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97255

【导言】此例“全息影像技术论文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1

一、从档案信息的影像化现状上观察

为顺应社会需求,各类档案馆近年来都加大了对数字化档案馆硬件系统建设与投入,而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等系统问题却没有重视研究。数字档案信息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迅猛增长,另一方面档案馆对保存的数字档案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明显滞后,并且充满了“法律纠纷”和“信息丢失”等诸多隐患问题。

1 新产生的增量档案数字影像形式多样,数量增加

电脑的普及与延伸,使档案的生成方式产生很大转变,新生增量档案数字影像形式多样,包括图像文件、图形文件、影像文件和多媒体文件等。

与此同时,各类重大活动形成多种载体档案中影像档案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数码影像的生产量因其前期制作成本相对低、操控简易化的特点,而呈现出几何式增长态势,未来数码影像的生产量还会随着制作成本继续走低而海量增长。

2 原有馆藏档案经数字化加工获取的数码影像产品数量巨大、

在已入馆藏的档案里,目前许多档案馆普遍进行了文书档案数字扫描,产生出大量数码影像副本,并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大规模开展;这些不同形式的档案拷贝件法律地位(缩微品除外)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数字拷贝影像(副本)的有效管理疑虑问题始终伴随,至今无解。

当前凡是藏有数字影像档案信息的档案馆,都面临着信息载体的退化而带来的信息丢失的危险,以及因数字影像档案信息格式的多样化与读取、利用这些信息所使用的软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频繁而造成管理与使用上的不便。所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法律上档案馆数字影像档案信息长期保存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

3 数字化影像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存问题悬而未决

数字化的档案影像信息永久保存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包括档案界在内的广泛信息领域,都面临着信息载体的退化导致信息丢失的危险,以及读取、利用这些信息软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频繁所带来的不便。长期以来档案界对此类资源的有效科学合理管理疑虑也随之而来:

从“保管”角度看,档案扫描数字影像永久储存保管技术等问题至今尚无标准认证。存在两方面困难,其一具有系统依赖性;其二存储介质不稳定性。从“利用”角度看,档案扫描数字化影像信息缺乏安全性掌控,一是影像信息流通过程缺乏安全可靠性技术手段,传输网络渠道极易受到“黑客”攻击篡改;二是对于同一件档案中的哪些内容部分可以开放难以统一区分,利用中很难操作掌控。所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法律上档案馆数字影像档案信息长期保存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

4 在技术上数字影像信息难以提供法律认证

面对数字影像文件时,有人将生成的数字文件输出并签署后,再扫描成数码影像文件归档。但对这种方式的签署我们用很简单的数码编辑方法就可进行仿冒篡改;还有另一种方式“电子签名”虽然管理严密性相对较强,然而仍然存在着相关单位接收后的有效验证涉及全社会的电子签名及验证的标准统一问题,会有很大的难度。可以看出,上述都存在法律有效性问题,这些都恰恰是档案影像数字化开始以来始终伴随,至今无解的对数字影像属性难以在技术上认证其具备法律凭证性的问题焦点。同样,在视频影像领域也遇到过相关问题。

通过多年长期的试验论证,深入研究分析后笔者认为,电子文档毫无痕迹的随意更改性如同它在使用上的便利性―样,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基因”。只有从档案数字影像的“基因”角度开展机理分析创新研究,方有可能解开数字影像法律凭证性关键内核。

二、对档案信息的影像化趋势理性分析

随着大众社会活动中视觉影像体验加剧,视觉影像冲击带给人们的感性的渲染式的阅读方式逐渐上升到对事物内部更深层面理性深度阅读思量,影像化信息的潜在价值和功用,已经被社会人文科学慢慢发现和认同,可能不仅仅会带来许多思维、观念层面的变化,还使得社会档案价值观念趋向发生深刻变化。

1 对档案本质属性的挑战

原始记录性作为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属性前提是对这一原始记录的不可更改性,其记录内容和载体被视为有机结合的原生态不可分离性。数码影像从制作生成到传递存储都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它易于修改方便复制的固有特征,使得原本最能体现出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和载体之间有机统一的整体特征概念失去意义;通过软件在操作系统上随意调整两者结合便更改了相互间的虚拟排列,现有技术下所作出的修正也不会留存物理痕迹,结果就完成了对档案原始记录的篡改。

