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化学说课稿大全【推荐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96479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化学说课稿大全【推荐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化学说课稿【第一篇】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要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典型手段——实验。教材中对铝的.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尤其是对氢氧化铝两性的探究,是这一块内容的重点,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要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2)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及al3+的鉴定方法(3)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掌握al2o3和al(oh)3的分别与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4)知道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矾的相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过渡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展示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冲突认知冲突进行导入,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随堂实验、多媒体展示、启发法、比较、归纳分析、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铝的化学性质,来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知识。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来完成氢氧化铝的制备,并获取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充分利用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铝制产品的图片。这与学生已学过铝的性质很活泼形成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活泼的铝,怎么可以应有的这么广泛,激发对铝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探讨,开启了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并应用已学的铝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借助实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教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实操结合,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氧化铝粉末实物,来认识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再通过结合导入时应用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哪些物质可以腐蚀这些产品。学生已有的铝性质的知识,进行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新知识。

2.实验探究,深化概念。

教师出示生活实物胃舒平,引发学生制备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铝,开启氢氧化铝知识的学习。

接着让学生围绕着氢氧化铝的制备进行讨论,学生得出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氢氧化铝,(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来制备。(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来制备。学生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在制备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氢氧化铝可以溶解强氧化钠得新知,学生通过用氧化铝性质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实验验证,获取氢氧化铝两性的知识。最后教师总结,并补充氢氧化物的又一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通过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学生已经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在铝盐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知识通过新闻实例引入明矾,学生自主学习的到铝盐的化学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主要是使用了层层逼进进行探,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加深了学生理解和掌握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2.请完成下列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写出上述转化图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本节内容加以巩固延伸。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目的在于: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第二篇】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学生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要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典型手段——实验。教材中对铝的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尤其是对氢氧化铝两性的探究,是这一块内容的重点,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要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2)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及al3+的鉴定方法(3)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掌握al2o3和al(oh)3的分别与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4)知道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矾的相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过渡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展示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冲突认知冲突进行导入,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随堂实验、多媒体展示、启发法、比较、归纳分析、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铝的化学性质,来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知识。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来完成氢氧化铝的制备,并获取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充分利用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铝制产品的图片。这与学生已学过铝的性质很活泼形成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活泼的铝,怎么可以应有的这么广泛,激发对铝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探讨,开启了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并应用已学的铝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借助实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教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实操结合,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氧化铝粉末实物,来认识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再通过结合导入时应用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哪些物质可以腐蚀这些产品。学生已有的铝性质的知识,进行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新知识。

2.实验探究,深化概念。

教师出示生活实物胃舒平,引发学生制备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铝,开启氢氧化铝知识的学习。

接着让学生围绕着氢氧化铝的制备进行讨论,学生得出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氢氧化铝,(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来制备。(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来制备。学生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在制备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氢氧化铝可以溶解强氧化钠得新知,学生通过用氧化铝性质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实验验证,获取氢氧化铝两性的知识。最后教师总结,并补充氢氧化物的又一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通过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学生已经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在铝盐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知识通过新闻实例引入明矾,学生自主学习的到铝盐的化学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主要是使用了层层逼进进行探,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加深了学生理解和掌握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2. 请完成下列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写出上述转化图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本节内容加以巩固延伸。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目的在于: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第三篇】

我所执教的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中的到实验室去的内容,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个单元学习完,学生能够系统的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其规律,并对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体验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基本技能的一节课,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并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扔存在困惑,甚至不敢去做实验,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设计这么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及部分酸碱的特性。

2.通过未知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通过对对未知溶液的检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废液处理,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而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重、难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措施:课堂中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

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组内未知溶液是酸还是碱,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对酸和碱的同行的知识基础,所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注重学生们实验后的交流环节,学生们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中的一些收获,从知识上、能力上已经合作过程上充分的交流,并对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失误或者错误能及时的更正,这一部分的内容预计时间要稍微长一些,目的也是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适应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其次,在已经确定溶液是酸还是碱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确定是哪种酸和碱,考察学生对酸和碱的特性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可能进行的要稍微快一些,学生们确定了具体是何种酸和碱以后本节课稍微进行总结一下,酸碱的通性和个性分别是由什么粒子引起的,从微观上更好地认识酸和碱。

