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实用【热选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64076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实用【热选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第一篇】

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把创新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无论是从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还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都需要生物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在七年级所任教的班级中,安排七(一)班作为实验班,七(四)班作为对比班。对比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常教学,实验班进行生物创新实验教学。实验时间为9月至6月,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统计教改结果。在这一年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消除学生对创新的心理障碍。

谈起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无能去创新。我告诉学生,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只要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就是创新。在授课中我列举了许多事例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如17世纪的解剖学家为分离人的颅骨,向颅骨腔装满干燥的种子,然而让种子吸水膨胀,巧妙地将颅骨分离。这种简易的做法,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通过这些具体实例,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创新,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重大方法。但只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能这种见解对整个人类来说不是第一次,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教师应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以科学精神和科研成果激发创造动机。

采用黑板报、墙报、观看录像、观看多媒课件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如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遗传规律的发现者孟德尔等,他们那种大胆假设、严格求证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另外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科技动态和成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以及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生物保健品,以科研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三、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千奇百怪的生物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转化为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要做前人和别人没有想、没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促进其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我也竭力为学生创设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如用生物标本吸引学生;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以生物史实来开拓学生的视野等。对于一些淘气、顽皮、不受约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常不合情理,超越常规;平时好提“怪问题”,爱出“鬼主意”;对事物常常持有怀疑态度。其实,就在他们的“点子”和“问题”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他们的怀疑态度中,也可能引出新的发现。

四、创设疑境、疑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生物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我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如讲述“蜜蜂”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问:“蜂王产出未受精的卵,为什么能发育成新的个体――雄蜂?雄蜂跟蜂王交尾后为何不久便死亡?”又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再如“对于雌雄同花的植物能进行自花传粉,而对于雌雄同体的动物为什么不能自体受精呢?”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课堂上提出“苍蝇喜欢往肮脏的地方钻,但它为什么不生病?”“蜘蛛在捕捉昆虫时,为什么不被自己所吐出的蛛丝粘住?”“在菌类中有的霉菌对人类有益,可提取抗菌素,酿酒制酱,制作食品,可这种霉菌人是否能直接吃下去呢?”“植物在光下通过叶绿体自己制造有机物,能否将植物的叶绿体转移到人体内?那时人只要喝点水,晒晒太阳,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猜想,我从不嘲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讲、去做。营造一个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知识探究的良好气氛。

五、利用生物实验,诱发创造兴趣。

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实验中,我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等机会。对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本实验为何要采用这种方法?能否采用其他方法来完成?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替代等等。同时还进一步鼓励学生设计出相关的实验来进行探索、尝试、验证。如讲述植物感应性知识时,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观察含羞草受到碰撞后叶片的变化。实验中小叶的闭合现象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想试一试。于是我让他们在我演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法来测定含羞草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学生讨论很热烈,他们提出了多种设想:用光照、声音、温度等刺激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植物具有感应性”的结论。又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观察明显,常常在载玻片上加上碘酒溶液,我趁机启发学生是否可以用其他有颜色的溶液来代替。有的同学发现用蓝墨水来替代,显微镜视野中色彩柔和,赏心悦目,使实验得到了同样的效果,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参与了探究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生物实验提倡创新才是教学的真正要求。我将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按课文要求只需要发给学生鳞茎,但实验时我不仅发给学生洋葱鳞茎,还发给他们多种植物叶片,如菠菜叶、蚕豆叶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选择最易作临时装片又能观察清晰的材料。实验结果证明,洋葱鳞茎表皮较薄,最易制成装片且观察清晰。通过实验,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获得了启发:实验不只是验证,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甚至创新。通过探索活动,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经过两学期的创新教学实验,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七年级实验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成绩总分明显高于对比班。

通过一年来的教改实验,我把对比班和实验班的情况进行了综合的考核,把两个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等综合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对比班的总分为,实验班的学生的总分为。从上面的分数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就充分说明创新教育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能写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有的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如学生能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对黄瓜等植物进行打顶试验,使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上向下运输这一原理,对桃树、{树做了环剥试验,也同样得到了增产的效果。学生看到高大树木上的叶片被害虫吃光,由于树木高大,难以撒药治疗,他们就根据植物对水分的运输由下向上的原理来进行撒药治虫。做法是:将树木的根部挖几个洞,倒入一些农药,这样农药能随导管中的水分运输到树木的顶部,让害虫吃了含有农药的叶片而死亡,从而解决了高大树木治虫难的问题。

