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社会科学论文 社科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62904

【导言】此例“社会科学论文 社科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一篇】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数十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一些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或正在全国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力。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哲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宗教学、民族学、教育学原理等多个学科已建成为特色学科。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在人才队伍方面,学校已经拥有一支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学缘关系好、创新能力强、学术视野开阔、事业心特别强的文科教师队伍。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拥有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位“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古典文学家霍松林教授、民族学家周伟洲教授当选为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历史学家赵世超教授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尤西林、郝文武等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00多人在全国性或陕西省各类学术组织中担任理事以上学术职务,其中担任会长、副会长或秘书长20余人。一大批“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等中青年教师已在学术界脱颖而出。

三、学术影响进一步提升,在科研项目、经费、成果等方面获得长足进步。

近年来,我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年均30余项,2014年又有新的进步,全年获得42项国家社科基金(不含单列学科),居全国第12位次。同时,承担国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在增强。2010以来,我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8项。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影响,获得同行认同,相继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三等奖多项;获得陕西省人文社科奖第一、二等奖占陕西省的1/3;一些服务社会的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有些成果直接被吸收进入政策层面。

四、科研基地与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我校已建成多层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发挥着积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宗教研究中心”、“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等4个中心已建成为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成为西部旅游发展研究的高起点、高水准平台。我校与陕西省文物局等部门共建的“国际长安学研究院”为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对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和区域文化建设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五、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期刊建设成绩喜人。

社会科学研究论文范文【第二篇】

社会科非凡强调人在熟悉、处理和适应自身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体性自我熟悉的价值。因此,它在学习形态上,要求尽可能地运用开放的、自主的、可以体验的学习方式,去展开符合人类的社会发展心愿的学习活动。

一、小学社会科的学习形态

社会科教学活动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学习”达到熟悉社会、理解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它从知识能力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得有关社会的新知识和新熟悉。作为“学习活动”,它不能满足于知识的量的获得,而是强调通过知识体验(或实践)提高相关的技能和熟悉。例如有关地图的教学,不能只说“知识领域”中的地图概念,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的是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然后指导他们去利用、去制作。换句话说,社会课上理解地图,不仅仅是获得“会看”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从制作中心得、熟悉地图的实在功能。这里既反映出一种教育思想或态度,也透过不同的学习形态反映出学科的本质和教师的能力。

我们把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形式称作学习形态。一般地说,学习形态着眼两个方面摘要:班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前者主要指课堂教学中的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后者主要指现场学习(调查、参观),构成学习(手工制作、编制图表和绘画),视听觉学习(看电影、电视),讲义学习(听报告和看讲义),报告学习(写报告书和论书),戏化学习(角色扮演),对话学习(讨论)等等。在社会科学习过程中,前者和后者经常根据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组合,如集体学习+视听觉学习,小组学习+构成学习。选择怎样的学习形态,既要考虑客观的学习条件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布置和学习时间。

集体学习为使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学习目标,在同一时间、地点接受同一教材和学习新问题的教学方式,称为集体学习。这一传统的学习形态的突出特征是,一位教师面对所有学生做内容划一的讲解。优点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轻易把握和检查教学质量。但是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摘要: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过分地强调教师意志和教科书的权威性。今天,日本的小学社会科虽说还是以集体学习为主要形式,但在课程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引入了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而且非凡强调活动性课程的功能。即便还是一位教师面对三四十名学生,可是学生已经成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扮演“权威”的角色,他们成了学生的学习向导。

小组学习其特征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活动性质是主体的、积极的和协作的。一般多以课题、喜好或学习目标编组,讲究自愿组合的原则。这种学习形态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组内成员积极、自由地交换意见,并在讨论和探究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具有社会性的学习态度;以及相互尊重人格、相互协作、主动分配和承担角色,培养负责任的社会态度。

个别学习社会科在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学习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有个性的学习形态。个别学习就是为适应学生个人的能力、喜好等个性差异而提倡的。在日本,个别学习多采用程序学习和教学机器等形式。但是,由于该学习形态还不能反映学生思索过程的多样性,也不能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它仅仅是个辅助的学习手段。