第三部分,通过对废液的处理,让学生体会到酸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体会到中和反应的好处,并能从情感上感觉到酸碱甚至是化学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化学说课稿【第四篇】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的三态变化》。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其中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

(四)实验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五)我思我获。

(六)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未知来源于已知。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直观贴切,新奇适当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为此我设计2个情境:1、在讲台上喷洒优质香水,由前向后瞬间教室内弥漫着香水芬芳。2、播放一段视频,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丽变换的自然景象。闻过、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学习内容自然呈现,顺乎学生学习规律,强烈动机下的探究过程由此展开。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吗?”

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问题:如果将两者混合体积是多少?学生猜想,之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经验和实验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在生活经验上看来二者混合后体积应变为100毫升,而事实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发了疑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达成共识。

探究二:“水分子的间隔能变化吗?”

考后,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间隔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数目变多了或不变等等。通过对猜想的表达和交流,形成生生间思维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观点可能在碰撞中纠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华。最后,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间隔变化引起的。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直接观察,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乒乓球、烧杯和长短不齐的牙签,让学生设计水的固液气三态模型。设计完毕后学生观察对比,同时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模型于学生对比交流,明确构成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而水分子的数目和水分子体积没有改变。

学生在动手制作模型过程中将宏观知识微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复合。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模型,思考水的三种状态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生小组内交流,形成正确认识。

在学生制作的模型中,代表分子的模型都是相对静止的,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分子也是静止的,有鉴于此及时追问“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样静止吗?”学生猜想交流,为此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水等,让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认知冲突又一次激起,使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做。沿着问题解决的道路,在生动有趣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性展示三种状态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探究三:“认识分子的大小”

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又是不断运动的,那么在空气中也漂浮弥漫着大量的水分子,让学生体验: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下面的资料:“已知: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将每个水分子比喻成直径为4厘米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长?能绕地球几圈?”通过计算他们会惊讶的发现:该长度是多么长,从而体会到分子是多么小。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

完成以上探究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进入第三个环节共享归纳分子基本性质。

(四)探究四:“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学生已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并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间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为了验证猜想同样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水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对器材的选择应用,体会到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表达交流从而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生活处处有真知,这一实验只是生活场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却是学生在思维动机的驱使下,在团体协作和自我设计中完成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探究的喜悦,也形成了团队意识,提升了科学素养,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后,通过下面的练习性竞赛让学生自我检验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我思我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我思我获”,发展学生智慧,然后交流,畅谈收获!

(六)课后延伸。

课堂即生活,生活亦课堂。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更应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延伸、检验、应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生活课堂”: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的一个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跃,在阳光下升空,与同伴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环,思维的大门打开,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很小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之间有间隔

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第五篇】

碱金属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钠是碱金属元素的典型代表。而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学过过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以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本章知识的系统掌握。

1,知识目的: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酸等的反应。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化学。

1,新课的导入: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过氧化钠可以作为羽毛等的漂白剂而氧化钠却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联系到生活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就可以轻易地把好奇的学生带到新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2,新课的讲解:

(1)通过现场演示可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

(2)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分别跟水反应的方程式,通过两个方程式的对比,让学生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特点以及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区别与联系。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钠与水是非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钠与水反应无氧气生成,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这就是过氧化钠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面氧气的来源的原因。而且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过氧化钠既作为氧化剂,又作为还原剂。3)两者都有氢氧化钠生成。

(3)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类似,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4)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用实验方法验证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1)将过氧化钠粉末假如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而向过氧化钠跟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只变红不褪色。现象解释:开始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继续加入过氧化钠则煺色。通过以上实验演示,说明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使其煺色。

2)将一有色羽毛放入试管,加水,再加过氧化钠粉末,也可见有色羽毛煺色。

(6)用列表法比较过氧化钠和氧化钠。

氧化钠过氧化钠

颜色状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7)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8)反馈学习: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最后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加以强化,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能更好的掌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29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