另一方面,数码影像与影像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明显可操作界限,数码影像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这些课题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求。

2 对档案来源原则的挑战

档案来源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尊重全宗和原始顺序。由于数码影像文件从形成伊始就不再严格对应于其组织、机构而产生,根据需要,人们可以随意复制、修改和重新组合文件的自然顺序。因此,也应根据数码影像文件客观实际变化创新发展新型载体档案“来源原则”。

3 对档案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

现实社会场景以及场景中千姿百态的人们所蕴涵的各种意味,显示在视觉影像记录中远不是一段的文字描述所能涵盖的。而生活情景的视觉化影像,不应该“权由”作者去框定、诠释这种含义的丰富多样性,而应该尽可能地客观保留原貌,为阅者保留出多义的解读可能。要知道,视觉影像的解读多义性,正是影像区别于文字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如同我已知我的过去、现在而未知我的未来一样,随着岁月流逝,同一画面将释放出迥异之见;但是,只有影像画面的客观真实性是不变的。在这上面,影像化档案信息更是实时记载了事件的客观真实反映。

4 对档案保护技术的挑战

纸质档案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使档案的纸质载体最大限度保持长久,这是因为其载体与记录信息是不可分离的同一整体。而对数码文件而言,其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使文件信息处于被修改状态。因此,数字信息资源条件下档案人的重要责任已不再仅仅是对档案原件的安全、完整负责,更重要的是对网络安全以及数字档案数据库的维护与保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已经有了包括软、硬件技术在内的多种防范措施;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此外,数码文件信息保护上还面临电脑病毒侵袭危险。因此,如何保护信息不受损害是电子文件保护的重要课题。

5 对档案人员结构的挑战

传统档案馆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扮演好新角色,就不再仅仅是充当以往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员,而是能够充分对馆藏的影像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为档案利用者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的档案专业人员。应合理整合人员结构,加快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现代档案信息服务首先要加快培养既精通档案专业工作,又熟知计算机领域知识,同时还掌握标准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影像化趋势下的档案未来展望

1 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使档案信息影像化趋势难以逆转

我们已处于一个从语言文化主导的一元化时代进入视觉影像文化主导的多元化时代,影像化信息占据了当今主要叙事交流地位和日常话语的空间,搭载着影视互联网的影像化信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影像化档案信息一方面及时地反映出中国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变迁,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生活、情感和社会演化的“见证”,另一方面又以一种独特的影像化档案形式为数量庞大的受众传承、演绎着中国的传统价值与社会诉求。

2 坚守档案的“社会记忆保护者”职责

对记载人类历史、传承人类文明的档案而言,必须坚守“社会记忆保护者”的职责,在没有充分把握保障数码影像文件长久真实性时,不轻言放弃传统载体影像档案阵地,例如各类绘画、胶片电影与胶片照片等。充分有效地利用两种信息的特点实现管理优势互补,有利于我们在这种档案管理的重大变革时期最大限度地把握主动。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2

关键词:多媒体;虚拟展示;影像互动;互动投影

展示设计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它促使了人与物之间的对话。如今数字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娱乐、通讯、交通、工作等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引发了制造市场的变革,也带动了营销方式的技术革新。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展示设计行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迫使其向多样化、多元化,数字化、科技化,并与艺术相结合的新模式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审美观念的不断提升,传播媒介的日益更新,使得传统的实物陈列、图文阐述、模型模拟等静态展示方式己不能满足于当代展览展示的复杂需求,而融入信息交互、虚拟现实的多媒体展示方式给了展示空间设计的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型媒介的产生深刻的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影响现代化的未来走向,同时也使得展示的手段多样化,例如,在各类展示设计中出现的数码媒介、影像媒介、光电综合媒介等都大大的丰富了展示的技术手段,从而提高展示的艺术性,做到了其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一、多媒体虚拟展示技术和设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虚拟展示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早在《老子。第十一章》中就有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阐述了“有”与“无”辩证关系,老子认为有无是相根、相生、相资、相用的关系,两者并行并重,而不能有所偏倚。如今现代的虚拟展示技术对于虚、实手法的运用也同样有着类似的奥妙――虚与实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多媒体虚拟展示技术能够使得受众更好地融入创作的作品中去。

