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技能技术范例(优推4篇)
【导言】此例“汽车技能技术范例(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汽车技能技术【第一篇】
关键词:“双高”;专业群;“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
引言
高职“双高计划”的实施是为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未来专业的组群将根据区域经济产业链的人才需求进行整合,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1]。与此同时,“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是一项国家力推、体现职业教育改革新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试点。根据“双高”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面对高职生源的多样化,探索“1+X”证书制度如何融入专业建设将是未来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重点,因此,必须对“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建群建设进行整体设计,融入新的职教理念,才能真正落实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B档建设单位,是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领域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本文以杭职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为例,探索“1+X”证书制度实施的路径。
1“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能源汽车技术相关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目前虽已构建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龙头的汽车类专业群,但在专业群内推进“1+X”证书制度融入人才培养的改革的过程中,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各类标准建设滞后
“1+X”证书制度,专业的标准化建设是重点,也是本次“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建设的重点,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标准化建设不够深入,如果专业的标准化建设不同步,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进度和效果。
“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整体设计缺乏系统性
目前汽车学院各专业分别进行了“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设计,但是由于专业群内缺乏统一的设计和规划,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思路不统一、资源不整合、群内不融通、课程不共享的现状,“1+X”证书制度的工作缺乏系统性,也不符合“双高”建设对专业群建设整体要求。
“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教学改革思路尚未理清
“1+X”证书制度在专业群内落地,必须开展“三教”改革。目前大部分专任教师还不清楚“1+X”证书制度如果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改革中,甚至不清楚“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三教”改革具体如何实施,所以目前亟须从新能源技术汽车专业群的整体层面理清课程改革的思路,明确课程改革的标准和方法,让“1+X”证书制度在“三教”改革中落地实施。
2“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改革实施探索
按照“多元化准入,标准化准出”的原则开展专业标准化建设
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生源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标准下降。“1+X”证书制度,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一个专业领域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2]。因此,要将“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开展专业及专业群的各类标准化建设,依托“1+X”证书制度,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开展专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相关标准的建设,只有健全了各类专业标准才能在生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做到人才质量“标准化准出”,真正达到国家推行“1+X”证书的改革目标,图1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标准化建设的框架。
构建“1+X”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施框架和路径
构建“基础课程包共享、‘X’证书课程包共用、专业特色课程包共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
“1+X”证书制度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落地,必须打破原有思维,整体上重构课程体系,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按照“岗位描述、任务分析、能力定位、课程固化”的原则,对接与专业群密切相关的“X”证书,开发和重构基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基础课程包共享、X证书课程包共用、专业特色课程包共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行群内全面选课制度,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包和考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学分管理系统”对接学校学分银行,实施群内基础岗位人才、技能特色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差异化分类培养,达到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历教育和技能认证全程融通。图2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构建“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施框架
“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必须基于专业群的整体设计思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等方面具体实施。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群内专业要共同选择符合专业特色的汽车领域“X”证书,做到课程体系与等级证书的对应。其次,在课程设计时重点要做好课程实施和考核方案与“X”证书的对应,重点是要开展“课证融通”的课程建设,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应,课程安排与考证安排的对应,其中课程的实施方案以及翻转式实训的设计和设备工具都要密切结合“X”证书的要求。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要做到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的对应,尽量与“X”证书的考核达到同步,包括考核内容、评分细则、考核形式等方面要做到标准对接,考核的标准化,才能保证“课证融通”课程的落地实施。图3为“1+X”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施框架设计。
以“五新四化”为导向,开展教材与教法改革
“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是围绕“五新四化”深入开展教材与教法改革。“五新”是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的融入,“四化”是指可视化、数字化、虚拟化、平台化的建设。
