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报告的写作方法汇聚【热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49913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报告的写作方法汇聚【热选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报告的写作方法【第一篇】

分析和当前历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 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来的。这种国家的特点,四个超级因素,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上最充沛的人力资源,有最大的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我们的四大特征、四大超级因素,很可能一瞬间就转变成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百国之合?变成?百国之异?。?百国之合?的人口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百国之合?的疆土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国之合?的传统成为不同传统对抗的借口,?百国之合?的文化成为不同族群冲突的根源。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完全为西方话语捕获,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经济崩溃的世纪浩劫。

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这部著作,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首先是用生动的事实回答了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中国问题?。比如,有人说,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算崛起?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他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情况后,又以亲身的经历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如人口在5000万以上)发展中国家和过渡经济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古人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陈平教授说?《中国震撼》给我们这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强烈的思想震撼?,我没有受过多少西方教育,观感也同他一样:《中国震撼》震撼国人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报告的写作方法【第二篇】

最终想补充一点自我另外的想法,同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医疗教育资源,农村自是不能比的,城市成了人们汲汲以求奔向的地方,农村逐渐虚空成空巢,某种意义上,乡土社会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落后、负累,但其中的乡土之情却不是能够如此这般轻易抹去的。经济在发展,物质在充盈也在被摧毁,但情感,我们不能轻易说放弃。乡土社会中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传统,那种贴近泥土的亲近自然,那种比邻而居相互串门的热情街坊,还有鸡犬相闻的那份安逸闲适,都是乡土社会中诸多概念构建的骨架中鲜活的血肉,在这个城市化不断发展、农村逐渐被淘汰的时代,也能化作一种让人割舍不下的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报告的写作方法【第三篇】

基辛格的《论中国》是写给美国人看的。早几个月前,我就有读一读的意愿,北京培训一回来就在网上买了此书。两个月前一次和老板的交谈,老板提到他准备最近读《论中国》,我也就顺势拿起来读了一遍。

粗看这本书的名字,标题很大,再加上它的大块头,使习惯快餐文化的现代读者容易望而却步。其实基辛格重点还是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美关系,虽点到了一些秘辛,但总体上说,还是站在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中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然,基于美国的视角是这本书天然的出发点。作为老牌的政治参谋和外交高手,基辛格在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告诉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终日被包围在中国人自己的评论里,无论赞美还是谩骂,终究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跳出三界,从别人的文化视角看看自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国的对外策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入骨髓。

1.柔弱与强力。

看来,基辛格已经非常了解中国文化,他用了“势”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间的差异比喻成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中国人讲究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实力和数字说话,吃一个子就是一个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于太极拳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2.借力打力,无中生有。

在古代,这叫“以夷制夷”。战后,中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生存是第一要务。中苏关系不好,可老毛还是邀请赫鲁晓夫回国途中顺访北京,其实双方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鲁晓夫离开后不久,老毛便开始了炮打金门。让美国人以为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预的后果,结果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以弱胜强。

按照美国人国际象棋的思维,他们是难以事前预判到,中国会出兵朝鲜;也难以预判到,中国人胆敢在乌苏里江,与老大哥苏联干一仗;还难以预判到,中国人敢于用大的牺牲,去狠狠教训刚刚击败美国的越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为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有更大的更宏观的“理”。

二、美国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

基辛格在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摘录如下:美国社会永远不应放弃对人的尊严的承诺。美国对事物的判断永远不可能与美国对民主制度的看法分开。有些事件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反应,即便会损害总体关系也在所不惜。

远的不说,看看美国最近这些年的一些行为,你可以说它是侵略,但细究起来,会发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利益,它还是很看中意识形态的,否则无法解释它的行为。当然,你也可以说,传播意识形态也是它的利益。

三、两种文明共存共生。

就像今年夏天我在北京听到近似戏谑的观点,地球上的不同文明来自不同星球,所以差异巨大,水火不容。中美两个文明确实有太多太多的不同点,可它们都大到谁到吃不掉谁。

殊途同归还是走向毁灭?是一场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点的大戏。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说上帝、真主、释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间,倒真的只是出戏。

要补充说明的是,貌似在中国这个文明里,普通人要承受的东西,大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这一点,在最近的1篇《从1942说起》就有提到。