3、实验班学生还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和课余时间,对本地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另外也做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的实验有:“生态平衡球”“花卉嫁接”“植物向光性的测定”“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等。还有部分学生对本地区的“野菜资源”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各种野菜的学名和别名,隶属科、目,以及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等。

以上是我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设想和发表见解。同时,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并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优秀学生。愿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把初中生物教学和教研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简介:

解洪生,于一九九八年毕业于黄冈师院生物系,现任教于武穴市永西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黄冈市语文骨干教师。他于20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至今一直从事毕业班语文和生物教学,是武穴市及梅川镇语文和生物学科带头人。他撰写的论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湖北省一等奖、黄冈市一等奖;自学辅导论文《如何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在自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别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论文《加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探究能力》获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论文评比二等奖,共有二十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项。他参与编写了近二十余本中学语文教辅读物,编写的《中击名师》、《详解教程》、《三a精练》、《轻松课堂》、《新教材完全解读》、《中考新干线同步测试卷》、《黄冈教练》等资料均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他多次被评为武穴市优秀教师和教研骨干,是一位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人民教师。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第二篇】

[论文摘要]: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多年以前,叶圣陶老先生就大力提倡“大语文”教育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即主张语文是活的事物,学生的能力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上,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倡导以“放”为主,适当引导。

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长期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压制个性,追求大众化,乖巧懂事等思想的氛围下,时常出现自信不足,自主性、自动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的精神。面对一些新生事物,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出现独立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因此,应改变教育思想,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生困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1.以引导为桥梁,解放学生思想。

教师须做引路人,将学生引进平坦光明的大道,让学生彻底从思想上无所顾及,对出现的问题适当引导。以表扬为主,并在活动中给予赞许,用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性。鼓励求异,弘扬个性,对学生的质疑,不能打断。应耐心讲解,加以纠正,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活动中创新的兴趣与成功的满足,形成学生创新的热情。否则,则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次小制作的实践课上,同学们都拿出了课下充分准备的物品,情绪都积极而热烈。这时,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拿出了自己的制作,这是一只用心制作的小狗。等到汇报制作过程时,同学们情绪高涨,他也跃跃欲试。我提名让他发言,他涨红了脸,说:“我家的小狗特别淘气,整天爬高上低……”话没完,教室里哄堂大笑,他跑题了。这时,他的脸涨得更红了,“该怎么办呢?”我为难了,让他坐下吧,他以后一定再也不敢举手了。让他接着说,一定招来更多的嘲笑,会更重地伤害他的自尊心。想到这里,我灵机一动,说:“你家的小狗真可爱,你的小制作一定是仿照它制的吧!”他认真地点点头。“那你能将你的经验告诉大家吗?”他不再那么紧张,在我鼓励的眼神下,他勇敢地说了下去,详实,连贯,且有创新的思考,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很高兴,因为他取得了思想的解放。我也很高兴,为他的自我超越。

由此可见,思想的解放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才能体现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点拨为契机,解放学生的双手。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活动,如果发现活动中出现错误,教师应鼓励学生说明情况,指出原因。应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自行探索。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程序。

这并不是所谓的置之不理、任其所为,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地点拨、指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在活动中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课《走进秋天》时,我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野外去亲手采集树叶、野花、植物种子等,并让他们用自己采集来的物品或者粘贴图画,或者组成立体的小图景,教师随时点拨,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要求学生自己带水果,做成一盘水果沙拉,同学们互相品尝,互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动手的成功与快乐。

如学生在学完语文课中的《恐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继续研究恐龙。我先让学生欣赏了恐龙的图片、模型,并让他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教师适当指导、点拨。结果,学生自主分成8个小组,形成8份极具价值且创新性极高的方案。

实践证明,解放学生双手,教师适当点拨,既给足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又保证了活动的质量,使创新思维充斥着整个活动过程。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自主活动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创新,才能将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异彩纷呈。为此,我们开展了“四会”,即故事会、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三赛”,即读背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还开展了作文欣赏、音乐欣赏及课本剧的排演。这些活动开展时,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表现欲,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抓住点滴时机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1.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特别是先进的人物事迹对他们心灵的影响更大,引起他们心灵的向往和内心的崇拜,所以这时的思维特别敏捷,内心的感触也特别急于表达。在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利用榜样的力量,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要求讲自己崇拜的英雄时,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讲,而是先给他们讲邱少云的故事。当讲到邱少云活活被烧死时,许多同学眼里都迸出了泪花。讲完后,学生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内容也不拘一格。他们的故事也讲得很有创意。