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博会,首次开办了网上世博会,其是对传统展览模式的创新促进了“虚拟会展”行业的发展。网上世博会是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通过网络平台虚拟出展示空间,让参观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世博,极大的满足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了解世博、了解中国的渴求。

现在可用于展示活动中的技术有:

度幻影成像技术

360度幻影成像技术将三维画面悬浮在实景的半空中成像,营造出一种亦幻亦真的氛围,具有强烈的纵深感,观看者无需佩戴眼镜便可以看到3D显示效果。

2.幻影成像技术

幻影成像技术是利用了光学错觉原理,将拍摄的影像投射到立体实物场景中,借用声音、灯光、气味、 烟雾等技术,还原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由于其逼真的视觉效果,常常被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用以展示本国或者本地域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通过原景再现,让游客仿佛能置身于现实之中。

201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主展馆中设置了一个《卢沟运筏图》全景数字影像体验厅。本展厅就充分利用微缩实景搭建与幻影成像技术相结合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 以元代著名画作《卢沟运筏图》为核心,凝练“河”、“城”、“桥”、“月”四大元素,通过“人在河中、人在桥头、人在城中、人在画里”的视角变化,穿越历史时空,诠释北京传统艺术文化精髓,展现丰特的地缘文化与魅力。

二、多媒体影像互动技术

随着设计理论界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设计的人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展品的陈列已经不是简单的物体程序,也需考虑到参观者的情感需求。多媒体影像互动技术就是为了充分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人为创造出一个可以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合理交流空间,来满足参观者的精神需求。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多媒体影像互动技术的应用使得参观者在接受更为丰富的视觉刺激的同时,身体的其他感官也得到满足,在娱乐中实现了人与展品的互动,在互动中加深了对展示内容和涵义深入理解。

现在可应用于展示活动中技术有:

1.全息交互屏幕技术

全息交互屏幕技术是利用一块外观像透明玻璃一样的屏幕作为背投屏,向参观者提供图像的空中动态展示。由于其屏幕的透明性能,使得观看者在观看屏幕图像的同时还能看出图像后面的事物,增加了展示的神秘性和趣味性,是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技术。

2.地面互动技术

地面互动技术是采用顶部悬挂的投影设备,然后再把影像效果投射到地面,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捕捉参观者的行为,与其互动。当参观者走至投影区域时,可以直接使用双脚或动作与投影幕上的虚拟场景进行交互,进而产生不同的互动效果。由于其产生的奇幻互动体验,在展示活动中会获得较高的参与度。

3.电子翻书技术

电子翻书技术是在参观者面前以投影机投影成像方式呈现一本虚拟书或等离子电视的方式,参观者只站在展台前方然后用手在空中挥动做出相应的动作,电子书就会随着动作进行前后翻页、信息查询、视频点播、图像缩放等功能。其中书籍翻页的动作完全模仿我们在现实中的页面翻动的效果,给参观者带来一种人性化的阅读体验。

三、互动投影系列技术

互动投影系统技术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动感捕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参观者在操控虚拟影像的同时也能参与其中并与之互动,具有参观者参与性强、展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常用的技术有地面互动投影、立面互动投影、台面互动投影和球面互动投影等,其基本原理都是利用投影仪将图像、影像投射到不同的背景上,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和感应设备识别参观者的行为,并与画面中的内容进行互动。(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3

关键词 医院;临床;计算机;软件;电子病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4-0209-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已渗透到医院临床及其管理的各个领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使用计算机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各种诊疗和相关信息,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临床医疗、检验检查,影像诊断、医院管理等各部门,都在以各种规范为依据,实现业务处理数字化、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已成为医院临床日常工作及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临床医院现代化的标志。

1 计算机软件在医院中的应用现状

业务处理系统自动化

实现门诊就医、住院各科室业务处理流程自动化。如门诊病人用IC卡挂号一卡通,病人信息传输到相关科室自动化;各科医生给予诊疗检查,项目传输到影像、检验科室自动化;各科室完成检查,传发报告自动化;医生开电子处方、划价收费、药房发药自动化,实现门诊病人就医流程自动化。住院时则住院床位、医嘱处理、药库管理、费用结算、管理流程自动化;以及后勤物资,器械设备、财务管理、人力调配等后台支持部门业务处理过程自动化,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看病难的问题。当前进行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将会使各医院调整到最佳运行状态,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信息为主线,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