现场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观察社会现象,查访人和人的社会生活,我们把这些参观、访问、调查和谈话等学习活动,称为现场学习。因为社会科是有关社会现象及新问题思索的学习,所以不能单纯地依靠书本知识。现场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脑子想,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具体的事,对一切社会现象的理解,都建立在自己搜集的事实、自己提出的新问题的基础上。这是社会科学习的特征。

构成学习它是将参观、考察等获得的资料、素材,制成模型或标本、图画或图表的一种表现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将参观、调查的内容,有目的地、具体地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用一定的技能形式表现出来的学习形态。它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日本小学低年级社会科以造型为中心,常采用制作全景画和漫画的形式;高年级多以文字和数字为中心,并将其制作成资料集和历史小报。

戏化学习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达到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学习活动,称为戏化学习。将历史人物或社会生活戏剧化,由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学生如身临其境,心得社会生活,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社会合作精神和有责任感的社会态度,也可以间接地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

二、小学社会科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谈及教学活动不能没有教师、教材和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依据是教材,而预备好的教材和能自如地驾驭教材的能力,又是教师的重要资质。那么在社会科中,好教材是个什么样子,怎样去预备好教材呢?

教师有必要解决好教材观的新问题。教科书中心主义是社会科中最要不得的东西。社会科教师必须知道,他如何制定教育目标,他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如何通过知识、概念和法则等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因此,教材是作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学习的前提,其功能是向学生提示具体的素材,其价值是向学生传达教育内容。

例如,三年级“我们的生活和商店街”单元,了解社区的消费生活状况和商店街的买卖情况是教育内容。怎样理解教育内容呢?首先,从“看得见的东西”入手,如买东西的人如何挑选、如何品评,卖东西的人如何促销、如何经营。其次,通过已经直接接触、直接体验的“看得见的东西”,去探索它背后的社会存在意识和观念。此时必须有教师的高明指导,因为人们的消费愿望和目的等种种“看不见的东西”,既不能用教材简单地固化,也不能单纯地指望学生自己消化,尤其是让学生通过鲜明的表象看到“买和卖”的社会意义,更不是看看、听听就能够理解的。这就存在着一个教师将教材的意义和界限明确意识化的过程。

教材的意识化过程,就是教材的选择和开发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选择和开发教材的能力。从教学情景看,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学生差异和地域实态的不同,也决定了同一教材有着不同的教法。那么,如何选择和开发教材呢?首先,我们要着眼于好教材,其条件有4点摘要:①教材和教育内容密切关联。教材能正确地反映教育内容,并具有反映教育价值的典型内容。②符合学生和地域的实态,并能反映教学过程的文化价值和学生发展价值。③适宜学生的情感和思索,注重到学生的学习盲点,有助于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好奇心和新问题。④学习内容富有弹性,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思索,多方面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所谓预备好的教材,就是将教材梳理成有连贯性和发展性的学习程序摘要:发现学习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通过学习过程生成新的看新问题的方法和思索方式——再发现新的新问题。

三、社会科实施的基本条件

1.教育思想应该具有民主的和开放的性质。社会科教育内容必须包含明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信念,并尽可能地将社会意志和个人发展意愿统一起来。

2.教育目标必须是整体的和可以评价的。它应有效地承担社会科的传授功能、练习功能和养成功能的教育任务。

3.教学方式必须是弹性的和多样化的。

4.教学内容必须是规范的和科学的。它既能够符合基本标准和水平标准,也能符合发展标准和技能标准。它应该有助于增加社会现实感,达到让学生熟悉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的教育目的。