2.营造情境氛围,诱发学生想象,增强创新意识。

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正如高尔基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新,必须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诱发想象,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捕捉创新的灵感。如在《走进秋天》的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了秋天的田野、天空、树、果园等,再现了秋天的美丽,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好像置身于大自然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了学生的创新。

三、将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将实践付诸成效。

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活的联系。”由此而知,只有将学生放到社会中实践,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有效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在教《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一课前,我先让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社会中普通母亲的伟大,再了解自己母亲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并适当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以及社会上所有的母亲。从而使社会与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诉,大胆而有效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又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第三篇】

美术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搭建了新的教学平台。

一、优组教学资源,营造创新氛围。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和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传统资源和现代信息资源的最优融合,实现了艺术资源的共享,为互补互动式教学模式找到了切入点,为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容量、多角度地为学生展开美术视野,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彩笔的课堂局限。黑板变成了屏幕,彩笔变成了鼠标,美术教学实现了无纸化,把广阔的美术艺术展示给学生,拉大了课堂时空,使美术课堂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在屏幕上学习美术知识,直观性强,条理性强,易接受、易记忆;在屏幕上作画,方便快捷,容易修改,这样,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发挥,创新思维有了用武之地,创作激情下的丰富想象跃然屏幕之上。因此,教与学的配合更密切,师生对话更直接,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计算机成为开发学生潜能载体,教学成为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转化中介,提高了学生审美思维能力和绘画创新能力。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激情。创新教育理念要求美术教学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技能。一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学习空间和超强的想象跨度优势引入美术教学,使美术教学状况和面貌大为改观,促进了美术教学能量的最大发挥。美术艺术特点决定了视觉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的形象性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结构的建立过程。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了学生的创新价值取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在创造心理背景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数据库,形成一个审美创新素质发展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运用知识的技巧和能力,又激发了创新动机,增强了创新欲望。

3.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创新。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和创新,不断完善备课的各种要素,丰富和充实课堂知识浓度和密度,课堂上用形象的示范取代了抽象的讲授,教学的审美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堂教学的新格局,用课堂的新教法推出教学的新成果。教法的创新必然会促进学法的创新,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吸收者;操作实践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美术的客体旁观者,而是主体创作者;思维构建性的增强,学生思维不再是教师思维的翻版,而是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改版。教法和学法的创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定格于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意识的形成上,把课堂教学效果定格于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的转化上。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的创新,体现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高效快捷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加大了美术教学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丰富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课堂的有效密度。教师板书规范、整洁、条理,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环节切换率快,节省了学生的“待机”时间,供给学生充分思维的余地和创作空间,体现了讲解、训练、互动、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开放优势,美术教学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师生面对面信息交流的衔接,实现了讲解与欣赏、绘画与评价教学活动的链接,使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达到完美和统一。

二、优选课堂教学艺术,强化课堂共振。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艺术创新。教学艺术的任务就是把信息技术的多功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美术课堂资源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原材料,转化为富有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创作意象,转化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量,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美术教学艺术的内涵,实现了教学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发挥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位一体的定位优势。在教学流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材”两点成一线的束缚,发展成以学生为圆心、以教师和教材为圆周、以教学媒体为中介的教学定位格局,突出了学生因素和教学媒体的价值功能,教师把教材灵活的运用于学生与媒体之间。这样就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主动作用,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意识和审美创新能力的释放。教学艺术的创新激发了学习艺术的创新,学习艺术的创新又促动了教学艺术的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共振效应。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参与互动的审美情境。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的板书和范画更加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把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艺术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学生从中获得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多媒体的美术资源和动画优势,增大了美术教学的容量,使师生距离更加贴近,讲练互动更加密切,学生的操作覆盖面更广泛。人人都有动手动脑的空间,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的开放性得到有机的结合。人人都有独立操做的平台,教学活动由单边形式变为参与互动的审美情境。

美术教师应不断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路子,让美术教学不断呈现崭新的面貌,让学生的审美创新素质不断增强和发展。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第四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当前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作为新一代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等弊端。因为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人类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未来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传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以活动促发展。

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为此,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写作中也一样,没有活动,没有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枯而无味。我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特产,写《青团子的未来》,学生就是通过去“文魁斋”参观,学习制作青团子的过程,感受青团子的“色香味形”,回到学校展开讨论,怎样让青团子四季飘香、青团子的未来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为家乡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学习者为中心。

