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说课稿 等差数列说课稿【精选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等差数列说课稿 等差数列说课稿【精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等差数列说课稿 等差数列说课稿【第一篇】
让学生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以及指定的项。
学生在第一节课《数列》的基础上已经初次接触“等差数列”的形式了,对于什么数列是等差数列已经明确,本节课需要学生具体明确的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基本应用。
等差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公式是重点;概念和通项公式的应用时难点。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等差数列
ⅰ、问题情境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和表示的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①0,5,10,15,20,25,…
②48,53,58,63
③18,,13,,8,
④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
观察:请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
ⅱ、认知新课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⑴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若后一项减去前一项为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
思考: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两个”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故: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范例探究]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例2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其中、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注:①若p=0,则{}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②若p≠0,则{}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
③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等于pn+q(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
④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方法是否满足3个通项公式中的一个。
ⅲ、课堂练习
课本p45练习1、2、3、4
[补充练习]
1、(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答案:
(1)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求项。
评述: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
(2)评述:要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3)分析:要想判断一数是否为某一数列的其中一项,则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正整数n值,使得等于这一数。
(4)解略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首先要理解与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掌握其基本应用。
等差数列说课稿 等差数列说课稿【第二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差数列》。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本课题: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学习了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另一方面,等差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2、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简单运用。
b、在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了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到研究数列上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高二的学生,知识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经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学法: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留出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联想、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等差数列这个中心各抒己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给出现实生活中的四个特殊的数列)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10,15,20,①
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②
3、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最低降至5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③
4、按照我国现行储蓄制度(单利),某人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以上数列,提出问题:
问题1、请说出这四个数列的后面一项是多少?
问题2、说出这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新课探究
学生活动:对于问题1,学生容易给出答案。而问题2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回答准确。
教师活动:为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我对学生的表述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告诉他们把满足这些条件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之后由他们集体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以及其数学表达式。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用多媒体给出三个数列,由学生进行判断:
判断下面的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1,2,3,4,5,6,;(√,d = 1)
2、0、9,0、7,0、5,0、3,0、1;(√,d = —0、2)
3、0,0,0,0,0,0,、;(√,d = 0)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二个数列公差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在理解等差数列概念的基础上提出:
问题3、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用首项和公差将an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为引导学生得出通项公式,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引导他们得出a10=a1+9d,a40=a1+39d,进而猜想an=a1+(n—1)d。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此时指出:这就是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进而提出:
问题4、怎么样严谨的求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最后证出通项公式。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即an=2n—1、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这一题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的理解及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
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某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km(不含4千米)计费10元。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4km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车费?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使学生想到在每个整公里时出租车的车费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设置此题的目的: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认识。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
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2题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课本p38例3(备用)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它与函数y=px+q两者图象间有什么关系?
目的: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解决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进而让学生从数(结构特征)与形(图象)上进一步认识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五)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词: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0习题2、2 a组第1、3、4题
选做题:课本p40习题2、2 b组第1题
课后实践:
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他们分别找出现实生活中公差大于、小于、等于0的典型的等差数列的模型,在下节课派代表为我们讲解所选的等差数列。
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五、结束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问题贯穿教学始终,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等差数列说课稿 等差数列说课稿【第三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我叫郑永锋,来自安庆师范学院。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
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倒叙相加求和。不仅得出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学习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1、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难点: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介绍“倒叙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1、问题呈现阶段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设计意图:
(1)、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2)、承上启下,探讨高斯算法。
2、探究发现阶段
(1)、学生叙述高斯首尾配对的方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2)、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奇数个项和的问题,不能简单模仿偶数个项求和的方法,需要把中间项11看成是首、尾两项1和21的等差中项。
