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河南文化特色 河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参考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23152

河南文化特色【第一篇】

摘要:在当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开始频频走进人们的视野。在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各种传播媒体的平台上,时常出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录音和文章。大众媒体以它独特的优势,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符号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栏目的策划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各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本期“川剧节目”的介绍推广,就是从一个侧面辐射到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使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相关知识加以推广普及。本期节目是一个文化纪实,节目集什么是川剧、川剧的发展现状;嘉宾讲述和川剧表演现场的视像;现场采访三大模块为一体,信息含量较大,富有文化底蕴,具有地域性特色。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保护;传承;对话。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截止到目前,我国已公布了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余项,是世界上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全球性文化事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无疑是位列前沿的。然而,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要得到较好的传承,还应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据一些学者调查得出的数据发现,当下有很大一部分国人对“非遗”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对“非遗”这一词汇都很陌生。如,很多人只知端午节是粽子节,可以吃到各种美味的粽子,而不知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更不知端午节还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有如此多的珍贵的“非遗”项目,已被国家列为保护项目,但在宣传和关注度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为此特策划《对话非遗》栏目,其旨在针对各类非遗项目的特色和现状进行展示,以加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本期节目主要介绍的是以五种声腔同台演出为标志,迄今亦有近两百年历史。[1]并于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曲川剧艺术。几代川剧艺人和众多有识之士为振兴川剧做了许多努力,但“振兴川剧”保卫战收效甚微。[2]那些神秘的技法面临失传,整个川剧行业也面临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儿缺席等等问题。通过电视屏幕的传播路径,把握和展现川剧的艺术价值,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到川剧艺术对于川人乃至人类发展的意义,了解当前川剧艺术的传承状况,同时带给观众艺术的审美享受。

1栏目设计主题。

在传承、保护各类非遗文化过程中,作为主流传播媒体之一的电视媒体,其应当承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电视媒体视、听等多符号的传播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办《对话非遗》——川剧栏目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本期的川剧节目这一点,作用辐射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的“接力棒”。

2栏目设计准备。

栏目设计背景。

在当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大支撑元素,其关注和重视度逐渐升高。作为主流传播媒体之一的电视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辐射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重要路径,它具有承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随着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开始进入白热化时期,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3]广大人民群众并未真正认识这种文化形式。但是,在它开始频频走进人们视野的同时,却仍然有许多人民群众并未真正认识到这种文化形式。因此,在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各种传播媒体的平台上,时常出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录音和文章。大众传播以它独特的优势,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符号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笔者认为,有着独特个性的非遗项目作为电视栏目的主题将会吸引、留住更多的观众。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的创办、策划、录制和播放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节目播出规律性、系统性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猎奇”视角、“体验式”浅层制作等问题时有发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栏目相对较少。面对一些虽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但却依然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上举步维艰。为此开办《对话非遗》栏目,旨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和意识到我们国家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的处境,促使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提高。真正将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落实到实处,并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提高青少年对非遗的参与度,让非遗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受众分析。

开办新栏目须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才能得以创办成功。所谓的群众基础即受众的关注和支持,只有了解掌握每一位观众观看需求,并积极采纳观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节目的质量,才会鼓励、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栏目组每期节目的主题征集、内容策划和后期反馈程序中来。因此,《对话非遗》之川剧栏目策划适合各个层次的人群收看,以关心传统文化发展,又期望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知识,对传统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典故具有好奇心的观众为主。其受众主要包括:有一定文化基础上班族、中青年学生、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居家人士。

节目定位及特色。

定位。

无论哪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电视节目,相对于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4]节目的定位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与受众密切相关,因此,在本期川剧节目中,充分利用地域性这一特点与四川电视媒体强强结合,以四川为核心辐射全国乃至全球。从而在本期的节目中主要以记录和展示为主,以嘉宾讲述为辅的'节目播出方式,以主持人沉稳、大气,并富有文化底蕴的向观众播报,采用讲述的形式为主,整体风格是轻松明快,大气,蕴含文化气息。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动起手来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特色。

1、抓住川剧的发展现状问题作为栏目的主题。

2、以记录和展示为主,以嘉宾讲述为辅的节目播出方式,主要表现川剧申遗后的现状。尤其是记录片《瞬间》,更能真实地展现川剧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3、栏目注重与电视观众互动,通过新兴信息传播媒体(手机短信的方式),让观众参与讨论,以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节目布局。