[1][2]。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第五篇】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都会学习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建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建立一个层次由浅到深的具体框架体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4]。在对大一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教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及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了解未来理想职业和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目的性。对大二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有效锻炼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给以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大部分大三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他们的选择有:考研、留学以及考公务员和求职,这时候学生往往会非常迷茫以及焦虑。这时候就业指导课需要帮助其认识自身所具有的优缺点,教育学生有效结合个人价值以及社会需要来对职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大四学生将会面临求职就业,所以就业指导课应该重点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解读具体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制作简历、相關就业权益保护知识以及面试技巧。同时应该对大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其排解就业困惑,增加就业信心。

所谓职业价值观,就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人生目标以及人生态度的`表现,即对职业的认识以及态度、对理想职业的追求以及向往[5]。人们职业期望取决于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在人们选择职业方向以及职业目标的时候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应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同时通过学习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来影响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职业社会认识、兴趣以及道德认识、自身职业能力。形成一种正确职业价值观以及稳定职业态度和好的择业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对未来职业和发展进行理性规划。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因为对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就业指导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大部分都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的,所以学生也不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来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比如,师生互动、主题活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进行素质提升游戏和情境模拟等。依据学生专业来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有学习动机以及好奇心,从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实际职场需求来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来对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6]。

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就业指导课属于应用型学科,主要涉及到的有社会学知识、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知识等,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案例、测评工具以及图书资料和网络视频等资源,同时还能够邀请成功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教学内容处理书本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利用视频短片、模拟训练以及时间游戏和成功案例等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招聘,预先体会求职经历。

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宏观就业指导为基础,对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其为宏观就业指导的一种延伸以及补充。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条件都不一样,对于职业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适宜的环境范围,而每个职业对人才也有各自的要求。对于那些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他们常常会比较自卑,在求职过程中缺少信心,所以教师需要善于找出其优点,同时鼓励其不断尝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进行就业指导的事后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指导具有针对性。

结束语。

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和别的课程是不一样的,这门课不是在有限课时里面学习知识,然后通过考试就能够结束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就会经历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还可能碰到一些问题,依然需要就业指导。所以,这门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同时锻炼自我,最后找到一份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工作,这才是这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留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12(7):54-54.[2]陈洪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职场秀”节目的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2):78-81.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第六篇】

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实验,教师会通过进行各种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其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其的素养。小学科学主要是开发学生智力方面的课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验教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怎样才能适应新的要求,是目前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教学的优势。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二、注重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时不流于形式,结合实际,紧扣“本地”具体情况,将学生身边的各种现象列为重要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在讲解《电的来源》一节内容时,就结合家乡实际让学生参观家乡的水电站,上网查阅其他发电站,同时请学生谈谈能量的转换,学生反应热烈,踊跃发言。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又注重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狭义理解课堂教学就是坐在教室里进行教学。在新世纪,地理教师不应有这样的理解。科学课课堂教学的“课堂”要扩大化。根据教材或者课题的需要,校园、野外、社会、家庭、网络都可以作为科学教学的课堂。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状态(教学欲望)、策略(教学方式)、内容(教学课题)、环境(教学场所即课堂)是主要因素。扩大了的课堂使地理教师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在课本作为唯一教学依据、教室作为唯一教学环境的情形下,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而在新世纪新教材新环境下,师生互动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个体与小组相结合。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和“讲”将日趋减弱,而领航者的作用将日益加强。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而且培养了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愉悦情感。

四、利用先进的科学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由于科学教学的特殊性(区域差异性、要素描述性以及空间综合性),其教学内容通过学科逻辑来组织难以符合中学生爱“活”爱“趣”的天性。特别在当今世界地理信息多样化的背景下,地理教学必须运用能够引起学习者关注的、能激发学习者“内驱力”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将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出现为科学教育的进步提供了契机。投影、录像,电脑、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信息网络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对科学学科来说,多媒体和国际信息网络既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最好表现手段,也是科学能力和科学观念的最好实践途径。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平时上课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素材;把学生带进电脑房,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因特网来获得信息;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通向现代科学的宽阔大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学生的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一起进行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会不断地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为这个科学教学奉献一切。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

-->

-->

-->

-->

-->

-->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第七篇】

(一)在生活中感悟创新。

独特的感悟,就是创新。指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并把这种对生活的体验,记录书写出来,那么这就是自己独有的,是一个人的,这样的写作,就是创新。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一颗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和热情的人,他的心中就有美,王蒙说过:“创作乃是心灵的搏动与倾吐。”有人说:“要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最终达到创造美,从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位,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发现生活。对生活有独特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发现生活中万事万物的特殊性,发现你自己的个性。就象卞之琳一样,发现观赏者同时也是被观赏的对象,怀想都同时也在被别人怀想,这就获得了生活的诗意,成就了文学的成功。写作不是想写作就能写作的,内心必需先有要表达的甚至于不得不表达的东西,写作才具有了成功的可能。创新就是有独特的视角与表达方式,独特与众不同的感受、感悟与体验,才能有新意。