社会科学论文【第三篇】

(一)学术研究是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的某种具体化

学术研究是建立一个或多个变量与另外一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联系,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的某种具体化。这可以看作是学术研究的定义,亦是论文这一文体的核心特征。学术研究及其基础上的论文写作就是围绕这个核心来运转的。把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果性、条件性、中介性、约束性等)弄清,文章只不过是把它们讲出来罢了。如果研究中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联系,或者否定了别人所主张的联系,那这种研究就是创新性的。尽管仅从学术研究来看,中国在许多方面还不如西方,但纵观、横观中西方所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杂志的文章不过如此。只不过,它们所展示的、联系的有用性与可靠性不同罢了。社会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地方就是,它探讨社会科学领域而非自然科学领域变量,比如社会和谐、经济增长,与其他社会科学变量甚至自然科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可分为3类:(1)解析概念的研究。既然学术研究是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每个变量自身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定就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最基础的一种学术研究就是解析概念。解析概念自身可以成为1篇论文,也可以成为1篇探讨变量关系的论文中的一部分;(2)定性研究。许多研究由于研究者自身数学表达能力的欠缺,或者考虑阅读对象的需要,必须写成文字性的论文。这种研究可以称为定性研究。科学的定性研究一定能够写成数学的形式。所以,学术水平的高低不是用论文的数理化程度来衡量;(3)数理研究。数理研究明确地表达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它迫使那些受到过严谨化训练的人进一步严谨。所以,对于学术圈内人士来说,数理化的论文可以称为正式化的论文。它可以为学术人士的内部交流提供一种工作语言。但是,数理研究对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是不必要的。这表明,数理研究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古今中外学术研究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尽管学术研究是把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具体化,但许多具体化并不是科学的具体化。不管是解析概念的研究,还是定性、定量研究都是如此。比如,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的解析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由此耗费的资源何止是浪费而已。又如,今天,在西方,许多社会科学研究是在没有必然联系的变量之间建立具体化的联系。它们采用封闭系统、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方法论,进行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两个凡是”、“双重标准”、“宗教神学”、“约定主义”、“纯粹科学”、“数学至上”等伪命题之中。

(二)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学术研究

科学研究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对于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发现,因而它属于学术研究。从科学的改善世界的功能看,如果不把社会科学研究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就会使其丧失改善世界的功能。学术研究与科学研究的区别主要不是前者没有贯彻辩证法,而是它没有贯彻彻底的唯物主义。但如果无法贯彻彻底唯物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地使用好辩证法。辩证法是一切事物之间的包括静态和动态联系在内的一切可能的联系。在社会科学中,如果撇开了社会制度这一根本事物的可变性,就谈不上社会制度的动态变化与社会发展其他变量之间的辩证法了。而没有这样的一个理解为基础,其它任何的具体研究都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问题。把唯物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基础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实践的必然。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科学研究即使在研究水平上还有待提高,也好过非科学性的学术研究。毕竟后者对中国社会是破坏性作用,而前者只是贡献大小的差异而已。而且,后者的花样越翻新,对社会的破坏力可能就越大,因为其劳而无功,且占据大量资源,对社会发展方向、性质和手段还往往信口开河。

二、选题:社会科学论文写什么

论文是由标题、引言、文献回顾、正文、结论五大部分构成。在这五大部分中,首要的工作是要能大致确定一个标题。科学研究要研究关系,文章题目最好就明确阐明一个关系,并加限定词。当然,题目的确定往往是文章写完之后的事。但明确性是一个重要原则。一些文章的题目并行地列两三个名词,如《某某、某某与某某》,这种题目只是给读者一个方向,没有表明观点,所以信息量不足。信息量不足即使不反映文章质量不够,也反映作者写作功夫和责任感的不足。从文字功能来看,文章质量如果上去了,确定一个清晰的诱人的题目是不应该有问题的。一个定稿的文章的题目将告诉读者,文章领域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甚至观点是什么。从实际过程看,标题的最终确定可能是正文全部完成之后,但在进行正文写作前,没有一个确定的选题也是不可能的。在写作过程中,标题的确定性程度与所写的内容之间就会出现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选题越明确,与最终的标题越接近,文章写作就越轻松、越迅速,而文章写得越好越快,题目确定得就越快。那么,怎样快速地完成从选题到标题的飞跃呢?

(一)大量阅读是确定选题的前提

这里,大量阅读是以现实社会中问题的文献为对象。比如,你可以阅读1篇现实研究文章,如果这篇文章直接谈论俄国、中国历史,那么,你可以直接到《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文献中去寻找相关材料。这种做法事半功倍,大概是最有效的大量阅读的方式。由于历史不断重演,今天的问题许多都可以在上述文献中找到现成的答案。韩愈说的“非圣贤之书不敢观”用在今天社会科学论文的写作中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国内大量文献研究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可是,它们都没有很好地与劳动价值论联系起来,还有一些文献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可是,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作为一个文字大师,不可能在撰写集毕生心血的《资本论》时犯很简单的逻辑错误。实际上,马克思根本否定新古典供求决定价格理论已经有严谨的数理诠释,马克思的价值决定价格的理论也可以数理地表述为价格是价值的截距为0的仿射变换,假如货币供给适当,则价格在数量上可以等于价值。甚至假设新古典生产函数理论正确,通过构造一个无限序列,就可以证伪新古典生产函数理论,而且得到马克思关于资本不提供价值创造的生产性服务的结论。很明显,如果没有大量地阅读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文献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上述那些收入分配研究以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责就必然是极为浅薄的。