河南文化特色【第二篇】

申请日期:

一、石塘镇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现状)。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北麓。东界上饶县,西连弋阳、贵溪,南邻武夷山市、光泽,北毗横峰。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位于境内,海拨米,为华东地区第一高峰。铅山县境内有梨温高速、国防公路上分线、横南铁路、省道乐江公路四条大动脉纵贯而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石塘镇位于铅山县东南山区盆地中,东邻英将乡,南接武夷山镇,北与稼轩乡、永平镇毗连,西与紫溪乡接壤。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街道管委会,共115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3910户,16151人。除两户畲族以外,均为汉族。距县城驻地河口镇40公里。

石塘镇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暖和湿润,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均温℃,一月均温℃,七月均温28℃,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

石塘镇地势东南高,西北底,平均海拨340米,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农田、耕地少,水系纵横,水利条件很好,有林地万亩,森林覆盖率75%,植被以松、杂、毛竹为主,其次为杉木、油茶。矿藏资源有石灰岩、铅锌矿等。

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镇。相传五代时(907-960)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铅山县志同治收版)。南唐保太11年(953)置镇,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

石塘镇,宋朝为屯田镇。明代曾称为石塘市。清属旌孝乡。民国中后期设石塘镇,是铅山县政府第二区署所在地。建国后初期仍设第二区。1956年撤区并乡设石塘乡。1958年三乡(石塘、英将、下渠)合并为石塘人民公社。1961年6月公社规模调整,英将下渠等地从中析出。1967年曾易名为红星公社。1968年成立石塘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改为公社管委会。1984年撤社建乡改为石塘乡。1992年撤乡建镇仍为石塘镇,至今。

“屯田庄,县东石塘。五代间,民皆屯田,耕战两便。屯田寨故基存焉。”(铅书说苑拾遗)“屯田者,设以寓定也。官民田之外另有备者也。兵制以来尚矣。铅山自五代间,则有屯田,庄民皆为屯,屯于石塘。耕战两便,一方无虞。”(〈铅书·赋役·屯田〉)“石塘市,县东南三十里。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俗尚颇涉华糜。宋为屯田镇。”(《铅山·制置表·街市》)。

四、上关、京川、毛边,均属文房佳品,其纸质被冠为“品重洛阳”,京城御用、奏本、《四库全书》用纸均产自石塘。旧《铅山县志》称:“纸商采办,重镇石塘,上关毛边,销往苏杭。”

由于这里成了长达几百年间手工业造纸的重点区域,又是县内及邻县纸品的重要集散加工地,也就成了县内较大的农村圩集之一。由于石塘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便逐渐形成为一方繁华的古镇。

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塘的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以水电、造纸、竹编、草编工艺为主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大量的外资企业落户县工业园区,财政税收在2007年实现了两年翻番的目标。

现在,石塘镇每年国民生产总值32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500元。全年财政收入万元。

二、资源描述。

(格局演变与布局结构主要建筑形态和特点文物古迹情况市政设施情况环境质量情况)。

古镇石塘,素有“小苏州”之美誉。这里是铅山县建筑城墙的两个集镇之一,设置城门城楼6处,城墙外有宽而深的护城沟。现仅存两处城门一处城楼。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民居高大,街区整齐,坐落有致。呈“丰”字形的三里长街,前半部分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后半部分显现出一派现代集镇的风光。葱笼叠翠,峰峦逶迤的群山环抱着古镇,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石塘河(古称槐溪河)沿着镇西向北流去。街区分为中街、港沿、坑背三条街道。中街和港沿是两条商业街,坑背街道一侧是明代修筑和开挖的“官圳”,沿着坑背一条街从镇南街头流向镇北街尾。或偎依着屋角街沿或隐藏在店房底下穿堂而过。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官圳”,就这样流淌了好几百年。每间隔几家就有一处埠头,洗衣提水极为方便。许多人家的外墙都依水而筑,有的甚至引水进院,方便了卫生和消防。这种民居格局,确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涉足者来此无不心旷神怡、忘返流连。