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应用

电子病历又被称为基于计算机的患者记录。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信息化建设重点将转向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是核心技术平台。电子病历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支持电子病历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和在线帮助,并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而提供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服务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既包括用于门(急)诊、病房的临床信息系统,也包括检查检验、病理、影像、心电、超声等医技科室的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纸张病历进行电子化,而是反映了患者整个的医疗过程,储存了患者全部的医疗信息,包括病史、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和影像资料,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患者一生的全电子病历。

医院的核心业务是医疗护理流程,医生和护士工作站是临床信息系统的关键,整个诊疗流程对信息系统高度依赖,为保证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国家制定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分级评价方法和标准,用系统化、规范化标准管理诊疗流程,用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来规范医疗行为。医院通过病历内容、诊疗原则、合理用药、书写审签、感染控制等关键进行病历质控管理,以各种规范为实现依据,以智能化和信息化为技术支撑,实现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医疗质量管理,保证了病人医疗安全,提高了医院医疗质量与工作效率。

计算机在临床影像检查、图像存储传输方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医院影像设备不断更新,从普通x线到计算机x线摄影、数字x线摄影、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 、及PET影像、窥镜图像、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迅速用于医院临床[1]。临床诊断需要的影像很多:病理切片图像、X射线图像、CT和核磁共振扫描影像、核医学影像,超声波扫描图像、窥镜图像等,临床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而医学影像的处理必须由成计算机完成。医学图像处理分析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图形图像学技术, 用虚拟切割、图像融合、图像三维重建等方法,使图像的质量和显示方法得到改善。这不仅可以基于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来极大地提高医院临床诊断水平,而且开拓了新的治疗领域,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影像引导介入治疗,外科医生根据影像,用可视化软件技术对三维人体模型进行仿真手术。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实现医学图像信息管理的重要条件,通过连接影像、超声、内窥镜等所有成像设备,实现全院范围内的影像检查流程管理、影像数字采集、影像诊断报告、数据归档存储、网络信息等功能,使医生、病人能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要的医学图像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一个涉及影像医学、数字图像、计算机、软件工程、图形图像的综合及后处理等多种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先进技术系统。由于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应用,临床医学影像已经实现数字化存储、传输和阅读,进入远程影像的时代。

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将医院检验仪器与计算机组成网络,使得检验的各个环节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实现自动采样、自动分析、自动数据处理及检验报告审核、打印分发检验数据、操作过程自动化。提高了医院检验科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了检验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完成日常临床检验大量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实现医疗检测智能化。

监护信息系统应用

监护信息系统已多在临床使用,可分为普通监护信息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系统、手术监护信息系统、急救监护信息系统,分别连接各类床边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收集实时监护信息,利用计算机对监护信息的储存显示,实现病人临床监护的数字化管理。临床监护系统涉及到对心电、脑电、心功能及呼吸、脉搏,心跳、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护,也需要对护理输液、尿湿等方面自动报警及昏迷病人定时改变等遥测遥控功能。

文献检索系统

利用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技术及网络对医学图书、期刊各种医学资料进行管理。通过关键词即可迅速查找出所需文献资料。各医院文献检索系统还包括本院内图书馆藏书,期刊检索。利用医学知识库、国内相关医学文献检索系统等检索医学文献,通过网络访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等,快捷方便。

2 医院临床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展望

虚拟手术和手术导航系统

在给临床病人进行真正手术前,进行虚拟手术。虚拟手术是一个涉及软件工程、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挑战性课题。据虚拟现实技术,医生做手术不再像以前那样凭以往经验,医生可以将病人各部器官影像显示病变的实时数据,由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一个与真实人体完全相同的虚拟立体图像[2]。如可以用脑核磁共振图像,在计算机上重建一个三维脑的模型,按人为要求使脑旋转,展现出希望看到的内部脑组织,在医生走上真正手术台之前,能够事先接触到与真实病人相似的手术区域、病变组织及周围血管神经,选择最佳手术路径,制定合理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将来,可建立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软件,使术前虚拟手术常规化简便化,使传统的外科手术可以更加精确。