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报告的写作方法【第四篇】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先生在__多年前就向中国青年一代发出如此期盼,__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国青年更应大声回答: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少年唯有更强。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时代。党的__大提出,20__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我们青年一代,到20__年风华正茂,到2035年正值壮年,到本世纪中叶仍年富力强,将与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同生共长、命脉相连。当代青年生逢强国时代,肩负强国使命,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传承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奋勇投身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奋力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自己手中变成现实。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荣光,更是咱们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能够生生不息得以传承原因之一就是青年一代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历朝历代基本都推崇儒家思想,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因此文人士大夫们常以“为天地立民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到了近代,中国处于水生火热之中,那个时代的青年便抛开世俗礼教的束缚,敢为人先,救中国与水生火热。粗略看来,但凡在历史上能称得上是英雄豪杰的才俊们,都是少年而立壮志,并且为了理想坚守了一生奋斗了一生。“身不满七尺,而雄心万丈”的李白年少便有了大济苍生的壮志,仗剑出蜀为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穷尽一生;印象中的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也曾展现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政治眼界,《画鹰》中写下的”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又展现了他强悍的男儿胸怀;翻开近代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周恩来总理12岁立下的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历史后来也证明他做到了。那一代人的胸怀是多么的令人佩服。总的来说,无论是李白杜甫还是周总理,他们身上都有着一股劲,一股为远大理想不辞劳疾病的劲。回到青年本身,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更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身处如今这个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勇于砥砺奋斗于我们青年一代的重要性。

在刚刚过去的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青年一代提出了六点要求,这六点要求的精神内核于当代青年自身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事实上,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回信中,“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他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寄语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才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习近平青年成才观的重要内核。“六点要求”同样体现了习近平青年成才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核心要义,揭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成才的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并怀揣激情,不怕苦、不怕难的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奋进。如此即可。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当代青年生逢强国时代,咱们应怀抱正确理想信念,肩负起强国使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用青春书写新时代的荣光!

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报告的写作方法【第五篇】

人们常说“皮相好的人惊艳,骨相好的人耐看”,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读此书,让我感叹此书“皮相和骨相”都甚好,初读惊艳,再读仍是为之叹服。我“正正经经”地学习历史六年,虽对历史甚是喜爱,但也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对他“枯燥、乏味”的评价。尤其中国近代史,从初中开始反复学习,那些历史事件早就烂熟于心,应试教育下的强行记忆更添乏味。堆砌罗列的方式讲述历史的史书,会令人没有翻阅的欲望。先生此书,让我耳目一新,且受益良多,知晓了以往许多我所不知的历史,亦更新了我一些观念。曾为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沉醉,但该书加入了小说的手法,多了许多趣味幽默,却少了一丝历史的厚度沉稳。先生此书既比一般史书生动但仍是历史纪录的方式,中和二者,正当好。

读书不可不知作者。

蒋廷黻先生幼年入学,从小学习新学,少年时赴美留学,系统学习过西方近代科学文化。青年时赴法国进行战地服务,当时便体现出对国民的关心,组织类似茶馆的俱乐部,举办学习班,教授中国工人法文和中文,替他们写家信,寄钱回家。后回美国先后修习新闻、政治,后主攻历史。可见先生对政治是有专业知识的,这对其后来研究历史自当有大助益,毕竟“政史不分家”。获博士学位之后同年就回国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出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长,并在北京大学兼课,主讲中国外交史及法国革命史,并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和研究,凡11年。蒋廷黻先生是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后弃学从政,欲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蒋廷黻先生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台湾学者李敖由此评价说,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阶级的真精神”。我们已可从先生生平可以看出其是一个有真才实干、有科学知识、有深厚文化基础、有一副爱国心肠的人,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

借浅谈此书之特点论吾所知所感。

特点一,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并不仅仅只是讲述“近代之历史”,先生惯于联系久远的历史,也常常以后来的事实为据,使读者可以更加通透的理解历史。

如本书开篇就以往的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清人与英、美、法诸国相比,提出“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十九世纪,来和我们找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来阐述其所言“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

又如此《中国近代史》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的第一节“旧社会走循环套”讲太平天国起因,并不像通常那样讲“政府苛税”“天灾人祸”“民心不稳”“外敌入侵”,而是从中国惯有的历史走不出的“循环套”。中国历史惯常是“大乱之后有大治”,大治之后又走向衰败,衰败后大乱起,遂新朝建,大治起,历史又进入怪圈进行下一个循环。明末大乱,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乱之后的大治。“在大乱之后,大治之初,人口减少,有荒可垦,故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略为提高,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后来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则一天减少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后来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则一天减少一天,而且新垦的地不是土质不好,就是水源不足,于是每人耕地的面积减少,生活程度降低。老百姓莫明其妙,只好烧香拜佛,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士大夫和政府纵使有救世之心,亦无救世之力,只好听天灾人祸自然演化。等到土匪一起,人民更不能生产,于是小乱变为大乱。”“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圈套,演来演去,就是圣贤也无法脱逃。”

如此讲解不仅让读者很好的把握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来龙去脉与历史必然性,也一并解释了中国几千年的起义,单刀直入,一针见血!