山、水、街同行的石塘,意境的确不俗。这里的店铺建筑仍保留着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前是店堂,后为居室或作坊,靠石、拱堤、走廊、商号、瓦檐均有造型各异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这充分显示那个时代闽浙赣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和风格。店屋的门板全是杉木,可上可卸,可将店屋敞开,而且街道两侧的房屋都有一个伸出屋巷的小阁楼,下达形成走廊,方便行人。高大的“封火墙”把街区分隔出52条弄堂,大弄套小弄,幽曲相通。有不少富户豪宅,大门气派宏伟,石雕美观精致,屋檐飞梁柱石的图案或镂雕或浮雕,高超、明快而又简洁。厅堂面积大者100多平方,小者50多平方,为处理家政和礼待宾客的正经场所。大厅两侧的房间谓之正间。正间旁边又各有走廊通向后厢房。有的还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门对天井,光线柔和明亮。

富户院落的华丽是当年纸商们的产业丰厚、生意兴隆的标志。比较有名的“复生源”、“罗盛春”、“查安泉”、“金鸿昌”、“天和号”等纸庄纸号的经营资本均在30万银元之上,这些富户的豪宅,建筑宏伟,布局有序,堂皇富丽,幽静超然。而“赖家纸行”、“松泰行”、“王发记”、“中和栈”等几家纸行、栈的宅院,便显得尤其高大醒目;封火高墙,青砖素瓦,大堂小院,曲径通幽。在镇区内还有不少旺族富户的宅院高大恢宏,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如坑背花朝门、阔板桥、祝家大宅、大禾基祝家、官厅、刘家弄刘家、港沿傅家等,这都是历史的遗存物,至今尚无仿古假造。

幸运的是工业污染还没有光顾这里。大河、小溪、圳沟,所有的水体水质都非常之好。

石塘,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它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战略要地,常年驻军这里。皖南事变后与“上饶集中营”同时成立的囚禁我新四军战士的监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曾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院内旧房)。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来石塘,其厂部、染房、弹花、缝衣、仓库等曾分别设在阔板桥祝家大宅、天后宫、贵州会馆、祝氏宗祠和尤田陈家大院等处。现在,在有的空坪地上或菜园泥土里用手指头抠还可挖出“青天白日”瓷质帽徽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塘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罗盛春”纸号大院内和坑背有的民宅朝门石条上还留下有当年红军的标语。据《江西革命烈士英明录·铅山分册》载:石塘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436名。1936年2月,在里洋村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1931年4月21日,方志敏率红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政权。同年冬又在港背建立了县第九区苏维埃政府。1937年国共合作后的次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奉令下山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在石塘通过宣传动员,部队由900余人扩编到1500余人,奔赴抗日前线。并在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同时还在此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后迁崇安坑口。在整编过程中,赖家纸行和罗盛春纸号的老板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分设司、政、后等单位和领导的住所。当时,黄道、邵式平、张云逸、栗裕、饶守坤、刘文学、曾镜水等革命先贤们都曾在这里居住过。时近70年的今天,这里的每一处门梁窗牖、木瓦天井都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和风采。

石塘的山水名、人文景观也令人向往:在镇内有明嘉靖年间的“陈公堤”和同时开挖的“官圳”,当时石塘百姓为陈坦、蔡鹏霄两任铅山知县筑堤开渠(官圳)灌溉良田万顷而感其德,便兴建了“遗爱祠”(旧称“鸣山庙”);有令人动听传说的“张将军庙”;有书香世家、豪门宅院的“解元第”;有一方净土、建筑别致的“紫荆观”和各种会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古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但有些还旧迹可辨。

1986年以来,城区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已由过去的不足平方公里扩展到平方公里。现在镇区人口近6000人,住户1300户。2006年请上饶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古镇做了整体规划,根据镇区地情地貌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布局。注重保护古街古建筑。与新建的新城区相互配套,市政设施与原街区维护建设配套衔接。

石塘镇街区环境风貌保存完好,委实难得。

三、具有突出价值的理由。

(实物遗存的保存程度与特色环境风貌规模)。

石塘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这里的古建筑的数量、规模、完好程度和整体风貌都保存的比较完好。

这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那些建于宋、明、清的街道、建于明清的店铺、民宅,都是历史原物,至今尚无仿古造假。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期间,虽然有一些后来添建、改动的建筑存在,但是,仅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风格上基本一致,无伤大雅,并且,通过门面改造,已完全可以和古镇融为一体。