可以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春闻百花秋赏月;夏纳凉风冬看雪。一年四季,景不同,感受异。

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水平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作文创新可以说是语文创新的重中之重。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作文创新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在写作中,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是有创新能力___否则连作家也成了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那么便是有创新。

在作文设计过程,我探索新标准,力求打破固有的主题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把学生从机械的死板的标准里解脱出来,学生的思想、思维、思路不再受束缚,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充分展现个性。

作文创新建立新标准,不仅仅以”新”为准。客观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人们观察事物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得到的认识和判断也必须受到时间、地点、社会进步程度及自身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明确了作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目的下,提倡创新的作文教学目的,同样是明确的,相对来说更高一些,我们只是让学生在作文创新中,有着鲜明的是非标准,正确的价值取向,真实、真切、真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颂扬善人、善行、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才能真正地实现作文创新的价值,体现作文创新的意义。例:在教学《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文后,我们曾就航天实验的意义,展开大讨论,给同学们充分发表了意见,后把讨论内容写成了文章,在文章中,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地叙述了出来,这次作文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培养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新的兴趣、爱好、志向、情感、观念,在自己的笔下不必掩饰,在作文创新中表现个性,展示自我价值,作文创新要发展个性,有了个性,发展想象能力,从而充分发展创新精神,这种能力的培养从客观实际出发,合乎事理、情理。

我们的学生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对生活的观察和宇宙万物的思考,调动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多彩地表现生活。追求语言的新鲜、生动、活泼,行文的安排、布置构思巧妙则文采备矣。

教师批改作文过程中,往往是”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象,我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把学生动员起来,从学生参与直至独立进行作文批改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互动”的可能性,从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条件入手引导学生相信”互动”的可能性,学生激情空前高涨。在自愿组合、互补结合,交流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开始进行批改,组织学生操作:。

1、每次批改时,引导学生掌握标准,例如内容、结构、语言、写作等,确定标准的过程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分两步开始:起初,复习作文有关知识、规律,组织商讨相应标准,以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交换意见,直至明确批改要求。

2、互改写作:先由一个同学批改组内一个同学的作文,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眉批和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级,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全部作文,特别是学生吃不准了作文进行总体把关,了解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状况,摸清行情,积累资料,为相关指导做必要准备。

3、互谈体会:此项活动意义在于交流,首先组内交流,先让习作者与初评者、复评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对话,目的是对读者、作者有所启发。然后是组外交流,由各小组推派代表习作者和评改者双方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提高效果。

4、互推佳作:自己是为了交流成果,鼓励优秀和创新,每次作文,小组内至少推出1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学习,同学们再提意见,再次修改,进一步完善提高。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提高,每一个同学都动了起来,学生成了”主角”,作文批改”角色”,有了更新,学生的责任心增强了,在批改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广了,阅读能力强了。同时作文的批改也促进了作文的创新。

5、作文批改为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提供了可能,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阅读习得,积累了写作所需的各种知识,批改作文时由学生自己操作为内化,前一至运用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机遇中,学生大多能创造性地审视、评价他人以至自己的习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外,它有利于作品的出新,应该说:学生的写作就是一种创新,这种”互动”批改作文使得全体学生参验作品,进而出新有了可能,1篇作文经过他人以及自己的反复推敲、修改,形成很大甚至根本程度的变化,这也是一种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文批改过程中锻炼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作文创新的能力,那么作文水平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那么,推而广之,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则可以此为借鉴,通过多种途径,逐步达成,使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逐步形成。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第八篇】

摘要:cad技术是我国企事业单位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信息化绘图技术。高等院校开设的cad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cad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本篇文章主要从高等院校cad教学的主要特点入手,对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措施进行了探究。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cad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让社会对cad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等院校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使得高等院校的cad教学,成为了为社会输送cad技术应用人才的重要措施。在高校毕业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cad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究。

