。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攀崖之前,攀上悬崖,“我”在崖上,走下悬崖。其中“‘我’在崖上”与“走下悬崖”也可视为一个层次。第二部分就是文中最后一段。

2.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心理的刻画。

课文的第一部分,基本上由“细节”构成,几乎每一段都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

在这些细节描写之中,不断地出现表现“我”心理状态的句子,它们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些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请看下面的一些句子: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只有大约20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我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回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变得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它们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连点成线,起伏于文中,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

3 .这篇文章有哪些特别的表达技巧?

①省笔技巧。就是在写作中尽量节省文字,用尽量少的文字表现尽量多的内容。这篇文章的省笔技巧就是在文章的铺叙之中巧妙地交代有关作者自己的背景材料。如“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这一句,不露痕迹地交代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8岁时的故事;如“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心里”实际上是在写“我”从来就是一个循规蹈矩、胆小柔弱的孩子;又如“朝着离崖顶尚有三分之二路程处的一处狭小岩石架进发”一句,巧妙地写出了“我”攀爬的高度最多只有六七米。

②变议为叙技巧。就是在写作中巧发议论而不让人觉得这是议论。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如果用纯粹议论的方式写,给读者的感觉就会不一样。那么现在这种写法给读者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是叙述的感觉,是面对面说话的感觉,如“我曾屡次发现„„”“我提醒自己说„„”“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等等,而就在这娓娓道来之中,文章所要点示的道理“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已深深进入读者的心中了。

③伏应技巧。就是伏笔和照应。文中最关键的伏应之处就是“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和“树林里有一道手电筒光在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杰利不放心地走了,这是伏下的一笔;杰利带着“我”的父亲来了,这是照应的一笔。这一伏一应,不仅仅是写出了故事的波澜,更重要的是让故事能够发展,能够进行。

④小段连缀技巧。即文中的段落都很小巧,全文用很小的。很短的段落连缀而成。这种小段连缀的技巧使全文从文面上表现出一种散文式的美,从故事的发展上表现出一种镜头转换之美,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阅读效果——让人觉得轻松。

4.感受文中的“父亲”。

文章对“父亲”着墨不多,故事的内容也不是在表现“父亲”,但我们对“父亲”这个人物还是应该有些感受,“父亲”这个人物还是应该对我们有些启迪。

作者写“父亲”就像写自己一样,在“细节”中加以表现。从文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镇定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的人,父亲是一个能安慰孩子的人,父亲是一个能给孩子以主意的人,父亲是一个能让孩子自己战胜恐惧的人,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也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人„„

备课策略

教学这篇课文,可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大致如下:

l.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时间大约15分钟左右。

这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之一。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讨论。

2.认识文中的人物。主要是认识文中的“我”,时间大约12分钟左右。这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对课文主体部分的品读。在角度处理上,通过对“我”的品读来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为理解课文对“我”的描写作好铺垫。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

3.品味文中的描写。主要是品味对“我”的心理刻画,时间大约18分钟左右。这一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之

二、之三。

视野拓宽

建议同学们课外选读下面的文章。

1.(美)克马·黑格《第一次挣到的钱》(人民教育出版社《我在北极光下》)

2.张艳梅《千金一诺》(《读者文摘》1994年第7期)

3.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2年第1期)

第二,教师要讲究治学方法,提炼对课文教学确有见解的教学资料。

这里指的是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要进行资料性阅读。资料性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门基本活路,在现时来讲,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的提出,教材的深刻变化等等,都对资料性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于这一点,已在第一章“助读”这一节中作了说明。现在从更高的层面上进行一下再说明,那就是不仅要乐于积累,还要善于提炼。

所谓提炼,就是面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进行分门别类的组合,进行事物规律的发现:这就是“分析提炼”的技巧。运用“分析提炼”之法积累资料,是教师善于训练自己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积累。因为:

“分析提炼”本身就是研究。

“分析提炼”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梯。

拥有“分析提炼”的手段,能够让我们在做学问上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分析提炼”的基本手法可以是三步走:第一步,积累;第二步,挑选;第三步,提炼。

第一步,积累:

1.做课文赏析笔记。

2.做课文教例及教例分析笔记。

3.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

4.做“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方面的笔记。

第二步,挑选:

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参考资料。

笔者手中关于《荷塘月色》的教学论文资料,有目录可查的有70余篇。

现进行挑选,教学《荷塘月色》,如下14篇文章要重点读:

1.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语文学习》199

3、12.pll )

2.张文斌《〈荷塘月色〉——1篇娱乐性情的美术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9

5、10、p39)

3.石险峰《诱导启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语文教学》199

5、10、p30)

4.卫建平《谈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教学》(〈〈〈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语文教学通讯》1995.12.p14)

5.常文《入境 悟神 学技一一现代散文教学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6.1.p9)

6.陈玲珍《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一一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中学语文》199

7、3、p16)

7.喻天望《穿越艺术世界的一次精神之旅》(《语文教学与研究》199

8、5、p5)

8.许建国〈〈〈荷塘月色〉示范课访谈录〉〉《语文教学通讯》199

8、5.p10)

9.韦喻《把握散文情感的教学尝试》(《中学语文教学》199

9、6、p15)

10.杨绍崇《限定语揭开了朱自清微笑的面纱》(《中学语文教学》199

9、7、p21)

11.黄品泉

施建玉《<荷塘月色=语言教学新探=(《中学语文教学》1999.7.p19)

12.卫晨霞《新教材教学设计abc——〈荷塘月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6.p56)

13.倪剑《有关<荷塘月色=教学方法的再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

2、4、p63〉

14.程红兵《<荷塘月色=教案=(〈〈语文学习》2002.7—

8、p36)

第三步,提炼:

从上面《荷塘月色》的教学论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仅是提炼的角度之一);

1、语言赏析的文章很少。

2、优秀的教学设计太少。

3、精美的课堂教学实录几乎没有。

4、基本上没有课标理念下的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案。

5、缺乏精妙的教学艺术镜头。

6、缺少名流大家的教学范例。

7、缺少完整的多媒体教学方案。

8、板书设计依然繁杂。

经过这样的三步,我们在《荷塘月色》的教案设计上是不是就有了“思想”呢?因为这提炼出来的种种内容,就是我们可以进去的“空白”,就是我们可以经过努力而取得成果的地方。

4“一课多案”的设计

教案,课堂教学的蓝图。

好的教学方案,应该是一种创造,“一课多案”就是这样。

“一课多案”,指的是教师本人对1篇课文设计多种可运行的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 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更谈不上有“一课多案”的设计习惯

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设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个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

研究“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在现实的教改前景下,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其关键是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宏观构想的水平,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调控、应对、引导、撩拨、激励的微观操作水平,一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之中对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处理。“一课多案”的设计,能立体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视点的变换、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教学角度的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很大的牵引力,使得教师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

教师要深刻地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多维地表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

2.教师要感悟诸如活动式、学长式、训练为主式、自学辅导式等有影响的教学实验与教学风格给自己以启示并进行实践与探索。

3.教师要注重对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风格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吸收其新的美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手法。

4教帅应在不同教学方案的对比施教中体味最优的设计角度和最好的课中活动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设计水平。

5.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教学设计的视点。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形势的正确发展,努力创新自己的阅读教学设计。

6年轻的语文教师要追求变化,拓展思维,经受磨练,开阔 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素质,使自己有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艺术的学术背景。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从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

1、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

2、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

3、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1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

4、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1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

5、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1篇。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 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5、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

下面是《散步》“一课两案”的教学设计。

教案一:

设计角度: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

课型设计:自读课。

课中活动:一读,二背,三写。

教学过程:

l、学习内容之一:整体理解课文(理解1篇)

①导入:今天我们学习1篇表现家庭生活、表现亲情的美文。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②学生用不同的语言介绍课中的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

③教师指出: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

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如: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⑤教师完成板书: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

善待衰老的生命

责任„

2.学习内容之二: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

①导入:刚才我们说课文中写了景,写了情,写了事,写了意。在写事之外,有两段文字十分重要,它们是„„

②教师指导从不同角度品读下面两段文字: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学生自由背读这两段文字,老师对这两段文字“由实到虚”的结构略作讲析。

3.学习内容之三: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

①导入: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意,要靠作者的语言来表达。这篇课文之所以人们觉得它“美”,就在于语言文字中渗透着“情”,在表“情”上,作者注意选用了精美的句式。

②讲析:

如比较句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如反复句式: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③请同学们重点学习对称句式,如: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上面这些句子的特点有:

第一,每个句了中都有一个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特别精练、精神,形式美观,是句式中的精品。

第二,这种句式讲究对称。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读起来传达出一种音乐美。

第三,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还可以用于议论,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

④请同学们学用“对称句”,以“亲情”为话题,每人写几个这种形式的句子。

教案二:

教学创意:对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启蒙。

设计角度:学生的学法实践活动课中活动:品读文章,美点寻踪。

教材处理:联读课外美文《送小龟回家》。

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导入: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中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进入《散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②同学们听读课文,感受体味文中的美。

③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再进行体味。

④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2、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①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容。

②教师举例说明对课文美点的寻踪:

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③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美在文中对春景的生动描写;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儿子的天真可爱;美在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文中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美在文章的语言: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

3、迁移阅读,学法实践

①同学们轻读《送小龟回家》(作者:杨进):

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扩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边,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

而妻,真的流泪了。

②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寻找《送小龟回家》中的美点:

美在一把花伞下的温情的世界;美在微风、秋雨、夜色中的一片秋意;美在秋雨纷纷的夜晚表现出一种思家的氛围;美在对河上情景的描写;美在“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美在“水面上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美在儿子的欢呼;美在我的感动和妻子的流泪;美在故事的童话色彩;美在美丽的童心;美在爸爸妈妈理解孩子的童心;美在文中有一种思家之情、团聚之情;美在文章告诉我们从幼年起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善良„„

③同学们进行课堂学习交流活动。

④教师进行教学小结,总说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的角度。

如果要设计教案三,可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建议,将《散步》与《三代》进行联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自己更喜欢哪篇文章。

如果要设计教案四,可以摘录语文报刊中对《散步》进行品析欣赏的文章片断,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品析。

5、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在教学艺术的海洋中,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永远是一片激荡美丽浪花的水域,奔涌的浪花永远不会平息。可以说,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大多数内容,都与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有关,然而在即将结束全书的这一讲中,就此内容还可以再一次展开话题。

这是因为,在本章开始的时候说过,“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试想,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么改革还有什么力度?

所以,应该从表现新课程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让教案成为落实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的真正载体。在这个方面,没有更多的原则可言,也不必用大多的原则来限制教师的创新精神,总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笔者认为,进行教学方案的创新,除了理念的更新之外,除了手法的变换之外,更应以思维创新为先行,用开放、灵活、深层的思维来引领教案设计的创新。

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下面一些角度来进行教案创新的思考与尝试:

l、从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编写“学案”。

2、为学生自主的阅读出“金点子”。

3、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

4、进行“师生对话型”语文教学新方案的设计。

5、从“实践活动课”的角度来设计教案。

6、从“课文内容整合”的角度设计教案。

7、创造“教师限时讲授”的教学方案。

8、尝试进行由学生选用的“一课多案”式教学方案。

9、设计无分析过程的“积累一感悟一运用”式教学方案。

10、设计“资料助读”“资料助学”式教案。

11、着眼于“语言模式学习与实践”来创新教案。

12、着眼于阅读技能训练来设计“一次多篇”式教学。

13、尝试“文言诗词吟唱”的教案设计。

14、设计增加教学容量的“扩读式”“联读式”“比读式”“插读式”教学方案。

15、设计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提炼能力”的教学方案。

16、进行“诗化教学”的尝试。

17、从指导学生“别出心裁读课文”的角度设计教案。

18、从形式各异的“课文作文”的角度来设计教案。

19、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20、进行“美教说明文”“巧教议论文”“趣教文言文”的案例研究。

21、设计精短课文的“名作重读”式教案。

22、有效利用课文《研讨与练习》中所渗透出来的教学要求并设计教案。

23、从“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人手,分别设计以“自主阅读”“朗读品味”“读写结合”“精析巧练”“品析揣摩”“迁移联想”“比较探究”„„为主体活动的教案。

24、探索教案设计的“建筑之美”。

25、研究“淡化课堂提问”的课题并设计教案。

26、研究“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27、探索特殊形势下远程教育的“讲授型”教案设计。

28、尝试“综艺化”的教学方案。

29、设计课文阅读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30、设计课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教案。

这些探究内容丰富多彩,像奔流归海的百川,有着各自的特色风貌;像深邃夜空中闪烁着神秘光辉的群星,引发着我们的向往与遐思。

然而它们并不像星星那样遥远,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能够捕捉到它们的神光。

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例一:这是笔者设计的“学案”编写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案”及那种书面作业式的所谓“学案”,这种模式表现出平等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进行语文实践的特点。

初中语文“学案”编写模式

[学习目标]

(教师根据单元及课文训练意图指出学习目标,20字以内。)

[教师建议]

(下面四项,根据教学实况进行组合,不一定让四项都出现在一课的教学之中;也还可以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删减项目或增加新项。)

1、建议你这样初读:(教师从几种整体理解的不同角度,建议学生如何初读课文。教师写的文字量在100字左右。)

2、建议你这样品析:(教师建议品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角度要小,内容要美,要举例说明品析的方法。教师写的文字量在200字左右。)

3、建议你这样积累:(教师指出本单元中或最美的、或最好的、或最有情味的、或最有趣味的„„内容,只突出某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将这个方面的内容集聚成一个知能板块。教师写的文字在100字以内。)

4、建议你这样探究(教师建议探究什么并如何探究。教师写的文字在100字以内。)

[ 智能练习]

编写内容精美活泼的课内精段阅读智能练习,所谓“智能练习”,不仅仅只包括阅读练习,还包括思维练习、运用练习、探究练习与学习方法实践等。在这样的练习中不设计拼音、文学常识之类的练习,不设计选择题。600字左右。

[美文联读」

选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近的课外美文或美文片段,出两个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感悟。600字左右。

「练习答案」

(1)智能练习答案,要准确、灵活、简洁。(2)“美文联读”思考题的答案要简明。

例二:这是笔者从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编写的《马说》自主学习方案。它将教师研读教材所得及教学构思变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从“读一读练一练”的角度充分地展开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马说》“练读课”自主学习方案

一、初识课文

1、《马说》是()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的意思,比“论”显得随便些。这篇文章以()为喻,谈的是()问题,“马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或()。

2、《马说》的作者韩愈,是()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马说》以()的故事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深沉的叹息和不平的感慨。

二、朗读课文

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

2、中速朗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3、轻声朗读,要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中表达出来的语气。

4、有情感地读,读出三个段末的“也”字所表达出来的语气。

5、体味式地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运用多种语气表现作者内心不平。

建议:可边朗读课文边感受每一段的意思。

三、理解字词

1.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 ‘

’字的意思不同”为探究的内容,进行一词多义的辨读。请接着例子往下写:

①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②能:虽有千里之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④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再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

’字的意思相同”为探究的内容,进行词义的辨读。

请接着例子再往下写:

①于: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流之间

②虽: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③其: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里不能尽其材

④食:食马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

……

3、请同学们进行合作的学习,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解说:

①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指:

②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前一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第三篇】

公 共 艺 术 设 计 教 案

美术学院 常畅 第一章

一、授课内容

第1章 公共艺术的定义与概念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概念。

2、理解公共艺术的特征。

3、了解公共艺术设计的分类。

三、重点和难点

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概念。

2、概念与区别。

四、课时量 3课时

五、教学内容

1.1公共艺术的涵义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从本质和创作根源上看,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满足公共需求,体现社会、地域、场所集体精神,表现和探讨公共事务等的目的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内容核心,也是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式和依据。

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公共领域”的产生。

背景:工业化大生产—人—交流的矛盾

公共领域:在现代国家与私人生活作出法律限定以外的特定空间。

(只有公共领域得以存在时,“为公共而创作的艺术”才能够有实现的可能。)

现代社会以工业化大生产为特征,强调的是现代工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以大众消费和生产为纽带的关系。陌生化一方面有力地保证了私人空间的私密性,但也强烈要求具备交流、参与功能的公共空间出现。公共领域是在现代国家对私人生活领域作出了法律限定之后所产生的具有特定内涵的专有领域。公共领域特指社会场所,仅仅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但“平等的人”组成。因而公共一词只与现代民主政体相对应,而以往社会中的“黎民”或“臣民”则只能与皇权相对应。公共性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一种平等、参与、互动、共享、共有、共同遵守某一经大多数社会公众认可的游戏规则,这一规则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力意志的产物;也不仅仅是法规的强制性力量,而是现代社会在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上形成的一套潜规则。只有当公共领域得以存在时,“为公共而创作的艺术”才能够有实现的可能。

公共性或公共领域的特征做如下的归纳:

(1)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的、专制的社会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领域。

(2)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它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3)舆论的、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相互讨论的。

对公共精神的反映和对公共事务的思考成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

公共艺术,无论采用何种艺术表现形式或制作手法,它最终成为一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基于它影响和感动着人们的作品精神内容。而这样的内容一定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自由的,而不是约束的;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所以,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美化的装饰或简单的城市家具,它的存在应该是该地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或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环节。

公共参与是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方式。(重点)

公共艺术也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艺术家是在与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艺术家、设计师们互协商,与城市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市民代表等公众层面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创作的,这样使得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由于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参与共同工作,为项目提共了产生独特创意规划的机遇,从而超越了纯粹的功能化设计,能够创造出反映所在国家、地区、城市人们的生存信念以及对生活的激情与热望的空间与场所。

