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心理学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63228

【导言】此例“教育心理学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第一篇】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研究》

摘要:作者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多数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却关注不够。经过研究发现,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年龄特点,幼儿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具有认知能力,更谈不上加以纠正和治疗。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1]。

1、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好动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焦虑

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在摸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我国专门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一些引进资料理解和消化。这样,理论的高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国专家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2]。

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来看出,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由于许多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的少且较为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而时常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困惑。既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幼儿园教师平时任务也较繁重,除了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照顾幼儿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需要。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会加重幼儿教师的负担,在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难度不言而喻,效果也显而易见。因此,受过系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训练的教师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专门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停滞不前,而且会使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当中。很多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正常地在幼儿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上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目标和内容的建立就任重而道远了。

3、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幼儿的各种反应,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对他们进行讲解、分析,或者对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指导,让幼儿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如: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对“大风车”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金龟子”、“小鹿姐姐”等角色发生争执,而使表演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节目等内容。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游戏还可以归入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它不仅使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得到充分训练,还发展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想象与记忆的能力。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在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智能,调整了幼儿的消极情绪,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3]。

体育活动中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幼儿会出现心理机能发展受阻的问题。这样的幼儿往往手脚笨拙、乱奔跑、易摔跤,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统合专项训练,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4、结束语

幼儿期是个体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同时又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时期,幼儿工作者应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而理智的爱去培养他们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顾荣芳等。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识[J].学期教育研究,2008

教育心理学论文【第二篇】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对思想观念有不同的影响。中职学生中也有这样一些迷茫的少年,他们是经历了长期应试教育影响后的“淘汰产品”,他们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变形记》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一、“南风效应”——用和风细雨打动人心

《变形计》第八季之《少年少年》的廖洪毅一直感念在他饥寒交迫时为他送第一顿饭的老奶奶。在因给猪治病四处借钱,老奶奶递过来仅有的15元钱时,这位平日里一掷千金的富家子再次被感动哭泣。这是典型的教育心理学“南风效应”的应用。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著名的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先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就证明谁更威猛。北风刮起了猛烈的寒风,行人为了抵御寒风的侵袭,裹紧了衣服。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不自觉地敞开大衣,最终南风取胜。“南风效应”告诉人们温暖胜于严寒。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夏日寒”。教师教书育人,建立好的师生关系,是好的教育的起点。教师日常的关心体贴,嘘寒问暖,非常容易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心近了,学生就能向教师敞开心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会促进教师教育手段的贯彻和执行。

二、“四颗糖果”——用宽容替代惩罚

《变形记》中的城市孩子大多数与父母关系极为紧张。有一位母亲伤心无奈地说:“有的孩子是来报恩的,我的孩子是来报复的。”为什么母(父)子成仇?仔细观察,他们的父母经常指责、训斥甚至打骂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了,对抗开始。所以父母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都会犯错,父母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和纠正孩子的错误呢?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衣食父母”,教师对学生犯错后的处理方式决定着师生关系的走向。鉴于学生已经经历了父母“野蛮粗暴”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批评惩罚也是苍白无力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用“四颗糖果”的故事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要用宽容去对待学生的错误,用奖励替代惩罚,发现学生行为的闪光点,要尊重学生,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

三、“瓦尔赫效应”——发现学生的长处

瓦尔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学过文学和油画,但是因为没有天分,表现平平,老师们认为他是平庸之才。化学老师看中他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把他引领上了化学的道路,使得他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变形记》第八季《远山的抉择》中也记录着同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城市少年高泽文利用英语特长,给农村孩子当起了英语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那个老师眼中在课堂上不是沉睡就是扰乱课堂、逃课的问题少年,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回了自信。瓦尔赫的成功和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都有其强项和弱项。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为普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可以结合学校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辩论、演讲、手抄报比赛、主持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让同学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特长,增强学生适应生活和走向社会的自信心。

四、“门坎效应”——循序渐进,慢慢地将学生引入健康轨道

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使其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转变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可以借鉴“门坎效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综上所述,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漫长的反复的过程。教师在施教时,要耐心、细心,同时还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为能力。如果你把学生看作恶魔,你就如同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第三篇】

《巧用教育心理学,优化英语教与学》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在初中英语学习中。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位中学英语教师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从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出发,然后对症下药,利用心理学理论来解决问题,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学;英语教学;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01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新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相关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学习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低,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难于应付挫折等,并且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者伤人的现象。所以,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下面,笔者就从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与做法。

一、目前学生在英语学习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由于学生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以及对语言的情感意识、兴趣、感悟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存在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有了差异。尤其到七年级后期,会产生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得好的学生,越学越轻松,一路领先;学得差的同学则越学越差,基本听不懂、不会说,更别说读、写了。这种现象,不但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学习的信心,这些英语学习困难生,往往由于英语成绩差,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学习英语的效果。

英语学习困难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1. 焦虑心理:有的学生因英语越来越差,思想包袱沉重,顾虑重重,惶恐不安而产生焦虑,上课时提心吊胆,怕被教师提问,思想难以集中。有的学生则一到考试就紧张,甚至伴随失眠、忧郁症状;考试时心神不定、茫然出神,甚至不停地出汗,不经严密思考就匆匆作答,整个考试过程一直处于紧张失控状态,不少学生陷入焦虑与学习不好的恶性循环之中。

2. 自卑心理:学生一旦英语学得很差,就会觉得英语深不可测,似乎听、说、读、写对他们来说像是天方夜潭,有的学生由于一次次英语考试失败,又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感到没有希望学好英语,丧失信心,看到英语书就头疼,认为自己太笨了,别人比自己聪明,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对教师的提问感到害怕,怕同学嘲笑,回家,怕家长责骂;在思想上悲观、失望、无所适从,其结果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导致无端地怀疑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信心严重不足,总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