1cad教学的主要特点。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之中,cad课程是服装设计、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立,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cad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cad教学的特点问题进行了解。从这一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实践性强,是高等院校cad教学的主要特点[1]。在学习cad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不断的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才能对绘图技巧、方案布局等相关知识进行熟练的应用。艺术性强,也是cad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实际图纸与cad图纸之间的转化,就对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cad教学的教学实践中,cad课程中的绘图练习课程,也是最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cad教学模式下,课堂练习是cad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强化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良,可以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课堂训练内容的调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的主要方式。cad教材中的训练题目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习题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问题[2]。在对教材习题进行充分应用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工程实例运用于课堂训练之中,将这些实例当作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工具。这样,在绘制相关图纸的'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有效发挥,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北京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中,针对学生对cad课程学习缺乏兴趣的问题,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以后,将一些建筑工程中的cad图纸实例应用在了课堂教学之中。在对cad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从应用实例入手,对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充分的讲解,一些实践性课堂作业的应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主体地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措施就是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充分尊重的措施。对此,在cad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关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措施的应用,就是在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以合作化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土木专业cad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是借助案例教学法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cad课程的理论教学阶段,案例角度法的应用,对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了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课程考核体系的优化,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措施。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在服装cad教学实践中,对期末考试的考试形式进行了优化,在将衬衫、女式套装及旗袍打板等内容作为学生上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考试项目的过程中,对服装的款式和规格进行自主设定,从学生对作业项目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在参与上机考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发散思维进行了应用,一些学生设计套装的过程中,对民国学生装和女式中山装进行了应用,这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尊重,也可以被看做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思想,就可以被看作是遵循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对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在cad教学中,教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对问题进行解决的做法,就是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求异思维的过程[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一些教师在测绘工程专业的cad课程教学实践中,将录像教学和生产项目案例教学应用在了教学之中,教师在将cad技术的一些操作技巧制作成录像以后,可以让学生随时对cad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这就是一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措施。对生产项目案例的应用,让学生在绘制相同图形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绘制思路进行了了解,这一措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结论。

参考文献。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第九篇】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究式教学应用于理工学科研究较多,但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文章首先介绍了探究式教学的概念、理论基础,然后对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自己近些年来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总结了探究式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及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

[作者简介]陆彤(1968-),女,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天津300191)。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这一思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进一步丰富,70年代不断完善和发展,从80年代开始,探究性学习在全世界范围内受了到普遍认同和大力的推广。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着眼于新世纪的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对本国的教育体系作了重大调整。对于教育改革,各国的一个共同点和基本点是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未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协调能力及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相对接受式学习而言的,是一种在发现和体验中学习的方式。在探究式学习中,摆在学生面前的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问题,学生要亲身参与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学生从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并形成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组织搜集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终身学习已是大势所趋,在此形势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中指出,我国教育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要整体谋划大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积极推行探究式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模式及手段上。具体而言,突出的问题是:英语教学多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而以培养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法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这样就导致了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

另外,高等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都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在此阶段其基本的词汇知识和必要语法框架都已搭建起来。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不再应该是以掌握词汇、句子和语法为基本单位的、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接受式学习,而是应该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相关语言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思想,扩大视野、学会交流。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此阶段掌握尽可能多地、有效地驾驭语言的能力,积极、主动地用语言作为沟通,不断扩大视野。

目前,尽管探究式学习已被成功地应用在某些理科教学实践中,但在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比较成熟的实践活动和总结,对此还需作大量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国外对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主要为描述性个案研究,而国内研究则大多局限于理论阐述为主,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实践尚待大量完善性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和探索。因此,笔者在多年的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就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希望找到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成效。

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监督者。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相关的知识及问题答案,而是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往往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会帮助他们学会学习。针对英语学科的具体内容,笔者在近五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1.基于教材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教材是反映教学模式的知识载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将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活动的主题,结合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内容,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笔者选用的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1-4册)。这套教材集语言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及文化知识为一体。其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教学工具丰富,提供了多种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辅助工具和语料库;教学评价手段多样化,在传统的以学业成就测试为主的考核模式之外,提供了学生自我评估、学生间的评估等多种教学过程的管理模块。这就为探究式英语教学的尝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相关教材内容的处理:背景知识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学习语言时不可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及其背景知识,因此通过探究式学习处理每一单元的文化导入非常重要。《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每个主题都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情有景,富有吸引力。就在学生们感觉好奇、兴奋的时候,笔者要求他们自由结组,然后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元主题去搜集和查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进行整理、归纳,告诉他们这些资料的介绍和讲解(要求以英文形式呈现,形式多样、灵活:可以口头介绍、ppt演示、也可加入音频、视频内容)将成为配合教师对该单元文化导入部分课堂教学的一部分。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学生非常乐于参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呈现给大家。例如,一组同学曾经左学期初选定了涉及第一册第七课“battleagainstaids”有关艾滋病的探究课题。在该学期中,当我们讲到第七单元的时候,他们首先将自己经过几周时间精心准备的针对艾滋病的探究结果,在课堂上用英语结合各种数字‘、图片及声像短片作了呈现,为本课的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当学生对一个主题深入研究时,他们需要通过网络、图书馆、报纸、杂志或其他渠道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并要应对质疑和答辩。这一过程使他们不但经过了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了教科书范围。尽管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3.相关教材内容的处理:有关课文自身内容的探究式教学。在背景知识导入的基础上,学生们对相关单元的主题内容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并显示出了相应的兴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课文本身的处理了。这一环节涉及文章的内容理解、词汇、难句、语法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教学环节一:基于文章内容的探究式阅读。