撰修于明代的铅山最早的县志——《铅书》中说:“石塘以造纸为生。”又称:“石塘市,县东南三十里(指距离旧县城永平镇)。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俗尚颇涉华糜。”

这里的历史风貌完整,地点特点显著,反映当时石塘手工业,尤其是手工造纸业发达,商品经济异常繁荣,富商巨贾很多,居民生活时尚甚至奢糜的典型特色。

三条大街尤其是坑背街、中街之上,接二连三的豪门大宅,许多是纸号、钱庄。石库门的门楣、门框,临街窗户都有精湛工艺的浮雕、镂雕。“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八宝八仙”,等等、等等。

这里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

古镇石塘,有特有民俗桥灯文化,在每年正月,石塘镇是人来人往,桥灯全长有一公里之距,加之其它的辅助灯,舞动起来,场面相当的壮观。其它民俗有串堂、吊吊戏,也是石塘特有。

站在远处高坡之上,观察古镇石塘,只见白墙灰瓦的“井邑之宅”,街道弄堂,曲折蜿蜒。屋脊墙头,逶迤纵横。视野所及,农舍炊烟,山丘渠道,林荫阡陌,如画田园。街区这里有气势,有规模;古镇周边,有意境,有呼应。于是有动有静,相得益彰,感觉整体。

如果你置身于其中,好似进入一个很大的有滋有味的赣东北特有的民俗博物馆,可以从中感受和领略到历史的韵味和当今美丽的风光,顿觉舒心怡然,如在画中遨游。

综上所述,建议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河南文化特色【第三篇】

河南,一个历史悠久地让无法理解时间源头的地方。

不知何时,却成了世界眼里的旧中国,中国人眼里穷乡下,三十一个省份眼里的穷亲戚。不知何时,河南,站在中国的省份兄弟中,需要蜷缩着身子,低垂下头颅。在大家庭的夹缝里低三下四。不为别的,就因为你的名字叫河南。河南啊,你该心碎,不为别人的,就为了自己默默忍受的屈辱和不解。你永远闭紧的嘴巴里,谁能知道隐藏着多少辩解。但是,你默默的忍受着,如同中国人五千年的性格。你相信着,清者自清。你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让你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像怪物一样受人奚落。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河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南召云阳镇发现的猿人臼齿化石,年代大致与北京猿人相当。自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相传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至今淮阳仍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太昊陵。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据说就诞生在今天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

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个,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以及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李准等。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为什么河南拥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而如今却会成为现在这般田地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发挥出河南文化的特色吗?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太悠久了?还是因为在这个繁荣的社会里不需要博大精深的文化?我想都不会是吧。

河南的文化那么悠久为什么学生还都跑外面去上大学;那么多的古都建立在河南为什么这儿的经济还这么落后;有那么多的高等修养的文人学士河南的整体素质还这么低下。我想都是因为河南的文化没有有效的传播和利用!

河南文化特色【第四篇】

早晨,东方露出鱼肚白,我听到了许久“起床”声,不理会,只是慢慢蠕动着身子,不想起来。直到那“白”照地我十分不舒服,才极不情愿地爬了起来。一瞧表,5时30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这么早就起床呢?这是因为我们要赴河南,在这端午节仅仅放假三天的时间内,随旅游团了解河南一带。

用完早餐,几经周折我们才安顿到了旅游巴士上。车子缓缓启动了,我才长吁了一口气。

待平阴的旅客上车后,我们这60个人才享受到了“高速”待遇。到了高速公路之上,我们路过的第一站就是兰考县。听妈妈说兰考是个十分贫困的地方,当初有个书记焦裕禄来这儿扶贫,却因患肝癌而不幸逝世。说兰考贫困也实不过分,透过窗外,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这儿全是麦田,全是金黄色。这样当然不能表现出很贫,重要的是这里的小麦虽说已成熟,可是高度大概是我们长清那一带小麦高度的三分之一。那么矮小的'一片片,让人忍俊不禁。那情形用人类中的“侏儒”来比喻它们,绝不过分。

长路漫漫,却不无边。经过6小时的“长途车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开封。

开封的景点有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旅游团只给我们安排了两大景点——大相国寺与开封府。