(1)开发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形态教材。为了让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融通,专业群要做好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衔接工作,做好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的协同组合工作,开发适合教学、培训的教材,构建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形态教材。
1)重构教材的内容。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要求、标准内容、教材及学习资源、考核管理、证书发放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系统研究,分析现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减少重复教学的内容,理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已纳入专业教学内容的部分和未纳入的部分,及时根据新的标准按照“五新”的原则动态调整教材内容[3]。
2)开发新形态教材。随着新能源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新的技术、工艺、规范、要求将不断出现,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教材也要动态更新升级,根据教学的要求及时开发新形态教材,编撰基于工作过程、真实项目新型活页式、手册式教材。
3)建设工程教学中心,课程资源中心。按照“四化”建设标准,依托工程教学中心,开展教学资源可视化、数字化、虚拟化、平台化的建设,重构教学时空,建设虚拟工厂等,推动课堂革命。与汽车行业大企业合作,利用校内的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同时采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校内建立汽车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室和虚拟工厂,模仿汽车企业生产环境,开展仿真实训项目。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升级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使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探索基于“导生制”团队协作的模块化线上线下翻转式“新”教法。在“课证融通”“学分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面对各种层面的学生,还将对社会成员展开培训;高职扩招后,职业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源文化、技能、年龄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需要重塑课程实施路径,推进基于真实项目化、模块化、导生制的多形态教法改革,探索基于“导生制”团队协作的模块化线上线下翻转式“新”教法,利用模块化的弹性、灵活性,选拔优秀的学生组建“导生”团队,利用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图4为“导生制”团队协作的线上线下翻转式课程设计实施框架。
1)全面开展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模式,根据“X”证书考核要求,引入考证的模块内容,将教学、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2)组建“导生”团队和“导师”团队。“导生”由优秀的学生组成,成为学习团队的负责人,辅助教师开展线上答疑和线下实训指导。“导师”团队根据团队成员自身特长、优势,协同合作教学,成员之间职责分工明确,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3)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开展线上线下翻转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大企业合作、工程教学中心、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
4)全面推行补救教学。“课证融通”的课程建设必须开展补救教学,在线上未通过的同学必须通过反复学习达到要求后才能进入实训任务的学习,对于实训任务未通过的学生必须通过补救教学让其达到考核的要求才能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这一方法也能实现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但是最后达到的技能要求一样的目标。
构建适应“1+X”证书制度改革创新要求的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
按照专业群来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新”教学团队,打造一支能精准把握1+X证书制度相关理念,掌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融合的方法,满足新技术、新技能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
打破教师专业归属,重构“新”团队
站在专业群的角度重新规划师资团队,通过“引”“培”等方式按照课程建设专业化团队,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规划,教师间专业能力形成互补,既包含对接市场需求、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包含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既包含校内全职教师,也包含企业兼职教师。
丰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X”制度下专业群要聚焦“X”证书,加强与培训评价组织的沟通合作,深入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依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师的资质要求,构建汽车类专业的“双师”的标准,并作为“双师”教师的重要评判依据。
实施创新新型团队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专业教学标准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学法培训、最新汽车技术培训等,全面提升团队成员教学、培训能力。同时针对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企业教师分别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重点打造名专业负责人、教学团队带头人、创新团队带头人、教学名师和企业名匠。
校企共建“双师”团队
依托与汽车大企业合作,借助协同创新中心的企业驻校员工,构建一支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工艺、规范、要求的企业兼职教师团队,通过“双师结对,身份互换”打造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全面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
3“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双高”建设背景下“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一是观念革新,通过“1+X”证书制度来标准化规范专业的“多元化准入,标准化准出”,这将对职业教育带来深刻的革命;二是方法革命,以专业群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这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将带来颠覆性的革命;三是实施层面创新,构建完整的“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施框架,将对“1+X”证书制度具体实施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为国内“1+X”证书制度融入汽车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打造实施样本;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标准化建设对其他汽车类专业群标准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案例,“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实施的具体实施方案,具有可复制和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柴草,王志明。“双高”建设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成人教育,2019,39(11):59-65.
[2]王升平。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汽车职业技能证书构建[J].时代汽车,2019(17):61-62.