(二)阅读的对象应逐步聚焦于研究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文献

研究者在成长过程中,一开始总是要泛泛而读。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读就要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时候一个问题引起另一个问题,结果导致问题遍地都是,俯拾皆成文章。实际上,任何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主要社会矛盾与冲突以及由重大历史事件所引起的社会演变等因素分不开,它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实践手段与方法也因此而定。首先,它离不开对社会实际现状的科学分析。其次,它必须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如果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仅不能确立理论的内涵,而且还可能因次要矛盾掩盖主要矛盾,延缓社会冲突的解决,甚至加剧社会冲突。第三,科学分析社会现状为准确抓住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奠定基础,而这两个环节又共同为具体指导社会实践以及科学制定有的放矢、切合实际的方法与手段提供了根本依据。第四,即便是科学地分析了社会现状并抓住了主要矛盾,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还不具备全部条件。如果缺乏对主要矛盾之间、主次矛盾之间内在联系的科学分析,缺乏对要求变革的势力和阻碍变革的势力双方的内外部条件的科学分析,理论仍然不能有效指导社会实践(这一理论建设和内涵确立的因素条件就犹如西方现代决策与管理科学中的SWOT分析)。第五,理论最终在实践中的成功与否,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又独立取决于理论提出者的科学决策、领导组织、资源调节、实施运作和创新开拓能力以及他们的胆识与魄力。见图1。很显然,如果不了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上述五点就做不到。上述五点做不到,具体问题的研究就没有一个合理的宏观环境和宏观框架。有了大量的阅读和对中国社会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的了解这两大基础,论文选题就如有了活水之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不仅无需为题目发愁,也无需为论证时无米下锅发愁。因为这时,文章已经有了大量的理论、方法论和历史、现实的(特别是定性)的数据作为支撑了。比如,马克思讲公有制取代私有制,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根据历史事实讲公共资源的集体所有制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从而支持了马克思的理论,同时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怎样进行深入研究,虽然Ostrom本人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

(三)选题越熟悉,写文章就越容易

首先,从多个选题中选一个最熟悉的来做,这样,就会事半功倍。其次,要斟酌标题结构。这是一个修辞问题。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如果经典阅读得多,修辞功夫必定上升。因为太多东西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今天文章中要处理的修辞在前人那里肯定就有了。这里,有几个要点:(1)题目中的实词要吸引人,中央提出的核心词汇该用时一定要用,因为中央所提问题一定是大问题;(2)对文章中每个词都要有很深的理解。比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非线性关系”这一标题中有“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非线性”三词。1篇文章如果以它为题目,该文众多的地方讲的东西应该让读者对这三个词有很深的理解。如果文章的正文达不到这点,文章的标题就有问题,正文同时可能也有问题;(3)句式可长可短,但写法要符合中国习惯,而且要去掉冗字;(4)最好能够在原有的用法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比如,“非线性”并不陌生,但把它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就翻出新意了。在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后,文章标题应该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到。如果为标题而绞尽脑汁,就说明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

三、结构:社会科学论文怎么写

(一)怎样做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反映一个作者的学术基本功和信息摄取量。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只有处理今天出现的大量的文献(信息)才可能写出较好的文章。

