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农转非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大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04728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农转非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大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农转非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篇1

第一章社区与社区管理

1、社区,这个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来。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首先使用中文社区一词。

2、社区的五要素:地域、人口、生态、结构和社会心理。

3、社区管理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惊醒的自我管理。

对于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①社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指经过社区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②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

③社区管理的内容是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④社区管理的性质应是群众性的自我管理。

⑤社区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社区居民的素质。

4、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

(1)重心下移,立足基层(2)条块结合,以块为主(3)党政主导,各方参与(4)管理与服务相结合5、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上海二三四管理体制: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

6、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广泛参与是社区管理体制的内核)

(1)广泛参与是社区管理的本质特征和必要条件

(广泛参与主要包括两层含义:a.社区管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b.参与活动的广泛性)

(2)社区居民的参与

(3)社区单位的参与

(4)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

7、社区管理与街道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主体不同②管理目标的设定方式不同③管理对象不同④管理方式不同、⑤管理机制不同⑥管理内容不同

第二章社区管理的主体

1、街道办事处是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关。

2、街道办事处的性质:(1)强制性和约束性(2)明显的派出代表性(3)明显的综合性

3、街道办事处的特点:(了解)

行政权力的局限性、行政事务的繁杂性、管理服务的直接性、管理工作的被动性、管理工作的综合性 4 街道办事处的建设

(1)“责大权小”: 街道办事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2)“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上海经验

5、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

6、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和地域性等特征。

7、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办理有关居民的公共福利事项,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

法律,领导群众性的治安保卫工作、调节居民间的纠纷等等。

8、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应有关系

(1)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应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2)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之关系的体现

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搞好组织建设

*

2、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搞好思想建设

*

3、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搞好制度建设

9、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实际关系

(1)理论与现实的错位

a.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只能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居民负责

(2)重建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应有关系

a.建立直接选举的、非职业化的居民委员会

b.建立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c.构建居委会与专业社区工作机构的互动关系模式

第三章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

1、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性质)

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其宗旨是代表业主们的合法权益,实行业主自治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保障物业的合理、安全使用,维护本区域的公共秩序,创造整洁、优美、安全、舒适、文明的社区环境。

2.业主委员会的产生:

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只设一个业主委员会

首届业主委员会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开发建设单位或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代表组成筹委会,由筹委会推荐本会候选人名单,提交第一次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持文件向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的关系

都属于物业管理机构,二者实行专业化管理与业主自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共同管理一定范围内的物业。所不同的是,物业管理公司受业主委员会的委托来管理业主的物业,而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的利益来管理物业。

(1)法律上的平等关系(2)经济上的交换关系(3)工作上的合作关系

第四章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

1、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在民政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为基础,关注弱势群体,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的社会福利服务。

2、社区服务的内容

(1)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2)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3)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3、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

(1)发达国家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政府主导、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社会参与

(2)我国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政府推动、街道主管、居委会操作、社区共建

4、社区服务评估的四个维度:社区服务的参与率、收益率、满足率和满意率。(填)

5、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存在的问题)论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不足

社区服务支出既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系列,也未归入政府预算活其他事业经费预算中。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决定了它是利润较低的一个领域,很难吸引商人或企业家积极投资

(2)家庭购买力低下。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很不健全,大多数居民不敢花掉大部分储蓄来购买服务。大多数城市居民希望社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而在有偿服务面前则望而却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3)社区服务人民整体素质偏低

尽管我国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与社区服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是制约社区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4)社区服务观念落后

许多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还未充分认识到社区服务的积极作用和巨大优势,对社区服务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力度不大,扶持和优惠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致使这些地方的社区服务仍处于初始状态,加剧了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性。

6、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的对策与思路

(1)继续坚持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与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2)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形式

(3)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

第五章社区卫生

1、社区卫生服务起源于18世纪的全科医疗。

2、所谓全科医疗是指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所提供的医疗服务

3、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尚未形成,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正在建立,对全科医学的概念、全科医生的作用等存在模糊认识,全科医生培养工作亟待规范。

4、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社区卫生服务应具备“六位一体”功能。

六位是指 社区预防、社区医疗、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和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一体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了上述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优质服务。

第六章社区文化

1、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等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休闲等日常活动。(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

2、社区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1)社区文化是小社会的大文化

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涉及社区居民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

(2)社区文化事业与社区文化产业

(3)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会发展状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社会文化在社区中的综合反映

3、社区文化的类型

(1)内容系列:包括社区民俗文化、社区文艺文化、社区体育文化、社区教育文化、社区环境文化和社区精神文明

(2)单元系列:社区文化是主流文化,各单元文化是支流文化。如 家庭文化、小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