公共艺术概念

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将艺术家与工艺美术师的专业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于创造新空间及城市复兴的整个过程,为的是将独特的品质弥漫渗透进整个发展过程,通过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环境视觉艺术而赋予空间灵魂与生命力,使空间显得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原则。公共艺术是通过艺术改善和转换环境的原则;公共艺术是为具体的场所而特别委托创作的,公共艺术的观众就是它所在地区的广大民众。成功的公共艺术会与景观和谐共存、融为一体并产生共鸣。公共艺术的定义具有易变性、积累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可以表现一个故事或文章,可以是装饰性的、幽默的、唯美的、敏感的或有争议的。

概论与区别

公共艺术品与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品的区别

(1)展示的方式不同。纯艺术作品或架上艺术品没有确定的展示地域性,它们多半从尺度到技法都是适应小范围的观看或交流。而公共艺术,多半更加明确的显示着公开、开放的特质。(2)呈现的内容有所不同。

(3)针对性和创作动机有所不同。

公共艺术与雕塑的区别

传统社会制度下的公共只不过是公共在空间上的一种存在形式,艺术价值遵从的是神而并非是人。公共艺术在建造资金的来源上虽然源自于平民的捐税。公共艺术只是具有时代精神、社会精神的艺术家们才能够完成的。在空间形态上,只能算是“户外艺术”。

公共艺术的特质 公共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可以说公共艺术与非公共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它的参与性。公众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公共艺术的参与性不仅表现为公众对于作品结果的参与,还表现为公众对于创作过程的参与,共同推动作品的进展。

过程性

公共艺术是一种过程的艺术,它是艺术家与公众互动过程的产物。问题性

公共艺术往往是要针对某些社会问题而产生。公共艺术作品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引起人们对问题的讨论和关注,并促进着问题的解决。

、观念性

公共艺术是策划的艺术,从策划的层面看,一个好的想法,一个适合的命题,一个富于智慧的切入点是公共艺术成功的关键。公共艺术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它追求社会的意义,它希望在社会公众的参与中进入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公共艺术的观念性还表现为手艺的隐退。

、多样性

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可以使用以下各种艺术形态来完成: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等。

、地域性

无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还是对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对人们生活生存方式的关注,它总是存在和发生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公共艺术面对的是社会、公众共同关系的各种问题,这种问题总是体现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的区域内,公共艺术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反映。

、强制性

人们可以回避或者不去关注不符合他们个人喜好的纯艺术品,但却无法回避公共艺术。

、艺术表现上的通俗性

公共艺术面对的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因此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应满足公共性和开放性条件之下的通俗化倾向。这里的通俗化是指以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进行作品的创作。

、设计上的综合性

公共空间艺术是开放性的,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方位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性特点不仅受到艺术审美方面的制约,还涉及到材料科学和材料美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公共艺术的分类

公共场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公共艺术的基本品类可以分为?

政治性场所,如政府大厦、市政府广场、法院以及政府机构等场所; 2.根据公共艺术的表现内容可以分为?

文化公共场所,如学校、博物馆、美术馆、研究机构、历史纪念场所等;

3.根据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可以分为? 商业公共场所,包括商业街、商业城等;

4.根据公共艺术的展示空间和方式可以分为?

一般性公共场所,如火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站、广场、街道等; 5.根据空间环境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

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如广场、主题公园、绿地、茶馆、咖啡厅、体育及娱乐休闲公共场所等。

第二章

一、授课内容

第2章 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历史演变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的公共艺术的思想。

2、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后的公共艺术的发展。

3、国家政策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4、现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发展。

5、中国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

三、重点和难点

1、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后的公共艺术。

2、现当代公共艺术设计。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世界公共艺术的沿革 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

西方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奠定了公共艺术的思想基础,这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它为后来公共艺术的登场铺平了思想的道路。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给西方艺术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直接催生出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第一,随着西方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消解,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了。

第二,后现代艺术的文化转型,是艺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第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文化的诘问和批评。

二十世纪中晚期西方国家有关公共艺术政策、组织机构、资金保障,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众事物中来,随着艺术的精英主义的消失,公共空间的开发为许多西方政府所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公共艺术发展的政策。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

随着一个多元文化的局面出现,在艺术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1)、现代主义艺术中个人主义、精英主义话语方式被生活化的、通俗化的、平民化的话语方式所取代。艺术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问题。(2)、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艺术的生活化和生 活的艺术化,打破了传流的二元对立的情 形。

(3)、艺术的作用方式也由过去的神圣感、殿堂感和经典式的方式变化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艺术与公共的关系成为互动的,双方的交流。(4)、艺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公共艺术的经济基础和政策保障

二次大战战后重建,经济复苏,使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凭借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使公共艺术的发展步入规模化,有序化的发展轨道。

“百分一”最早诞生于1951的法国,大概1960年开始被普遍实行.其中美国贡献最大.德国柏林在1978年9月通过新的公共艺术办法,如任何公共建筑,包括景观,地下工程等需预留一定比例的公共艺术经费。此外,政府每年也需拨一笔基金供“都市空间艺术经费”

美国在1965年正式成立“国家艺术基金会”,其宗旨便是“向美国民众普及艺术”。按照美国法律任何新建或翻新的建筑项目,不论政府建筑还是私人建筑,其总投资的1%必须用于购买雕塑或进行艺术装饰。这便是有名的“艺术百分比条例”。

思潮:进入20世纪7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考虑城市的环境、空间、以及调节城市空间与人酌和睦关系,表现城市自然形态的雕塑家大量涌现出来。他们在探讨着真正的城市型的公共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强调什么才是公共艺术再次引起艺术家们的深思,许多艺术家主张.不要那些只要有造型就可以完结的城市装饰物,而是需要那些与城市的景观、城市的机能密切结合的公共艺术。

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反过来吸取了美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经验.艺术家们首先考虑的是环境,尽可能摆脱表现型的雕塑,在与城市环境密切接触酌同时保持了城市的机能性。

20世纪80一90年代,公共艺术的热潮也涌进了亚洲的日本。一时间“创造拥有雕塑的新型城市”.建造“城市中的美术馆”、“与雕塑一起散步”等等多种提案纷纷出台,引进公共艺术的大型计划,也从全国各地的社会团体中爆发出来。他们主张:通过在城市中放置雕塑,使市民对艺术雕塑有一个广泛和普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的接触和鉴赏中.丰富和提高整体市民的文化素养。

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公共艺术受封建意识影响较重,往往是统治者宣扬其阶级利益的产物,且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建设薄弱,公共艺术无足轻重。

世纪90年代的公共艺术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现代公共艺术策划与建设在中国尚属初级阶段。但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公共艺术实践开始活跃,各地文化广场的相继建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世纪将更加注重环境,而高质量的环境则以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形象为特征。我国的公共艺术立法已经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有一些发达城市已走在前面,如已经实施了城市建设公共艺术百分比条例,城市形象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我国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比重与欧美和日本相比还相差很远,并且也存在不少问题,绝大部分公共艺术实践处于零敲碎打的无序个体状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必然带动城市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者,建设者,设计者也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重视公共空间与本土文化的研究,这样城市就越来越会有深度。第三章

一、授课内容

第3章 现代公共艺术的功能与职责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展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

2、了解公共艺术的功能。

三、重点和难点

1、美学和社会价值。

2、公共艺术是艺术公众化、平民化的途径。

3、公共艺术具有视觉标识与文化符号的功能。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

美学和社会价值:作为空间媒介的公共艺术品的评价和审美原则与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很有不同。环境美学原则从环境科学方面对公共艺术创作提出了本身环境的要求。

环境美学:共生原则、整体观念、再生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则应影响公共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并尽可能在创作过程、材料选择、装置方式上起指导作用。

公共艺术的多学科性、大众性、公开性注定了公共艺术的集体的创作机制和群众的参与的可能性。1.公共艺术是一种空间的文化

2.公共艺术营造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 3.公共艺术将精英文化推向社会大众。

公共艺术的功能

1.公共艺术是城市文脉与气质的显现

公共艺术总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空间,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场所,存在于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城市。

2.公共艺术是艺术公众化、平民化的途径

提高城市与地区的艺术品位,是几乎每个管理者和居住者的理想。3.公共艺术具有视觉标识与文化符号的功能 一方面,公共设施作为视觉化的标识而存在。

另一方面,公共设施有作为一种文化性的符号而存在。

第四章

一、授课内容

第4章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意方法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2、了解创作中的公共性。

3、如何让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4、如何让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5、掌握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三、重点和难点

1、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2、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3、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四、课时量 3课时

五、教学内容

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艺术设计师,往往在公共艺术对城市的积极作用上有很高的预期,比如,装扮城市,提升特定地区景观的文化品质,促进人群的零距离,历史反思及自豪感,促进交流,产生公共讨论,调整社会的稳定。条件:了解特定空间、区域及场所中人群的文化阶层年龄结构和教育背景等等因素。

