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历史的学习方法【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87128

【导言】此例“历史的学习方法【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历史学习方法【第一篇】

一、高考(课程)新理念、新要求

高中新课改充分吸收当代学习科学的先进理论:强调精简和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改变学习方式,践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视历史素养,一个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另一个方面,还包含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

二、命题规律

1.突出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各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和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世界主要国家民主制度确立、发展的`背景及各自特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似相近问题的比较。同时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

2.强调历史解释。由于高考命题坚持“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对能力的考查主要从阅读理解材料切入,以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整理及运用为基础,向其他各种能力的考查延伸。

3.注重史学思想和方法。从专业高度考查学科内容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历史试题十分重视对历史学科素养尤其是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主要体现“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及“新史学”等理论体系和方法模式的应用,以及运用“比较史学”“概念化史学”等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4.考纲将是高中课标与高校课程的衔接,命题呈现出远离教材的趋势。创新意识突出,求异思维活跃。

三、给学生的备考建议

1.课文知识细梳理。读懂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知识的细节,解读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用历史思维和历史语言说话,课文知识只是一个框架,是一个纲,是考试的“本”,要梳理出“质”的东西,也就是目,做到纲举目张,对历史事件进行阐释、剖析、找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应有的历史地位及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

2.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阅读并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是高考最基本的重点题型,同一材料可以变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这要求考生要面对大量的史料,审读材料时首先根据句号分出层次;每个层次找出核心点和关键词,提炼出所有有效信息。

3.领会命题者的意图。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有两个途径:一是20xx年全国统一命题以来和各省自主招生高考真题,揣摩命题者心理,从立意到模式,从材料到图表,以现实生活为入手,以时代发展为抓手,从一件小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说时代捕捉影响历史进程的有效信息。

4.掌握答题的要领。第一,按照逻辑思维顺序思考文字的潜在含义,突破思维局限,按提示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挖掘知识背后的历史真实。第二,以关键词为中心,罗列答题提纲,特别提醒不能照抄原材料,表明观点,进行论证。

5.组织答案。(1)注意分值(组织答案)(2)注意审题(问什么答什么)(3)注意简洁(序号化)(4)注意全面(不准照抄原文)(5)注意用语(学科术语或书面语)(6)注意书写(字迹工整)(7)方法上要注意:①结合设问理解材料;②分析层次寻找信息;③联系书本判断分析;④提炼观点转换词语;⑤材料为主结合书本。

四、解题技巧

(1)选择题答题技巧。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依据试题提供的主干知识,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出好选项。

(2)材料题答题技巧。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里面有可能隐含着重要信息。

(3)图表题答题技巧。我们要读懂历史地图反映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图中各种特殊符号所表达的历史含义,综合图中的地图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历史主题。历史图表题要认真审读数据和图表,重点关注图表的标题、图注和数据的变化。

同学们在历史的学习中必须要掌握到答题的技巧,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就是高考文综卷历史部分解题技巧,希望对于同学们有帮助。

历史学习方法【第二篇】

一、内容浓缩法:

就是根据材料主干,将其内容的精华和核心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用最简单、最本质、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如复习中国古代史的井田制,可将其内容浓缩为:“国王所有,诸侯享有,奴隶耕作,形似井字”。或者进一步浓缩为:“王有、侯有、奴耕、井形”。这样记忆的好处是在需要回忆这段内容时,只要酌情在每段话上“添枝加叶”就可以了。内容浓缩法需要积极的思维和辛勤的筛选,只有这样,才能把精华提炼出来。在浓缩的过程中删繁就简、择精选萃,使知识在数量上大大减少,在质量上成倍增加,显著地提高记忆效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内容如下:(1)颁布均田令;(2)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实行汉化政策。(3)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统治政策。可浓缩为:“一均、二化、三迁治”。这样读起来顺口,记起来便当。

二、字头浓缩:

就是将每句话、短语或词的字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字头浓缩法在记忆中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缩影,特别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忆丝绸之路中的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安息、西亚、大秦等浓缩为:“长河新,安西大”。再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其主要领导人----兴中会的孙中山,华兴会的黄兴,光复会的蔡元培,日知会的刘静庵,可浓缩为:“兴华光日,孙黄蔡刘”。

三、口诀浓缩法:

就是以整齐压韵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记忆的内容,形式上近于顺口溜,内容上极其概括,然后实行强化记忆。应用时根据口诀进行联想展开,达到准确全面记忆的目的。如红军四次会师编成口诀:“56-四懋,510---陕吴:66---二四甘,610---三会字(每句5个字分别代表年份、月份、部队番号和会师地点)”。口诀浓缩法简单有趣,但是在开始时需要动一番脑筋,把识记材料编成生动有趣甚至有韵味的口诀,这是要下点工夫的,不过,一旦编好,便终身难忘。

浓缩记忆法形式多样,实效性强,希望广大同学们,在各科的学习中都能加以利用,最好是有发挥、有创新,并相互交流,让经验、体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让每个同学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历史学习方法【第三篇】

一、注意比较学习法的运用。

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划分明显,而且几条线索也非常清楚。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思想运动,殖民扩张及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在各个阶段基本上都有涉及,学习时要注意比较,归纳,概括,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如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有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1848年欧洲革命和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同阶段发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但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进程,革命的结局和影响有很大的差异。

又如思想领域出现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等进步思潮,其产生的原因,思想观点,性质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处于不同阶段的这些思潮其具体主张,历史作用和影响又有很大的不同。学习时对一些相关历史事件进行纵向联系,比较,归纳,就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二、关注小字,插图和阅读课的内容。

作为文科班的学生,从高二年就要立足高考,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小字和插图是正文的补充,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对教材规定的阅读课也要全面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章节和重要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是不可忽略的。如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关于英国的宗教改革,第二章的第二节——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第三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章的第二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等,把这些内容也加以掌握,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历史“死记硬背”也有技巧。

注意中外史结合。中国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如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或“亚洲革命风暴”,就可以联系“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战争产生的影响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地位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习“欧洲的启蒙运动”,可以联系“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认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联系中国的“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工业化的历程及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

历史学习方法【第四篇】

一位历史系学生说: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

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

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

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

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

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

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

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

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

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

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

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

书才是最根本的。

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

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

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

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

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

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

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

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

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

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

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

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

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

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

首先是分析。

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

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

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

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 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

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

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

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

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

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

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

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

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

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

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

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

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

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

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

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

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还有:

学习要讲求方法,提高效益。

具体要求是打实基础,突出重点;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及时总结,触类旁通;循序渐进,效率第一。

学习历史要掌握三种知识: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

具体学习的方法:

1、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学习的重中之重。

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无疑是正确的,但理解不能代替记忆。

理解知识,一是掌握历史事件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区分历史事物的表层现象和内涵本质。

如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字面表意是学习西方和抵御侵略,隐含的目的是“强国”;二是不同概念之间的隐性联系,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扩大了学习西方的内容,但两派都不懂得两次片鸦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更不懂得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这一制度,这要挖掘的隐性联系。

小字是对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知识性记述,浓缩成要点;情节性描述,转化为理性认识;观点结论性分析,与大字同等掌握。

2、表格、地图和文献资料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地图掌握注意两点,一是与重大历史事件、现象相联系,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和历史演变趋势的地图;二是对图中内容,首先掌握教材述及的内容。

文献资料是复习时易忽略的内容。

对教材文献资料,一要读懂,二要分析与正文的关系,三要能说明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3、注释不是章节知识学习的重点,可作浏览式掌握,

总之,上述几种教材知识,学习时即要有轻重缓急次序,又要注意各自特点,不可偏废。

总之,要记住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扩大阅读面,注意将理论与史实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18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