(3)年龄系列: 社区少儿文化、社区中青年文化、社区老年文化

第七章社区环境

1、社区环境:广义的社区环境,即以社区为主体,社区的外部环境 状况。狭义的社区环境,即以居住在某一特定社区的居民为主体,社区范围内一切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

2、社区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

3、社区环境保护的原则

(1)“三同时”原则。是指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协调发展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3)“谁污染谁付费”原则

第八章社区治安

1、社区治安的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

(1)依法治理(2)群防群治(3)专群结合(4)打防结合(5)标本兼治

2、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

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和改造六项工作措施

六项措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综合发挥作用,才能完成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任务。

第九章社区教育

1、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教育综合体。

社区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合,德育为重点,创造、优化育人环境和条件,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形成和增强社区教育的群体凝聚力,加强社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教育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青少年教育,学前教育,社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等。

2、中国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

(1)以街道为中心的地域型社区教育模式

(2)以学校为中心的辐射型社区教育模式

(3)以社区学院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

(4)以地域为边界进行的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

3、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p20

4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我国社区问题的对策

(1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教育需求的冲突(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原则,更新观念(2传统的小农生产观与社区教育所要求的合作、整合(2)建立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的冲突(3)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3社区教育的多样性特征与轻视非正规教育的冲突(4)积极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网络

(4)社区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教育投入不足的冲突(5)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第十章

1、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社区管理主体即:政府、社区民众以及社区服务机构之间的权能配置方式。

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混合模式

2、各国的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是趋同的,主要由政府、社区民众、社区服务组织三部分组成。其中,政府是社区管理的组织者,社区民众是社区管理的参与者,社区服务组织是社区管理的提供者。

3、非营利组织是一种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机构和组织的总称,其含义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区中介机构,其在社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社区服务和福利的提供者,也是社区经济的助燃者和催化剂。

第十一章

1、国外社区管理微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1)社区管理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

社区居民自治,主要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

(2)社区经济管理趋于市场化、多元化

(3)社区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

2、国外社区管理宏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1)社区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

(2)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

(3)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融

第十二章

1、盐田模式的特点和内涵:

“议行分设”,居委会的行政、自治和服务三种功能分化,政府行政职能和公共服务功能从居委会中剥离出来,创建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由居民直选产生社区居委会来履行社区自治功能,以此来理顺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制度设计。

2、盐田模式取得的绩效:

a,政府层面。

(1)政府提高了执行能力(2)政府降低了行政成本。

b,社区层面

(1)社区居民委员会增强了自治能力(2)居民民主意识增强与民间组织培育。

3、“铜陵模式”

铜陵模式概括起来就是“1234”,即“一个减少、两个实行、三个完善、四个强化”。

一个减少:新社区采用“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组织架构,即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以及社会组织三个体系为支撑的整体架构。两个实行:实行社区扁平化管理、网格化管理 三个完善:一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三是完善社区义务服务体系。四个强化:强化党的核心功能;强化居民自治功能;强化社区管理功能;强化居委会监督

评价:a.更加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b.更加强化了社区居民自治的功能 c.更加重视了资源配置向社区倾斜 d.更加贴近了居民的需求而开展服务 e.更加优化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

第十三章

1、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与社区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转型对政府执行力、社区自治能力的要求。

2、统治与治理的关系:治理指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治理强调以多元的调和为基础。现代政府日益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统治。统治追求的是统治利益的最大化,而治理的目标则在于最大限度的追求公共利益。统治权威是政府,是在国家界限之内。治理通过经济部门等多元治理主体间建立合作、协商、伙伴关系来共同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更有效率的管理。简

3、政府、街道、社区三者职能的“总盘子”包括五大核心职能:政治控制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协调职能、自治职能。填

区政府职能定位于政治控制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街道的主要职能定位于统筹协调职能。社区的职能定位于自治职能。

政府要履行社区建设的“掌舵”功能,主要包括指导社区工作、拨款支持社区自治、培育社会自治组织。

2、自治:社区划桨。

(1)社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保障机制

(2)按照“政社分开”原则,将属于社会管理的事务交给社区管理。.(3)政府管不过来、需要社区协助管理的行政事务应转移给社区,由社区协助管理。

(4)社区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

(5)健全社区组织管理法律制度。

1.居民委员会自治性的具体表现;财产自治、选举自治、组织与管理自治、服务自治

农转非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篇2

推进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工作的落脚点,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坚实基础,是实现城市基层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强化社区党团群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2)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3)责任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建设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从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6)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促进社区发展的原则,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以党建促进社区全面发展,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二)强化社区管理功能