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反映大众文化,为生活、工作在特定环境中德公众提供一件良好的艺术作品,创造有着艺术韵味的环境氛围。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

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公众对公共艺术建设当然具有相当的发言权。

问卷调查——公众参与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源泉

使设计者摆脱传统设计方法的限制,避免单纯依靠个人经验。参与建设——公众作为公共艺术家的助手 为了防止公众成为消极被动的,发挥公众作为主体应有的权益和民主作用。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审美媒介,在功能上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

1.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物质功能

公共艺术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2.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提高环境艺术审美水平,就必须增强大众的艺术修养。公众接受的过程是将公共艺术品具体化的过程,并非只是被动的反应环节,亦非对作品的简单还原,而是积极地思考并不断地作出判断、选择的过程。3.公众参与——地域性文化、大众文化得以挖掘

特定的环境创造能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反映人们的习俗和文化特征。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1.人的现实需求——公共艺术的基础

公共艺术设计始终从人的现实需求而不是任何别的需求出发。2.人文的尺度——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

人文的尺度使公共艺术设计不再是随意的行为,不再是追求新鲜、时髦的风格而无所适从。

公共艺术的开放性

1.公共艺术作品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所处的场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型空间.(广场,公园,人行道,街面,车站等等)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备形体和视觉上的开放性

具备多角度视域大的观赏方式以及公众直接介入作品等特征。

2.公共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改变了传统艺术:艺术家---作品----观众这种线性的模式,在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公众的参与,许多作品是艺术家,设计师和公众共同完成的,公众的参与使公共艺术真正成为公众的艺术。

实例:深圳人的一天

深圳园岭街心花园规划-----规划师和艺术家一反设计通常做法,提出了 “让社区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的响亮口号----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而言, 规划师和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工作者,去了解社会,了解老百姓的需要,不是去引导老百姓,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一次真正的 “为人民服务”。

设计了以18个普通市民塑像为主体的公共艺术方案.-----1999年11月2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设计师,雕塑家,新闻记者组成寻访小组,-----陌生化,随机化原则-----征得同意后,翻制真人,浇铸青铜,树立在园岭街心花园----铭示真实的姓名,年龄,籍贯,工作,何时来深圳等.18个铜像背景是黑色镜面花岗石浮雕墙,雕刻,记录了1999年11月29日一天深圳城市生活的各种数据.园岭街心花园占地6000多平方米,环绕塑像和浮雕墙,已经成为 “深圳一日游”的景点.公共艺术必须面对,接纳多层次对象的需求,是对观赏者的接纳程度上的开放性.是否具备与社会公众产生互动和具有公共精神是评判当代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公共艺术的时代性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克莱斯.奥登伯格: 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代表人物.作品风靡整个欧美,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奥登伯格的这种波普风格的雕塑之所以被看作公共艺术,因为它消解了传统雕塑的神圣感,使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而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他的作品让老百姓身边的最普通的物品具有高大的体量,不仅仅是物品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地位的提升。

.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的通俗化与多样性

1.表现上的通俗性

公共空间中人流不息,面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国度的人群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应当强调满足公共性要求的通俗化倾向.这里所指的通俗化,不是指一般的大众喜闻乐见的 “老生常谈”的作品,更不是艺术上的 “世俗化”,而是指把大众的审美心态作为一个基本的学术课题来对待,强调审美的公共性,强调作品与环境,与公众的和谐亲近的学术倾向.2.设计上综合性

公共艺术在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功能性(规范要求),人文题材(文化底蕴),环境观(空间要求),公共性(公众要求),环保观念(时代要求),材料等等要素.综合性不仅体现艺术审美要求,还涉及到材料学,力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综合学科.公共艺术的设计资源

我们常见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两种现象: 一是大量的写实英雄伟人雕塑。

二是城市公园、路边、广场、社区中,到处充斥着各类及其雷同,并且奇形怪状的抽象雕塑,结构简单,材料和制作又缺乏新意。 将特有的历史文化符号作为设计资源

根据场所精神理论,可以发现大量的作为设计资源的线索。从该场所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貌、生活气息、文化底蕴、物质文明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现象中提炼具有地域特征的符号,将其功能化、环境化,并以它特有的、其他区域环境无法代替、不可比拟的主体和样式,强调其环境中原有的文化品质,可以弥补正在淡化的区域风貌。他们可以是:园林居民,自然景观,器具用品,文化艺术,人文地理。地区公共精神的反映

对于一些并不拥有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新兴城镇、商业特区或工业新区,以反映特定地区的产业特征、人们的精神追求或生活状态为创作元素。

将特定自然地理作为资源

自然地理特征作为创作的依据和资源不但成为一种主要的城市设计方向,也顺应了大多数都市人群的追求和意趣。场所精神的完整概念表达一种始于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公共艺术品等实体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自然环境现象是场所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包括大地、天空、气候、河流、岩石、色调等。(1)浪漫的自然环境(2)统一的自然环境(3)古典的自然环境。

对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的场所精神分析,得出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成为我们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极好的创作依据。公共艺术的范围: 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其分类的角度也多有不同.从艺术形式上,包括建筑,景观,雕塑,绘画,园艺,摄影,广告,影像,表演,音乐等;从展示形式上,可分为由平面到立体,由壁面到空间,由室内到室外及地景等;从艺术功能上,可分为点缀性,纪念性,休闲性,实用性,游乐性等.公共艺术平面造型艺术

1.公共壁画艺术

装饰壁画 漆画 陶瓷画 标志壁画 图案壁画 人物壁画 动物壁画 风景壁画

2.公共装饰浮雕艺术

石材浮雕

玻璃浮雕

木材浮雕

金属浮雕等 纪念性浮雕 主题性浮雕 装饰性浮雕 抽象性浮雕

公共艺术空间造型艺术

1、公共景观造型艺术 标志造型 广场中心造型 广告造型

室内艺术品造型 公园艺术品造型 小型建筑造型 展示造型

植物造型 地面铺装造型

2.公共设施造型艺术 卫生设施造型 体育设施造型 交通设施造型 通讯设施造型 游乐设施造型 灯光设施造型

3.城市环境雕塑艺术 纪念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 抽象性雕塑 趣味性雕塑 寓意性雕塑 哲理性雕塑 地景艺术

(地景艺术的出现将公共艺术带入了一个恢弘的境界,它是对景观艺术的发展和突破.(图片)地景艺术又称 “大地艺术”,也是景观艺)

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场所精神在公共艺术中的实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途径:显现、补充、象征。

1、移位

移位是将一些原本属于一个场所特定文化范畴的机械、器具、建筑局部等作为设计元素。

2、异质

异质是在材质、色彩、构造、功能上对一些具有相当地方文化特色或代表地域人文风貌的设计素材进行的一种有意义、有必要的诠释或演绎。

3、重构

重构即重新构造,是一种偏重于形式上的艺术创作处理手法。通过对创作原形的大胆而有序的打散重组,产生迷离、错落、变幻、神秘而现代的视觉艺术效果。

4、意象

意象作为一种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或设计手法,它是一种对物象或观念的写意表达。

5、装置

装置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延伸出新的展示个体和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6、放大

它们将具备足够的张力 7.“隐”的设计手法

既在设计之内也在设计之外蕴含的余意。8.“少”的设计手法

以有限的设计空间造成无限的空间效果,运用虚空引起观考的退想。9“虚”的设计手法

第五章

一、授课内容

第5章 公共艺术设计的材料与色彩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2、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木材质及其工艺。

3、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现代玻璃艺术的主要技法。

4、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1、共艺术设计中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2、公共艺术设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金属是公共艺术作品的最主要制作材料之一。金属材质不同,不同的工艺技巧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变化,手工制作自然、质朴,保持着原始稚拙的随意性。金属材质的直接运用,体现天然的材质美、光泽感、肌理效果、金工艺术中的材质变化,目的是增加它的艺术感染力,从物质美中体现精神美。脱离传统意义上作为建筑材料。空间的整体环境意识对金工艺术品设计的制约;金工艺术品对空间环境又有优化调节的作用。但一味的强调则易导致整体化环境的单一化,不利于体现环境多样化、多层次、丰富性的美学精神。

现代金属装饰艺术的材质

注重自身的美感价值,金属材料分两大类一类是以铁为主,因其颜色为黑色,故称黑色金属。另一类为有色金属,即除铁以外的其他金属。

现代金属装饰艺术制作工艺指改变原材料、毛坯或半成品的形状、尺寸、性质或表面状态,使之达到设计的目的所采用的加工方法。

金属的成型方法可区分为铸造、塑性加工、切削加工、焊接与粉末冶金五类。

1、铸造

将熔融态金属浇人铸型后,冷却凝固成为具有一定形状铸件的工艺方法。现代工业生产中,铸造是生产金属零件毛坯的主要工艺方法之一,与其他工艺方法相比,铸造成型生产成本低,工艺灵活性大,适应性强,适合生产不同材料、形状和重量的铸件,并适合于批量生产。