每遇新文章,笔者课前不要求预习,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限时阅读文章,然后用英文提供自己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该阶段由于遇生词要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会有同学对文章的全貌把握不够准确,那么笔者会安排大家先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最后每组推举代表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介绍。经过大家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答案很快就在交流和碰撞中显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发现、讨论和总结中得出答案,这不仅再次丰富和强化了有关文化主题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快速阅读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发现和探索的热情。

教学环节二:基于文章理解的探究式写作。

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笔者会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探究性学习,写出该文章的概述(summary)。《新视野大学英语》每篇文章字数为800-1000字,学生需要集中精力,通过挖掘关键词、关键句和已知的内容在限定的时间内重新组织对文章的简要描述(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借助字典等辅助工具查看一些必要词汇)。写作完毕后,先进行组内交流、评价,然后交给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将参照组内评价结果,将写得较好的概述向全班推荐,并和大家一起分析其独到的地方。尽管学生的水平不一,但是这一环节确实锻炼了每个人语言使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环节三:基于问题的语言点探究式学习。

在下面的一个环节里,语言点是探究学习的对象。笔者在课堂上要求每位学生将课文中不理解的长句、短句、词汇和语法现象标记出来,然后先由同组内的同学互助予以讨论解决;而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向全班提出,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如果还有无法达成共识的,则由大家作为课下作业通过借助各种资源接着准备、查找答案,待下次课来到课堂再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成果,并由教师加以点评。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成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和分享成果的场所,而非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接受式学习的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已经养成了自主独立和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课上不再依赖教师的讲解和传授,教师则成为教学组织设计、导引、监控和检查者。

实践证明,探究式的教学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式学习的锻炼,学生们在经历了探究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文章主题思想、探究语言点以及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在课堂上用英文来呈现的过程中,获取了超越语言本身而又恰恰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能力,并逐渐养成了自己学习的习惯。具体体现如下:(l)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生在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水平、利用网络、书籍、杂志等的检索、查阅资料,并用电脑处理、管理、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得以提高。(2)应试能力增强。学生们不再恐惧以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为主要形式的各种考试。(3)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增强。在上述4个学期的每个期末,笔者都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请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方式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大部分同学赞成这种能够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他们的自我发现和创造力的教学方式。他们认为,围绕主题、自己选题、自己通过各种资源寻求答案的方式保持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在问题的分析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并培养了学习自主性,语言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六、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大量的不同视角和专业方向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学习习惯的适应和改变需要一个过渡过程。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育,即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激发动机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知识―运用巩固―检查效果,因此,开始阶段他们对于课堂学习的认知还是停留在等待老师将知识灌输给他们、然后再由他们自己来消化和存储已忆的阶段,对于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还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2.探究式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任课教师需要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前的以老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培养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逐步达到培养其可持续性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这种转变同样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指导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探究式主题的确定、对探究方式和过程的引导、对探究结果的评价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因此,面临的挑战性将加大。

3.评价方式需要改变。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高度参与,这就要求评价方式的相应改变,由原来的以终结性评价指标为主的评价方式逐渐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方式。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第十篇】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高校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培养采取了系列措施,仍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认识不到位、实践课时欠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弱、实践基地数量不足等问题。为此,需通过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水平、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等举措,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困境;出路。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1号),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组织领导、统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再次推动了各高校不同专业依据自身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并不断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积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保障。同时,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积极探讨,内容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现状、国外培养模式、提升途径及实践能力的测评等。笔者拟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成及提升,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困境。