又如第二章第四节“洪秀全失败”中讲发挥重要作用的曾国藩的湘军,蒋廷黻先生联系了几十年之后的北洋军阀。

先生先讲其组建的文化基础与现实条件。其一,湘军是民间的“团练”所组织起来的一支军队,这种武力保存了乡民的勇敢朴实,加之农民对“匪祸”有切身利益,军队便更加团结勇敢。其二,“曾国藩不但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基础,而且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他选的官佐几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乡人。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同里的人。这样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别浓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才干,但这两点虽然是湘军之所以骁勇善战在清朝腐败的军队中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其弊端之起因。湘军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私有军队的起始,其流弊延续下去并对民国建立后的中国影响甚大。因为湘军的特殊组建方式,所以湘军“充满了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兵士都只知道有直接上级长官,不知道有最高统帅,更不知道有国家”,对于国家的概念很是淡薄,遵从长官而不是国家。“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袁世凯的北洋军。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于此也可看出旧法子的毛病”。如先生所言,这自然不能归咎于湘军,这是中国几千年“熟人社会”“家族观念”“乡土情怀”所留下的,其在发挥精神纽带的有利作用的同时也阻碍着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而这种军队形式对中国最大的冲击莫过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的四分五裂,北洋军阀的士兵将领们并不知什么的国家天下,他们也不是中华民国的国有军队而是袁世凯的私军,都听从自己的直接领导者。所以在袁世凯去世之后,他手下的将领们便失去了领导者纷纷做了“小袁世凯”。先生此书的讲解解答了我对于“为何袁世凯死后便出现军阀混战”的疑惑。

中国在民国初建后正逢列强忙于备战无暇顾及中国,又加上国家新建,革命之威尚未散去,本应是一鼓作气奋起直追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袁世凯一死军阀混战把国家再次拖入混乱。容我们设想,这错过的十年光阴若用于建设国家上,后来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巨大悲痛耻辱是否可以避免呢?中华民族在近代一次又一次错过崛起发展的良机,今日想起,国人仍不免心痛。

特点二,人物、事件立体,“有血有肉”。

此书短小精悍,用六万字诉说了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但较之历史教材,增添了许多细节,叙述与议论并重,人物更加突出,事件更加连贯与丰满立体,引人入胜。特别是人物的记叙与分析,使这些历史上的人物更加立体真实,使读者更好的把握了这些人物的性格思想,也就进而更好理解他们的行为。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也就没有历史事件便不成历史。当我们理解了历史中的人物所作所为之后,也就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始,理解历史中的大大小小事件也就是理解历史。读完此书,令我触动最大的人物是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重臣。大多数没有去了解过的人,对他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或是“西太后的代言人”“晚清政府的走狗”“卖国贼”等,甚至于其曾外孙女张爱玲也常被提及她与李的这层关系。特别是上个世纪邓小平同志的一句“我们不是清政府,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更是将李鸿章推向了罪人的刑台。

但走进历史,李鸿章当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臣吗?

诚然,李鸿章大约算不上功臣,一来洋务失败,北洋覆灭,甲午战败,二来大多丧权辱国条约都签自他手下,算是卖国的代理人。于历史进程而言,李鸿章的确没有什么功劳,即使是图强的洋务运动也因为让晚晴苟延残喘了几年而贴上了耽误的标签,至于当时或许万般权宜后签订的条约,放在历史里,后人却未去细细体会当年的为难,只看条约给国家带来的伤害。

但我从这本书中看见了他的另一面,一个有才干,有远见,在种种艰难中苦求国家富强的臣子。

李鸿章曾对恭亲王上书说,中国到了十九世纪唯有学西洋的科学机械然后能生存,还看出日本的快速发展,从明治维新种看出日本的威胁,并认定改革必须先培养人才,呼吁改革科举制度,让新学子学习科学文化。在1864年李鸿章就已经看出了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意义,并且深感中国所受到的威胁,大声疾呼要当时的人猛醒与努力。像蒋廷黻先生所言,“这一点尤足以表现李鸿章的伟大。”

在洋务运动上,李鸿章无疑是有功的,既然我们承认了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所发挥的重大影响与积极作用,那便不能够以洋务失败否认其贡献。况且洋务失败更多的是历史社会原因,洋务派的努力是不能否认的。

至于北洋覆灭,甲午战败,其自然是要负责任的。《辛丑条约》的签订丧权辱国,却也不是其一人之过。邓小平说“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但李鸿章能称得上是清朝的领导人吗?中国人一向惯于给人物定性,将人物脸谱化,用事件定功过,只看结果。又或者,一过毁前功,李鸿章一生,且不恰当地说,算是“前功尽弃”吧。

历史纷纷扰扰,武则天尚留无字碑,后人难以复制历史,对古人的评说也就始终隔了岁月的隔阂,终究是难以完完全全定下结论。

“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写得好的史书更是如此。“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总能给后人,以启迪和明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49913