但它的缺点是公差较大,容易产生内部缺陷。铸造按铸型所用材料及浇注方式分为砂型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和离心铸造等。

(1)砂型铸造

俗称翻砂,用砂粒制造铸型进行铸造的方法。图6一3为砂型铸造的基本工艺过程,主要工序有:制造铸模,制造砂铸型(即砂型),浇注金属液,落砂,清理等。(2)熔模铸造

又称失蜡铸造,为精密铸造方法之一,是常用的铸造方法。熔模铸造的工艺过程如图6一4所示。

①制作母模:母模是铸件的基本模样,用于制造压型。可根据设计方案用适当的材料制作母模。

②制作压型:压型是制造蜡模的特殊铸型。压型常用钢戴铝合金加工而成,小批量时可采用易熔合金、石膏或硅像胶制作。

③制作蜡模:制造蜡模的材料有石蜡、蜂蜡、硬脂酸和松香等,常用50%石蜡和硬脂酸的混合料。将50%化好的蜡料倒人压型内,同时不断的翻转压型,使蜡料均匀形成蜡模,待蜡料冷却后便可从压型中取出,修毛刺后即得蜡模口批量生产时则将多个蜡模组装成蜡模组。

④制作型壳:在蜡模上均匀地刷一层耐火涂料(如水玻璃溶液),洒一层耐火砂,使之硬化成壳。如此反复涂三四次,便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由耐火材料构成的型壳(洒耐火砂先细后粗)。

⑤脱蜡:将制作好的型壳放入炉中烘烤,将蜡模熔化流出并回收,从而得到一个中空的型壳。

⑥焙烧和造型:将型壳进行高温焙烧,以增加型壳强度。为进一步提高型壳强度,防止浇注时型壳变形或破裂,可将型壳放在箱体中,周围用干砂填充:

⑦浇注:将型壳保持一定温度,浇注金属溶液。

⑧脱壳:待金属液凝固后,去除型壳,切去浇口,清理毛刺,获得所需铸件。(3)金属型铸造

用金属材料制作铸型进行铸造的方法,又称永久型铸造戴硬型铸造口铸型常用铸铁、铸钢等材料制成,可反复使用,直至损耗。金属型铸造所得铸件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均优于砂型铸件,且铸件的组织结构致密,力学性能较高。适用于中小型有色金属(如铝、铜、镁及其合金等)铸件和铸铁铸件的生产。(4)压力铸造

简称压铸。在压铸机上,用压射活塞以较高的压力和速度将压室内的金属液压射到模中,并在压力作用下使金属液迅速凝固成铸件的铸造方法。属于精密铸造方法。铸件尺寸精确,表面光洁,组织致密,生产效率高。适合生产小型、薄壁的复杂铸件、并能使铸件表面获得清晰的花纹、图案及文字等。主要用于锌、铝、镁、铜及其合金等铸件的生产。2.金属塑性加工

又称金属压力加工。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坯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毛坯戴零件的加工方法。其特点是:在成型的同时,能改善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产品可直接制取剪便于加工,无切削,金属损耗小口适于专业化大规模生产,但需专门的设备和工具,不宜于加工脆性材料或形状复杂的制品二金属塑性加工按加工方式分为锻造、轧制、挤压、拔制和冲压加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综合性的金属塑性加工应用越来越厂泛。

自由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上、下抵铁之间,施以冲击压力和静压力,使其产生变形的方法.模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锻模模膛内,施以冲击压力或静压力而使金属坯料产生变形的加工方法,如图6一6所示。手工自由锻:是指在金属板上自由锻造成型,具体过程是(以紫铜浮雕为例):

①首先将铜皮用汽油喷灯进行加温,烧至红色,这一过程称为“退火”,目的是使铜的分子结构重组,使之变软。

②将设计好的图案画在铜皮上,用整子将轮廓堑出。

③根据预先的设计将铜皮放在沙袋上,用锤子和錾子锻出大的凹凸起伏。

④将铜皮用胶固定在一张平板上,用各种型号秘形状的錾子錾出一些精细的造型、其间需要多次退火。

⑤将制作好的作品放在铁垫板上,找平,然后整理好边缘。

⑥将作品需要抛光的地方进行抛光,然后进行电镀、化学着色、防腐等后处理。(2)轧制

金属塑性加工工艺之一。如图6一8所示,利用两个旋转轧辊的压力使金属坯料通过一个特定空间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要求的截面形状并同时改变其组织性能。(3)挤压

将金属放入挤压筒内,用强大的压力使坯料从模孔中挤出,从而获得符合模孔截面的坯料或零件的加工方法。常用的挤压方法有:正挤压、反挤压、复合济压、径向挤压。(4)拔制

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之一。如图6-1 所示,用拉力使大截面的金属坯料强行穿过一定形状的模孔,以获得所需断面形状和尺寸的小截面毛坯或制品的工艺过程。拉拔生产主要用来制造各种细线材、薄壁管及各种特殊几何形状的型材。

(5)冲压

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之一,又称板料冲压口如图6-1所示,在压力作用下利用模具使金窟板料分离或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工件的工艺方法。按冲压加工温度分为热冲压和冷冲压,前者适合变形抗力高,塑性较差的板料加工;后者则在室温下进行,是薄板常用的冲压方法。

3.切削加工

又称为冷加工。利用切削刀具在切削机床上(或用手工)将金属工件的多余加工量切去,以达到规定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工艺过程。按加工方式分为车削、铣xǐ削、包日削、磨i削.钻削、膛削及钳工等,是最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

4‘焊接加工

焊接加工是充分利用金属材料在高温作用下易熔化的特性,使金属与金属发生相互连接的一种工艺,是金属加工的一种铺助手段。

木材质及其工艺 木质材料形态的偶然性

树木生长是和气温、湿度、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形的未完结性 木质的芳香性

嗅觉和味觉在通常的造型活动范围内被排除,但却真实存在着。

木材的选择及局限性

木雕是一种利用木材作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因而在木雕创作时,选材时很重要的一环。1.木材的缺陷 产生各种组织的异常

2.木材的缺陷在雕刻中的处理 (1)对于木节的处理(2)对于开裂的处理(3)对于木材变形的处理

木材是一种优良的造型材料,自古以来,它一直是最广泛最常用的传统材料,其自然、朴素的特性令人产生亲切感,被认为是最富于人性特征的材料。木材的基本性能:(1)质轻

(2)具有天然的色泽和美丽的花纹(3)具有调湿特性(4)具有可塑性(5)易加工和涂饰(6)各向异性 木材加工的工艺流程

每个构件加工前,都要根据被加工构件的形状,尺寸、所用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加工批量大小,合理选择各种加工方法、加工机床、刀具、夹具等,拟定出加工该构件的每道工序和整个工艺过程。木制品构件的形状、规格多种多样,其加工工艺过程一般为以下顺序:(1)配料

配料就是按照木制品的质量要求,将各种不同树种、不同规格的木材,锯割成符合制品规格的毛料,即基本构件。(2)基准面的加工

为了构件获得正确的形状、尺寸和粗糙度的表面,并保证后续工序定位准确,必须对毛料进行基准面的加工,作为后续工序加工的尺寸基准。

(3)相对面的加工

基准面完成后,以基准面为基准加工出其他几个表面。(4)划线

划线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它决定了构件上掉头、掉眼及圆孔等的位置和尺寸,直接影0向到配合的精度和结合的强度。(5)樵头、样眼及型面的加工

樵结合是木制品结构中最常用的结合方式,因此,开样,打眼工序是构件加工的主要工序,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强度和使用质量。(6)表面修整

构件的表面修整加工应根据表面的质量要求来决定。外露的构件表面要精确修整,内部用料可不作修整。2.木材加工的基本方法

(1)木材的锯割

木材的锯割是木材成型加工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操作。按设计要求将尺寸较大的原木、板材或方材等,沿纵向、横向或按任一曲线进行开锯、分解、开棒、据肩、截断、下料时,都要运用锯割加工。

(2)木材的刨削

刨削也是木材加工的主要工艺方法之一。木材经锯割后的表面一般较粗糙且不平整,因此必须进行刨削加工。木材经刨削加工后,可以获得尺寸和形状准确、表面平整光洁的构件。(3)木材的凿削

木制品构件间结合的基本形式是框架掉孔结构。因此,棒孔的凿削是木制品成型加工的基本操作之一。(4)木材的铣削 木制品中的各种曲线零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木工铣削机床是一种万能设备,既可用来截口、起线、开掉、开槽等直线成形表面加工和平面加工,又可用于曲线外形加工,是木材制品成型加工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之一。3.木制品的装配(1)榫结合(2)胶结合现代玻璃艺术的主要技法 吹制技术