远程医疗和远程手术

远程医疗是指用计算机软件和信息处理等技术,跨越空间的限制,远距离地传递声音、数据、文件、图片的医疗系统。远程医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诞生。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则使其服务范围更广更快捷。远程医疗技术包括最初的电话远程诊断、电视监护到通过应用高速的网络技术实现图像、数字和语音的传输,进而可以进行实时的语音和清晰的图像交流。不需要长途跋涉,就能够咨询专家,远程医疗网使偏远地域的人群、海岛或舰船上的伤员接受到异地专家相同的服务。不同地区的医生,可依据远程网的信息,同时联网对一个患者进行会诊,制定精确的方案,而且能实现远程家庭监护。将来,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等技术,医生能在千里之外对患者实施远程手术治疗,通过计算机进行虚拟手术操作,远程干预指令安置在手术现场的机器人精确完成手术[2]。当然,远程手术技术和设备的要求非常高,但将来技术成熟且推广时,将为人类医学带来无尽福音。

建立全方位高速信息通道,实现智能医疗服务

建立全方位高速信息通道,将打破现有的局域性信息孤岛,使人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同时进行声音、图像和数据交流,接受全方位医疗服务。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卫星通信、遥感遥控、全息摄影、光纤电缆、电话电视、计算机等现有功能融为一体,实现跨领域、跨局域的高速互联互通。高速信息通道可最大限度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如网上教学、社区医疗、医院系统联网等,使专家的知识成为全人类共有宝贵财富。它的建成将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将改变医疗卫生行业的现状和医院管理模式,如重大疾病可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医生、计算机专家、循证医学专家的新科室等。各种医疗资源共享将不再局限于一所医院一个地区,而是扩大到全国三级、二级、一级医院、社区医院,小至家庭个人,大至全人类,智能化医疗以融入世界的方式运行,医疗效率将得到提高,失误将被降低,治疗将实现最好结果。全方位高速信息畅通时,全方位医疗服务将会实现,将创造出一个高速的智能医疗服务的新时代。

3 结论

计算机软件在医院广泛应用是医务工作者的历史机遇,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医院改革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实现医院科学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必要途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计算机软件发展促进了临床医学发展,给医院医疗工作带来新的活力,今后,将会进一步促进医疗技术高智能化,高精确化,提高人类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坤成。医学影像学技术现状和学科发展展望以及本刊的定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

[2]李华才。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展望。中国数字医学,2009,4(5).

[3]刘伟。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浅论。中国科技信息,2011(9).

[4]吴奇,程薇曦。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手术中的实现与应用。重庆医学,2008,37(21).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4

伴随着数字时代论文范文的来临,数字产品的获取、传播、复制都更加方便,数字化正逐渐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内,多媒体信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的交流。但因为数字化产品本身的可复制性和基于网络的广泛传播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数字产品的侵权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容易被篡改。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数字产品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应运而生,正在得到更多学者的研究和市场应用。信息隐藏是将需要保护的信息嵌入到各种形式的其他媒体(如文本文件、视频、音频、图像等)中,以达到版权保护或标识等目的。在多媒体信息安全的研究领域中,数字水印技术作为从信息隐藏技术中派生出的重要分支,成为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数字水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数字产品(如文本、音频、图像等)中添加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将其嵌到产品中,在不影响载体作品的前提下,起到保护作者权益的作用。数字水印与信息隐藏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会产生一个不可见的标记存在载体文件中。数字水印技术可以实现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认证数据来源、完整性和保护作品版权的功能。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数字化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了医学领域中。在现有的医疗系统中,很大一部分成像设备从数据的采集到存储都已经完全数字化了,例如: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RI),超声成像(Ultrasonic Imaging)等。如此,一所现代化的医院中每天会产生大量的包含病人生理病理和解剖信息的数字医学图像。临床医生间的远程电信会议、临床医生和放射科之间的学科交流、咨询或讨论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医学人员的远程学习等,这些都促进了数字医学图像的交流。医学图像不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还涉及到病人的隐私,其在网络中传输的时候可能会遭受到篡改、信息的窃取等信息安全问题,为了保证医学图像的保密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必须有效解决医学图像管理的安全性问题。