3. 学好学环无所谓心理:有的英语“学困生”一旦落后太多、考试成绩太差,教师和同学会或多或少地冷眼相对,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体会不到“温暖”的“学困生”就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而破罐子破摔:上课不听讲、呼呼大睡或大声喧哗、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甚至还会顶撞教师等等。有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教师、家长的责备,在学习上表现为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这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意志薄弱,对学习丧失兴趣,自暴自弃,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混日子。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如下教育措施来解决英语学习困难生的心理问题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自卑焦虑心理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安全感

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怕受教师责骂、批评。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消除他们的胆怯、焦虑心理。我们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课堂内外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例如,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笔者不是见错就纠,更不是急躁的责备,而是微笑着鼓励、耐心地指导。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胆怯,不拘束,敢于犯错,才会主动学习。所以,笔者从不会罚学生抄写N遍,或者不背书不交作业就留校,笔者会以宽容为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但绝不是一味的迁就。积极鼓励学生,表扬他们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让他们感到能在学英语上有所作为。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们教师只要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宽容,那我们就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就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学生则能安心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

(2)关爱学困生,给学生更多选择,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平时在教学中,要对学困生有所偏心,多给予关爱。上课时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不仅避免他们走神分心,而且可以让他们表现自我,树立信心;课下多辅导,加强他们记忆力的培养,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布置作业时,可以选择较容易的题目让他们做,使他们不致畏难而退;设计测验和考试题目时,可以分两套试题,一套题难度较大,一套题难度较小,让学困生做难度较小,使他们也能得高分,从而重拾信心,赶上班级队伍。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爱学生,同时也要从生活、情感上关爱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爱的存在。从而唤醒他们学习的兴趣。

(3)加强家校交流,让关爱无死角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面对学困生的压力,我们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协同家长给学生创造相对宽松的校内外环境,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的心理,走进他们的内心,减轻他们的自卑和压力,让学生能够从容地学习、乐于学习。

2. 发挥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动机是驱动英语学习的动力。英语学习是一份十分艰苦的过程,保持正确与持久的动力是学好英语的前提。重视内部动机,也就是要重视学生本身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而不是被动学习。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动机,学习就成了人的精神需要,学习行为成了自觉、自愿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效果定能显著提高。

(1)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与否并无绝对标准,好的考试成绩、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圆满地完成了练习等等,这些点滴微小的成绩均可视为成功。这种成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第二次成功,多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如每天记多少单词,或阅读几篇短文,或完成1篇完形填空等等。教师在这样做时,一定不能忘记提醒学生把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如果达不到目标的话,会挫伤学生的信心,使其丧失学习兴趣。当学生确立了合适的目标,并取得成功后,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完成同层次作业的基础上,尝试高一层的作业,这便是挑战性任务。如:学会一个单词,就让学生用这个单词造句;当学生学会一个话题时,就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写1篇作文。因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智商不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听力能力不同,如果以统一的目标来要求他们,他们的主体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因此必须还要从每个学生的需要出发,制定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个体的能量达到最高水平的发挥。

(2)激发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每个学生其实都有一种上进的欲望,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受到教师的表扬,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所以,几乎在每一次批改作业时,笔者都会记录学生各个方面的优点,然后在课堂上表扬。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笔者的表扬,从而强化自己的良好表现,因为学生能够从教师有意无意的表情、态度、语气中感受到亲切、温暖与良好的期待。由此在学生身上就出现了一种效应:教师愈赏识学生,学生愈信赖教师,亲近教师,就愈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取得教师意想不到的进步。

(3)充分利用真实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和潜在智能,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如笔者在教学“shopping”时,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不同的物品,同时引导学生设计货币,把教室布置成商店。在组织教学时,多采用对话、角色扮演、模仿录音中的读音等形式。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巧用教育心理学,从“心”开始,用“心”来教,才会培养出具有良好健康心理素质的好学生,才能使学生爱上英语,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中心学校 315100)

教育心理学论文【第四篇】

重视教育心理学,把握中学生特有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与时俱进,达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一、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中学生存在不利因素:虽然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术基础,但牢固性不强,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综合运用能力差;生理特点决定,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会出现懵懂、叛逆、自以为是等等状态,这些对于信息技术教学都是阻力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信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用中学生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科学地认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实质与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

(1)关注师生交往,促进学生发展现代教学的本质。从教育心理学角度阐述,表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赞扬学生的优点,宽容学生的缺点。使他们在教师的信任之中,从内心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从而引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爱心教育,要经常利用课间、集体活动之余去班级活动。这样既可以和学生交知心朋友,进行情感交流,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识辅助答疑,寓教于乐。

(2)重视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用自己积极的教学情趣,精湛的教学技艺去诱发、强化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其中,穿插挑战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由于中学生的年龄轻,精力旺,好盛,好奇心强,对于单调的练习往往容易感到厌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选择一些既适合中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密室逃生等游戏。由于这些游戏中巧妙地设有一些障碍和关卡,要求学生去理解,这样他们就无形中培养了兴趣,又拓展的思维。把计算机教学寓教于游戏之中,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乏味变为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兴趣。

(3)尊重学习风格,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发展,由于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心理不同,他们的需求也各异。教师首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的集体教学上,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要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生,尊重个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偏好,使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子。因材施教适用于一切学生,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这一点表现在对待不同的孩子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了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挖掘其潜在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热情关怀。

(4)提倡民主教学,注重自主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心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参与中提升能力。例如:向学生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和条件,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更深入地了解培养青少年一代的规律、原则和有效的方法,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把它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师生关系,改善工作方法,指导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而对思想教育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提高学生教育系统的效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6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