吹制技术利用玻璃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具有可塑性的特点。

失蜡铸造法

失蜡铸造法,字面含义是玻璃浆糊

冷加工技术

玻璃的现代冷加工技术可分为三类:描绘、雕刻、蚀刻。

现代陶艺的技法 现代陶艺的成型工艺

所谓成型,就是将制备好的坯料,用各种不同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坯件。

1.可塑成型法 拉坯成型法 泥板成型法 泥条盘筑法 徒手涅制法 印坯成型法

2.注浆法成型

注浆法成型适用于各种陶瓷制品,凡是形状复杂的、不规则的、薄的、体积较大的且对尺寸要求不严的器物都可以。

现代陶艺的装饰手法

分为两类,一是在坯体上进行装饰处理,而是在釉上或釉下彩绘。1.坯体装饰 压印法 划刻法 粘贴法 绞泥法

化妆土装饰法

2.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 釉下彩绘 釉上彩绘

3.贵金属装饰

4.结晶釉与砂金釉 5.光泽彩 6.无光釉 7.裂纹釉 8.流光釉

9.照相转印技术

现代陶艺的 公共艺术色彩处理。

1.色彩与城市精神 2.色彩与功能 3.色彩与场所精神

作业:

作业1:空间导向设计 形式:学生单人完成作品

作业2:校园公共艺术设计 形式:团队合作完成作品

高校艺术设计教案【第四篇】

现代设计艺术

彭水一中

楚瑞纪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艺术欣赏(全一册)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课业类型:欣赏课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现代设计艺术的特征,体会现代设计的美感。

2、过程和方法

进一步学习欣赏现代设计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现代设计艺术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才会产生与传统工艺的差别,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正确对待传统工艺美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艺术的特征:适用

经济

美观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的知道,现代设计艺术是为美化大众生存环境,为大众服务,可机械化和大批量生产的实用性艺术。与传统美术为少数人服务,生产量小的特点相反,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体会现代设计艺术的美感。

学情分析:

这些学生是彭水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本节课为外国工艺美术与欣赏单元的第二节,因为他们本身的美术基础及素养不太好,学生平时对这个课也没有重视,欣赏的基础知识较薄弱,所以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视频和图片,来

总结

出现代设计的概念及特征,最后通过贴近生活的简单的作业,来达到互动与巩固的效果。因为学生绘画基础不好,所以最后互动中,画的不好的学生,都可以上台来讲解自己的作品,表达的什么意思。同时适时的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成就感,力争达到享受美术课堂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互致问候,稳定情绪)

二、导入新课:(约2分钟)

教师:上课前,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传统工艺美术以及它的服务对象是宫廷、贵族生活与宗教神权仪典,它注重的是豪华奢侈与富丽堂皇,繁缛复杂与神秘怪诞,品位了它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不断变化,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设计艺术,它不是对传统工艺美术在技艺与实用上的简单传承,那么它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又是为哪些人服务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我们今天的课程------现代设计艺术。(温故知新,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让学生在脑海中进一步明确本节课即将欣赏的知识是什么。)

三、讲授新课

(以下这段大约用23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从艺术美感、基本特点、服务对象三个方面来进行本节课,其实很多时候现代设计作品它的这三个方面都是相辅相成、同时存在的,所以咱们同学也要综合考虑。好,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个认识吗?它是做什么用的?(课件出示《司母戊鼎》)。

学生:司母戊大方鼎 学生:司母戊鼎

教师:对,商朝时祭祀用的,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丁文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的,很孝顺啊,咱们观察一下这个鼎有什么特点? 学生:庄重

大气 学生:纹饰华丽

教师:好,回答的非常好,它的纹饰华丽、形式雄伟、气势宏大、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重800多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教师:这个熟悉吗?(课件出示《图特卡蒙的黄金面具》)学生:法老的黄金面具

学生:黄金面具

埃及法老的教师:对,这是埃及法老图特卡蒙的黄金面具,法老是什么意思? 学生:皇帝 学生:国王

教师:都答对了,是国王,就相当于中国的皇帝,仔细观察看这个面具有什么特征?首先看它的颜色?

学生:金碧辉煌的、比较华丽,高贵。学生:金光闪闪的,感觉很富贵。

教师:装饰上呢?看这些镶嵌的宝石。以及条条的纹饰。学生:比较复杂 感觉很精美。

教师:头部上方这里有个鹰神,鹰神是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的保护神,是王权的象征。通体黄金铸造,镶嵌宝石等,大家思考一下,法老为什么要做这么多贵重的东西来装饰墓室?

学生:因为比较有钱,所以才这么做 学生:炫耀自己的权利

教师:同学们非常聪明,都答的很对,炫耀自己神圣的王权和巨大的财富。教师:接下来,这几器具是做什么用的呢? 学生:酒杯 学生:喝酒的教师:对,是酒杯,古代的酒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腐蚀很严重的,如果仔细观察,上面会看到一些手工的纹饰。教师:这件又是什么呢? 学生:玻璃酒杯

教师:对,玻璃的酒杯,这种玻璃杯和这种传统的酒杯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生:简洁

透明 学生:感觉很清爽

教师:对,简洁大方正是我们现代设计的审美追求、因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人们需要一种轻松的生活、适意的生活环境,来调节紧张的大脑,晶莹剔透的感觉,可以让人感觉很放松。

教师:好,我们继续欣赏18世纪欧洲比较流行的一中室内装饰风格,洛可可装饰风格,看一下给我们什么感受呢?首先从造型上观察? 学生: 好复杂

很难做出的雕刻 学生:曲线比较多

不好做 教师:色彩呢?

学生:给人感觉比较富贵,一看就很有钱。

教师:我们学生回答的非常好,我们感觉到了它的纤巧、精美、浮华、繁琐。教师:好,咱们再看一下这个建筑熟悉吗? 学生:上海的 学生:香港的学生:重庆的,我见过

教师:对,是咱们重庆的一个写字楼,地标性建筑,未来国际大厦,咱们看它的外立面全部是玻璃幕墙(与学生一起说出),为什么用玻璃呢? 学生:采光好,省电,节约资源

学生:比较明亮,可以省电,白天不用开灯。

教师:对,玻璃感觉比较通透、采光好、现代的建筑技术比较发达,很多是框架结构,与传统的建筑不一样,传统建筑很多墙体是要承重的,现代的建筑都是靠框架来承重,墙体只是隔挡的作用,所以说可以用玻璃,这样既美观,又节省资源。与我们提倡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很符合。另外,这也体现了我们的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建筑即使想建造这么高,恐怕也达不到这种技术。这说明了我们现代设计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教师:好,我们继续看下一个,这个建筑熟悉吗?有没有知道的? 学生:联合国

教师:对,就是我们的联合国大厦,没错。又是这种简约大方的玻璃幕墙,同学们,想不想从里面往外看一下是什么感受? 学生:想

教师:好,看,这就是从内向外看的效果,是不是很通透、大方、简洁。教师:我们继续看我们现代的室内设计,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通透,简约、明亮、大方

学生:颜色比较接近,给人感觉很舒服 学生:很简洁

教师:有一种空间的通透感,好,我们继续看这个现代室内设计。学生:也是比较简洁大方的感觉

教师:对,我们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不同了。更多的强调了功能,舒适。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我们传统的家具,这个是什么? 学生:椅子

教师:好看不好看? 学生:好看

教师:咱们看它是机器做的吗?还是?这些雕刻的纹饰等,是什么做的? 学生:手工

教师:对,是我们的工匠精雕细琢的,所以说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原因都是纯手工。教师:好,我们接下来再来看这个椅子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瓦西里椅子》)学生:。。。。

教师:不认识,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叫瓦西里椅子,马歇 布鲁尔设计的钢管椅,布鲁尔是设计史上公认的家具设计大师,他从自行车的钢管得到启发,采用钢管、皮革和纺织品结合,设计出大量功能良好,造型现代化的新家具,包括椅子、桌子、茶几等家具,这是他1925年设计的第一把钢管椅子----瓦西里椅子,为什么叫瓦西里椅子呢?有没有同学知道?那大家看它的造型和传统的椅子相比,有什么特点? 同学:比较简单,单纯

同学:没有那么复杂,一看就是机器造的 同学:。。。。

教师:这把椅子造型轻巧优美、结构单纯简洁、具有很优良的性能、这种新的家具很快风行世界,曾被称作20世纪椅子的象征。因为他的老师叫瓦西里,为了纪念他和老师的友谊。所以起名字叫瓦西里椅子。

教师:我们继续看,这种椅子熟悉吗?(课件出示《学生正在使用的椅子》)(此处可能出现小高潮)学生:(笑)我们教室的椅子

教师:我们从它的造型和颜色好好的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现代设计。它是手工做的吗?