汽车技能技术【第二篇】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2020》指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在该背景下,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展开人员招聘,然而,非汽车专业的人才因其在工作流程、工作语言、思维模式等“行业基因”方面的不同,难以融入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真正需要的是“汽车+IT+通信”的跨界人才。为培养真正符合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实际需求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新增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但目前该专业尚无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亦未形成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专业,目前关于该专业的研究还比较少,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为关键词进行知网检索,检索出相关学术期刊67篇,学位论文6篇。其中,王猷[1]结合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特点,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特点进行相关了分析;王仁群[2]通过行业岗位设置,分析产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和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王辉[3]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岗位工作职责和课程体系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专业教学标准设计;丁伟[4]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网联汽车模块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装备装调平台的教学模式;旷庆祥[5]提出一种整合教学法,旨在提高提高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群的教学质量;王莎[6]对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研究,张宇峰[7]提出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建设的相关建议;焦连岷[8]阐述了专业的专业内涵、核心技术、工作岗位及技能要求情况。当前关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本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方面,论证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与产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但鲜有人考虑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的“跨界”特性,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岗位特性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3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笔者先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职责和任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分析汇总提炼工作任务和对应的具体要求,按照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的思路,结合1+X耦合互嵌的逻辑,基于“宽基础、重能力、活模块”的原则,调整优化学历教育的基础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重构课堂生态系统和教学内容体系,针对考核要求创设“1+X”强化模块,形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9-10]。
多方调研,以企业真实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教学标准要达到改善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供求关系,促进人才培养提质降本,促进“X”证书全面推广,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目标,必须切合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获得行业内代表性企业的认可,才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需要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①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在线会议访谈的方式对智能汽车传感器、智能汽车控制器、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等代表性企业的就业岗位、岗位重要程度、岗位稀缺程度、技能要求、技能重要程度进行汇总和统计。②基于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岗位重要程度、稀缺程度、技能要求、技能重要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结合服务高端岗位、能力向下覆盖的原则,选择出本专业目标岗位与核心技能点,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
从“岗课赛证”融通入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以证书培训考核为抓手,坚持“多课程少课时”的原则,梳理原有汽车专业课程,对专业核心课进行大幅度升级,对原有课程和新增课程进行“混编”,对基础课程进行强化,结合证书培训考核对基础通用能力的要求,强化计算机、车联网、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课,对相关公共基础课进行升级,强化数学能力,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4专业定位及能力分析
主要职业面向及主要岗位
通过调研,总结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主要是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系统(部件)制造、营运、服务等行业的研发设计辅助人员、生产制造人员、营运服务人员等职业群,培养从事智能网联汽车及系统(部件)样品装配、调试、标定、试验,成品装配、调试、标定、测试、质量检验及相关工艺管理,车辆营运、检测、维修、改装、鉴定评估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典型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及主要专业能力、知识、素质
通过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结合本专业对应职业技能标准的主要工作任务、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质要求,获得大量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专业能力,然后对调研结果进行梳理、分析,最终开展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前期调研获得的本专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及专业能力进行总结、归类与提炼,得出本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及主要专业能力。
5课程设置
从本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及主要专业能力出发,将各岗位对应能力点与课程先进行一一对应,然后从教育规律出发,根据各课程知识的递进关系及”能力为纲,层级跃升,服务高端岗位”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应围绕汽车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智能网联汽车概述、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等课程进行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围绕智能传感器技术、计算平台技术、底盘线控技术、智能座舱技术、车路协同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汽车电气及电控系统检修等课程进行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导航定位、Python程序设计、汽车智能改装技术等课程进行设置,课程体系体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汽车+IT+通信”的多学科融合特性。
6结语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飞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无法满足行业实际需求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效、高质地培养具备“跨界”能力的“新汽车人才”已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急需与高校的迫切任务,开发符合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跨界特征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满足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跨界”人才的需要,将产业前沿技能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中,将有助于提高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优化企业用工满意度,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猷,徐青。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20):229-231.
[2]王仁群,单耀辉,李海霞。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J].时代汽车,2021(19):57-58.