通过前后比较得出认识:高斯“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数、偶数个项的情况求和。
(3)、进而提出有无简单的方法。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s21=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问题2: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sn=1+2+3+…+n
∵sn=n+(n—1)+(n—2)+…+1
∴2sn=(n+1)+(n+1)+…。+(n+1)
sn=(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叙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an+an—1+an—2+…a1,
∴sn=。
图形直观
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m+n=p+q,那么am+an=ap+aq。)
设计意图:
一言以蔽之,数学教学应努力做到:以简驭繁,平实近人,退朴归真,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3、公式应用阶段
(1)、选用公式
公式1sn=;
公式2sn=na1+。
(2)、变用公式
(3)、知三求二
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如下7500m,8000m,8500m,9000m,9500m,10000m,10500m。这位长跑运动员7天共跑了多少米?(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学生可以从首项、尾项、项数出发,使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使用公式2求和。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和为54?(本例已知首项,前n项和、并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项数。
事实上,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包含四个元素,从方程的角度,知三必能求余一。)
变式练习:在等差数列{an}中,a1=20,an=54,sn=999,求n。
知三求二: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d=20,n=37,sn=629,求a1及an。(本例是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求未知元。
事实上,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中共有首项、公差、项数、尾项、前n项和五个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连列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
采用课后习题1,2,3。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1)、课堂小结
①、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素的表示方法,倒叙相加的算法,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球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2)、反思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8,练习1,2,3;
习题3。3第2题(3,4)。
2、选做题:
在等差数列中,
(1)、已知a2+a5+a12+a15=36,求是s16。
(2)、已知a6=20,求s11。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等差数列说课稿 等差数列说课稿【第四篇】
等差数列为人教版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性质与应用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对于我校的高中学生,知识经验比较贫乏,虽然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但并不具备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的说出等差数列的特点;能够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可以利用等差数列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锻炼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活动共同发展的课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采取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并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一)复习导入
类比函数,复习提问数列的函数意义,即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将课堂设置成为阶梯型教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新课教学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1.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2.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0,15,20,25
通过练习1和2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接下来由学生尝试总结归纳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三)深化概念
教师请学生深度剖析等差数列的概念,进一步强调
①“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n≥1)
同时为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小于0,第二个数列公差大于0,第三个数列公差等于0。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四)归纳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上述四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对比找出共同点猜想一般等差数列的通向公式应为怎样的形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猜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即an=2n-1,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五)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求等差数列的第20项、30项等。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此外还可以联系实际建模问题,如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
设置此题的目的:
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小结作业
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呢?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编写两道等差数列的题目并进行求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回顾加深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思维,还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等差数列说课稿 等差数列说课稿【第五篇】
本节知识的学习既能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又为后面学习数列有关知识提供研究的方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等差数列求和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还蕴涵着倒序相加、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等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
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了函数、数列等有关基础知识,并且在小学和初中已了解特殊的数列求和。
能力基础: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依据课标,以及学生现有知识和本节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ⅰ) 初步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及推导方法;
(ⅱ) 当以下5个量(a1,d,n,an,sn)中已知三个量时,能熟练运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求其余两个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体现了方程(组)思想,所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简单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但由于高二学生推理能力有待提高,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上。
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幺,而是我们怎幺知道什幺。”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教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学生的学法以发现式学习法为主。
教学手段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为此,我设计如下(情境引入、公式探索、公式推导、公式应用、归纳总结和发展作业)六个环节
1.情境引入
上课伊始,先给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回顾学校建校60年的光辉历史,然后跟同学们共同欣赏照片,提出
问题1:学校为了庆祝建校60年,在校园里摆放了一些鲜花,最前面一行摆了4盆,后面每行比前一行多一盆,共八行,一共摆放了多少盆鲜花?
这样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习热情。
有的学生会选择直接相加,教师提出问题: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呢?自然进入第二环节。
2.公式探索
发现公式的推导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先引导学生明确上述问题的本质是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提出:
问题2:如果每行的花都一样多,则花的总数易于求得,我们怎样能把这些花补成每行都一样多呢?
此时,学生会想到如下几种拼凑形式,我们选择最易于解决原问题的第1种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小结:
对于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已知a1,an,n时,可选择公式(1);已知a1,d,n时可选择公式(2);
设计意图:例1是等差数列前项和两个公式的直接应用,对于不同的已知条件选择不同的公式,帮助学生完成对公式的记忆和巩固,例1的第(2)问由教师板书解题步骤,起到了示范教学的效果。
例2由学生板书,师生共同完善给予评价,变式由学生互评,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已知等差数列如下a1,d,n,an,sn五个量中三个可求其余两个,即等差数列“知三求二”。
设计上述题目,实现对公式的简单应用这一教学目标。
5.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师生共同完善,对本节内容整体把握。
6.布置作业
我根据学情分层布置作业,基础性作业的安排是为巩固课堂内容,发展性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结构,通过开放性作业,帮助学生关注课堂,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件打出(1)课本第41页练习b 1,2题
(2) 思考与讨论:自主探讨公式(2)并思考: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sn=an2+bn+c(a,b,c为常数),那幺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请同学们给予证明。
六、设计说明
1.设计特色
(1)在探求公式推导思路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
(2)公式推导和应用阶段,借助问题台阶,创造性使用教材,符合认知规律,体现教学科学性。
2.是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