学生:不是,是机器造的。

教师:大家观察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色彩比较统一,没有那么复杂的纹饰等

教师:简洁大方

比较合理,看这里还可以调节高度。很适用,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做适度的调节,所以比较人性化。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传统的椅子也很好看,我们现在就思考一下,为什么学校不给我们定做这种手工雕刻的椅子呢?这么好看,这么华丽。学生:因为这种造价比较高。学生:这种不好做。

学生:虽然好看,但不适合我们。

教师:咱们想象一下,如果学校给你们定做这种椅子,咱们可以看到这些椅子几乎都是纯手工制作,要做多久? 学生:2年 3年 学生:4年

教师:可能到你们高三毕业,椅子还没做好,耽误时间,还有我们去操场开会,让你们搬这种椅子,你们高兴吗? 学生:太重了,不方便

教师:就是太不方便,不适合我们。像我们现在用的椅子,就好多了,但是还有一种椅子更方便,是哪种? 学生:胶凳子

教师:对我们这种胶凳子,开会更方便,但是不适合长期使用,因为我们高中生破坏能力比较强,所以适合在我们班级给每个同学使用。

但是在临时会议等会比较方便,开会的时候拿出来,开会后,看,可以叠放在一起,因为造价也相对低,保管方便,不占用空间,所以临时使用比较受欢迎。(课件展示关于胶凳子的图片)

教师:好,咱们现在来简单回顾一下,我们的司母戊鼎、黄金面具、繁缛复杂的装饰,那些东西可不可能每家每户都有呢?比如我们的黄金面具和司母戊鼎,可不可能? 学生:不可能

教师:那它们的服务对象是谁?是为哪些人服务的呢? 学生:皇室 有钱人

学生:贵族

皇室

教师:对,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的服务对象是皇室、贵族、宗教仪典。我们继续看,看的同时,咱们同学要思考一下咱们现代的设计艺术服务的对象。

教师:大家都知道服装设计也是属于咱们的现代设计艺术,咱们接下来就要看到的是我们每天都常见的一种服装。大家看她们穿的什么裤子?((课件出示《穿牛仔裤的两个女白领》)

(以下这段是本课高潮部分)

教师:这种裤子我们先看一下色彩? 学生:比较统一,大方。教师:造型呢?

学生:有曲线美,比较简洁。

教师:好,同学们总结的比较好,比较简洁大方,色彩简约。我们继续还有哪些人在穿牛仔裤,牛仔裤的服务的对象是哪些呢?这个人是谁?(课件出示《周杰伦身穿牛仔裤》)

学生:周杰伦(笑)(学生比较喜欢明星,此处可能出现小高潮)教师:他穿的什么裤子? 学生:牛仔裤

教师:我们继续看这个人熟悉吗? 学生:周迅

教师:对,是周迅,大家看他穿的什么裤子? 学生:也是牛仔裤

教师:好,我们再来看这个人,认识吗? 学生:奥巴马(笑)

教师:大家观察一下,他穿的什么裤子? 学生:牛仔裤

教师:再看这个人呢?(课件出示《本班某同学穿牛仔裤的照片》)学生:哇!xxx同学们起喊出了名字(哄笑)学生:。。。。

教师:我们班很帅气的同学,也在穿牛仔裤。我们再来看这个人呢?(课件出示《本班某教师穿牛仔裤的图片》)学生:xxx老师(哄笑 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我们英俊潇洒的xxx老师,也在穿牛仔裤

学生:。。(笑,并议论着)

教师:好,同学们让我们继续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俞敏洪身穿牛仔裤》),这位同志你们认识吗? 学生:。。。。(摇头)

教师:我来给大家隆重的介绍一下,我们北京新东方英语培训的总裁、董事长俞敏洪先生,个人身价6亿美金。学生:哇,好有钱哦。学生:真有钱

教师:我想问一下我们班同学,咱们班穿过牛仔裤的同学举一下手。(几乎全班同学都举了手)。好,我想采访一下,看看你为什么选择牛仔裤,这位男同学。学生:我觉得穿着比较舒服,耐磨。

教师:穿着比较舒服,很适用哦。这位同学呢?你为什么选择牛仔裤? 学生:穿着比较方便吧,然后也不贵,比较好搭配衣服。

教师:好,也是很适用,也不贵,就是很经济。这边这位女同学。你当初为什么选择买牛仔裤呢?

学生:比较好看吧,感觉样式比较好,然后也不贵,穿着挺合适的。

教师:请坐,很好,比较好看就是比较美观,又比较经济,还挺合适、适用的。咱们班同学果然很聪明,总结出了经济

适用

美观,咱们看看咱们现代设计艺术的特征是什么呢?(课件出示现代设计艺术的特征:经济 适用 美观)全部被咱们班同学答对了,给我们自己一些掌声,最聪明的班级。我们继续看这个女孩穿这身衣服漂亮吗?(课件出示《一少女穿古装》)学生:好漂亮 学生:真好看

教师:我看到咱们班男同学,女同学都说漂亮,好看,那么我想采访一下咱们班女同学,为什么这么漂亮你不买来穿呢? 学生:穿着不方便,走路很麻烦

教师:对,这体现了不符合我们现代设计基本特征不适用的原则,我们再来看这一副图片(课件出示一些西方各国很多人在穿牛仔裤),通过刚才一系列的图片,我们看到不仅是我们的白领喜欢牛仔裤,我们的明星也在穿,总统,以及富豪,都在穿,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奥巴马在古代相当于什么呢? 学生:皇室

教师:身价6亿美金的俞敏洪老师呢? 学生:贵族

教师:今天我们现代设计的一些产品,我们所谓的皇室、贵族、明星、白领、我们班同学、我们的老师、以及楚老师我今天也在穿牛仔裤。可见它的服务对象是哪些人呢? 学生:大众,全世界人民

教师:对,以及我们的玻璃杯、机器生产的家具、现代室内设计,也是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对比,说到这里,我们知道我们传统的工艺美术的它的审美追求是繁缛复杂、神秘怪诞,精湛的技艺,那么我们现代的设计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教室的墙壁色调? 学生:纯白色

比较统一 教师:色调统一,简约大方,再看我们的室内设计,也是通透简约,我们的联合国大厦的这些装饰,以及奥巴马总统穿着,色调都比较统一,我们的“贵族”俞敏洪先生,你会看到他上下衣服,分别是一个颜色,都比较好看统一。我们从中能够感觉到简约、大方的美感。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品,如玻璃杯,室内装饰设计、服装,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其他方面是不是也符合我们现代设计的其他方面是不是也符合我们现代设计的特征和审美追求?

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工业,这是什么? 学生:动车 学生:和谐号

教师:很对,我们现在国内高速火车和谐号,大家看一下它的造型,流线型,看看它的审美追求是不是符合我们刚刚说的?

学生:是的,通体白色,给人感觉简洁、大方。

教师:我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和谐号选择流线型呢? 学生:减少阻力,提高速度。

教师:很对,请坐,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速度,方便了我们的旅行,以前从重庆到成都需要4个多小时,现在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抵达,只用一个小时59分钟。教师:我们继续看我们的轿车。从颜色看,通体? 学生:黑色,给人感觉比较沉稳。

教师:通体一个颜色,给人感觉简洁、大方,比较沉稳,很好,咱们看它也是什么造型? 学生:流线型 教师:可以提高? 学生:速度

教师:好,咱们看跑的快不快?是不是很快?(课件出示飞奔的轿车)学生:(笑)(此处可能出现小高潮)

教师:接下来大家看一下这个建筑,漂亮吗?咱们可以看一下它的颜色,白色的墙体,红色的柱子,青灰色的瓦。学生:好漂亮哦

教师:对,美得就像一幅画。再来看这个,漂亮吗? 学生:漂亮,窗户造型很好看。

教师:精美的小窗户,高跷的屋檐,以及与环境的搭配。好,我们继续看这一副,是哪里? 学生:上海

教师:从哪里看的出来的,奥,这里是不是?东方明珠。我们的上海漂亮吗? 学生:漂亮 教师:好,我们继续,这又是哪里? 学生:香港 学生:纽约

教师:到底是哪里? 学生:香港

教师:从哪里看出来的?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我看他比较坚信自己的说法。学生:从那个建筑,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教师:这个建筑大家认识吗? 学生:。。。。。

教师:好,请坐,我来告诉一下大家,这就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香港中银大厦,即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设计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建筑的设计风格比较简约,都是三角形,组成,然后外墙壁统一的颜色。给人感觉清清爽爽,而又具稳定性。希望我们同学中喜欢设计的,也好好学习,将来也像贝聿铭先生一样设计出比较著名的作品。

教师:刚才我们看的一些传统的建筑,同学们都说漂亮,我们的香港和上海,你们也说很好看,那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既然我们的传统的建筑也是那么漂亮,为什么我们的上海和香港不都建造成那中建筑呢?这又体现了我们现代设计的哪个特征呢? 学生:住不了那么多人,大城市人多。

学生:人太多,住不完,违背了不适用的原则。

课堂小结:

教师:好,我们班学生都总结的很好,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我们现代设计艺术的服务对象是? 学生:人民群众

大众

学生:大众

全世界人民

教师: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追求的是繁缛复杂、神秘怪诞,我们的现代设计艺术呢? 学生:简洁大方

学生:简约大方

强调适用

教师:好,很好,我们现代设计艺术的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适用

经济

美观

教师:好,我们xx班的同学果然是最聪明的,全部都答对了,再次给我们自己一次热烈的掌声 学生:。。。。

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思考题

教师:

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你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哪些社会因素?为什么?