(1)社区管理协调功能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协调社区各类组织,形成工作合力,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做好社区具体事务等工作。

(2)社会化服务功能

开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驻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3)卫生保健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逐步建立完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促进卫生保健服务向发展小区和家庭延伸。

(4)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功能。

社区居委会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居民自治的内容,并确定人员具体负责,开展计划生育技术优质服务。

(5)社区文化教育功能

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各种群众性的社区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

(6)社区环境维护功能

大力整治社区环境按照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的要求建设环境优美的社区。

(7)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功能

每人社区配备民警,并设立社区警务室。维护社区治安,配合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治保会建设,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实行群防群治,组织看楼、护栋,开展夜间巡逻,加强社区治安保卫、流动人口管理、民事调解、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防火防盗、防毒禁毒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社区社会保障协管功能

积极开展拥军优属、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为社区居民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信息。掌握社区内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对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发放、监督,严格按程实行动态管理。

农转非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篇3

xx社区关于

加强非农业户与农民混居社区管理的情况汇报

社区作为国家最基层的一级群众自治组织,与居民群众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为此,xx社区结合非农业户与农民混居、弱势群体数量多、安全维稳压力大、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城市管理难度大等实际问题,切实发挥社区作用,探索服务管理路子,创新社会管理。

一、基本情况

xx社区地处文山城东南。西至开化路,东至城东南,南至环南路,北至建禾路,辖区占地面积约平方公里。以辖区内xx桥而得名。辖区内有阳光外滩、文华路、建禾路等主街道7条,支干道32条;有州水务局、县烟草公司、电力公司等 家行政事业单位;私营企业16家;个体工商户725户;宾馆、旅馆、招待所19个。管辖2个经管小组。居住着有汉、壮、苗、彝等12个民族,共有居民5650户15372人其中居民14800余人,农民500余人,属非农业户与农民混住社区。

二、主要做法

(一)抓好龙头。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亲自抓,切实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加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提高其促进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示范引领、凝聚人心的作用,让其真正在社会服务管理中起到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推动工作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探索建立了流动党员支部、辖区单位共驻共建等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式。

(二)打牢基础。切实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千方百计推进社区阵地建设,切实增强社区造血功能,鼓励社区市场化运作,多渠道增加收入,着力解决“三有”问题,即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进一步梳理社区职能职责,根据社区情况合理配臵社区干部职数,实现“五人五岗”和“一警八员”,大大提升服务质量。在社区阵地建设上,乔杨社区便民服务站办公面积约90㎡,对来办事的群众实行“一站式”服务,群众想了解有关政策和信息有专人帮助查询、予以解答,想办理医保、低保等手续有大学生村官全程代理。便民服务站每月接待群众300人左右,对无时间无能力到社区办理各项证件以及所需要服务的人员,由居民小组组长、志愿者代其到社区办理。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认可。

严格落实各级对社区阵地建设的相关规定,积极主动争取将社区阵地建设纳入城市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确保社区阵地建设落到实处。这样以来为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打捞了基础。

(三)建设队伍。充分利用社区老干部、老党员、共青团员、热心人士、知名人士等资源,切实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真正发挥好作用。着重建好志愿者队伍、社区文艺队队、综治维稳协会治安巡逻队伍等,探索创新志愿者管理模式,让志愿者在社会管理中提供好服务。

(四)提供服务。切实发挥好社区的作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切实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沟通,把为群众处理好每一件小事、急事、难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管理融入为居民群众提供好各种优质贴心服务之中,用真心感化人、用温馨温暖人、用诚心打动人,主要提供好社保、低保、廉租房、环境卫生、医疗救助、文化健身、社会养老、调解纠纷八项服务。在社区工作中,把共性工作统一纳入到对居民和农民的服务管理中,对于偏向性较强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服务好居民和农民。比如社区“五爱工程”的实施,给辖区的困难户,不论是居民还是农民均享受到了实惠。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社区特意设臵了民族团结窗口,积极宣传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同时为群众提供民族成分更改、名字更改等咨询业务。

农转非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篇4

[内容提要]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必须顾及到的重大问题;由于政府自身的官僚体制性质、政策扶持、技术和人力等局限性,单单依靠政府进行环境管理是不够的,社区本身具有的优点使得进行环境管理有着政府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建立环境保护的社区机制是当前进行环境维护管理的一个可行性的路子。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社区管理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相当大的程度是依靠资源掠夺式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量”的扩张,这造成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巨大的经济产值和巨大的环境负债并存,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当部分是“赚环境的钱”的结果。因此,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应该得到重视,不能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的依靠政府进行环境管理机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面临的新的环境问题,对传统的环境管理机制进行突破,建立起环境保护的社区管理机制,是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对环境治理的一个可行方法。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非常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