汽车技能技术【第三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销量和市场保有量大幅增长,然而传统燃油汽车引起的能源消耗、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渐突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新兴专业,在其专业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明显不足,也尚未建立起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更好地向企业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已迫在眉睫。
1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能源汽车所引发的问题
能源危机问题
据预测,全世界范围内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万亿桶左右,只够人类开采40年左右[1]。据统计,2018年我国进口石油高达5亿吨,而这些进口原油的80%是被燃油机动车所消耗掉的[2]。中国是一个汽车大国,如果任由传统燃油车继续发展下去,国家的能源安全堪忧。
环境污染问题
2019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亿辆,居世界第二,这些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NOx、CO等有害气体,平均而言,大气污染的42%来源于交通运输[3]。如果人长时间吸入这些有害气体,会对身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伤害,燃油汽车污染物排放的问题亟待解决。
温室效应问题
据统计我国的CO2排放已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汽车排放的CO2占全部排放的1/4之多。新能源汽车逐步替换燃油汽车是降低汽车CO2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据测算,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仅为传统汽油车的1/3,同时可以减少约52%的CO2排放。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实施、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4],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渗透率仍不到%。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8159辆,2019年销量达到万辆(约占全部汽车销量的%),十年内复合增速达到%,连续三年产销量世界第一。
政策实施
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政府先后出台了覆盖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激励政策,如研发环节给予基金补助、生产环节出台双积分政策,消费环节给予财政补贴、税收环节实行减免政策,使用环节不限牌、不限购,还对充电给予优惠等等[5]。
技术发展
从技术端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整车:续航里程逐步增加、电耗逐渐降低。2017年第1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中,纯电动乘用车型平均续航里程R仅为,到2020年第5批推广目录时,新能源乘用车续驶里程最低为250km,最高为550km,其中R>400km的占%。(2)电池:能量密度显著提升,2017年第1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中,纯电动乘用车型能量密度/kg,到2020年第5批能量密度最低为125Wh/kg,最高为/kg,其中大于160Wh/kg的占%。(3)电机:初步实现国产替代化,电机、电池、电控三合一趋势明显。据统计,2019年我国驱动电机国产化配套比例达到96%以上,其中新能源公交车、纯电动卡车和物流货车等领域的驱动电机已基本实现国产化。(4)电控:电控系统主要包含整车控制器、电池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前两者技术相对成熟,后者相对落后,特别是其核心零部件IGBT占据电控系统成本40%以上,折合整车成本5%左右,而IGBT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进口。
基础设施
截止2019年12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从2014年的万个快速增长到万个,对应车桩比从2014年的:1降低到2019年的:1。但目前行业仍存在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充电桩接口不互通共享、整体利用率偏低、充电时间长等问题。
长沙市对于新能源汽车人才的需求
长沙是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乘用车年产能可达195万辆。目前具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比亚迪、众泰、北汽、广汽三菱等6家。长沙已建立多个配套产业园,博世汽车、住友轮胎等数百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均可当地配套。此外,电池材料、动力总成系统等上游产业链如长高集团、科力远、湖南杉杉集团等企业也发展迅猛。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下属的一所高等职业学院,自1982年建校以来为湖南省的人力资源、机电工程等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院坐落于部级长沙经开区星沙产业基地,毗邻广汽三菱、众泰、等多家汽车生产基地,学院近几年通过大量市场调研,于2019年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新生。面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我院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方面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2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广泛,且大部分院校也是近几年才开设该专业,专业办学经验不足,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综合本校所具备内部和外部条件来选择一些重点领域来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6]。目前我院所确定的重点领域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HEV)和纯电动汽车技术(BEV)。
外部环境
从外部环境来说,自2001年我国“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共投入20多亿元经费,形成了“三纵三横”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格局,制定电动汽车相关现行标准125项,建成部级电动汽车技术创新平台30多个。此外,长沙市政府也大力推广新能源公交车,规划到2020年底新能源公交车占比将达100%,其中纯电动公交车占比达到50%。相比较而言,我院重点建设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纯电动汽车技术更加符合国家中长期政策和发展路线需求。
专业建设的内部条件
从内部条件来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属于我院新开设专业,在此之前并没有汽车类相关专业,配套的汽车实训场地也正在实施阶段,整体来说专业建设底子相对较薄弱。但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与汽车相关的电动机、汽车电器等相关实训设备相对健全,加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学院的大力支持及学院领导层对本专业的高度重视,系部对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并积极主动与比亚迪、北汽、广汽三菱等新能源汽车车企沟通校企合作事宜。因此,综合我院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等方面,重点发展和建设纯电动汽车技术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更加符合专业初期建设要求。
3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实施