学生:适不适用,是否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学生:实惠不实惠。

学生:会考虑尽可能让大多数人喜欢

教师:好,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体现了我们现代设计艺术的特征以及审美追求等,那么我们现在再思考一下,如果说我们当时能想得出来,但是我们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造不出来怎么办?这又是与我们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科技

教师:大家再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如果人们都买不起呢? 学生:经济

还有政治等等

教师:对,所以说一个出色的设计师要了解我们的政治、经济、审美观念,材料、文化以及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好设计。我们有志于从事设计的同学,要好好学习我们的每个学科知识,其实其他专业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各种知识都有相关联性,所以我们要好好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为祖国服务。

教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欣赏广告短片(关于吸尘器的广告),放映后,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关于一个什么的广告短片?”生答:“吸尘器”,我想问一下大家,这个吸尘器的吸尘威力怎么样?对,威力很大,即功能很强,那么咱们今天呢就走进功能主义至上的设计艺术——即现代设计艺术。 师:好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

用幻灯展示司母戊鼎

教师:这件器具认识吗?

学生1:司母戊鼎;

学生2: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

教师:对司母戊鼎,它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呢?

学生:烧香用的学生:祭祀的礼器

教师:咱们班同学很聪明,历史也学的不错,对,商朝时祭祀用的,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丁文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故为孝心。特点:形势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司母戊鼎高米,长米,宽米,重800多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发 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教师:咱们继续看这幅图,这件又是什么东西呢? 学生: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学生:法老的面具

教师:对,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 法老什么意思? 学生:国王

学生:皇帝

教师:对,是古埃及人对国王的尊称,好,咱们继续看,(幻灯显示古代盛酒器具)这是什么?

学生:酒杯 学生:古代喝酒用的教师:回答正确,是古代的盛酒器具、酒杯。好,咱们继续看。这个呢? 学生:也是酒杯

学生:玻璃酒杯,现代家庭用的。

教师: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们家的酒杯是接近于哪一种呢?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 很多学生回答:后面一种、玻璃的那种。教师:为什么呢?为什么你家不用前一种?

学生:因为比较贵,比较重,很沉,后面一种要清爽些,感觉比较好。

教师:对,前面青铜做的比较重,喝酒会比较累,本来家里喝酒是很高兴的事,结果累的不行,也不愉快了。使用不方便。

教师:好,咱们继续走,看这种室内装饰。学生:哇!好奢华。

学生:真好看,感觉很复杂。

教师:知道这是什么风格的室内装饰设计吗? 学生:不知道。

学生:好像是洛可可。上节课我们学的那种。

教师:对,这是欧洲传统室内设计的代表----洛可可风格的室内装饰设计,我们再来看这一组,这又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 学生:感觉很清爽、很简单。学生:很简洁、简约,比较大方。教师:对,没有繁缛的装饰,感觉很清爽剔透,这就是我们现代室内设计的特点。我们继续,看这幅图。是什么?(前面大约用10分钟)学生:椅子, 学生:古代椅子

教师:对,是咱们中国古代的一种椅子,这种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手工做的,学生:手工雕刻的。教师:好,很对,是手工雕刻的,上面显示了我们传统工匠的高超技艺。咱们继续看这个呢? 学生:(笑)咱们学校学生用的椅子。

教师:恩,是的,是咱们现在学生用的。大家思考一下,这种椅子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是机器做的。

学生:流水作业,机器生产的零部件,组装的。

教师: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学校不给你们定做前面的那种椅子? 学生:因为花费时间比较长,做不出来。

教师:对,假如学校从你们开学的前一个月定做,可能要过三年那些工匠也不一定能做好,因为咱们学校每年约有3000名新生。等你们毕业了,学校的板凳还没做好。学生:(笑)

教师:咱们现在回顾一下(屏幕展示前面显示过的图片的小图片,全部显示在同一张ppt上)咱们的司母戊鼎和法老的黄金面具、青铜盛酒器等等,在古代是不是每家每户都有这种器具?

学生:不是,是有钱人,皇帝,才有的。学生:不是,是皇室、贵族才有的。学生:皇帝用的有钱人用的。教师:很好,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的不错,知道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是为我们的皇室、贵族、宗教神权服务的。

那我们再看我们现代的这些工艺品是为谁服务的呢? 学生:每家每户。学生:大众。学生:人民群众。

教师:对,比如这种杯子,我们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有。以及这种板凳,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可以看到它的服务对象不再是皇室和贵族等。

好,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为全社会人、全人类服务的设计呢? 学生:因为世界上人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富有。学生:可以赚更多人的钱。

学生:社会在发展,还有工业革命的作用。

教师:对,刚才有同学回答到工业革命,20世纪初,手工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

以适应机械化和大批量生产,满足人类生活与

生存需求为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现代设计的作品。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越来越多,传统的工艺美术、手工制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全人类的需要。所以产生了工业革命,这种批量化生产的产品,在这种工业和设计的结合中,就产生了现代设计。(二十分钟时)

好,我们继续看,这两个我们生活中的白领(出示幻灯片两个穿牛仔裤的年轻女白领)她们穿的什么裤子? 学生:牛仔裤

教师:好,咱们继续 这个人是谁? 学生:周杰伦 教师:这个呢? 学生:周迅

教师:他们又是穿的什么裤子呢? 学生:牛仔裤

教师:好,咱们继续,看这几个人又是谁呢?

学生:奥巴马

中间我们班的学生xxx(笑)、最后一个不认识 学生:中间那个是我们班的,前面的是奥巴马,后面的不认识。

教师:最后这个就是北京新东方的总裁,董事长,俞敏洪先生,身价6亿美金。学生:哇,好有钱哦。

教师:好,咱们再看这一组,各个国家的人,他们也都在穿牛仔裤,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有多少穿过牛仔裤的同学,只要你曾经穿过牛仔裤,就举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手了)那么下面我采访几位同学,你为什么当时选择牛仔裤? 学生1:牛仔裤穿着很好看,很舒服。教师:很好,好看,舒适。这位同学呢?

学生2:牛仔裤比较实惠,耐磨,耐穿,不容易破,比较美观。学生3:不贵,还好看,简洁大方。学生4:比较好看,而且还显身材。

教师:好,刚才咱们同学都回答了一些自己的见解,看咱们同学回答的是不是符合现代设计作品的特征呢?刚才有的同学说舒适,穿着比较舒服,这是我们的适用,那个同学说美观,另外一个同学说比较实惠,就是比较经济。还有个同学说比较简洁大方。请看:(幻灯显示现代设计的特点)简洁大方 适用

美观 经济

好,完全回答正确,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确实聪明。自己都总结出来了。

我们继续看其他方面的设计是不是也有现代设计的这种特征呢?好,我们来看这几幅图片,这些是什么? 学生:汽车 学生:小轿车 学生:和谐号

教师:大家观察一下他们的造型设计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前面比较尖,阻力小。学生:流线型,阻力小,跑的快。

教师:确实,这种设计简洁大方,减少阻力,可以提高速度,以前我们的火车从重庆到成都需要4个多小时,现在不用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了。当然这也有内在发动机的改进等等因素。教师:我们来看这个房子?漂亮吗? 学生:漂亮

学生:很好看、很漂亮。教师:这个呢? 学生:也很好看。

教师:这个呢?这是哪里? 学生:上海

那里有东方明珠

教师:对,很好,咱们同学都知道东方明珠。那这又是哪里呢? 学生:香港 学生:纽约(三十分钟时)

教师:这是我们的香港,以后大家可以从这个建筑来识别,这是我们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作品:香港中银大厦。

现在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前面那两种建筑很漂亮,我们的上海和香港却不修建那种呢? 学生:容纳不了那么多人,学生:大城市人太多,根本住不开。不适用在大城市,只适合在旅游景点或乡镇农村等。教师:对,很好,它们不符合哪个特征呢? 学生:不适用

教师:对,不适用。所以才没有修建。

好,我们来看课后作业:牛仔裤为什么受欢迎? 学生:适用

经济

美观

简洁大方

教师:好,很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简洁大方

美观

经济

适用

教师:回答很正确,那么我们的现代设计是为哪些人服务的呢? 学生:人民群众,学生:全人类 教师:对,很正确,服务我们全世界人民的。看来今天我们班学生对本节课知识都掌握的比较好,很值得表扬,给我们自己一些掌声好不好。学生:好,(掌声)

教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四十分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8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