(一)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例如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损害。

(二)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① 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政府进行环境管理的局限性

传统的管理机制设想是“政府——工厂型管理”,政府作为管理者通过详细数据的分析确定理想的污染指数,通过强制和控制的手段规定工厂不能超过已定的污染限度,向工厂征收排污费用,预定污染排放指数。“政府——工厂型”的定点管理对于电源污染比较有效,特别适用于对污染大户进行监控,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中,得到普遍的实践。但“政府——工厂这种点线式管理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信息问题

政府的环境部门获得的环境信息是不完全的,政府和工厂的污染物排放信息是非常不对称的。薄弱的监控系统环节难以评判企业污染排放的真实情况,企业会通过偷排、多口排放等方法规避管理部门的监管,管理部门获取的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往往是企业自报数据。很多企业在环境部门要求下建成污染治理设备,而污染治理设备的真实使用情况也往往难以测量和监管。环境部门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测量的浓度指标也造成对企业排污准确监控的一定困难,一些企业通过对污染排放大量入水以减少排放浓度。因此,政府环境部门对企业污染排放的信息获取得是高成本的,同时政府部门难以获得企业污染的实际情况。

(二)官僚体制问题

政府环境管理依靠科层制的管理机构和职责明晰、功能分割的部门管理,不同管理部门之间职责重叠、脱节或矛盾,导致管理资源浪费,环境资源错置,或因管理漏洞而污染环境现象蔓延。各个部门官僚体系的另一个普遍性的弱点是各个部门之间的扯皮造成工作低效率和激励不足。环境的多头管理造成环境资源非优化配置。

例如不少农村环境问题与管理机构分割和官僚体系的低效率有关。例如农村禽畜粪便污染问题,畜牧管理部门是养殖场的业务管理部门,但是其职责中没有粪便流失问题,但传统上他们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整个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对农村非工业污染尤其是众多中小养殖场和散户发生的禽畜粪便污染的治理;环卫部门负责管理和清理粪便,但一般只负责城市化地区。因此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专门部门负责,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不断积累和严重。

(三)技术能力问题

对降低污染的成本收益核算往往需要很复杂的技术经济学知识,政府机构往往对这方面知识缺乏足够了解。另外环境主管部门往往没有能力评估具体项目带来经济收益,政府部门对经济项目的环境评估和具体项目的成本收益核算往往缺乏足够的能力,是经济项目申请中如何确定短缺资源分配的顺序存在相当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往往以环保部门和经济发展部门的矛盾表现出来。

(四)政策扶持问题

因为环境部门和经济发展其他战略部门在目标取向上往往存在相当大的冲突,使重大环境措施的实施往往遇到其他部门的抵触。条块利益的冲突往往会导致环境利益的损失。例如,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足够的电力供应,而电厂的新建或规模扩大会直接带来二氧化硫的增加,与环境部门总量控制的目标产生尖锐的矛盾。环抱部门工作的难题是,在新发展项目的不断上马和总量控制目标的矛盾上,环保部门有时必须从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因为产值的增长对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仍是第一位的指标。另一方面的例子是社会稳定目标的重要和污染企业难以关门,污染企业只要还“冒烟”,意味着仍能创造产值,仍能解决就业问题,采用严格的环保政策可能会使该企业破产或倒闭,因此产生诸如下岗、保障等社会问题,两害相权择其轻,最后往往采取的是隐藏矛盾、继续生产的折中办法。一些企业的建成和生产可能带来相当程度的环境污染,但环保部门的努力往往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甚至更高级别政府的行政性压力。

(五)人力资源问题

政府环境监控和管理往往因为人力资源的短缺,其管理范围比较有限,只能对若干重要企业进行经常性管理,不能包括大量分散小企业的污染状况。政府由于人力方面的因素只能局限在对一些重要企业的监管上,对各个基层的小企业仍不能有效实行充分的管理,环保部门由于管理能力的有限难以对其采取有效的信息监控和执法管理,这就使这些企业的污染状况处于无法统计、无法管理的状态。

可见,传统的依靠政府进行环境管理的体制在现实中存在相当的条件约束。政府作为环境的唯一监督者和管理者,本身存在比较大的局限,信息问题、官僚体制问题、技术能力问题、政策扶持问题、人力资源问题的实质使政府环境管理模式往往伴生着高运行成本和效率损失。