为了保护数字图像,已经提出了三种水印:鲁棒水印、脆弱水印和半脆弱水印。鲁棒水印是很难从数字图像内容中移除的,这些水印有抵挡故意性或偶然性的失真(如压缩、缩放、拼贴、滤波、A/D 或 D/A 的转换等等)的能力。由于这些特征,这种方法被用在版权保护的应用中。脆弱水印是很容易被针对嵌入水印后的图像内容的篡改和修改破坏掉的,若从含水印的内容中检测不到水印就表示数据已经被篡改了,因此这种方法可以被用在数据认证的应用中。半脆弱水印通常可以抵挡住故意性或偶然性的失真,而在遇到恶意攻击时会被破坏掉,因此可以用半脆弱水印来实现图像的鲁棒性认证和鉴定。在载体是图像的情况下,当使用的水印是鲁棒性水印时,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图像的安全性和机密性,但在使用脆弱水印时,我们将不再关注水印的鲁棒性而是在意图像中细微改变的检测和定位。作为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医学图像(CT 图像、核磁共振图像等)对图像质量的要求特别严格,在将数字水印技术应用到医学图像中时,作为有效保护医疗信息系统安全的手段,我们需要对其提出更多的要求。如何利用数字水印技术解决医学图像因网络传输而出现的篡改、窃取等问题,已经成为未来医疗系统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数字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解决其信息安全的技术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数字水印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在数字水印技术被 Tirkel 等人于 1993 年提出后,因为其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学术特点及在经济、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在相关组织的积极参与和投资下,数字水印技术迅速发展并出现了多项该方面的专利技术。这些机构包括美国的洛斯阿莫斯实验室、欧洲的电信联盟、德国的国际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微软公司的剑桥研究院、IBM 公司的 Watson研究中心、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等。与此同时,国际上先后发表了很多关于数字水印的学术文章,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IEEE、SPIE、Signal Processing 等)上都设立了关于数字水印的技术专刊或专题报道。1996 年,在剑桥牛顿研究所召开了第一届国家信息隐藏学术讨论会,数字水印技术在其第三届研讨会上成为了大家讨论研究的重点,关于数字水印技术研究的文章占到了文章总数的一半以上。1998 年,国际图像处理大会专门为数字水印做了专题讨论。第一款商用数字图像方面的水印软件由美国的 Digimarc 公司推出,之后出现的 Photoshop 和Corel Draw 图像处理软件都将其集成在内。

第二章 数字水印技术原理

数字水印技术就是指将秘密信息嵌入进作为载体对象的多媒体作品中,其中的载体对象可以是图像、音频等不同形式,嵌入的水印可以为数字产品提供版权归属信息或产品是否真实的证明。数字水印的嵌入不会影响原产品的使用价值,且不易为人的感知系统(视觉、听觉等)所察觉。其中的秘密信息就是水印信息,它可以是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如用户序列号、版权标志等信息,但需要通过适当变换才可以嵌入到数字产品中,它也可以是无实际意义的二值序列,可以直接作为待嵌入水印信息。水印的数据形式有多种,常见的是一维和二维,也可以是更高的维数,而具体的维数要由载体对象来确定,比如音频可以嵌入一维的水印,静止图像可以嵌入二维的水印,而动态图像可以嵌入的水印则可以是三维的。

数字水印概述

数字水印的基本概念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5

关键字:航空摄影测量;影像定向;全球定位系统

中图分类号:P2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当前的空间定位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航空摄影测量几何定位方法实现了超前的进展,并且即将实现脱离地面控制的高水准。下面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航空摄影测量影像定向技术。

一、航空摄影测量影像定向技术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数字摄影测量时代,人们是以3S技术为主要手段、以4D产品(DEM、DOM、DLG、DRG)生产为终极目标的。如何充分发挥当代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优势进行4D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并对相应数据库实施快速更新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探索

二、我国航空摄影测量影像定向技术的现状

目前,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有常规航空摄影测量、GPS航空摄影测量、DGPS/IMU航空摄影测量3种模式。航空影像的获取和影像定向方法的不同是这三种测量技术最主要的区别。航空摄影测量影像定向技术是借助大量地面控制点加密技术获取模型定向点来实现的。通过GDPS/IMU来直接测定传感器的六个外方位元素,能够让客户认为价格是合适的。直接地面参考技术即GDPS/IMU能够将传感器数据或目标数据直接转化到一个本地或者全球的坐标系统,从而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将GDPS/IMU数据作为辅助信息用于对比小、没有明显特征的地区的空中三角测量的作业是很有用处的,但是直接用校正过的定向参数而不进行整体的空中三角测量,所能达到的地面精度,主要依赖行高度。对于几何模型考虑的比较简单,导致即使区域网结构十分完美且检校场及GDPS/IMU数据联合处理准确无误,直接地面参考所能达到的精度仍然难以满足大比例尺测图的需要。而基于DEM和DOM的航空摄影测量直接解具有地学编码、信息翔实等优点,并且能够轻易实现快速更新和实现变化检测的自动化与半自动化。基于已知定向参数影像的航空摄影侧量直接解则需要满足一些要求。首先,必须能够从数据库中能够得到原有影像及它们的定向参数值;其次,影像的重叠度和约束点的分布必须满足稳定的几何构造,以保证达到较高的精度;并且新旧影像在内容上必须有相关性,这样我们才能提取同名点。