刚到大相国寺,我们就已从导游口中了解到了镇寺之宝——千手观音。至于它的模样,导游自己也说不清,只待我们亲眼见识之后再描述。

话说进了大相国寺的大门以后,第一眼望到的便是四大天王殿。说这四大天王呢,是代表的“风调雨顺”,怎么个“风调雨顺”呢,我今天儿也算是才知道——(画外音:得,您以前去过的那些寺庙算是白去了!)停停,低调低调。好,转入正题:说那个手持宝剑的那个天王,剑十分锋利,由此得来“风”;再说那另一天王手抱琵琶,琴上无弦。有人说无弦有心就可以“调”出美妙的音乐;再说说那另一天王手持雨伞,不用说肯定跟“雨”沾边哈;最后说说那最后的一个天王,他身上缠满了蛇,拿着龙头,人间也有说这猛兽要“顺”着它的性子来,所以这才形成了“风调雨顺”。

走出“四大天王”

的地牌,我们就看到了两只大象雕像。几千年前河南有很多大象,所以大象成了河南的特征。再一个河南的简称:“豫”,豫的意义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而先人曾以狩象为生。可是我在此为什么提起大象呢?(画外音:这孩子,跟着葫芦小弟学坏了啊!)不是不是,跟你直说吧。怪就怪在这两只大象分别长了六只牙!瞧瞧,不是我在卖关子吧!一问导游,方才得知:传说有一真佛一直没有孩子,直到45岁时,在梦里梦见两头大象,第二天便怀孕了。梦里这两头大象就都有六只牙。

不知不觉,大相国寺美好的景象就尽收我的眼底。于是,我们又光顾了“开封府”。开封府以有包公为名,所以我们十分想去了解。

在开封府的门中,有一个被放大一百倍的官印,摸一摸,感觉良好。再深一步进府,便可以看到包公的一些简介与生平了。令我们吃惊的是,面前的包拯与印象中的大不相同。在包拯简介中,我了解到他个头只有,而且是个白面书生!他一向很“孝顺”,29岁便成为了“进士”,当官时已40多岁。他64岁逝世,享年才二品。包拯为官清廉,相传他种出的藕,断,丝而不连(无私)。

河南文化特色【第五篇】

我校通过xxx传承红色文化构建和谐校园xxx活动的开展,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团校阵地建设为主线,以文化活动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的红色文化建设体系。一年来,学校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学生学英雄,做好事的现象层出不穷,有30多人次拾金不昧,九年级学生捡拾手机立刻归还了失主,失主因此送来了表扬信;学生的钱包不慎遗失,同学捡拾后都会主动交老师。现在,在散水头中学校园内,红色文化正如一缕春风,深入到师生的心中,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它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红xxx,让学生与红色精神零距离。

二、红色文章滋养孩子美好心灵。

除观看红xxx以外,学校特意购买了300余本红色书刊、50余张红xxx光盘。我校图书室全天开放,让每位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以上的红色小说、红色文章、红色诗词等,通过阅读学生受益匪浅。如今潘冬子、小兵张嘎、焦裕禄等英雄形象已深深扎根学生心田,使他们从小就接触到英雄人物,并以他们为榜样,争做红色少年。

三、红色诗歌、红色歌曲唱响整个校园,迸发师生学红色文化的活力。

在观看红电影、阅读红色文章的同时,学校还进行了红色诗歌联诵、红色歌曲演唱比赛等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迸发了师生学习红色文化的活力。一年来,学校除进行xxx诗词诵读以外,还大量搜集革命烈士、英雄人物的诗词让学生诵读,使学生受到了红色诗词教育。走进校园随便找一个学生都能熟练背诵几十首红色诗词。在进行红色诗词阅读的同时,学校充分运用音乐课,教唱红色歌曲,如《解放区的天》、《南泥湾》、《黄河大合唱》、《九一八》等革命歌曲,让学生在红色歌曲的旋律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情感受到了熏陶。

通过以上红色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勤俭节约、爱国爱家、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等革命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了扎实思想基础。扎根农村,务实工作,潜心教书育人成为每位教师的工作目标,红色教育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会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不断改进我们的做法和教育的内容,我们一定会让老区学校成为师生红色思想教育的阵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守住阵地并打好这场硬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