三,环境维护的社区运行机制

传统环境管理体制重视政府作为管理者的作用,但没有考虑到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监督成本过高,同时官僚体制具有典型的管理效率低下和管理成本过高的弱点。因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应该改变原有的“政府——企业”点线结合的模式,要积极探索结合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环境管理的新路子,建立环境保护的社区管理机制。社区环境保护机制应当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环境管理的必要补充。

单靠政府是无力担当起全部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作为社会事业,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强化基层社区机制能够对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社区居民自我组织起来,开展社区公共环境的义务劳动,对居民宣传环保知识,社区还可以代表居民增强与污染企业和政府交涉的实际力量,以维护社区成员的环境权益。

社区环境管理可以对环境保护事业发挥重要作用。首先,体现了社区作为公共产权对公共资源的供给和维护。社区是公有产权的一种重要类型,所有社区成员拥有共同无差别的、并且是对社区之外的成员排他性的资源使用权力。社区组织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公共资源保证供给和提供维护,充足的资源积累和配置的能力是基层社区环境保护运行机制的重要前提。

第二,社区提供了贴近现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地社区最能了解人们所处的环境,因而最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自然资源,提出保证自然资源风险最小化利用的各种规章制度,更能够针对社区内部资源滥用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一些山地的农村社区,社区通过自觉制定村规民约,按照林木生长状况规定封山制度,对山林柴木定期砍伐。这个例子说明社区作为生产活动的初级地方单位,更加了解实际面临的问题,并且致力与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能够保证资源更为合理的利用。

第三,社区环境治理体现了对分散污染治理的规模效益。对于一些小型企业,因为其数量比较多,污染源比较分散,如果进行分别处理则效率低下,治理成本也比较高。社区集中治理减少单位治理成本,同时通过社区整合是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相对优化。并且这些集中治理一般具有为社会提供经济效益的正效果,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进步。

第四,与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政府官僚体制对比,社区对成员责任关系超过了政府机构对管理对象的关切程度,因为社区的环境状况与所有社区成员的利益和生活质量更加息息相关。社区管理比起大型的官僚体系,社区管理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是,社区管理较之政府投入提供了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单纯的政府投入也许可以创建一两个环境管理的典型,但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推广到所有的地区。社区管理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特点提供了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和不断滚动提高的可能性。

第五,环境保护的社区管理机制综合调动所有社会资源投入环保治理,社区内的各个单位,所有个人共同构建了环保建设的整体网络,也使每个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处于该网络的密切监督之下。社区具有行为方式内部趋同的特性,环保意识如果成为社区公德,那么社区成员破坏环境的行为就会受到社区成员的共同鄙弃,因此环保规则在社区层面也比较容易被认同和成为共同行为准则。社区机制可以实现社区内部资源对于环保的共同投入。例如可以利用学校开展环保只是宣传,通过社区单位的责任认养实现对社区绿地的维护,可以通过志愿者队伍开展环境的清扫整理,社区环保管理机制实现了所有环保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培育,构成了环境建设的最基本空间。

第六,环境保护的社区管理机制提倡群众参与,使环境保护不是只依靠政府吹注,真正成为共同关心÷共同投入的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社区的环保管理和运行机制,使环保部门的一双眼睛变成无数双眼睛,从污染企业和环保部门的相互捉迷藏,变成每个污染单位时时刻刻接受社区成员的监督;从社区成员对环境管理的漠不关心变成每个居民都成为促进环保的责任者和监督者。这样社会治理环境节约了环境保护的执行成本,提高了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同时使环境保护贴近基层,群众参与,造成了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不再成为少数人的行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事业、群众事业。

第七,社区环境治理,推进了环境资源和污染治理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其效果和意义表现的尤其明显。例如,乡村工业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构成星罗棋布的农村污染源,对分散的乡村工厂的污染治理高成本且难以实施。

(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查看)四,结束语

社区最具有人性化且最能够通过紧密联系整合社会力量,是推进环境管理的有效机制。以社区为基础的环境保护,聚合了人、空间和行动这三个基本要素,共同构筑环境保护的社会基础。环境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社区。社区发展通过组织化的过程促进社会环保力量的形成,并借助社区教育和社区资源的共享巩固社区环保空间。社区环境保护同时是现代化社区精神的催化剂,有助于培育社区公共意识和社区公共空间的广泛认同。环境的保护需要现代文明的建立,需要改变对公共环境漠不关心的态度,构建环境与人类的良好互动关系。通过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提升环境质量,建立社区环保有效机制,是环境保护长治久安之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10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