三、航空摄影测量影像定向作业的要求及实验

现代的航空摄影测量在作业上一般在航空摄影、地面控制和内业测绘上有一定的要求。在采用GPS航空摄影测量时一般会将动态GPS接收机与航摄仪固联以提高影像获取的质量。一般在采用DGPS/IMU航空摄影测量时,都会在航摄仪上安装POS系统。根据不同的情况要选择不同的地面控制方案,以获得最佳的加密点坐标和像片外方位元素。内业测绘采用影像匹配技术识别同名像点,以完成地形和地物的自动测绘现行的4D产品生产中,一般按照单片内定向y像对相对定向y单模型绝对定向y立体模型测绘的流程进行作业,仅仅是在DGPS/IMU航空摄影测量之直接对地目标定位方法中探讨如何利用POS系统获取的影像定向参数进行模型恢复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航空摄影测量几何定位有摄影测量加密和直接对地目标定位两种方式。其中,摄影测量加密是将所获取影像坐标与地面控制点和/或影像的外方位元素作为带权观测值进行整体光束法区域网平差,以解求影像的定向参数和目标点的空间坐标,主要是为立体模型测图提供定向控制点和进行高精度的对地目标定位。现行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类别地形的摄影测量加密规定了具体的加密方法、地面控制方案,并对加密点精度给出了定量指标,已作为一种成熟技术被广泛使用。直接对地目标定位是在获得高精度影像外方位元素的前提下,利用立体像对上同名像点的像平面坐标按照空间前方交会理论计算出相应地面点的物方空间坐标,以直接确定物点的空间位置,从而实现4D产品的生产。现行的4D产品生产都是利用摄影测量区域网平差所获得的加密点作为模型定向点用的,不会直接使用影像外方位元素来恢复立体模型。所以,现行规范中并没有规定影像外方位元素的精度。一般说来,只要加密时在单个模型上量测了足够多的加密点,且加密点精度符合限差要求,据其进行单个模型的绝对定向就能建立可量测的几何模型,进而可提取符合要求的三维空间信息。利用现行摄影测量加密方法获取的影像外方位元素进行直接对地目标定位完全可以满足测绘地形碎部点的精度要求。

四、总结

对于同一地区利用己知定向参数的影像进行新影像的定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模拟和实际试验证实了方法可行性,纯粹利用两期影像进行联合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所确定地面点的精度可满足规范要求,可真正实现无需地面控制点的航空摄影测量作业,这对于减少摄影测量外业控制测量、地形图修测、地理信息数据库快速更新、多时相遥感影像的自动变化检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规范精度要求的摄影测量加密方法获取的影像外方位元素可以直接用于影像的定向以构建立体模型进行4D产品的生产,而由POS系统提供的影像外方位元素带有较大的误差,目前还难以直接用于摄影测量中提取三维空间信息。当前数字摄影测量时代可以让 3种摄影测量模式共同存在,航摄影像的定向手段也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使得摄影测量作业也越来越轻松。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常规摄影测量加密技术比较成熟,应用的也比较广泛,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则比较经济实惠,POS直接传感器定向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就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而言,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才能够减少消耗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常规摄影测量方法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形测图中应该要重点的进行使用。而无地面控制GPS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则可以在困难地区、无图区或者人员不能通达地区普及使用以获得基础地理信息。POS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则可以在正射影像图制作、小范围的4D产品更新等应用中进行使用,而且在城市大比例尺测图和一些具有比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上,POS系统的应用前景是相当的可观的。为了能够经济、快速的获取地球空间信息,我们应尽快完善POS系统与其他传感器的集成技术,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达成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易映辉;肖远焕;基于航测实例的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1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29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