1.文献回顾就是阐明文章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对立面

所谓论文,必然是要立住一个观点,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各种对立面观点。看文献就是寻找研究空间的过程,而做文献回顾就是确定、填充研究空间的过程。从严谨性来看,在文献回顾里,各种已有的观点都要陈述并加以评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量阅读,有时阅读量需要达到数千篇。这样,国内外已有观点就清楚了。如果不清楚正反面各种观点,就很难清楚自己应该选择什么论证角度。而在阅读大量文献过程中,同时可以学到别人怎样论证,从而使它们构成自己文章的他山之石和前车之鉴。文献回顾是所有初学为文者必须经历的训练。文献回顾不是罗列别人的观点,而是要进行评析。通常说研究填补空白,确实如此,只有填补空白的研究才可能是真正的研究。因此,研究也就是挑战别人的智力、理论水平和方法论水平的过程。这种挑战从文献回顾就正式开始了。从逻辑上看,存在多因一果现象,这意味着,无法排除不同观点同时成立的可能性,同时,这又给一些似是而非观点的存在和流行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在文献回顾中,对正反面观点进行严谨的评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对立观点都驳倒了,文章的立论才能成立,只有把自己同意的研究的欠缺之处弄清楚,自己的论证角度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实际上,凡是重要理论文章,一定要分析现存的正反面各种观点,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否则,论文就会陷入不知所云之中。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主义是进行科学的文献评论的基本工具。1篇论文越涉及一个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作用就越强。同时,如果一个社会发展中出现巨大实践问题,就一定是由于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一定是理论研究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或存在欠缺,因此,一定有研究的空间。

2.文献回顾存在固定模式

首先,在确定选题之后,关键词也就有一些了。围绕这些关键词大量下载、阅读、浏览相关文献。对许多文献可以只阅读摘要,并看其关键词是否有启发。可以做一个表格来辅助对文献的回顾。其次,对这些文献按照观点的相似度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成3-4类。这是因为至少有对立的两类,另外可能还有一种“第三条道路”。所以,几乎总可以分成3类。1篇新的文章就是选择支持其中某一类的文献,但又对这类文献做出重要的补充或校正。再次,怎样具体写文献回顾呢?许多人简单地罗列观点,不加分析,不加评价。这是文章大忌。文章的观点越鲜明,就越有市场打击力,文章的观点越正确,观点表达就应该越鲜明。这样,也让其他学者阅读时,能够迅速得到要领。最好的文章必然是这样的。那么,怎样分析文献呢?已有的文献的错误主要有这样几种:(1)论证正确,结论错误;(2)论证错误,结论正确;(3)论证和结论都错误;(4)论证和结论都正确,但二者没有逻辑性;(5)表述不严谨。一个作者所做的就是运用理论知识、方法论知识和逻辑知识指出已有研究错在哪里,如果没有错误,就指出研究空白在哪里。最后,文献回顾的开头要有对那三类观点的总结性的话,结尾也要有展示论文方向的小结性的话。今天,中国许多文章都是文献回顾性质的。如果会写文献回顾,就会写这一类文章了。实际上,文献回顾类文章应该是一个研究者首先要学会写的文章。因为了解别人关于某个问题都存在什么观点,都考虑了什么环境、情况、条件,都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本身就是研究。一些人说,西方人文献回顾类文章都是大家写的,而中国都是新手写的。但一方面,中西情况不同,另一方面,大家写出来的文献回顾也并不一定怎么样。中国的年轻人如果掌握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反而能够删繁就简,写出漂亮的文献回顾、评论性的文章来。不要轻易因为别人说文献回顾不算文章就自己认为不算文章。这样,就丧失了一条提升自己水平的途径。