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1]。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一般来说,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竞争力。同等学历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实践能力不足者往往就业困难。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学生的素质发展及就业需要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专业正式招生,共培养了近900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内公共管理类专业中一直处于前列。但从对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该专业的培养方式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毕业生与在校生各150份,回收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5.7%;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一)学生对现有实践活动内容及效果的满意度较低为强化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职责,管理人员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施“素质拓展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团体开展相应活动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内容的满意度不高,被调查者中56.7%的学生认为以上措施“基本合理”,3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7.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仅有5.1%的学生认为“很合理”。可见,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而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只有14.6%的学生认为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41.7%的学生认为“有影响”,21.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是很小”,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二)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较低调查中,在对“现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否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总体趋势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一般”“较大”“较小”[3]。选择“一般”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8.3%,有56.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实验和实践课时较少。对于教师的专业操作与实践指导水平,54.7%的学生认为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不够,62.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创新思维层面解决问题上有待改进,72.3%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调查中,针对“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的回答,学生的选择为:65.2%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43.2%的学生是为了“拿到实践学分”,还有17.4%的学生仅仅为了“结交朋友”,虽然选择“没必要参加”的比例只有5.1%,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其对社会实践关乎自身成长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

二、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所在学院管理者、授课教师都做了努力,但所培养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只有从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才能探索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发展与提升的主要原因,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断发展。(一)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学校有关部门、学院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是规定性地完成上级要求,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以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该方案要求学生应取得的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86学分,选修课54学分(包括通识选修、特色平台、专业拓展、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实践环节20学分。虽在必修课和拓展课中安排了17学分的实验课时,但总的实验与实践学分仅占23%,且实践环节的20学分中还包括了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因此,真正用于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很有限。另外,学校虽然要求学生必须有2学分的创新实践经历,可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创新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也并不能覆盖到每个学生。(二)专业课程实践课时欠缺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4],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载体。长期以来,受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理念取向及社会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践性不是很明显,总体安排上仍延续传统体系,存在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重学科课程、轻综合课程,重认同性课程、轻创造性课程等缺陷,导致培养学生行政实践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及课时严重不足。此外,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偏低也不可忽视。因为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调查发现,行政管理专业授课教师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较突出。64.8%的学生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评价为“一般”,还有7.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理论联系实际”。这可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经历过正规、系统的社会实践训练[3],缺乏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经验与能力。二是作为地方性财经类高校,专业建设资源有限,实际配置中又往往向会计、金融等优势学科或专业倾斜,致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资源不足,缺乏吸引优秀师资及教学资源的良好平台。(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促进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该工程启动以来,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有的8个基地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实践基地数量不多的原因:一是学院及专业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够,社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费时耗力,没有经济效益;三是学校及合作单位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参加实践的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到实践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实践效果较差。4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中的收获“很一般”,16.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收获”,只有4.7%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其余学生则没有做答。(四)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主体性缺失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来体现,这就要求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体性。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虽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社会实践总是“三分钟热度”,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譬如,抱怨“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很多是下基层、下乡调研,锻炼不到什么”。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拿奖学金、考各种证书,所谓社会实践就是参加各种社团或到校外参观、调研,很浪费时间”。

三、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重构路径。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行政管理专业院系管理者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采取相应举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努力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

思想转变是行动的先导。鉴于部分教师、学生及合作单位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采取以下积极措施。第一,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要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知识运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其“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5]76。第二,学生作为实践能力养成的受益主体,应培养其端正态度,转变观念,不能把参加社会实践视为学校和老师“要我参加”的一项任务,敷衍了事。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合理规划,还应该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实践、实践、再实践”,针对性地锻炼自我。第三,与社会实践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社会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要通过充分交流,使这些单位认识到接受部分学生到单位实习,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专业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的,并随学生所在学校的类型、层次而变化。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要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及专业特色,不断修正培养目标。在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同时,该专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完善由教学、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所组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层次构成。实验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的资源;实习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实训则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和推广情境模拟教学。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例如,该专业以前曾“设置了公共行政和企业行政两个方向模块,既满足了部分同学考研、考公务员的需要,也为其他同学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了知识准备”[4]。

(三)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使其成为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长效培养机制不可或缺。为此,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应由领导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组成。领导机制层面应由专业负责人、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组成领导小组,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各项制度,并对每个班级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活动能有效地开展。保障机制层面要结合专业实际,针对学生各项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制定方案,在经费上给予相应保障。如对“三下乡”“挑战杯”等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费用,应以专项经费的名义给予支持。评价机制层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实践总结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参考指标[6]。激励机制层面要通过项目运作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即学生自由组团,自行申报,也可以根据团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有目标地组建社会实践团队[6],通过公开评选的方式,选取好的项目由专人予以指导,同时提供经费支持。另外,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对那些指导工作比较突出的教师,应在评奖评优、教学科研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作者:张志胜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企业导报,(1):248-251.。

[2]张莉梅.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6]汪淑娟.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664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