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要求,国家和地方配套政策、细则、标准也在有条不紊的落地实施,目前也已取得很大成果。目前长沙市已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示范城市行列,并且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我院作为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管的高职院校,又占据长沙经济开发区有利区位优势,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也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加快建设实训基地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更是层出不穷,相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以我院为例,因我院新能源汽车实训场地目前处于实施阶段,短期内可重点考虑校内实训室建设、校校实训室共享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三个思路: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应以“三电”技术模块的特点进行分区域布置[7]。在进行实训设备选择时,应重点考虑设备能同时满足教学、科研和相关技能大赛的需求,同时,实操讲解时可优先考虑VR体验教学、采用录像投放到大屏幕中以便学生都能观看得到等形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实操中及时消化理论知识并提升技能水平。校校实训室共享与已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一起探索实训室校校共享机制,我院机械制造、电气和暖通等专业实训场地规模相对较大,设备相对先进且齐全,可借此优势与该部分实训设施较薄弱但新能源汽车实训室较强的高职院校共享实训场地及设备,如此,既可解决短期燃眉之急,又可加强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可积极筹划与周边汽车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员工,与此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此外,还可聘请汽车产业园工匠型人才作为企业导师参与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来,开创校企合作双赢局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8]。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未来的就业为导向,同时结合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技术的特点合理安排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等专业核心课程就可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方案,讲解与实操相结合,形成“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9]。
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专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专业教研室可制定教师培训考核方案,实行传帮带制度,鼓励年轻教师或新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结语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应把握机遇,找准方向,抓住重点,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尝试,探索出适应教学和产业发展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贯彻实施,同时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昊昱,杨宏进。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探析——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05):92-95.
[2]濮洪九。洁净煤技术产业化与我国能源结构优化[J].煤炭学报,2002,27(1):1-5.
[3]廉江河。汽车废气污染净化技术[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8):310-311.
[4]欧洪彬。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5]任泽平,连一席,郭双桃,恒大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19[EB/OL].
[6]周伟,刘港,等。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浅谈[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7]乔红雷。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7):20-21.
[8]李恒,张志明。基于理实一体化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9):269-270.
汽车技能技术【第四篇】
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大部分工科教材都会出现教材内容相对于当前技术滞后的情况。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为例,某教材在维修案例中多处利用北汽EV150车型进行介绍,该车型于2014年推出,续航里程为150km,新能源汽车更新迭代的速度较燃油车更快,通常迭代车型的推出时间在2年~3年,大量的新技术不断出现在新的车型上,而目前的成熟教材对新技术的介绍存在明显缺失。出现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如下。(1)教材编写者自身的知识过于陈旧,缺乏主动更新新知识的意识。(2)新技术的保密限制,出于各种原因各个厂家在推出汽车新技术时都会对新技术进行保密,在此环境下难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通常情况下任何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核心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牢基础核心技术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参加培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另外,与相关汽车维修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将新知识、新技术通过课堂教学或顶岗实习传授给学生。
2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强调培养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材过于强调理论教学,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节。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需要理实一体化教材,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实践教学要有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作为支撑。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实训项目与实训室现有设备是否匹配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实训条件应能支持相应实践项目的开展,该问题可以通过以下4种途径予以解决。(1)利用实训室现有仪器、设备,教师通过自编实训教材以适应当前的实训条件。(2)对于新采购的设备,可以先采购教材中的实训项目所涉及的仪器、设备。(3)部分实验实训设备厂家能够提供相应的实训教材,能将设备与实训项目的开展进行有效的融合。(4)与新能源汽车主机厂及维修企业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课程实习、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人员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
3不同课程重复内容较多
目前,我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采用的教材内容重复较多,缺乏统一性。如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操作部分内容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驱动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学基础等多门课程中均有涉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讲授这部分内容,对课堂教学时间造成了浪费。针对教材内容重复较多的问题,建议优先选择同一系列的教材,同一系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统一的要求和分工,可以避免不同课程间教材内容的重复。另外,学校在开始教学前可通过开展教研活动,针对重复的内容,与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对不同课程中相同的内容进行适度删减。
4紧跟汽车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开设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