(二)怎样做社会科学论文的正文

正文是文章的主体,似乎是最难的部分,其实不是。前面的工作做扎实之后,这部分的工作就很好做了。正文一般要分为几个部分。这基本上是一个分类学问题,把想要阐述的观点涉及到的问题分为几类。每类下的观点又可以分为几点。每一个事物都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交叉科学,足够分为几类或分为连续的几步。这样,根本不用担心无话可说。在这一过程中,方法的选择决定正文的成败。首先,定性和定量方法要均衡,即合乎某种比例。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界偏爱西方数理模型及其基础上的计量方法。如经济学中的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动态最优化、模式固定化(如回归方程固定为某种线性关系)。其实,这是那些不懂数理、不懂逻辑的人的故弄玄虚。所谓模型,通常也就是一组函数,从逻辑上看,也就是一组用数学表示出的关系。前面说过,学术的本质是建立关系,至于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那不是决定性的。可以说,只有那种能够用文字清晰地表现关系的文章(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才可能具有最高的水平。而在现实中,无条件的使用数量、数理研究常常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代名词,是方法论的不可靠性、无普遍性、无指导性甚至荒谬性(如当前在国内颇有影响的社会主义短缺论、社会主义信息无效论、计划经济无效配置论)的代名词。定量方法可以用,但不能这样用。与自然科学领域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今天应该着力加强定性分析能力,而不是强调定量方法。定量方法的科学使用对于研究者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那种逻辑严谨地使用数量方法的人,才是较高水平的研究者,那些初学者如果使用定量方法,就与大跃进中放卫星没有什么区别。今天美国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大量定量的学术研究错误是由于其定性错误,而不是数学的错误;科学的定性分析可以直接转化为定量性质的研究。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用结构化的编码形式“把完全定性的资料转变为一种合乎定量分析要求的、结构化的数据库”就是一例。对于政策的应用目的而言,定性分析就更为重要,今天社会问题已经如此突出,如不首先分析原因、性质、特征而去纠缠某个定量关系中的数理手段、方法复杂程度,既便再有“精确”的结果,逻辑性、严谨性都有可能丧失,更不用说解决问题的效用与意义了。定量分析能力依赖于定性分析能力,后者为因,前者为果。定性分析的任务是,对于相关变量分别进行释义,确立内涵,对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条件关系还是约束性关系进行识别。没有定性的变量释义性分析、变量关系的逻辑性分析,就无法保证定量研究的严谨性、合理性、可靠性。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领域中许多概念(如资本)无法准确计量,因此,社会科学离不开定性分析。而有些极为重要的定性命题不一定需要用定量的方式来反映。比如,马克思《资本论》的资本积累和集中以及利润率下降趋势恐怕就难以用数量的方式来表达,但它构成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最准确的逻辑链条(比如,相对卢森堡的消费不足引起经济危机理论)。其次,演绎和归纳方法要均衡,即要各得其所。基于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青年学生和青年学者最好不要主要使用演绎法来进行研究。正确地进行演绎要求条件很高,至少有以下四个:(1)对数学的把握;(2)对逻辑的掌握,比如对决定变量、约束变量和中介变量、条件变量之类的区分;(3)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切肤之感;(4)对唯物辩证法的掌握。而归纳法不要求第一个,所以,实施起来更为容易。今天,国内也有一种误解,以为唯有演绎才是高明。实际不然。没有自己亲自动手去进行归纳,就无法进行科学的抽象。结果,只能借助别人(如新古典)特有的模型结构来进行演绎,可是,却对这些模型根本不了解。在经济学中,新古典的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最科学。新古典的许多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才比较正确。比如,资本主义越萧条,凯恩斯主义可能就越正确;资本主义越繁荣,凯恩斯主义就越错误。再比如,货币数量论方程在资本主义发生超级通货膨胀的时候正确,在其他时候,都无法正确。李嘉图被认为是演绎方法的使用者。可是,他的被萨缪尔森高度评价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是什么科学的演绎理论,应该为独特竞争优势理论所取代。第三,在方法选择上,还有其他分类。在这些分类中,每一类的对立面之间也需要均衡。比如,是交叉科学性质的研究,还是单一学科封闭系统性质的研究,是建立在可比性基础上的比较研究,还是随意设定基础上的研究。但这些分类都上嵌入到上述两种分类中。做好上述两种分类,也要求在这些分类上不能犯错误。方法使用上的正误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三)社会科学论文引言和结论的功用

有了上面的知识,引言和结论的撰写就不困难了。这里,只需要指出它们的功用。引言和结论尽管相对正文和文献回顾都短,但依然非常重要。引言就是通常说的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理论的、实践的、方法的。它一定要针对中国存在的问题。当前,由于中国社会矛盾激烈程度上升,所以,社会科学领域的好的文章就一定要针对中国社会的最重大现实问题、最重大理论问题、最重大方法问题。否则,文章的意义就必然不会达到最高。而一旦选择了具有最高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引言的组织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让读者在阅读到它的时候,就感觉到进入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当今,在论文爆炸的中国,在引言中能否创造一个艺术殿堂的氛围,决定了文章是否有人读。因此,对引言要高度重视。结论是对正文研究结果的总结,是对引言所提出问题的回答。结论是否很好地做出,可以用来检验文章的好坏。如果结论非常清楚地、容易地做出来,文章通常都是好的。如果最后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那文章甚至可能需要推倒重来。

文章是科学探索的再现,是观点的阐述、论点的争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积累大量素材基础上,有一个字与文章整体的功能不一致、不协调,都要毫不留情地删掉它、换掉它。对词、句、段、表格、图形、公式、脚注也要如此办理。而对留下来的每一个字、词、句、段、节,都要仔细地揣摩它,互相联系地揣摩它。文章的要素之间的联系建立得越好,文章就写得越好。在阅读了这样的一些文章,在有了十余次这样写作文章的经历之后,写作水平、写作速度都将有全面的上升,写文章就成了工程化的事情了。

社会科学论文【第四篇】

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倡导学生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成为真正的主人呢?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初中生在学习上容易造成心理方面的障碍,一是因为紧张,二是有自卑的心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心理上的这两个障碍,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通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微笑,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多沟通,积极的、努力的为学生创造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同时,在课内外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实践证明,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人的思想才能被有效的激活,才能促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我要问”“我要学”等积极的信念。

2加强学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初中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属于一种认知活动,当然这种活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认识的发展和提升[1]。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完成知识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演讲、问题式的教学、讨论式的教学、游戏、实物的演示等,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感觉、思维细胞,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我们在讲解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给日本军赔偿了2亿两白银的时候,我主要是采取了介入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告知学生1亿两白银折合出来为,接着让学生计算出2亿两白银到底会有多少吨重呢?那么,若是我们使用载重8吨的汽车去拉这些白银,需要多少辆汽车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在已知的条件下,算出未知的结果,当他们在算出结果之后,脸上并没有露出成功的神情,反而呈现出凝重的表情。此时此刻,我再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算出的结果谈谈此时的心情、感受;不时,同学们纷纷义愤填膺的谈论到:“那个时候的清政府怎么会这么的腐败,这么的无能呢!如此多的赔偿只能是导致国库的空虚,没有钱的‘帮助’,怎么可能不受到别国的欺压…只有我们国家富强了、有足够的实力之后才能不受到别国的欺负。”通过这样体验式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悟到历史的真实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减轻教师以往机械性的照本宣科,还能实现学生灵活自如的学,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最终提升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方案的精心设计,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精心的设计教学方案,以实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内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最终实现学生真正、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再是以往知识的“复制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为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实现教师‘引导者’,学生‘自主者’的教与学的位置。例如,在教学“商鞅变法”这章节内容的时候,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法的内容,让学生‘学得累、背得烦’。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商鞅“废”的是什么内容?而“立”的又是什么内容?接着,学生可联系已学习、掌握的知识,从土地制度、奖励农耕、军功、建立县制等几方面去思考。通过提出这样引导性的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掌握,同时还理解了变法的意义以及性质等。由此可以得出,引导性的教与学,对激发学生的思考思维,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有效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主动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活动、表现、展示、合作的时间、空间、机会等,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自学中,真正的感受到知识的浩瀚、自学的乐趣,最终实现学生的‘我要学’。例如,在讲对秦始皇修建长城这一举措的进行评价的时候,首先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他们思考、探究之后,在班级内举行辩论赛。没有想到,当辩论赛一开始之后,同学们就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辩论赛体现得十分的热烈。同时,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平常班级内的几个较为调皮的同学,也是积极的参与到辩论赛中,并且表现十分惊人、反应速度非常的灵敏,总是抢先站起来对对手对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性格较为内向、胆小的同学,也被激情的辩论赛所感染,时不时的还是会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辩论,促使同学们热情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口才,还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让他们深深的感受到“历史与社会”的无穷乐趣。同时,推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的设计中要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亮点

该学科对学生来讲,已经不再陌生,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会接触、知道一些,只不过,他们所知道的知识较为片面、零散。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历史的角度对如今的社会形成一个整体的、全面化的认识,其次要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最后还要对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促使每一位学生能在已学的基础之上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唐太宗帝国新政’这一章节内容时,为了要加深同学们对唐太宗整体认识,可做如下的布置:人的生和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和规律,它是不可以逆推的;古时候的明君也是如此,唐太宗不同凡响的治国安邦之道是值得世人效仿的;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在书写自己的心情,同时请大家根据自己对唐太宗的认识和了解,对他进行总体性的评价,并为他设计一段墓志铭。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新奇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为了设计出好的墓志铭,绞尽脑汁,积极的翻阅有关唐太宗的历史资料,并开展踊跃式的探讨、交流,纷纷设计出了巧妙的、具有内涵的的墓志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06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